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站生态效益监测指标
绩效目标申报表生态效益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绩效目标申报表生态效益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a02243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68.png)
绩效目标申报表生态效益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绩效目标申报表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工具,旨在帮助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和业务计划,对于监测和评估组织的绩效表现至关重要。
而生态效益指标作为一种重要的指标体系,对于评估和监测组织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绩效目标申报表生态效益指标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将介绍绩效目标申报表的基本概念和作用,阐明其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
其次,将着重讨论生态效益指标在绩效目标申报表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其对于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最后,将提出一些改进绩效目标申报表的建议,以更好地衡量和监测组织的生态效益。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能够全面了解绩效目标申报表生态效益指标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同时,我们也将为改进绩效目标申报表提供一些建议,以使其更适应现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为读者对于绩效目标申报表生态效益指标有更全面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指标,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接下来,本文将从绩效目标申报表的介绍开始,逐步深入探讨生态效益指标的重要性和计算方法。
最后,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讨论绩效目标申报表生态效益指标的问题。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概述本文的主题和背景,介绍绩效目标申报表及其关注的问题。
接着,我们会明确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后续的文章。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讨论绩效目标申报表生态效益指标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会介绍绩效目标申报表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解释其对于组织内部管理和外部考核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会重点探讨生态效益指标在绩效目标申报表中的作用和意义,阐述其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贡献,并提出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其影响。
随后,我们将进一步讨论生态效益指标的分类和计算方法。
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技术规程
![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技术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2aaffbc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d.png)
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技术规程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技术规程是为了保护和修复天然林资源,提高其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而制定的一项技术规范。
本文将对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技术规程进行详细介绍,主要包括技术目标、监测指标、监测方法以及评估标准等。
技术目标: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全面了解天然林修复工作的效果,科学评估其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情况,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监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指导调整和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
监测指标: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的指标包括生态功能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
1.生态功能指标:(1)物种多样性:监测物种数量、物种丰富度以及物种分布情况等,评估天然林的生物多样性。
(2)林下植被恢复情况:监测林下植被覆盖率、植物物种组成以及植物生长情况等,评估天然林的恢复情况。
(3)水源涵养功能:监测降水入渗量、流域水资源变化等,评估天然林对水资源的保护作用。
(4)土壤保持功能:监测土壤侵蚀状况、土壤水分保持能力等,评估天然林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2.经济效益指标:(1)木材产量:监测天然林的木材产量和木材品质等,评估天然林的木材经济效益。
(2)炭材产量:监测天然林的炭材产量和炭材品质等,评估天然林的炭材经济效益。
(3)药材产量:监测天然林的药材产量和药材品质等,评估天然林的药材经济效益。
监测方法: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遥感技术和统计分析等。
1.实地调查:利用野外考察和样地调查等方法,对天然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进行直接观测和测量。
通过人工取样和数据采集,获取相关指标的定量信息。
2.遥感技术:利用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天然林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情况。
借助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定量提取相关指标,如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等。
3.统计分析:通过搜集和整理的监测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天然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40d703a31126edb6f1a1008.png)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首先介绍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和指标内容;阐述了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4种方法,重点介绍计量经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另外,还简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法和补偿机制。
❖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监测,阐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可为森林的合理经营,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结果可用于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鉴于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上的复杂性,时间序列上的多变性,生长发育过程的周期性和环境反应的滞后性等特点,森林生态环境的监测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定位监测和半定位监测方法。
❖①定位监测:在一定的区域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环境类型,设固定监测点,进行长期地、系统地、连续地观测与研究。
❖②半定位监测:相对于定位监测而言,通常由于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位观测站数量有限,对于一些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相对短期的、不连续的观测和研究,作为对定位观测站的补充。
(2) 宏观监测、微观监测、重点地区监测和典型区域监测。
❖①宏观监测:研究地域至少应该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
❖宏观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
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②微观监测:研究地域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
❖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站简要说明
![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站简要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227d6b858762caaedd33d4fc.png)
项目名称: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站
项目投资:300万元
项目占地:综合监测场用地为30米×30米
项目设备: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大气负离子浓度监测设备、闪电定位系统,监测项目有空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雨量、气压、总辐射、日照外,净辐射(平衡)、紫外辐射(UVB)、光合有效辐射PAR、五层土壤湿度和温度、三层土壤热通量、能见度等生态观测要素。
项目用途:建成后的生态监测站可以全面监测,并实时掌握山林、绿地、水、土壤、大气等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为准确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变迁,为正确评价依山近郊区域生态系统生态效益以及综合服务功能提供科学数据。
同时,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站也是回答政府各项生态工程建设成果的需要。
项目意义:1、提升社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对社区内空气环境各项指标和大气能见度气象参数等实施24实时监测,并发布实时气象信息、天气预报、大气负氧离子浓度监测报告信息(负氧离子是空气中一种带有带有负电荷的气体离子,被成为长寿素或空气维生素,是评价环境和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为社区居民准确及时掌握空气质量提供良好保障。
2、提高社区居民的气象防灾避险能力。
配套建设温度、气压、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观测设备和气象电子预警显示屏,实时发布各种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为社区内居民出行选择有利安全的时间。
3、建成后的生态监测站能成为为社区内居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普及生态与环境科学知识的科普教育的场所,能满足普及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广大民众生态环境意识的需要。
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周边监测效益指标
![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周边监测效益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5ed118a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f.png)
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周边监测效益指标一、监测指标概述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周边监测效益指标是评估土壤质量及环境影响的重要依据,对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周边监测效益指标进行详细介绍,以期能够更好地引导相关单位进行监测和评估工作。
二、监测指标列表1. 土壤污染指标土壤污染指标是评估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见的土壤污染指标包括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有机物含量等。
这些指标能够客观反映土壤质量是否受到污染的程度,从而进一步指导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2. 土壤养分指标土壤养分指标是评估土壤肥力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土壤养分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速效钾等。
这些指标反映土壤中养分的丰富程度,从而指导农业生产中的施肥和土壤改良措施。
3. 土壤微生物指标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养分转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关键作用。
常见的土壤微生物指标包括细菌数量、真菌数量、腐殖质酶活性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活性,从而评估土壤生物活性水平及其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4. 土壤酸碱度指标土壤酸碱度是衡量土壤酸碱性的指标,对于农作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土壤酸碱度指标包括pH值、碱解氮、有效酸、碱度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土壤的酸碱性水平,为调节土壤酸碱度提供参考。
5. 土壤侵蚀指标土壤侵蚀是土壤可持续利用的重大问题,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严重影响。
常见的土壤侵蚀指标包括风蚀力、水蚀力、坡度等。
这些指标能够客观评估土壤侵蚀程度,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结语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周边监测效益指标是评估土壤质量和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体系。
通过科学、规范的监测和评估工作,能够提高农田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关单位应根据监测指标列表,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加强数据收集与分析,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森林生态效益测算与评价
![森林生态效益测算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3dfdd94fd0a79563c1e724e.png)
林业生态效益测算与评价林业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它肩负着向人类提供丰富的林产品,以及维护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当前,人们更加关注的问题是林业生态效益究竟有多大,如何用货币化形式正确评价?下面就**省省情与林情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市场价值法对**省林业生态效益进行计量评价,并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林业生态效益内涵森林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制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等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效益: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表现为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抑制蒸发、调节河川流量、缓和地表径流、改善水质和调节水温变化等。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大涵养水源能力,洪水季节可以蓄水防涝、干旱季节可以供水抗旱,故被誉为“绿色水库”。
据研究表明,森林土壤根系空间达1m深时,1hm2森林可贮存水200-2000m3,平均比无林地能多蓄水300 m3。
据日本相关研究,3333 hm2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100万m3的水库。
美国环保署统计资料显示,森林拦截了该国2/3的降水。
据有关调查,25年的天然林,每小时可吸收降雨量150mm,草地及裸露地每小时仅为10mm及5mm。
据不完全统计,林地涵养水源能力为裸露地的7倍。
固土保肥效益:森林保育土壤的效能主要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如山崩、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
茂密的森林凭借庞大的树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不但截留天然降水,还可有效地减轻雨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同时,林地下强壮庞大的根系在土壤中形成网络,与土壤牢固地盘结在一起,从而降低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及各种养分损失的固土保肥作用。
据张嘉宾的测定分析,即使是微小的细根,也有很强的固持土壤能力,平均直径只有0.8mm粗的细根,具有固持1.3kg土壤能力。
森林一般可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的70%~80%,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矿物水土流失、肥力下降、水利工程淤积等。
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效益指标
![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效益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1d3da13c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7.png)
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效益指标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任务。
人居环境整治能够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几个重要的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效益指标。
一、水质改善效益指标水质改善是人们居住环境整治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到环境和生态系统。
因此,衡量水质改善效益的指标非常重要。
衡量水质改善效益的方法很多,除了考虑水的种类,还可以从水质指标、水环境改善效益、水资源开发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
二、目标物去除效率指标绿色环保已经成为全球的趋势,目标物的去除效率也成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
针对肿瘤、重金属、细菌等多种目标物,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对这些物质进行去除。
目标物去除效率指标反映了人居环境整治的治理效果,同时也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三、开发利用效益指标在改善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效益。
比如说,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可以提高城市的水利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于自然资源中的开发,我们需要考虑到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四、环境监测效益指标针对环境污染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
此时,环境监测的效益就尤为重要。
通过对环境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环境污染的异常,以便能够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
因此,环境监测效益指标可以反映人居环境整治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实际效益。
综上所述,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如何适时且正确地落实各项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们需要在生态环境监管方面加强提升,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要开展宣传教育,让更多人参与到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中来,为建设更加美丽的城市贡献力量。
水土保持绩效指标体系
![水土保持绩效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7b69716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15.png)
水土保持绩效指标体系水土保持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一项综合性工程,其目的是保持土壤的持久肥力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保障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了评估水土保持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绩效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水土保持目标、技术措施、经济效益等方面介绍水土保持绩效指标体系。
一、水土保持目标指标1.土壤侵蚀防治目标指标:包括土壤侵蚀速度、土壤侵蚀面积、土壤流失量等指标,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等手段进行数据收集和监测。
2.土壤肥力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有效养分含量、土壤酸碱度等指标,可以通过实地采样和化验分析来获取数据。
3.土壤持水量指标:包括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土壤蓄水能力等指标,可以通过土壤物理性质测试和田间水分观测来获取数据。
二、技术措施指标1.植被覆盖率指标:包括林地覆盖率、草地覆盖率等指标,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来获取数据。
2.林草建设指标:包括森林面积、人工林面积、草地面积等指标,可以通过国家林业资源监测等数据来获取。
3.水保设施建设指标:包括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入、水土保持设施覆盖率等指标,可以通过水土保持局报告和相关单位提供的数据来获取。
三、经济效益指标1.农田水利绩效指标:包括灌溉效率、排灌效率、农田积水减少量等指标,可以通过农业灌溉系统监测和调查来获取。
2.农田生产绩效指标:包括农田产值、农业综合效益、农业生产成本等指标,可以通过农户调查和农业部门统计数据来获取。
3.生态效益指标:包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指标,可以通过生态环境部门提供的监测数据和评估报告来获取。
四、社会效益指标1.生活环境改善指标:包括水体质量改善、空气质量改善、环境噪声减少等指标,可以通过环保监测站点数据和监测报告来获取。
2.生活质量改善指标:包括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等指标,可以通过调查统计数据和社会调查报告来获取。
环境效益指标范文
![环境效益指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799829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7.png)
环境效益指标范文1.温室气体排放量: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衡量和监测CO2、甲烷、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以评估一个项目或产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将有助于制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策略和措施。
2.能源消耗:能源是支撑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通过评估和监测一个项目或产品的能源消耗量,可以识别出高能耗的环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有限能源资源的依赖。
3.水资源利用:水是人类生活和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评估和监测项目或产品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利用情况,有助于识别节水潜力和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4.废物产生:生产和消费活动会产生各种废物和污染物。
评估和监测废物的产生量和处理方式,可以帮助找到减少废物产生和合理处理废物的方案。
这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5.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评估和监测项目或产品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制定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6.土地利用: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
评估和监测土地利用的情况,包括农业、城市化、工业化等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可以发现不合理和浪费的土地利用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土地资源。
7.环境污染:评估和监测项目或产品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有助于制定减少和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措施。
8.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和衡量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包括水源保护、净化空气、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有助于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
通过使用这些环境效益指标,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和管理环境影响,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6fcdd9bc281e53a5902ff31.png)
附件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站建设技术、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组织运行,并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指标和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合于经国家批准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包括退耕地造林、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626-2005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T 1606-2003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 1689-2007 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 1698-2007 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 1952-2011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LY/T 1721-2008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23233-2009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监测评价LY/T 1872-2010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数据管理规范3 术语和定义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评估 observ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ffects of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通过定位监测、野外试验等手段,运用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退耕后林地的生态环境与退耕前农耕地、坡耕地的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作对比,对退耕还林的净化大气、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固碳释氧、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进行评估。
3.2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 special o bservation station of ecological effects of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是指承担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任务的各类野外观测台站。
农村环境整治的生态效益评估与监测
![农村环境整治的生态效益评估与监测](https://img.taocdn.com/s3/m/b7963d7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9.png)
农村环境整治的生态效益评估与监测农村环境整治是指对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治理、改善,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针对农村环境整治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与监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整治效果,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农村环境整治的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大量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排放未经处理,导致水土污染、农田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农村环境整治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二、农村环境整治的目标农村环境整治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通过改善污水处理设施、推广循环农业、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等方式,减少环境污染,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三、农村环境整治的措施农村环境整治的措施包括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农田生态系统的修复、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改善等。
同时,还要加强环境教育宣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
四、生态效益的评估方法评估农村环境整治带来的生态效益,可以采用生态效益评估模型,考虑气候变化、土壤保护、水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植被恢复情况、土壤污染治理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量化整治成效。
五、生态效益的监测指标监测指标是评估生态效益的重要依据,可以包括土壤质量、水质指标、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等指标。
对这些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措施,确保农村环境整治的长效效果。
六、监测技术手段现代技术手段在农村环境整治的监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植被覆盖率的实时监测,无人机技术可以用于对农田水质的监测,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对土壤污染情况的监测。
七、生态效益的影响因素农村环境整治的生态效益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支持、投入资金、居民环保意识、自然灾害等。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制定整治策略,提高生态效益的实现程度。
八、监测数据的利用监测数据是农村环境整治的宝贵资源,可以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社会参与提供重要依据。
生态环境预算绩效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预算绩效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31e1262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5.png)
生态环境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生态环境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是一种用于评估生态环境工作绩效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政府及相关部门监测和评估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效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该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应用对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生态环境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一系列定量指标,以反映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情况。
这些指标可以涉及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方面。
例如,可以通过监测空气、水和土壤质量来评估环境质量的改善情况;通过衡量单位GDP能耗和单位污染物排放等指标来评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程度。
其次,生态环境预算绩效指标体系还应该包括财务指标,以反映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活动的经济效益。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规模和结构、节能减排的经济效果、生态修复与建设的投资回报率等。
通过分析这些财务指标,可以评估政府的投入产出效率,为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生态环境预算绩效指标体系还应该包括管理绩效指标,以反映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效能。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监督执法的效果、环境意识和行为的改变等。
通过监测这些管理绩效指标,可以评估政府的决策和行动是否能够真正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最后,生态环境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差异性。
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存在差异,因此指标体系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需求。
同时,不同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也有所不同,因此指标体系应该能够定向指导和评估各部门的绩效。
总之,生态环境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应用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和评估这些指标,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政策和措施,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管理与生态效益评估
![环境管理与生态效益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c433dff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7.png)
环境管理与生态效益评估随着现代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
环境管理和生态效益评估已经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和手段。
这篇文章将探讨环境管理和生态效益评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进行环境管理和生态效益评估。
一、环境管理的重要性环境管理是守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环境管理的目标是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使人类生产和生活得以继续进行。
环境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污染物的监测、处理和排放控制,清洁能源的推广,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环境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
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预防环境污染,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
二、生态效益评估的重要性生态效益评估是评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手段。
生态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可以提供空气、水、土壤、草地等多种生态资源。
生态效益评估的目标是评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效益,包括空气质量改善、土地恢复、水资源保护等方面。
生态效益评估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的计划,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政策,为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管理的实践环境管理需要具有现代化的理念和技术。
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需要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生产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工厂需要对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进行监测和控制。
清洁能源是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是提高环保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策略。
四、生态效益评估的实践生态效益评估需要有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包括环境监测、模型建立和仿真、评估指标制定等。
在生态修复工程中,我们需要制定科学的修复计划,包括种植植被、恢复湿地、改善土地等方面。
生态修复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相关技术和方法,如水资源管理、土壤修复技术等。
通过生态效益评估,可以对生态修复工程的效益进行评估,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高、生态资源的恢复等方面。
畜牧业养殖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畜牧业养殖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01cf9f0a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2.png)
畜牧业养殖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估近年来,由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模式的选择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需要进行生态环境效益评估,以找到更加可持续的养殖模式。
一、评估指标的选择评估畜牧业养殖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需要选择一些合适的指标来进行定量评估。
以下为几个常用的指标:1. 土壤质量指标:包括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等,这些指标能反映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
2. 水质指标:主要包括水中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氮等指标,能够反映水体的污染状况。
3. 植被指数:通过计算植被覆盖度和植物生长状况等指标,反映了养殖场周边植被的生态效果。
4. 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包括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这些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二、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针对畜牧业养殖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以定量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
1. 实地调查与监测:通过对养殖场周边环境的实地调查和监测,获取相关数据,比如土壤、水质等指标,从而评估养殖模式对环境的影响。
2. 模型模拟与预测:利用数学模型对养殖场的环境效益进行模拟与预测,预测养殖模式对土壤质量、水体污染等环境指标的变化趋势。
三、影响因素分析针对畜牧业养殖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估,还需要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对评估结果的影响。
1. 养殖方式选择:不同的养殖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所不同,选择合理的养殖方式可以降低环境压力。
2. 废弃物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进行合理处理,避免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3. 粪便管理:养殖场需要合理管理畜禽粪便,防止污染土壤和水体。
四、案例分析以某畜牧场为例进行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通过实地调查和监测,获取相关数据,并利用数学模型进行预测与模拟分析。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分析养殖模式的优劣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五、结论畜牧业养殖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估对于选择可持续的养殖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监测技术规程
![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监测技术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a210f27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3.png)
一、概述防护林是指为了调节气候、保护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生物多样性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林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防护林的建设与管理成为了生态保护的重要一环。
为了科学评估和监测防护林的生态效益,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技术规程,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监测对象本技术规程适用于国内各地区的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监测工作。
三、监测内容1.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监测2.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监测3. 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监测4.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四、监测方法1. 野外调查法2. 定位观测法3. 实地监测法4. 样地比较法5. 遥感监测法6. 数学模型法五、监测指标1. 林分数量、高度、胸径等结构指标2. 林内植被盖度、树种组成等功能指标3. 林地土壤养分含量、水分含量等物质循环指标4. 林地物种丰富度、裙落结构等生物多样性指标六、监测过程1. 调查准备2. 实地采样3. 数据处理4. 结果分析5. 编制报告七、监测工具1. 野外调查工具2. 测绘仪器3. GPS定位设备4. 数据采集工具5. 数据处理软件八、监测要求1. 遵循科学方法2. 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保护自然环境,严禁破坏植被和土壤4. 上报监测结果并根据需要进行公开九、监测意义1.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 为林地管理提供参考3. 确保防护林的生态效益最大化4.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结语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监测技术规程是保障防护林生态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规程的制定和执行,将有助于科学评估和监测防护林的生态效益,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希望此规程能为监测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为防护林的建设和管理贡献一份力量。
防护林体系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工程之一,其建设和管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格局,维护城乡生态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生态效益指标三级指标
![幼儿园生态效益指标三级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cb9b2baf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fa.png)
幼儿园生态效益指标三级指标1. 引言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其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态效益指标是评估幼儿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的重要指标体系。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幼儿园生态效益指标的三级指标。
2. 幼儿园生态效益指标的三级指标2.1 儿童健康与安全儿童健康与安全是幼儿园生态效益的核心指标之一。
以下是该指标的三级指标:2.1.1 健康监测与保障•提供全面的健康监测服务,包括身高、体重、视力、听力等方面的检查。
•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记录儿童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健康问题。
•提供健康保障,包括疫苗接种、传染病防控等。
2.1.2 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巡查、应急预案等。
•提供安全教育,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保障儿童的食品安全,提供健康、营养的食物。
2.1.3 健康环境•提供良好的室内外环境,保证空气质量、水质安全等。
•提供适宜的光照和温湿度条件,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
•提供适合儿童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保障他们的运动和游戏。
2.2 儿童学习与发展儿童学习与发展是幼儿园生态效益的关键指标之一。
以下是该指标的三级指标:2.2.1 课程设置与教学质量•提供多样化、符合儿童发展需求的课程,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2.2.2 教师素质与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知识水平、教育理念等。
•提供系统的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2.2.3 学习环境与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图书、玩具等。
•设计创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3 家园合作与社区参与家园合作与社区参与是幼儿园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以下是该指标的三级指标:2.3.1 家园沟通与合作•建立良好的家园沟通渠道,及时交流儿童的学习和成长情况。
森林资源监测的社会效益指标
![森林资源监测的社会效益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89ed87d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7.png)
森林资源监测的社会效益指标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而森林资源监测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不仅可以评估森林资源的状况,还可以提供重要的社会效益指标。
本文将探讨森林资源监测的社会效益指标,并介绍其重要性和应用。
森林资源监测的社会效益之一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森林资源进行监测,可以及时获得森林覆盖率、树种组成、野生动植物分布等关键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保护政策和措施,以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确保其可持续利用。
同时,监测结果还可以用于评估政策的有效性,为政府决策提供定量的数据支持。
森林资源监测的社会效益还包括为环境保护组织提供数据支持。
许多环境保护组织致力于推动森林保护和可持续管理。
通过监测森林资源,这些组织可以获得关于森林健康状况、生物多样性、碳储量等重要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制定保护策略、推动环保活动,并提供给政府和公众,增加对森林资源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森林资源监测还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森林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信息。
科学家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可以获取大量的研究数据,为生态学、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支持。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科学家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从而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森林资源监测的社会效益还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
森林资源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为人们提供木材、食物和药物等基本生活需求,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通过监测森林资源,可以了解森林产业的发展情况、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森林资源监测的社会效益指标包括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保护组织提供数据支持、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基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指标。
这些社会效益指标的应用可以提高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对于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监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及标准
![环境监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及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2b7d620783e0912a2162ae7.png)
支撑条件保障
专门组织机构、专门人员的建立情况(成立专门机构或安排符合人数要求的专门人员:5分;由其他机构兼任或安排的人员未经培训:2分,无实施机构或无专门人员:0分)
5
运行的保障措施(保证交通、通讯联络等后勤需要2分,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及工作会议2分,持证上岗1分)
5
资金保障情况(人员经费和维护费列入预算,到位及时:5分;人员经费和维护费列入预算,到位不够及时:3分;人员经费和维护费未得到充分保障:1分;没有保障:0分)
3
站房完成情况
站房(土建工程)完成情况(完成率100%:10分;主要系客观原因30%以下没完成:7分;主要系客观原因50%以下30%以上没完成:5分;50%以上没完成:0分。)
10
站房完成质量
站房(土建工程)建设技术要求完成情况(房间面积及使用功能、外观、环保统一标志及附属设施等)
各站水、电、路、通讯、安全设施等完备程度(5项设施齐全:5分,少一项扣1分)
监测数据使用范围(为08年自动监测数据正式使用准备,水站数据作为各区域交界断面考核依据,气站数据可在媒体上发布)(达到预定范围:5分;达到预定使用范围的一半以上:3分;已开始使用,但未达到预定使用范围的一半:1分;尚未使用:0分)
5
数据使用效果
监测数据使用单位评价(优秀:5分;良好:4分;一般:3分;较差:1分;差:0分)
验收的有效性
站房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一次性通过:3分;二次才通过:2分;二次以上才通过:1分;未通过验收:0分。)
12
5
3
组织管理水平
管理制度保障
是否按照省局的要求掌握建设技术要求、验收规定、运行规范及相应的财务、组织、人员等相关制度健全情况及项目建设验收资料归档保管情况(三项规范、三项制度各1分,档案保管情况1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站建设技术、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组织运行,并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指标和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合于经国家批准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包括退耕地造林、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626-2005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T 1606-2003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 1689-2007 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 1698-2007 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 1952-2011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LY/T 1721-2008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23233-2009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监测评价LY/T 1872-2010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数据管理规范3 术语和定义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评估observ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ffects of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通过定位监测、野外试验等手段,运用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退耕后林地的生态环境与退耕前农耕地、坡耕地的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作对比,对退耕还林的净化大气、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固碳释氧、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进行评估。
3.2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special o bservation station of ecological effects of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是指承担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任务的各类野外观测台站。
本规范中简称生态监测站。
3.3 森林小气候要素forest microclimate factor描述森林小气候中的某些物理特征量。
诸如:表征辐射的各种特征量、表征热的各种特征量、表征水汽的各种特征量、表征空气运动的各种特征量。
3.4 雪/水当量water equivalent of snow当积雪完全融化后,所得到的水形成水层的垂直深度。
3.5 总径流量total runoff封闭的集水区或水量平衡场内地表径流量、壤中迁出水量与不透水岩层上迁出至河流的水量之和。
3.6 测流堰weir通过一定的水工建筑形式来测定水流流量的量水建筑。
3.7 净化大气环境atmosphere environmental purification退耕还林后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对大气颗粒污染物(PM2.5、PM10)和化学污染物的吸附、吸收、过滤、阻隔和分解作用,以及降低噪音、提供负离子和萜烯类(如芬多精)物质等功能。
3.8 PM2.5 particulate matter2.5颗粒物在通过检测仪器时所表现出的空气动力学特征与直径小于或等于 2.5μm且密度为1g·cm-3的球形颗粒一致的颗粒物。
3.9 PM10 particulate matter10PM10又称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μm米以下的颗粒物,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
3.10 提供负离子negative-ion supply空气负离子就是大气中的中性分子或原子,在自然界电离源的作用下,其外层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自由电子很快会附着在气体分子或原子上,特别容易附着在氧分子和水分子上,而成为空气负离子。
3.11 积累营养物质nutrient accumulation森林植物通过生化反应,在大气、土壤和降水中吸收N、P、K等营养物质并贮存在体内各器官的功能。
森林植被的积累营养物质功能对降低下游面源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有重要作用。
3.12 森林群落生物量biomass of forest community森林群落单位面积上长期积累的全部活有机体的总量。
3.12 土壤碳储量carbon storage in soil单位容积土壤所含碳素的质量总和。
3.13 香浓维纳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香浓维纳指数是衡量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指标,能够反映森林中物种的丰富度和物种分布的均匀度,指数越高,生态系统的物种越丰富,生态系统越稳定,其维持、繁衍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能力越强。
4 监测站建设技术标准4.1 生态监测站站址选择选择能代表该区域主要退耕还林类型且能表征土壤、水文及生境等特征,交通、水电等条件相对便利的典型植被区域。
4.2 生态监测站分析实验室建设各生态监测站科研依托单位和生态监测站野外综合实验基地必须建立分析实验室,用以完成森林植物化学、土壤物理化学及大气环境化学的全部分析指标,室内的主要仪器设备参见《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T 1626-2005)。
此外,各生态监测站均需购置监测PMP2.5与PM10的气溶胶再发生器与颗粒物监测仪。
4.3 森林气象监测设施建设4.3.1 地面标准气象站建设地面标准气象站建设参见《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T 1626-2005)。
4.3.2 森林小气候观测设施设置森林小气候观测设施建设参见《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T 1626-2005)。
4.4 集水区测流堰设施建设4.4.1 集水区测流堰布设位置选择在退耕还林类型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自然闭合的区域,该区域要求自然分水线清楚、底层为不透水层、地质条件一致、生物群落与周边更大范围的生物群落相一致、集水区与周围没有水平的水分交换。
在该闭合区流域出口处选择沟道顺直、沟床稳定、没有支沟汇水影响以及交通方便的地方建立集水区测流堰,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全部水分能经集水区出口处所修筑的测流堰流出,以测定全流域的径流和泥沙。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增加对照集水区。
4.4.2 集水区测流堰的附属设施生态监测站的量水建筑物应根据流量大小选择直角三角形量水堰或巴歇尔测流堰。
对枯水流量极小、丰水流量极大径流测堰,可设置多级测堰或镶嵌组合堰。
4.5 坡面径流场建设4.5.1 坡面径流场设置针对退耕还林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林、经济林、退耕还草),按不同坡度设置(小于15度、15-25度、25度以上),监测坡面径流、泥沙、水质。
同时,至少在某一对照未退耕地设置地表径流场1个。
4.5.2 坡面径流场数量每个植被恢复模式及不同坡度至少设置1个固定坡面径流场。
4.5.3 坡面径流场规格投影面积规格为5m×20m。
4.5.4 坡面径流场设置方法使用不透水材料布设径流场时应使长边垂直于等高线,短边平行于等高线,原则上坡度应在10度以上。
4.6 集沙槽建设4.6.1 集沙槽设置在风沙区针对不同的植被模式和树种,设置集沙槽,监测单位面积、一定时间的集沙量,集沙槽质地为混凝土预制件。
4.6.2 集沙槽数量每个植被恢复模式和林种分别设立2个~3个固定集沙槽。
4.6.3 集沙槽规格规格为3m×0.5m×0.5m。
4.6.4 集沙槽设置方法在布设时,要根据当地主风方向,在保持与当地主风方向垂直条件下,将混凝土预制件埋设在与地表同一水平面上。
4.7 固定标准地建设4.7.1 固定标准地设置设置固定标准地,监测退耕还林工程区林草生长过程及生物生产力动态变化,标准样地为正方形或长方形。
用采用全站仪、测绳或皮尺确定样地及被测林木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在标准地四角地面下埋设1.2m水泥桩作为永久标记。
4.7.2 固定标准地数量对于每个植被模式和树种,至少设置2个固定标准样地。
4.7.3 固定标准地规格退耕还乔木样地:20m×20m;退耕还灌木样地:10m×10m;退耕还草样地:5m×5m;未退耕样地(对照标准样地):10m×10m。
4.8 土壤监测设施建设4.8.1 土壤监测剖面设置土壤剖面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宽阔的地段,不宜跨越道路、沟谷和山脊。
森林剖面则在坡上、坡中、坡下分别设置。
4.8.2 土壤监测剖面规格剖面规格宽0.8m、长1m、深1 m~1.5m,土层深不足1m 时挖深至母岩风化层。
4.8.3 土壤监测剖面数量每个退耕植被模式的土壤剖面不得少于3个重复。
5 监测站生态效益监测指标5.1 气象观测指标各类观测指标见表5-1。
5.2 森林小气候观测及梯度指标各类观测指标见表5-2。
5.3 净化大气指标各类观测指标见表5-3。
5.4 森林土壤指标各类观测指标见表5-4。
5.5 森林水文指标各类观测指标见表5-5。
5.6 森林群落学特征指标各类观测指标见表5-6。
6监测方法PM颗粒物采样及称重:于每月的上、中、下旬在树冠的上、中、下部位及东、南、西、北方向各采集针阔叶。
每个样地选取3棵标准木,将采集的树叶并封存于塑料袋中,带回实验室后采用气溶胶再发生器与颗粒物监测仪获得PM2.5与PM10颗粒物质量。
其他各项监测方法严格参照“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LY/T 1952-2011)”执行。
7 评估方法7.1 数据来源本标准所用数据主要有三个来源。
a)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及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所属森林生态站所开展的长期定位监测数据集;b)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清查数据;c)权威机构公布的社会公共资源数据。
7.2 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见表7-1,共包括7个类别15个评估指标。
7.3 评估公式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实物量评估公式见附录A。
8 组织运行8.1 行政管理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工作归口国家林业局主管,实行三级负责制,即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管理办公室为一级管理单位,各省级退耕还林管理办公室为二级管理单位,各县级退耕还林管理办公室为三级管理单位。
归口管理单位全面领导开展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工作,结合国家、区域要求,制定国家、区域生态监测站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处理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在生态监测站基本建设、经费保障、组织机构、人员配置等方面予以支持。
承担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工作的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所属台站应遵循本规范开展相应监测工作。
8.2 技术管理国家林业局设立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中心,挂靠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管理中心。
具体组织开展全国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观测科学研究,组织拟定相关技术标准与规程,协调指导各台站开展工作,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与合作交流,负责生态监测站及网络具体建设及日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