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3.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中,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实例等手段,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引出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教学,直观感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对微观粒子有更直观的认识。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物质构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情感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勤奋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c.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质构成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实践作业:
a.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并撰写实验报告。
b.搜集生活中与物质构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进行小组交流分享。
3.拓展作业:
a.阅读化学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7.知识整合,形成体系:通过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案
编写时间: 课 题 知识 技能 教 学 目 标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本单元各个知识点的巩固。 本单元各个知识点的巩固。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 进一步熟悉和巩固本单元各个知识点 通过总结、归纳单元知识要点,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及时 进行总结复习的学习习惯
年
月
日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
学期总课时 课 型 复习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微粒、带电情况) 2、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3、相对原子质量(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二)元素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写法及意义) 3、元素周期表(规律及用途) (三)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2、原子结构示意图(符号的意义)
要点四: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中一共有七个横行,即七个( 为一个( ) ;有 18 个纵行,每个纵行
) ,第 8、9、10 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所以有 16 个族。
2、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 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逐次增多。 同一族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多,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要点二:掌握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
一些现象和变化。 1、分子(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原子)都在不断运动; 3、分子(原子)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原子)性质不同。
要点三:元素概念的理解
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微观概念,既将种类,也讲个数。 元素符号的书写:一大二小 3、元素符号的意义: 宏观:表示某元素 微观:表示一个某原子 典例剖析: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干冰升华”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间隔变大 C、分子体积急剧变大 D、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 )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概念及性质;(3)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4)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解决化学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等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强化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3)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2)纯净物与混合物;(3)化合物与元素化合物。
2. 基本粒子(1)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性质;(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3)化学键的类型。
3. 物质结构与性质(1)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2)分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3)金属晶体的结构与性质;(4)离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4. 物质的变化与转化(1)化学反应的类型;(2)化学反应的本质;(3)物质转化规律。
5. 物质的性质与应用(1)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2)物质的应用领域;(3)物质的制备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基本粒子的概念及性质;(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4)物质的变化与转化。
2. 教学难点:(1)原子、分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2)物质结构的微观解释;(3)化学反应的本质及物质转化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实验、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3. 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 注重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运用推理判断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与测验: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等;六、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1. 课时:本章复习共需4 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3.探究性实验报告:布置学生完成一个小型探究性实验,例如观察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些微观概念与宏观现象相结合,运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理论等解释化学现象和物质的性质。
2.重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变化,加深对化学反应微观过程的理解。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观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化学原理,提高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难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形象生动地展示原子、离子、分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3.创设互动式课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具体目标如下: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踏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4.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思考、总结,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2.掌握基本物质的种类和特性;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2.基本物质的种类和特性。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的物质,如铁、砖块、空气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和好奇心。
2.知识讲解(20分钟)
2.1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教师讲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包括物质的原子、分子构成,以及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是相互关联的。
2.2基本物质的种类和特性
教师讲解常见的基本物质种类和特性,包括金属、非金属和水等。
通
过图片和文字说明,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特性,并能够将其归类和描述。
3.实验活动(3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
3.1实验一:探究物质的导电性
学生将金属导线分别与两个灯泡连接起来,然后将导线的另一端分别
与不同的物质接触,观察灯泡的亮度和闪烁情况,判断物质的导电性能。
3.2实验二:探究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取一些水,然后将不同物质加入水中进行搅拌,观察物质是否溶解,并用透明塑料杯盛装物质溶液,观察溶液的性质和颜色变化。
4.实验总结和讨论(20分钟)
5.拓展延伸(10分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2.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了解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和化学反应;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教学难点:化学反应和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实验材料:玻璃容器、盐酸、氢氧化钠、碳酸氢钠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物质的构成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根据教材内容,讲解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结合示范实验进行说明。
示范实验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如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3. 学生探究与实践(3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实验或讨论,以探究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和化学反应。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盐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铁与硫的反应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思考和总结。
4. 合作分享与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通过合作分享和交流,加深学生对物质构成的理解和认识。
5. 归纳总结与板书(10分钟)根据学生实验结果和讨论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将重点知识点以清晰简洁的形式板书在黑板上。
6. 课堂练习与巩固(15分钟)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
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练习,以及一道应用题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堂延伸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可以选择一些拓展性的活动来延伸课堂。
如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更大规模的实验,或者进行一些有趣的化学展示,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
2. 能够运用物质构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离子。
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元素、化合物、晶体等。
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 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构成的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和互助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构成是什么。
2. 讲解:介绍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进行展示和解释。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
4.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腾、食盐的溶解等,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知识进行解释。
6.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物质构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解释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物质构成的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深入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或相关企业,直观地了解物质构成的实际应用。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专题复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教案)目的要求: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3.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过程: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由讨论后回答。
⑴用其他方法能否将原子继续分下去?若能,它可以分为哪几部分?⑵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所占空间有多大?⑶原了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⑷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⑸不同类的原了内部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从表2--1中的数据,能发现有什么规律?学生阅读、思考、讨论,都是巡视辅导答疑,并安排适当时间板书再提出以下问题检查自学效果。
提问:⑴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小结并板书: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中子:不带电原子电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⑶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内部结构难以直接看到,我们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发挥充分的想象,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原子模型(注意:不能完全用宏观运动去想象原子结构),从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几种原子的构成: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以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2、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征,以及物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化合价的运用及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难点:
1、分子特征的探究,认识元素周期表。
2、化合价的灵活运用和商品标签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活动一]知识整理(以学生总结为主,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为辅)。
[活动二]比一比,看谁答的准!
从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最外层电子等粒子种选择恰当的粒子填入下列空格处: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2)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
(3)“在化学变化中能否再分”是的本质区别;
(4)不显电性的粒子有;
(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设计意图:
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加深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三]赛一赛,看谁答的快!
1、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一种由氢元素组成的新物质,其化学式为H3,在每个H3分子中有个氢,H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2、据报道,某地发现一温泉,水温高达58℃。
经分析,该温泉属硅酸盐矿泉,有软化血管的作用,对心脏病、高血压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已知硅酸盐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则硅酸的化学式为()
A、H2SiO4
B、H4SiO3
C、H2SiO3
D、Na2SiO3。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通过模型展示,知道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推导书写常见的离子符号,知道元素的原子、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3、通过观看氯化钠的形成动画,认识物质的微粒性,构建科学的物质观。
4、通过知识框架的整合,认识宏观与微观的辩证关系。
复习重点: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原子、离子间的转化实质。
复习难点:认识宏观和围观的辩证关系,构建科学的物质观。
教学过程:
角看物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复习课)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化学题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学习方法,提高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增强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学会用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经历了前两年的化学学习后,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他们对于物质的性质、变化、分类等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对于物质构成的深层次知识,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认识尚需巩固和提升。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1.基础题:针对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设计填空题、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提高题:涉及物质的量、化学键等难点知识,设计计算题、分析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导入新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方面的教学:
1.概念讲解:详细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强调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化学符号:教授化学符号的书写规则,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理解化学键的类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能够分析常见物质的构成及性质与化学键的关系。
5.通过对物质构成的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分析等方面。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引导式教学策略,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和总结已学过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归纳化学方程式书写、配平及物质量计算的规律和技巧。
-强调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上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以及物质量计算。
-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处理和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与分析。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模型等形象化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微观粒子概念。
-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概念,包括原子、离子、分子等,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物质的量的计算以及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并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化学方程式配平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快速准确地计算物质量?”
2.教学内容:
-学生相互交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心得,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分析化学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实验数据异常等,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型复习课编写张宏修订张廷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构成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知道原子构成及各粒子数的等量关系,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其表示的意义,梳理辨析元素、原子、分子物质间的关系。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把握化合价、化学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4.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深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辨计算能力,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符号及化学式2.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教学流程设计问题与教学设计学案与导学设计教学问题最佳解决方案创设情景生成问题如图是水分解示意图,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1)组成:水由____________组成;(2)构成:水分子由____________构成,1个水分子由______构成;从知识回顾进入本节内容复习定位提升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投影、板书展现这些知识间的关系【板书设计】智能应用1. 构成物质的微粒例1 关于氧气和铁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分别由氧元素、铁元素构成B. 分别由氧分子、铁原子构成C. 分别由氧原子、铁原子构成D. 分别由氧分子、铁分子的构成例2 在一定条件下,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得到氧气。
说明这三种物质中含有A.氧气B.氧分子C.氧元素D. 氧化物2. 微粒的构成例1 在下列微粒中,属于原子的有(用序号填空,下同),属于阳离子的有,属于阴离子的有,属于同种元素的有。
1 2 34 5 6分析:分子、原子、离子是微观概念形成物质时用“构成”表示,元素是宏观概念,形成物质时,用“组成”来表示,故A不正确。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组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概念及性质。
(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3)掌握化学键的类型,理解其形成过程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对物质构成原理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物质与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概念及性质。
2. 元素与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3.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化学键的类型、形成过程和作用。
4. 晶体结构:晶体的分类,晶体的空间结构及性质。
5.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物质的转化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与粒子的关系及性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3)化学键的类型、形成过程和作用。
(4)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5)物质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1)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晶体结构的复杂性及性质差异。
(3)物质变化的微观解释。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与粒子、元素与周期表、化学键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实验法:进行晶体结构、物质变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物质构成的奥秘。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构成的奥秘。
2. 知识讲解:讲解物质与粒子、元素与周期表、化学键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3. 实验观察:进行晶体结构、物质变化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构成的奥秘。
(整理)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变化和现象。
2、能判断一些常见物质的微粒构成。
3、明确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区别和联系。
4、从微观角度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5、了解原子的结构及离子的形成。
6、通过对知识的回忆,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归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复习重点: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其性质;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
复习难点:物质微粒观的建立和知识体系的形成。
复习方法:引导式教学、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复习过程:。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考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构成的微粒性,知道原子构成及各粒子数的等量关系,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的关系,认识元素周期表。
2、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其意义,梳理辨析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把握化合价、化学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4、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深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及计算能力,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本单元的重、难点原子的构成;原子、分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化学式的意义及延伸(即计算);三、本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的构成,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是化学的重要学习内容。
只有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才能理解物质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发展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化学“双基”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树立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把宏观和微观的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的概念,从宏观角度描述物质的组成,能进行有关组成的简单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考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构成的微粒性,知道原子构成及各粒子数的等量关系,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的关系,认识元素周期表。
2、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其意义,梳理辨析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把握化合价、化学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4、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深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及计算能力,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本单元的重、难点
原子的构成;原子、分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化学式的意义及延伸(即计算);
三、本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的构成,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是化学的重要学习内容。
只有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才能理解物质
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发展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化学“双基”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树立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把宏观和微观的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的概念,从宏观角度描述物质的组成,能进行有关组成的简单计算。
本单元的内容较抽象,化学基本概念多,涵盖了全书基本概念的一半以上,没有一个课堂演示实验。
此外,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的形成、核外电子排布观念以及根据化学式的有关计算等内容都是非常抽象的,学生没有直接经验,且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管学生已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但已有的微观知识不多,感性知识不充分,学生难于理解,教学会有相当的困难,事实证明,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极易形成第一次分化。
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单元将进一步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
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量进行物质组成以及生活中商品标签上标示物质的含量简单计算,帮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来认识化学。
本单元内容抽象,处理不当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
对一些微观概念,学生往往较难理解,如原子、元素、化合价等,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引导学生在从宏观走向微观世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以避免发生失去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分化。
五、教学设计流程
六、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四个模块的复习,对已学知识的整合和梳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双基,使凌乱、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基本知识框架图,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并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知识的内涵理解和灵活运用,让学生吃透其实质,理解其外延及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揭示规律、运用规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