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波谱东区选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所谓核磁共振(简称NMR) 是指处于外磁场中的物质原子核系统受 到相应频率(兆赫数量级的射频)的电磁波作用时,在其磁能级之 间发生的共振跃迁现象。因而,核磁共振谱称为波谱。 •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原子核在外
加磁场作用下的一种自然现象,1945年由Bloch F.和Purcell E.M.
自旋量子数 I=1/2的原子核(氢核),可当作电荷均匀分 布的球体,绕自旋轴转动时,产生磁场,类似一个小磁铁。
当置于外加磁场H0中 时,相对于外磁场,可 以有(2I+1)种取向: 氢核(I=1/2),两 种取向(两个能级): (1)与外磁场平行,能量 低,磁量子数m=+ 1/2; (2)与外磁场相反,能量 高,磁量子数m=- 1/2;
例如:对1H核来说,I = 1/ 2,则有m = +1/ 2和-1/2两种取向, m = +1/2是顺磁场排列,代表低能态。而m = -1/2是反磁场排列, 代表高能态。
m=1/2
m=1 m=0
m=-1/2
Br
m=-1
I=1/2
I=1
图3-2 原子核自旋角动量的空间量子化
(3)原子核的磁性和磁矩
(4)原子核的旋磁比
由式4-3 知,g = m / p ,g 与核的质量、所带的电荷等有
关,因此,它也是原子核的属性之一。例如,1H 的 g = 26.752 ×107 T-1 · S-1 ( T:特斯拉,磁场强度单位; S 秒),13C 的 g = 6.728 ×107 T-1 S-1 。核的旋磁比g 越大,核的磁性越强,在 核磁共振中越容易被检测。
1、原子核的基本属性
(1)原子核的质量和所带电荷: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 子数目决定了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质子与中子数之和是原子 核的质量。原子核的一般表示方法:11H, 12 6C。同位素具有 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原子核的简化表示方法:1H,
2D (2H), 12C
、13C等。
(2)原子核的自旋和自旋角动量: 原子核有自旋运动:在量子力学中用自旋量子数I 描述,
时,就产生能量交换,高能级的核将能量交给另一个核后跃迁回到低
2、 磁性核在外磁场(B0) 中的行为 如果I 0的磁性核处于外磁场B0 中,将发生以下现象: (1)原子核的进动 当一个原子核的核磁矩处于磁场B0中,由于核自身的旋转,而磁 场又力求它去取向于磁场方向,在这两种力的作用下,核会在自旋的 同时绕外磁场的方向进行回旋,这种运动称为Larmor进动。
当1H核置于外磁场B0中,它要发生能级的裂分,能级差为 △E = E-1/2 – E + 1/2 = h g b0 / 2p
如果用一频率n射的射频波照射磁场中的1H核时,射频波的能量为
E 射 = h n射 当射频波的频率与该核的回旋频率n回相等时,射频波的能量就会被 吸收,核的自旋取向就会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即发生核磁共振。 此时, E射 =△E 所以,发生核磁共振的条件是: △ E = h n 回 = h n射 或 n射 = n 回 = g B 0 / 2 p 例如,在4.69T(T,磁场强度单位,特斯拉)的超导磁场中, 1H和13C的共振频率分别为: nH = gHB0 / 2p = 26.753 ×4.69 ×107 / 2 ×3.14 = 200MHz nC = gHB0 / 2p = 6.728 ×4.69 ×107 / 2 ×3.14 =50MHz
核磁共振波谱(NMR)。最常用的核磁共振波谱是氢核核磁共振谱 (1HNMR)和碳核核磁共振谱(13CNMR),简称氢谱和碳谱。
与UV-Vis和红外光谱法类似,NMR也属于吸收光谱,只是研究的
对象是处于强磁场中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射频辐射——原子 核(强磁场下能级分裂)——吸收──能级跃迁──NMR
I
自旋角动量:与宏观物体旋转时产生角动量一样,原子核在自 旋时也产生角动量P 。P 的大小与自旋量子数 I 有以下关系:
h 为普朗克常量。 自旋角动量P 是一个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它在直角坐标系 Z轴上的分量PZ由下式决定:
式中,m 为原子核的磁量子数,它取决于自旋量子数 I, 可取I、 I-1、 I-2 · · · · · · · -I, 共有2I + 1个不连续的值。这说明P是空间量子化的。
表 3-1 各种核的自旋量子数
质量数
质子数
中子数
自旋量子数 I
典型核
偶数
偶数
偶数
奇数 偶数
偶数
奇数 奇数 偶数
0
12C, 16O, 32S
½
n (n = 2, 4, ….)
2H, 14N
1H, 13C, 17O, 19F,
奇数 奇数
½
n (n = 1, 3, 5….)
31P, 15N, 11B, 35Cl, 79Br, 81Br,127
可见,弛豫决定处于高能级核寿命。弛豫时间长,核磁共振信 号窄;反之,谱线宽。弛豫可分为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
Energy
Excitation
Relaxation
弛豫过程一般分为两类:自旋-晶格弛豫和自旋-自旋弛豫
(1)自旋-晶格弛豫(spin-lattice relaxation)
自旋核与周围分子(固体的晶格,液体则是周围的同类分子或
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做自旋运动,可产生磁场,相当于一个小磁体, 其磁性可用核磁矩m 描述,m也是矢量,其方向与P重合,m与 P 的关 系: m=gP (3-3) 式中,g 为磁旋比(magnetogyric ratio)或旋磁比(gyromagnetic ratio), 它是原子核的特征常数。 由式3-1 和3-3 可知,I= 0的核, 自旋角动量P=0, 磁矩m = 0是没有自旋和磁矩的核,它们不会产生核 磁共振。 I 0自旋角动量P 有 2I+1 个状态! 或者说有 2I+1 个核磁矩。
可见,射频频率与磁场强度B0有关,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时,所
用的磁场强度越高。发生核磁共振的频率也越高。由上述讨论可知:
外磁场的存在是核磁共振产生的必要条件,没有外磁场,磁核不会作 拉摩进动,不会有不同的取向,简并的能级也不会发生裂分,因此就 不可能产生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的频率范围属于电磁波分区中的射频(即无线电波10 91010nm, 4-900MHz )部分。检测电磁波(射频)被吸收的情况就可得到
(4)通过双共振技术(如NOE效应)可判断二组核的空间相对距离 等。
问题: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各得到什么信息?
核磁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测定的特点:
(1)不破坏样品,一份样品可测多种数据; (2)不但可测定纯物质,也可测定彼此信号不相重叠的混和样品; (3)不但可测有机物,也可测许多无机物的分子结构。
一、核磁共振现象的产生:
纵向驰豫的结果是高能级的核数目减少,整个自旋体系的总能 量下降。纵向驰豫过程的效率愈高,愈有利于核磁共振信号的测定。
(2)自旋-自旋弛豫 核与核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称为自旋-自旋弛豫,也称为横 向弛豫。一个自旋核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吸收能量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 级,在一定的距离内被另一个与它相邻的核觉察到,当两者频率相同
4、核的能级分布和自旋弛豫(Relaxation Process) (1) 核能级分布 在一定温度且无外加射频辐射条件下,原子核处在高、低能级 的数目达到热力学平衡,原子核在两种能级上的分布应满足 Boltzmann分布: - hn 0 - E Ni - ghB0 = e kT = e kT = exp( ) Nj 2pkT 通过计算,在常温下,1H处于B0为2.3488T 的磁场中,位于高、 低能级上的 1H 核数目之比为0.999984。即:处于低能级的核数目仅比 高能级的核数目多出16/1,000,000 ! 当低能级的核吸收了射频辐射后,被激发至高能态,同时给出共 振吸收信号。但随实验进行,只占微弱多数的低能级核越来越少,最 后高、低能级上的核数目相等——饱和——从低到高与从高到低能级 的跃迁的数目相同——体系净吸收为0——共振信号消失! 幸运的是,上述“饱和”情况并未发生!
两位科学家首次发现,主要用于测定原子核的磁矩等物理常数,他 们也因此而荣获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1950年,Proctor, W. G.等发现处在不化学环境的同种原子核有不 同的共振频率,即化学位移。接着又发现因相邻自旋核而引起的多重 谱线,即自旋-自旋耦合。 1951年,Arnold等人发现了乙醇的核磁共振信号是由3组峰组成, 并对应于分子中的CH3 、CH2 、OH 3组质子,揭示了NMR信号与分 子结构的关系。 1953年美国Varian公司首先研制了NMR波谱仪,从此开拓了 NMR在化学领域的应用。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方 法和谱仪得以实现和推广。 现在,核磁共振谱已成为有机物分子结构鉴定中最有用的一个工 具, NMR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 仪器向更高的磁场发展,以获得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利用各种新的脉冲技术,发展了NMR的理论和技术。 提出并实现了二维核磁共振及三维和多维核磁谱等。
通过核磁共振谱可以得到与化合物分子结构相关的信息: (1)从化学位移可以判断各组磁性核的类型,在氢谱中可以判断烷 基氢、烯氢、芳氢、羟基氢 、胺基氢、醛基氢等;在碳谱中可以判别 饱和碳、烯碳、芳环碳、羰基碳等;
(2)通过分析偶合常数和峰形可以判断各组磁性核的化学环境及其 相连的基团的归属;
(3)通过积分高度或峰面积可以测定各组磁性核的相对数量;
(2)弛豫 何为弛豫? 处于高能态的核通过非辐射途径释放能量而及时返回到低能态的 过程称为弛豫。由于弛豫现象的发生,使得处于低能态的核数目总 是维持多数,从而保证共振信号不会中止。弛豫越易发生,消除 “磁饱和”能力越强。 据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激发能量E与体系处于激发态的平均 时间(寿命)成反比,与谱线变宽n 成正比,即:
而自旋量子数I 的值与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关。
自旋角动量用P表示。
a) 并非所有的核都有自旋,当核的质子数 Z 和中子数 N 均为 偶数时,I = 0 或 P = 0,该原子核将没有自旋现象发生。如
12C,16O,32S等核没有自旋。
b) 当 Z 和 N 均为奇数时,I =整数,P 0,该类核有自旋,但 NMR 复杂,通常不用于 分析,如1H,13C。 NMR分析。如2H,14N等 c) 当 Z 和 N 互为奇偶时,I =半整数,P 0,可以用于 NMR
溶剂分子)交换能量的过程称为自旋-晶格弛豫,又称为纵向弛豫。 纵向弛豫的结果是高能级的核数目的减少,自旋体系的总能量下降。 纵向弛豫所经历的时间用T1 表示, T1愈小、纵向弛豫过程的效率越 高,越有利于核磁共振信号的测定。一般液体及气体样品的 T1很小,
仅几秒钟。固体样品分子的热运动受到限制, T1很大。
B0
外磁场
m m
图 3-3 磁核的进动
核磁矩
不同取向的磁核, 进动方向相反
核磁矩
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由下式决定:
对于指定的原子核,旋磁比g 为固定值,其进动频率n 与外 磁场强度B0成正比;在同一外磁场中,不同的核因g 不同而有不 同的进动频率。
(2)原子核的取向和能级分裂
处于外磁场中的磁性核具有一定能量,根据电磁理论,磁 矩m 在外磁场中与磁场的作用能 E为 :E = - m B0 (3 - 5) m与m相关联, I = ½的核m的两种取向代表了两个不同的能 级。 图3-4也表明了I = 1/2 的磁性核的磁能级与外磁场B0的关系。
图 3-4 I = 1/2 的磁核能级与外磁场B0 的关系
从图3-4 可见,磁能级与外磁场B0有关。 当B0 = 0 时,△E = 0, 即外磁场不存在时,能级是简并的;当磁核 处于外磁场中,原来的简并能级才能分裂为(2I + 1)个不同能级,外 加磁场越强,能级分裂越大。
3、核磁共振产生的条件
第三章:核磁共振波谱
NMR Spectroscopy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核磁共振谱仪简介
第三部分:核磁共振氢谱 第四部分:核磁共振碳谱
第一部分: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
一、核磁共振现象的产生
二、化学位移
第一部分
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 概 述
• 核磁共振谱是又一种有机物结构分析的重要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