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专项练习题集

平均数专项练习题集
平均数专项练习题集

平均数问题练习题

牢记:平均数=总数÷个数

类型一: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已知平均数求总数。(总数÷个数=平均数)

1、小红上学期共参加数学竞赛测试五次。前两次的平均分数是93分,后三次的平均分数是88分。小红这五次测试的平均分数是多少

2、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50,甲数是48,乙数与丙数相同,求乙数。]

3、一辆汽车给工厂运送原料,上午运了4次,共运255吨,下午运了5次,比上午多运3吨,平均每次运料多少吨

4、甲乙丙三人在银行存款,丙的存款是甲乙两人存款的平均数的倍,甲乙两人存款的和是2400元。甲乙丙三人平均每人存款多少元

!

5、小丽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常识四科平均分数是89分,其中语文比数学少4分,数学比英语多5分,英语比自然常识少6分,问这四科成绩各是多少分

类型二:连续数的平均数

1、5个连续双数的和是70,求这5个数分别是多少

(

2、5个连续单数的和是35,求这5个数分别是多少

类型三:重叠问题中的平均数

,

1、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平均数是38,甲和乙的平均数是42,乙、丙、丁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6,那么乙是多少

2、十名参赛者的平均分是82分,前6人的平均分是83分,后6人的平均分是80分,那么第5人和第6人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

3、5个数的平均数是40,如果把这5个数排成一列,那么前3个数的平均数是42,后3个数的平均数是41,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

4、五个数排一排,平均数是9,如果前四个数的平均数是7,后四个数的平均数是10,那么第一个数和第五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

5、在一次身体的体检中,小红、小强、小林三人的平均体重为42千克,小红、小强的平均体重比小林的体重多6千克,小林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类型四:平均产量、平均年龄、平均速度(平均产量=总产量÷总时间)(平均年龄=年龄总和÷总人数)(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1、新光机械厂,上半年一共生产4800台冰箱,下半年每个月生产冰箱700台.这一年中平均每月生产冰箱多少台

2、一辆汽车前3小时共行驶170千米,后4小时共行驶25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甲地到乙地全程是90千米,小王骑摩托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45千米,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行30千米,求小王往返的平均速度。

4、在一次登山比赛中,李明上山时每分钟走50米,18分钟到达山顶,按原路下山时,每分钟走75米.求李明上山,下山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

`

5、有两块棉地,平均每亩产量是千克,已知一块地是5亩,平均每亩产量是千克,另一块地平均每亩产量是85千克。这块地是多少亩

6、某生产小组一天的工作任务都是生产300个零件。第一天以每小时30个的

速度完成任务,第二天以每小时生产60个的速度完成任务。在这两天的工作时间内,平均每小时生产多少个

类型五:数的个数不变,一个数改变,平均数改变

1、有5个数的平均数是5,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2,平均数就变成了4。这个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2、3个数的平均数是3,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10后,平均数变为5,这个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

3、有7个数的平均数是8,把其中一个改为1时,平均数变为7,求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4、四个数的平均数是56,若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80,则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变成60,被改动的数是几

·

类型六: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平均数改变

1、小强在期末考试中数学成绩公布前四门功课的平均数是91分,数学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分增加了1分,小强数学考了多少分

`

2、已知九个数的平均数是72,去掉一个数之后,余下的数的平均数是78,去掉的数是几

3、小华的前几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0分,这一次得了100分,正好把这几次的平均分提高到85分。这一次是他第几次测验

;

4、小芳与四名同学一起参加一次数学竞赛,那四位同学的成绩分别为78分、

91分、82分、79分,小芳的成绩比五人的平均成绩高6分。求小芳的数学成绩。

5、一位同学在期中测试中,除了数学外,其他几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4分,如果数学算在内,平均每门95分。已知他数学得了100分,问这位同学一共考了多少门功课

6、冬冬三次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是89分,4次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是90分,第4次考试的数学得分是多少分

特殊重叠情况下的平均数

1、甲、乙、丙三个小组的同学去植树,甲、乙两组平均每组植18棵,甲、丙两组平均每组植17棵,乙、丙两组平均每组植19棵。三个小组各植树多少棵

"

2、甲、乙、丙三个数,甲、乙两数的平均数为17,乙、丙两数的平均数为28,甲、丙两数的平均数为21。问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几

\

3、期中考试结束后,统计出甲、乙两人的平均分数是360分,乙、丙两人的平均分数是310分,丙、甲两人的平均分数是330分,求甲、乙、丙三人各得多少分

4、有4个数,平均数是100,前两个数的平均数是95,后3个数的平均数是98。第二个数是多少

5、小林的语文、数学、英语、社会4门测试的平均分是89,前3门的平均分为92,后两门的平均分为88。小林英语测试多少分

6、有4个数,平均数是100,前两个数的平均数是95,后3个数的平均数是98。

第二个数是多少

小学数学公式完整表

小学数学公式完整表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直径=半径×2d=2r半径=直径÷2r=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c=πd=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 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 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二、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4)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公斤=2市斤 (5)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7)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8)1世纪=100年1年=12月大月(31天) 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算数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第1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1. 投影展示课本第八章的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 2. 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 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下面播放一段CBA(中国篮球协会)2005—2006赛季“广东宏远队”和“八一双鹿队”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 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 (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 (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 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算术平均数

投影教材提供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2011—2012 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 “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 (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 答案: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8m,平均年龄为25.4 岁; 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 m,平均年龄为24.1岁。 所以,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更为年轻。 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般地,对于n个数x 1,x 2 ,…,x n ,我们把 n 1 (x 1 +x 2 +…+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内容2:加权平均数 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 1)÷(1+4+2+2+1+2+2+1)﹦25.4(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因此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 例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

三年级下册奥数第10讲-平均数问题

第七讲平均数问题 求平均数问题是小学学习阶段经常接触的一类典型应用题,如“求一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平均分数……”。 平均数问题包括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连续数和求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基准数求平均数。 解答这类应用题时,主要是弄清楚总数、份数、一份数三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总数除以它相对应的份数,求出一份数,即平均数。 一、算术平均数 例1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7厘米和8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一小组六个同学在某次数学考试中,分别为98分、87分、93分、86分、88分、94分。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例2蔡琛在期末考试中,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生物五科的平均分是 89分.政治、数学两科的平均分是91.5分.语文、英语两科的平均分是84分.政治、英语两科的平均分是86分,而且英语比语文多10分.问蔡琛这次考试的各科成绩应是多少分? 把40千克苹果和80千克梨装在6个筐内(可以混装),使每个筐装的重量一样。每筐应装多少千克? 二、加权平均数 例3果品店把2千克酥糖,3千克水果糖,5千克奶糖混合成什锦糖.已知酥糖每千克4.40元,水果糖每千克4.20元,奶糖每千克7.20元.问: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

我们把上述这种平均数问题叫做“加权平均数”.例3中的5.74元叫做4.40元、4.20元、7.20元的加权平均数.2千克、3千克、5千克这三个数很重要,对什锦糖的单价产生不同影响,有权衡轻重的作用,所以这样的数叫做“权数”。 小明家先后买了两批小猪,养到今年10月。第一批的3头每头重66千克,第二批的5头每头重42千克。小明家养的猪平均多重? 例4甲乙两块棉田,平均亩产籽棉185斤.甲棉田有5亩,平均亩产籽棉203斤;乙棉田平均亩产籽棉170斤,乙棉田有多少亩? 三年级二班共有42名同学,全班平均身高为132厘米,其中女生有18人,平均身高为136厘米。问:男生平均身高是多少? 三、连续数平均问题 我们学过的连续数有“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连续偶数”.已知几个连续数的和求出这几个数,也叫平均问题。 例5已知5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75,求这5个连续奇数。 已知五个数的平均数是30,前3个数的平均数是28,后3个数的评价数是32,求第3个数 四、调和平均数 例6一个运动员进行爬山训练.从A地出发,上山路长12千米,每小时行3千米.爬到山顶后,沿原路下山,下山每小时行6千米.求这位运动员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 五、基准数平均数

《平均数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打印版 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43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十一 全课小结。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整理(完整版)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a=2S÷h 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h=2S÷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h=S÷a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高a=S÷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梯形的上底=面积×2÷高-下底 梯形的下底=面积×2÷高-上底

梯形的高=面积×2÷(上底+下底)a=2S÷(a+b)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进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的过程,能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讲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与平均数打交道,但有时发现以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适用,例如老师在计算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以2作为该学生的总评成绩,而是按照“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 0%”的比例计算(如P135图20.1.5).考试成绩更为重要.这样如果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为76分,考试成绩为90分,那么他的学期总评成绩应该为70×40%+90×60%=82(分). 二、探究新知 (―)加权概念的引人 教师讲解;一般来说,由于各个指标在总结果中占有不同的重要性,因而会被赋予不同的权重,上例中的40%与60%就是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在学期总评成绩中的权重,最后计算得到的学期总评成绩82分就是上述两个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教师要求学生模仿上题计算下面问题:小青在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成绩分别为:第1次测验得89分,第二次测验得78分,第3次测验得85分,期中考试得90分,期末考试得87分.如果按照上图所显示的平时、期中、期末成绩的权重,那么小青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多少分? 学生计算后,教师给出答案.设置此题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按权重计算平均值的方法. (二)例题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某公司对应聘者A、B、C、D进行面试,并按三个方面给应聘者打分,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应用题练习

平均数专项练习姓名 1、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5厘米,9厘米,8厘米。这4个杯子里的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2、工人叔叔修机器,第一天修了4台,第二天修了6台,第三天上午修了3台,下午修了2台。平均每天修了多少台? 3、光华化肥厂一月份生产化肥2800吨,二月份上半月生产化肥1600吨,下半月生产化肥1700吨,三月份生产化肥3500吨。这三个月平均每个月生产化肥多少吨? 4、幼儿园教育小朋友做红花,小画做7朵,小方做9朵,小林和小宁合做13朵。平均每个人做多少朵? 5、小明读一本故事书,前4天每天读25页,以后每天读40页,又读了6天正好读完,小明平均每天读多少页书? 6、王军在期末考试中语文和数学两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5分,英语得了98分,王军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7、小明和4名同学1分钟跳绳的成绩分别是75、67、72、70、76,他们1分钟平均跳多少下?8、王伯伯前5天植树2600棵,后7天植树4600棵,王伯伯平均每天植多少棵? 9、有18、19、20、21、22这5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10、光明小学为希望工程捐款,三(1)班有3个小组,第一小组捐了175元,第二小组捐了140元,第三小组捐了185元,平均每小组捐了多少元? 11、希望小学五年级一班和二班各有学生61人,三班和四班各有学生59人,五年级平均每班有多少人? 12、某工程队修公路,前5天一共修了3400米,后3天每天修800米,这支工程队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 13、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去时用了2小时,回来用了3小时,甲到已的总路程是200千米,这辆汽车往返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4、小芬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8分,这三门学科的总分是多少?

1—6年级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小学数学公式 一、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边长) 周长=边长×4 C=4 面积=边长×边长S= a×a= 2.正方体(V体积、S面积、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 3.长方形(C周长、S面积、边长) 周长=(长+宽)×2 C=(+b)×2 面积=长×宽S= ×b 4.长方体(V体积、S面积、长、b宽、h高)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表=2(+h+bh) 体积=长×宽×高V=bh 5.三角形(S面积、底、h高) 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面积=底×高÷2 S=×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h =×2÷ 三角形底=面积×2÷高=×2÷h 6.平行四边形(S面积、底、h高) 面积=底×高 S= ×h 7.梯形(S面积、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b)h÷2 8.圆形(S面积、C周长、圆周率、d直径、r半径)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周长=×直径=×半径×2 c=πd =2πr 面积=×半径×半径 S环=(-) 9.圆柱体(V体积、S底面积、r底面半径、d底面直径、C底面周长、h高)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ch=dh=2rh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S表=ch+2s=ch+2 体积=底面积×高 V=Sh 10.圆锥体(V体积、S底面积、r底面半径、h高) 体积=底面×积高÷3 V =Sh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 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13.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2) 第课时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了解“权”的含义. 2.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3.能说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1.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2.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3.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求同和求异思维.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及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P6~8.

导入一: 复习提问: 1.什么叫算术平均数? 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当一组数据中同一个数据出现多次时常采用什么简便方法计算?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 导入二: 【课件展示】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八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 【问题】 1.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得出正确的解法,教师导出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实例导入新课,渗透“权”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迈上从“算术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的一个台阶,让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构建,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实验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42——45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并能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的平均数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孩子们,我们今天来进行一次口算比赛,比一比一分钟之内哪个同学做对的口算题目最多! 2、出示口算题目,孩子在一分钟之内完成 3、同桌交换批改 4、组织学生汇报自己做对的数量,评出个人前三名。 5、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班**同学的口算最棒,那么6个小组那个小组在本次口算比赛中表现得最优秀呢?这个怎么来评比,谁来出个主意?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从矛盾冲突中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是比较每个小组做对题目的总数。(6个小组的人数不完全一样) 2、师:大家赞成用这个方法来比较吗?为什么?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3、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4、组织汇报:得出结论,因为每个小组的人数不一样,比较总数不公平。 5、师:哎呀,看来当人数不相等时,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来决定哪个小组做得最好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比较每个小组本次比赛的总体水平了吗? (二)探索问题,从实际生活中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1、师:我们可以算出每个小组平均每人做对了多少道题目,也就是求出每个小组的平均数,然后再比较每个小组的平均水平。 2、学生同桌交流用平均数比较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是反应一个小组的平均水平的数。 (三)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1、师:怎么样计算每个小组做对题目的平均数呢?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求平均数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整理(完整版) 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C=(a+b)X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 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边长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乂高* 2 S=ah^2 二角形的底=面积X 2—咼a=2S*h 三角形的高二面积X 2一底h=2S一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乂高S=ah 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底h=S 一a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高a=S 一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X咼* 2 S= (a+ b)h*2 梯形的上底=面积X 2一高-下底 梯形的下底=面积X 2一高-上底

梯形的咼=面积x 2*(上底+下底) a=2S *( a + b ) d *2 圆的周长=圆周率X 直径=圆周率X 半径X 2 c= n d =2 n r 圆的面积=圆周率X 半径X 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乂高* 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 边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乂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 长方体 的体积=长乂宽X 高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X 高 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X 棱长X 棱长 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X n 公式:L =n d = 2 n r 圆的面积=半径X 半径X n 公式:S = n 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n dh = 2 n 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 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 n 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 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X 积高。公式:V=1/3Sh 直径二半径x 2 d=2r 半径二直径*2 r= 公式 S= a X h *2 公式S= a Xa 公式S= a Xb 公式S= a Xh X 咼* 2 公式 S=(a+b)h *2 180 度。 公式:V=abh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会“权”的差异对于平均数的影响,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能 应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并能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加深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权”的意义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设置问题: 1. 数据2、3、4、1、5的平均数是________,这个平均数叫做________平均数. 2.一次数学测验,3名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是60,80和100分,则他们的平均成绩是 多少?你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的分子分母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心理上产生亲近感,并做好接受新知识 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设置问题: 问题 : 计算意大利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小A 求得意大利队员的平均年龄为 你认为小A 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以前学的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已经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 从而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此问题。 问题:“权”的意义是什么?“权”可以是百分数或者分数吗?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从课本中寻求答案,之后小组讨论交流自 己的思考结果。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理解权的意义在于反应各个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三。推进新课 加权平均数:一般地,若n 个数 的权 分别是 ,我们把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5.28431262928=+++=x n x x x ,...,,21n ωωω...,21,,n n n x x x ωωωωωω++++++ (212211)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可 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渗透移多补少、估计、对应等数学思想。3.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媒体和设计:本节课设计以“我为创绿出分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平均数意义的建构。 教学难点: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参加过“我是中心小学人,我为创绿出分力”这样的系列活动吗?(课件出示现场活动的照片,学生看到的与自己有关的相片,兴奋起 来了。) 师:活动中我们去植树、我们回收废报纸、回收废电池。这些小朋友也和我们一样,要把回收的矿泉水瓶送到废品回收购站去。咦!他们好像在争论什么呢?我们一起 去看看吧。呵!原来他们要比赛,看谁收的多。同学们,你想知道他们谁赢了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师:好!我们先来看第一组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课件:出示第一组象形统计图) 出示:

师:请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1:小红收集了14个。 生2:小亮收集的最少 生3:小明比小亮多 生4:小亮比小兰少一个 …… 师:你能不能发现第一组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课堂里静一下子静了下来,孩子们瞪大眼睛盯着屏幕,小手指指点点,有的数,有的算。 师:我们一起把它算出来好吗? “好!”学生们热烈响应。 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算? 学生异口同声“加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14+12+11+15=52 师:四个数加起来,我们有什么办法能算得又快又准确? 生:我们先算算有几个十?然后是4+2+1+5=12,一共有52个矿泉水瓶? 师:真聪明。我们再来看第二组的。 出示:

正确计算统计平均数

正确计算统计平均数 平均数是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指标与基本方法,在社会经济统计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外一位统计学家曾称:统计学是一门平均数的科学。因此,正确理解、计算、运用统计平均数,是学习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后续统计方法特别是统计指数、统计评价、序时平均数等统计方法的关键。 统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按其资料的时间属性不同,分为静态平均与动态平均,前者属于截面数据的平均,即为一般平均数,后者为时间数列的平均,也称序时平均。序时平均是静态平均方法的具体应用。统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按其体现原始数据的充分性不同,主要可分为数值平均与位置平均,前者包括算术平均、调和平均、几何平均、平方平均,它们均有简单式与加权式之分,实践中较常用的是算术平均、调和平均与几何平均。后者则指中位数与众数。这些平均方法与公式具有不同的应用场合或应用条件,实践中必须正确选择。但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初学者往往无法正确区分这些不同平均方法的应用条件,特别是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和平均的应用条件,从而出现乱套公式的情况。 本文拟通过案例分析,与同学们谈谈如何正确计算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例1]某企业报告期三个车间的职工人均日产量分别为:50件、65件、70件,车间日总产量分别为800件、650件、1050件。 要求:计算三个车间的职工每人平均日产量。 [解题过程]三个车间的职工每人平均日产量=Σm/Σ(m/x) =(800+650+1050)/(800/50+650/65+1050/70) =2500/41=60.98(件/人) [解题说明]本题从公式形式上看,是加权调和平均数。从内容上看,属于“统计平均数的平均数计算”,但初学者常常容易犯的错误是乱套公式。最常见的错误是:选择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即以三个车间的日总产量为权数,对三个车间的劳动效率进行算术平均:(50×800+65×650+70×1050)/(800+650+1050) =155750/2500 =62.3 另一类错误是采用简单平均公式计算平均产量,即 (50+65+75)/3=63.33。 出现上述两类错误的根源是:没有正确理解社会经济统计中平均数的经济含义。其实,无论资料条件如何,职工人均产量的基本含义永远是:总产量/工人数。因此,本例资料只需要求出三个车间的总产量及三个车间的总人数即可。由所提供的资料可以知道,总产量已经知道了,为(800+650+1050)=2500,而各车间的职工人数却需要推算。因为各车间的总产量与该车间工人数之比即为该车间的人均产量,所以各车间职工人数应该等于总产量与人均产量之对比,三个车间的职工总人数应该为: (800/50+650/65+1050/70)=41人。

小学数学中的计算公式大全{完整

小学数学中的计算公式大全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s=ah 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 、圆形:S面C周长∏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初二数学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练习题

初二数学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练习题 初二数学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同步练习题 初二数学平均数1.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那么 _______________,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如果数据2,3,x,4的平均数是3,那么x等于____________。 3.数据5,3,2,1,4,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_。 4.1,2,3,,,的平均数是8,那么,,的平均数是 ____________。 5.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3,除学生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那么学生甲的得分是__________。 6.某校几名学生参加今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其中8名男同学的平均成绩为85分,4名女同学的平均成绩为76分,那么该校12名同学的平均成绩为___________。 7.一跳高运动员在1次大型运动会上成绩的平均数为2.35米,假设选派参加亚运会,可以预料,他的成绩大约为______米。 8.经随机调查某校初三30名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时间为3小时,由可估计该校家庭作业约为___________小时。 9.数据a,a,b,c,a,c,d的平均数是 ( ) A. B. C. D. 10.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2,除学生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那么学生甲的得分是( )

A.84 B.86 C.88 D.90 11.数据的平均数是,那么的平均数是 ( ) A. B.2 C.2 +1 D. 12.假设m个数的平均数为x,n个数的平均数为y,那么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 ( ) A. B. C. D. 13.一组数据23.02,22.99,22.98,23.01,a的平均数为23.01。求a的值。 14.数据,,的平均数是10,求数据的平均数。 15.一组数1,2,3,x,y,z的平均数是4 (1)求x,y,z三数的平均数。 (2)求4x+5,4y+6,4z+7的平均数。 16.从甲、乙、丙三个厂家生产的同一产品中,各抽出8件产品,对其使用寿命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如下:(单位:年) 甲:3,4,5,6,8,8,8,10 乙:4,6,6,6,8,9,12,13 丙:3,3,4,7,9,10,11,12 试计算三个厂这三批灯泡的平均寿命并比较哪个厂生产的产品寿命最长。 17.某地区前两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和,,,,,假设第一周这五天的

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课题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例1 例2 课型新授备课人沈楠执教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力 目标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情感 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课件 教学过程师生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的收集成果我都看到了。我从中任意的选取了两 组同学的,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成绩是怎样的?(多媒体出示统计 图) 2、师:小明同学收集的最多,我宣布他所在的一组获胜,同意吗? 3、师:老师也很喜欢收集矿泉水瓶,我收集了50个,现在老师申 请加入二组,这回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哪组会赢? 学生汇报结果 4、激起矛盾

师:同学们直喊不公平,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公平? 5、出现问题 师:问题出现了,不公平,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经常发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6、引出平均数 生:既然人数不同,比总数肯定不公平,我们可以比平均数。师:这个办法不错。我们可以把平均每个人收集的个数叫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关于“平均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以一组的成绩为例,全班讨论,总结方法 师:我们先来看看一组的平均成绩会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师:那为什么要把某某的2个分给他们呢? 师:是啊,因为他收集的个数比较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完整 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整理(完整版)一、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直径=半径×2d=2r半径=直径÷2r=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c=πd=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二、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4)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公斤=2市斤 (5)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设计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平均数 第1课时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1.知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重点) 2.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与平均数打交道,但有时发现以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适用.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例如老师在计算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以2,作为该学生的总评成绩,而是按照“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的比例计算(如图).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平均数 【类型一】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某一个数据 如果一组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5,则a的值是() A.8B.5C.4D.3 解析:∵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5,∴(3+7+2+a+4+6)÷6=5,解得a=8.故选A. 方法总结:关键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和已知条件列出方程求解. 【类型二】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新数据的平均数 已知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5,则另一组新数据x1+1、x2+2、x3+3、x4+4、x5+5的平均数是() A.6B.8C.10 D.无法计算 解析:∵x1、x2、x3、x4、x5的平均数为5,∴x1+x2+x3+x4+x5=5×5,∴x1+1、x2+2、x3+3、x4+4、x5+5的平均数为(x1+1+x2+2+x3+3+x4+4+x5+5)÷5=(5×5+15)÷5=8.故选B. 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用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表示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探究点二:加权平均数 【类型一】以频数分布表提供的信息计算加权平均数 某中学随机地调查了50名学生,了解他们一周在校的体育锻炼时间,结果如 锻炼时间是() A.6.2小时B.6.4小时 C.6.5小时D.7小时 解析:根据题意得(5×10+6×15+

小学五年级求平均数

求平均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 一 ) 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 ) 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 三 ) 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 学具:判断卡。 教学过程设计 ( 一 ) 复习准备 1 .口算。 ①小明有 12 本书,小军有 20 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②五 (3) 班做好事 28 件,五

(4) 班做好事 36 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 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 28 个,第二组投中 33 个,第三组投中 23 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由学生自己解答 ( 列式计算 ) 针对第③题提问: 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 ) 学习新课 1 .出示例 1 : 五年级一班分成 3 组投篮球,第一组 10 人,共投中 28 个;第二组 11 人,共投中

33 个;第三组 9 人,共投中 23 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读题后,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 投影片 ) ①例 1 和准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 ( 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 ) 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教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

②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尝试自己列式,然后讨论订正。 板书: (1) 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 + 33 + 23=84( 个 ) (2) 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 + 11 + 9=30(

(完整版)二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二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1、乘法的两种意义:⑴、表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⑵、表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2、除法的三种含义:⑴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平均除法的意义)⑵表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包含除法的意义)⑶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倍数除法的意义)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4、已知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用乘法。 5、已知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用除法。 6、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7、平均除法的公式:总数÷份数=每份数 8、包含除法的公式:总数÷每份数=份数 9、熟练掌握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怎样读算式 3 × 4 =12 12 ÷ 4 = 3 乘数乘号乘数积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读作:3乘4等于12。读作:12除以4等于3。 11、如果你面向东后面就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如果你面向西后面就是东,左边是南右边是北。如果你面向南后面就是北,左边是东右边是西。 12、1时=60分、1分=60秒。 13、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14、常用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 15、在钟表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分针走一个大格是5分钟。 16、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7、根据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导出这样几种公式: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18、在一道没有括号的算式,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从左到右计算。再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0、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十是一百。 2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2、读数时要注意: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中间有一个零或两个以上的零只读一个零。写数时要注意:哪一个数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填零占位。 23、比较数的大小应注意:1、数位多的数比数位少的数大;2、当数位相同时,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当最高位也相同时,就依次向下,一个数位一个数位的比,哪个数位大就说明那个数比较大。 24、在读数时,从(最高)位读起,按照(从高位到低位)的顺序读。 25、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用字母表示是: km、 m、 dm、 cm、 mm 。 26、常用的“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相隔”1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相隔”2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我们又从中导出了7个单位转换的公式分别是: 1米=10分米 1m=10dm 1分米=10厘米 1dm=10cm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1米=100厘米 1m=100cm 1分米=100毫米 1dm=100mm 1米=1000毫米 1m=1000mm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27、我们还学习了1厘米中有(10)个小格,每小格的长是1毫米。 1分米大约有手掌这么长。1分硬币大约有1毫米厚。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用“千米”作单位。 28、三位数加法(进位加)的笔算方法:⑴相同数位对齐;⑵从个位位,第五位是万位。 22、读数时要注意: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中间有一个零或两个以上的零只读一个零。写数时要注意:哪一个数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填零占位。 23、比较数的大小应注意:1、数位多的数比数位少的数大;2、当数位相同时,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当最高位也相同时,就依次向下,一个数位一个数位的比,哪个数位大就说明那个数比较大。 24、在读数时,从(最高)位读起,按照(从高位到低位)的顺序读。 25、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用字母表示是: km、 m、 dm、 cm、 m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