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单元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案例化学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案例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6f99df2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a.png)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案例化学一、引言核心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与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等。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也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阐述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化学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二、案例背景某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存在着局限性,很难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决定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借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并理解化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过程目标: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案例:玩具染色问题某学生制作了一个新型玩具,并希望将玩具表面染色。
然而,他发现不同颜色的染料混合在一起后得到的颜色并非预期的颜色。
学生请教化学老师,希望得到化学方面的解答。
2.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关键问题,例如:为什么不同颜色的染料混合在一起后会形成新的颜色?为什么有些颜色不能被混合?(2)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
他们可以选择使用不同颜色的染料进行混合,观察并记录颜色的变化情况。
(3)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尝试解释不同颜色的混合原理,并给出解决方案。
(4) 知识总结与展示:学生将自己的发现进行总结并进行展示。
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答案和解决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3.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展示结果对他们的核心素养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化学知识,还培养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应用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初中化学核心素质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核心素质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ab4fc8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7c.png)
初中化学核心素质教案模板
主题: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元素周期表、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内容。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拆解与拼装。
教学准备:投影仪、元素周期表配图、化学实验装置。
教学流程:
1. 导入:通过元素周期表配图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并让学生揣摩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2. 学习:介绍元素符号的含义及表示方法,让学生自主搜索探究不同元素的符号。
3. 练习:给学生一些元素符号的列举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
4. 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组成及意义,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梳理元素周期表、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6. 反馈: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问题与困惑,以便下节课更好地进行教学。
作业安排:布置学生完成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练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学实验。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及化学符号的掌握程度有待提高,下节课需要更多的实践性教学。
注:本教案仅为参考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化学核心素养的教案初中
![化学核心素养的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6b25c54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3.png)
化学核心素养的教案初中
年级:初中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掌握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培养科学
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化学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安全实验操作手册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化学实验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并让学生讨论化
学实验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
2.讲解:介绍化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强调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包括戴手套、穿实验服、注意通风等。
3.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型化学实验,要求学生按照安全操作手册进行操作,并观察化
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
象和感受。
5.反思: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对我们为什么重要?”“观察能力
和动手能力在化学实验中有什么作用?”
6.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的文章,并分享给全班
同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还能够掌握化
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培养科学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
精神。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重视化学实验的安全问题,做一个具有化
学素养的优秀学生。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238ca403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d.png)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一、前言高中化学教育是指学校在高中以化学为主要学科进行的教育。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及其变化,是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之一。
在高中阶段,化学教育的任务不仅是要将基本化学原理和概念传递给学生,更要在学生中培养出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本文将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结合高中化学课程特点,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化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化学学科中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化学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根据教育部《高中学校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化学学生应具备以下核心素养: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高中化学学生应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并能熟练使用化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2.质疑精神与实验精神。
高中化学学生应具有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学会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同时也应具备实验精神,勇于探索和实验,遇到困难能够挑战自我,不断探索新思路。
3.生活应用与创新思维。
高中化学学生应能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也具备发掘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打下基础。
4.国际视野与团体合作。
高中化学学生应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化学科学的最新发展与成果,并能通过团体合作、交流互动,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5.生态环境与社会责任。
高中化学学生应具有对生态环境的基本认识,了解化学在生态与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同时也应具备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和人类的健康与福祉。
三、高中化学课程特点高中化学课程是在中学化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学生关于化学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其主要特点包括:1.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内容更加深入。
高中化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了化学基本概念和方法,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规律和化学原理。
其中有些概念是较难掌握的,如离子反应、化学平衡、化学键等。
基于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b9d9e189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2.png)
基于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化学教育是初中阶段学生认识世界和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的化学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随着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化学教学中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系统性和整合性的设计,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从而提高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旨在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作为本研究的核心之一,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实践与探索,验证核心素养在化学教育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探讨如何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到化学单元教学设计中;评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影响,探讨其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作用;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为今后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明确定义研究目的,有助于准确把握研究方向和重点,促使研究者在实践中持续深入探索,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和经验,推动化学教育的发展和改进。
1.3 研究意义对于基于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其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关键。
通过本研究的实践与探索,可以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为其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案例1 --《氧化还原反应》(必修)教学设计
![“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案例1 --《氧化还原反应》(必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e65bfa8e518964bce847c68.png)
“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案例1 --《氧化还原反应》(必修)教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概念原理类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应学习的重点化学知识。
该内容教学可安排2课时。
第1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形成认识化学反应的微观视角,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过程,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1.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氧化还原现象。
(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过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3)通过汽车尾气综合治理方案的设计活动,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初步形成绿色应用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评价目标(1)通过对食品脱氧剂作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定量水平)。
(2)通过对具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本质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3)通过对汽车尾气绿色化处理方案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三、教学流程1.宏观现象【学习任务1】实验探究食品脱氧剂的作用。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化学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还是定量水平)。
学习任务1教学流程图2.微观本质【学习任务2】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
学习任务2教学流程图【学习任务3】建立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模型。
【评价任务3】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学习任务3教学流程图3.问题解决 【学习任务4】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并讨论汽车尾气绿色化处理方案。
【评价任务4】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化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化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f51ffe0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1.png)
化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作为一位辛劳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每一天都需要为自己的课程教学担忧,特别是教案的编写。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化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化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篇11、理论学习:抓好教育理论特别是最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和课改动向,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新课标教学思想,建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思想。
2、做好各时期的计划:为了搞好教学工作,以课程改革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的安排以及九年级化学任务和内容,做好学期教学工作的整体计划和安排。
3、备好每堂课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教材,做好备课工作,对教学情形和各单元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控情形,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提供保证,做好课后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4、做好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爱好,爱因斯曾经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是化学教学进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结合教学内容,选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组织公道,教学内容语言生动。
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听、乐听,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批改作业精批细改每一位学生的每份作业,学生的作业缺点,做到心中有数。
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订正和掌控情形都尽力做到及时反馈,再次批改,让学生获得了一个较好的巩固机会。
6、做好课外辅导全面关心学生,这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后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知道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一定深入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本着以教育为中心,以课堂为基地,扎实的练好个人基本功。
在班上抓好常规教学,多方位掌控孩子们的进步与变化,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
特别是在化学教学方面,应当更多的体现化学课的特点,用实验代替老师的指令,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产生对学习的爱好。
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研究以“化学平衡”教学单元为例
![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研究以“化学平衡”教学单元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4d12f3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47.png)
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研究以“化学平衡”教学单元为例一、本文概述在21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
核心素养不仅涵盖了知识与技能,更强调了个人发展所必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在此背景下,化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有效地进行化学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提升科学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成为当前化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研究,以“化学平衡”教学单元为例。
文章首先介绍了核心素养理念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分析了化学平衡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文章详细阐述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对“化学平衡”教学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以实现教、学、评的有效融合。
在教学设计方面,文章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策略选择,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在教学实施方面,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方式,展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教学评价方面,文章提出了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文章总结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展望了未来化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本文旨在为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化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化学教学研究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教学研究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以“化学平衡”教学单元为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求,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到化学教学中。
在“化学平衡”单元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下的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下的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10a3e3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4.png)
核心素养下的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核心素养下的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通过专题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师“六功”的重要性。
教师必须具备多样好功夫啊。
耳功,嘴功,眼功,手功,脑功以及身功。
我们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
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尤其是以下几点:一、教师倾听学生是了解学生的主要途径。
“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要素组成的,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即使有精致完美的教学设计,全面充分的教学准备,也会由于缺乏针对性而无法生成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因此,了解学生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且取得实效的起点。
了解学生的最简便、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倾听学生,倾听能使教师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情感态度,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
没有倾听,了解学生只能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
二、教师倾听学生也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力。
“教学相长”,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教师学习、成长的过程。
亚里斯多德告诉我们:“谁在倾听,也就随之而听到了更多的东西,即那些不可见的以及一切人们可以思考的东西。
”倾听能使教师获取出乎意料的多种有效信息,或是对迷惑的问题豁然开朗,或是对弄错的东西拨乱反正,或是对视如平常的地方重新认识。
倾听还能使教师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最终促进自身的成长。
三、教师研究学生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于老师明确怎么教学生知识,其实研究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明白怎么有效地学习更重要。
未来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认识每一个学生个体特点的能力。
每个教师都应该去研究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关键在于提升教师认识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特别是认识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发展路径等。
如果我们要为他们终身奠基,就必须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有关物质的量的单元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有关物质的量的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889240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3.png)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有关物质的量的单元教学设计物质的量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计算的基础。
本文将根据核心素养导向,设计一个关于物质的量的单元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验操作技巧。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物质的量的单位和它与其他基本物理量的关系。
2. 能够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化学反应所需的物质的量。
3. 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方式确定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示意图和简洁的语言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说明物质的量是描述物质中微粒的数量的物理量。
同时介绍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2. 理论知识讲解:a. 通过例子介绍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的概念,讲解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子式和物质的量的关系等概念。
b. 讲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引入摩尔质量的概念,介绍质量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给出计算物质的量的示例和步骤。
3. 针对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练习:a. 给出一组与化学反应相关的实验数据,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及相应的反应方程式计算物质的量。
b.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反应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c.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并比较计算结果和预期结果的差异。
4. 小结和扩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核心要点,概括物质的量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验操作的要点。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探讨物质的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独立学习和实践。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熟练程度。
3. 学生对于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板书笔记。
2. 实验器材和试剂。
3. 实验数据处理软件。
六、教学手段:1. 讲授。
2. 实验操作。
3. 实践探究。
4. 讨论。
七、教学反思:在设计这个单元教学中,侧重于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素养。
初中化学核心素质教案
![初中化学核心素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c6b296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7c.png)
初中化学核心素质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认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素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化学基本概念和素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素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素质。
2. 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化学实验器材。
3. 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化学实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素质: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素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化学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实验报告: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5.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总结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素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素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在未来的学习中,希望学生能够继续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化学素质。
初中化学五大核心素养教案
![初中化学五大核心素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a7240d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5.png)
初中化学五大核心素养教案
【教案名称】:探究金属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金属的性质,包括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 掌握金属的特点,能够进行金属的相关实验操作;
3. 能够通过实验结果分析金属性质的差异,并作出解释;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合作完成金属实验。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实验目的和方法引导学生对金属性质进行初步了解。
2. 实验操作:将几种常见金属放置在电路中,观察导电性差异;用热线将不同金属加热,
观察导热性差异;使用力量拉扯金属,观察延展性差异。
3. 结果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金属的性质,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作出解释。
4.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合作,设计自己的金属实验,展示金属性质和实验过程。
【教学资源】:
1. 不同金属样品;
2. 电路实验设备;
3. 加热设备;
4. 力量实验器具。
【评估方式】:
1. 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掌握金属实验技能;
2. 结果分析是否准确,是否能解释金属的性质差异;
3. 团队合作能力是否良好,是否完成实验任务。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金属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金属实验操作技能,培
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化学世界,提高五大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单元教学设计分析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单元教学设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153b4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6.png)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单元教学设计分析赖晓盈(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中学㊀361022)摘㊀要:新课改基于传统课堂提出了全新要求ꎬ要求单元教学设计明确课时的内部关联ꎬ强化核心素养培养.结合以往的经验展开探讨ꎬ首先介绍单元教学设计内涵和意义ꎬ然后研究单元教学设计现状ꎬ最后探究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ꎻ单元教学设计ꎻ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1)15-0100-02收稿日期:2021-02-25作者简介:赖晓盈(1978.3-)ꎬ女ꎬ本科ꎬ从事化学教学研究.㊀㊀在核心素养背景下ꎬ广大教师在推进单元教学工作时ꎬ应从整体层面着手ꎬ凸显教学目标和内容ꎬ强调知识的内部关联ꎬ提高教学品质ꎬ增强化学核心素养.为此ꎬ本文关于单元教学设计问题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㊀㊀一㊁单元教学设计内涵和意义1.基本内涵在上世纪初期ꎬ美国学者杜伟提出单元教学ꎬ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ꎬ另一位学者还提出要掌握学习这一全新的理论ꎬ利用单元开展教学ꎬ经由教学目标管控整个单元活动ꎬ以免出现教学活动的混乱ꎬ提升教学品质.而单元教学设计具体指代构建单元主题并基于单元主题从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过程中开展过程性设计.它凸显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性ꎬ借此提升教学效益ꎬ强化学科体系与学科观念的形成.另外ꎬ单元教学设计注重以单元整体着手完成教学设计ꎬ凸显教学目标㊁内容以及过程的完整性与综合性.2.现实意义经由单元教学ꎬ促使教师的教学视野发生了转变ꎬ从单课时变成单元模块ꎬ可从整体层面把控教学目标㊁内容及方法ꎬ可推动宏观课程目标的逐步落实ꎬ并能增加单元课时的丰富性和可变性ꎬ可提升教学效果.掌握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ꎬ便能从化学教学活动着手解决目标㊁内容和方法等关键性问题ꎬ弄清单元教学的现实意义:其一ꎬ单元教学目标具有系统性与可测性ꎻ其二ꎬ单元教学内容具有关联性与层次性ꎻ其三ꎬ单元学习活动具有灵活性与结构性.综合来说ꎬ单元是达成三维目标的主要载体ꎬ它是提升化学品质与效率的主要途径ꎬ还是化学新课改推进的助力剂.㊀㊀二㊁单元教学设计现状目前ꎬ教学领域全面兴起了单元教学热.早在1988年所编写的中学教材便已融入单元教学内容ꎬ然而ꎬ那时的单元教学仅仅停留于表面ꎬ没有从整体层面把控各个篇目的地位ꎬ也没有全面探究同一单元不同篇目内部的关联ꎬ忽略了各自单元的共性.该问题表现在教学活动中便是单篇教学和碎片化教学.近几年ꎬ我国加大了在核心素养单元教学方面的研究ꎬ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ꎬ为单元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当下ꎬ基于核心素养建立的单元教学正处于探索时期ꎬ并面临不同问题.其一ꎬ教材编排存在阻碍.以往教学主要参照教材编排顺序进行ꎬ但现下教材内容仍具有主题式和模块化特性ꎬ例如ꎬ化学等基本学科依托知识结构等展开ꎬ而历史㊁地理这些学科则是围绕知识结构与主题意义展开ꎬ缺少相应的功能价值导向ꎬ建立在知识点之上的教材单元表现出零碎化的特性ꎬ缺少系统性ꎻ其二ꎬ教师在课程和教材理解中存在偏差.而课程标准作为顶层指导ꎬ它直接关乎着学生的发展情况ꎬ教材影响着学生的发展ꎬ然而两者的落实离不开教师的执行ꎬ如果教师总是依托自身知识点从课时的层面来解读教材ꎬ则会将学科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块ꎬ制约了学科知识的建构.其三ꎬ教师所用教学方式需要改变.以往教学活动注重知识传授ꎬ忽略思维与素养培养ꎬ待推进课程改革时ꎬ选用的教学方式一成不变ꎬ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㊀㊀三㊁单元教学设计策略掌握了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ꎬ便应着手推进好这项工作ꎬ明确单元教学设计主要构成要素001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与大体流程.以不同角度与目标着手ꎬ便会提出各自迥异的设计模式.例如ꎬ建立在知识点教学之上的目标㊁达成和评价模式ꎻ建立在活动经验之上的主题㊁探究和表达方式.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单元教学设计应做好下述内容:明确教学目标㊁制定单元计划㊁开展教材研究㊁采用教学策略㊁及时反馈.下面ꎬ笔者将结合具体单元教学展开分析.1.明确教学目标分析作为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项目ꎬ它是确立教学目标和开展教学设计的必要条件ꎬ旨在借此从宏观层面把控整个教学活动.教学分析大多从学习者自身特性与学习任务这两方面着手ꎬ主要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ꎬ参照课标要求与学科核心素养基本内涵ꎬ联系教学内容与主体ꎬ以此来落实教学目标.以 氮的循环 单元为例ꎬ本单元主要讲述含氮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与作用ꎬ学生最早在初中便已接触过氮气的简单性质ꎬ大体掌握了氮气的具体作用ꎬ为此ꎬ具备由知识认知到观念形成过渡的前提条件.基于此ꎬ确定该单元教学核心是从氮的单质向氮的化合物这一转变过程ꎬ这恰恰是核心素养的基本表现之一.为此ꎬ本单元主要围绕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展开ꎬ确立了培养学生变化观念和考量思想的目标.2.制定单元计划参照单元教学落实的教学目标㊁主题与活动ꎬ具体化单元教学所用课时和内容ꎬ这是单元教学设计实施的必要条件.以单元整体发展待强化的核心素养着手ꎬ关注各个课时的内部关联ꎬ设计出全面的教学系统.基于空气到面包这一活动ꎬ本单元对教材顺序进行调整ꎬ依托三种固氮方式进行设计ꎬ第一课时为自然固氮ꎬ主要讲述氮气转变到氮的氧化物ꎬ随即到硝酸和硝酸的一般性质ꎻ第二课时是人工固氮ꎬ主要讲述氨和铵盐的基本性质ꎻ第三课时是生物固氮ꎬ主要做单元总结ꎬ讲解自然界氮的一般循环和在生命层面表现的意义.3.开展教材研究设计指代依托单元教学目标面向教材内容展开探索ꎬ初步建构单元教学框架ꎬ这是单元教学设计较为重要的环节.剖析教材主要应捋顺教学单元内不同模块之间的关联性ꎬ将孤立部分有效衔接ꎬ进行整体布局ꎬ利用完整过程规划单元教学.以 氮的循环 单元为例ꎬ该部分内容主要包含氮的化合物㊁氮肥以及硝酸这三项ꎬ教材利用氮的单质充当起点ꎬ利用氮的化合物充当重点.自起点到终点ꎬ便是氮元素的固定.其中固氮主要源自空气ꎬ转化的含氮化合物经由一系列反应最终经植物吸收变为粮食制作成面包ꎬ由此总结出本单元教学主题是空气到面包ꎬ强化化学变化观念的建立.4.采用教学策略核心素养形成通常是依托真实问题情境利用问题解决不断形成的.由此可知ꎬ单元教学设计达成应借助不同的教学策略来构建真实问题情境.例如ꎬ可在化学学习中引入生产生活实例ꎬ刺激学生的好奇心ꎬ还可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ꎬ提升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ꎬ第一课时利用面包组成原料中的 植物蛋白 这一情境引出主题ꎬ提高学生的注意力ꎬ再思考空气到面包的变化过程.基于问题探索ꎬ师生共同研究氮气的转换形式ꎬ经由实验剖析二氧化氮㊁硝酸和一氧化氮的基本性质.整个课堂围绕问题解决展开ꎬ强化了核心素养的提升.5.及时反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展开的单元教学能否达到课标标准ꎬ应及时反馈.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其一ꎬ课堂有效诊断核心素养落实情况ꎻ其二ꎬ在课后教师第一时间反思教学目标落实情况和课堂教学处理效果ꎬ让目标㊁教学和评价全面达成一致.以 氮的循环 单元教学为例ꎬ在实际教授中ꎬ应及时检测和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ꎬ并在课后进行访谈和问答ꎬ通过上述方式掌握学生在化学物质方面的掌握情况ꎬ同时ꎬ依照访谈结果归纳不足ꎬ不断改善.综合来说ꎬ高中化学教师应依托核心素养理念ꎬ利用整体设计ꎬ系统编排与完善知识体系ꎬ以教学理念㊁学生活动等多个层面着手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ꎬ最终实现高层次目标ꎬ改善教学质量ꎬ增强核心素养.㊀㊀参考文献:[1]张旭东ꎬ孙重阳.由峰至原:中学化学逆向教学设计的探讨与实践[J].化学教学ꎬ2020(3):41-45ꎬ49.[2]孙重阳ꎬ陈波ꎬ许燕红.PISA2018全球素养框架及其对化学教学的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ꎬ2020(2):1-4.㊀[3]孙重阳ꎬ魏爱民.大观念㊁大主题㊁大过程 指向化学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ꎬ2020(11):6-9.[4]孙重阳ꎬ孙德志ꎬ刘国康.单元教学设计: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ꎬ2020(7):52-54.[5]陈寅ꎬ宋蕊.基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单元教学设计 以 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为例[J].化学教学ꎬ2020(1):31-36.[6]朱鹏飞ꎬ陈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单元教学设计 以苏教版化学1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为例[J].化学教与学ꎬ2020(1):6-9.[7]欧阳锋ꎬ张贤金ꎬ吴新建.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进阶式课堂教学 以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单元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ꎬ2020(11):106-108.㊀[责任编辑:季春阳]101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设计-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f93b6202020740bf1e9b3b.png)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单元教学设计摘要:以苏教版化学1“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为例,从单元主题的确定、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了开展单元教学的实践及思考。
实践表明相比于课时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对单元教学内容的思考及其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联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开展相应的教学设计研究及实践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重要途径。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由“课时主义”转向“单元教学”,因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丰富,教师很难在一节课中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是指教师在对课程标准、教材等教学指导性资源进行深入地解读和剖析后,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并以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教材單元来作为单元教学设计,因为教材单元是教材编制者依据相关理论和学科本质编制的教学单元;同时教学单元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情,结合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重组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主题。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单元教学需要教师以“学科大概念”为引导,分析知识内容与素养的关联,以相关主题为单元教学的串联引线。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也是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最佳的教学载体。
2017年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主题1:1.3化学实验”指出,学生需要认识化学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初步学会物质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学习研究物质性质,探究反应规律,进行物质分离、检验和制备等不同类型化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核心思路与基本方法。
而苏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见物质的检验、溶液的配制及分析三个部分。
立足核心素养的高三有机化学复习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立足核心素养的高三有机化学复习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90d3a9d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08.png)
立足核心素养的高三有机化学复习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作者:张秀红黄传忠来源:《考试与评价》2022年第10期一、对于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 满足核心素养价值需求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它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而核心素养的根本就是立德树人。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克服“五唯”论,不单重视对学生知识的培养,更要对思维能力、价值观、道德品质等进行培养与引领。
高中化学素养对学生的发展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三化学复习对培养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因应对高考而忽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社会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作为推动发展的一大动力,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对其进行探索和创新。
高中生有灵活的大脑、矫健的思维,高三的学生马上又要进入人生的下一阶段,进行专业的选择和学习,所以高三学生是培养发展有机化学科学的不二人选。
这部分人才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有正向的思维,也就是我们关注的核心素养。
2. 有机化学学科发展需要有机化合物是有关于人类生存的物质,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食物是人生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量来源,糖、蛋白质等都是有机物,对于此的探究绝不能止步。
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尼龙、塑料等都是合成有机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这些物品的出现是一种改善,也是一种前进,怎能止步?高三有机化学复习中涉及到从有机化合物的机构与性质认识到有机化合物的应用与探究,具有一个完整的跨度,可以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一颗有机化学的种子。
有机化学既是生活中离不开的,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发展需要,所以对于此的探究必不可少。
3.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成长过程应自由而全面。
每个学生正常的成长轨迹都是离不开学校的,都需要在学校度过很长一段时间。
在这里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学生的眼界思维,这些看似顺其自然的发展其实有迹可循,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其实都是在顺应和迎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基于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2118216d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65.png)
基于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一、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化学单元,学生将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
教学内容:基本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操作的引导。
讲解内容可以展开如下: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性质,主要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类型等。
实践操作可以包括常见的化学实验,如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等。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讲解可以提供学生基础知识的补充和理论的讲解;通过演示可以模拟实验操作过程,使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有更直观的了解;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实验的实践能力。
二、思维与创新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化学单元,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问题解决和实验设计。
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化学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让他们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分析。
三、伦理与价值观教学内容:化学实验的安全和环境保护。
在教学中,要重视化学实验的安全性问题,教导学生进行实验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实验守则;要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教育他们化学实验对环境的影响和化学废品的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实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讲解时可以介绍一些化学实验事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和实验操作中的讨论,引导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和认识。
初中化学单元的教学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伦理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98d4aa2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00.png)
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文|郑青玲从大单元教学内涵入手,阐述大单元教学在化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并根据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逻辑关系,将学科核心内容进行重构,分为六个教学大单元。
结合课前导学、课中教学及课后辅学的教学策略,将教学评价及教学反思贯穿于课前、课中及课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旨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积极达成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在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课题组发表《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22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多次提及“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等字眼贯穿新课标始终。
化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在系统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构教学单元,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设计结构化的教学任务,对初中化学进行大单元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一、大单元教学内涵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漷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认为:大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
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学习单位,依据课程标准,聚焦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围绕某一主题或活动(大概念、大任务、大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下,大单元可以是单元教材中呈现的单元,也可以是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重组形成的新单元。
开展大单元教学,旨在促进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在课程标准、核心内容、基本学情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升教学效益,落实课程核心素养,达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图1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闭环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备课核心素养教案
![初中化学备课核心素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df785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f3.png)
初中化学备课核心素养教案
主题:化学中的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
1. 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掌握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
3.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模型。
2. 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则和特点。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幻灯片
2. 实验器材:玻璃管、真空泵、阴极射线管等
3. 原子结构模型的实物模型
4. 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利用幻灯片简要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并引入后续内容。
二、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15分钟)
1. 用实物模型展示汤姆孙模型、鲁瑟福模型和波尔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阴极射线管实验,深入理解汤姆孙模型和鲁瑟福模型的实验依据。
三、元素周期表的组织(15分钟)
1. 利用互动活动,让学生通过元素周期表找出周期性规律,探讨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则。
2. 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分组和周期的特点,理解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并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整理元素周期表上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写出原子结构模型的简要发展历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实验演示和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则方面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下节课将结合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案模版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案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a80267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75.png)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案模版
教学内容: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掌握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2. 培养学生敬畏化学实验的意识,提高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
2. 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3. 实验中的安全防范意识。
教学难点:
1. 如何正确理解和掌握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用品和设备;
2. 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教材;
3. 实验操作流程示意图。
教学过程:
1. 导入:以化学实验中的意外危险为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并引入化学
实验中的安全常识;
2. 理论讲解:通过教材和实例,向学生介绍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和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要求按照规范操作,并在操作中强调安全防
范意识;
4. 实验总结: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5. 小结:强调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实验操作中做到安全
第一。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
同时,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注重安全,让他们养成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
初中化学核心素质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核心素质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3490166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e8.png)
初中化学核心素质教案人教版
课题:酸碱中和的实验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掌握酸碱中和的基本原理,了解中和反应的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中和实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酸碱中和的概念和原理、中和反应的过程、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醋酸、氢氧化钠溶液、PH试纸、试管、酸碱中和反应方程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向学生介绍酸碱中和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酸碱中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2.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和条件。
二、实验操作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配备一份醋酸、氢氧化钠溶液和PH试纸。
2.学生根据实验步骤,依次向试管中加入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并用PH试纸测试溶液的PH值。
3.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三、实验分析
1.请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1)酸和碱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2)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是什么?
2.让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结论,并填写实验报告表。
四、实验总结
1.让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交流实验过程中的体会。
2.引导学生思考酸碱中和的实际应用,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贯彻实验结果。
五、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阐述酸碱中和的实际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亲自操作中和实验,更加深入地理解酸碱中和的概念和原理。
同时,通过思考酸碱中和的实际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单元教学设计作者:朱鹏飞陈敏来源:《化学教与学》2020年第01期摘要:以苏教版化学1“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为例,从单元主题的确定、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了开展单元教学的实践及思考。
实践表明相比于课时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实验方法;青蒿素;溶液的配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1-0006-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01.002一、对单元教学内容的思考及其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联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开展相应的教学设计研究及实践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重要途径。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由“课时主义”转向“单元教学”,因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丰富,教师很难在一节课中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是指教师在对课程标准、教材等教学指导性资源进行深入地解读和剖析后,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并以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教材單元来作为单元教学设计,因为教材单元是教材编制者依据相关理论和学科本质编制的教学单元;同时教学单元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情,结合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重组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主题。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单元教学需要教师以“学科大概念”为引导,分析知识内容与素养的关联,以相关主题为单元教学的串联引线。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也是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最佳的教学载体。
2017年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主题1:1.3化学实验”指出,学生需要认识化学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初步学会物质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学习研究物质性质,探究反应规律,进行物质分离、检验和制备等不同类型化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核心思路与基本方法。
而苏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见物质的检验、溶液的配制及分析三个部分。
可以发现尽管苏教版的教材是根据03年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制定的,但同样与2017版课标实验部分的内容比较吻合。
笔者以教科书该部分内容为主体并进行优化进而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科学家如何利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其首先需要开展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工作,从混合物中获得纯净物或相应的目标物质,然后需要测定物质的组成,确定它是哪种物质,进行物质的检验,在物质分离、提纯、检验过程中都需要进行溶液的配制工作。
可见苏教版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体现了科学家利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经历的过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内涵包括基本认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而该部分内容的基本认识是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经验要求学生学习研究不同类型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核心思路和探究方法,可见其具有丰富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发展价值。
同时,无论是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的检验还是溶液的配制,都要求学生从微粒的角度看待水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或变化,因此该部分内容也具有较强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发展价值。
此外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四氯化碳、苯为有毒的试剂,教师对它们的正确使用、回收处理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逐步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该单元教学内容需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教学功能,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深度学习和理解核心知识,促进科学探究活动与科学概念理解的相互融合统一。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实验室条件、课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实验都设计为学生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也能够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就需要设计具有驱动性、有价值的问题和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建构核心观念。
二、单元教学策略和整体设计思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该部分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缺乏整体规划,教学过程中并未将三个环节的内容打通进行教学,这一点也可以从各大期刊发表的相关文章看出,研究者大多仅就其中的一部分展开研究,目前还未有该部分单元教学设计的成果发表;(2)典型实验及探究活动开展的不充分,教材中开设的实验做得较少,或将实验探究看成简单动手做实验;(3)教师教学过程比较关注实验操作过程,对于不同化学实验任务所用的核心方法强调不够,例如教师在物质分离、提纯、检验这部分内容讲授时,比较强调蒸馏、萃取、分液等实验仪器及操作实验事项,而较少强调选择物质分离的实验方法是根据物质性质的差异,进行物质检验选择检验试剂的依据是物质的特征反应和干扰因素,而这恰是2017年版课标该部分内容学业要求所重点强调的;(4)教师对于学生微粒观的培养重视不够,通常认为微粒观应在后续“电解质、离子反应”教学中重点培养,事实上“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见物质的检验、溶液的配制”也具有丰富的发展学生微粒观价值。
针对上述问题,2017年版课标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整体规划实验及探究教学,发挥典型实验探究活动的作用;选取真实的、有意义的、引发学生兴趣的探究问题;改变在实验中注重动手但缺少思考的现状,强调高级思维过程。
课标提出的教学策略是较上位的指导意见,如何将上述教学策略具体化落实到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初步探索。
首先,在“选取真实的、有意义的、引发学生兴趣的探究问题”方面,笔者选择“青蒿素的发现、研究之旅”和“粗盐的提纯”两个主题贯穿单元教学的全过程。
中国科学家对青蒿素的研究历程蕴含了“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要素,如屠呦呦使用乙醚来提取青蒿中的有关物质,科学家利用多种技术研究青蒿素的结构。
这些素材的使用既突出时代性又具有中国特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而“粗盐的提纯”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学习主题,以往教学大多将该主题仅用在“物质分离与提纯”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进一步拓展延伸该素材的教学价值,设计问题“如何检验提纯后的食盐中含有杂质SO42-、如何检验其中的Na+、CI-、如何检验加入的盐酸是否过量、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I溶液、配制的NaCI溶液在科学研究中有哪些应用”。
这样的拓展使得该素材的使用能够贯穿整个单元教学过程。
除了上述两个主问题外,还设计了“高度白酒如何酿制得到”等多个生活化、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
其次,在“整体规划实验及探究教学”方面,一方面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意识到分离与提纯、物质的检验、溶液的配制是研究物质实验方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三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关联;其次,对于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合理规划,根据教学实际和2017年版课标的要求,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作为学生实验,其他实验作为演示实验,积极引入数字化实验;第三,教学过程中重视教科书典型实验及探究活动,并以此为原型,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本质,同时基于原型概括,提炼不同类型实验探究活动的思路与方法;第四,实验教学中注重微粒观的培养,如常见离子的检验教学中,特别强调“加入何种微粒”检验未知物。
最后,在“改变实验注重动手但缺少思考的现状,强调高级思维过程”方面,教师设置了驱动性强、有价值的问题。
以“NH4+的检验”为例,设计了如下问题“向NH4CI溶液中加入碱可能会有什么现象、碱为什么选择NaOH,如何促进氨气逸出、什么微粒能够使红色石蕊试纸变红,为什么红色石蕊试纸需要湿润”。
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检验试剂的选择需要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发展学生的微粒观。
再如在“溶液的配制及分析”教学中,要求学生思考怎样设计仪器能够使其具备精确控制一定体积的功能(如何将粗略配制溶液的烧杯加以改进)。
围绕教学内容的素养发展价值、教学策略、学情分析等方面,最后设计了该部分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三、单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环节1:整体认识科学家借助实验方法研究物质[引入]介绍青蒿素的发现、研究之旅。
1969年,屠呦呦研究小组使用乙醚来提取青蒿中的有关物质。
1971年,屠呦呦在实验室中观察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能够有效地抑制。
1973年开始我国科学家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测定青蒿素分子结构、确定青蒿素分子中各原子的空间位置。
[总结]科学家利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基本流程: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一物质的检验。
环节2:以青蒿素的提取为例认识萃取、蒸馏和结晶等物质分离提纯方法[过渡]屠呦呦利用乙醚来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萃取。
可以通过下列实验认识萃取的基本原理。
[演示实验]向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碘水,再向其中滴加1mL四氯化碳,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提问]振荡前后试管现象有何差异,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介绍萃取、萃取剂、分液的概念,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
[提问]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用到萃取的分离提纯方法呢?[教师]介绍浸出油的制作工艺。
有学生提到无锡本地的杨梅酒就是用酒精萃取杨梅中的相关成分。
[过渡]杨梅酒属于低度酒,如何将低度酒转化得到高度白酒呢?[教师]介绍蒸馏、蒸馏装置。
强调蒸馏方法适用对象: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
[过渡]屠呦呦研究小组致力于获取青蒿提取物中具有抗疟功效的活性化合物。
1972年初,研究小组成功分离并结晶出青蒿素。
[提问]如何应用结晶方法分离混合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强调不同结晶方法适用的混合物对象。
环节3:以粗盐的提纯认识化学除杂方法、总结分离提纯的思路和方法[总结]以上述典型实验为原型,基于原型概括、提炼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思路、方法。
拿到样品,首先关注样品中各成分的性质,如溶解性、沸点、与何种物质反应等,明确要提纯的物质和杂质之间的性质差异,根据这些性质的差异性,选取不同的分离提纯方法进行分离,若选用化学试剂,则需要关注除杂试剂过量而引入的新杂质如何除去,进而确定试剂添加顺序和实验操作步骤。
第二课时:常见物质的检验[引入]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后,中国科学家利用高分辨质谱仪等技术确定青蒿素的组成,测定分子结构。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经常需要测定物质的组成,确定它是哪种物质,进行物质的检验。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粗盐的提纯,如何检验杂质离子如SO42-一等是否去除干净?如何检验加入的盐酸适量呢?如何检验食盐中含有CI-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
[学生]分析讨论,教师演示实验,归纳SO42-、CI一的检验方法。
[演示实验]分别利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pH试纸、pH传感器测定H2SO4溶液的pH 值。
[教师]总结溶液酸碱}生的检验方法,比较不同检验方法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定性或定量测定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