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共27页
梅山傩戏
文化价
值 • 新化傩戏具有极高学术研究价值,是记录湖湘历史文化
的“典册”。它以中国南方原始狩猎经济与农耕经济为 基础,全面生动地记录了南方原始民族传统生产、生活 习俗。反映了古梅山族群不畏艰苦,披荆斩棘,开天辟 地,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同时又保存了不同时期融入 的中原文化元素,是研究南方民族融合史、宗教演化史、 民俗史的“活化石”,是戏剧发生学,戏剧形态学不可 替代的信息源,是研究湖湘历史文化不可再生的资料宝 库。新化傩戏剧目丰富,表演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动 作粗犷,语言幽默诙谐,俏皮风趣,唱腔高亢亮丽又优 美婉转,自成体系,是我国傩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尴尬 现状
• 随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衰落,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 新化傩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社会观念更 新,祭祖酬神活动减少,傩戏表演机会也随之减少, 如《和梅山》就已有40年没演出过了二是傩戏艺人 报酬低,生存压力大,积极性不高,三是后继乏人, 老一代傩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一代大多外出打工, 也不太愿意学习傩艺表演,使得新化傩戏有失传的 危险。
历史衍
变
• 新化傩戏在周代为楚地“蛮夷”之“乡人傩’,汉 以后被视为官定祀典之外的“谣祀”,北宋中期梅 山归化后,徽宗、高宗朝均诏令禁毁,从此由梅山 巫亲家族以口传心授方式秘密传承,明中叶长江下 游各有入梅移民带来汉傩后,新化傩戏始以家传和 师传两系在土著和移民中交互传承。目前湖南省新 化县两类傩坛有20余个,家传10代以上的有石冲口 镇、洋溪镇、水车镇等乡镇的傩坛。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1. 引言1.1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傩戏,这个神秘而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如同一颗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宝石,闪烁着远古的光芒。
它起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传统习俗,被视为连接人与神灵之间的桥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傩戏的表演场景往往设在深山密林之中,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或仪式上才会得以展现。
演员身穿古装,戴上面具,化身为神灵的使者,引领着观众进入神秘的仪式世界。
他们舞蹈起来,歌唱起来,仿佛是古代祭司在向神祇祈祷的场景再现。
2. 正文2.1 神秘的傩戏起源神秘的傩戏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传说是由古代巫师为了祈祷丰收和驱除恶鬼而发展起来的。
据史料记载,傩戏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大山深处,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祭祀仪式的民间艺术形式。
传说中,傩戏表演者被认为是受神灵附体的特殊存在,他们可以借助傩戏表演来与神灵沟通和传递祈福之意。
傩戏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仪式,由于其神秘和神圣色彩,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传统仪式和娱乐性质的表演形式。
傩戏的表演内容多是围绕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展开,舞台上的角色扮演和歌舞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具有仪式感的氛围。
2.2 傩戏的传承与发展在传承的过程中,傩戏逐渐融合了各地不同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样化的表演方式。
不同地区的傩戏在表演内容、服饰和舞蹈等方面都有所差异,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在现代社会,傩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傩戏的传承面临着困难。
一些文化爱好者和专家学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傩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举办演出、展览和研讨会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傩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2.3 傩戏表演的特色和意义傩戏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傩戏承载着丰富的祭祀文化和民间信仰,是人们表达敬畏和崇拜之情的一种方式。
傩戏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历程ppt课件
4.艺术特色
1)综合化 2)虚拟化
虚拟性动作(模仿生活:开门关门喝酒) (概括、美化、夸张的舞蹈组合:趟马)
虚拟性环境(开门开窗、陆战水战)
3)写意化
人物化妆;人物服饰;人物动作
4)程式化
综合性、虚拟性、写意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 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 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31
3.发展历程
一、孕育期(1790-1840) 二、形成期(1840-1860) 三、 发展期(1860-1883) 四、成熟期(1883-1918) 五、鼎盛期(1918-1937)
32
同光十三绝 清 沈容圃
自左至右: 郝兰田(《行路训子》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梅巧玲
(《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乡下妈妈);余紫云(《彩楼配》 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周瑜);时小福 (《桑园会》罗敷);杨鸣玉(《思志诚》闵天亮);卢胜奎(《战北原》诸 葛亮);朱莲芬(《玉簪记》陈妙常);谭鑫培(《恶虎村》黄天霸);杨月 楼(《四郎探母》杨延辉)。
33
四大名旦
34
四大名旦简介
梅兰芳(1894—1961)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他以 嗓音圆润、唱腔柔婉、身段优美、表情细致,享誉全国。 程砚秋(1904—1958)他以婉转而刚健的唱腔,精美的水袖和步法,形成自 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世称“程派”。 荀慧生(1899—1968)唱腔低回婉转,做工细腻活泼,善塑造天真烂漫,性 情温柔的妇女形象,世称“荀派”。 尚小云(1899—1976)他的唱腔奔放挺拔、表演刚健婀娜,世称“尚派”。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芙蓉国里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胡邦建湖湘文化之光——湖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读“咚咚锵,咚咚锵……”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天井寨,每逢重大节日及旅游旺季,寨子里的一些村民都会戴上面具,登上戏台,为乡亲和游客表演一出地道的侗族傩戏“咚咚推”。
天井寨,怀化境内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却因侗族傩戏而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
侗族傩戏流行于天井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故又名“咚咚推”,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侗族农耕文明的产物。
2006年,侗族傩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于民间生活的戏剧“活化石”傩,是一种以驱瘟避疫为目的的祭祀活动,起源于原始宗教中的巫,最初是为了驱鬼逐疫。
由于举行仪式时,巫师口中发出“傩傩”的连声,便把这种仪式称之为傩。
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
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
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地区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傩戏的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由于历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艺术影响不同,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
地戏是由明初“调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戍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种傩戏,没有民间生活戏和才子佳人戏,所演都是反映历史故事的武打戏。
而阳戏则恰恰相反,它是端公法师在作完法事后演给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所唱腔调亦多吸收花鼓、花灯等民间小戏。
傩戏的分布十分广泛,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都有,但侗族傩戏却主要流传于新晃县贡溪乡天井寨。
贡溪乡位于新晃县南端,境内山坡众多。
贡溪有唐代相关传说故事,但是侗傩却并非产生于此地。
据当地龙、姚姓族谱记载,从明永乐年间,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龙姓家族迁徙至天井寨,姚姓家族由新晃县境新寨迁往贡溪田家寨,后又迁往天井寨,傩文化也随之而来。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课件
目前,傩戏的传承状况并不乐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导 致傩戏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同时,由于传统傩戏表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老一辈的傩戏表演 者已经年迈或去世,这使得傩戏的传承更加困难。
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要点一
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被边缘化 的危险。傩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也面临着同样的 挑战。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年轻人更愿意选 择从事其他行业,而不是继承家族的傩戏技艺。
“地戏”等。
地域分布
傩戏的地域分布广泛,主要集 中在中国的西南、中部和西北 地区,如四川、贵州、云南、 陕西等地。
不同地区的傩戏在表演风格、 音乐、服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 地域特色,反映了各地文化的 多样性。
尽管傩戏的地域分布广泛,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 地方的傩戏面临传承危机,需 要得到保护和抢救。
05
傩戏的国际影响与交流
国际影响
傩戏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源头,对世 界戏剧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傩戏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目内容 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戏剧学者和观众。
傩戏的国际影响不仅限于戏剧领域,还 对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
国际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傩戏逐渐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之一。
02
傩戏的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
面具使用
傩戏演员常佩戴面具,以区分 角色并增强表演效果。面具的 材质、色彩和图案都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
仪式感
傩戏表演中常伴随着祭祀仪式 ,具有强烈的仪式感,使观众 感受到神圣与庄重。
舞蹈动作
傩戏中的舞蹈动作粗犷、豪放 ,富有原始的野性美,展现出 古朴的艺术风格。
傩戏[最新]
在中华戏曲的大家庭里,有些一直生活在民间的特殊组成部份,比如傩戏、目连戏、木偶戏、影戏等,它们构成民俗文化的一部份,并覆盖了很大的地面和区域。
它们独立于以士大夫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之外,属于底层的、民间的、边缘的文化形态,越是偏远地区,越是主流文化覆盖不到的地区,它们越是兴盛,越是充满生机和活力。
像傩戏的主要分布区域就集中在云南、贵州、江西客家等文化相对闭塞落后的地区。
傩戏是在傩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
傩舞是古代“傩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
傩祭渊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
周朝叫傩。
周朝不仅有乡人傩,周天子和诸侯国还举行“大傩”、“国傩”。
《周礼·夏官》说,傩祭时,方相氏身披熊皮,戴着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手执戈,一手扬盾,率领戴面具、披毛顶角的“十二兽”及大队“子”(由少年儿童扮演)到宫室各处跳跃呼号,并合唱充满巫术咒语味道的祭歌,以驱逐“疫鬼”。
北宋时,宫廷傩舞中已没有方相氏、十二兽、子等角色,出现了由伶人装扮的将军、门神、判官等人物。
从人物的搭配看,表演已可能有一定情节,并向着娱人的方向发展。
傩戏经历了各个朝代,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流传至今,成为重要的信仰民俗中国的傩戏具有悠久的历史。
远古时代的傩戏并不是一种娱乐形式,而是一种祭祀的仪式。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傩”发生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大约到了宋代,傩戏已经成为很多地域的流行娱乐方式。
衰亡。
然而偏僻的西南地区,由于环境相对封闭,傩戏得以保留下来。
面具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
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
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
人一戴上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
尽管傩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
傩堂戏是一种宗教祭祀色彩很浓的戏剧,至今在贵州境内大部份县市仍有遗存,尤以黔东和黔北的德江、思南、沿河、印江、铜仁、江口等县流传最广。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摘要】是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表演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神秘的仪式和表演形式,让人不禁为之着迷。
经过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傩戏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成为文化瑰宝。
随着时代的变迁,傩戏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何扎根于传统文化,又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只有不断努力保护和传承傩戏,才能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其继续在时代的长河中流传下去,成为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已经深深烙印在历史的一页上,时代在变迁,但其独特的魅力永不褪色。
【关键词】引言:正文:1. 傩戏起源于远古时代2. 傩戏的神秘仪式和表演3. 傩戏传承与发展4. 傩戏在现代社会的影响5. 傩戏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结论:1. 引言1.1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傩戏,这个古老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一直隐藏在大山深处,被誉为远古回音的传承者。
傩戏这个独特的表演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民间传统戏曲中的珍贵品种。
傩戏承载了古代祭祀仪式的传统,融合了古老的音乐、舞蹈、戏剧等元素,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化表达方式。
傩戏被视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同时也引发了对其保护和传承的讨论和关注。
傩戏,如同一座沉睡已久的文化瑰宝,隐藏在中国大山深处,静静地等待着被发现和传承。
2. 正文2.1 傩戏起源于远古时代傩戏起源于远古时代,可以追溯至四千多年前的夏代。
据史料记载,傩戏最初是一种祭祀活动,用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随着时代的变迁,傩戏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神秘意义的表演艺术形式。
在远古时代,傩戏表演者常常身着奇异的装束,戴着神秘的面具,通过舞蹈、歌唱和表演来模仿神灵的神态和动作。
他们相信透过傩戏的表演,可以接受神灵的指引和庇护,使人类远离疾病和灾祸。
仡佬族傩戏的史料 -回复
仡佬族傩戏的史料-回复仡佬族傩戏是中国民间戏曲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仡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傩戏凭借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本文将以仡佬族傩戏的史料作为主题,深入探讨其历史渊源、发展演变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仡佬族傩戏的历史渊源。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北、贵州、湖南等地。
而傩戏作为仡佬族的重要文化项目之一,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多年的古代仡佬族部落活动。
据史书记载,早期仡佬族通过祭祀傩鬼来祈求丰收和驱逐邪恶,逐渐发展为一种具有舞蹈、音乐和戏剧性质的仪式活动。
进入秦汉时期,傩戏逐渐演化成为一种集祭祀、娱乐和教育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形式。
在唐宋时期,傩戏开始与佛教结合,成为佛教寺庙里重要的宗教仪式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仡佬族傩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演出。
这一时期,仡佬族傩戏开始涉及庙会和民俗活动,演出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化。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仡佬族傩戏逐渐走向衰落。
在20世纪初,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化冲击,仡佬族傩戏几乎濒临失传的边缘。
幸运的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文化保护的呼声下,仡佬族傩戏得以重新复兴,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仡佬族傩戏的演出形式包括道教仪式和戏曲表演。
在道教仪式中,演员们通过祷告和献供以及特定的舞蹈形式来祈求上苍的保佑和庇护。
而戏曲表演则包括唱、念、打、舞等元素,演员们通过唱词、表演和舞蹈来展示剧情和情感。
除了演出形式,仡佬族傩戏的史料也表现出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
比如,傩戏中常常涉及到仡佬族民间传说中的怪物、神灵等形象。
这些形象的表演和扮演都有一定的规范和特定的象征意义,这也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剧情。
此外,仡佬族傩戏的史料还包括演员选角、音乐演奏、舞台布景等方面的记录,这都反映了当地人民对于傩戏的重视和传承。
仡佬族傩戏虽然在当代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复兴,但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傩戏简介
傩戏简介
道真傩戏是“唐朝兴,后人跟”,在仡佬民间流传极广,历史悠久,已是几千年的历史。
它是民间深藏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神秘戏剧。
从原生态流传下来,在仡佬山村,叫做“打保福”“冲傩”。
打保福分以下几种:
1,寿庆,满十,增添寿诞,叫做诞生接寿保福。
2,结婚,结婚冲喜,为平安保福。
3,缴愿,就是农村中,有仡佬族流传下来的一种特殊规律。
例如:XXX人生病,或遇邪,或为结婚久无生育等。
许下愿信,使病人早日安康。
久无生育的人,求神许愿,就叫做急救保福。
平安保福——简称傩戏的一节。
二观音菩萨的历史简说:
观音菩萨是慈航道人转世,在民间,普天之下,流传极广的一位了不起的女中之神,人人敬佩,人人皆知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三观音送子
是民间有个别的凡民结婚后三五年都没有生育,许下保福愿,求祷观音菩萨送子到他家传宗接代,香火不断。
四最后,我们专门排练观音送子这一节目,按剧本熟读,背唱词,演跳动作,做专业训练。
傩戏
傩戏傩戏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傩戏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
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目录基本信息历史发展传统剧目表演特点演出音乐演出形式傩戏分类傩戏·武安傩戏傩戏·池州傩戏傩戏·侗族傩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傩戏·德江傩堂戏浙江省长兴县傩戏现状传承展开基本信息历史发展传统剧目表演特点演出音乐演出形式傩戏分类傩戏·武安傩戏傩戏·池州傩戏傩戏·侗族傩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傩戏·德江傩堂戏浙江省长兴县傩戏现状传承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信息傩戏(武安傩戏、贵池傩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地区:河北、安徽、湖南、贵州、江西、陕西、湖北、四川、湖北等。
编号:Ⅳ—89相关传承人:李增旺刘臣瑜姚家伟龙子明龙开春李福国张月福安永柏蒋品三编辑本段历史发展傩戏(拼音:nuóxì),中国的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
到商代(前1600-前傩戏使用的面具1046)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
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
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
傩戏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
课后设计:
思考京剧如何革新发展 才能跟上时代潮流?请你在 广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设 计京剧革新的措施和办法。
谢谢观赏
②京剧发端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标志事件是徽班进京(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③在北京地区地方戏曲繁荣发展的情况下,假设你是徽 班的班主,你要怎样才能使你的徽班在北京站住脚跟, 吸引观众,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为我所用。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2.产生过程
清乾隆年间弋阳腔系统的四大徽班入京后,对秦腔、昆曲等诸腔调兼收 并蓄,并大量融进了北京语汇,使京城观众耳目一新。嘉庆、道光年间又 和进京的汉调艺人合作,使西皮、二簧两种声腔合流,逐渐形成相当完整 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 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 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北京市民承认,成为人民最喜爱的舞台艺术, 并很快风靡全国。京剧成为我国戏曲中最具有全国性、典型性的剧种之一, 它的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流行最广泛、观众最普遍,影响也最大, 被公认为“国剧”。
宋人周密《癸辛杂识》记载,温州乐清县有个叫祖 杰的恶霸和尚欺压百姓。乡人告到官府,祖杰行贿于官 府,官府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将告状人治罪下狱。在 这种情况下民间艺人将之写成戏文上演,广为宣传,造 成社会舆论压力,最后恶霸和尚被治罪。
思考南戏主要流行于社会中的哪个阶层?有什么社会功能?
南戏主要在民间流行,一般由民间艺人或者下 层知识分子创作,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表达了劳 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
1.产生背景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历程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1.产生背景
(一)既然叫“京剧”,我们能不能认为京剧就是北京地区土生 土长的戏曲形式?如果不能,那为什么叫京剧?
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在众多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逐渐形成 的。因为它是在北京形成并最初在北京流行,所以被称为“京剧”。
(二)在京剧产生之前,北京地区流行哪些戏曲形式?
职业等级的划分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总结】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很低,蒙古灭金后,停止科举考试将近80 年,文人入仕的机会相对地说要少多了,九儒十丐,他们的地位仅高于 乞丐,被打入了社会的底层,使他们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的群众,有机 会了解底层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体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愿望。他们较高 的文化修养、广博的学识,推动了元杂剧的文学艺术水平,使之逐渐演 变为一种成熟而完美的艺术形式。元代杂剧的出现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 的一个重大发展,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艺术奇观。
舞台布置──一桌二椅
虚 拟 动 作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京剧脸谱写意
红色
勇猛暴躁
曹操
黑色
刚强阴险
关羽
白色
正直刚毅
多尔敦
蓝色
忠勇侠义
典韦
黄色
刚正威武
包拯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京剧表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环境带 在人物身上。人物上场,随着其表演,环境便 具体化了。观众通过赏的表演来想象,从而把 握故事发生的情境。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 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 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中国傩戏在贵州
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民俗傩文化粗见目录一.傩文化简介二.文化与传承三.载歌载舞,瑰丽的无形民俗文化四.傩戏面具,珍贵的有形民俗遗产五.傩文化之我见六.参考文献.傩文化简介傩戏,也称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
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
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从小说移植而来,演钟馗3次进京应试,因权相杨国忠作梗,不中,愤而身亡。
玉皇大帝悯其刚正不阿,敕封判官,统领天下鬼怪;青黄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闹,被钟馗降服。
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中国西南部贵州省东北部地区至今还有大量傩文化遗存,许多地方有傩戏演出。
德江县至今还有六十几坛傩坛,演员上百人,德江傩戏古朴、粗放、保存着傩戏文化较多的原始形态,法事内容十分繁多。
贵州地戏是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是傩戏发展的较高级层次。
其代表为: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黔东北(铜仁地区)傩戏群,黔北(遵义地区)傩戏带,黔中地区(安顺等地区)地戏。
傩文化作为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涵盖面广,影响层面深,对于民俗研究具有巨大的贡献。
在这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可研究的民俗文化。
下面我想在几个方面上对傩文化进行个人理解上的阐述。
二.文化与传承要知道什么是傩文化,首先得了解什么叫“傩”。
“傩”这一名称,用的并不是汉族的语言,用的是侗台语族的语言。
傩,音挪(nuo),在侗台语族中,这一个音符只要变化声调,就可以代表许多事物。
侗台语族称稻、田、鸟、人、民族等为“傩”,故,傩”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多种含义。
中国字是象形文字,由象形、会意、记音三要素组合而成。
它的意义往往包含在它的象形之中。
傩字的繁体字由“彳”、“堇”、“隹”三字合成,力”字表示它与人事有关,“堇”是记音,“隹”就是雀。
因此,“傩”就是崇拜神雀的农耕民族所举行的“神雀祭”。
中国古代礼仪:傩仪
中国古代礼仪:傩仪古代礼仪是极其繁琐复杂的。
再如生活中高禖(méi),是乞子之祀。
《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天子亲往。
”玄鸟就是燕子。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古代相传,简狄吞鸟卵,而生契。
契是商民族的始祖。
高禖是求子之祭,在玄鸟由南方北归之日举行,可能与此故事有关。
一说高禖之神是女娲。
清代学者王引之认为,“高”是“郊”的假借字,所以祭于郊外。
看来,高禖是远古妇女乞求生育之祭的延续和发展。
高禖之祭,设坛于南郊,后妃率九嫔等参加。
高禖之祭始见于《汉书·武五子传》。
汉武帝年二十九始得太子(戾太子),乃“为立禖”。
魏晋南北朝,各国皆有高禖之祭,但直至唐、宋时才依照礼经制定了礼仪。
宋代高禖坛,以青帝为高禖,于春分之日行礼。
金代高禖祀青帝,在皇城之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正位祭的是昊天上帝,台下才设高禖神位。
清代无“高禖”之祀,而有“佛立佛多鄂谟锡玛玛”之祭,又称“换索”,据说主要目的是保婴。
司祝歌祷辞云:“聚九家之彩线,树柳枝以牵绳,举扬神箭,以祈福佑,以致敬诚。
某年生小子,绥以多福……。
”(《清史稿·礼四》)这是满族的传统习俗。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
致福曰礼,成义曰仪。
在古代,类似于一些特殊的祭祀活动,有庆祝古代妇女生育之事等等。
在现在的民间也还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还很发达。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
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
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
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
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
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
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傩仪,在殷墟卜辞中已有记载,周代则更盛。
王室和诸侯代表国家举行的叫“国傩”,全国上下一起举行的叫做“大傩”,民间举行的叫做“傩戏”,民间举行者带有浓厚的娱乐成分傩仪一般是在每年的最末一天,国傩最为隆重,由十至十二岁的男童身披熊皮、带着四只眼的假面具,穿着黑上衣、红裤子,一手挥着戈,一手扬着盾,排成大队从宫室的角落起跳跃呼号,驱逐疫疠,一直轰赶出宫城,埋入大河(示意),以求一年的平安吉祥。
仡佬族傩戏的史料 -回复
仡佬族傩戏的史料-回复仡佬族傩戏是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传统民俗戏剧形式。
它源于汉代的五岳巫神祭典,后在唐代传入云南地区,并与当地族群文化相融合演化而来。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演出形式、剧情内容和现状等多个方面探讨仡佬族傩戏的史料。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仡佬族傩戏的历史背景。
傩戏起源于唐代,是以五岳之神为主要对象的巫术仪式。
在唐朝以后,傩戏传入云南地区并逐渐演化为一种祭祀与娱乐相结合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
仡佬族是云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对于他们来说,傩戏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也是社会交流、娱乐和表演的重要方式。
因此,傩戏在仡佬族社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仡佬族傩戏的演出形式。
傩戏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正式的宗教仪式中进行的祭祀傩戏,另一种是在喜庆节日和婚丧嫁娶等场合进行的娱乐傩戏。
祭祀傩戏通常由专门的祭祀傩师扮演各种神灵形象,通过舞蹈、歌唱和念诵祷文等方式,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福。
而娱乐傩戏则更注重于戏剧表演和艺术效果,演员们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通过剧情和情节的展开来吸引观众。
关于剧情内容,仡佬族傩戏常常围绕着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宗教神话展开。
经典的剧目包括《白水神》、《黑水神》、《白骨精》等。
这些剧目通常描绘了仡佬族人民的历史和传统,以及各种神灵的事迹和才艺。
剧目中的角色形象丰富多样,有神明、巫师、僧侣、官员、农民等,他们通过各种动作、舞蹈和台词来展示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然而,仡佬族傩戏的传统受到了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减少,导致傩戏的传承和发展受到限制。
同时,年轻一代对傩戏的兴趣也相对较低,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和参与传统戏剧演出。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傩戏的衰退和边缘化。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相关部门和个人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和传承仡佬族傩戏的史料。
首先,相关部门鼓励学校和社区组织开设傩戏培训班,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从而传承和发扬傩戏的经典剧目。
第11课梨园春秋课件1(岳麓必修3)
①京剧是北京地区土生土长的戏曲形式吗?为什 么叫京剧? 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在众多地方戏曲的 基础上博采众长逐渐形成的。因为它是在北京形 成并最初在北京流行,所以被称为“京剧”。 ②为什么地方戏都到北京表演?
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中心,戏曲的繁荣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官员、 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梅兰芳在五十余年的舞台 生涯中,精心塑造了众多 的优美的妇女艺术形象, 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 展了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 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 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他 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 生并称“四大名旦”,梅居 其首。梅兰芳的艺术成就 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 的代表和标志。
1.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把各种可怕的事情都 归结为: A.医生 B.上帝 C.鬼神 D.巫师 2.发源于民间的傩逐渐为国家礼仪所吸收是在: A.原始时代 B.先秦时代 C.两宋之际 D.明清时期 3.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是 A、傩戏 B、南戏 C、杂剧 D物: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王实甫
《窦娥冤》插图
京剧《窦娥冤剧照》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关汉卿《窦娥冤》
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 (今北京市)人。元代杂剧 作家。据记载,关汉卿共创 作了63个剧本,其中《窦娥 冤》《救风尘》《望江亭》 《拜月亭》《鲁斋郎》《单 刀会》《调风月》等,是他 的代表作。
7.元杂剧的奠基者和杰出代表是
A.关汉卿 C.马致远
B.白朴 D.郑光祖
8.下列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是 A.傩戏的形成 B.南戏的形成 C.元杂剧的出现 D.京剧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