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新分类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与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得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她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她(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她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她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她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她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她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她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她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得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她(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她(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她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与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得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她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她十、无急性症状得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得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得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她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得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她(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得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得分类方法,随着研究得深入与检查治疗技术手段得进步,对脑血管病得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得需求。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anca相关血管炎分类标准
anca相关血管炎分类标准anca相关血管炎是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管炎和坏死性小血管炎为主要特征,通常涉及肾脏和呼吸系统等器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目前,关于anca相关血管炎的分类标准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本文将对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第一,anca相关血管炎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以将anca相关血管炎分为结节性多动脉炎(EGPA)、显微镜下多动脉炎(MPA)和颗粒性肉芽肿性肾炎(GPA)三种类型。
EGPA主要表现为气道和肺部病变,常伴有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表现;MPA主要累及小血管,易导致肾脏和呼吸系统损害;GPA主要累及上呼吸道和肾脏,患者常呈现肾功能不全和肾小球肾炎等症状。
其次,对于实验室检测结果,主要包括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和肾脏活检。
血清ANCA检测是anca相关血管炎的重要诊断依据,根据ANCA的阳性率和抗体亚型可以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类型。
对于肾脏活检,可以发现肾小球和小血管的病变程度,并评估患者的肾功能。
另外,根据anca相关血管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还有一些新的分类标准和研究方向逐渐引起重视。
例如,最近有研究指出,anca相关血管炎患者中存在一些与炎症状态和肾功能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参考。
此外,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和个性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anca相关血管炎的分类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未来,随着对anca相关血管炎病因和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相信会有更多新的分类标准和治疗策略出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血管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血管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血管炎概述血管炎(vasculitis)是一组以血管壁或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伴坏死为基本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血管炎是指不合并有另一种已明确疾病的系统性血管炎,继发性血管炎是指继发于另一确诊疾病的血管炎,如感染、肿瘤、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等。
其症状随血管病变位置而呈现不同变化。
临床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病情严重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患者在确诊本病后,应及早就医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英文名称:vasculiti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血液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发热、乏力、关节肌肉疼痛、食欲减退。
主要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感染与免疫、药物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尿常规、抗原抗体检测、血管造影、CT、血管MRI、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理活检。
重要提醒:血管炎可累及多器官病变,可能造成患者临床死亡,应及早就医治疗。
临床分类:根据主要受累血管的大小进行分类:1、累及大血管的系统性血管炎包括大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
2、累及中等大小血管的系统性血管炎包括结节性多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川崎病。
3、累及小血管的系统性血管炎(1)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包括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和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2)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包括抗肾小球基底膜病、冷球蛋白性血管炎、IgA 血管炎、低补体血症性荨麻疹性血管炎。
4、累及血管大小可变的系统性血管炎包括贝赫切特病、科根综合征。
5、单器官血管炎包括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皮肤动脉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孤立性主动脉炎。
6、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包括红斑狼疮相关血管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血管炎和结节病相关血管炎。
血管炎简介
血管炎简介血管炎是一组与血管坏死及炎症有关的疾病。
管腔受损引起相应器官或组织的供血不足。
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的类型、大小、部位、炎症的病期和病损的特点而异。
多数病因不明,少数病因较明确,如血清病,药物变态反应及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已证实是多种血管炎的病因,近而又发现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均能引起血管炎。
大多数血管炎发病机制与免疫反应有关。
血中可测得免疫复合物说明免疫复合物是引起血管炎的重要机制。
血管炎可以累及体内任何血管,根据浸润细胞的种类与病理特点可分为①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②淋巴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③巨细胞性血管炎;④坏死性血管炎。
这些病变构成了血管腔狭窄或管壁瘤样变,使局部综合组织供血不足。
病理变化还有以下特点:①病变呈节段或局限性改变;②不同抗体阶段的病变和其严重程度往往不一致;③病变有时只涉及管壁一角,因此病理诊断可有一定难度。
分类一原发性血管炎(一)累及大、中、小血管大动脉炎(Takayasu动脉炎)颞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孤立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累及中、小血管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Churg—Strauss综合征)Wegener肉芽肿(三)累及小血管显微镜下多动脉炎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紫癜)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四)其他闭塞性血栓性血管病(Buerger病)Cogan综合征白塞病(Behcet病)Kawasaki病二、继发性血管炎感染相关血管炎结缔组织病相关血管炎继发于混合型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血管炎恶性肿瘤相关血管炎低补体血症荨麻疹性血管炎器官相同移植后血管炎假性血管炎综合妇产征(粘液性瘤、心内膜炎、Sneddon综合征)血管炎按病因分类有困难,因为多数病因不明,同一病因又可引起几种不同类型血管炎。
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诱发荨麻疹性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和典型结节性多动脉炎。
从受累血管的种类、大小、分布以及移植组织学特征来进行等分类也有问题,因为许多血管炎有重叠性,例如Wegener肉芽肿和类风湿方面关节炎所并发的血管炎,均可以出现急性坏死性动脉炎、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性小血管炎及肉芽肿性血管炎。
anca相关血管炎 分类标准
ANCAs相关血管炎分类标准
ANCAs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是一组自身免疫抗体,与一类血管炎疾病称为ANCA相关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相关。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肾脏病变及ANCA的阳性程度,可以将ANCA相关血管炎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肾小球肾炎型(renal limited):肾脏是主要受累器官,临床表现为肾炎症状,如血尿、蛋白尿等。
患者的ANCA通常为c-ANCA (cytoplasmic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并多数与肾小球内固有抗原myeloperoxidase(MPO)有关。
2. 易于肺小动脉炎型(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EGPA):除肾脏外,受累范围广泛,常侵犯肺脏和别的器官。
患者的ANCA多为p-ANCA(perinuclear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与细胞核内的抗原proteinase 3(PR3)有关。
3. 无器官限制型(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GPA):除上述器官外,还可引起鼻腔、鼻窦等局部病变,导致临床表现为鼻中隔溃疡、鼻出血等。
患者的ANCA通常为c-ANCA,并与PR3有关。
以上是常见的ANCA相关血管炎的分类标准,但个体差异较大,临床表现和ANCA阳性程度也可能会存在重叠或转换。
因此,准确的诊断和分类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系统性血管炎最新分类盘点
系统性⾎管炎最新分类盘点系统性⾎管炎⼀般指以⾎管壁炎症与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组炎性⾃⾝免疫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管炎可引起⾎流减少或⾎管阻塞,导致组织缺⾎、坏死,⾎管本⾝也可因炎症受损,导致永久性狭窄、形成动脉瘤或者破裂。
1分类⼏⼗年来,⾎管炎的分类是⼀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的⾎管炎分类标准可以帮助诊断,但是缺乏⾜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994 年的Chapel Hill 共识会议(CHCC)提出了⾎管炎的疾病定义,但是并未体现疾病的组织病理学特点。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管炎以及结节性多动脉炎进⾏分类,以进⾏流⾏病学研究,但也有其局限性。
随着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系统性⾎管炎的命名及定义在持续更新。
2012年CHCC根据主要受累⾎管的⼤⼩对⾎管炎进⾏了命名和分类,⽬前应⽤最为⼴泛(表1)。
根据病变⾎管的⼤⼩,系统性⾎管炎⼤致可分为⼤⾎管炎(LVV)、中⾎管炎(MVV)和⼩⾎管炎(SVV),但是有些疾病累及的⾎管⼤⼩可能会有重叠,另外,有的系统性⾎管炎累及⾎管⼤⼩可变。
在定义⾎管⼤⼩时,“⼤⾎管”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中⾎管”是指主要的内脏动静脉及其初始分⽀,“⼩⾎管”是指⼩动脉、⽑细⾎管及⼩静脉。
1.1 ⼤⾎管炎1.1.1 ⼤动脉炎(TAK)⼤动脉炎指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级分⽀的慢性⾁芽肿性动脉炎。
通常在50岁之前发病,⼥性多见。
炎症和损伤往往局限于受累⾎管的⼀部分,但是也可出现⼴泛受累,例如全主动脉炎(pan-aortitis)。
1.1.2 巨细胞动脉炎(GCA)⼜称为颞动脉炎,常为⾁芽肿性动脉炎。
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包括颈动脉分⽀,尤其是颞动脉。
通常在50岁之后发病,其中70~90岁个体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常伴发风湿性多肌痛。
还有其他类型的⼤⾎管炎,有的尚⽆特定名称,如特发性孤⽴性主动脉炎;有的是其他类型⾎管炎或全⾝炎症性疾病的⼀部分,如科根综合征或复发性多软⾻炎。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 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儿童血管炎新分类(2005年维也纳国际会议)
( U- E
H ix r E We — ut U ,G O
血 管 炎疾 病 的共 同 病 理 变 化 为 血 管 壁 炎 症 性 破 坏 ,多
表 2 20 0 5年 维 也 纳 国 际会 议提 出的 儿 童 血 管炎 分 类
核 、单核 、嗜酸性细胞浸润 ,血 管壁纤维蛋 白样坏死。伴有 肾脏病变者肾小球节段坏死并有新月体形成 口 ] 。
根 据 血管 炎 的 病 因 可分 作 原 发性 、继 发 性 两 大类 。根 据
管 炎 :高 敏性 血 管 炎 、变 应 性 肉 芽肿 性 血 管 炎 、风 湿 性动 脉
儿 童期 结 节 性 多 动 脉 炎 皮 肤多 动 脉 炎
川崎 病 Ⅲ 小 血 管 炎
炎、结节性动脉炎和颞动脉炎。以后血管炎的分型均不 同程
度 衍 生 于 Z e 型 法 。近 年 随着 免疫 学 、病 理 学 、 临床 医 ek分 学 的深 入 研 究 ,尤 其 是 D v s 先 报 告 抗 中性 粒 细 胞 胞 浆 ai 首 e
孤 立 的皮 肤 白细 胞 碎裂 性 血 管 炎 低 补 体 血 症 荨 麻 疹 血管 炎
Ⅳ 其他 血 管 炎 白塞 氏病 继 发 于 感 染 、 瘤 、 物 的 血 管 炎 , 括 过 敏 性 血 管 炎 肿 药 包
更适合 于儿童血管炎的分类 ,并对小血管炎 中肉芽肿性病 变
衷 1 C a e Hi 图 际会 议 血 管炎 分 类 h pl l l 大 血 管 性血 管 炎
血管炎分类
Chapel Hill 2012年新分类如下:
大血管炎(LVV):大动脉炎(TAK)和巨细胞动脉炎(GCA);
中等血管炎(MVV):结节性多动脉炎(PAN)和川崎病(KD);
小血管炎(SVV):
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V):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
从病理特点来说,也叫寡免疫复合物小血管炎。
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抗GBM性疾病,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IgA血管炎(IgAV),低补体性荨麻疹性血管炎(抗C1q血管炎)(HUV)。
变异性血管炎(VVV):白塞氏(BD)和Cogan综合征(CS)。
白塞病可能累及大、中、小血管,归于此类。
单器官的血管炎(SOV):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皮肤动脉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孤立性主动脉炎。
但是单独肾脏器官受累的,不属于此类,还是属于小血管炎。
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狼疮性血管炎,类风湿性血管炎,结节病性血管炎。
与可能的病因相关的血管炎:丙肝病毒相关性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血管炎,梅毒相关性主动脉炎,血清病相关性免疫复合物血管炎,药物相关性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肿瘤相关性血管炎。
血管炎诊断标准
血管炎诊断标准
血管炎是一种炎症性血管疾病,可以影响人体的任何部位,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血管炎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管理疾病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准确的血管炎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至关重要。
首先,血管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疲乏、体重减轻、关节疼痛、皮肤病变等。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的检测。
影像学检查可以通过超声、CT、MRI等技术观察血管的病变情况。
其次,根据不同类型的血管炎,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
对于大血管炎,如巨细胞动脉炎和Takayasu动脉炎,诊断需要结合血管造影和血管活检结果。
而对于小血管炎,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的血管炎(ANCA相关的血管炎),则需要检测ANCA抗体和肾脏活检结果。
此外,血管炎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有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与血管炎相似,如风湿性关节炎、系
统性红斑狼疮等。
因此,在确定血管炎诊断前,医生需要全面排除
其他可能性,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血管炎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且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血管炎进
行具体的诊断标准。
同时,排除其他可能性也是确保诊断准确性的
重要步骤。
只有准确诊断,才能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减轻
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血管炎的诊断标准,
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促进血管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最大限度地
减少疾病带来的损害。
对血管炎的几点认识
Small vessel vasculitis Wegener's granulomatosis (WG) 韦 格 纳 肉 芽 肿 Churg-Strauss syndrome (CSS) 变 应 性 肉 芽 肿 性 血 管 炎 Microscopic polyangiitis (MPA) 显 微 镜 下 多 血 管 炎 Henoch-Schoenlein purpura (HSP) 过 敏 性 紫 癜 Essential cryoglobulinemic vasculitis (ECV) 原 发 性 冷 球 蛋 白 血 症 血 管 炎 Cutaneous leukocytoclasti c vasculitis (CLV) 皮 肤 白 细 胞 破 碎 性 血 管 炎
Narrowing axillary artery in GCA
Giant Cell Arteritis
MPA肺间质纤维化的患者的HRCT表现
MPA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开胸肺活检病理
MPA胸肺活检病理
Wegener's Granulomatosis
Wegener's Granulomatosis
Wegener's Granulomatosis
Wegener's Granulomatosis
Wegener's Granulomatosis
Wegener's Granulomatosis
Polyarteritis Nodosa
Polyarteritis Nodosa
Polyarteritis Nodosa
PR3(25%),MPO(65%)
PR3(10%),MPO(60%)
PR3( 5%),MPO(15%)
AAV诊治策略专题知识
ANCA有关性血管炎(AAV)
AAV旳基本病理特征
GPA和EGPA血管周围有肉芽肿形成。
肉芽肿:中央坏死、边沿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外周淋巴细胞
急性期:中性或嗜酸粒浸润/中性粒细胞碎裂,慢 性期:小血管纤维化,官腔狭窄。
肾脏最易受累,92%肾小球可见新月体形成, 64.3%患者新月体百分比>50%,半数以上伴肾小 球毛细血管袢节段坏死。绝大多数存在严重旳肾 小管间质病变。
肾脏:肾性高血压、蛋白尿、异常尿沉渣、坏死性 肾小球肾炎
消化系统:腹泻、腹痛、消化道出血、肝酶升高。
化验异常:血Cr及BUN升高、贫血、WBC升高、血小 板降低、低补体血症、高γ球蛋白、血沉增快、 CRP增高
ANCA阳性、抗内皮细胞抗体阳性 影像学体现
By January 2023, a total of 658 patients had been recruited by 33 sites from 18 countries.
声门下狭窄
肺部结节
多系统受累旳皮肤血管炎
多发性单神经炎
眶内球后肿物
AAV以外ANCA(+)旳疾病
CTD (SLE, SSc, RA…..) 非AAV旳血管炎 胃肠道疾病(UC,CD,PSC) 感染性疾病 恶性肿瘤(淋巴瘤……)
抗内皮细胞抗体 (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ies,AECA)
中档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川崎病
小血管炎:韦格纳肉芽肿、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Churg-Strauss综合征、过敏性紫癜、皮肤白细胞 破碎性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
大中小动脉、静脉均可受累:贝赫切特综合征 (白塞病)
不足
还有一部分血管炎未被纳入该分类:如血栓 闭塞性脉管炎,某些不常见旳血管炎(肺出血 肾炎综合征,Cogan综合症,低补体性血管炎) 以及继发性血管炎;
ANCA阴性的ANCA相关性血管炎
ANCA阴性的ANCA相关性血管炎尽管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伴多血管炎(EGPA)被认为是一种"ANCA 相关性血管炎"(AA V),但高达60% 的病例中ANCA 呈阴性。
在此,我们报告了一例临床综合征高度提示EGPA 但ANCA 血清学结果反复阴性的年轻男性病例,他最终在发现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之前出现心脏骤停,随后接受了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的诱导治疗,并取得了成功。
该病例说明了普通医生对ANCA 阴性AA V 认识的重要性,以便将发病率和死亡率降至最低。
关键词:血管炎、ANCA、ANCA相关性血管炎、嗜酸性粒细胞性多血管炎病例介绍一位38岁的成人哮喘患者,因间歇性喘息和呼吸困难症状难以控制被转诊到呼吸科门诊。
他的哮喘在初始治疗中一直控制不佳,多次需要使用激素。
血液检查显示,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1.10* 10^9/L,IgE空气过敏原分析阴性,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筛查和ANCA均为阴性。
尽管开始给予了孟鲁司特和吸入沙丁胺醇、以及氟替卡松/维兰特罗治疗,但呼气峰流速继续恶化。
他需要多次紧急住院接受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和泼尼松龙治疗,剂量高达60 mg/天。
全身检查显示,他近期鼻塞加重,但全身其它情况良好。
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持续存在。
胸部高分辨率CT 显示斑片状磨玻璃影,伴局部树芽样改变,符合肺部感染,为此他被转诊进行支气管镜检查。
在停止口服激素2周后,他因呼吸困难再次急诊入院。
在急诊科发生了心肺骤停,骤停后CT肺血管造影(CTPA)显示大量心包积液和双肺多发实变灶(图1a),但没有发现肺栓塞。
血液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急性肾损伤,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至25.3 mg/mmol。
患者被送入ICU接受呼吸和肾脏支持治疗,并被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CTPA后进行了支气管肺泡灌洗,MC&S感染阴性,细胞分类计数显示嗜酸性粒细胞30%。
再次ANCA检测结果仍为阴性。
系统性血管ICD-10的编码分析
系统性血管ICD-10的编码分析摘要:目的:确定系统性血管炎疾病的主导词,给予正确的ICD-10编码。
方法通过解读2012年Chapel Hill新分类,了解系统性血管炎的新命名及新分类,按照国际疾病分类原则,准确查找主导词进行编码。
结果系统性血管炎疾病以“血管炎”、“动脉炎”结尾的可以按临床表现“血管炎”、“主动脉炎”作主导词进行查找;还可以依据病因作主导词,如狼疮性血管炎可以按“狼疮”查找;如果疾病名称是以人名命名的可以直接查找;还有一些疾病有多个名称,需要转换名称进行查找;除外这几种方法仍无法查到编码时,可以通过进一步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等进行编码。
结论系统性血管炎疾病主导词的选择灵活多变,编码时需要综合考虑。
关键词:系统性血管炎;Chapel Hill分类;ICD-10编码The Analysis of ICD-10 Code To Systemic VasculitisZhang NaThe Secon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116023Abstract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leading words for systemic vasculitis,give the correct ICD-10 code. Method Understand the new nam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vasculitis by reading the Chapel Hill classification in 2012,find the leading words to encode accurately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Results Systemic vasculitis with vasculitis or arteritis end,fi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vasculitis or arteritis as leading words . Also make the leading words according to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for example,lupus vasculitiscan be found by lupus. If the disease name is named after a person,find it directly. Some diseases have multiple names that need to be changed to find. Except these methods still can not find the code,need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tiology,path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disease. Conclusion The flexibility of the leading words for systemic vasculitis needs to be taken into coding.Key words Systemic vasculitis;The classification of Chapel Hill;ICD-10 coding 系统性血管炎是一组以血管的炎症与破坏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异质性疾病,2012年Chaple Hill新分类命名法与1994年的标准相比有了很大的更新,除大、中、小血管炎以外还增加了其他四类血管炎。
mpa血管炎诊断标准
mpa血管炎诊断标准
MPA(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是一种坏死性血管炎,主要累及小血管,以下是MPA 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关节痛、肌肉痛、咳嗽、咯血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患者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C 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等。
3. 影像学检查:胸部X 线或CT 检查可发现肺部阴影,肾脏B 超或CT 检查可发现肾脏病变。
4. 病理检查:对于有肾脏病变的患者,应进行肾脏活检,以明确诊断。
5.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等其他疾病。
以上标准中,符合3 条或3 条以上者,可诊断为MPA。
需要注意的是,MPA 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等综合判断,且每个患者的病情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具体的诊断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
如果怀疑患有MPA,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炎新分类的启示血管炎(vascul itis)是指以血管壁的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可累及各种各样的血管,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可交叉重叠。
合理的分类体系,有利于指导血管炎的诊断、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分析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由于众多复杂的因素,造成血管炎的分类比较复杂和混乱,近年来先后出现了多个标准。
现就“2012年Chapel Hill会议(CHCC)的血管炎分类标准”相关问题阐述如下。
1血管炎分类的发展历史1952年Zeek首先提出血管炎的分类方法,将血管炎分为过敏性动脉炎、过敏性肉芽肿性动脉炎、风湿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颞动脉炎5类。
这个分类法相当粗糙,许多常见的血管炎[如韦格纳肉芽肿病(WG)、大动脉炎等]并不包括在内。
之后随着对血管炎的进一步认识,不断有新的分类标准产生,如1964年的Alarc6n-Segovia分类标准,1975年的De Shazo分类标准,1978年的Fauci分类标准,1988年的Scott分类标准等。
1990年ACR提出新的分类标准,对结节性多动脉炎、Churg-Strauss综合征(CSS)、WG、超敏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颞动脉炎、大动脉炎7种明确的血管炎做出了定义。
该分类标准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对血管炎的定义更清晰、明确。
但临床常见的、1948年即被提及的“显微镜下的动脉周围炎”(即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并未包括在内。
目前临床常用的血管炎分类方法是1993年CHCC推荐,于1994年正式发布的分类标准(CHCC1994分类标准),它按照受累血管的大小进行简单分类,分为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和小血管炎,这一方法因便于分类和应用而在科研、临床工作中沿用多年。
1994年Lie就CHCC阐述了不同意见,并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标准,首次提出血管炎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并加入了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血管炎、伯格病(Burguer病)、科根综合征等,使血管炎的概念更为广泛,且更符合临床实际。
上述各个分类标准均有各自的特点及优势,但最大的缺陷在于有很多明确的血管炎(如白塞病)并未被收入。
更新分类方法是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2012年新版CHCC分类方法诞生,见表1。
2 CHCC 2012血管炎分类标准2.1 大血管炎:包括大动脉炎和巨细胞动脉炎(GCA),是在所有类型的血管炎中唯一具有1A级循证医学证据的类型。
主要累及大动脉,但也有一部分大血管炎患者以中小动脉受累为主要表现。
二者均好发于女性,临床表现、甚至组织病理学表现有很多相似性,往往难以区分,最大的区别在于好发年龄:大动脉炎好发于年轻患者(年龄<50 岁),GCA好发于中老年患者。
已有学者提出这二者实际上是同一种疾病,但该观点争议较大,CHCC 2012分类标准维持了原有的分类方法。
2.2 中血管炎(MVV):包括结节性多动脉炎(PAN)和川崎病。
一般来说,中血管炎的炎症反应较之大血管炎要更为剧烈,病程更短,更易引起组织坏死。
但 PAN 与小血管炎某些时候在临床上、甚至病理上均难以区分。
在CHCC 2012标准中,明确指出PAN与ANCA不相关。
虽然ANCA在血管炎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还未完全清楚,但学界公认,ANCA 是小血管炎的一个可靠的标志物,也是小血管炎与PAN 一个最重要的鉴别点。
川崎病在发病年龄及靶器官上有明显特点:几乎只发生于婴幼儿,常累及冠状动脉,与其他类型的血管炎不难区分。
2.3 小血管炎:CHCC 2012分类标准根据血管壁上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多寡将小血管炎分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和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二者的鉴别也主要以此为依据,但标准未提出明确的“多”“寡”的具体标准。
依据ANCA的类型将AAV再细分为3类:MPO-ANCA相关性AAV、PR3-ANCA相关性AAV、ANCA阴性AAV。
当某一患者有充分证据诊断为AAV,但血清ANCA检测始终阴性时,则诊断为ANCA阴性AAV,类似于血清阴性的SLE和血清阴性的RA。
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将AAV分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和单器官AAV,临床上一般也应用该分类法。
需要注意的几点是:①一部分GPA/EGPA患者病变仅局限于呼吸系统,无其他器官、系统受累的依据,但其临床及病理学表现与GPA/EGPA累及呼吸道的患者完全一致,因此通常将这部分患者归为GPA/EGPA,而非单器官性血管炎(SOV)(尤其当ANCA阳性时更支持此观点);②EGPA的血管外表现往往为非肉芽肿性;③ANCA阳性的EGPA患者肾损害发生率高。
CHCC 2012分类标准中的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一般指原发性,包括抗肾小球基底膜病、冷球蛋白性血管炎、IgA性血管炎、低补体血症性荨麻疹性血管炎(HUV)。
从广义上讲,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包括的范围相当广泛,许多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与可能病因相关的血管炎均以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为特征(如狼疮性血管炎、类风湿性血管炎等),但在该标准中将它们归为其他相应的类别。
2.4 变异性血管炎(VVV):为CHCC 2012分类标准新增内容,也是新标准较CHCC 1994标准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包括白塞病和科根综合征(CS),以全层血管炎为主要特征,任何大小(大、中、小)及任何种类的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均可累及。
白塞病的本质为血管炎早已为学术界公认,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特点与大、中、小血管炎均不相同,CHCC 1994分类标准中并未将其列入,相关文献一般也将其单列,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血管炎,此次CHCC 2012分类标准将其列入,使标准更为完善、合理。
科根综合征为罕见病,发病率极低,以眼前节及内耳血管炎为特征,大部分也以此为首发表现,角膜基质炎为最重要、最具有鉴别意义的临床表现。
早期曾认为其病变局限于眼、耳,而后的研究逐渐发现全身各种血管,均可累及,因此CHCC 2012标准将其列为变异性血管炎。
2.5 SOV:亦为CHCC 2012分类标准新增内容。
血管炎病变局限在某一器官或系统,可发展为系统性血管炎。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SOV必须除外为系统性血管炎累及该器官/系统所致病变。
临床上系统性血管炎仅累及一个器官/系统的病例并不少见,如MPA仅累及肾脏、GPA/EGPA仅累及呼吸道、白塞病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等,若诊断某一系统性血管炎依据充分,且该器官/系统病变符合这一系统性血管炎特点,则应诊断为系统性血管炎,而非SOV。
因AVV、中血管炎、VVV缺乏特异性血清标志物,且往往很难取得具有诊断意义的病理学结果,有时在临床中与SOV难以区分。
2.6 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与可能的病因相关的血管炎:与上述5种类型的血管炎不同,该二者为继发性血管炎,与某个或某些因素相关,可能相关的因素非常广泛,如CTD、肿瘤、感染性疾病、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IgG4相关性疾病、某些药物等。
二者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区别仅在于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与其原发病的关系基本已明确并得到公认,而与可能的病因相关的血管炎与其原发因素之间的关系尚不能确定。
3新标准的进步与不足综上所述,CHCC 2012标准较之CHCC 1994标准有三大重要变化:①除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小血管炎以外,增加了变异性血管炎、单器官性血管炎、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及与可能的病因相关的血管炎四大类;②根据ACR、美国肾脏病学会(ASN)和EULAR 3个学术机构的共同建议,将某些以人名命名的疾病更名为基于疾病特点或病因的命名,WG更名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CSS 更名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
另外,将过敏性紫癜更名为IgA性血管炎,也是基于类似原因;③将小血管炎细分为两大类:ANCA相关性血管炎和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阐述了二者之间在疾病特点、本质、病因等方面的异同点。
另外对于某些疾病的具体分类也有所调整,如原SVV中的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归入了SOV中,新加入了HUV。
新标准较之CHCC 1994标准的进步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ANCA的认识明显更为深入,ANCA作为目前发现的唯一对血管炎具有诊断意义的血清学标志物,在标准中被置于空前重要的地位。
如临床表现相似的PAN与AAV,ANCA阳性与否往往是及其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鉴别点。
②分类更为完整、合理,增加了上述四大类血管炎,在临床工作中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明显提升。
如白塞病作为一种重要类型的血管炎终于加入分类标准中;原标准不完善时,许多SOV、继发性血管炎往往在相应专科诊治,新标准的出现为风湿免疫科医师参与这些血管炎的诊治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③对某些疾病命名的更改体现了一个新的趋势,以往一部分血管炎以首先发现、首先报道的学者名字命名,随着对疾病本质的了解的深入,使用能反映疾病病因、特点、本质的名称更为合理。
CHCC 2012标准中,WG和CSS已经更名,但大动脉炎、川崎病、白塞病未提出恰当的名称取代原有的命名,仍维持原有人名命名,但将来更名应该是必然的趋势。
当然,新标准也非尽善尽美,也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有改进空间:①某些类型的血管炎之间有交叉、重叠,或虽有比较清楚的定义,但临床上难以操作。
如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和与可能病因相关的血管炎,二者的定义较为模糊,也未提出明确的鉴别方法;SOV与仅累及单一器官的系统性血管炎,定义中的鉴别点仅提及是否有明确的依据诊断系统性血管炎,但临床工作中二者往往难以区分。
②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的一些血管炎仍未列入分类标准中,如累及眼、耳、鼻、咽喉的非肉芽肿性小血管炎,在临床上时常遇到,但无法归入上述任一分类中。
疾病的命名、定义、分类和诊断标准,其目的是将临床表现、病因、病理、发病机制高度一致的疾病进行归类,以利于临床、基础的深入研究,达到预防、控制以致治愈疾病的目的。
分类越细,其同质性越高,人们对其自然病程、病因、发病机制,对治疗反应的了解更加充分。
因此CHCC 2012标准取代CHCC1994标准是必然趋势,将来也必将有新内容加入,原有内容被修改甚至否定,必将有新的标准取代目前标准,使分类诊断标准更为科学、全面、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和医学科学发展的水平。
文章摘自《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年6月第18卷第6期P26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