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主体间性视域中情态表达的人际意义研究
学术书评中情态动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摘
分宜
360 ) 350
要 : l 书评 的语 料 出发 , 过 数 据 分 析 的 方 法 , 究 了书评 中情 态 动 词 的 人 际 意 义 , 为 不 同 形 式 的 情 态 动 从 9篇 通 研 认
词的使用 , 能够在 实现 书评作者的权威性 的同时, 构建 书评作者与书作 者和 书评读者之间的和谐 关 系。 关键词 : 学术 书评 ; 语料 ; 数据分析 ; 情态动词 ; 际意义 人
一
低
J
由
I 面
ru tn e a s, e d
方面 , 又试 图去传递不同的信息理念 。在书评 中, 他 为了实
目
CIma c ud ,i, ua &" y l u lwo l, L o l
现人际意义 , 书评作者会用 到不 同的情 态表达 方式 。本研 究 重点在情态动词上 , 研究者收集了 1 9篇英语学术书评建立 了
正 d e t o + o s S t wo lnt d ud ' , n e o edt , hv o a et s o lnt h ud ' ,
( ) 于 书评 的 介 绍 一 关
英语学术书评是对某一特定的相类似的文 章的介绍 和评 价 。关于书评 的作用 的研究颇多。H l d 19 ) 为书评 占 y n(98 认 a
i Srs to cnt o lEt s va f t a 'c ud , t i ,
Bbr i 根据情态动词的意思 把情 态动词分成 了三个种类 : e 据 了很重要的地位 , 书评被看作是评价者 , 书的作者 以及学 术 ( pr i i / os it ait: a , ol,m y i t②o—  ̄ em s o p si ly bly cn cud a ,mg ; b ) sn b i/ i h 领域之间的交 流和协商 。有些研 究者 主要研究书评 中的人 际 l ao/ eesy ut hud ol; vlinpeii : i tn ncsi :m s,sol,w ud ③ oio/ r c o gi t t d tn
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第七章余论

171
第七章
余 论
语言学对于情态研究的中心已经从情态助动词转移到情态意义上,而大多数学者的关注点都局限在认知型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中,常常将责任型情态以及它所表达的人际意义忽略了。
然而,责任型情态在语篇中人际意义的研究不容小觑(李战子,2002)。
它不仅能让我们更全面地研究情态系统,也能够更好地探索话语与语篇的情态意义,理解语篇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本书首次对责任型情态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并从话语身份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责任型情态在中美两国医生用语中的体现。
关于责任型情态的使用问题,笔者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首先,从理论的维度上考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本书从概念的定义、表述的时间范畴、道义来源的属性以及情态表达的角度几方面分析了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之间的差别,并将道义情态的范畴进行了细化,分成责任型情态和许可型情态两个类别。
同时,首次对责任型情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归纳出现代英语与现代汉语中责任型情态的不同表达形式。
不仅扩展了我们对情态动词范畴的语义、语法、语用和认知特征的认识,深化了语法学理论对情态系统的研究,还提升了我们对情态系统表达的人际意义的认识,扩展了我们对评价理论与批评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并为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理据。
(2)责任情态人际意义的研究具有极强的边际交叉性、开放性、复。
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第二章语言雪中的情态研究

第二章语言学中的情态研究情态(modality)这一术语出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自其被引入到古典哲学中算起,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研究历史。
情态的研究,主要涉及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几大学术领域。
本书所谈及的情态指的是语言学中的情态系统。
语言学对情态的研究是由借鉴逻辑学中模态逻辑(modal logic)的研究而展开的。
所谓模态是指事物或认识的必然和可能性等这类性质,语言学中用以表示这种语义概念(模态或模态概念)的语词或符号被称作情态词(modal)。
在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中,传统语法、语义学、语用学、符号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学科都曾对情态进行过探讨。
2.1 情态的定义情态最早是逻辑上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模态逻辑理论中,提出并定义了“必然”、“偶然”、“可能”及“不可能”这四个模态算子,他的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作“真值模态”(王维贤,1989)。
这激起了语言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等学者们的兴趣,尤其是语言学家将情态看作一个重要的语法格。
然而,当时只有情态助动词被当作情态研究的重点,其他的情态表达却被忽略了。
随着功能语法的迅速发展,更多的情态表达得到重视,这使我们对情态系统的分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以往语言学有关情态的研究中,很多语言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情态进行过定义,虽然众学者在很多方面都达成了共识,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对于情态的表述各有差别。
莱昂斯(Lyons,1977)最早从语义学角度出发将情态定义为“表达了说话者对语句或语句所描述情景的看法与态度”,同时强调了话语的主观性在语言研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主观情态和客观情态的概念。
他还指出,情态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情态动词的范畴,例如,frankly、fortunately、possibly、wisely等副词也可以表达情态意义。
并且,这些副词在理解语篇的情态意义和语言的主观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电视人物访谈语篇人际意义研究

同时,希拉 里在访谈过程 中也使用 了大量 的情态附加语,其 中多 为I t h i n k ,1 w a n t 等 希拉里通过这些词的使用,巧妙 的回答了主持
通过对所选取语篇的语气进行分析,在主持人使用 的语 言当中,
疑 问句使用 的比例 比较高 ,因为访谈节 目是 以嘉宾为中心展开 的,主 持人要用提 问的方式 ,引导嘉宾表达 自己对某一 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 陈述句 的使用 比例和疑 问句相 同,主持人在引导嘉宾发言的同时还要 对嘉 宾的谈话做 出回应 ,并且对嘉 宾的话适当地对观众做出解释 ,所 以主持人的话语 当中也有4 8 %的句子是 陈述 句。在嘉宾使用 的语 言当 中,全部都是陈述句 。 值得注意 的是 ,主持人在每提 出一个 问题之前,均先使用陈述句
B e i J i n g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T e a c h i n g a n d R e s e a r c h P r es s ,2 0 0 0 .
理 论探索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电视人物访谈语篇人际意义研究
曹 展 展
( 山东师 范大 学 ,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4 )
摘
要 :本文 以 系统 功 能语 法 中的人 际 功 能为理 论框 架 ,从 知 名 电视访 谈 节 目 杨 澜访谈 录 》 中选取 2 0 0 9 年 主持人 杨 澜 专访 时任 美 国 国务 卿希 拉
里 的访 谈 内容 作 为语 料 ,从 语 气类型 和 情 态 系统 两 个方 面进 行 分析 , 旨在探 讨 访谈 语篇 中的人 际 意 义实现 。 关键词 :电视 访谈 ;人 际意 义;语 气; 情态
1 引 言
儒家文化视域中的“主体间性”探究

J 1, 0 0 u.2 1
V0.3 N . 1 o4 2
第 2 卷第 4期 3
儒家 文化视 域中的 “ 体 问性 " 究 主 探
李 星
(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 院 , 福建 福州 30 0 ) 5 0 7
摘
要 :主体 间性” “ 这个哲学概念 虽然是 西方哲 学话语 , 但是 中国传统文化在关注人、 关注人的 生存
体间性” 明朗之时 。 于儒 家文化视域 中的“ 对 主体间性 ”
而 言 , 文 试 图 从 主 体 心 性 的 自觉 与 “ 体 间 性 ” 本 主 的彰
显、 守礼诚信 的言行 与交往理性 的外显 、 诚” “ 的不生不 偏与 “ 主体 间性 ” 的本体化 、外王 ” “ 的当下 践行与 即“ 主体间性 ” 充盈 于周 身的过 程。 释家认为万相皆为空 , 众生皆平 等 , 因而在佛教文化 的视域 中, 不存在有主体 与客体 间的对立 与冲突 , 的 有 仅仅是主体与主体 间的平等 与共生 。缘 起性空” 万象 “ ,
又 由缘 而 联 系 在 一 起 , 兴 会 到 “ 空 ” 同 时 也 是 “ 则 性 的 主
至 天 地 万 物 。 儒 家 看 来 , 种 因 “ ” 彰 显 的 人 世 情 在 这 仁 而 怀与博大胸襟既是人之为人 的内在根据 , 也体现 了人与
道三教都有关于“ 主体 间性” 的理解 。 道家 以“ 得道 ” 作为
一
种核心诉求 , 并且又从 主体 的角度来看待 自然 。 在道
人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孟子认 为人的本性是至善的 , 人 的本心本性乃是人之 良知良能 , 不虑而知” “ 是“ 、不学而 能” , 的 并且这种 良知 良能亦乃人与禽兽之 间的本质差 别。 良知 良能的核心是仁义 , 而 仁义存 于心中表现为 “ 侧
国内情态人际意义研究述评

情态普遍存在于日常言语交际中, 它除了体现—定的句法作用和意义 外, 也具有—定的 ^ 际意义 , 是系统功能语法中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功能 : 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 而这三大 包 { 奉 ] 晃 情态 畴 。H a Ⅱ i d a v ( 1 9 9 4 )  ̄y 睛态耐习 睨了话语的 ^ 际功能, —方面, 它表示说话方的 兄, 表示他自己对于外界事物的信息 掌握状况、 侮 帔 以及他对于某种行为的态度; 另—方面, 它还表示受话 ^ 、 的状况, 说话 调适自己的话 , 要刘受罐 标 尊勘之意。 他还提出情态 人际意义的语言表达形式并不仅仅局限于睛态动词和副词, 也体现在—些 隐喻式的非—致式表达 匕, 如实义词汇( —般动词、 名词 、 形容词等 ) 、 句子 ( 主从复合句、 条件句、 间接引语等) 以及语篇层次的话语等。 系统功能语言 也住 分析功能主义 框架 中的 ^ 际功能的主要语义载体。 能否对睛态 人 际意义的构建等问题做出合 理解释和应用, 对不同语法理论和语言研究方向都是—种考验和挑战。随 图 1 着系统功能语法在国内研究的不断展开 , 国内学者对于隋态 人际意义的研 还可以通过滑语的延伸部分来表达, 即义务可由动 究也不断深入。通过 C N K I , 以情态和人际意 义 为关键同检索到 3 4篇直接 了—些晴态动词以外 , 意愿则采用系表结构来表达。 由情态动词 睛态昌 司 以『 青 态^ 、 际意义为题的文章。随着晴态 ^ 际意义的研究不断 深 ^, 为 词的被动形态来表达, E 隐喻的, 而由小句表达的睛态是隐喻陛 避免盲 目 性的, 低水平的“ 原地踏步” 工作 , 需要 反 之—种意义也 行必要的总结和反思。 本文 旨在运用定量和窟『 生 的方法分 植索至 情 相关 的。功能语言学认为厂种形式可以表示—种以上的意 义 可以由两种或更多的形式体现,这种形式与意义之间非对应的一对一关 文献, 评述国内情态 ^ 际研究的现状。在全面盘点和梳理『 青 态人 . 际意义研 反映在人际功能语法上 , 就可能出现—致性体现之外的 ^ 、 际语法隐喻 究现状的基础上 , 就取得的成功和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些看法 , 为今后的 系, 现象。( 黄国文 , 1 9 9 9 ) 周大军、 王璐、 彭阳华、 吕长 、 何晓宇从语法表现形 式、 取向和 翌E 躲 以及情态虽 耐 隋态隐喻及 ^ 、 际意 义 进行了探 2国内情态 ^ 际意义研究现状分析 情态隐喻的商 研 概括 滞 , B Ⅱ , J 洵、 情态物t 陶、 谓语的 在系统功能语言 学的 框架中, ^ 际功能指 的是语言除了 传递信 之 外 讨。 扩屣眵式、 介词短语、 动词短语和修饰陛的关系过程小句, 通过它 ] 达到表 还具有摹 } 话者的身份、 地位、 态度、 动机皇 锄 能。 网络在词 现说话 ^自身看法的效果和目的。 情态隐喻分为客观隐喻表达与主观隐喻 汇语法系统中反映出来 , 以语气和 眵 j 体现。 所以近年来 情态的人 分另 I 侑 高、 中、 低量直 目 是相对的, 在特殊 兄下可以发 . 车 章 换。通过 际意义 研l 觳 到 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通过 C N K I 检索至 0 的以情态 ^ 、 际意 表达1 方面可以实现语言的 ^ 、 际功 能, t 匕 女 口 当客观嘲f i i 义 务时若要强调 义为题的文章共 3 4 篇, 其中 2 篇发表 巳 期 刊, 1 篇发表在中文 这两 采用高量隹 , 使说活人 . 看起来不是以个 ^ 、 观点的方式来突出 模 渊 刊。根据研究内容进行统计, 情态 人际意义的研究成果分布如表 1 。 必要 0 如表 1 所示 , 现阶段『 青 态^ 际意义研究主要涵盖两个层面 , 即词汇语法和 自己的意见。 2 - 2 语篇层面的隋态 ^ 际意义研究。虽然系统功能语 吾 篇纳入 语匍丢面, 而 语篇的层面运用赢 粥 定 体 语中的 ^ 际叻能陶 对人 际意义的研究还仅局限于商生 畴 , 而 建的研究又涉及到书面语篇和口语语篇。其 中书面语篇辐射面较广, 包括 了研究的范畴之中,但其昂 个 荫 龉 义系统的描写肃 院 也 人和精密。 国内学者 广告, 演讲, 信函, 文等 作 品, 商务英语 ; 篇等。为了从 i 时角度掌握 目列于语言名/ 从^ 、 际功能中对情态描写的不足出发试 图扩大对清态的理解, 把对睛态的 理解从词汇的层面拓展到语篇的层面 , 选择各种体裁的语篇, 通过分析 隋 研究趋势来看, 科研成果总量呈 E 升趋势, 语篇层面的研究明显比词汇语 态这—商去手段, 打开了—条进 入 语篇 人 际意 义的通道。2 0 0 1 年, 李战子 法层面的研究更受学者的关注。 : 学与研究》 上的 话语中认知型睛态的多重 ^际意义》 2 1 词汇语法层面的情态人际意义研究。情态常常被i l 为只与封闭的 发表在 际意义语薷 寇之 先河。根据 L y o n s ( 1 9 9 7 : 7 9 3 ) 对 的区 情态词有羌 并被认为是语法的—部允 但大量的词汇( 动词 、 形容词 、 名 文开隋态 人 即认知的和责任的, 李战子在此文中专注认知型情态在学术语篇中的 词、 副 也带有与隋= 司 相化 蜮相近自 勺 意义。 所 辩 渚对 分 , 、 际意 义 研究, 使隋态 ^ 际意义的 更加深 ^纽化。该文以系统功能语 信息 的 倾向和态度, 他们涉及断言、 犹豫、 承担道义、 冷漠及其它—些 人 际 ^ 言学关于情态和 ^ 际功能的论述以及评价理论涉及的语言资源为出发点, 意义的 关键方面。 ( M a c C a r t h y , 1 9 9 1 : 8 4 ) 从最广义 E 理解, 情态可看作是 结合巴赫金 习 多 声陛 的棚 念首 次考 查了 学味话语中 认知型 隋 态以 者的声音具有主体间 性的语言资源的使用指 出 学术话 特征。 传统 从 句法语义 途径 理解 着重腈 态动词的 形式和意义 这无 及其它使语篇和作 贿 多重 人际意 义 , 既可表示认知上的不确定I 生 可满 疑是 重要的担到了 语篇层次 就需更广义的那些可以 表示确定眭、 疑问、 承 语中的认知型胯笊 } 源 贝 0 的要求 童 援 的是可力 吲坏 同立场之间多声仂商的可能性 。 继 诺、 漠然、 必要陛、 道义等 态功能的手段。 ( 李战子, 2 0 0 Q 1 0 B 么, 这多种 足= 者又将睛态 ^ 际意义的 宅 拓展到广告,演讲, 信 实现情 态的手段有哪 些? 怎样去表达? 又传达出 怎样的^ 际意义 ? 嵇永宁 学 树酩 ,众多学 函, 文学作品, 商务 英语等书面语篇, 以 各种体裁的语篇为蓝本进行分析, 等^ 、 从 { 翻却司 汇层面对 态人 际意义 展开的孵 融抛 回答了这些问 题。 从 奄 置值、 多声陛、 主客观性 0 等多角度展开胯 义研究 嵇永宁( 1 9 9 6 : 9 3 — 9 5 概率、 义务和意l 要 隋 态的基 本言语功能。概率 际意义的 提供了 有 值 的参考。 近几 1 年来, 口 语语篇中的 情 意义可以通过 司 ( c a n , m a y , m u s t )  ̄ 、 中、 低三个不同 量值的『 青 态 为 ^ 际意 义 研究也开始引起学 门 白 g 关注。其中, 陈海霞、 耐 耀发表的 副词( c e r 【 a i n l y , s u r e l y , p r o b a b l y , p o s s i b l y , p e r h a p s )  ̄ 。 而义 务和意愿 除 态 人
文学语篇中人际意义研究综述

界 的看法并引发他人的观点或改变他人 的看法 , 这 也反映了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的本质。
二、文学作品 中人 际意义研 究的国外综述 关于人 际意义在文学作 品中的研究 ,H ld y a ia l
是一个先行者 。在 H ldy a ia 文集 《 l 语篇和话语 的语 言学研究 》中 ,H ldy a ia 通过分析普里斯 特利 的戏 l 剧《 罪恶之家 》中的语气 、情态 、时间和归一性 来
中语气及情态 系统 的人际意义” ‘ 、 《温夫人 的扇子 》 中女主人公 对话 的人 际意义研究 ” 《 、‘蝇王 》人际 意义 的功能文体学分 析”和 ‘ 回家 》中对话 的人
际意义研究” 。总之 ,国 内学 者对 文学作 品中人际
下 面主要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 的学者 的研究。
意义 的探究 , 所选 文学体裁 主要 以描述 l 生小说或戏
定 的人 际关 系, 用语言影响他 人的行为 , 表达对世
Lm e e k 研究 了话语 ,作为讲述旧金 山 2 纪 0世 6 年代美 国嬉 皮士的介绍文 字 ,目的是将对人 际 0
意义 的话 语分析 变成 一种在 社会变化 整体 动态理
论框架 下社会 和文化态度与价值变化 的分析工具 。 E g sad Sae在他们 的著作 《 gi n l n d 随意对话分 析》 中关注于语法模式 , 这些模式在 随意对话 中实
文学语篇 中人际意义研 究综述
谢 新 苗
湘潭 4 10 ) 12 1 ( 湖南科 技大学外 国语学院 ,湖南
摘
要 :人 际意义是 ; &4 : 何使用语 言跟他人进行 互动 、建立和维持 一定的人 际关 系、用语 言影 N- 1k 3 ̄ ,
响他人的行 为、表 达对世界 的看法并 引发他人的观点或 改变他人 的看法。通过对人 际意义的研 究可以看 出说 话者或 故事 中人 物的社会关 系、社会地位 以及他们 的态度 等。本文将对近几十年 国内外 学者 对文学 作品 中人 际意义 的研 究做 简要 综述 ,旨在使我 们更好地认识人 际意义在 文学作 品 中的实际用途 ,为解析 文学作品提供一个新视 角 ,并加 深对 系统功 能语 法理论的认识 。
情态动词的人际意义分析

情态动词的人际意义分析作者:王晓滨来源:《科技资讯》 2015年第6期王晓滨(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摘要: 情态动词是表达人际功能的重要手段,各类情态动词的使用,有助于说话者调节与听着的关系,并加强说服力,从而实现相关的人际功能。
根据Halliday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的理论框架,从情态动词的使用对马丁·路德·金的就职演讲进行人际意义分析,可以发现情态动词的选择对人际意义的实现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演讲是演讲者利用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就特定问题对听众传达信息,实现其话语目的的一种手段。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演讲有着丰富的人际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马丁·路德·金演讲:我有一个梦中情态动词的人际意义。
关键词: 人际意义情态动词情态量值中图分类号: H3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000-00本文是通过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关于情态量值的理论,从情态动词这个视角,对在马丁·路德·金演讲中选择和使用的情态动词进行分析,并以此来探讨含有不同量值的情态动词的使用对演讲中人际意义的的实现所起的作用。
1理论基础情态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属于人际功能。
韩礼德根据情态动词接近肯定定的程度,把情态动词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量值,他认为情态动词量值越高,意义就越接近肯定,情态动词量值越低,意义就越接近否定。
韩礼德把情态动词的划分为下表。
(Halliday,1994,pp.76)[4]2语料的选择和对语料中情态动词的人际意义分析根据韩礼德对情态动词的划分,情态动词的量值越低,意义越接近否定,反之亦然。
使用不同量值情态动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态意义,表现出说话者的角色定位。
马丁·路德·金在演讲部分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如下:低量值can(2),中量值will(20)shall(1)would (3),高量值must(5),Can’t(5)。
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研究

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语篇研究中,客观投射是指作者在表达言论时,通过语言选择、句法结构等方式将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融入使得读者或听者可以感知到作者的立场和情感色彩。
而显性客观投射则是指这种态度和情感在语篇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很容易被读者或听者捕捉到的现象。
在学术界,研究人员对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的探讨愈发频繁,因为这种现象能够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进而对学术交流产生重要影响。
语言学者研究发现,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还具有一定的人际功能。
通过显性客观投射,作者可以在语篇中展现自己的立场和情感,与读者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
显性客观投射也可以引发读者对作者观点的认同或反驳,从而促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研究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的人际功能对于了解学术交流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是学术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际交流中语气隐喻的运作机制,揭示不同语境下客观投射与主观解释之间的互动关系。
研究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有助于拓展人们对语言交流的理解,提升人们对语篇信息的处理能力,促进人际沟通的有效性和顺畅性。
对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有助于拓展语言学理论,深化对语言符号的认识,推动语言学研究的进步。
本研究对于促进人际交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推动语言交际的智能化发展。
2. 正文2.1 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的概念解析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是指在学术语篇中,作者使用一种客观、客观化的语气来表达观点和论证,以使读者产生信服感和认同感。
这种语气的运用可以增强学术语篇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同时也能促进与读者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在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中,作者通常会避免主观情感色彩和个人态度的表达,而是通过客观、中立的论述方式来呈现事实、观点和结论。
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研究

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
文章从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定义和特点入手,分析了语言中这一现象的表现形式。
随后,探讨了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的功能,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对语篇分析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这一话题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在人际交际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理解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学术语篇、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人际功能研究、语言分析、人际交往、表现形式、功能、作用、分析方法、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语言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在学术交流中,人们不仅仅是在传达知识,更是在展现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研究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的使用,对于提高学术交流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学术语言的内涵,促进学术交流的准确和有效进行。
研究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的人际功能,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学术语言的理解,也能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效率。
本研究旨在探讨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的作用和意义,为学术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1.2 研究意义引言本研究意在探讨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从而深入了解这一语言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语言现象,通过对其在学术语篇中的功能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术交流中的语言特点和规律。
研究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在语篇中的作用,可以为学术写作和交流提供指导和启示。
了解语言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表现形式和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思想、观点和意图,提升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效果。
文学阅读中的主体间性问题

文学阅读中的主体间性问题文学阅读中的主体间性问题摘要:文学作品是一种基于语言的符号系统,其背后存在的人际关系被称为主体间性。
本文通过对主体间性的研究,探讨了文学阅读中存在的一些主体间性问题,包括读者与作品、作者与作品、作者与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旨在对文学阅读提供一些思考,以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意义。
关键词:主体间性;文学阅读;读者;作者;作品前言文学作品是人们用语言创造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是一种表达人类内心情感、思想和生活的符号系统。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作者的创作,更是读者的阅读和理解过程。
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被视为具有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被定义为文学作品背后的人际关系,包括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旨在通过对主体间性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文学阅读中的一些主体间性问题。
主体1:作者与作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是其创建者。
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和文学造诣都会影响作品创作的主题、表现手法和意义,作者与作品之间是一种创造性的主体间性关系。
因此,研究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是文学研究的基础。
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
直接关系指作者在作品中呈现自我形象的情况,也就是主体性的直接展现。
间接关系则是指作者所表达的意图、情感、思想等与作品中所呈现的情节、人物、语言等所反映的意义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主体性的间接展现。
主体2:作品与读者作品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在阅读之后,作品便进入到了读者的意识之中。
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反映性的主体间性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作品并不是一个被阅读者完全理解的独立个体,而是阅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知。
因此,作品的意义是通过阅读实现的。
阅读过程中,读者主体往往会将自我暂时置于作品中,建立一个与作品相应的心灵表象,以期使自我与作品相一致,从而获得体验和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主体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感知,建立了与作品的反映性主体间性关系,完成了作品意义的获取。
主体3:读者与作者在文学阅读中,读者与作者之间存在一种虚拟主体间性关系,也就是读者对作者的想象和构建。
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研究

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敬爱的评审专家和读者们,首先感谢您阅读我关于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研究的文章。
在我将为您介绍研究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本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
研究背景是指本研究所涉及的主题背景和相关领域的现状。
在当前学术领域中,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已经对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概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但对其人际功能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本研究旨在探究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在人际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从而丰富并完善相关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方式的变化,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语言作为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是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建立的桥梁。
研究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对于进一步理解人类交流行为和提高人际交流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我将具体阐述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定义、人际功能的概念以及其在人际交流中的作用,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字数:273】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究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揭示语言在人际交流中的具体作用和意义。
具体来说,通过分析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的运用和含义,可以深入了解学术交流中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交际策略。
研究目的还在于拓展对语言在人际关系建立和维系中的作用的认识,探索语言如何通过表达客观态度和投射主观情感来影响交际过程和关系建立。
通过对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促进动态的学术交流和人际沟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进一步推动语言学和社会交往学科领域的发展。
2. 正文2.1 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定义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是指在学术语篇中通过语言的表达方式来传达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或观点。
这种语气隐喻通常是通过使用客观性强、中立性明显的词语或句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研究

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和实例,揭示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的人际交际功能。
研究表明,语气隐喻在学术交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能够减轻言辞的直接性,还能够通过客观投射实现有效的沟通。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的人际功能的理解,为学术交际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引言一、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的应用语气隐喻是指通过语气变化,使得文本表达的含义与字面意义不同的修辞手法。
在学术语篇中,语气隐喻被广泛应用于提高文本的客观性和严谨性。
在科研报告中,作者常常使用一些虚拟语气或者弱化语气来减轻言辞的直接性,从而达到表达观点、陈述事实的目的。
语气隐喻通过客观投射,使得文本更具有令人信服的感觉,进而发挥其人际功能。
二、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1. 减轻直接性语气隐喻通过减轻直接性,使得学术语篇更加客观、严谨。
在科研论文中,作者经常使用虚拟语气或者弱化语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陈述事实。
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得作者避免直接的主观表达,从而显得更加客观和中立。
这种客观投射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实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2. 提高说服力语气隐喻的客观投射不仅可以减轻直接性,还能够提高文本的说服力。
在学术交际中,作者往往需要通过语气隐喻来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观点。
这种客观投射可以使得观点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从而提高了文本的说服力。
通过客观投射,语气隐喻实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更加有效的信息传递,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3. 传递情感虽然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主要是为了减轻直接性和提高客观性,但是它也可以运用于传递情感。
在科研论文中,作者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语气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对于某一研究成果的喜悦、对于某一观点的认同等。
这种情感的传递可以使得学术语篇更加生动感人,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投射。
女性语言中情态成分的人际意义分析

女性语言中情态成分的人际意义分析
陈海霞;孙启耀
【期刊名称】《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27)002
【摘要】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情态和人际意义的论述以及评价理论已经成为语言学情态研究的理论基础.女性语言中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从说话人的态度、话语多声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女性语言较多的使用情态能够更好地突出隐性判定、加强话语多声的可能性、满足礼貌原则的要求.
【总页数】5页(P106-109,114)
【作者】陈海霞;孙启耀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O
【相关文献】
1.女性语言变体中情态成分与心理空间建构 [J], 陈海霞
2.《茶馆》对白翻译中语气和情态系统的人际意义分析 [J], 刘千凤
3.情态动词may的人际意义分析 [J], 王晓滨;齐越
4.女性语言的责任型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以美剧《丑女贝蒂》的女性语言为例[J], 孙启耀
5.情态动词的人际意义分析——以马丁·路德·金演讲《我有一个梦》为例 [J], 王晓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主体间性视域中情态表达的人际意义研究欧阳引擎

主体间性视域中情态表达的人际意义研究欧阳引擎(2021.01.01)—以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为例孙启耀摘要:本文以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中情态表达为研究对象,以语言的主体间性为视角,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对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体现的人际意义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奥巴马倾向于采用与听众建立主体间性关系的情态表达方式,塑造一个更加亲切的个人形象;罗姆尼倾向于采用与听众建立主观性关系的情态表达方式,塑造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形象。
关键词:主体间性;情态表达;人际意义Abstract:Taking modal expressions in American Presidential Debates 2012 as study object,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ir corresponding interpersonal meaning and validity claims in communication by the methods of quantitative approach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 author finds out that Obama prefers to use modal expressions that can establish intersubjec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udience, which helps him construct a more amiable image; Romney prefers to choose modal expressions that can establish subjec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udience, which constructs an egocentric image in front of the audience.Key words: modal expressions; interpersonal meaning; intersubjectivity1. 引言本文以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中的情态表达为研究对象,以语言的主体间性为视角,采用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对其体现的人际意义进行了分析,旨在发现在辩论中奥巴马和罗姆尼采用的语言技巧以及与观众建构了何种人际关系,为情态表达的人际意义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情景喜剧语篇的人际意义分析的开题报告

情景喜剧语篇的人际意义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情景喜剧作为一种轻松幽默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情景喜剧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等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与其所承载的人际交往功能密不可分。
因此,将情景喜剧作为一个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人际意义,对于理解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和人际关系的维护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情景喜剧中呈现的人物关系、交往模式和互动行为等,探讨情景喜剧所具有的人际意义,并探索其对于现代人际交往的启示。
具体来讲,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景喜剧中存在哪些人际关系形态,这些形态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具有何种启示?2. 情景喜剧中的人际交往模式和互动行为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对现代人际交往的影响是什么?3. 情景喜剧中的人物形象如何构建,这些形象与人际交往的规律有何关联?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文献分析法和情景剧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而言,将通过以下步骤来开展研究:1. 收集相关文献和情景剧作品,进行阅读和观察。
2. 分析情景喜剧剧本中的人物关系、交往模式和互动行为等内容,对其中表现出的人际意义进行抽象概括。
3. 通过观察情景剧演出来进一步验证和验证研究结论。
4. 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启示和建议。
四、预期研究结果通过对情景喜剧的人际意义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希望能够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 情景喜剧中展示的人物关系、交往模式和互动行为等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够反映出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社会常态;2. 通过分析情景剧中表现出的人际意义,可以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3. 情景喜剧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增强人们的情感沟通能力。
课题研究论文:英语新闻报道中情态动词的人际意义

新闻传播学论文英语新闻报道中情态动词的人际意义新闻报道是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一种文体,人们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生活中各个方面新近发生的事情,其主要特点就是及时、真实、公正、客观、中立。
因此,在英文新闻报道语篇中,报道者对于其所用的词汇、句式等都尽量达到客观中立。
比如,英文报道中尽量避免使用I/we这类词语作为句子的主语。
然而,在英语新闻语篇中,读者不难发现情态动词的使用。
在功能语法中,情态是体现人际功能的一个重要成分,可用来表达说话者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
这一点似乎与新闻报道要求客观中立的特点背道而驰。
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一现象,从CNN网站上选取一篇题为“What does Vladimir Putin want next?”的新闻报道为例,分析其中情态动词所包含的人际意义。
一、系统功能理论下的情态动词Halliday(2000)的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有三个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其中,人际功能是语言的实用功能,即语言具有表达说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功能,并且说话者通过语言试图影响他人的态度。
语言的人际功能则通过语气和情态来实现。
语气表明讲话者选择了某种言语角色,而情态则说明讲话者有否做出论断(胡壮麟,2002)。
情态作为人际功能的语义载体和实现手段,是讲话者对自己所述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做的判断,或是在命题中要求对方承担某种义务,或是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袁春琳,2011)。
情态可通过情态动词、似情态表达、情态副词、情态实义动词等等来表达,而其中情态动词则是最基本和原始的情态表现手法,是说话人用来表达对可能发生的状态或行为所持的心情和态度的一种重要手段。
Halliday赋予情态动词高、中、低三个不同的量值,以方便人们对不同情态动词所表达的情态意义做出衡量,如表1所示:表1 高、中、低情态量值对应的情态动词情态量值情态动词高 must, ought to, need, have to中 will, would, shall, should, be to低 may, might, can, could人们选择不同情态量值的情态动词则表示其对命题的态度的强弱不同。
从视域融合过程看文学翻译的主体间性的开题报告

从视域融合过程看文学翻译的主体间性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与意义文学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翻译文学作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然而,由于文化、语言等因素的差异,文学翻译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主体间性问题。
因此,对于文学翻译中的主体间性展开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2. 研究现状与问题对于文学翻译中的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目前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些研究从文学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感知、主体意识以及主体角色等方面;还有一些研究则从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讨论。
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现有研究往往关注单一角度的问题,缺乏全面性;另一方面,现有研究方法大多基于理论分析,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3. 研究目标与内容本文旨在从视域融合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中主体间性的问题。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文学翻译中主体感知的视角分析;(2)文学翻译中主体意识的视角分析;(3)文学翻译中主体角色的视角分析。
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文学翻译中的主体间性问题。
4. 研究方法与步骤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等方法,对于文学翻译中主体间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具体步骤如下:(1)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翻译专业学生的意见和建议;(2)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主体感知、意识和角色等方面的问题;(3)选取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文学翻译实验,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估;(4)通过比较原文与译文的差异,分析主体间性问题。
5. 预期结果与意义本文预期可以深入了解文学翻译中的主体间性问题,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具体预期结果包括:(1)翻译专业学生对于主体间性问题的认识情况;(2)探讨文学翻译中主体感知、意识和角色等方面的问题;(3)通过实证研究,评估翻译质量,提出相应改进意见。
本研究可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意见,对于促进文学翻译的质量和进一步推进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体间性——一个认识论研究的新视域

主体间性——一个认识论研究的新视域
王雅君
【期刊名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现代认识论是建立在主客体内在同一的主体间性思维方式基础之上的新一代哲学认识论.它从人的现实生存活动出发去探索人、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强调人的本源的生存方式是"世界"、"人"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奥秘和深层根据,从而使哲学重新回到了人间,为人类生存提供意义与价值支撑.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王雅君
【作者单位】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杭州,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0
【相关文献】
1.认识论研究的主体间性转向
2.主体间性: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新视域
3.社会认识论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第一届社会认识论与马克思主义新视域学术论坛”综述
4.认识论研究的主体间性转向
5.发生认识论:一个运用系统理论研究微观认识论的范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间性视域中情态表达的人际意义研究欧阳光明(2021.03.07)—以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为例孙启耀摘要:本文以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中情态表达为研究对象,以语言的主体间性为视角,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对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体现的人际意义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奥巴马倾向于采用与听众建立主体间性关系的情态表达方式,塑造一个更加亲切的个人形象;罗姆尼倾向于采用与听众建立主观性关系的情态表达方式,塑造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形象。
关键词:主体间性;情态表达;人际意义Abstract:Taking modal expressions in American Presidential Debates 2012 as study object,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ir corresponding interpersonal meaning and validity claims in communication by the methods of quantitative approach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 author finds out that Obama prefers to use modal expressions that can establish intersubjec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udience, which helps him construct a more amiable image; Romney prefers to choose modal expressions that can establish subjec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udience, which constructs an egocentric image in front of the audience.Key words: modal expressions; interpersonal meaning; intersubjectivity 1. 引言本文以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中的情态表达为研究对象,以语言的主体间性为视角,采用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对其体现的人际意义进行了分析,旨在发现在辩论中奥巴马和罗姆尼采用的语言技巧以及与观众建构了何种人际关系,为情态表达的人际意义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 研究背景2.1 人际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
Halliday将此三大元功能称之为元功能结构体(胡壮麟等71-105)。
李战子认为人际功能主要是指语言除了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之外还具有表达交际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功能(10)。
Thompson 指出语言不仅可以用来与其他交际主体建立或维持社会关系、影响其行为,而且可以帮助表达个人观点、劝服其他交际主体同意自己的观点(28)。
总而言之,人际意义表明了言语交际活动中各个交际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关注人际意义的研究。
李战子于2002年在其著作《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中,对人际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不仅拓宽了Halliday对人际意义假定的概念框架而且也丰富了其意义。
她提出的代词、反身代词以及直接引语都是实现人际意义的有效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更加准确地解析了人际意义。
2.2 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源于主体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美学的研究热点,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互为主体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对话、相互沟通、相互协商和相互理解的过程。
哈贝马斯对主体间性概念的建构主要是从交往行动理论出发的。
哈贝马斯指出在交际过程中尤其是言语交往中,为了达到相互理解,一个理想的话语情境和交往资质是必须的。
首先,理想的话语情境可以为交际者提供一个较好的充分表达个人思想、询问不明问题以及在必要的情况下为个人观点申辩环境;另外,在以语言为基础的言语交往过程中,具备一定的交往资质不仅可以更好地把认知范围内的信息更好地传达给其他交际者而且可以更好地让交际主体之间达成共鸣,要求交际主体在交际活动过程中应满足交际的三个效度,即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
真实性要求言语交际主体在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应与客观世界相符,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1.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YJA740046)2. 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责任型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差异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534039 )实可靠;正当性要求言语交际者在谈及其他交际主体时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出发,不可损害其利益;真诚性要求言语交际主体在交际过程中,如需表达个人情感需真诚(Habermas99-101)。
本文主要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出发,对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中奥巴马和罗姆尼的辩词进行简要分析。
3.研究设计3.1 研究角度情态表达,作为重要的功能言语标记语,对于解密辩论者在辩论中如何表达个人观点、与听众建构得当的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了解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中奥巴马和罗姆尼的辩论技巧,本文分别从情态操作词、情态附加语以及情态隐喻三个方面比较和分析了在辩论过程中奥巴马和罗姆尼对以上三种情态表达的使用频次和频率,并从主体间性视角对其功能解释。
3.2 研究数据辩论,从某种意义而言,是一种争辩行为。
在辩论过程中,交际者双方,也即辩者采用一定的交际技巧更好地表明自己对某事或某问题的看法,挑出对方辩词中的漏洞,以求得到更多的认同(张长玲1)。
在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中,由于其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奥巴马和罗姆尼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技巧传播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
因而,本文在word 2003 的搜索功能的辅助下由人工查取了辩论文本(下载于http:// /)中奥巴马和罗姆尼的几乎所有情态表达。
以下数据表明了在辩论过程中每一类情态实现方式的频次和频率。
表1:辩论中情态表达的频率和百分比表1显示,在奥巴马和罗姆尼的辩词中,情态操作词和情态附加语的是用户频次远远高于情态隐喻的使用频次。
另外,在奥巴马和罗姆尼的辩词中,情态表达的使用频次和频率有相似和不同之处,如情态隐喻的使用都较少;奥巴马采用情态附加语最多,而罗姆尼使用情态操作词最多;并且其情态操作词的量值也不尽相同。
再次,表1表明在此次辩论中情态表达的使用密度较大,可见其对于表达个人观点,阐释个人政治意愿有重要作用。
3.3 研究方法为了保证本研究的准确性,作者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
考虑到研究目的,本文对辩论中奥巴马和罗姆尼所采用的情态表达方式进行了定性分析,旨在发现每种情态表达方式所代表的人际意义以及对它们的采纳是否与交往行动理论中的交际的有效性相符。
4. 对奥巴马与罗姆尼辩词的人际意义分析在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的论辩中,奥巴马和罗姆尼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采用不同情态操作词,情态附加语以及使用不同情态的隐喻——以期同听众建立不同的交际关系,说服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实现一定的人际意义。
4.1 不同情态操作词的使用——说服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4.1.1对奥巴马辩词的人际意义分析基于Halliday对情态操作词的量值划分,下表是在辩论中奥巴马情态操作词的使用频次和频率:表2:奥巴马使用的情态操作词的频率和百分比上表表明在辩论过程中,奥巴马使用中、低量值的情态操作词的频率高于高量值的情态操作词。
其中以第三场辩论最为显著,这其中蕴含了奥巴马的辩论技巧和交际意图,通过此种方式奥巴马与听众建构了适当的人际关系。
以can和will为例,我们以奥巴马在回答教育相关问题时所给出的辩词,解释奥巴马偏向于采用中、低量值情态操作词表达个人观点的主体间性原因。
(1) Obama: I do, because I think that that is the kind of investment where the federal government can help. It can’t do it all, but it can make a difference.And as a consequence we’ll have a better trained workforce and that will create jobs because companies want to locate in places where we’ve got a skilled workforce.谈及教育问题时,奥巴马基于联邦政府有能力训练出更好的劳动力以及教育将从很大程度上惠及就业情况的事实,真实地告知观众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进一步增加教育投资的必要性,以求创建一个与听众协商的环境,这符合交往行动理论中真实性的效度要求。
另外,从语义角度出发,Leech & Coates指出can有三个层面的意思,即,表明事情的可能性、表明某人对某事的准许以及某人做某事的能力(83)。
在上例中,奥巴马通过使用情态操作词can从某种程度上不仅弱化了联邦政府的强制力,强化了政府的能力,而且从美国大众的视角和利益出发,正当地阐释了奥巴马对提高就业率的解决方案和足够的信心,符合交往行动理论中正当性的要求。
最后,奥巴马采用中值的操作词will预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即将发生的事这一定义,诚恳地向美国大众承诺教育投资将大大提高就业率,将惠及所有人,符合交往行动理论中真诚性的要求。
在以上辩词中,奥巴马虽在谈论有关教育的问题,但却时刻铭记其要说服的是不在场的美国大众,因而他本着真实、正当、真诚的要求与美国大众协商增加教育投资事宜,以求达到共鸣、赢得更多选票。
在此过程中,奥巴马巧妙地运用中低量值的情态操作词与听众建构了主体间性的关系。
4.1. 2 对罗姆尼辩词的人际意义分析表3是罗姆尼在三场辩论中情态操作词的使用频次、频率以及量值的分布情况。
表3罗姆尼使用的情态操作词的频率和百分比表3显示,在罗姆尼的辩词中,高、中量值的情态操作词的使用次数较多,所占百分比也较大,表明罗姆尼更偏向于高量值的情态操作词,见下例:Romney: They don’t vote for war. So we want to — to promote those principles around the world. We recognize that there are places of conflict in the world. We want to end those conflicts to the extent humanly possible. But in order to be able to fulfill our role in the world, America must be strong. America must lead.认知型情态词must可指对客观世界认识活动的不可避免性,也即一定程度的必然性,反映了交际主体对某事的评价和内在解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