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合集下载

案例教学:高师教育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

案例教学:高师教育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

教学引入法学教育 , 并编写 了世界上第一本 案例教
学教材, 予 了案例 教学法 现代气 息 和现代 意义 。 赋
[ 收稿 日期]2 1 O一 9 0 0—1 2
教 学思 想 的教 材 为 数 不 多 , 有 代 表 性 的主 要 有 2 具 O
世纪 8 0年 代 末 王 道 俊 、 汉 澜 教 授 主 编 的 《 育 王 教
会 ( E A) A R 年会 重 要 演 讲 中倡 仪 要 发 展 关 于 教 育 的 案 例作 为师 范 教 育 的工 具进 行 描 写 、 用 及 研究 , 应 案 例 才在 师 范教 育 中得 以应用 。
就 国内情 况而 言 , 例教 学 法 出现较 晚 , 到现 案 直 在 仍 未受 到应 有 的重 视 。我 国能 够 较好 地 体 现 案例
21 0 0年 1 1月
江 苏教 育学 院学 报 ( 会科 学 ) 社
Junl f ins ntueo d ct n( oil ce c ) o ra aguIs tt f u a o Sca S i e oJ i E i n
NO ., 01 V 2 0
第2 6卷
第1 1期 ຫໍສະໝຸດ 学生对特殊情境进行分析 、 讨论 , 让学生在 具体的 问题情境 中积极 思考、 主动探 索 , 从而提 高他们 分析 问题 和解决 问题
的实际能力 , 深他 们对概 念和原理理解 的一种教 学方法。案例教 学的 引入是对 当下高师教 育 学教 学方 法落后 、 加 效率
低 下现 实的矫 正和补救 。案例教 学秉持 “ 以生为本” 的教 学理念 , 导平等 对话 的教 学过程 , 倡 注重 学生反 思和批 判思
法 , 着 哈佛 商 学 院在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期 间 和 之后 接

浅析高师公共教育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师公共教育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迫地 步 。
势 ,针对 具体 的教育案例 ,本校可 同教师甚至其他高 校的学生 —起 讨 论。在这种情况下 , 学生 可与老师直接 对话 , 学生之 间可随 时争鸣
( 学生登 台 ,人人 试讲。为了有 效地 使学生掌握 教育 论, 3) 形成教育教学的技 能技 巧 , 行教育实践锻炼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 进 每学期开始时 ,根据教学 时数 、课程内容等选定让学生 试讲的内容 , 在每次试讲前一周把 试讲任 务布置给 选定试讲的学生 ,并指导他们钻
还没有脱离2l I年代原苏联教育学 的框架 , 【 世纪l1 ( 其理 论体 系和结构仍 是沿用凯洛夫 《 教育学 》的课程板块 ,给人一种 “ 曾相 识燕归来 ” 似
之感 教材 内容较 陈旧 、繁琐 ,教材中 务实的成分较 少 , 务虚 的成 , 而 分较 多 ,缺乏针对性和使用性 ,即不能有效地反映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 实践 ,也不能反映 当前国际教育理 沦的最新成果 。 ( ) 3 教学形式单 一 、教学方 法落后 。目前 公共教育 学的教学 方 法大都 以教师 口头 讲授为主,以 “ 黑板J 粉笔”为基本手段 。虽在 某 J u 种程度上也注意 课堂上师生之 间的互动 与交流 ,但教学形式的单一和 方法的落后仍然使教育学明显存在 “ 重教 师 、轻学生 ;重理 沦说教 , 轻实践活动”的现象
( )课程定位 不明确 。公共教 育学是在我 国国 内开 没 已久 的一 1 r学科 ,但至 今人们在其学科 定位的很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 的分歧 j 如公共教育学应该重视实践性还 是理 沦 陛,开 没教育学的 目的到底 是 什么 ?学科定位的模糊导致公共教育学 的教学 方向模糊 ,从而影响 了 公共教育学课程价值的发挥。 ( ) 2 教材 体系僵化 ,教学内容陈 旧 。如今 高师公共教 育学 教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实践——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实践——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
1 转 变 课 程 意 识 , 立 “ 教 育学 观 ” 确 大
知识 与工作实践差距太远而无法运用 , 由此怀疑甚至否认 课程 并 的实 际价值 。通过强化公共教育学教学 的实践性 , 一方面克服理 论教学的枯燥性 , 提高学生理论 学习的积极性 ; 另一方 面锻 炼学 生教 育学科 的实用技能 , 高学生理论学 习的成就感。 提 在课程改革实践 中, 学校从多维度落实与体现公共教育学课
造成 “ 师厌教 、 生厌学” 教 学 的被 动 的局 面 。 因此 , 要想 有效提高公共 教育学课程教学质 量 , 强师范生 增
基础 教育 实践案例 以及学生 自身的教育经历与体验 。
第二 , 坚持 以人为本 的教学 改革理念 , 学过程通过学 生 自 教 身的参与体现知识 的实践性 , 强师范生 的教 师角色意识 , 增 唤醒 学生有关 教育 生命 的独特体验 。 第三 , 改革考核方式 , 注重形成性评价 , 防止学生在学习 中产 生各类功利性 心态 。同时 , 改革考核 内容 , 侧重考核学 生分析教 育问题和解决教育 问题 的能力 。 第 四, 树立开放性 的教学 观 , 通过 “ 出去 ” “ 走 或 请进来 ” 的方 式利用校内外 有利教学 资源提高教学 的实践效益。 3 统整师资 队伍 。 建立公共教育学“ 课程 集体” 传统的公共教育学秉承 “ 三个一” 教学模 式 : 一个教 师 、 一本 教材和一支粉笔。教育学是一 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 强的学科 , 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类课 程体 系中的“ 核心基础理论课 ” , 也是师范教育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长期 以来 , 共教 公 育学 在高师院校 的教学 中遭遇 了诸多 的尴尬 , 如教师厌 教 、 生 学 厌学 、 程地 位边缘化 、 课 理论与实践脱 节 、 课程改革形式化等。这 些尴尬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师生的教学激情 , 降低 了教育学教学 质量 , 影响 了师范生 的培养质量 。2 0 年 开始的新课 程改革要 01 求教师要 以专业人员身份参与课 程改革 , 这就意味着对教师教育 学素 养有更 新的要求 , 这也就 对公共课 教育学 提 出了更 高 的要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 生 带 着 问题 读 书 以 培养 批 判 意识 。 此 基 础 上 , 织 学 在 组
3指 导 学 生 自学 .
当面 对 “ 外 活 动 ”“ 育 ” 一 些 较 容 易 的 内容 时 , 课 、德 等 可 先 列 几 个 思 考 提 纲 , 学 生 自学 。 在 此 基 础 上 , 简 明 让 作
扼 要 的 点 拨 归 纳 。当 讲 到 “ 程 ” “ 学 原 则 ” 一 些 较 抽 课 、教 等
堂讨 论等 方 法 , 提 高 高师教 育 学教 学质量 的有 效 途径 。 是
关 键 词 :高 师 公 共教 育学 教学方法 改 革
教 学 。 实 际 问 题 既 可 以 来 自教 材 , 可 以 来 自教 改 实 践 。 也
而 课 堂讨 论 是 指 在 教师 的指 导 下 , 生 以小 组 为单 位 , 学 围
象 的 内 容 时 , 学 生 先 看 书 自学 或 讨 论 , 后 采 用 问 答 式 让 然
育 课 程 体 系 中应 有 的 作 用 , 必 须 对 教 学 方 法 进 行 改 革 。 就
二 、 革 的 方 法 改
引 导点 拨 的 方法 , 发学 生 积 极 思 维 , 后 抓 住 问题 的关 启 最 键 , 行 重点 分 析 , 使 学 生 理解 。 时 , 计划 地 指 导学 进 以 同 有 生结 合 教 学 内容 进 行课 外 阅读 。 指导 学 生课 外 阅读 时 , 在 首 先 指 导 学生 选 择 好 的著 作 阅读 , 读 和 泛 读 相 结合 ; 精 其 次 做 好 读 书 笔 记 , 录 阅 读 体 会 , 书 中 的 精 华 与 自 己 的 记 把 经 验 、 点 相 比较 , 深 化 对 问 题 的认 识 ; 此 之外 , 求 观 以 除 要

高师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师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 2呈现案例。在案例教学 中, 编选好的案 案例教学中教师 的角色有很大的不 同。形象地 教师是这一过程的“ 导航”“ 、导游” 导演” 与“ , 例主要采用 口头描述、 文字叙述 、 幻灯录像展示、 讲 , 真实情境表演等形式呈现给学生 , 通过对案例的 是案例教学的指导者与推动者。 教师作为案例教 其 感知使学生尽快进入特定的教育情境 中。 实践表 学的组织者 , 自身索养的高低与角色意识 直接 明, 教师创设的教育事件情景越丰富、 越真实 , 学 关系到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 生对事件构成诸因索的感受就越充分, 学生对案 积极引导与推动案例教学 的同时, 切勿扮演以下 一是“ 演说者” 从头到尾只顾发表 自己的 , 例材料进行学习研究的兴趣 、动机也就越强烈 。 角色 : 所以 ,在 当前多媒体技术应用 日益广泛 的条件 见解而不注意调动学生讨论于发言的积极性 ; 二 评论员”对学生的发言妄加批评; , 三是“ 裁判 下 ,教师在课堂上呈现案例材料应尽可能利用 是“ 员” 对学生之间的争论武断地做出结论。 , 声、 光色动、 变俱备 的声象手段进行。 在 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 中,学生在 () 3 讨论案例。这是案例教学实现由感性认 是知识 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中介环节,也是案例教学主 空 间上及心理上都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 , 体和中心环节。 讨论案例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 的接受者 , 是教师的忠实听众。案例教学要求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积极性和创造性 , 让学生 自主 生首先放弃这种想法 , 转变学 习角色, 更新学 习 改变学习习惯。案例教学要求学生首先要 地、 独立地深入案例 , 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与处 观念 , 勤于思考、 乐于争辩、 善于 理案例和案例中的问题 。这一环节的主要 目的是 做一个积极的学 习者, 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 分析、 讨论, 使学生 分析 ; 其次 , 要做一个协作者 , 强化互助合作意 必须对其他人的学习承担更大的责 在, 学会 对案例有较深刻的认识,初步领会案例所包含的 识 , 从其他学生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第三, 要做一 教育理论, . 进教育理论知识的内化。 进币 { 足 ( )评价案例。在激烈 的案例讨论结束之 个倾听者 , 4 学会成为—个好的听众 , 认真听取、 评 后, 教师和学生都应对案例的讨论作出总结。教 析其他人的观点。 师在作案例讨论总结评价时, 应该充分肯定各种 3 认知活动与非认知活动的关系。 _ 3 案例教 见解的合理性 , 尊重学生的创见。 如有不足之处 , 学的 目的是在学生掌握 了有关基本知识 和分析 可以提 出问题 , 让学生 自己补充纠正 , 切忌简单 技术的基础上 , 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 , 进一 公布“ 标准答案” 。这样 , 可以帮助学生对案例产 步提高其识别 、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 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增强他们的反思性学习 力 , 同时培养正确的态度 、 理念 、 工作作风、 沟通 能力。 案例教学的宗 旨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具 能力和协作精神。在案例教学过程 中既有阅读、 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广泛实甩陛的知识、 能力和态 分析、 思考等认知活动, 又有情感 、 兴趣、 意志等 学生与学生之 间的交 度, 而且更要使学生借助这此具有广泛概括性的 非认知活动。在师生之间、 讨论中, 好奇兴奋、 愉快以及厌倦 、 焦虑甚至 知识 、 能力和态度 , 从而能举一反三、 旁通地 往 、 触类 争辩中的愤怒等情绪时常伴随着认知过程 , 并促 去解决更多的新问题。 进或制约着案例教学的进程。因此, 教师在维持 3运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要 案例教学的运作不仅存在着纵 向的序列结 案 例教 学 的认 知 活动 的 同时 , 利用 一 系列 非认 以促进案例教学的 构, 而且其 内部诸要素之问也存在着复杂的网状 知活动调节和控制教学节奏 , 关系。成功地实施案例教学 , 要求我们正确处理 有 效进 行 。

关于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点思考

关于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点思考
分 重 要 的意 义 。良好 的教 育 质 量 依 赖 于 科 学 的 教 学 方 法 。科 学
正在发生 的事件 、 正在进 行的变革 很少关注 。特别是对基 础教 育 重点和难点的农村教育研究 不够, 反映基础教 育新课程 改革 的理论 和实践不 够 , 使课程的科学性与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
育学不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 与学生现实 的需求相 差甚
远, 学生未能了解教育学对他们未来职业 的重要作用 。再加上
学生学习提不起 兴趣 , 严重影响教育学 的教学质量 。要 提高教 育学 课程 在学生 心 目中的地位 , 调动学 生学 习该课程 的主动
性, 发挥该课 程在整个师 范教育课程体 系中应有 的作 用 , 就必
公共课教育学兼有理论 与应 用的两重性, 它既是一 门专 业
基础课, 又是一门专业实践课 。因此, 教育学必须体 现理论联 系
实际 的原 则, 既能解 释教育现象 , 说 明教育是什 么, 又能指导 教
育实践 , 说明如何进行教育 。课程开设 旨在培 养学 生热爱教育
事业 、 树 立正 确的教育 观和从事教育教学 的基本技能 。 然而, 在
落后 、 教 学 内容 组 织缺 乏 针 对 性 的 问题 。 要 改 变这 种 现 状 , 需 进
后 的问题 。很多教师都是采用满堂灌 的形式 , 这样的教学方法
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 还会对高 师学 生在 未来教育教学工作 中教法 的采用产生潜移默化 的影响 。
3 . 教 学 内容 组 织缺 乏 针 对 性
运用 于实践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教育学知识分 析 、 解决 问题的
能力 。比如 , 针对现阶段 中国教育 的热点 问题—— 择校问题设 计这样 的案例 : 学军 小学是杭州 的百年名校 , 为了让孩 子能上

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探索

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探索
关 键 词 : 育 学 ; 学 醴 革 ; 教 法 : 范生 的 素质 教 教 试 师 中圈 分 粪 号 : 6 G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4—89 【0 20 一0 9 —0 10 4 92 0 l 0 3 2 J

背 景
让学生 走上讲台, 变学为 教”从 教” “ , 中学, 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
计。具 体到每次的 试教, 教师应在上一教学单元结束时. 提前将试教
理 论与实 践相结台是学习和 掌握知识的必由 之路。由于传统的
学模式只重 视知识的传授, 视学生能力 忽 的培养. 学生除了3 周的 4 的内 置给已 容布 选定的 学生. 每^每汰试教 时间为1 分钟左右, 教 0 具体 教 育实习 几乎投有实践的机会, 外, 致使学生走上工作岗 位后的适应 的试教人 数和试教时间 选定以最大限度使每个学 生都有一次机会为
性、 性, 主动 增进课堂教 学效果具有积极时意义。
随着 科教兴国战 略思想的提出. 教育在我 确立丁 国已 优先发展的
采 用角色置换原 在教 理, 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扮演教师走 上讲台.
地位, 赢得了全 社会的 重视。以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 变学为 教学结 教, 台 可称之为” 试教法’ 体地说, 。具 就是任课教 师
素 质教育正在垒面推 素 进. 质教育的根本目 就是垒面提高学生的素 根据教 容, 期分批的组 标 学内 分 织学生扮演教师角色. 利用部分课堂 教
质. 使他们能适应2 世纪社会发 1 展的需 要。教 育改革的深化、 素质教 学时间. 把教师指定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传授 , 给本班同学。这种方 育的 推进、 学生素质的提高. 关键都在于教师。这l给高等师范院校 法的采 茕 用有助于学生更 好地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 提出 个严肃的课 如何提高师范生的素 丁一 题: 质?师范素质的培养与 高等师范院 校所特有 的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有著 直接的关系 此. 。因 当 二. 实施 的过程 ( 准备阶段 一)

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 综合运用了讲授法、 的热门 话题。 与此同 对教育界争 时, 论的热 动态, 我一方面在 点、 如创 新教育问题、 减负问题、 韩寒现象、 高考改革问 高校扩 题、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练习法等常用的教学方法, 掌握学习法、 程序教学法 、 探究 招与收费问题、 民办学较问题、 中小学生留学问题等, 我都 另一方面参考了发现法、
的思考并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全面 分 析 教 材 体 系 . 出 重 点 , 充更 新 突 补
教 学 内容 . 发 学 生学 习的积 极性 激
教育学教材章节多, 内容多, 但教学时数少, 不可能也 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活力,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 不必面面俱到地讲, 应当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 从培养中 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学合格教师的 目 标出发, 择其重点而教之:教研室根据教 材的特点、 学生的实际、 教学时数等情况, 把教育的奉质、

并要求学生必须记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始终贯穿之。 而有的问题只作简单介绍 . 有的问题则让学生谋下自学掌 握, 避免了平铺直叙 , 照本宣科, 且使学生掌握 l r 要点, 触
娄旁通
方面 , 注意在讲授中结合理论恰当地联系当前国内
外教育改革的实际。当前, 国内外教改的重心已向基础教
还要适当地补充更新教学内容。为此, 我平 公共教育学是构成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专业知识体系 材上的知识,
的基础课, 也是体现高等师范教育师范性的特色课程之 时十分注意搜集资料, 这几年已连续订阅了《 教育研究》 等


其教学质量如何, 直接影响着高师学生师范素质的形
十余种教育 类报刊. 对报刊上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 我都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从一名教师进行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从一名教师进行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
[ 图 分 类 号】 G 4 .2 中 6 24 1 [ 献 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10 —6 4 (0 30 1—5 文 0 54 3 2 1)0 —0 50 1
虽 然公共 教育 学课程 是教师 教 育的主干 课程 ,
是高 师 院校 的特 色 课程 ,但 公 共教 育 学 的实 践价 值 却 广遭 质 疑 ,公共 教 育 学课 程 因此 也一 直 处在 舆 论 和 改革 的漩 涡之 中。作 为 一名 高 师 院校 公共
强调 “ 教为学 服务” ,笔者为此 经常 反思 自己在 教 案 的设 计 、课 堂教 学实 践 、作业 设计 等 方面 是不
教育 学 的思考 和 理解 加深 了,这 有力 推动 着教 育 学 的课堂教 学实践 的改革 。
(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 桂林 5 10 ) 4 04
[ 要] 在一 系列 因素的驱动下 ,高师公 共教 育学课程 的教 学改革 由理想变为现实。本文回顾 了公共教 摘 育学课程教 学改革 的具体做 法:先是对课程教 学 目标进行分层 ,然后在 ‘亍 【 动与体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阐 彳 述 了公共教 育学课 堂教 学改革的活动 内容、活动形式 、活动 细则,接 着指 出了公共教 育学课 堂教 学改革 的活动 效果,最后 分析 了有 关教 育学课程教 学改革 的几点启示与教训 。 [ 词] 公共教育学;课 堂教 学改革;行动与体验 关键
【 收稿 日期】 2 1-0 1 0 01— 1
么 课程 比教 育 学更 能承 担 师 范生 教 育理 论素 养 的 培养 ?如果没有 教育理 论素养做铺 垫 , 范生 的教 师 育信 仰 建立 在 什 么基础 之 上 ?如 果没 有 一定 的教
育理论 ,教师 的专业化又 如何达 成 ?

论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建设

论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建设

多年来,高师公共教育学课不景气的状况一直困扰着每 一位关注高师公共教育学命运的人。 期间, 虽然不乏有志之士 从理论到实践“ 上下求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 高师公共教 育学教学状况因此有了好转, 但是, 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的整 体状况仍不太理想。 我们认为, 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是制约 公共教育学教学的重要因素。下面谈一谈我们对高师公共课
革效 果 的 。
参考文献 :
[1]胡安娜.《 美、 英、 中三国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比较》 .教 育导刊, 2002.12. [2]何衡, 陈德春.《 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中灵活运用管理
学原理》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2.
13
关 于 高 校 教 师 岗前 培 训 工 作 的 思 考
成尚军
‘ 孝感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
行改革 。
改革使高师公共教育学教材建设挑战与机遇并存。高师公共
教育学教材的建设应该以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建构 内容体 系、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导向进行 内容调整与 改革、 走出知识体系构建的误区。 关键词 :公共教育学 教材 背景 弊端 构建
教材问题是多年来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陷人困境、难以 自 拔的重要原因。有人对传统教育学教材存在的诸多问题进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性质及培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师范教育改革、 发展的趋势, 教师的专 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 从本质上讲, 教师专业发 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 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 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它包括职前教师的培养、 新教师的人职 培训和在职教师的持续进修这三个有机统一的阶段。它对如 何改进教师的职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职前师范教育 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作为 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和“ 启蒙” 课程, 师范生从中所形成的教 育意识和教育能力, 对其一生的教育活动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是促进他们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所以, 从培养师范生可持续 发展所需的观念、能力和职业态度的要求来改革高师的公共 教育学课程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2001年,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的颁布, 标志 着我国基础教育进人了一个崭新的课程改革时代。新课程改 革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基本价值 取向, 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价值观念的彻底改变。 新课程提出的诸多课程理念, 对教师的思想观念、 教学能力和 教学实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全面实施新课程 , 教师必须树立“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 理念, 不断提高自 身的课程意识 , 重新定位和理解 自身角色 , 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 者和研究者。 师范院校作为教师培养的“ 工作母机”必须增强 , 大学— 学院— 系、 大学— 学院 所, — 学科是教学 和科研实力比较强的教学研究型及综合性大学实行的两种管 理模式, 这种模式采用相对松散的组织管理方式, 以给教 可 师、 研究人员提供一个 自由发挥的平台。 新合并的大学以及处于转型期的大学, 多采用大学— 学院— 学系与大学— 学系、 部、 所、 中心并存的模式, 因为 大学处在转型之中, 管理模式的并存和混合是必然的, 但随着 转型期的结束, 这种并存和混合的管理模式应该逐渐萎缩, 而 选择另一种适合 自己的管理模式。 总而言之,院系结构改革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结构调整,

高师公共课教育学困境与对策

高师公共课教育学困境与对策
堕 墼!
No . 04 TI ME E DUCATI ON Avr l f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师公 共 课教 育学困境与对 策
罗艳华
摘要 : 当前高师公 共课教 育学教 学质量不 高, 效果不佳 , 严重影响 了师 范生教育理论素养提升和教育能力的形成 , 应采取将教 育学 课程调整为专业课程、 编写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南、 提升教育 学师资水平、 实施小班化参与式教 学等具体措施提 高师范生教 育素养 。 关键词 : 高 师公 共 课 教 育 学 困境 对 策 中图 分 类 号 : G6 4 2 文 献标 识 码 : c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1 8 1 . 2 0 1 3 . 0 7 . 1 0 5
1 当前 公 共 课 教 育学 的 困境
1 . 1 对教育学课程价值认识不到位 , 投入严重不足 当前高等 师范院校 的教学管 理者大多把教育学课程 等同于 普通大学生公 共课 , 没 有在课时 、 经费 、 师资、 教学管 理上给予高 度重视 , 许多学校将 它作为一种非专业 、 不重要 的课程来 进行管 理和实施 , 全部教育学科包括教育实习的课时仅 占总课 时的 1 0 % 左右 , 个别 学校仅 达 7 %。以贵州师 范学 院为例 , 2 0 1 1 年 以前 只 有3 6 学时, 到2 0 1 2 年才 增加为 5 4 学时 。同时 , 忽视教育学 与学 科 教学法 、 教育实 习之 间的联系 , 教育学公共课程 由教育科 学学 院的教师担任 , 而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实 习则完全 由学生所在的具 体学院负责 , 之间一般间隔 1 到3 个学期 , 而且教师之间讲授的内 容没有 理论 和逻辑上 的前后连贯 , 存在各 自的定位不清 , 有交叉 、 重复内容等 问题 , 导致培养 的师 范生不能将所学的教育理论运用 于学科 教育 实践 。 1 . 2 教育教材 内容过多 , 重点不 突出, 理论落后于教育实践 目前各种版本 的教育学且教材内容涵盖内容过多 , 以王道俊 、 郭文安 主编《 教育学》 为例 , 包含 1 6 章节 , 除了教育学基本理论 , 还 包括课程 、 教学 、 德育 、 美育 、 体育 、 班 主任 、 学校管理等诸多 内容 , 其它多数的教育学公共课 的教材版本 内容大同小异。这样的教材 般 既包含 了教育 的基本理论又包含了教学法 、 课程论甚 至道德 教育等 多教育学科 的内容 , 教材定位于期望通过一门教育学公共 课解决师范生 的有关教育素养的所有 问题 。但现实的效果反而是 不利 于教育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学习。一方面 , 导致了教师在 教学 中重点把握不准 , 不能达到教育学的教学 目标 ; 另一方面 , 对 需要 重点阐述 的章节 , 如教育 的起 源、 发展 、 变革 、 教育与人 的发 展、 教育 目的等根本 问题的论述篇幅有 限, 很多基本理论介绍不够 详细 。同时 , 大多数教材还缺乏和当前 中小学教育实际联系 , 对教 育 的基本事实和现实的案例叙事较少 , 且学科教学 内容联系甚少 , 使学生在学 习时很难联系 自己今后要教学 的科 目。 1 . 3 师资配备薄弱 , 教学效果不理想 师 资配备薄弱也是 当前 教育学公共课 面临的一大困境 。因 为学校 对教育学课程 的不重 视 , 在教 师选 拔 、 培 养上没有认真规 划和设计 , 致使教师 队伍素质不理想 。教育学任课教 师师 资配备 薄弱 , 在师资 紧张的情况下 , 往往安排非教育专业教 师甚至非教 学人员任课 , 多数教师照本宣科 , 就教材进行讲授 , 或是 网上下载 个P P r I ’ 照着念 , 普遍存 在从 概念 到概念 、 从书本到书本 、 从理论 到理论 的现象 , 简单重复教材 内容 , 联系基础教育改革实际不够 , 联 系高 师各专业学生不够 。而且大部分高校教 师往 往只注重论 文发表 、 科研工作 , 对教学存在 一种应付心态 , 往往用最简单最少 的时间来准备教学 , 对教学质量要求放低 , 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 这 种师资 配备状况无法适应对公共 课教育学教学要求 愈来愈高 的

对高师教育学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高师教育学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教育学成为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教育学课程的教学
1.高师教育专业课现状迫切需要加强教育学课程建设 1.1 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基拙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为高师 教育提 出新要求
质教育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也没有得到及时 的总结和吸纳。 在中小学教育中大力提倡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 习的学习方式, 在教育学教材中很少得到体现。 中小学大力提 倡交往互动, 但现行教材仍是居高临下以教训人的姿态搞单 向传输。中小学新课程热火朝天, 师范院校冷冷清清。 1.2.3 远离学生生活实际、 忽视学生情感体验 教材只顾及理论体系, 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 忽视学生学 习生活中的丰富体验。追求理论体系完整的教材结构忽视学 生已有经验和心理体验, 使学生对教育学“ 视如陌路” 师范生 。 就生活在教育之中, 而且是比较专业的教育之中, 他们心中的
喜怒哀乐, 他们身边的是是非非, 都是教育理论的鲜活素材, 把教育理论教材写得干枯瘪瘦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悲哀。
2.教育学课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2. 1 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1.1.1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 特别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以来, 我国中小学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 教育目 标从“ 两基” 三维”教学方式由“ 到“ , 传授” 互动” 到“ , 教育评价由“ 甄别分等” 促进发展” 到“ , 课程结构由“ 封闭”“ 、 过分 强调学科” 开放”“ 到“ 、 学科与综合结合”这些变化说明了人类进 。 人知识经济社会之后, 教育观念已经从“ 学会知识” 学会学 向“ 习” 转变。 教育理论应该及时吸纳教育实践的丰富经验并为实践 提供指导。高师教育学课亦应敏感地做出自 己的应变。 1.1.2 基础教育改பைடு நூலகம்为高师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高师院校 毕业生要接受新课程的考验和接纳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 自 2001年进行实验之后 , 到2005年, 全国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已经全部进入新课程。 新课 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 学生观、 教学观、 评价观, 要求教师转 变 自身角色和教学行为。这些都为师范毕业生人职提高了门 槛。高师教育专业课程对毕业生的适职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 责任, 应帮助他们拥有开启就业大门的“ 敲门砖” 。 1.1.3 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 加大高师教育专业 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也是高师院校教育专业课教师实现专

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对师范生教育能力培养的探索

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对师范生教育能力培养的探索
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自觉性 , 也直接影 响了学生教育能力 的形成和发展。

转变教学理念 , 突出教 育学教学的师范性
公共教育学是 师范院校的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 , 在师范
生的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 。 人们经 常将其与一般的学科课 程相 混淆 , 过分强调 其学 术性 , 过分
因此 , 了切实发挥教育学教学在师范生教育能力培养 为
中的作用 , 教师必须 注意对教 学内容的优化和整合 , 应面向 基础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 ,以教学活动和德育问题为重点 ,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理念为核心 , 提高内容的逻辑性和探 究性 ; 根据社会需要 和教 育事业发展 , 时补充教育改革的 及 新信息 , 提供能促进学生 思考 的学习情景素材 , 帮助学生增
能在公共教育学 的教学 内容上及 时得 以体 现 , 甚至素质教 育、 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内容 , 目 的教育学教材 中都很 在 前
少 出现。 二是过于偏 重理论性 。 公共教育学的教学 内容一直
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 系, 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教育 理论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教育能力。
20 0 8年 第 6 期
齐齐哈 尔师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u n l f Qiia u irTe c e s’Colg o r a o qh r J no a h r l e e
N o. 2 0 6, 0 8
( 总第 16期 ) 0
G e e  ̄. o.0 nr N 16
随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深入发 展和素质教育的积极 推进 , 人们对师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 的要求 , 迫切希望经

长期 以来 ,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教学 内容体系不甚合理 , 是过于陈旧。应该看到 ,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 展 , 的、 新 有价值的教育思想 、 教育观念 , 有实效的教学方法 、 教学模式层出不穷 , 基础教育在教学 内容、 教学方法 、 教学评

当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

当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

当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探析摘要:公共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文对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与实践的建议。

关键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实践教学措施公共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对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教育学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师资培养的质量问题。

但是,长期以来,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却一直受到教学质量问题的困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现象十分突出,其处境十分尴尬。

教学内容的空洞、教学方法的刻板、教学手段的落后和学业考评的形式化,直接导致了公共教育学教学的低效,从而带来了人们对公共教育学的种种偏见和责难,使公共教育学在高师院校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其改革势在必行。

一、对高师公共教育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发展过程的加快,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高师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发生了质的转变,从以往的数量要求转变到了注重教师能力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二是综合性的高等院校也渗入了教师教育培养的领域,越来越多的综合性高校毕业生成为了教师队伍的一员,加剧了教师职业的竞争性。

三是随着国家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师不再是知识获取的唯一途径。

这些都要求高师院校的课程必须进行改革,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为优秀的毕业生。

二、目前我国高师院校中公共教育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方法单一当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方法还是沿袭着“以讲为主,逐章教学”的做法,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仍然成了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场所,这往往导致教学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消极倦怠,学习兴趣比较低,学生在座位上忙着自己的事情,如玩手机、看小说、背英语单词、睡觉等等。

高师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论文

高师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论文

高师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探析摘要:高师公共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的特色课程和主干课程,它对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规律和方法、培养师范生的职业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高师教育学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要走出困境,案例教学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师;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02高师公共教育学是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素质的一门重要必修课。

然而,高师教育学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在培养师范生职业素质中的价值。

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要求,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使教育学课堂教学更富有成效。

一、案例教学的涵义及特点(一)案例教学的涵义案例教学的中心词是“案例”。

案例最早是用于法律、医学及工商管理学科等教学领域,其英文是case,张家军、靳玉乐认为,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1]。

郑金洲认为:“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即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一般来说,案例应具备几个基本要素:真实而复杂的情境、典型的事件、完整的事件叙述、明确且具有针对性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或方案。

案例教学到目前教育界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

我国学者郑金洲在《案例教学指南》中的定义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

”[3]杜萍认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方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实际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学生思考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

公共教育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公共教育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公共教育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摘要]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国内外普遍认同的教学模式。

高校公共课教育学的教学运用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文章从课程的定位、研究性教学的设计理念与特点、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教学模式设计、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四个方面,对高校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公共教育学课程研究性教学大学研究性教学体现了现代大学教学的本质和特点。

大学研究性教学符合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实施研究性教学是当代大学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从教育外部来看,信息时代和学习型社会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从教育内部来看,现行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性教学的缺失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进一步推进研究性教学,才能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近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学计划中设置了“研究型课程”。

作为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生必须具备独立钻研、探索、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中小学师资素质的要求。

对于公共教育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不仅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而且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基础教育师资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课程定位正确地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定位是搞好研究性教学的前提。

课程的定位涉及课程性质和课程任务两个方面。

从本质上讲,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科学,它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公共教育学课程性质和任务的认识却存在多种看法。

我们认为,应从培养目标和整体课程设计的背景下认识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般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师范生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为普通中学输送合格的师资。

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生教育科学入门的基础理论,应引领学生树立教书育人的正确教育观念,这对师范生未来采取的教育行为具有指导意义和决定作用。

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趋向初探——以现象学教育学视角

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趋向初探——以现象学教育学视角

教育现代化·2016年82157教育现代化·2016年11月第34期教学改革与探索当前师范生的公共课《教育学》课程是多年来各大师范类专业学生普遍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师范生专业意识形成、专业知识构建和专业能力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及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改革的推进,对师范生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改革提上日程,并将其视为提高未来教师能力素养、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

[1]但是,长期以来师范生对《教育学》课程的认识不足,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又加上教学实践活动不理想,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较普遍存在“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现象。

一 当前公共教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 教师方面许多教师认为上公共课“费力而不讨好”,学生隐形逃课率很高,认真听的没几个,教师受挫感极重,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教师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师很少有时间去关注每一个人,学生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学习,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公共教育学教师多数人因缺乏基层工作经验而实践经验欠缺。

由于对中小学教学现状缺乏了解,虽然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操作性知识的学习与训练,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教育理论的阐发缺少必要的实际素材,知识呈现的方式也比较单一。

(二) 学生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师范生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必修的公共课的学习之外,更多的是自己本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趋向初探——以现象学教育学视角孙锋(菏泽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摘 要:师范生公共教育学课的教学存在着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师生关系僵化、学生学习被动化、教材内容抽象化、课程考核评价单一化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教育学教学的有效性。

现象学教育学为公共教育学课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公共教育学课的教学首先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替代父母的关系”;其次教学回归教育生活本身,关心学生的现实生活;再次优秀的教师在课堂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学富有教育机智。

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27期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在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积极探究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问题,旨在以改革促发展,加强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

目前,在传统的高校教育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难以更新教学内容”“难以改革教学方法”“难以优化评价体系”等。

基于这些现实问题,相关教师要做好调研工作,抓住高校教育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有计划地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在获得广大学生认可、支持的前提下,不断优化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1.提升课程质量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旨在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培养更多“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具体来说,在传统的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中,课堂氛围比较枯燥,学生积极性并不高,整个课堂质量有待提高。

积极推行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之后,可以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1],调动广大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意识。

举例来说,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多媒体工具,组织“多媒体情境教学”,带给学生更多画面感,丰富学生听觉、视觉体验,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

2.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可以优化教学方法,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

具体来说:一方面,主张探索式学习+创新式学习。

在传统的教育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推崇“题海战术”“大量背诵”,学生积极性比较低,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探索知识、创新知识上。

实施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之后,教师主张“探索式学习”“创新式学习”,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转变教师认识。

部分教育学课程教师过于主观,没有以合适的方式亲近学生,与学生建立互动关系。

这也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2]。

进行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可以转变教师认识,让教师走出“过于主观”的视角,用心思考如何吸引高校学生注意力。

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可以影响人才培育工作,更好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 师公 共 教育 学课 程 教 学 改革探 索
李军靠 ,周小 雨
( 安大学教 育科学学院 ,陕西 延安 76 0 ) 延 1 0 0
[ 摘
要] 传 统公 共教育学教 学存在很 多弊端 , 严重影响 了课程教 学 目标的 实现 。 只有从课程 内容、 学模式 、 教 教
学评 价等几方面积极改革 。才能使 公共教 育学课 程教学步入素质教 育的轨道 ,并在一定程度上 满足基础教 育改革
论性的 ,展开方式多为思辨性 的。 可以说 , 公共 教育学教材虽 2 增加教育故事或 典型案例 ,充 分体现教育学 的可操作 . 有很 多版本 , 但大 多是 换汤不换药 , 中内容多 停留在2 世纪 性 和实践性特点 。 其 O 一个优秀教师就是 一本活的教育学 , 成功 的 6 、7 年代 的水平 上。 于教 育科 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如人格 或 失败 的教育故事 或典 型案例也 是活 的教育 学 。 O O 关 把这些 内容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1 0 期 20年 3 06 f l
延 安 教 育 学 院学 报
J u n l fYa a l g fEd c t n o r a n nCo l eo u ai o e o
Vo . 0 No 1 12 . M a. 0 6 r2 0
材 内容 、 教学 模式、 教学评价 、 学硬 件设 施等方面的诸 多问 教 题和困难 ,需要我们积极认真地加 以反 思并 创新。

教 育学教 材内容的三种缺陷 与素质教育课 程观及基础教 育改革对 教师 教育的新需求格格不入 。 我们认为 , 编写新的公 共教育学 教材是 当务之急 。 编写时应注意 以下几点 : 1 注意吸 收最新教 育思想 和最新教育 理论成果 ,以增强 .
教 育 、 新 教 育 、素 质 教 育 、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 师 专 业 化 加 进教育学教材 , 创 基 教 给学 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 料, 有利于调动学
等 内容 均未涉及 。
生 的学 习兴趣 ,培养 学生的能力 。 因此 , 编写新教 材时应遵 在
2 过于注重知识 的系统性 、 . 完整性和理论性 , 忽视 了 内容 循 两条主线 : 条是 理论线索 , 一 另一 条是实例线索 。 只有做到
教好学 , 教育学没什么用处 , 二是教育学 大都 为条条杠杠 , 内 次性 、 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 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学 严 容空洞 、 枯燥 。 偏见带来 “ 学生厌学 , 师厌 教”的困境 。 教 长此 生教 育能力的培养 。 以往 ,公共教育学将 变成一张无用 的 “ 标签” ,其教学 功能也 3课后 习题只熏视基础知识 和基本理论 的掌握 而忽略 了 . 将大打折扣 。 面对 这种令 人痛 心的 局面 ,在 “ 师范教 育 ”向 运用 知 识分 析和解 决 实际 问题 的能力 及 教师 职业 技能 的训
[ 稿 日期 ] 2 O O O 收 O6 1 6 [ 作者简介] 李军靠 ( 9 8 ) 1 6一 ,男,陕西武功县人 ,延安 大学教 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
维普资讯
第2 卷第1 O 期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下 ,我们对 公共教育学课程 教学 练 。 传统教育学教材课后 习题多为知识再现 型题 目, 少有论述
进行系统反思与改革 , 快使其走出困境 , 显得 格外迫切 。 题 、 论题 , 尽 就 讨 更缺乏见 习、 教育社会 凋查等题 目, 而后者正是
总体而 言,产生公共 教育 学教学困境 的主要原 因在 于教 训练学 生教育 教学 技能技巧 的关键 习题 。

课程体 系的弊i 与矫治措施 I I
传 统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体 系存在 明显 不足。
1 内容缺乏新意 , . 没有反映 出教育科学研究 的最 新成果。 教材 内容 的时代性 和理论 的先 进性 。 如对 素质教育 、创 新教 近二十年来各种不 同版本 的教育学教材 已有 20 0 多种 , 但现有 育、网络教育、多元智能 、中小学 减负 、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 、 《 教育学 》教材无论就其理论、结构 ,还是体 系而言 ,仍是 出 基础教育改革及教 师专 业发展等 问题 ,不仅应拿 出一定的篇 自一个 蓝本 ,即凯洛夫 的 《 育学》 教 :大都沿用 教育原理 、教 幅进行论述或设计 一定 的习题供学 生思考 ,而且应 将其基本 学论 、德育论、学校管 理四大块 。 而且其 中具体 内容 皆为纯理 思想渗透到整个教材之 中 。
对 教 师教 育 的 新 需 求 。
[ 关键词] 公共教 育学,教 学,弊端 ,改革

[ 中圈分类号]G6 8 3 [ 5 .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 30 2 0 )0 一o 5 一o 0 9 0 1( 0 6 1 o 4 3
公共教育学是 高师院校的特色学科 ,也是 教师教育 的主 的层 次性 、 可操 作性和实用性 。 编写教材应坚持科学的逻辑序 干课程 。 它具有综合性 、理论性 和实践 性的特点 。 在理性认 识 列与学 生心理顺序相结合 、 理论和实际 相结 合的原则 。 传统教
上, 人们都 承认它对 于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 、 从教 意识 育学 教材仅熏视科学 的逻辑 序列 ,强调知识 的理论深度及系
及教师职业 技能等具有 极其重要的作用 。 而调查 表明 , 然 高师 统性 和完整性 , 没有照顾学生学 习的心理顺序 , 也没有涉及如
学 生 对 教 育 学 的看 法 存 在 两 种 偏 见 ;一 是 学 不 学 以 后 照 样 能 何运用 知识解决教育实 际问题 的案例 ,致使教材 内容缺乏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