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计算思维教学的认识与实践浅谈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以问题为导向,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问题分析、抽象、
算法设计、程序编写和问题解决等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具
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
一、培养问题意识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升计算思维的第一步。教师可以通过提
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
科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培养学生的细
致观察和思考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
二、开展编程实践
编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手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编
程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编程实践,学生可以学会将问题抽象成计算
机可以理解的形式,设计算法并将其转化为程序代码。学生还可以通过测试和调试程序,
培养解决问题和错误排查的能力。编程实践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编程技巧,更重要的是能
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跨学科融合
计算思维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融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编写
程序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思维在数学中的应用;在科学教学中,可以
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模拟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四、教学资源的利用
跨学科融合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跨学科融合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跨学科融合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能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首先,跨学科融合的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能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感兴趣,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其次,跨学科融合的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能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实施跨学科融合的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数学知识;其次,要注意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最后,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加热爱数学。
总之,跨学科融合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但在实施时,教师也要注意把握好教学的重点,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计算思维在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建立合作机制:与业界、研究机构等合作,共同推进计算思维在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
添加标题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开展数学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数学规律和定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计算思维在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实践案例
04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应用案例
案例名称:斐波那契数列
案例名称:鸡兔同笼问题
案例描述:通过使用计算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推理和分解问题,最终找到解决方案。
添加标题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计算思维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添加标题
数学教学设计中计算思维的应用
02
数学问题解决中的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计算思维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计算思维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未来发展
计算思维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基本步骤
培养更多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的专业人才
促进跨学科融合,拓展计算思维的应用领域
应对挑战的策略与建议
提升教师的计算思维能力:通过培训和交流,使教师掌握计算思维的核心概念和应用方法。
添加标题
创新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跨学科课程教学研究与案例
跨学科课程教学研究与案例
摘要:跨学科课程有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思维和创新能力,日益受到国内外高校的重视,但是,跨学科课程教学面临着学生背景广,内容跨度大等问题,对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介绍跨学科课程在国内外高校开展的现状,并结合教学案例分析,提出强调概念、明确主线、引导讨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同时建议通过客座授课、培训或者会议,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案例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11-03
0 引言
跨学科课程通过介绍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即融合文科的思辨——辩证地分析问题,理科的抽象——精确地描述问题,工科的实践——具体地解决问题。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跨学科课程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即包括应用计算——利用计算机学科知识解决其他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发展计算——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优化计算的过程。因此,跨学科课程对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
最近几年,跨学科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外知名高校先后以不同形式,开设了跨学科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面临着如下挑战:
1)学生背景广。课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对学生的教育背景并没有特殊的要求,如何引导来自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理解和思考课程的内容?
2)内容跨度大。课程涉及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可能包含社会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如何关联来源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保持讲解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针对以上挑战,我们提出了强调概念、明确主线、引导讨论和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
简谈计算机教学的计算思维教育理念
简谈计算机教学的计算思维教育理念
摘要:针对计算学科在跨学科领域的教学问题,分析计算学科的本质、现状及其在跨学科方面的应用,结合参加国内首次跨学科计算思维的学术活动的心得体会,阐述计算学科在跨学科计算思维方面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计算学科;跨学科;计算思维;创新思维能力;计算机教育
文章编号:1672-5913(2012)01-0014-04
2012年7月22-28日,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主持了面向全国师资的一次传播跨学科计算思维的课程培训活动。跨学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效率人才培养的需要,计算思维是在课程整合和专业调整之上的一个更前卫的全新理念。跨学科教育、计算思维是继计算学科规范发展、专业内涵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办学后又一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点。
1 计算学科的本质
计算学科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它作为现代技术的标志,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现代科学体系的主要基石之一,计算机科学、量子力学、相对论、宇宙大爆炸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板块构造理论等六大科学一起确立了现代科学体系的基本结构。
计算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以数学和电子科学为基础,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科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发展的驱动,具有自身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应用需求的牵引推动了学科持续高速的发展,并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吸纳性,其应用广泛普及且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呈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跨学科、跨方向的创新与应用形成计算学科发展的新形态,同时还具有促进其他学科发展的作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计算机技术不但与数理化天地生等平行,而且逐渐演变成一种横向的科学技术,并已经成为如数学一样的典型通用技术,兼具理科和工科的双重特性。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特约和深入研究所遇到的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学科需要走向深化和普适化。
数学学科跨学段知识融合与教学实践探讨
数学学科跨学段知识融合与教学实践探
讨
摘要:本文探讨了数学学科跨学段知识融合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紧密关系。随
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跨学段知识融合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在数
学教育中。本研究以数学学科为案例,旨在深入探讨如何在不同学段的数学教育
中融合各种知识,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提升。我们将重点关注如
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数学课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更广阔
的视野。本研究的目标是为教育界提供有关数学学科跨学段知识融合的深刻见解,并为实际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以推动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数学教育、跨学段知识融合、教学实践、综合能力、数学素养
引言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数学教育也在不断演变和改进。跨学段知
识融合成为了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这一趋势不仅仅改变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
也对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学学科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研究人员开始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密切
的联系和互动。因此,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到数学教育中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
需求。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实施跨学段知识融合,以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
和效果。
一、跨学段知识融合的理论基础
跨学段知识融合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旨在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创造更综合和丰富的学习体验。在数学教育中,跨学段知识融合可以为学
生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广泛的应用机会。本节将深入探讨跨学段知识融合的理
论基础,以帮助理解它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1.1知识融合的概念
知识融合是一种教育策略,旨在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概念整合在一起,
跨学科教学的感悟和体会范文
跨学科教学的感悟和体会范文
跨学科教学是一种融合不同学科内容和方法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提供给学生一个更全面和综合的学习经验。在我进行跨学科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我有以下几点感悟和体会。
首先,跨学科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只注重知
识点的灌输和记忆,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跨学科教学通过引入不同学科的内
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的意义和应用。例如,在教授数学的同时,引入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实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这样能
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在跨学科教学中,学生需
要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学习。这样
的学习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
进行科学实验时,学生需要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知识,通过实验过程中
的观察和推理来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跨学科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关系和交叉点。传统的学科教
学往往是孤立的,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而跨学科教学通过整
合不同学科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关系和交叉点。这样的
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科综合素养。例如,在学习历史时,引入语
言学、文学等学科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文化和语
言背景,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综上所述,跨学科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计算思维
01
02
03
基础知识的掌握
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科学 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算 法、数据结构、编程语言 等。
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际项目和案例,培 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的培养
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 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 题。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个性化学习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促进可持续发展
计算思维有助于解决环境、能源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学质量评估
通过数据分析,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 评估和改进。
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的研发与应用。
云计算
云平台的架构设计与运维管理。
在产业领域的应用
电子商务
推荐系统、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金融科技
风控模型、量化交易策略的研发。
02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计算思 维培养
教学内容与方法
总结词
通过算法设计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 题,培养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
详细描述
在算法设计课程中,教师通常会介绍各种算法的实现原理和 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编写代码 实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运用计算思维,如抽象、分解 、迭代等,来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计算思维培养与实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计算思维培养与实践
摘要:计算思维是信息时代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计算思维的培养与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思维,培养,实践
引言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至关重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目标。计算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本文将重点讨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计算思维的培养与实践。
一、计算思维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关系
计算思维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它涉及到算法、抽象、模式识别、逻辑思考等多个方面。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正是培养这些能力的理想场所。通过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计算思维的能力,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计算思维的培养方法
1. 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步就是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原理,学习如何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和网络工具等。这些知识将为学生后续的计算思维培养奠定基础。
2. 问题解决的案例分析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培养计算思维。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抽象和逻辑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编程的案例,要求学生通过编程实现一个简单的游戏,这将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编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跨学科计算思维培养:利用Scratch编程解决数学问题
跨学科计算思维培养:利用Scratch编程解决数学问题
作者:***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年第17期
如今,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结合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Scratch编程为载体来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的提出——立足教材,发现问题
在一节数学课上,笔者在讲到圆周率时告诉学生:圆周率是表示圆的周长与直径比值的数学常数,用希腊字母π表示。在公元480年左右,数学家祖冲之就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结果,并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和约率。但这个值是如何得来的呢?可以再精确些吗?古人的方法值得学习,那现代社会拥有发达的科学技术,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笔者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们带着思考各自想办法并讨论,结果发现可以借助在信息技术课上学过的Scratch软件来进行计算。于是,笔者带着学生们找到了信息技术教师,大家开展了一场数学与计算机软件结合的探索之旅。
问题的探究——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们在计算机前上了一节数学课。运用Scratch,求解圆周率的近似值。通过软件计算,学生亲身体验如何求解圆周率,并且至少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
1.分析问题
根据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可知,圆周率等于圆周长除以直径,所以,只要画一个任意的圆,然后测量出其周长及半径即可得到答案。由于圆周长是曲线,不易测量,用正n边形来代替圆,这样,就可以方便地得到圆周长,n越大,越接近圆,精确度也就越高。其中的难点是,如何制作正n边形以及如何测量直径。
计算思维培养阶段划分与教授策略探讨——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计算思维培养阶段划分与教授策略探讨——基于皮亚杰
认知发展阶段论
计算思维是指通过运用有效的计算方法和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思维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为了更好地指导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借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将计算思维培养分为四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教授策略。
一、感知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感知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初阶段。在计算思维的培养中,感知期也是孩子们初步接触计算思维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主要通过感知和观察来了解和探索周围的世界。因此,在教授策略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观察力。可以通过一些互动游戏和实践活动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计算思维的基本感知和认识。
二、前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第二阶段,也是培养计算思维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逐渐掌握数量和顺序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计数和排序。在教授策略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孩子们的基本数学操作能力。例如,可以通过让孩子们用积木或小球进行分类、分组和计数等活动来培养他们对数量和顺序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减法操作,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具体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第三阶段,也是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逐渐掌握具体的数学运算规则,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在教授策略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数学问题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孩子们的具体运算能力。例如,可以给孩子们出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他们逐步掌握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则。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数学游戏和竞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计算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思维与跨学科思维的结合
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思维与跨学科思维的结合数学思维是指通过运用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在数学领域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培养
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将数学思维与其他学科的思维结
合起来,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促进跨学科思维的形成。本文将
探讨数学思维与跨学科思维的结合,以及如何培养数学思维。
一、数学思维与跨学科思维的结合
数学思维和跨学科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但它们可以相互融合,互相促进。数学思维注重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而跨学科思维则
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思维相结合,形成新的思维方式。
1.数学思维在跨学科问题中的应用
数学思维在跨学科问题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数据分析与统计:在科学研究和实证研究中,数据的收集和
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数学思维的运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收集
和处理数据,并通过统计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2)模型建立与预测:数学思维的一大特点是建立模型来描述问题。在跨学科问题中,可以借助数学模型来解释现象,并对未来的趋
势进行预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优化问题的求解:在跨学科领域中,很多问题都需要在一定
限制下求得最优解。数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
方法来求解优化问题。
2.跨学科思维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可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素材和启发。
例如,将数学与物理学结合起来,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
数学原理;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可以通过编程来解决数学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和算法设计能力。
数学计算思维培养教学设计方案
创新
创新教学方 法和策略
提升学习效果
创新教学模 式的探索与
实验
不断尝试新模式
教学设计的 创意和实践
创新教学手段
合作
01 教师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02 学生合作学习的促进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03 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共赢模式
实现教育共赢
总结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资源设计 评估方式设计
● 0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教学设计方案实 施效果
经过实践证明,数学 计算思维培养教学设 计方案的实施效果显 著,学生的数学计算 能力和思维逻辑得到 了提升。
教学设计的经验总结
灵活运用教 学方法
包括启发式教学、 案例分析等
注重个性化 指导
关注每位学生的 学习情况
及时反馈和 调整
根据学生表现进 行教学调整
重视实践操 作
通过实际练习巩 固知识
未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 个性化教育;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数 学计算思维培养教学设计的创新,以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要。
数学计算思维培 养的未来趋势
未来,数学计算思维 的培养将成为教育改 革的重要方向,培养 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 新能力,以适应知识 经济时代的要求。
教学设计的创新方向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跨学科教学策略与实践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跨学科教学策略与实践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必修的科目之一。数学的学
习不仅仅只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
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而跨学科教学则是一种将不同学科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进行教学的策略。本文将介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跨学科教学
策略的做法与实践。
1. 数学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数学与语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两门主要的学科。数学和语文之间存
在着天然的联系,跨学科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教
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数学相关的文章,让学生学会从文章
中提取数学概念和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描述和
解释,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 数学与科学的跨学科教学
数学与科学也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科学实验
或观察数据,让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
解图形的面积和体积时,可以结合科学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计算
结果。这样的教学实践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培养他们
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数学与艺术的跨学科教学
数学与艺术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数学中的几何与艺术中的图
形设计相互交融,可以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来展示数学的美妙。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绘制数学图形,并通过对图形的颜色、
形状等艺术元素进行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4. 数学与社会科学的跨学科教学
数学与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方面有相似之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社会问题或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
解决。例如,可以通过分析统计数据,探讨人口增长和资源分配等社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
【摘要】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思维已成为当今教育领
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旨在探讨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如何提升
学生的计算思维水平。通过对计算思维的认识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和评估学生计算思维水平的方法,为教育工作
者提供提升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途径。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有效途径,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加深了对提升学生计算思维的认识。这些工作将
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学生计算思维水平的全面提
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计算思维、学生、提升、实践、教学案例、评估、有效途径、未来方向、结论。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
或缺的工具。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以提高
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进
行学习和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计算思维是指通过抽象、逻辑和系统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思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计
算机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对计算思维的认识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促进
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本文将探讨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中
如何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以期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
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中,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计算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计算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计算思维是一种认知思维能力,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一种先进科学思
维的基本方式,其具体是指利用计算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概念,同时结合数学思维、工程思维来求解问题、建构系统的思维过程。在当前我国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
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计算思维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作为教育教学工
作者,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计算思维;课堂教学;培养体系
引言
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
术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思维能力带来
了深刻的影响。计算的观念和思维在很多学科、领域中都有所体现,在人们认识
生命、自然、社会的过程中,计算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方法,并且在试图成为
全新的世界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要将计算思维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深刻认识到计算思维的教育价值。
一、计算思维及其教育价值
计算思维属于思维方式的范畴,不同的专家和学者对计算思维的关注点并不
一致,一般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计算思维能够助力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
的概念、算法化的思维以及不同层次抽象的处理能力等,也有的学者指出计算思
维涵盖了计算机科学广度的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虽然计算思维现在还没有形成统
一的概念和定义,但是人们在理解和阐述计算思维时,一般会结合概况、抽象、
算法、分解和调试等元素来理解。
当前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信息与计算机行业面临着人才短缺的情况,在
当前计算机渗透到各个领域的过程中,大部分的行业和领域都对相关人才提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学科计算思维教学的认识与实践浅谈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门跨学科课程的内容与教学实践的体会,该课程以网络为中心,以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若干经典问题为背景,以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为语言,向学生展示了一种交叉学科尤其是计算思维在社会科学中运用的广阔图景。同时,作者也对当下开展跨学科与计算思维教学活动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开展这类教学活动实践的可行性提出了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跨学科;计算思维;社会科学;本科生课程;认识;实践
一、“跨学科”与“计算思维”
近年来,在我所处的工作环境中,能感到有两股思潮:一是“跨学科”,二是“计算思维”。有关呼吁或者宣示在许多场合都能听到,人们愿意用这样两个词语描述他们的想法和工作,国内外都是如此。这种氛围,10年前体验不多,20年前感受更少,也就是近几年才浮现起来的。尽管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似乎还不多,也有些人表示疑惑,但我体会其所代表的方向性和潮流感是明显的。
我相信这两个观念。这种信念的准确来源难以说清楚,但触发在于一次某国外大学董事会代表团访问北京大学,我参与接待,其中一位著名大学前校长在听完了我们学校的情况例行介绍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How Peking University is addressing the critical challenges our mankind is facing?我立刻感觉这是一个好问题,这后面有个潜台词,那就是大学的教育不能不关注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共性问题。在这样的发问下,简单报告一个大学有多少学科、多少经费、多少成果等等就显得比较苍白了。
人类现在面临什么重大问题?换言之,现在面临的问题与以前有什么显著不同?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算起,过去二百多年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追求不断提高的生产效率,是要以最少的成本生产最多的产品,是GDP。然而,近几十年来这种情形发生了变化,虽然这个地球上一些地方依然有贫困与饥饿,但从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来看,现在面临的主要挑战已不再是吃饭穿衣的困难,而是自然资源消耗过快、全球变暖、环境污染、医疗保障、非传统安全、老龄化、贫富差距过大等严峻问题。
从我熟悉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有两个共同的要求,一是多学科交叉,二是离不开计算。这里所说的多学科交叉,不同于在传统学科划分基础上的协作,而是不同学科的思想在方法论层面的融合;这里所说的计算,不仅是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更是计算思维在理解问题本身、寻求解决问题途径中的作用。图灵奖获得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ichard Karp教授去年发表过一篇文章Understanding Science Through the Computational Lens,讲的就是计算思维在推动其他科学门类的发展中会发挥日益重要与深刻的作用。
二、“网络、群体与市场”课程的开设
鉴于上述体会与认识,我们开始花一些时间考虑跨学科与计算思维的问题。最后认定,可以从教学做起,也算是符合我们在大学工作的本意,其中也受到罗格斯大学Fred Roberts教授的文章The Challenges of Multidisciplinary Education in Computer Science的影响。于是,经过一两年的准备,2011年秋天与社会学教授邱泽奇老师在北大开出了一门以社会学和经济学问题为背景、以网络分析为手段、以计算思维为线索的本科生公选课程“网络、群体与市场”。今年春天有幸也在北航高等工程学院讲了一遍;夏天又办了一个全国教师培训班,用一周的时间,向来自35所学校的38名老师介绍了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精神。
课程的内容不仅特别,也很丰富,下面给出我在北大开课申请上描述的内容。
1.图论与社会网络。课程将从讨论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开始,进入社会网络分析主题,包括介绍社会学中著名的“弱关系的优势”、“结构平衡”等经典概念,也要讨论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进行大规模在线社会网络实证研究的相关方法和结果。
2.博弈论基础。除了结构性特征蕴含丰富的社会性含义外,由网络互连起来的实体的互动行为更是精妙多彩。刻画这些行为相互作用的成熟的技术工具即是博弈论。我们通过例子展开相关讨论,包括不同拍卖形式的性质以及在网络流量模式中出现的一些悖论现象。
3.网络中的市场和策略性相互作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自然地看成是网络中发生的现象。通过网络建模,我们讨论个体在网络结构中的地位与其交易能力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图论和博弈论原理在网络行为分析中联动的情境。
4.信息网络和World Wide Web。学生们应该已经了解了互联网及其应用的一般知识。这里要讨论将World Wide Web看成一个网络的宏观形象,搜索引擎怎么利用信息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网页排名以及搜索引擎广告位定价的市场机制。
5.网络动力学的总体模型。网络促进了信息(包括观点、信念、创新、技术等)的流动。这里讨论在人群总体意义上流动是如何发生的。所谓“人群总体”是指网络本身可能看不见(但存在),从而我们只能观察到聚集效应。这一部分会介绍一些有趣的现象,包括信息的级联、在市场上产品成功的转折点、幂律、长尾和齐布夫定律等。
6.网络动力学的结构模型。这一部分讨论当了解网络结构细节的时候,事物是如何在网络中传播扩散的。所谓“事物”包括信息、行为、疾病等。小世界现象以及线粒体夏娃的存在性都是这一部分的亮点。
7.制度及其聚合行为。基于网络及其隐含的信息传播能力,我们讨论对一些制度的性质的认识,由此可能激发学生对一些领域的政策提出新的见解。这些将通过一些经典例子来解释,涉及信息在市场中的作用以及产权等。
三、认识与体会
以这门非传统的课程为背景,经过几轮教学实践,体会颇深,而且每一轮都有新的收获。首先,学生们对这样的教学内容很感兴趣。这门课上,我们谈到大量十分熟悉的话题,包括社会网络、匹配市场、小世界现象、信息的不对称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等等,但不是像通常做介绍性报告那样泛泛而谈(那样的报告,一般信息量大但缺乏挑战性思考),而是依托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一些观念,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语言对有关现象进行详尽的分析推理,尤其是让学生能够欣赏到某些看起来随机发生的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所体现出来的过程就是一个优化计算的过程,从而常常有熟悉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举一个例子,社会网络中的小世界现象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但大都只是知道当年Milgram的实验所带来的第一个认识,即任意两个人之间存在大量短路径,所谓六度分隔。人们一般不知道那个实验还带来另一个惊奇,即为什么那些被转发的信件能够实际上沿着短路径到达目的地。短路径的存在性并不必定意味着分散搜索过程一定会实现在短路径上。另一个例子是幂律、长尾、齐布夫定律等与流行性相关的几个概念的关系。这几个术语现在常见于各种文献资料中,一谈到网络大数据,几乎离不开它们,也是人们乐此不疲展示的现象。这几个概念之间似乎是有关系的,但这种关系只是当我们从市场的角度来解释这几个概念的时候,一个将它们串起来的线索才自然显现出来。我体会到,有两种课程对学生是有益的:一种是教他们学会将来用得着的方法和工具;另一种是让他们得到启迪,产生对生活、对科学的憧憬。这门课重在后者。
其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能上好这样的课。这是一门定位在本科层次的跨学科课程,学生可以来自多个不同专业(例如这学期北大又开了这门课,学生分布在十多个院系),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需要补充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但主要都是一些常识性的内容,因此不会有乍听起来那么困难。对比之下,这门课要讲出计算思维的味道,我觉得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也许要比其他专业的教师容易一些。而且,课程各部分内容相互独立性较强,可以较方便地剪裁成不同规格的课程,例如天津大学计算机学院这学期给2012级新生开了一门概论性质的课“计算社会学前沿研究”,1个学分,就取材于上述内容。
最后,教材很关键。这种教学实践目前能够有效地开展,得益于康奈尔大学的David Easley教授(经济学家)和Jon Kleinberg教授(计算机科学家)合编的一本优秀教材Networks,Crowds,and Markets,我们将它译成了中文,叫做《网络、群体与市场》。在学习翻译这本教材的过程中,也是感触颇深,其涵盖的知识面之宽、思想性之强,令人赞叹。同时,我们也学习他们在康奈尔大学组织教学活动的实践——用网络讲网络,利用公开的博客来收集学生的作业,从而以几乎零成本达到一种学生之间交流和相互启发的目的。
再放眼望去,除了康奈尔大学外,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密西根大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