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区河流形成的原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喀斯特山区的河流

摘要:贵州是世界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地貌类型发育齐全, 成因复杂,景观雄伟壮丽,也因此贵州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生态环境脆弱、石质化严重;同时,贵州属于丰水多雨地区,一到雨季,河水流量大增,河谷被严重冲刷;而且,贵州地势总体上由北西向南东呈阶梯状递降,局部地区河流落差大,水流汹涌,下蚀作用严重;再加上山区河床基岩体中的软弱结构面如层面、裂隙面、断层面、不整合面和火成岩侵入接触面的发育状况,特别是其产状以及岩性的差异,使得贵州山区的河流九里十八弯、深峡幽谷、瀑布成群。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碳酸盐岩冲刷下蚀山区河床

引言

贵州境内河流密布,总长度11270公里;其中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有93条,以乌蒙山——苗岭为分水岭,分属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各占全省面积的65.7%和34.3%【1】。人们向来喜欢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来形容贵州,贵州的山,时而层峦叠嶂,时而千沟万壑,这样的地形地貌造成了贵州的河流在平面上的蜿蜒曲折,千转百回;而在垂直方向上,河谷深邃,瀑布成群,使得贵州风光无限好,游人如织。了解贵州山区河流形成的原因,对保护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开发旅游业有重要作用。

贵州喀斯特山区河流的特点

喀斯特地区河流上游河谷深而陡,河流落差大,受到河流下蚀严重,往往出现“一线天”或天生桥的自然奇观。受侵蚀的溶洞水、地下暗河有时会与地表径流汇合,形成河流的源头。喀斯特地区河流易受侵蚀,当形成较大坡降时便有可能形成瀑布。久旱遇雨时,受风化的岩石会坍塌进而被水冲走,从而带走大量泥沙,造成河流下游淤积,增加水库集沙蓄水的压力。

贵州喀斯特山区河流的成因

1.地质结构和水力条件的影响。贵州境内地质构造多样,旋钮变形的褶皱复杂,这为河流的侵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断层的活动使河谷提升或下沉,构成河岸的悬崖峭壁。贵州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最广、喀斯特发育最强烈的省区之一, 境内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达13 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 ,全省有94.6%的人居住在喀斯特地区。【2】构成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相对不稳定,容易风化,极易受到侵蚀。上游区河谷的纵向坡度较陡河流流速较大,河流以河水自身重力的能量向下冲蚀河床,同时河水中携带大量的砂砾直接冲击、磨蚀河床,使河谷不断加深,呈V字型。[3]

2.岩层成分的因素。在喀斯特地貌地区的河床及以下岩层,由于本身地质结构原因或受到岩溶水侵蚀程度不同而形成孔洞。不管属何种成因, 一旦河床中出现横向陡坎, 形成瀑布, 河流的势能就在这里集中转化, 大量消耗。水流随下落而加速, 当溅落到坎脚的河面时就产生冲击, 水花四散、水雾上飘。在进入河流水体后, 还产生复杂的涡动水流。这些过程强烈地影响了瀑布附近的地貌发育, 塑造出瀑布地段特有的地形。[4]

3.岩溶水的影响。贵州处在岩溶化高原中,岩层孔隙数量大且多,暗河、溶洞分布较广,岩溶水丰富,赋存条件复杂,偶尔会出现小溪或小河突然消失或突然出现的情况。

喀斯特山区河流的影响

1.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河流上游河窄,水急且深,一般不易通航,中下游部分河段落差大,或形成小瀑布,也会对船舶通行造成一定影响。

2.贵州喀斯特山区的河流上游冲刷严重,而下游容易淤积,不仅造成水土流失使土壤减少,岩石裸露,还使下游河段堵塞淤积。如1979年6月17日至18日的两场暴雨, 毕节地区的以那架区有近130ha早坡耕地上的土层被冲刷干净, 成了光石板, 而被冲刷的泥沙碎土又在山脚淹压农田103ha,河湖库坝的淤积现象也十分严重, 致使河道通航里程大大缩短,1960年贵州境内河道通航里程3567km,到目前仅剩1897km 省内最大的水库—乌江渡水库运行仅十余年, 就淤积了2亿多m3的泥沙, 占总库容的9.7%相当于原设计60 年的淤积量。从另一方面来讲,历史上河流淤积形成的小冲积平原变成了如今重要的粮食基地,是贵州这快贫瘠土地上的一块小宝地。

3.喀斯特地区的岩溶水与地表径流互补,缓解季节性水量失衡,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模松. 解读贵州. 贵州的河流,2004.

[2] 彭琴. 林昌虎. 何腾兵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特征与水土保持研究进

展,贵州科学. 2006年9月.

[3] 程南祥.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第三版.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4.

[4] 莫仲达. 贵州岩溶区河流瀑布地形发育与水利开发的地质问题. 中国岩溶.

第13 卷1994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