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金银首饰鉴赏

合集下载

明清两朝皇家御用之金器鉴赏

明清两朝皇家御用之金器鉴赏

明清两朝皇家御用之金器鉴赏作者:马佳来源:《中国黄金珠宝》2008年第06期在中国古代,金器作为一种身份与地位的标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统治阶级专用,因此往往在制作过程中不计工本,力求尽善尽美,创造出不少精美绝伦的佳作。

明清时期,我国的金器制作得到极大发展。

明代在宫廷设立了银作局,清代则设养心殿造办处专门为帝后贵族制作金银器。

从全国各地抽调上来的工匠都是制金工艺的高手,他们将自己的智慧和技术特长相互融合,制作出许多绝世精品。

明清时期金器工艺繁制作精美、装饰华丽。

“皇家化”成为明清时期金器的主流。

金工细作纯金金器最具有代表性的明代金器当属出土于定陵中的金翼善冠。

金冠是皇帝的常服冠戴,这件著名的金翼善冠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唯一的一件完整无损的中国古代帝王金冠。

其形制由前屋、后山和金折角等三部分组成,前屋部分是用极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空档均匀,疏密一致,无接头,无断丝。

后山部分是采用,丝錾金工艺而成的二龙戏珠图案,金龙造型雄猛威严,具有很强的艺术装饰效果。

翼善冠用极其纤细金丝编结,采用传统的掐丝、丝,码丝焊接等方法,此冠结构巧妙,编织紧密,虽以纯金制成,但薄如轻纱,玲珑剔透,工艺技巧登峰造极,充分反映了明代金细工艺的高超水平。

明代金器制作的各种工艺如铸造锤揲掐丝镶嵌等技术发展到极盛。

代表皇权的龙纹和凤纹得到空前发展,此外还有瑞兽纹双鱼纹等。

凸花海水江牙鱼龙献寿金盘以范铸、錾花与捶打工艺制成,盘沿为二方连续回纹一周,盘心为一双钩篆书“寿”字。

盘心与盘沿间为半浮雕式海水江崖瑞兽纹,水中有若隐若现的马、龙、狮、象、鱼等瑞兽。

该盘在作上突出整体的效果,不拘泥于细部的刻画,呈现出浑厚、粗朴的风格。

(图3)装饰品是明清金器中数量较多的一类,这件簪花金什件由荷叶形牌饰与下缀七物组成,牌饰上部为相对的二只鸳鸯立于荷口寸上,荷叶下有七环,连缀七条金链,每链下各缀一物,均是文人常用之物:剪、袋、剑、罐、盒、瓶。

每件小缀物都极精巧,尤其是罐、瓶、袋、盒通体錾刻精美纹饰,极富装饰必。

明清银饰品的特点

明清银饰品的特点

明清银饰品的特点
金银饰品,特别是银饰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

民间银饰扎根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既有多彩的实用功能又富含着深邃的民族情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间艺术品之一。

而明清银饰则以繁多的种类、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以及相对较多的存世量,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艺术发展水平,攀登上中国古代银饰的文化艺术高峰,是我国民族文化、历史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的金银器饰品的图案中象征着权力吉祥的图腾瑞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这一趋势在明朝就初露端倪,到了清代大有推向极致的趋势。

清代的饰品装饰纹样繁密华丽,花纹组织通常布满整个的器物或饰品周身,除了錾刻、鎏金镂花、还有很多是浮雕形式的装饰细节。

图案的内容也非常丰富:龙、凤、麒麟、蝙蝠、如意、石榴等瑞兽福纹,花鸟人物、亭台楼阁、高山流水、琴棋书画等等应有尽有,丰富程度可见一斑。

清代的金银器饰品不仅装饰纹样丰富多姿,装饰手法和附加材料也非常地丰富,这一时期的“点翠”和“珐琅彩”
装饰工艺及运用都表现出了较之以往朝代极为不同的文化艺术特点。

浙江出土明代金银首饰,再现低调的奢华

浙江出土明代金银首饰,再现低调的奢华

浙江出土明代金银首饰,再现低调的奢华文/图:陶治强(淮南博物馆)浙江明代金银首饰在临海、杭州、安吉县、义乌、金华市、兰溪市、海宁市、宁波市、嘉兴市、淳安县、新昌县、长兴县、江山市、余姚等地皆有发现,其中杭州桃源岭明墓、余杭塘栖镇超山明墓、安吉县吴麟夫妇墓、临海城西张家渡王庄山王士琦墓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银器,尤其是临海王士琦墓,合计出土107件金银随葬品,多为女子首饰。

浙江发现的明代金银首饰,以金器数量较多,有五梁冠、金丝发罩、金丝鬏髻、金头面、金分心、掩鬓、金钿、簪、钗、金耳、耳坠、耳环、挂件、纽扣、梳背、金饰、霞帔坠、戒指等二十一种。

银器有簪、钗、挑心、饰件、银帽饰品、耳环、带板、带銙、禁步、银坠件等十一种。

银器种类和数量明显少于金器,反映了明代喜用金器,银器较少的文化现象。

明代金银首饰品类规格丰富金冠是官员退职燕居时所用的束发器物,用金簪贯穿中孔,固定于发髻之中。

冠上有梁,因此称为“梁明代金银制作空前发展,明朝在内廷设银作局,专门为宫廷制作金银器,以供皇族享用。

金银器技艺集前朝之大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美、娴熟程度。

当中,金银首饰的式样和制作堪称典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浙江各地考古出土了许多明代金银首饰,种类有冠、罩、鬏髻、金头面、金分心、掩鬓、金钿、簪、钗等二十余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十分可观,这为窥探明代金银首饰的时代特征和制作工艺提供了珍贵资料。

明福寿云纹金丝五梁冠临海王士琦墓出土058冠”,按照梁冠识别戴者的等级,梁数越多,官阶越高。

《明史·舆服志》记载:“一品冠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七品二梁,八九品一梁。

金梁冠需四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

”《明会典》卷六十一载:“三品,冠五梁,革带用金。

”1956年,临海王士琦墓出土一件福寿云纹金丝五梁冠,长9.2厘米,宽7.6厘米,高5.8厘米。

冠以两圈粗金丝做骨架,顶部用粗金丝做成五梁,用细金丝掐编制成。

明清两朝皇家御用之金器鉴赏

明清两朝皇家御用之金器鉴赏

厘米


k

磷黼
. 瓣 一_
。 .


瀚缫絮 i 誊 鬻 ■
? —i 0
j

L-_
0 ii o
j
j
文化
J
e w
e
lr y & G
o
ld
10 0
明 神 宗对 于 镶 嵌 宝 石 的金 器 似 乎 有

种特 别 的嗜 好

在 首都博物馆馆藏
辉映

更 展 示 出 金 簪 的 华 丽 富贵


明代金 饰 品追 求纤细
每链 下 各缀



均是文人
文化

出土 的
缀 们




子 簪柄
长 向后
,同
精巧

等技法






J
e w
e
lr y & G
o
ld
98
金 双 龙钮 天 子 之 宝 清 ( 16 4 4 年 19 1 1 年 ) 通 高9 厘 米 纽 高6 2 厘 米 故宫博物 院藏






印文 1 1

8



明 清时期

我 国 的 金器制作 得到 极大 发 展

明 代在宫廷设立 了 银作 局

在中 国 古代
金 器作 为 一 身 份与 地位的 标志 种
在相 当 长 的 时间 内 是统治阶级专 用
因 此往往在制 作过程中 不计

赏析中国古代金银器

赏析中国古代金银器

赏析中国古代金银器金,有华贵的黄色光泽;银,有端庄的白色光泽。

天生丽质的它们,不仅是自然界中的稀罕金属,秉承着“物以稀为贵”的价值传统;而且还与生具备着各种良好的品质,使得古今中外诸多民族的人们,无不对其情有独钟,往往在各种文明创始之初,便与其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

而以金银制成的工艺品,则又常常凸现着制作者技艺的精湛与构思的巧妙。

相得益彰之下的各种金银器,实现了形与质的完美结合,虽经千锤百炼,历沧海桑田,仍可世代流光溢彩,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辉。

金银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是吉庆与高尚的祥符,更是比德与喻美的寄托。

而由金银幻化出的艺术珍品,则将丰富的艺术欣赏价值与文化收藏价值兼容而蕴含其中,展现着远古先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他们世世代代于心中无限渴求的美好愿望。

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制品出现于公元前五千年的古埃及,最早的银器则出现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

随后,希腊、罗马、波斯、萨珊朝等都开始了对金银器的广泛使用。

金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足可谓之绵久而辉煌。

早在距今约三千余年前的商周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了金制品。

略迟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则开始了对银制品的使用。

早期金银器均为小型装饰制品,小巧简约、清新活泼便成为了对此时金银器特征最为恰当的概说。

随后,金银器在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繁荣发展后,又融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异域风情,最终形成了唐代绚丽多姿、成熟健康、优雅活泼的独立风格,并成为一代盛世的标志。

宋元时期的金银器,在装饰上引入了绘画艺术,因而较之前代器物更多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愈发清秀典雅。

而华丽浓艳则是明清时期金银器的显著特征。

该时期内,金银器造型与制作均讲究美观与精细,以至流之于繁琐,褪尽了唐宋时期的勃勃生机。

在金银器上镶嵌珍珠、宝石,金银工艺也开始与漆艺、木艺、玉器工艺等进行了结合。

在精雕细琢的高超工艺与富丽堂皇的整体效果掩映下,一系列颇具奇胜之姿的合璧产品,为金银器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恩施猫儿堡出土明代金银首饰解读

恩施猫儿堡出土明代金银首饰解读

图1:金丝䯼髻,上海浦东新区陆深家族墓出土,作者摄031图2:明人绘中山孺人汪氏容像(摹本),作者摹图3:倪仁吉绘吴氏先祖容像局部,义乌博物馆藏,图片采自《义乌文物精粹》图4:金凤穿花婴戏图鬓钗一对,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图片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提供图5:金镶宝观音挑心,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图6:西王母骑凤金簪,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之前簪因为只有一只脚,簪首装饰过多而增重便不容易插得牢,发髻罩了䯼髻则情形两样,簪首的装饰于是踵事增华,短短的簪脚竟可擎出比屋连甍的亭台楼阁。

此外,钗本来尚有的固发作用也多由䯼髻代替,那么与簪相比,钗的退居其次也就很自然了。

钗与簪的区别,明代以前是很清楚的,即两只脚呼作钗,一只脚呼作簪。

到了明代,簪却渐成主流,钗的使用于032图7:金狮子戏毬挑心,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图8:双凤穿花金饰,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图9:明人容像局部,故宫博物院藏,图片采自《故宫博物馆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肖像画》033图10:双凤穿花金满冠,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图11:金镶宝花头簪,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图12:明佚名《货郎图》局部,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作者摄图13:金蝴蝶簪,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图14:金摺丝葫芦耳环(残),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034插一只银簪脚。

闹蛾金簪则是仅取片材而以打制完成造型和纹饰,背面也有用于插置簪脚的扁管(图13)。

四、耳环、戒指、玎珰七事葫芦耳环是明代最为通行的样式,它由元代继承而来,就基本造型而言,变化不大,却是一面以添饰上盖和托座更显佳致,一面因为金细工艺的分外发达而制作更为精丽。

《天水冰山录》“耳环耳坠”一项,葫芦型耳环便列出多种,如金珠宝葫芦耳环,金光葫芦耳环,金摺丝葫芦耳环,金累丝葫芦耳环,金葫芦耳环,等等。

所谓“摺丝葫芦”,即是用极薄的片材打制成型,其表攒聚细丝。

猫儿堡出土金摺丝葫芦耳环三只,均残。

清代、民国时期民间银器的特色

清代、民国时期民间银器的特色

清代、民国时期民间银器的特色把清代、民国银器列为一谈,是因为这段三百余年历史中国民间银器发展、传承较为迅速、稳定、平衡的过程。

在收藏探研中更具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此时民间银器有了合法地位,银器制造业得到空前的发展,都市、集镇大街小巷里的银庄、银店、银楼、银铺林林总总,难以数讣,或制造,或买卖,一派兴旺发达景象。

当年洛阳大街上也有多家,如老凤祥、老天宝、德盛楼等老牌金银首饰店。

这些老牌名店巳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影响力和较高的信誉,生意兴降,常年不袁。

洛阳北关民生街十一号,七十八岁的寇才顺老先生祖辈从清、中、晚期到民国年间,一自从事金银器的制造和出售行业。

他的爷辈寇德林在洛阳南大街经营最后一个金银首饰店,店招为“古洛德盛楼金银首饰老店”,是清光绪年间河南府台师爷顾纪名书写。

此招牌寇先生无偿捐给笔者,权作历史物证。

上述金银首饰店当年不仅洛阳存在,北京、上海、西安乃至全国各大城市挂牌经营者数以千百。

这就造就了银器精品的层出不穷。

民间各阶层拥有量随之大增。

虽经代代相传,具现存量仍比唐、宋以前的遗品要多得多。

如此,无形中便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潜在市场,给我们搜集、挖掘这一时期银器遗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此外,清代、民国距今较近,遗物的霉变、损坏、流失程度自然也低,多数遗物本有的历史风貌仍然完好无损,光彩照人。

清代、民国银器品类之全、精品之多、藏量之大,是我国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笔者以为,就民间银器而言。

清中期为鼎盛时期,是历代之顶峰。

具体表现有以下特征:1.清中期精工银踞的表现更加趋向丰富细腻,浓艳斑斓,且往往雕、镂、钿、嵌共汇,龙凤齐飞,显示出严谨、高雅、庄重的气势。

单就这一现象与唐代银器之满工,满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艺术格调相比,实乃有过之而无不及。

2、珐琅制品。

在元、明传承的基础上,清代特别是清中期锦上添花,新作辈出。

除单彩、多彩珐琅外,还有点烧透明银珐琅,金银盘丝珐琅等。

其现存传世品除底色稍暗,光泽减弱外,其余部位依然光彩闪烁,绚丽动人,可谓银器中佼佼者。

落日熔金——宋元明时期金银艺术

落日熔金——宋元明时期金银艺术

文:钱钟书落日熔金宋元明时期金银艺术中国古代的金银器艺术辉煌而丰富多彩。

从商周到春秋战国一直至唐代,中国的金银器制作艺术漫长的发展逐渐达到了中国金银器制作艺术第一个顶峰。

而本文着重讲述的则是继唐代之后中国的第二个金银器制作高峰,宋元明三代的金银器制作艺术的发展历程。

如果说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唐代如同一位伟岸雄壮的男子,那宋代更像是一位江南女子,温婉内敛,精致细腻。

宋代经过晚唐五代十国的战乱和中国疆域版图的改变,通往西域的道路被慢慢堵塞,西域文化对宋代金银器制作的影响也日渐减少,宋代的金银器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对传统中原汉文化的一种回归和重新确立,与此同时,宋代士大夫文化的繁盛和儒家道教对社会的广泛影响,也一样改变着宋代金银器文化的走向。

由于宋代统治者对于金银器制品使用权限的放开,也使宋代的金银器和之前各个朝代相比,数量相对明显增多。

不过,由于在宋代金银制品已经不再是①⑥④②⑦③⑧⑤专属于统治阶级的奢侈品,所以宋代开始,金银制品从体量上变得相对轻薄,灵巧。

宋代的匠人们已经不再只是单单满足于前朝相对机械的以模压浇铸为主的传统工艺,而是增强了手工的锤揲,錾花,剔地,镂空等技艺,充分利用金银的延展性,以轻薄的金银材料直接捶打出极其立体的浮雕效果。

其实,锤鍱和錾花工艺自唐代以来中原的工匠就已能够熟练的运用在金银制品上,而到了宋代,这两种工艺在工匠的手里再次得到提高,宋代的匠人能在更加轻薄小巧的材料上完成更加精致细腻的创作,让人叹为观止。

宋元金银器的基本构成为首饰类和器皿类:首饰类主要为冠,梳、钗、簪、耳环、钏、镯、戒指、帔坠、项链,题材广泛,器皿类主要为瓶、盏、盏托、碟、炉、奁、杯、盘、壶等等。

此外,佛教题材的金银制品也占据了其中一部分,如舍利宝函、金棺银椁、净瓶等等。

两宋时期不仅塔基中出土的金银棺椁较多,还出现了银制的塔、佛、僧人及寺院建筑模型、舍利瓶、葫芦瓶、净瓶等,如浙江宁波天封塔南宋地宫中曾土的浑银地宫殿模型和各种造型的银牌。

雍容华贵,细腻精工——明清金银首饰赏析

雍容华贵,细腻精工——明清金银首饰赏析

雍容华贵,细腻精⼯——明清⾦银⾸饰赏析Artmade艺之造“爱美之⼼,⼈皆有之”。

佩戴⾸饰,增加美感,⾃古以来就是⼀种风尚。

⾸饰,俗称“头⾯”,本指男⼥戴在头上的装饰品,后来主要指⼥性佩戴的饰品,今则泛指⼈们⾝上所佩戴的⽿环、项链、戒指、⼿镯等各种饰物。

我国早在商代就已经制作出套、组⾦⾸饰,到唐代⾦银饰品制作和使⽤发展到⿍盛时期。

⾦、银、珍珠、宝⽯相互搭配,发挥不同材料的特点,充分展⽰出饰品绚丽多姿、豪华富贵的风采,这种独具匠⼼的设计制作对以后的⾦银制作有着深厚的影响。

清累丝嵌珠宝虾形⾦饰⾸都博物馆藏北京是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制作⾦银器有它独特的地域优势。

明代是我国黄⾦制造史上的⼜⼀个⿍盛时期,有着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

对⾦银矿的开采、熔炼实⾏严格的控制,专门设⽴宫廷内府银作局监管,制作供帝王、后妃们需要的⾦银器。

这些从全国各地抽调上来的⼯匠,都是制⾦⼯艺的⾼⼿,他们把各⾃的智慧和技术特长相互融合,制作出许多绝世精品。

所以明代的⾦银饰品极为丰富,其数量之多、⼯艺之精美,都是空前的。

明累丝嵌宝⽯⾦凤簪⾸都博物馆藏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银⾸饰有了很⼤发展。

⾦银⾸饰的⼯艺造型⼀改唐宋以来丰满富丽、清秀典雅的风格,⽽越来越趋向于华丽、浓艳,宫廷⽓息愈来愈浓厚。

器形雍容华贵,宝⽯镶嵌⾊彩斑斓,特别是满⽬皆是的龙凤图案,象征着⾼贵与权势。

这⼀切都与明清两代宫廷装饰艺术的总体风格和谐⼀致,与贴近世俗⽣活的宋元⾦银⾸饰迥然不同。

但明清⾦银⾸饰的艺术风格也不尽⼀致,从总体上来看,明代⾦银⾸饰仍未脱尽⽣动古朴之⽓,⽽清代的⾦银⾸饰制作却极为⼯整华丽、细腻精⼯。

明累丝嵌宝⽯⼈物纹⾦簪⾸都博物馆藏明代⾦银⾸饰的制造,⾸先注重了样式设计,款式较之前代更为新颖,加强了富有吉祥意义的图案设计,⼤量运⽤了龙、凤等富贵造型。

在⾦器制造中⼤量采⽤镂空技术,使较少的材料表现出较⼤的体积,镂空后的⾦器不但没有空虚感,反⽽精致、醒⽬,极具⽓势。

88件清代金银器精品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88件清代金银器精品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88件清代金银器精品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金嵌宝石镂空花卉纹八角盒金器清金银器在历史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

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金器,历经各代王朝,金银器的制作和使用久盛不衰。

单只故宫博物院就藏有金器约2400余件,银器900余件,主要为清宫遗存,大部分为清代制品。

金镶宝石烛台金器清金瓶珍珠花树景金银锡器清金托珊瑚豆手链金器清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金银器中,以清代皇帝和后妃御用的金银器最为丰富,其中有礼乐器、生活用具和各种陈设器,也有宗教文物中的佛像、龛塔、供器、法器等。

这些器物的工艺制作采用了铸造、锤鍱、錾刻、累丝等多种技术,还有许多金银器镶嵌着珍贵的宝石、美玉、翡翠、碧玺等。

金镶四龙戏珠镯金器清金錾云龙纹执壶金器清金錾花高足白玉盖碗金器清这些金银器大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极富宫廷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金银器的真伪鉴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其材料质地的鉴别,二是对其制造年代的鉴别。

根据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对金银器质地的鉴别已能做出比较精确的制定。

对金银器材料质地的鉴别,从经验上亦积累了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

金胎画珐琅仕女执壶金器清乾隆金盖托镶金玛瑙碗金器清乾隆银蟠龙纹花瓶银器 19世纪末清宫旧藏首先,金的密度大,一般来说对于相同体积的金属物,金制品要重得多,太轻的制品必是伪品;其次,金银的硬度小、质地软、延展性强,若用金属物在金银制品上轻轻划试,一般留下凹痕的为真品,留下划痕的是伪品;再次,金银的化学性质较稳定,特别是金,在空气中不易氧化,而铜铁制品均易氧化生锈。

金嵌珠錾花杯、盘金器清錾花金执壶金器清金立双凤盥盆金器清清宫旧藏当然,古代的金银器出土时,有些表层带有铜锈,特别是银制品。

这种情况是由于金银器在出土前接触过其他腐蚀的铜,如与铜器一起随葬,而沾染了铜锈。

另一个原因,则是古代大多数银器的质地是含有一定成分的铜合金,当铜氧化腐蚀后,便在银器上形成了铜锈覆盖层。

故宫馆藏金银器鉴赏(一)

故宫馆藏金银器鉴赏(一)

故宫馆藏金银器鉴赏(一)故宫馆藏金银器鉴赏金银器在历史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

金银是贵重金属,硬度适中,具有延展性,易锤打成形,又有亮丽的天然色泽,且不易氧化变色,是制作工艺品的良好材料。

自从人类发现、认识了金银之后,就将其加工成为各种金银制品。

从出土的金银器可知,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金器,历经各代王朝,金银器的制作和使用久盛不衰。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金银器中,以清代皇帝和后妃御用的金银器最为丰富,其中有礼乐器、生活用具和各种陈设器,也有宗教文物中的佛像、龛塔、供器、法器等(宗教文物中的金银器另有介绍)。

这些器物的工艺制作采用了铸造、锤鍱、錾刻、累丝等多种技术,还有许多金银器镶嵌着珍贵的宝石、美玉、翡翠、碧玺等。

这些金银器大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极富宫廷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八成金累丝万年如意,清,长42.7cm,柄宽5.4cm,头最宽11.3cm如意为木胎,其上采用八成金质累丝工艺。

如意头的正面为累丝古钱纹,中心嵌绿松石“乙酉”二字,背面为镂空的古钱纹并露出木胎。

柄的正面亦为累丝古钱纹,镶嵌绿松石“万年如意”四字,背面为累丝六角锦纹。

如意的侧边以卷草纹为饰。

此如意为一套60柄之一,是乾隆皇帝六十寿辰时王公大臣们的进献之物。

各如意头正面分别镶嵌“甲子”、“乙丑”、“癸亥”等干支记年字样,正合六十甲子一周。

如意的做工精湛、细腻、繁复,是清代乾隆时期的典型作品。

九成金方瓶,清,高20.5cm,口径9.2×7.3cm,足径9.7×7.7cm瓶九成金质,长方形,撇口,短颈,束肩,腹下敛,足外撇。

瓶身纹饰仿青铜器花纹:通体錾刻回纹锦地,正、背面的腹部主题纹饰为錾花饕餮雷纹,口沿下、足上部及两侧面錾刻变形的兽面纹等。

此器形制规整庄重,其上所刻纹饰为清代典型的仿古青铜器纹饰,充分显示出宫廷皇家所用器物的气派。

金镶九龙戏珠手镯,清,一对,外径8.7cm,内径5.8cm,厚1.6cm手镯为金质,圆形,以金栏划分成九格,每格中各錾一团龙,龙口衔珍珠一。

明清金银器如何鉴别真伪

明清金银器如何鉴别真伪

明清金银器如何鉴别真伪明清金银器如何鉴别真伪目前,很多人对艺术品的认识仍然存在一些误解,尽管天价艺术品的新闻满天飞,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艺术品都昂贵。

那怎样才可以得知家中宝贝的市场价值呢?针对艺术品方面不一定是藏友其昂贵的艺术品才算好的收藏,只要大家有一双会甑别的眼睛或者借助可靠的鉴定评估机构,民藏走入艺术收藏是难以企及的事情。

艺术市场不断调整的整体格局,已经在市场成为共识。

调整之后路向何方,有着不同的猜测和尝试。

在2018年的艺术市场中,一些趋势依旧强烈地存在并影响市场:中国书画尤其是近现代板块坚挺,古代书画热度不断上升,北京、上海市场调整而中国香港艺术市场持续繁荣,市场制度逐渐健全,美育教育社会认同……脚步慢下来,才能更稳健。

一个愈加健康的市场环境正在形成,承载着参与者、建设者的期待和努力。

明清金银器大致分为典章、祭祀、冠服、生活、鞍具、陈设和佛事等几大种类。

主要器种有盆、碗、盒、盘、碟、杯、盅、锅、瓶、筷等。

这些银器结构新奇、造型典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明清是我国金银器制作工艺繁荣和成熟的时期。

中国古银器工艺考究,银光闪耀;加之系贵重金属所制以及放置百千年也不生锈等特性,自古以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文人雅士,皆喜欢以欣赏和收藏银器自娱。

近年来,在收藏市场上,一些明清或银器特别受收藏投资者青睐,其市场价呈现之势。

有非同寻凡的价值。

都是宝物,非常珍贵。

金银器从材质上一般可分为金器、银器和鎏金银器三大类,从实际使用上则可分为器物和饰物两大类。

金银器是收藏领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门类,金和银都属于稀有的贵金属它们具有美丽的光泽质地柔软易于加工因而深受人们喜爱,金银器又具有不易氧化和耐腐蚀的特性可历经千年仍新亮如初因此不少金银制品历代相传成为传世之宝,目前一些造型和品质俱佳的金银器在收藏市场上不易觅得但仍有很多藏友对其情有独钟精美的造型、繁复的工艺、材质的保值性使古代金银器成为今天的收藏市场新宠。

金银器鉴定方法:通过铭文、造型纹饰、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进行间接的推断。

明清金银首饰和花丝镶嵌工艺

明清金银首饰和花丝镶嵌工艺

明清金银首饰和花丝镶嵌工艺《明清金银首饰》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编里面很多收藏倒是现在都在首都博物馆而且里面对金银首饰的制法有详细的介绍。

1. 花丝工艺:把金、银拉成细丝,再用堆、垒、编、织等技法或编成辫股、或网状焊于饰物之上。

2. 錾花:金属细工传统技法。

运用小凿,在坯件表面锤凿出各式图案。

3. 累丝:又名”花作“。

是金属细工中最精巧的工艺。

用金丝、银丝,使用盘曲、累积,经焊接连成各式图案。

其中立体的累丝作品,需先经”堆灰“的手续,将炭研成细末后用黏液调制成立体造型的灰模。

然后在上面进行累丝,作品完成后置火中把里面的灰模烧掉,既成立体中空剔透玲珑的工艺美术品。

(这是要有多厉害啊!)4. 点蓝:亦称”烧蓝“,将釉料点烧在金银器上,成为一种玻璃状的彩色釉,釉色往往不局限于蓝色。

(也是景泰蓝的工艺之一)5. 嵌宝:就是把宝石、珍珠、贝壳等镶嵌于金银饰品上,分包边嵌和包脚嵌。

(后面的图就是看出其实现在的花丝首饰跟明朝的很相似,很多都是用包边嵌的)来几张插图吧。

这一件改个胸针好漂亮!用的也是平边的包边嵌,用拉丝镶边。

嵌宝石葵花形金簪· 明成化首都博物馆藏累丝嵌宝石叶形金簪· 明首都博物馆藏这个花纹扭法竟然现在也还是一模一样的工艺!千万不能失传啊。

嵌宝石花瓣纹金簪(背面)· 明首都博物馆藏凤纹金簪· 明弘治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最后来一个压轴的!这个要是有一定要收!这个点的不是釉,是翠鸟羽毛!细节还能看到羽毛的纹路的。

点翠凤形银簪· 清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最后来show几件最近收到的首饰,春节期间虽然快递休息,不过可能会上传一批耳环和胸针,敬请关注!想下手不要手软哦!天然珍珠花丝胸针孔雀形烧蓝胸针錾金小兽头吊坠人生三乐事--福寿喜烧蓝吊坠。

中国明代珠宝首饰,巅峰之作,技艺高深

中国明代珠宝首饰,巅峰之作,技艺高深

中国明代珠宝首饰,巅峰之作,技艺高深这件明银鎏金镶宝累丝王母挑心,用细金丝在各式的边框里平填作一个个规整匀实的小卷草,以组成基础纹样,然后用它做成仿佛轻软贴体之丝罗的衫和裙,又王母脚下的莲花座及火焰背光的底衬和宝石托。

莲瓣与火焰上嵌宝,窄金片用锤的办法做成绕身飘拂的披帛。

挑心背后再焊一支扁平的簪脚。

凤为立体飞翔姿态,以金叶锤压而成,通长15、凤长7.5、最宽处4.5厘米。

两器共嵌宝石22颗。

明万历鎏金嵌宝石花卉纹银簪北京定陵出土。

长12.5厘米,宽3.1厘米,重12.5克。

银簪扁锥形,以莲花、梅花和牡丹花等花卉为托,上嵌宝石,花瓣丰满。

明金满冠与金簪1972年江苏江阴长泾九房巷明夏彜墓出土,此为其妻蒋氏之物。

明金蝉玉桐叶簪(草虫簪)以金制成蝉,用玉做成梧桐叶,是明代常见的草虫簪样式,这样的簪子通常为一对,是明代女性全套头面之一,多用在狄髻上。

明清纯金发簪一组梅花簪一枚,小巧精致。

佛教禅杖簪式两枚,簪头另缀有菱角、钟片、荷叶等饰片。

莲花簪一枚。

明凤形金簪一对1993年出土于歙县黄山仪表厂明代墓葬中,现藏歙县博物馆。

首至爪下云脚处约6厘米,胸至尾约6厘米,钗杆长19厘米,重132克。

凤用金丝绕成,昂首翘尾,向上展翅欲飞,尾部可动。

明莲花梵字金簪明成化年制,北京右安门外彭庄明万贵墓(明宪宗宠妃万贵妃之父明成化十一年入葬)出土。

簪头为卷莲枝相托盛开的莲花上托一金梵文字,莲瓣及梵文上镶嵌红蓝宝石和珍珠,之中一颗宝石缺失。

明累丝金凤1993年11月安徽歙县黄山墓葬出土。

长21.4厘米,宽6厘米。

凤为累丝工艺绕成,双面镂空,昂首翘尾,翼向上张开,尾部可移动,钗根部为如意形状,爪处飞云上。

明初白玉龙头喜字簪明金累丝花鸟纹钗。

明清宫廷首饰珍赏

明清宫廷首饰珍赏

明清宫廷首饰珍赏孝端皇后凤冠,明万历,高35.5cm,径20cm,重2.95kg。

1956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

凤冠的主人是明神宗孝端显皇后。

孝端皇后是万历皇帝的元配,生前当了42年皇后。

凤冠是皇后的礼帽,是皇后在接受册命、拜谒宗庙祭祀祖先、参加朝会时所佩戴的。

据明永乐三年(1405年)的《明会要》记载,当时规定皇后的凤冠为“九龙四凤冠,漆竹丝为圆框,冒以翡翠,上饰翠龙九金凤四,正中一龙衔大珠一,上有翠盖,下垂结珠,余皆口衔珠滴。

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十二树,小珠花如大珠花三数”。

此凤冠以髹漆细竹丝编制,通体饰翠鸟羽毛点翠的如意云片,18朵以珍珠、宝石所制的梅花环绕其间。

冠前部饰有对称的翠蓝色飞凤一对。

冠顶部等距排列金丝编制的金龙3条,其中左右两条口衔珠宝流苏。

冠后部饰六扇珍珠、宝石制成的“博鬓”,呈扇形左右分开。

冠口沿镶嵌红宝石组成的花朵一周。

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清,通高30cm,口径23cm冠圆式,貂皮为地,缀朱纬,顶以三只金累丝凤叠压,顶尖镶大东珠一,每层之间贯东珠各一,凤身均饰东珠各三,尾饰珍珠。

朱纬周围缀金累丝凤七只,其上饰猫睛石各一,东珠各九,尾饰珍珠。

冠后部饰金翟一只,翟背饰猫睛石一块,尾饰珍珠数颗。

翟尾垂挂珠穗五行二就(横二排竖五列),中贯两面金累丝“心”形结,珠穗饰有金累丝与珊瑚制成的坠角。

清代皇太后和皇后冬季所戴的朝冠形制与皇帝的冬朝冠基本一致,但装饰所用的珠宝更多。

夏朝冠的形制和装饰与冬朝冠亦基本相同,只是把金累丝凤变成金镶桦皮凤碧玉刻诗扳指清乾隆,直径2.90cm,高2.20cm。

清宫旧藏。

碧玉质,局部有褐斑。

器呈圆筒状,外部雕填金地萱花一枝,花枝旁有山石。

另一侧有填金《御题萱花诗》一首:“叶绿与花黄,无情自在芳。

持将赠屈子,定是不能忘。

”——扳指:古称韘,本为拉弓射箭时套于拇指上勾弦的工具,后成为套于手指上的装饰品。

清宫旧藏的扳指多以质地硬滑的玉、翠为料,既可减少射箭时的摩擦力,又使拇指不易被弓弦划伤。

难得一见的明清代皇家金器

难得一见的明清代皇家金器

难得一见的明清代皇家金器明代是中国黄金制造史上的鼎盛时期,但它顺沿前朝法度,限制庶民用金,对金银矿的开采、熔炼实行严格管控。

而内廷的银作局却大量打造金银器饰,以供皇室成员享用,从《明宣宗宫中行乐图卷》中便可得见。

永宣时期的金器以日常生活用品和首饰为主,工艺风格承袭前代并有所发展。

此间多使用拉丝、累丝、锤鍱、錾刻、焊接等技艺,然而由于清代皇室大量销镕明朝金器打造本朝用器等原因,明代皇家金器如今已经难得一见。

明宣德金质龙纹高足杯,请赏析:尺寸:高11.8cm;口径11cm;重470g创作年代:明宣德拍卖成交价:RMB 25,875,000金质,樽大侈口,光素卷唇,鼓腹,外壁高浮雕腾于云间双龙,龙首微昴、怒目圆睁、阔鼻大口、牙尖齿利、口吐火珠、须髯尽风摇曳、龙身蜿蜒盘曲,龙鳞片片分明;樽下高圈足上錾出高浮雕海水纹,海水澎湃翻滚,激起千层浪,远视金樽似双龙腾于海面翻飞于云间;樽内壁光素、杯内底细錾腾龙;樽底光素,錾出圈字“宣德六年九月内造九成色金重十二两六钱银作局”,樽上纹饰大气磅礴,雕工精湛,小巧精致,可执于掌间把玩。

金瓯,即金质盆或杯,比喻疆土之完固。

宋代曾觌曾作《壶中天慢》中末句“何劳玉斧,金瓯千古无缺”,以金瓯喻满月,暗指国土完整。

故历代帝王皆铸金瓯,取其牢固完整,不易损缺之意,以祈江山稳固,天下太平。

明宣德龙纹高足金瓯,上碗下足,器形为高足杯式,品格极高。

金银高足杯最早出现于唐代,带有强烈的西域风格。

而自元代蒙古入主中原后,奔马烈酒,浓烈的草原文化逐渐渗透入生活之中。

高足杯,上为碗形,下为高柄,可平置,亦方便持握,且满足蒙古贵族大碗豪饮的方式,它便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器物造型,故又被称为“把杯”或“马上杯”。

明清时期,由于高足显得优雅而恭敬,故此种器形多被用于祭祀或供佛,祭祀则为“高足杯”,供佛则为“净水杯”。

明《三才图会·器物卷》中所绘,将上碗下高足之器,归之为瓯。

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驱逐元朝残余势力出长城以北,一统天下。

明代首饰特点

明代首饰特点

明代首饰特点
一、工艺繁复。

与宋元相比,明代金银首饰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

金银首饰工艺有锤鍱、錾刻、拉丝、累丝、掐丝、炸珠、镂空、焊接等。

其中镶玉嵌宝的装饰方法更是在明代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制作出许多佳作。

考古发现出土了很多镶嵌珠宝的首饰,尤以明代藩王墓为多。

二、装饰题材丰富多样。

明代金银首饰题材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的题材。

除传统的动物、植物素材外,明代流行将佛教和道教题材以及戏曲题材用于金银首饰纹样。

其中包括一些藏密风格的题材。

这体现了人们追求消灾、祈福、辟邪的追求。

三、首饰类型增多。

除簪、钗等,明代金银首饰的分类更加细化,大大小小的簪钗依据插戴位置的不同而各有名称。

同时,耳环再次兴盛起来,许多考古出土的耳环都十分精致细巧。

明清时期精品金质器具,器型精致优美,价格高昂以致天价鉴赏

明清时期精品金质器具,器型精致优美,价格高昂以致天价鉴赏

明清时期精品金质器具,器型精致优美,价格高昂以致天价鉴赏明清时期,我国各种传统手工业生产均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官僚贵族、地主和商人已经广泛使用金银器及珠宝镶嵌工艺品。

明代金银器的生产工艺更加精湛,珍品多出在帝王陵墓之中。

北京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的金丝冠和万历孝靖皇后的镶珠宝点翠凤金冠,是明代金银工艺的典范。

皇帝金冠全部用金丝编结而成,冠顶錾两条金龙戏珠,形象生动,龙身以粗金丝为骨,采用掐丝、浮雕等工艺焊接成漏孔鳞纹状,此冠是一件编织与錾花工艺相结合的精品。

皇后金冠则应用了极其复杂的掐丝镶嵌珠宝点翠工艺,镶嵌5000多颗珍珠、100多块宝石,用以装饰九龙四凤,宝石璀璨夺目,龙飞凤舞,制作精细,工艺高超,为明代金银器中的稀世之宝。

明金质浮雕飞廉盖罐成交价: RMB 9,315,000尺寸:高12cm;直径9.3cm;重量616g ;中国嘉德 2017-06-20金质,盖罐金胎锤击成型,然后模冲纹印,錾刻细部。

整个工艺中运用了浇铸、锤揲、焊接、切割、抛光等工艺。

整体工艺繁琐、制图新颖、刀工简洁有力、抛光打磨精细入微。

整体金罐的金色赤红,光色照人。

盖罐造型端庄,短颈,形状低矮、重心很低,给人以瓷实、稳重的厚重感。

罐身上锤铁出花卉纹和飞廉猛兽,展翅欲飞的飞廉猛兽与造型生动的花卉搭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耳目一新又庄严华贵之感,并配有与罐体相同工艺嵌宝技法的花卉托宝珠钮盖,盖罐相合,富丽华美之气迎面而来。

|飞廉,亦作蜚廉,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文献称飞廉是鸟身鹿头或者鸟头鹿身,秦人的先祖之一为飞廉。

商纣王时期,飞廉是商朝重臣,飞廉恶来父子俩都是后来秦国国君的先祖。

《水经注》称飞廉以善于行走而为纣王效力,周武王击败了纣王,飞廉殉国自杀,天帝为他的忠诚感动,用石棺掩埋他,并使他成为风神。

明宣德金质龙纹高足杯成交价:RMB 25,875,000尺寸:高11.8 cm ;口径11 cm;重470 g ;中国嘉德 2017-06-20金质,樽大侈口,光素卷唇,鼓腹,外壁高浮雕腾于云间双龙,龙首微昴、怒目圆睁、阔鼻大口、牙尖齿利、口吐火珠、须髯尽风摇曳、龙身蜿蜒盘曲,龙鳞片片分明;樽下高圈足上錾出高浮雕海水纹,海水澎湃翻滚,激起千层浪,远视金樽似双龙腾于海面翻飞于云间;樽内壁光素、杯内底细錾腾龙;樽底光素,錾出圈字“宣德六年九月内造九成色金重十二两六钱银作局”,樽上纹饰大气磅礴,雕工精湛,小巧精致,可执于掌间把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金银首饰鉴赏
2014年01月08日作者:博物馆.看展览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制作金银器有它独特的地域优势。

明代是中国黄金制造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有着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

对金银矿的开采、熔炼实行严格的控制,专门设立宫廷内府银作局监管,供帝王、后妃们需要的金银器的制作。

这些从全国各地抽调上来的工匠,都是制金工艺的高手,他们把各自的智慧和技术特长相互融合,制作出许多绝世精品。

所以明代的金银饰品极为丰富,其数量之多、工艺之精美,都是空前的。

在出土的这些皇亲外戚墓中又以明宪宗成化帝的宠妃万贵妃之父万贵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金银饰品最为丰富精美。

万贵墓中出土的一对錾花金凤簪,簪柄扁尖,錾头一只飞凤立于祥云之上,伸展双翅,凤尾细长向后飘拂,上面錾刻细密的麦穗纹。

簪柄上细刻“银作局永乐贰拾贰年拾月内成造玖成色金壹两贰钱伍分外焊伍厘”铭文(1424年)。

另一件嵌宝石葵花型金簪,分三层纹饰,采用锤、拉丝、盘烧、錾刻、镶嵌、焊接等多道工艺技法制成;花瓣是用纤细如发的金丝盘绕而成,均匀厚重,中心镶嵌的黄色碧玺晶莹剔透,周围环绕着16颗红蓝宝石,
三色宝石交相辉映,更展示出金簪的华丽富贵。

这些金饰都是宫廷银作局所作,原本为后妃用品却成了万贵妃之父死后的葬品。

明代金银饰品追求纤细、豪华、实用的风格与当时宫廷内后妃们的服装、发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清代的制金工艺在继承明代传统技法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点蓝”、“点翠”新工艺。

“点蓝”是把一种矿物质釉料点烧在饰物上,成为一种玻璃状的蓝色釉,这种蓝色釉和黄金、白银相辉映,显得清丽华贵。

“点翠”是把翠鸟的羽毛依设计要求剪裁备用,把剪裁好的羽毛用胶粘于金、银饰品上,要求贴得平整均匀不露地子,色泽效果极佳。

内文图中点翠凤形银簪,采用拉丝、累丝、錾刻、镶嵌、焊接等技法外,凤乌的羽毛采用的就是点翠工艺,蓝白相间,素雅相宜。

由于羽毛是粘贴的不易保存,所以留存的较少。

1.凤形金簪-明永乐Phoenix-shaped gold hairpins, Yongle reign, Ming Dynasty通长21.2厘米,重46.7克。

北京右安门外明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2.凤形金簪(局部)
3.錾花卉纹金指甲套-清Gold fingernail-covers with engraved flower design, Qing Dynasty长7厘米,总重15.4克。

北京密云县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4.錾花卉纹金指甲套(背面)Reverses of the fingernail-covers
5.“伏牛望月”金钗-清Gold hairpin with a wire-woven ox
turning its head back and looking at the moon, Qing Dynasty长15.4厘米,重16.9克。

北京海淀区索家坟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6.累丝宫灯形金耳坠-清Palace-lantern-shaped
gold-wire-woven ear-drops, Qing Dynasty长7.3厘米,总重24.6克。

北京石景山区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7.累丝梅竹纹金簪-清Gold-wire-woven hairpin with plum blossom and bamboo design, Qing Dynasty长11.3厘米,宽5.4厘米,重14.4克。

北京朝阳区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8.累丝嵌珠宝虾形金饰-清Shrimp-shaped gold-wire-woven ornament studded with jewels, Qing Dynasty长6.2厘米,宽3.5厘米,重11.4克。

北京海淀区上庄乡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欢迎下载看展览,请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