儿童观与教育_丁道勇
北师大汇报
---赴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得
所听的讲座有:
郑日昌教授:《克服职业倦怠 提高幸福指数》; 丁道勇教授的《小学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王啸教授的
《德育教育的思考》;
李惠玲教授的《放飞思维让课堂充满活力》; 张春丽教授的《课堂中的教育心理学》; 刘京丽教授的《教学情境中的智慧之光》; 陈风伟校长的《和学生一起学数学》等。
教师成功的秘诀:
目标、智慧、坚持。
·创新制胜 ·充满热忱
·专心致志
·富有合作精神
·正确看待失败Biblioteka ·永葆进取心·合理安排时间和金钱
·保持身心健康
·迷人的个性
·养成良好的习惯
当代中国教师角色转化的五大趋势:
从“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 从“权威者”向 “合作者”转变;
从“复述者”向“研究者”转变;
从“技术操作范式”向“人性化范式”转变; 从“真理的传播者”向“正义的维护者”转变。
一、要实现角色转变,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1.要理解孩子的心灵世界。 2.要理解孩子在错误中成长的规律。 3.要关注弱势群体,实施公平教育、和 谐教育。
二、要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独特的魅力形象
1.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 。
2.教师要以德为先,以爱为本,以理服人。
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师德的魅力
三、要善于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学习和生活上,教师多发现学生的 “闪光点”,让学生要学会“生活上知足常
乐,同学之间助人为乐,学习上自得其乐,
身体健康快乐”。
四、要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把学校 当做成长的乐园
1.教会学生设计“家”,让班级拥有家的温馨。 2.引导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来为这个大家庭出
经验与反思我国儿童哲学本土化探索与挑战
课题撷英经验与反思:我国儿童哲学本土化探索与挑战■颜雪梅本文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GYD2019001);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领导力内核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18T54)的研究成果。
摘要:儿童哲学研究在国外已开展许久,而在我国相对来说则处于逐阶探索阶段。
自1997年始,我国部分中小学开始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经过二十多年不断的摸索与实验,已渐渐走出一条以昆明南小(现为昆明官渡区南站小学)为基地,上海六一小学为重要试点,并带动全国范围的儿童哲学“本土化”之路。
但我国儿童哲学本土化探索中出现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教育公平、师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应加大对儿童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力度,仍有待获得国家层面更多的专业支持与条件保障。
关键词:儿童哲学;本土化;关于儿童的哲学一、儿童哲学如何进入我国基础教育的视界(一)儿童哲学研究的兴起“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简写为PFC)创始人是李普曼(Lipman.M)博士。
1969年,李普曼发表了第一部儿童哲学研究成果——《哈里·斯脱特迈尔的发现》(Harry Stottlemeier’s Discovery),又译《聪聪的发现》,宣告儿童哲学诞生,随后儿童哲学课程在中小学成功开设及其相关研究成果的问世,兴起了儿童哲学运动,建立了“儿童哲学发展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简称IAPC)。
以此为基地,儿童哲学的国际影响迅速扩大。
到目前为止,儿童哲学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
除了欧美国家,影响涉及澳大利亚、巴西、韩国等。
许多国家建立了儿童哲学的专门网站,借助发达的网络技术,实现了资源共享。
儿童观与尊重儿童的教育
审视儿童特点,反思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规范-----陈学锋教授报告有感今天听了一场令我耳目一新的报告《儿童观与尊重儿童的教育》,边听课边反思,让我深有触动:教师行为规范,对我这个主管业务的副校长来说已是耳熟能详。
但今天我才知道原来自己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陈学锋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儿童同样生活在一个社会环境里,不仅是基于心理、生理的个体。
他们具有人的一切特征并拥有巨大的未被开掘的潜能,应该被平等对待。
同时他们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他们处于生命周期的开始阶段,未成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受到特殊对待。
因此,通过教育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儿童的发展包括儿童生理的发展,即身体和身体功能(身高、体重、腺体、力气等)的改变和儿童心理(如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性格、自我意识等)的发展。
儿童发展受遗传、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发展各有其特点和需求,涉及的领域、学科非常广泛。
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基于自己的学科,具体分析每个儿童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既做到面向全体又做到因材施教。
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呢?1.《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了儿童的发展权,他们有权利享受一切形式的教育,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向儿童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
现象一:一个上课睡觉的学生、一个上课不守纪律的学生站在教室外面。
当我们今天在学校里发现这种现象的时候也许会很震惊,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体罚学生,是违规的。
但是这个案例已是我们对新入校的年轻教师所上的第一课的第一条。
一脸茫然的青年教师总是会问我为什么不能那么做,我总是告诉他们:这属于体罚,违反教师行为规范。
他们告诉我,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对待我们的呀?我又告诉他们:时代不同了。
根据陈教授对儿童特点的分析和儿童权利的阐述,对此现象我有了新的思考:从教师自身说,他模仿了自己儿童时期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
儿童对成年人具备模仿力、效仿力:别人怎样对待他,他就会怎样对待别人。
儿童观与教育_丁道勇
摘要: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童年期的独立。
这种儿童观与现代教育勾连在一起,呈现为一种相伴生的历史现象。
基于此,现代教育的可能性和限度可以从儿童观的角度获得说明。
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从时间维度还是从地理的维度来看,儿童生活的样态从来都是多样的,不同人群的儿童观并不统一。
现代教育在儿童观上的基本假设值得继续讨论。
在前现代时期和前工业化地区盛行的教育形式,在儿童观上与现代教育有根本不同的选择。
这种儿童观、教育观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概念。
关键词:儿童观;童年;教育观念;学徒制一、童年概念的时间维度与地理维度①儿童!一个慰人的,甜蜜的,充满着世界底一切希望的名词!残酷的,粗暴的生活,已经把我们陷入失望之境,常常使我们怀疑人性到底能否提高到它底单纯的物质关系底上面,但是维持我们仅能梦想到的事物底实现的最高希望的,却是儿童。
一种更公正大度的,富于和谐美丽的健全的人性,多分是坚固地生长在幼小的儿童底纯洁的心里的。
[1]这段话热情颂扬了童年的美好。
童年与肮脏、粗暴的成年人生活形成强烈对比,是寄居人性的最后的保护区。
这种儿童观在今天很容易为人们接受。
许多做父母的感到自己再苦再累也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孩子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切。
“为孩子攒奶粉钱”成为勉励自己勤苦工作的口号。
但要知道,儿童并不总是被这么看待的!儿童观在演变之中。
从时间维度来看,童年概念有较为明确的起点。
这就意味着,在这个时间点前后人们的儿童观发生过转折。
《儿童的世纪》(Centuriesofchildhood)(1962)这本书,最重要的判断就是认为童年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而是一个社会性的建构,有时间节点。
②在没有儿童概念的时代,儿童一旦脱离母亲、保姆的怀抱,就马上进入了成人社会。
[2]尽管他们还很稚嫩,但是已经充分地混合在成年人中间了。
这种关于儿童生活的安排与现代社会明显不同。
在现代儿童观的指导下,童年在婴儿期、幼儿期以后继续延伸了很久。
学前教育学 第四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的关系(1)田道勇
小结
二、学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遗传素质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是儿童发展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遗传素质的成 熟程度影响着儿童身心的发展程度;遗传素质的差 异是构成儿童身心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遗传素质 不能单一地决定儿童的发展。
(二)环境和教育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二)环境和教育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1.母体环境影响胎儿的发展;
2.环境和教育对新生儿有重大作用; 3.环境和教育对学前儿童的智力启蒙和个性发 展有远期影响‘ 4.早期经验能改变脑的结构。
二、学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三)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发展过程中,儿童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 环境的影响,而是在主动地发展,在与环境、教育 相互作用中而发展。 1.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看,内因是事物 发展的根本原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儿童身心发 展的内因,而环境和教育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 因起作用; 2.从皮亚杰的理论来看,儿童认识外界是儿童 内部的主动的过程。
2.儿童通过掌握社会经验,形成心理特征和能力。 如儿童智力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意 志力的发展以及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等。 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身体的成长和生理的成熟 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心理的发展又影响着身 体的发育和生理的成熟。
一、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
(二)儿童发展的规律性 儿童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主要表现在:
(二)环境和教育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因素的几种观点 (一)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决定论 (三)皮亚杰的发展理论
坚持儿童立场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2016.12陈小平说过:“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母语热爱的情感,拥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具备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语文能力。
”所以,作为教师“授之以渔”更为重要。
在教学《宋庆龄的故居》第一课时的时候,我就坚持儿童立场,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找段落的中心句,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了变化。
【教学设计】一、扣题质疑,激发兴趣1.(板书)樟树,会读吗?请你读。
能像他一样读吗?你来读。
认识吗?南京的樟树随处可见,我们一起欣赏一下?(配乐出示樟树图片)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对南京樟树的印象。
谁还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呢?设计意图:这儿的一个词和一句话,是个有梯度的设计,我们的课堂不是优等生的课堂,在课堂上,我们更要关注中差生,给他们平台,让他们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也是对学生预习的一个检查。
2.今天我们一起认识(板书完整:宋庆龄故居的)一起读课题。
读了课题,联系我们刚才的对话,你有什么问题?你真会提问,你们的提问老师在预习单中也见到,真棒。
是的,樟树随处可见,极其普通,为什么作者偏偏要介绍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让我们捧起书,走进课文,一起欣赏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设计意图:善于“问”是儿童的天性使然。
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敢问、会问,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了一种探究学习的欲望。
这种学生自己质疑、解惑的学习,才是真正以生为本的教学。
二、检查预习、学会概括1.看了你们的预习作业,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好厉害,字音找得真准,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用你们优美的嗓音把这些词语读出来。
2.这课生字并不多,这些词语你认识吗?读得真好,谁还想来读读,一起读。
粗壮稠密瞻仰崇敬繁衍后代舍不得蓬蓬勃勃四季常青3.看了同学们的预习单,发现我们班同学的书写真是漂亮。
请看一看,这位同学的,这课中有4个左右结构的字,怎样写好左右结构的字呢?3个左窄右宽,一个左右均等的字,注意区分好位置。
浅谈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2017年第48期N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也走进了小学课堂。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作用,使之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
因而,我在教学实践中围绕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做了大量探索,以期找到能够使二者完美整合的有效措施。
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参与古语常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信息技术可以将语文课中的教学内容情景交融、声形并茂、活泼生动的呈现在小学生的面前,既能够给小学生提供感性的认知材料,又能在疑难之处进行情境再现,促使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其观察能力得到培养,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拓展信息渠道,为课堂增加容量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置身于丰富的资源环境中,突破课本的限制。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新、快、全的知识传播优势,增加教学知识容量,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的同时,拓宽小学生视野,开拓其思路,为其缩短认知过程,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增加信息渠道和课堂的教学容量。
三、运用信息技术,更好的培养能力,将感悟积累深化“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
四、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双边互动,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阅读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对话过程,多媒体作为联系师生的工具,可被用来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讨论交流、情感激励,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创设联系的纽带,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更加平等,交流更加畅通,更好地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完美结合。
以教师的名义:“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探索
以教师的名义:“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探索
丁雄鹰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
【年(卷),期】2024()2
【摘要】近年来,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对“四有”好教师的队伍建设进行了新探索,在价值追求、场域建设、实践路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定位和实践,使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相辅相成。
教师团队有榜样示范一一成为一支“红色先锋队”;有项目引领一一成为一支“特色突击队”;有课堂研究一一成为一支“学术攻坚队”;有辐射引领一一成为一支“风华宣传队”。
【总页数】3页(P24-26)
【作者】丁雄鹰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区域路径探索--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
2.让“最美”教师更优秀,让优秀教师也“最美”——江苏省泰兴市特殊教育学校“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掠影
3.精心谋划一域矢志成事立人——“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
4.指向“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的教师评价改革——以常州市第一中学“龙城正学”四有好教师团队为例
5.核心机制视域下“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的昆山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研究
中国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研究作者:陈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2期摘要:儿童观就是人们对于儿童这一群体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在中国,儿童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文学门类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深受西方儿童观的影响,但中国的儿童文学历史源远流长,并且由于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迁以及社会文化的差异,中西的儿童观有着出较大的差异,因此中国的儿童观及儿童文学观呈现出独特的色彩。
关键词:中国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研究作者简介:陈彪,1975年1月生,性别:男,籍贯:安徽霍山,学历:硕士研究生,目前职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2一、儿童文学观与历史文化背景以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为主体的西方,其儿童观的发展相对于中国来说更为复杂。
古希腊时杀婴之风盛行,而古罗马的法律规定儿童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可随意将其买卖或杀害。
基督教认为婴儿带着原罪来到人间,儿童就是缩小了的成人,否认儿童的独立性。
欧洲的文艺复兴带来了进步的儿童观,发现了儿童,认为儿童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这一时期形成两种不同的儿童文学观念,一种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变幻不定的,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来使他们更加完美,由于在西方神学占统治地位,使得他们更注重德智体美的发展,尤其是体美的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儿童文学应当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以儿童兴趣为中心。
说教和娱乐两种类型的儿童文学共同发展,共存于西方儿童文学之中。
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华夏文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儿童观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制约和成人话语的控制。
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古代中国,形成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观念,将儿童尤其是男童看做是“防老”的工具。
以族权、父权为主的封建宗法制度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儿童是家族的财产,是父亲的附庸,处于任人宰割的地步,没有地位可言。
2024新教材培训:“儿童立场”的中小学德育教材建构
2024新教材培训:"儿童立场"的中小学德育教材建构摘要:虽然儿童中心论对于儿童立场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但二者不能等同。
儿童立场承认儿童拥有“人”的权利,尊重儿童的特殊性,并强调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儿童立场与学科立场、儿童立场与国家立场、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坚守儿童立场,有利于教材激发儿童学习的真正兴趣,建立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并实现学科的融合互动。
前人的初步探索表明,中小学德育教材坚守儿童立场是可行的。
基于儿童立场,中小学德育教材的编写目的要基于儿童又超越儿童中心;教材要成为激活儿童发展的“活性因子”;教材内容既要重视儿童经验,也要重视人类知识,并对后者进行心理学化处理;教材要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实现“利学易教;教材语言要溢满童趣且符合儿童年龄。
关键词:德育;儿童立场;中小学教材;道德与法治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建构与之相匹配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材体系。
然而,教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规律、坚持科学。
立足于服务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贴近不同年龄段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
这意味着建构中小学德育教材需要坚守儿童立场。
一、何谓"儿童立场“在近现代的教育思想中,人文主义、自然义、进步主义等都涉及儿童立场,它们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需要进行批判性继承。
(-)儿童立场不等于儿童中心论虽然儿童中心论对于反思传统教育的弊端,确立儿童立场具有重要意义,但儿童立场不等于儿童中心论,因为儿童中心论过于理想化儿童及其经验。
儿童的经验并不是终极的、自足的,它依然需要其他经验以实现拓展和提升。
对此,杜威曾批判地说道:“从道德上和理智上对儿童的极端轻视和对他们过于热情的理想化,都有它们共同的错误的根源。
”他们都没有看到强调外部强迫的传统教育和放任自流的儿童中心论之间的第三种可能。
《2024年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范文
《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篇一一、引言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体的文学作品。
从古至今,儿童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然而,除了娱乐性之外,儿童文学还具有显著的教育性。
本文旨在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性,并分析其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儿童文学的教育性1. 培养阅读习惯与兴趣儿童文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形象鲜明的角色,激发了儿童的阅读兴趣。
在反复阅读中,孩子们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培养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儿童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和价值观念。
通过阅读,孩子们可以了解善良、勇敢、诚实、友爱等道德品质,以及尊重、感恩、包容等价值观。
这些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 拓宽知识视野与提高思维能力儿童文学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科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通过阅读,孩子们可以拓宽知识视野,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此外,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关系往往需要孩子们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4. 培养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模仿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孩子们可以逐渐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儿童文学教育性的实践应用1. 学校教育中的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儿童文学被广泛应用于语文、阅读等课程中。
通过阅读和分析儿童文学作品,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读书会、朗诵比赛等活动,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热情。
2. 家庭教育中的儿童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儿童文学作品,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同时,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讨论作品中的内容,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有的放矢”:教师培训的丰富意涵
“有的放矢”:教师培训的丰富意涵作者:李庆明来源:《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18年第11期【摘要】教师培训要“有的放矢”。
要确立教师的伟大理想和未来愿景,并把这一教师的最终鹄的作为起点,激励自己一生的幸福行走,缔造自己富于理想的现实生活;要因应教师职业的文化特质,以独特而丰富的教师文化活动,提升教师的文化品位,进而潜移默化、更深远地影响他们的教育行为乃至日常生活格调;要依循教师成长的内在脉络,指导青年教师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盈科而进,渐臻胜境;要引领教师自我规划、自我负责、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
【关键词】教师培训;文化特质;自我实现【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6-0007-05【作者简介】李庆明,浙江省宁波鄞州赫德实验学校(浙江宁波,315000)中方大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我国的教师培训制度十分特别,管理的渠道、层次、方法林林总总,是好是坏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我从1981年就开始从事教师教育工作和研究,又沉入基础教育一线近30年,做过近20年的中小学校长,有一段时间还兼任小学语文国培基地的具体负责人。
所以,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有非常深切的体会的,其中最重要也可以说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教师培训要“有的放矢”。
教师培训,借用宋朝学者叶适的话来说,“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
不论是行政部门、科研教研部门还是学校部门组织的新教师培训,乃至专家自带徒弟的作坊式指导;不论是“五十步之外”效果可期的短程培训,还是“百步之外”难度更大的长远规划,都应做到“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
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卑之无甚高论,但我觉得还是有话要说,这里想表达四点意见。
一、确立教师角色的理想目标著名教育学家鲁洁先生曾说过,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应然”的人类行为。
我的理解是,教育永远是与坚守信念、崇尚理想、追求至善等非“实然”的期许相伴随的,与之相关,教师的成长也必然是一个“追梦”之旅、“信仰”之旅。
儿童不是中心_对杜威教学思想的再认识_丁道勇
2016年第11期(总第352期)GLOBAL EDUCATIONVol.45 No11,2016儿童不是中心———对杜威教学思想的再认识丁道勇摘要把杜威的教学思想概括为“儿童中心论”,是一种误读。
一些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可以支持这个判断:其中,杜威对于进步教育及其观念的相关批评和建议、对于卢梭自然教育观念的相关评论,是支持此判断的间接证据。
杜威关于儿童与课程的相关理论,是支持此判断的直接证据。
概括来说,杜威认为儿童是教学的起点,课程是教学的终点。
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搭建有效而人道的联系。
教学的中心工作是搭建这种联系,而并非关注和保护儿童。
实际上,对于儿童的不同判断,是杜威和各种进步教育主张之间的关键区别。
把杜威的教学思想概括为“儿童中心论”,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误读,而且也对教育实际工作者形成误导。
关键词杜威;儿童中心论;儿童;教学;课程作者简介丁道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教授(北京100875)一、问题的提出认为杜威是一个“儿童中心论”者,在有关杜威教学思想的介绍当中十分常见。
追根溯源,被收录在《学校与社会》(The School and Society,1916)当中的《学校与儿童生活》这篇演讲经常被人们引用。
尤其是文中的下面这段话,更是相关论者的主要凭据。
由于杜威在这段话当中明确用到了“儿童是中心”的字眼,人们便用这段话来证明杜威是一位“儿童中心论”者。
为了说清楚旧教育(old education)的几个主要特点,我也许说得夸张些: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法的划一。
概括地说,重心是在儿童以外。
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
在那个基础上,儿童的生活就说不上了。
关于儿童的学习,可以谈得很多,但学校不是儿童生活的地方。
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the change)是重心的转移(the shifting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社会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作者: NULL
作者机构: 真如中学
出版物刊名: 中国教育学刊
页码: 49-50页
主题词: 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社会化;社区教育;教育家;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劳动者;
高素质;学校管理
摘要: <正> 教育是人民的事业,是全社会的责任。
社会生产的发展及社会对教育的依赖愈迫切,那么,它们对教育的发展也就愈关切。
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模式,走社区教育之路——教育社会化。
这是一些具有远见的企业家、事业家以及有强烈改革意识的教育家们的共识和体会。
真如镇镇长尹永敦曾深刻指出,一个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往住与这个地区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
长征塑料编织厂厂长金连福说,企业的希望在教育,工厂、企业可以引进外国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却无法引进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
何种勇气——小学德育教科书中勇气概念的错位
作者: 乔芳 丁道勇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100875
出版物刊名: 上海教育科研
页码: 33-3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0期
主题词: 勇气 小学德育 教科书 美德伦理学
摘要:以美德伦理学中的勇气概念为理论工具,可以发现小学德育教科书没有准确、完整地呈现勇气的三个要素:境遇、目的和行动,窄化了勇气概念的内涵。
具体来说,目的要素使勇气具备道德前提,缺少有价值、有意义的目的,勇气就可能变成凶狠;行动要素强调勇气的实践性和情境性,缺少理智的思考与行动,勇气可能变成冒险与蛮干。
基于这些发现,德育应强调伦理学基础,更新对勇气这一类德目的表现方式。
你真正理解孩子的问题吗?
你真正理解孩子的问题吗?
丁道勇
【期刊名称】《学前教育:幼教版》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 "在孩子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很多经历和期望、恐惧和担心.我们成年人不应该认为,每一个问题仅仅是这个问题的本身而已."问题的背后饱含着幼儿丰富的情感.
【总页数】1页(P53)
【作者】丁道勇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理解才是解决孩子“撒谎”问题的关键
2.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了解孩子拿钱的真正原因
3.一样的音乐不一样的感知--论音乐欣赏课中如何让孩子真正理解音乐
4.新医学是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真正钥匙——需“精准”理解奥巴马的“精准医学计划”
5.还孩子真正的自由发言权——由一个“无厘头”问题想到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儿童观的话语建构:基于多元话语分析视角的探究
现代儿童观的话语建构:基于多元话语分析视角的探究
洪晨;程天君
【期刊名称】《学前教育研究》
【年(卷),期】2024()5
【摘要】现代儿童观作为一种话语性的实在,经历着现代“知识型”的建构,使儿童主体性遭遇了宏大叙事的界说。
本文基于多元话语分析理论,通过爬梳现代儿童观背后的话语规则,继而揭开不同“言说者”话语型塑之下的“儿童图像”,透视“话语”建构“儿童”的过程与机制。
研究发现,现代儿童观经历着规范话语与情感话语的双重建构,在国家、学校、家庭及市场的言说下,儿童被建构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秩序社会的“继承者”、情感无价的“小皇帝”及商品世界的“消费者”,置身被多重期望缠绕的童年。
有鉴于此,观照儿童所生活的现实情境成为重新认识儿童的必要路径,包容标准意象之外、发现社会生活之中、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儿童,不仅可以避免陷入不可知论的指摘,还有助于审思话语逻辑的权力,形成对儿童的开放性理解。
【总页数】13页(P1-13)
【作者】洪晨;程天君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文明观的建构与传播——基于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主旨演讲
2.评价理论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网络媒体话语建构
——基于语料库的美国民众推特社交平台疫情话语分析3.全非网对中石油企业形象的话语建构——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视角4.文本话语、身份建构与“遏制”战略:一项基于批评话语分析分类法视角的研究5.隐喻视角下德国角色的话语建构--一项基于默克尔政府声明的话语分析(2013-2021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儿童观分析幼儿教师对幼儿评价行为的研究
基于儿童观分析幼儿教师对幼儿评价行为的研究在当今社会,儿童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幼儿教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评价是教师了解幼儿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幼儿成长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基于儿童观分析幼儿教师对幼儿评价行为,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儿童观概述1.儿童是人,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
2.儿童是发展中的个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儿童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需要。
4.儿童是社会的未来,承担着民族发展的重任。
二、幼儿教师评价行为的现状1.过分关注幼儿的学业成绩,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
2.评价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3.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过多,缺乏客观性。
4.评价结果缺乏反馈,对幼儿的成长指导作用有限。
三、基于儿童观的幼儿教师评价行为分析1.转变评价观念基于儿童观,幼儿教师应转变评价观念,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
评价内容应包括幼儿的道德品质、智力发展、身体素质、审美情趣等方面,以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
2.创新评价方法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等,以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客观公正评价幼儿教师应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避免因个人情感、偏见等因素影响评价结果。
同时,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幼儿合理的评价。
4.注重评价反馈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幼儿及其家长,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同时,家长可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更好地参与幼儿教育。
5.促进幼儿自我评价幼儿教师应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通过自我评价,幼儿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四、结论基于儿童观的幼儿教师评价行为,要求教师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创新评价方法,客观公正评价,注重评价反馈,促进幼儿自我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明儿童立场 思课程规划——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小衔接课程的点滴思考
明儿童立场思课程规划——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小衔接课程的
点滴思考
孙喜英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研究》
【年(卷),期】2024()3
【摘要】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需要高质量的课程规划为载体,课程质量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构建高质量的幼小衔接课程要从儿童出发,充分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发展的目标,基于儿童立场,倾听儿童的声音、观察儿童的行为、了解儿童的生活。
教师从儿童立场把握幼儿园一日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游戏给儿童带来的发展价值,为其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孙喜英
【作者单位】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
【相关文献】
1.儿童需要儿童立场儿童参与——儿童视角下语文课程资源选用思考
2.珍视儿童提问建设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课程——基于主动学习理念的优乐课程实践
3.基于
儿童立场的家园校协同幼小衔接活动实施策略4.基于儿童立场科学做好幼小衔接5.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小衔接策略例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童年期的独立。
这种儿童观与现代教育勾连在一起,呈现为一种相伴生的历史现象。
基于此,现代教育的可能性和限度可以从儿童观的角度获得说明。
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从时间维度还是从地理的维度来看,儿童生活的样态从来都是多样的,不同人群的儿童观并不统一。
现代教育在儿童观上的基本假设值得继续讨论。
在前现代时期和前工业化地区盛行的教育形式,在儿童观上与现代教育有根本不同的选择。
这种儿童观、教育观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概念。
关键词:儿童观;童年;教育观念;学徒制一、童年概念的时间维度与地理维度①儿童!一个慰人的,甜蜜的,充满着世界底一切希望的名词!残酷的,粗暴的生活,已经把我们陷入失望之境,常常使我们怀疑人性到底能否提高到它底单纯的物质关系底上面,但是维持我们仅能梦想到的事物底实现的最高希望的,却是儿童。
一种更公正大度的,富于和谐美丽的健全的人性,多分是坚固地生长在幼小的儿童底纯洁的心里的。
[1]这段话热情颂扬了童年的美好。
童年与肮脏、粗暴的成年人生活形成强烈对比,是寄居人性的最后的保护区。
这种儿童观在今天很容易为人们接受。
许多做父母的感到自己再苦再累也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孩子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切。
“为孩子攒奶粉钱”成为勉励自己勤苦工作的口号。
但要知道,儿童并不总是被这么看待的!儿童观在演变之中。
从时间维度来看,童年概念有较为明确的起点。
这就意味着,在这个时间点前后人们的儿童观发生过转折。
《儿童的世纪》(Centuriesofchildhood)(1962)这本书,最重要的判断就是认为童年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而是一个社会性的建构,有时间节点。
②在没有儿童概念的时代,儿童一旦脱离母亲、保姆的怀抱,就马上进入了成人社会。
[2]尽管他们还很稚嫩,但是已经充分地混合在成年人中间了。
这种关于儿童生活的安排与现代社会明显不同。
在现代儿童观的指导下,童年在婴儿期、幼儿期以后继续延伸了很久。
今天,人们相信儿童应该以特殊的方式来对待,因为人们普遍相信儿童不同于成人。
这种观念把儿童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出去给予差别对待。
这在教育、法律等领域都有体现。
当然,在没有童年概念的社会,父母也会对儿童有舐犊之情。
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认为儿童有特殊天性,至少不认为儿童与成人的差异足以将二者区分开来。
从地理维度来看,儿童观有明确的地域特点。
《童年的世界史》(Childhoodinworldhistory)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判断和相关证据。
在狩猎与采集占主要地位的社会,和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与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在儿童观有巨大差异。
[3]现代版本的儿童观并不能描述全世界不同地区的状况。
我们甚至不能预期,现代儿童观能够在世界不同地区陆续得到实现。
例如,家庭规模的缩小就是现代儿童观得以出现的重要条件。
在农业社会,往往一个家庭有5-7个孩子。
在这样高的出生率下,要求父母给孩子提供充足的食物、衣物以及支付医疗、教育费用是相当困难的。
儿童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家庭经济生活的贡献者。
改变这个状况,同时要求减小家庭规儿童观与教育笮丁道勇丁道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视点DOI:10.14121/ki.1008-3855.2015.z2.005本文摘自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模、降低出生率,而这些又与避孕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堕胎技术的发展、营养卫生条件的改善、儿童死亡率的降低、地区政治的稳定等都有关联。
所以,不同发展水平的社会在儿童观上的差异更应被视为类型差异,而不是水平差异。
实际上,现代儿童观在另外一些社会反而会是不适用的。
③总之,把童年期视为一个普遍的生物现象或生理现象,这是一个较晚近才出现的社会建构。
考察一个社会的儿童观要参考其时间、地理坐标。
譬如,对于中国人来说,童年概念就经历过明显地转变。
熊秉真的这段话概括了旧时中国人自己的儿童观:传统中国文化以儿童或童年确实有别于成人或成年,但两者在人生的历程中呈一互为消长而彼此兼有的状态。
一方面,人一出生,每位婴童生命中即已有一未来巍然成形的成人在内,儒家伦理所谓“善端”或“四端”,是日后容许并要求各种教育培养功夫诱之成长、成熟的内在基础;另一方面,当婴童渐长为成人之时,其童子之天真率性,并未必完全消逝泯灭,故道家言复为婴孩,返老还童,宋儒谈复其本性,阳明求良知良能,一般社会文化艳羡天真烂漫、童心未泯之人。
背后观念上的预设代表任何成人成年之心性当中,可能一直长保若干童心童性。
童年与成年并不如西方近代文化习惯或心理学概念上所指是截然二分的两个阶段,而较接近互有消长,此起彼落,阴阳互动的两个不断变化中的气质与过程。
[4]现在,这种中国式的儿童观已经逐渐被现代儿童观(认可童年是一个独特阶段)所取代。
一种此消彼长的、动态共存的、连续的儿童观,被一种非此即彼的、划分阶段的、二分的(“童年-成年“)儿童观所替。
今天,我们会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告诫自己的孩子“你长大了”;学生毕业,我们称之为“步入社会”。
这都不同于旧时中国的儿童观。
(在更中国式的理解中,成人与儿童的特质可以并存,修身的功夫体现在保持两组特质的平衡上。
)可以说,现代儿童观在中国也取得了全面成功。
现代儿童概念出现以后,童年被认为是有别于成年的一个时期。
一些共同的教养儿童的主张和专为儿童开设的教育机关出现了。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儿童由工作场所进入到教育场所,儿童作为工作者的角色让位于学习者的角色,儿童不是父母的生产助手而是父母的责任。
这些新观念逐渐成为现代人的共识。
与此相适应的,童年生活得到人们的普遍关心,儿童教育成为家庭生活的一大主题。
二、现代儿童观与教育尽管从时间和地理的维度来看,儿童生活的样态从来都是多样的。
但是,现代教育正是建立在统一的儿童观之上。
儿童观与现代教育密切勾连在一起,形成一种相伴生的历史现象:统一的童年概念的创造,让人们相信儿童与成年人不同,儿童是有独特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的一类人,需要一种与成年人不同的生活方式。
1.无知或罪恶的儿童与教育中的管教和塑造蒙田(MicheldeMontaigne)说:“有人抱着出生婴儿充满热情,而我对这个心灵既没有获得、形体还未定型也谈不上可爱的小东西,决不会产生感情。
”这个观念在今天看来似乎难以理解。
儿童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不是总能给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以最大的乐趣吗?为什么蒙田会给父亲们提出这样的建议呢?原来,在蒙田看来真正的父爱必定不是盲目的。
“对于不经过理性判断而在内心产生的这些意向,表示格外的淡漠。
[5]”也就是说,他之所以对父亲们有上述建议,乃是认为婴儿还不具备理性能力。
蒙田对待儿童的观念并不是对儿童的忽视。
恰恰相反,他对婴儿的判断标志着严肃的、实事求是的儿童观念的开始。
他的言论反映出对待儿童的情感和教养方式已经成为当时的一个严肃讨论话题。
儿童成为一种思考的对象,而不再是被社会生活忽略的部分。
同时,蒙田的判断也表达了一种关于儿童的重要描述,即认为儿童缺乏理性生活能力。
与之相应的教育则要求严肃、理性的方式。
另一种关于儿童的判断也会导向类似的教育方式,但是其判断基础完全不同。
新教徒的原罪教义认为婴儿生而有罪。
[6]关于儿童受洗与原罪的问题一度是一个重要的宗教话题。
[7]罗素(BertrandRussell)曾描述过一位残忍的绅士,他可以毫无内疚地鞭打儿童,同时自认为这种鞭打恰恰体现了博爱的精神。
这么做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原来,当时的传统观念认为,所有人一旦降生就开始遭天罚、本性邪恶。
要得到善报,非得先成为蒙受天恩的人不可,而经常性的惩罚可以大大加快这一进程。
[8]据说,美国在殖民地时期和建国后早期的第一批学校主要是独裁式的。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投稿邮箱jljyxyzz@这也部分是受新教徒信念的影响。
当时许多美国人认为,人生而有罪。
直到20世纪,在当地的多数学校中,儿童还是被严厉地管束着,以抵制邪恶之我的诱惑。
直到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兴起后,这种教育方式才得到反思并发生转变。
所以说,这两个运动既是教育上的革命性事件,也是儿童观上的重要时间点。
此后,“罪恶”不再归咎于个体,而被认为可以归咎于社会,可以通过社会改革来克服。
至此,教育才慢慢地从压迫的、独裁式的模式中走出来。
[9]2.纯洁或美好的儿童与发挥儿童天性的教育在教育领域,洛克(JohnLocke,1632-1704)最广为人知的观念是“白板说”。
其实,这个认识论理论也可以被理解为洛克的儿童观:既然知识是后天获得的,那么必须要有一个获得的过程。
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需要慢慢地累积。
儿童还缺少经验的积累,因此适宜“把他看成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10]”在人类成长为富有知识的理智的成人之前,儿童期始终是一个过渡阶段。
在《政府论》(Twotreatisesofgovernment)(1698)中,洛克关于政治权威来源的理论为他的儿童观做了补充:[11]公民政府的唯一合法基础是理性个人的同意。
显然,作为“白纸”的儿童是不具备这种理性能力的。
儿童还不能真正自由地行动,还不拥有成人那样的公民资格,还需要服从自己的父母和教师。
因此,父母和教师的施教本身缺乏合法性基础。
概括来说,洛克的儿童观主要是认为:儿童与成人不同,儿童还是不完全理性的个体;针对儿童的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这种理性能力;正因为这种理性能力的状况,所以父母之于儿童有监管的权力;同时,正因为儿童的这种理性能力状况,父母的权力不是合法的,不可以被滥用,需要谨慎对待。
根据上述儿童观念,洛克在《教育漫话》(Somethoughtsconcerningeducation)(1693)中提出的一系列教育建议就容易理解了。
例如: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应该得到看重;教育者应该对儿童应用理性,而不能仅仅是鞭笞和强迫。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有德行的人,而关键的德行是让一个人的品格和欲望服膺于理性自我的控制(对儿童施以教育,其必要性也在于此)。
实际上,洛克的儿童观、教育观颇具典型意义。
整个18、19世纪的教育,通常都被视为教育者单方面的努力。
讨论教育就是讨论教育者。
教育者被认为是全能的,儿童的心智是可塑造的、容易接受影响的,儿童无法抗拒成人的影响。
除了洛克以外,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笔下的爱弥尔师生之间也是这种关系的典范。
卢梭笔下的教师,有类似神一样的形象,可以塑造年轻人成为他选定的任何形象。
正是基于教育的这种奇异的能力,在后来的殖民大潮中教育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12]教师的这种超然能力与对受教育者的慎重是一体两面的事。
照卢梭的话来说,教育者要像保养路边的野花那样,保护好出自造物主之手的这些美好的东西(儿童天性)。
[13]洛克的《教育漫话》和卢梭的《爱弥尔》(Emile)(1763)被认为是儿童中心教育的最早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