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张哲峰
审评中心关于校正因子的说明
2011120
7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
标题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张哲峰
部门化药药学二部
正文内容
HPLC法具有将不同物质分离后逐一定量的分离分析能力,在药品有关物质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药品杂质控制中常用而有效的手
段之一。在杂质对照品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
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峰面积归一化法等几种常用的杂质定量方式中,校正
因子的研究对于选择合适定量方式,准确定量杂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成为
杂质分析方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从目前注册申报资料实际情况来看,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尚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1.校正因子的定义及特点
一般来讲,HPLC定量测定中,物质的检测量W与色谱响应值(峰面积等)A之间的比值称为绝对校正因子,即单位响应值(峰面积等)所对应的
被测物质的量(浓度或质量);而某物质i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s的绝对校
正因子之比,即为相对校正因子,即通常所讲的校正因子。
目前校正因子主要用于“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相关特定杂质,这种定量方式因考虑了杂质与主成分的绝对校正因子的不同所引起的测定误差,将标准物质的赋值信息转化为常数,固化在质量标准中,且不需长期提供标准物质,因而成为现阶段杂质控制较为理想可行的手段。但这种方法有时会因不同仪器及色谱条件的波动,可产生一定范围的误差,需进行充分的方法耐用性验证,并结合色谱峰定位控制等措施,将误差控制在一定
范围内。
2.校正因子的测定
在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标准物质、色谱条件、溶剂、检测波长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需要予以关注。
杂质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实战篇
杂质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实战篇
在进行药物的有关物质检查时,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其计算方法有外标法、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自身对照法及峰面积归一化法。其中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定量准确,又无需在每次检测时均提供杂质对照品,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小编在此对校正因子的测定以及校正因子准确度的验证进行简述。
一、校正因子的测定
校正因子的测定有单点法、多点法、标准曲线法及吸收系数比值法。已有多篇文献报道过各方法的基本操作及优缺点,在此不再赘述。在进行校正因子测定时,小编建议采用标准曲线法,因为线性试验是方法验证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在此采用标准曲线法,既验证了杂质对照品及主成分的线性,又可得到准确的校正因子,可谓一举两得。
在进行校正因子的测定时,首先将各杂质对照品及主成分对照品配制成一定浓度的储备液,逐步稀释,直至找到各杂质的定量限,线性范围应包括定量限浓度~限度浓度的150%,主成分的浓度范围应包括定量限浓度~自身对照浓度的150%。例如,有关物质测定时,供试品的浓度为1mg/ml,采用0.1%的自身对照(即自身对照的浓度为1μg/ml),杂质A的限度为0.1%(即杂质A的限度浓度为1μg/ml),假设主成分及杂质A的定量限均为20ng/ml,则杂质A和主成分应在20ng/ml~1.5μg/ml的范围将浓度与峰面积进行线性回归,相关系数应大于0.990,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5%以内。绘制出各杂质及主成分的线性曲线后,各杂质与主成分线性方程斜率的比值即为该杂质的校正因子。若杂质的校正因子在0.9~1.1的范围内,无需验证,直接采用自身对照法,若杂质的校正因子0.2~5.0之间,则需要采用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若杂质的校正因子小于0.2或大于5.0,可考虑变换杂质的检测波长,重新进行测定,若所有的测定均在0.2~5.0
色谱分析中面积归一化法测定有关物质的弊与利
色谱分析中面积归一化法测定有关物质的弊与利
张启明;李慧义
【期刊名称】《中国药品标准》
【年(卷),期】2005(6)4
【摘要】测定药物中的有关物质,主要有外标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和面积归一化法等,尽管采用杂质对照品外标的方法越来越普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是我们的倡导,但目前使用最多的还是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和面积归一化法。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张启明;李慧义
【作者单位】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面积归一化法与内标法测定苯纯度的对比 [J], 朱帅;刘魁;沈雪莲
2.盐酸洛美利嗪有关物质检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选择 [J], 邹赣昌;严海
3.HPLC面积归一化法测定有关物质的弊端 [J], 陈悦;陈镇生
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伐沙班中的有关物质 [J], 黄艳;陈雪云;杨雪峰;刘侠
5.RP-HPLC法测定帕利百中醋酸泼尼松龙的含量及其有关物质 [J], 项竟佐;刘浩;秦峰;史晓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色谱定量分析中校正因子的使用
色谱定量分析中校正因子的使用
在药物研发和QC岗位工作的人员在进行杂质定量时会经常遇到校正因子。那么定量过程中为什么要使用校正因子、校正因子该怎么计算、得到的校正因子结果该怎么进行使用以及验证呢?下面小编将和大家一一进行分析这些问题,让大家透彻的了解校正因子。
1、为什么要使用校正因子?
问题1:在做有关物质质量研究控制时,获得杂质是最让人头疼的一个问题,因有些杂质很难制备、稳定性差或者价格昂贵,难以长期提供杂质进行后续检测。
解决办法:因物质通过检测器时会有一个响应值,所以使用峰面积进行反应待测组分的含量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问题2:由于同一检测器对不同物质的响应值不同,所以当相同浓度的不同物质通过检测器时,产生的峰面积不一定相等,这种情况下使用峰面积进行反映待测组分的含量就会出现误差。
解决办法:为了消除这个误差,需要加入一个校正值,使得相同浓度的不同物质通过检测器时,产生的峰面积相等,以达到使用峰面积准确反映待测组分的含量,这个校正值就是我们常提到的校正因子。
举例如下:
0.1mg/ml API的峰面积500
0.1mg/ml 杂质峰面积是250
测定某样品时检出API峰面积为500,待测组分为5。
当使用峰面积(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杂质的含量:5/500*100=1%
当使用外标法进行计算杂质的含量:5*0.1/250/0.1*100=2%
这样使用面积归一化法和外标法计算杂质结果就出现了误差。
当引入校正因子:500/250=2,进行计算杂质的含量:5*2/500*100=2%
此时计算的结果就相吻合了。
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深度研究报告: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
1.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究HPLC法校正因子的相关问题,包括校正因子的定义、测定方法、
影响因素以及其在HPLC分析中的应用,以期提供关于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
2. 方法
2.1 校正因子的定义和测定方法
校正因子是用于校正HPLC分析结果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可以将峰面积或峰高转换
为被测物的浓度。本研究将首先对校正因子的定义进行详细阐述,然后介绍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外标法、内标法和标准曲线法等。通过对比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进行后续研究。
2.2 影响校正因子的因素研究
校正因子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于HPLC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
将对影响校正因子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包括仪器条件(如流速、柱温等)、样品条件(如浓度、溶剂等)、分析方法(如梯度洗脱、等温洗脱等)等。通过系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探究这些因素对校正因子的影响规律,为优化校正因子的测定提供科学依据。
2.3 校正因子在HPLC分析中的应用
校正因子在HPLC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将通过实验验证校正因子在不同
样品类型(如药物、食品、环境样品等)的HPLC分析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同时,还将探讨校正因子在定量分析、质量控制和样品比较等方面的应用,并与其他校正方法进行比较,评估校正因子的优势和局限性。
3. 发现
3.1 校正因子的测定方法比较和选择
通过对外标法、内标法和标准曲线法的比较研究发现,标准曲线法是一种较为常用和有效的测定校正因子的方法。其具有测定简单、适用范围广等优势,适用于大多数HPLC分析。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样品浓度较低或存在复杂的干扰物时,内标法可能更为适用。
hplc 单点法校正因子
hplc 单点法校正因子
HPLC单点法校正因子
引言:
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在HPLC分析中,准确的测量结果对于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而校正因子作为一种常用的校正方法,在HPLC分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校正因子的概念
校正因子是指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HPLC分析,得到的峰面积与浓度之间的比值。校正因子的计算公式为:校正因子 = 峰面积 / 浓度。校正因子的大小与样品的特性、仪器的灵敏度以及分离能力有关。校正因子的确定需要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校正因子。
二、校正因子的意义
校正因子的确定可以消除仪器的系统误差,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HPLC分析中,样品的浓度通常是通过峰面积与校正因子的乘积计算得到的。因此,校正因子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三、校正因子的确定方法
1. 标准曲线法:
标准曲线法是校正因子的常用方法之一。首先,准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分别进行HPLC分析,得到峰面积与浓度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拟合曲线的方式求得校正因子。最后,使用校正因子对待测样品进行测量,得到准确的浓度值。
2. 内标法:
内标法是一种相对标准曲线法更精确的校正方法。在内标法中,引入一个内标物质,它与待测物在HPLC分析中具有相似的特性。首先,分别测量内标物质和待测物的峰面积。然后,计算内标物质和待测物的峰面积比值,即相对响应因子。最后,使用相对响应因子对待测样品进行测量,得到准确的浓度值。
【18】“校正因子”的影响因素
“校正因子”的影响因素
序言
2015 版中国药典通则 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新增了校正因子验
证项目和验证要求,见下表。
由于校正因子的研究对于选择合适的杂质定量方式,准确测定杂质含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已成为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中一项非常重要内容。
校正因子如何测定?耐用性如何考察?影响因素有哪些?本文借助印度 Natco Pharma 制药公司的一篇文章,抽提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和代表性图谱去回答这些问题,为药物分析人员提供了解决思路,能够降低研发风险。
这篇文章通过改变 HPLC 色谱条件的参数来研究相对响应因子(Relative Response Factor,RRF)/校正因子(Correction Factor,CF)的影响因素,考察因素包括:不同色谱柱、流速、pH值、柱温、缓冲液浓度、检测波长、不同检测器(UV和PDA)、不同溶剂级别等。结果表明某些色谱参数的改变可引起结果巨大变化,提示在 HPLC 方法开发和方法验证中应注意考虑的问题。
1前言
相对响应因子(RRF)是一个与药物中杂质相关的重要参数,用来校正杂质对主成分峰的响应差异。RRF 通常通过标准曲线法测定。
不同药典对于 RRF 的要求不同。USP 的 RRF 是指等量的杂质和药物的响应值的比值,将 RRF 称为相对响应因子(Relative Response Factor,RRF)。EP/BP通常称为校正因子(Correction Factor,CF)。EP/BP 的校正因子是USP 相对响应因子的倒数。
关于校正因子和响应因子的计算推导
关于校正因子和响应因子的计算推导
校正因子=c/A,相对校正因子=(A样/c样)/(A杂/c杂)=(c杂/A杂)/(c样/A样)响应因子RF=A/c,相对响应因子RRF=(A杂/c杂)/(A样/c样)=(c样/A样)/(c杂/A 杂)。
药典上相对校正因子=(A内/C内)/(A对/c对)=(c对/A对)/(c内/A内)
推导:假设响应因子为k,则有k=A/m(单位质量的物质相当于多少峰面积),令杂质k杂=A杂/m杂,主成分k样=A 样/m样,则主成分中杂质含量w=m杂/m样*100%,即有:
w=(A杂/k杂)/(A样/k样)*100%=(k样/k杂)*(A杂/A样)*100% =(A样/c样)/(A杂/c杂)* (A杂/A样)*100%=相对校正因子*(A杂/A样)*100%=1/RRF*(A杂/A样)*100%.= A杂/(A样*相对响应因子)
故用相对响应因子就要除,用校正因子就要乘。
以下是前人的讨论:
药典规定内标法计算含量的校正因子F=(A内标/C内标)/(A对照/C对照)
此时是用内标物质作为标准计算主成分含量的情况,也就是内标物是标准物,我们想知道主成分的含量
当采用加校正因子主成分自身对照计算杂质校正因子时,主成分是标准物,我们想知道杂质的含量,对应上去,
杂质的校正因子计算应该是F=(A主峰/C主峰)/(A杂/C杂)
所以药典规定计算杂质时乘以校正因子是没错的,只是你把杂质校正因子的计算搞错啦
药痴:一个是relative response factor (相对响应因子,美国药典)计算的时候是除,一个是correction factors (应该是相对校正因子欧洲药典和英国药典)计算的时候是乘。
因子分析中的常见误区与解决方法(七)
因子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用于确定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隐藏的结构。然而,由于其复杂性和潜在的误解,许多人在使用因子分析时会遇到困难。本文旨在探讨因子分析中的常见误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误区一:未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前提条件检验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必须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前提条件检验,以确保数据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这些前提条件包括样本的足够性、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数据的正态性。如果数据不符合这些前提条件,就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解决方法是,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应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前提条件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决定是否进行因子分析。
误区二:过分依赖因子载荷量
因子载荷量是因子分析中的重要指标,用于衡量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然而,过分依赖因子载荷量可能导致误解。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忽视其他指标,只关注因子载荷量的大小。解决方法是,在进行因子分析时,应该综合考虑因子载荷量、共同性和特异性等指标,以全面评估变量与因子之间的关系。
误区三:忽视因子旋转
因子旋转是因子分析中的重要步骤,用于调整因子载荷量的位置,以便更清晰地解释因子结构。然而,一些人可能会忽视因子旋转,直接解释未旋转的因子载荷量。这样做可能导致因子结构不够清晰,难以解释。解决方法是,在进行因子分析时,应该进行适当的因子旋转,以获得更清晰、更可解释的因子结构。
误区四:过度解释因子
在进行因子分析时,一些人可能会过度解释因子,将一个因子解释为多个概
念或维度。这样做会导致因子结构混乱,难以解释。解决方法是,在解释因子时,应该遵循简单性原则,尽量将一个因子解释为一个概念或维度,以确保因子结构清晰、可解释。
气相色谱分析中内标法校正因子不确定度的评估
气相色谱分析中内标法校正因子不确定度的评估
刘炯光;袁辉
【摘要】对气相色谱分析中,引起内标法校正因子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评估和计算.为内标法测定样品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计算提供了基本数据.
【期刊名称】《酿酒科技》
【年(卷),期】2011(000)002
【总页数】3页(P103-104,110)
【关键词】分析检测;不确定度;气相色谱;内标法;校正因子
【作者】刘炯光;袁辉
【作者单位】甘肃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57.7.1;TS261.7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校正因子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而且,它影响的一般都不是单个而是成批的样品数据。不确定度反映了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可靠量值。因此,通过对校正因子各不确定度分量的评估,不仅可以完善实验室数据,而且还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哪些因素会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可靠,哪些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更大。以指导分析工作做得更好。下面以内标法测定白酒中己酸乙酯为例,对色谱分析内标法校正因子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估。
本文中所说的校正因子特指气相色谱内标法校正因子。在测定校正因子之前,首先
需配制含有待测组分及内标物的标准溶液。然后用微量注射器吸取标准溶液进样,计算校正因子。标准溶液的配制过程可有3种方式。第一种,也就是如GB/T 10345。先分别配制2%(v/v)的己酸乙酯和乙酸丁正酯(内标),再分别取1 mL到100 mL容量瓶中,定容[1]。第二种,直接称取己酸乙酯和乙酸丁正酯(内标)各2 mL到100 mL容量瓶中,定容。再从中取1 mL到100 mL容量瓶中,定容。第三种,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其中,第三种最为简便,但目前使用还不普遍。第二种方式中,吸管及容量瓶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可视为0,不确定度分量比第一种方式要少。因此,以第二种方式为准,建立数学模型。
杂质测定中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的校正因子测定问题
杂质测定中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的校正因子测
定问题
杂质测定中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在杂质研究中,因某一杂质与主成分在某一波长下的响应因子不在0.9-1.1范围内,可考虑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此校正因子可直接载入各品种项下,用于校正杂质的实测峰面积。这些需做校正因子的杂质,通常以主成分为参照,采用相对保留时间定位,其数值一并载入各品种项下。(可以理解为校正因子具有法律效应的作用)
关于校正因子的理论知识如下:
色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是被测组分量与检测器的响应信号(峰面积或峰高)成正比。但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类型检测器上往往有不同的响应灵敏度;同样,不同物质在同一检测器上的响应灵敏度也往往不同,即相同量的不同物质产生不同值的峰面积或峰高。这样,各组分峰面积或峰高的相对百分数并不等于样品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
色谱的检测器对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响应,换句话说,1mg化合物A在检测器上能产生1000mAu的响应,但同样是1mg的化合物B在该检测器上也许就只能产生847mAu的响应,所以我们不能在检测器输出1000mAu的响应时就认定样品中一定含有1mg化合物,这时就必须引入定量校正因子。校正后的峰面积或峰高可以定量地代表物质的量,校正因子的作用就是反映某物质的量与检测器响应之间的关系。
定量校正因子分为两种:
1、绝对定量校正因子f;f=M/A,(其中M代表被测物质的量,A代表检测器信号响应,可以是峰面积或峰高),其意义为单位响应所反映的物质量。绝对定量校正因子,即单位峰面积所代表的物质量。这是以峰面积表示的定量校正因子,也可
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0111207
HPLC法具有将不同物质分离后逐一定量的分离分析能力,在药品有关物质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药品杂质控制中常用而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杂质对照品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峰面积归一化法等几种常用的杂质定量方式中,校正因子的研究对于选择合适定量方式,准确定量杂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成为杂质分析方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从目前注册申报资料实际情况来看,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尚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1.校正因子的定义及特点
一般来讲,HPLC定量测定中,物质的检测量W与色谱响应值(峰面积等)A之间的比值称为绝对校正因子,即单位响应值(峰面积等)所对应的被测物质的量(浓度或质量);而某物质i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s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为相对校正因子,即通常所讲的校正因子。
目前校正因子主要用于“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相关特定杂质,这种定量方式因考虑了杂质与主成分的绝对校正因子的不同所引起的测定误差,将标准物质的赋值信息转化为常数,固化在质量标准中,且不需长期提供标准物质,因而成为现阶段杂质控制较为理想可行的手段。但这种方法有时会因不同仪器及色谱条件的波动,可产生一定范围的误差,需进行充分的方法耐用性验证,并结合色谱峰定位控制等措施,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校正因子的测定
在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标准物质、色谱条件、溶剂、检测波长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需要予以关注。
2.1 校正因子的测定需要用到特定杂质及主成分的标准物质,这些标准物质应具备量
HPLC-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同时测定奥美沙坦酯氢氯噻嗪片中4种有关物质含量
HPLC-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同时测定奥美沙坦酯氢氯噻嗪片中4种有关物质含量
作者:李浩贤林华庆李俊健王远见刘荣余楚钦
来源:《中国药房》2020年第07期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奥美沙坦酯氢氯噻嗪片中4种已知有关物质(奥美沙坦、奥美沙坦酯二聚体、奥美沙坦酯烯、苯并噻二嗪杂质,简称杂质A、B、C、D)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进行测定。色谱柱为YMC-Triart C8;流动相A为乙腈-0.01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H至2.8)(70 ∶ 30,
V/V),流动相B为乙腈-0.01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H至2.8)(15 ∶ 85,
V/V),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65 nm;柱温为25 ℃;自动进样器温度为4 ℃;进样量为10 μL。结果:杂质A、B、C、D的校正因子分别为1.42、1.17、0.89、0.92。奥美沙坦酯、氢氯噻嗪和杂质A、B、C、D的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252 7~7.580 0、1.152 1~4.562 9、0.244 0~18.299 0、0.244 7~3.670 8、0.265 2~3.978 3、 0.149 9~4.497 3 μg/mL(r 均不低于0.999 7),检测限分别为0.084 2、0.050 7、0.081 3、0.081 6、0.088 4、0.050 0
μg/mL,定量限分别为0.252 7、0.152 1、0.244 0、0.244 7、0.265 2、0.149 9 μg/mL,中间精密度、稳定性(24 h)、重复性试验结果均符合相关要求,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4.00%~
校正因子
定量校正因子(最常见)
由于同一检测器对不同物质的响应值不同,所以当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通过检测器时,产生的峰面积(或峰高)不一定相等。为使峰面积能够准确地反映待测组分的含量,就必须先用已知量的待测组分测定在所用色谱条件下的峰面积,以计算定量校正因子。
可见,相对校正因子就是当组分i的质量与标准物质s相等时,标准物质的峰面积是组分i 峰面积的倍数。若某组分质量为m i ,峰面积A i ,则f i与A i之积代表了质量为m i的标准物质的对应峰面积。也就是说,通过相对校正因子,可以把各个组分的峰面积分别换算成与其质量相等的标准物质的峰面积,于是比较标准就统一了。这就是归一法求算各组分百分含量的基础。
相对校正因子的表示方法
上面介绍的相对校正因子中组分和标准物质都是以质量表示的,故又称为相对质量校正因子;若以摩尔为单位,相对摩尔校正因子;另外相对校正因子的倒数还可定义为相对响应值(分别为相对质量响应值Sw¢、相对摩尔响应值)。通常所指的校正因子都是相对校正因子。
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方法
相对校正因子值只与被测物和标准物以及检测器的类型有关,而与操作条件无关。因此,可自文献中查出引用。若文献中查不到所需的,也可以自己测定。常用的标准物质,对热导检测器(TCD)是苯,对氢焰检测器(FID)是正庚烷。
测定相对校正因子最好是用色谱纯试剂。若无纯品,也要确知该物质的百分含量。测定时首先准确称量标准物质和待测物,然后将它们混合均匀进样,分别测出其峰面积,再进行计算。 [2]
校正因子的解释
编辑
1、校正因子是指原材料物耗物价的变动、工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造费用的变动等因素对单位制造成本的影响系数即目标成本.上年平均单位成本X校正因子
HPLC标准曲线法测定杂质校正因子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药物质量分析方法
收稿日期:2020-12-03
作者简介:肖亭,男,生于1996年,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分析学,E-mail:*****************
*
通讯作者,E-mail :*************.cn
文章编号:
1001-8689(2021)04-0271-08
第一作者:肖亭,2018年毕业于烟台大学药学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药品杂质定量准确性研究。
通讯作者:冯艳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抗生素室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物分析、标准物质研制和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等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级课题7项,参编专著6部,发表论文近70篇,获授权专利10
项。
HPLC 标准曲线法测定杂质校正因子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肖亭 王晨 姚尚辰 冯艳春* 胡昌勤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 102629)
摘要:目的 以对HPLC 标准曲线法测定利奈唑胺杂质I 校正因子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为例,找出对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大的因素,规范实验操作,提高校正因子测定准确性。方法 分别建立利奈唑胺和杂质I 的拟合直线,计算两条直线的斜率之比作为杂质I 的校正因子。然后通过建立测量模型,分析不确定度来源,量化各不确定度分量,最后合成得到利奈唑胺杂质I 校正因子的不确定度。结果 利奈唑胺杂质I 的校正因子均值为0.90,其测量不确定度为0.08,可表示为f =0.90±0.08,其中k =2。由主成分、杂质I 斜率和校正因子测量重复性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对于最终不确定度贡献率分别为43.4%,49.0%和7.6%。结论 影响HPLC 标准曲线法测定利奈唑胺杂质I 校正因子准确性最主要的因素是所用对照品的含量,另外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容量瓶使用的个数和移液次数也可以降低溶液浓度引入的不确定度。
因子分析中的常见误区与解决方法(六)
因子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数据中的潜在结构和关系。然而,在进行因子分析时,很容易出现一些误区,导致结果不准确甚至错误。本文将讨论一些因子分析中常见的误区,并提出解决方法。
误区一:忽略数据的适用性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一些基本的检查,包括观察数据的分布情况、相关性、缺失值等。如果数据的分布偏斜严重或者存在大量缺失值,那么进行因子分析可能会产生误导性的结果。因此,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务必要对数据的适用性进行充分的检查和处理。
解决方法:
1.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观察各变量的分布情况,如果发现严重的偏斜或异常值,需要进行相应的数据变换或剔除。
2. 对缺失值进行处理,可以使用插补方法来填补缺失值,或者剔除缺失值较多的样本。
误区二:选择不当的提取方法
在因子分析中,常见的提取方法有主成分分析和常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是一种无假设的数据降维方法,它主要是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变量转换为一组新的主成分变量。而常因子分析是基于一定的模型假设,即假设原始变量由一些潜在的共同因子所决定。选择不当的提取方法可能导致因子提取结果不准确。
解决方法:
1. 在选择提取方法时,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数据的特点来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研究的目的是降维并保留尽可能多的原始信息,可以选择主成分分析;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变量之间的潜在关系,可以选择常因子分析。
2. 可以使用因子分析的同时进行散度检验,通过观察特征值、累积方差贡
献率和图形等来辅助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误区三:忽略旋转方法的选择
在因子分析中,旋转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我们使得提取的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PLC
法校正因子
研究中的几
个问题
作者张哲峰
部门化药药学二部
正文内容HPLC法具有将不同物质分离后逐一定量的分离分析能力,在药品有关物质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药品杂质控制中常用而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杂质对照品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
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峰面积归一化法等几种常用的杂质定量方式中,校正因子
的研究对于选择合适定量方式,准确定量杂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成为杂质分析方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之一。但从目前注册申报资料实际情况来看,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尚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关
注的问题。
1.校正因子的定义及特点
一般来讲,HPLC定量测定中,物质的检测量W与色谱响应值(峰面积等)A之间的比值称为绝对校正因子,即单位响应值(峰面积等)所对应的被测物质的量(浓度或质量);而某物质i与所选定的参
照物质s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为相对校正因子,即通常所讲的校正因子。
目前校正因子主要用于“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相关特定杂质,这种定量方式因考虑了杂质与主成分的绝对校正因子的不同所引起的测定误差,将标准物质的赋值信息转化为常数,固化在质
量标准中,且不需长期提供标准物质,因而成为现阶段杂质控制较为理想可行的手段。但这种方法有时
会因不同仪器及色谱条件的波动,可产生一定范围的误差,需进行充分的方法耐用性验证,并结合色谱
峰定位控制等措施,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校正因子的测定
在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标准物质、色谱条件、溶剂、检测波长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需要予以关注。
2.1 校正因子的测定需要用到特定杂质及主成分的标准物质,这些标准物质应具备量值准确的特点,
符合标准物质(对照品)的相关要求;其次,确定校正因子的分析方法应与最终确定的质量标准方法一
致,色谱条件等需经筛选优化后确定,如有变更,需考虑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必要时重新确定;第三,要关注影响待测物UV吸收的各种因素,如溶液制备所用溶剂最好与最终确定的流动相相同,检测波长最好在特定杂质及主成分UV曲线的峰或谷处,避开吸收值急剧变化波段,以保证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耐用性,并保持测定结果的恒定。
2.2 一般情况下,校正因子可视具体情况通过如下几种方法确定:
(1)单浓度点测定:制备适当浓度的特定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主成分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测定,照上式计算,得到校正因子。
(2)多浓度点测定:制备适当的高、中、低三水平浓度的特定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主成分对照品溶液(涵盖定量限、标准限度),分别进样测定,照上式计算各校正因子,计算RSD,求平均值,得到校正因子。
(3)标准曲线法测定:精密称取杂质对照品和主成分对照品,分别制备系列溶液(涵盖定量限、标准限度),分别进样后,按最小二乘法以进样量对响应值(峰面积等)进行线性回归,求得两条标准曲线,两曲线斜率之比即为校正因子。
(4)吸收系数比值法:对于UV检测器来讲,两物质的相对校正因子实际上也是两物质以流动相为溶剂,在检测波长处的紫外吸收系数E1cm1%之比,故可按吸收系数法测定法的相关技术要求测定各自吸收系数,如对照品级别的标准物质、高中低三水平浓度测定、吸收度介于0.3~0.8之间、至少5台不同型号的UV分光光度计、2份供试液同时平行制备测定、同台仪器2份供试液的平行测定结果不超过±0.5%等。测定两物质的吸收系数后,经统计分析确定两物质吸收系数,计算比值,求得校正因子。
上述各方法中,(1)和(2)法较为简捷,可以快捷地量化特定杂质与主成分紫外吸收特征的差异,多用于评估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杂质时是否需要校正。但如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杂质,需将标准物质赋值信息转化为校正因子固化在质量标准中,那么校正因子的准确性非常关键,校正因子的准确计算应符合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考虑并控制求算校正因子过程中的各种误差因素,以及仪器通用性和色谱系统的耐用性等因素,以便使求得的常数更为准确并具代表性,此时采用(3)、(4)法更为适宜,如能考虑到测定人员、不同试验室因素的影响,会更加符合常数求算的基本要求。
3.校正因子的应用
根据杂质研究相关技术指导原则,为确保杂质测定结果的准确可靠,一般情况下,校正因子在0.9~1.1时可不予校正,直接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定量;超出该范围,如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的定量方式,须用校正因子进行校正,,即“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以保证杂质定量的准确性;如
校正因子在0.2~5.0范围以外时,表明杂质与主成分的UV吸收相差过大,校正因子的作用会受到显著影响,此时应改变检测波长等检测条件,使校正因子位于上述范围内,或使用结构或UV吸收与该杂质接近的另一标准物质为参照物质(如对照品易于获得、标准已采用对照品外标法定量的另一特定杂质),重新确立校正因子;如校正因子仍无法调节至适当范围,需考虑采用杂质对照品外标法等适当的杂质方式定量。
校正因子的应用同吸收系数的使用类似,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比如相同的检测波长、分析方法、色谱条件等。需要注意的是,杂质的保留时间差别较大时,峰形及峰面积会有较大差别,对校正因子的校准作用也会产生明显影响,因此色谱峰的保留时间要相对恒定,质量标准需要对相关特定杂质的色谱峰规定相对保留时间的限定。
在目前的申报资料中,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特定杂质直接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没有进行校正因子的研究以及测定结果校正前后的数据对比,无法判断定量方式的合理性和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2)测定的校正因子超过指导原则中不需校正的范围,仍直接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如某药物中杂质I、II、III校正因子分别为2.02、1.47、1.70,但质量标准仍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包括上述三个杂质的各种杂质。
(3)测得的校正因子不能有效校正测定结果,在没有充分的数据支持的情况下,仍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如某青蒿素质量标准中去氢青蒿素的定量使用相对于主成分的校正因子为0.019,该数值校正能否准确定量杂质,没有相应研究工作的论证和对比检测数据的支持显然是不够的。
4.几点思考与建议
综上可见,对于特定杂质的控制,校正因子的研究和测定是非常必要的。评估杂质定量是否需要采用校正因子校正,校正因子能否起到有效的校准作用,首先要测定出校正因子,按照相关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评估是否需要校正,并提供相应的对比研究资料。这些研究数据应包括杂质对照品外标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对相同多批样品杂质定量测定结果的对比数据,作为是否需要校正或能否有效校正检测结果的支持与依据。
考虑到校正因子对杂质定量的长期影响,目前阶段校正因子测定的技术要求、标准物质要求、测定方法和数据处理的要求等尚未十分明确、尚不统一普及,如校正因子需要载入质量标准,由省所进行协作标定或进行针对性技术复核具有一定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