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金银首饰鉴赏
古代金银器的真伪鉴别方法与技巧
古代金银器的真伪鉴别方法与技巧
金银器是用贵金属制成的,材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收藏和保存价值,再加上金银器的制造对工艺和技术要求较高,因此使得很多人都想要去收藏它,那么如何去鉴别古代金银器的真伪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金银器的真伪鉴别,希望能帮到你。
古代金银器的真伪鉴别
铭文铭文是断代最直接、最重要的依据之一。从中国金银器的发展看,唐代中期以前金银器上的铭文很少见。唐代中期以后,有铭文款识的金银器显著增多。借助铭文可以比较容易地确定器物的时代,了解器物的名称、用途、制作机构等相关信息。有些金银器虽然没有铭文,但却可以通过同地伴出的其他形制相近的金银器上的铭文或同已知同类器物的特点相对照,间接进行年代推定。
造型古代金银器的造型和种类极为丰富多样。每个时代都有其流行的器物、款式。唐以前的金银器主要是饰物,以杯、碗、盘、壶为主的器皿是唐代开始大量出现的。在各种器皿中,盘在唐、宋、元时期都是比较常见的,世桃形和双桃形的则仅见于唐代,蕉叶形碗和鸡冠壶则分别是宋、辽特有的器物。再如杯,从魏晋到明清都是比较多见的,但八曲长杯主要流行于魏晋至唐,以后则很少见。而有着比较明显外来风格的高足杯、带把杯主要流行于魏晋至唐代中前期。同样造型的金银器皿,在不同的时代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如宋代器皿造型轻薄小巧、纤柔雅观,纹饰上追求诗情画意;而唐代器皿普遍形体高大、造型厚重丰盈有气势。另外,每个时代的器物也有其独特的时代风貌,如商周的简约灵巧,春秋战国的清新活泼,两汉的粗放工整,魏晋南北朝的异域情调,唐代的富丽堂皇,宋元的清秀典雅,明清的华丽浓艳等。只要把握了这些时代特点,各时代的器皿就很容易分辨了。
山西博物院馆藏晚清民国时期民间银质头饰赏析
山西博物院馆藏晚清民国时期民间银质头饰赏析
作者:***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23期
摘要:頭饰,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从早期智人开始甚至更早,简单的头饰就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头饰也不断发展变化,材质样式从单一到多元,工艺从古朴到精美。晚清民国时期,头饰上蕴含着满满的吉祥美好愿望。头饰不仅装饰了人们的头部,也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头饰;生产劳动;吉祥
1 头饰的定义和起源、发展历程
头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头饰是指对头部进行的所有装饰,包括发型样式和头部装饰。狭义的头饰专指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或装饰功能的头部装饰品。
头饰起源与古人的生产劳动息息相关,远古时期,人类在采集、狩猎的过程中,散开的头发不利于人们活动,一根木棍、一根骨头随意一挽就能将散乱的头发绑束起来,之后人们逐渐将这些木棍、骨头美化,于是就产生了头饰。到了夏商周时期,我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并逐步走向完善,官职中出现了专门负责安排帝王贵族穿着打扮的“司服”一职。头饰在这一时期也逐步走向成熟。秦汉时期,在继承商周时期衣冠服饰制度的同时,也对各个诸侯国的衣冠服饰进行了吸收和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头饰多用假髻,假髻上插步摇、钗等装饰物。隋唐时期,头饰有簪、钗、步摇、梳篦等,梳篦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宋代时期,发髻上插钗、钿、簪珥、梳篦等头饰。辽金元时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汉族服饰也发生了变化,辽代妇女裹巾戴帽,发式简单,多挽高;金代妇女多编发盘髻、裹头巾,冬天戴羔皮帽;元代头饰繁多,有钗、梳、步摇等。元代贵族妇女中流行戴顾姑冠,整体细而高,外形如同一个大花瓶,冠上有装饰物,或为翠花,或为五彩帛,或为野鸡毛。明清时期,头饰的制作水平非常高,种类也多种多样,明代妇女多用钗、簪、梳等作为装饰,清代妇女的头饰以簪、钗为主,造型纹饰多吉祥寓意,处处体现着“言必有意,意必吉祥”。上层满族妇女,多用扁方簪挽发髻,再在发髻上插簪、钗等进行装饰。晚清民国时期,在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之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头饰,如各式具有民国文化特征的簪、钗、发夹等。
明清两朝皇家御用之金器鉴赏
明清两朝皇家御用之金器鉴赏
作者:马佳
来源:《中国黄金珠宝》2008年第06期
在中国古代,金器作为一种身份与地位的标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统治阶级专用,因此往往在制作过程中不计工本,力求尽善尽美,创造出不少精美绝伦的佳作。明清时期,我国的金器制作得到极大发展。明代在宫廷设立了银作局,清代则设养心殿造办处专门为帝后贵族制作金银器。从全国各地抽调上来的工匠都是制金工艺的高手,他们将自己的智慧和技术特长相互融合,制作出许多绝世精品。明清时期金器工艺繁制作精美、装饰华丽。“皇家化”成为明清时期金器的主流。
金工细作纯金金器
最具有代表性的明代金器当属出土于定陵中的金翼善冠。金冠是皇帝的常服冠戴,这件著名的金翼善冠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唯一的一件完整无损的中国古代帝王金冠。其形制由前屋、后山和金折角等三部分组成,前屋部分是用极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空档均匀,疏密一致,无接头,无断丝。后山部分是采用,丝錾金工艺而成的二龙戏珠图案,金龙造型雄猛威严,具有很强的艺术装饰效果。翼善冠用极其纤细金丝编结,采用传统的掐丝、丝,码丝焊接等方法,此冠结构巧妙,编织紧密,虽以纯金制成,但薄如轻纱,玲珑剔透,工艺技巧登峰造极,充分反映了明代金细工艺的高超水平。
明代金器制作的各种工艺如铸造锤揲掐丝镶嵌等技术发展到极盛。代表皇权的龙纹和凤纹得到空前发展,此外还有瑞兽纹双鱼纹等。凸花海水江牙鱼龙献寿金盘以范铸、錾花与捶打工艺制成,盘沿为二方连续回纹一周,盘心为一双钩篆书“寿”字。盘心与盘沿间为半浮雕式海水江崖瑞兽纹,水中有若隐若现的马、龙、狮、象、鱼等瑞兽。该盘在作上突出整体的效果,不拘泥于细部的刻画,呈现出浑厚、粗朴的风格。(图3)
中国金银器各朝代的特点简介 文物收藏鉴赏 钱币玉器家具奖品瓷器 技巧知识 兑换价格鉴定
中国金银器各朝代的特点简介商周金银器:小巧简约
中国迄今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黄金制品是商代的,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商代金器的分布范围主要是以商文化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及商王朝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内蒙古、甘肃、青海及四川等地,都曾发现过这一时期的金器。一般地讲,这个时期的金器,形制工艺比较简单,器形小巧,纹饰少见,大多为装饰品。
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繁荣和发展,为金银器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青铜、玉雕、漆器等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金银工艺的发展;并使金银器得以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以更多样的形式发挥其审美功能。早期的金银制品大多为装饰品,而最常见的金箔,多是用于其他器物上的饰件,或者说,是以和其他器物相结合的形式来增强器物的美感。最迟在西周时期,金银平脱工艺就出现了。
春秋战国金银器:清新活泼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带来了生产、生活领域中的重大变化。大量错金银器的出现,几乎成为这个时期工艺水平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
从出土地点看,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分布区域明显扩大,在南、北方都有发现。金银器的形制种类增多。其中金银器皿的出现,及相当一部分银器的出现,十分引人注目。从金银器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看,南北方差异较大,风格迥异。北方匈奴墓出土的大量金银器及其金细工艺的高度发展,尤令人瞠目。
秦汉金银器:繁荣发展
秦代金银器迄今为止极为少见。曾在山东淄博窝托村西汉齐王刘襄陪葬器物中,发现一件秦始皇三十三年造的鎏金刻花银盘。制作精细,装饰讲究。这种在银器花纹处鎏金的作法,唐代以后十分盛行,金花银盘亦为唐代金银器中很有特色的主要品种。
明清金银器,低位反弹可期
明清金银器,低位反弹可期
作者:余一
来源:《收藏/拍卖》 2020年第1期
余一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唐代诗人刘禹锡一句话,便道尽了金银之于中国
古人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中,金银器不但为皇家、达官贵人所尊崇,更是寻常百姓家的喜用之器,历来以大俗大雅之风姿,受到人们的崇拜与追捧。
近几年,与书画、瓷器等热门收藏品相比,金银器的价钱仍处于相对低位状态。厥后市升
值空间还很大。但金银器是诸多文玩爱好者的“心头好”,因此有资深藏家认为,金银器的价
值长期被低估,厥后市升值空间依然存在。
薄器小技间的“奢华”之色
金银制器始于春秋战国,到唐朝到达一个工艺高峰,明清器型延续了唐朝时的冗繁工艺,
至民国时逐渐衰落。古代人们对于金、银所具有的神秘观念,汉代方士认为“金、银为食器可
得不死”,到了唐朝这种观念更为盛行,同时为了保证统治阶级对金银器皿的独占,唐代统治
者又把金银器皿的使用和社会等级观念予以结合,《唐律疏征》中规定:“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神农二年( 公元706 年)进一步强调“诸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浑金玉,
六品以下不得用浑银”,在这样的规定下,金银器不折不扣地成为当时人们身份的象征和标志,因此不少金银制品历代相传,成为传世之宝。
明清两朝,我国手工业品制造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尤其是金银器的制造,更是进入空前成
熟和繁荣的阶段。明清金银器,根据用途来划分,主要有礼仪、生活、冠服、鞍具、陈设等5
个大类。由于金银的贵金属属性,明清时期一般百姓基本没有频繁使用或陈设金器的可能,也
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承担得起大量金银制品的消费,哪怕是婚嫁寿诞一类的隆重情况。因此,明
学术研究馆藏明代金器探析
学术研究馆藏明代金器探析
馆藏明代金器探析
文 / 姚滢
摘要:20世纪70年代,陇西县原昌谷乡湾儿坪出土了明代正德年间进士畅华及其夫人的合葬墓,通过对墓葬出土的葫芦形镂空金耳环、如意纹金耳环、金耳挖簪、“保右孙子”金箔钱等金器历史、工艺、文字、用途的探究分析,对研究山西迁陇畅氏家族的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金耳环;金耳挖簪;金箔钱;瘗钱;畅华
20世纪70年代,陇西县原昌谷乡湾儿坪出土了一批墓葬陪葬品。根据墓志铭文考证,这座墓葬是明代正德年间进士、巩昌府陇西人畅华及夫人齐氏合葬之墓,出土文物有畅华及其夫人的墓志、石刻、服饰、锡器、铜器、金首饰、金箔钱等,后移交陇西县博物馆收藏管理,经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分别认定为国家二级、三级文物。这批出土文物中,金器最具特色,现介绍如下:
明代葫芦形镂空金耳环
明代葫芦形镂空金耳环,一对,通长8.7厘米,通宽3.7厘米,总重21.916克;耳环上端为约0.3厘米直径的细长弯钩,明代时将此弯钩称为脚;下端整体呈镂空的葫芦形,葫芦颈部有下垂的叶片覆盖,叶片瘦长,下端卷曲,叶上有簇状小圆珠点缀,每片叶两侧均有向上卷曲的卷状装饰,卷上有圆片覆盖,圆片上点缀有簇状小圆珠;弯钩与葫芦交接处以金丝编盘缠绕;葫芦内为空心,束腰,上小下大,表面镂空饰以菊花纹;葫芦底部饰以仰莲瓣托蒂。该耳环做工精致,采用了捶揲、镂雕、錾刻、累丝、焊接等技法,反映了我国古代金饰精湛的工艺技法,是陇西地区研究明代等级与服饰制度的实物例证。
我国耳饰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耳饰多以石头或动物牙齿、骨骼制成,后来随着冶金技术产生出现了青铜制成的耳饰;从考古发掘看,我国最早的金耳饰出土于甘肃玉门火烧沟夏代墓葬,宋元时耳饰开始广泛流行,明代正德年间刊行的《大明会典》则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耳饰的形制纳入皇家服饰制度规范①,也即从明代开始,耳饰的种类和款式开始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并延续至清。陇西县博物馆馆藏的明代葫芦形镂空金耳环在当时直接以材质和做工命名为“四珠葫芦环”,又称为“葫芦环”;该款式始流行于元,明代时是宫廷后妃、命妇正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耳饰款式②;《大明会典》卷六十之《冠服》中对皇妃、王妃等的冠服规定均有四珠环一对,卷六十七之《婚礼·天子纳后仪》中纳吉纳征告期礼物中包含四珠葫芦环一双,卷六十八皇太子纳妃仪、卷六十九亲王婚礼中纳征礼物均包含金脚四珠环一双(金脚五钱重),四珠葫芦环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明代首饰总结报告
明代首饰总结报告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段首饰发展的重要时期。明代的首饰以精致、华丽而著称,反映了当时社会繁荣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明代的首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玉器、金银首饰、珠宝首饰、翠玉饰品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首饰是玉器,玉器在明代被视为吉祥之物,被广泛用于装饰和礼物交流。明代的玉器工艺精湛,器型多样,有镂空、浮雕、镶嵌等工艺,其中以浮雕的玉牌最为著名。这些玉器首饰不仅注重形态美,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收藏和价值保值的功能。
金银首饰也是明代首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以其华丽、雄伟和繁复的特点而著名。明代的金银首饰形态丰富多样,有耳坠、宝石帽饰、胸针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金镶玉首饰。金银首饰的制作工艺精湛,金饰部分镶嵌珍贵宝石或珠子,使首饰更加璀璨耀眼。
珠宝首饰在明代也非常流行,尤其是翠玉饰品,以其独特的绿色和温润的质感受到人们的喜爱。翠玉首饰通常用于装饰耳钉、项链、手镯等,无论是款式还是制作工艺都非常讲究。明代的珠宝首饰还包括翡翠饰品、宝石饰品等,这些首饰非常注重细节,工艺精细,展现了当时的奢华和繁荣。
总之,明代的首饰以精美、华丽、繁复而著称。明代的首饰工艺精湛,器形多样,融合了多种材质和工艺,体现了当时社会繁荣和人们的审美追求。明代的首饰在设计和制作上都非常讲
究,不仅追求美的外表,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首饰不仅展示了时代的风貌,也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明代的首饰犹如精美的艺术品,具有收藏和体验的价值。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明代金银首饰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明代金银首饰
从元人手中接过封建社会接力棒的大明帝国,金银首饰的风格,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
转弯,一改宋元金银首饰的草根本色,雍容华贵,宫廷气十足,明代金银首饰有趣的事儿,还远不止这些。
明代金银首饰在名称上,有了细致的分别,大大小小的簪钗,各有其名。另外,由于
狄髻(金丝发罩)的出现,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组合关系,首饰的插戴之满,是明代女子的妆
束特点。
累丝工艺,就是明代的绝活,它把明代金银首饰的制作,定型为技术化的风格。
累丝工艺使首饰的立体造型,或繁复的构图,用材大为俭省,也让金银本身,变得柔
和轻盈,精光内敛,更宜于在镶嵌工艺中,衬托玉石的魅力,同时还丰富了首饰图案的表
现手法。
镶玉嵌宝,虽在明代大为兴盛,但宝石加工不太繁盛,还没现代的研磨工艺,多就是
依照宝石的自然形状填嵌,托座与宝石的隔断,多半不很密切,极易开裂,这个可以从明
定陵发掘出的首饰文物上看见,和现代的方形水平除了差距。
金丝髻
“狄髻”金发舱盖头饰女团
明代首饰的名称,仍与唐宋相似,即:通名多,专名少。
与宋元较之,明代金银首饰表明出来的一个最小变化,就是类型与样式的激增,在名
称上,存有了精细的分别,大大小小的簪钗,都按照挂穿边线的相同,或纹饰、式样、长
短的相同,而各存有名称。
比如,明代文献中提到的若干名目:狄髻、金丝髻、挑心、掩鬓、压发、围发、耳坠、坠领、纽扣等等。虽然有些时候没有说到质地,但对照存世实物,可知是以金银为主。
明代金银首饰中发生了“狄髻”。
明代妇女狄髻
狄髻就是又称,金丝编就的狄髻,明代也表示“金丝髻”或“金丝梁冠”,即为女子
明清银饰品的特点
明清银饰品的特点
金银饰品,特别是银饰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
民间银饰扎根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既有多彩的实用功能又富含着深邃的民族情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间艺术品之一。
而明清银饰则以繁多的种类、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以及相对较多的存世量,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艺术发展水平,攀登上中国古代银饰的文化艺术高峰,是我国民族文化、历史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的金银器饰品的图案中象征着权力吉祥的图腾瑞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一趋势在明朝就初露端倪,到了清代大有推向极致的趋势。清代的饰品装饰纹样繁密华丽,花纹组织通常布满整个的器物或饰品周身,除了錾刻、鎏金镂花、还有很多是浮雕形式的装饰细节。图案的内容也非常丰富:龙、凤、麒麟、蝙蝠、如意、石榴等瑞兽福纹,花鸟人物、亭台楼阁、高山流水、琴棋书画等等应有尽有,丰富程度可见一斑。
清代的金银器饰品不仅装饰纹样丰富多姿,装饰手法和附加材料也非常地丰富,这一时期的“点翠”和“珐琅彩”
装饰工艺及运用都表现出了较之以往朝代极为不同的文化艺术特点。
时样金钗压鬓云 明代女性首饰
在女性的成长中,发髻和首饰被视为是重要的象征物,女子的绰约风情常常有赖首饰展现。
但
有趣的是,其中首饰经由专门指向男性首服再到专供女性佩戴的语义变迁。
在生活中,岁时节令,女性都佩戴什么样式的首饰?藉由首饰又表达了女子的哪些情怀与心思呢、
那些曾经金光闪耀、光彩夺目的首饰展现出的是女性含蓄、感性、细腻、温情的生活魅力。
时样金钗压鬓云
明代女性首饰
董进
笔名「撷芳
主人」’
长期专
注
于
中国古
代
服饰史研究,著有图说明代宫廷服饰 还魂记——明清小说服
饰考证 Q 版
大明衣冠图志等
发髻和首饰是古代女性装束中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分,古人将之视作女性成长 中的重要象征物,
-«•中华古今
注》云:
「自古之
有髮,
而吉者
系也,女
子十五
而笄,许嫁于人,以系他族,故曰髻而
吉,榛木为笄,笄以约发也。」
唐段成 式《髻鬟品> 中记录了从先秦到唐代的 各
种发髻 <如喷,:4努、分涔®、|»]心髯、笑荇努、 半翻髻、双擐望仙髻、回鹘髻、闹扫妆髻、抛家髻、
倭?!«等等 >
。宋代以后,女子的发髻渐
趋简约,头上风情多赖首饰展现。到了 明代,已婚妇女主要以金、银丝或马尾、 蔑丝 <
竹蔑劈的细丝)、头发等编成的鬏 髻作为身份标志,鬏髻上插戴的各种样
式的簪钗,经过不断发展,演变为具有
一定规则的首饰组合,每一件都有专门
的造型、名称以及佩戴位置,统称为「鬏
髻头面」。全套头面华丽隆重,插戴繁
琐,
一般用在正式而喜庆的礼仪或社交 场合中,与女性的吉服搭配。
《世通
言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写白
娘子
前往 李员外家贺寿,
十分打扮上
着青织
金衫儿,下穿大红纱
古代的金银首饰故事
古代的金银首饰故事
在古代,金银首饰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以下是一些关于古代金银首饰的故事。
故事一:唐朝的杨贵妃是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她非常喜欢金银首饰。据史书记载,唐玄宗为了讨好她,曾经送给她一套由金银制成的凤冠霞帔,这套首饰价值连城,被誉为“天下第一首饰”。
故事二:明朝的万历皇帝有一位非常宠爱的妃子,名叫郑贵妃。郑贵妃非常喜欢金银首饰,万历皇帝为了满足她,曾经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最好的金银首饰工匠,为她制作了一套名为“金丝玉镯”的首饰,这套首饰工艺精湛,被誉为“天下第一首饰”。
故事三:清朝的慈禧太后也非常喜爱金银首饰。据史书记载,她有一套名为“金镶珍珠凤冠”的首饰,这套首饰由纯金制成,上面镶嵌了数百颗珍珠,非常华丽。据说,这套首饰是慈禧太后最喜欢的首饰之一。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古代的金银首饰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同时,它们也是古代工匠们精湛工艺的体现,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赏析中国古代金银器
赏析中国古代金银器
金,有华贵的黄色光泽;银,有端庄的白色光泽。天生丽质的它们,不仅是自然界中的稀罕金属,秉承着“物以稀为贵”的价值传统;而且还与生具备着各种良好的品质,使得古今中外诸多民族的人们,无不对其情有独钟,往往在各种文明创始之初,便与其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而以金银制成的工艺品,则又常常凸现着制作者技艺的精湛与构思的巧妙。相得益彰之下的各种金银器,实现了形与质的完美结合,虽经千锤百炼,历沧海桑田,仍可世代流光溢彩,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辉。
金银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是吉庆与高尚的祥符,更是比德与喻美的寄托。而由金银幻化出的艺术珍品,则将丰富的艺术欣赏价值与文化收藏价值兼容而蕴含其中,展现着远古先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他们世世代代于心中无限渴求的美好愿望。
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制品出现于公元前五千年的古埃及,最早的银器则出现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随后,希腊、罗马、波斯、萨珊朝等都开始了对金银器的广泛使用。金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足可谓之绵久而辉煌。早在距今约三千余年前的商周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了金制品。略迟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则开始了对银制品的使用。早期金银器均为小型装饰制品,小巧简约、清新活泼便成为了对此时金银器特征最为恰当的概说。随后,金银器在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繁荣发展后,又融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异域风情,最终形成了唐代绚丽多姿、成熟健康、优雅活泼的独立风格,并成为一代盛世的标志。宋元时期的金银器,在装饰上引入了绘画艺术,因而较之前代器物更多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愈发清秀典雅。而华丽浓艳则是明清时期金银器的显著特征。该时期内,金银器造型与制作均讲究美观与精细,以至流之于繁琐,褪尽了唐宋时期的勃勃生机。在金银器上镶嵌珍珠、宝石,金银工艺也开始与漆艺、木艺、玉器工艺等进行了结合。在精雕细琢的高超工艺与富丽堂皇的整体效果掩映下,一系列颇具奇胜之姿的合璧产品,为金银器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明清两朝皇家御用之金器鉴赏
不 拘泥 于 细
部 的刻 画
呈 现 出浑厚
粗 朴 的风 格
。
(图 3 )
装 饰 品 是 明 清 金 器 中数 量 较 多 的 叶形 牌饰 与 下 缀 七 物 组 成
上
. ,
一
类
,
这 件 簪 花 金 什 件 由荷
牌饰上 部 为相 对 的二 只 鸳 鸯 立 于 荷 叶
,
荷 叶下 有七 环
,
连缀 七 条金 链
、
、
豪华
、
实
11
用 的风 格
与 当 时 宫 廷 内 后 妃 们 的服 装
发 饰 有 着 密 不 可 分 的联 系 (图
)
(图 1 2 )
。
J
e w
e
lr y & G
o
lc
皮 玉骨 镶 玉金 器
在 2 0 0 8 年 奥运 会
“
金镶玉
”
”
奖 牌 的带 动 下
“
.
金镶玉
”
饰品
。
难 的是 金 和 玉 的结合
,
。
,
明 清时期
,
我 国 的 金器制作 得到 极大 发 展
。
明 代在宫廷设立 了 银作 局
,
在中 国 古代
金 器作 为 一 身 份与 地位的 标志 种
宁夏清代墓出土金饰件赏析
宁夏清代墓出土金饰件赏析
作者:马文婷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第12期
自古以来,金饰品和各种金制用具因其华丽的色泽、精湛的工艺造型、稀缺的资源、易于保值流传等原因,备受人们的喜爱。据现代考古发掘,发现早在商代黄金制品已有使用,此后的历朝历代墓葬中均有金质文物出土,证明我国先民很早就熟练地掌握了黄金材料的制作工艺。
本文将介绍几件宁夏银川市平吉堡姚氏墓出土的清代金饰品。宁夏银川平吉堡农场在平整农田时发现了墓葬,墓表面被破坏,从墓中出土的器物和墓志铭确定该墓为清代姚氏墓葬。
金冠饰,长8.4厘米,宽7.7厘米,重47.2克(见图1)。该件器物底座呈蝙蝠纹状,上部装饰为缠枝花鸟,生气盎然,花蕊中包饰有红宝石,整体看来清新雅致又寓意富贵吉祥。该器物的制作工艺采用多种技法,既有花丝工艺又有镶嵌工艺。其中缠枝花叶采用了平面表现手法,将花丝(两根及以上的单根金丝以不同方式缠绕成形的金丝)与素丝(单根金丝)按主体纹样掐制形成框架,再以主次、虚实、疏密等关系将素丝卷成的草蔓纹丝线平填其中,后将平填的单独纹样进行组合,通过相关的技法形成所需的立体造型。凤鸟及鸟巢采用了浮雕表现手法,即由单独重复的花丝堆叠焊接而成,以此表现其花样的层次感、立体感。如其中的鸟巢采用了花丝中的螺丝(单根金丝以螺旋方式缠绕成形)手法,而凤鸟的羽翼采用了巩丝(单根金丝曲折缠绕成拱门形状)手法,通过不同花丝纹样的堆砌效果展示出了生动立体的纹样造型。花蕊部分采用了镶嵌工艺,每朵花心处均以等距四爪抱合的形式镶嵌红色宝石,其中两朵宝石缺失,但能清楚观察其底座及爪形。
古代金银器鉴定[古代金银器的收藏鉴定方法]
古代金银器鉴定[古代金银器的收藏鉴定方法]金,有华贵的黄色光泽;银,有端庄的白色光泽。中国古代金银器不
仅类型多样,范围广泛,而且工艺复杂精细,技术含量很高。金银是人类
发现、使用最早的贵重金属。它们不但有着灿烂夺目、高贵华美的色彩和
光泽,而且化学性质又非常稳定,硬度不高,延展性极佳,具有易于加工
的特点。金银的这种特性,非常适宜于制作具有精细工艺的器皿和饰物,
以及用于对其它质地的器物表面进行装饰。因此,很早以来,人们就开始
用金银来制作各种器皿和饰物。可以说,人类对金银的利用,其历史远早
于铜铁锡铅等,几乎与人类文明史同步。制作金银器所用的黄金在自然界
中大多以游离、单质的形式存在,而银一般与其它矿物共生,开采、冶炼
的技术难度要比金大得多,因此,人类对黄金的利用又比对白银的利用要
早大约1000年,工艺水平也要高些。
关于时代鉴定,经科学发掘出土的金银器物,由于有明确的墓葬年代
地层关系以及其他伴出物,其时代或时期的判断相对比较容易。而对那些
非正规考古发掘发现的金银器和传世品的时代,则只能通过铭文、造型纹饰、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进行间接的推断。
铭文
铭文是断代最直接、最重要的依据之一。从中国金银器的发展看,唐
代中期以前金银器上的铭文很少见。唐代中期以后,有铭文款识的金银器
显著增多。借助铭文可以比较容易地确定器物的时代,了解器物的名称、
用途、制作机构等相关信息。有些金银器虽然没有铭文,但却可以通过同
地伴出的其他形制相近的金银器上的铭文或同已知同类器物的特点相对照,间接进行年代推定。
造型
古代金银器的造型和种类极为丰富多样。每个时代都有其流行的器物、款式。唐以前的金银器主要是饰物,以杯、碗、盘、壶为主的器皿是唐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金银首饰鉴赏
2014年01月08日作者:博物馆.看展览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制作金银器有它独特的地域优势。明代是中国黄金制造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有着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对金银矿的开采、熔炼实行严格的控制,专门设立宫廷内府银作局监管,供帝王、后妃们需要的金银器的制作。这些从全国各地抽调上来的工匠,都是制金工艺的高手,他们把各自的智慧和技术特长相互融合,制作出许多绝世精品。所以明代的金银饰品极为丰富,其数量之多、工艺之精美,都是空前的。在出土的这些皇亲外戚墓中又以明宪宗成化帝的宠妃万贵妃之父万贵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金银饰品最为丰富精美。万贵墓中出土的一对錾花金凤簪,簪柄扁尖,錾头一只飞凤立于祥云之上,伸展双翅,凤尾细长向后飘拂,上面錾刻细密的麦穗纹。簪柄上细刻“银作局永乐贰拾贰年拾月内成造玖成色金壹两贰钱伍分外焊伍厘”铭文(1424年)。另一件嵌宝石葵花型金簪,分三层纹饰,采用锤、拉丝、盘烧、錾刻、镶嵌、焊接等多道工艺技法制成;花瓣是用纤细如发的金丝盘绕而成,均匀厚重,中心镶嵌的黄色碧玺晶莹剔透,周围环绕着16颗红蓝宝石,
三色宝石交相辉映,更展示出金簪的华丽富贵。这些金饰都是宫廷银作局所作,原本为后妃用品却成了万贵妃之父死后的葬品。明代金银饰品追求纤细、豪华、实用的风格与当时宫廷内后妃们的服装、发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代的制金工艺在继承明代传统技法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点蓝”、“点翠”新工艺。“点蓝”是把一种矿物质釉料点烧在饰物上,成为一种玻璃状的蓝色釉,这种蓝色釉和黄金、白银相辉映,显得清丽华贵。“点翠”是把翠鸟的羽毛依设计要求剪裁备用,把剪裁好的羽毛用胶粘于金、银饰品上,要求贴得平整均匀不露地子,色泽效果极佳。内文图中点翠凤形银簪,采用拉丝、累丝、錾刻、镶嵌、焊接等技法外,凤乌的羽毛采用的就是点翠工艺,蓝白相间,素雅相宜。由于羽毛是粘贴的不易保存,所以留存的较少。
1.凤形金簪-明永乐Phoenix-shaped gold hairpins, Yongle reign, Ming Dynasty通长21.2厘米,重46.7克。北京右安门外明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2.凤形金簪(局部)
3.錾花卉纹金指甲套-清Gold fingernail-covers with engraved flower design, Qing Dynasty长7厘米,总重15.4克。北京密云县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4.錾花卉纹金指甲套(背面)Reverses of the fingernail-covers
5.“伏牛望月”金钗-清Gold hairpin with a wire-woven ox
turning its head back and looking at the moon, Qing Dynasty长15.4厘米,重16.9克。北京海淀区索家坟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6.累丝宫灯形金耳坠-清Palace-lantern-shaped
gold-wire-woven ear-drops, Qing Dynasty长7.3厘米,总重24.6克。北京石景山区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7.累丝梅竹纹金簪-清Gold-wire-woven hairpin with plum blossom and bamboo design, Qing Dynasty长11.3厘米,宽5.4厘米,重14.4克。北京朝阳区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8.累丝嵌珠宝虾形金饰-清Shrimp-shaped gold-wire-woven ornament studded with jewels, Qing Dynasty长6.2厘米,宽3.5厘米,重11.4克。北京海淀区上庄乡出土。首都博物馆藏。欢迎下载看展览,请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