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师资格证_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气体摩尔体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学习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要基础。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实际上是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关系,教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总是从特殊开始的。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在了解决定体积因素的基础上,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与交流。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3.教材的重,难点:

气体摩尔体积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概念中要素又多,而学生的相关知识较少,不少学生还有一个错误的前概念(他们认为和摩尔质量相似,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不同),所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较大。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气体的摩尔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二.说教法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气体的摩尔体积这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我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了对比,推理,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概念的个性和共性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新课程

通过前一节摩尔质量的学习,将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联系在一起。那么,物质的体积与微观粒子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给出一些物质的数据(0 ℃、101 kPa),要求学生利用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求出体积,填好表中空格。(可将学生分为3~4组分别完成。)

启发学生分析研究所得的数据,发现规律性。

2.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归纳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有三个因素:

①物质粒子的多少;②物质粒子本身的大小;③物质粒子之间距离的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述计算中,物质的粒子都一样多,所以只有后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3.然后利用多媒体:[投影]固体Fe、液体H2O、气体CO2粒子间距示意图(引导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固体、液体粒子间距比气体粒子间距小得多。) [教师引导]通过分析发现,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从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得出:在上述条件下气体体积近似相等且约为22.4 L。

[设问]在其他条件下,气体是否也遵循这个规律呢?(从而引入气体摩尔体积) 4.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5.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一、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三个因素:

①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多少;②微粒间的距离;③微粒本身的大小。

二、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Vm=22.4L/mol

2、公式:V=Vm×n n表示气体物质的量

3、注意:①条件是标准状况下,即O℃、1.01×105Pa;②描述对象是1mol任何气

体;③结论是体积约是22.4L。④温度、压强对气体体积的影响:温度越高,压强

越小→气体体积越大(实质:分子间距离增大)

三、阿伏加德罗定律1、定义: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2、注意:应用对象是任何气体,条件是温度、压强和体积都相同、结论是气体的分子

数相同,也即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材料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氧化还原反应》。【板书题目】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基本概念领域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初中已学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学习进行学习的,并为后续学习有关原电池、电解池等知识奠定基础。

高一学生正处在十六、七岁的年龄阶段,探究意识强烈,并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我为本节课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

会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

苟的科学态度。

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跨度比较大,尤其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知识了解不多,有关共用电子对偏移的知识比较陌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尤其是偏移)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一过程和方法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电子得失、化合价等知识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但不系统。通过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在本节课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归纳法(有实验的就是实验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