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化与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化障碍的特征是存在一种或多种躯体症状
躯体化障碍是躯体形式障碍中较常见的一类亚型。
它是一种可以影响到多系统的具有多种症状的精神障碍。
躯体化障碍有过许多名称,其研究历史也非常复杂。
4000年前古埃及人首次描述了此综合征,并将其称为“癔症”。
他们认为该障碍源子宫的自然移位,并尝试通过将“游走的子宫”拖回原位来治疗这种疾病。
1859年,Briquet在巴黎的一所医院里观察了430以多种躯体症状为主的患者,将其称为“癔症”,在1951-953年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确立了癔症涉及多个系统的念。
在其专著中进一步将癔症定义为在缺乏器质性病变的前下出现的多种戏剧性的和过分的躯体不适。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自我防御机制在癔症转换症状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机制“心理能量”被转换成躯体症状。
随后Steke1首次提出了躯体化的概念,认为这一概念等同于Freud的转换概念[1]。
病因和发病机制躯体化障碍的病因学机制尚不确定,不同研究从生物、心理、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探索。
遗传学因素躯体化障碍具有家族聚集性特点。
研究显示,患者女性一亲属中约20070达到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
躯体化障碍的家聚集性可以受到遗传、环境因素或两者共同的影响。
寄养子究发现,若是女性在3岁前被寄养,并且其养父母有酗酒或反社会的问题,她们罹患躯体化障碍的风险增加5倍。
随着寄养父母社会地位的不同,寄养子罹患躯体化障碍的风险也会相应改变[2]。
生物学因素早期的“癔症性”信息处理理论认为,患者大脑对信息的加工缺陷导致了许多临床症状,这种缺陷可能是躯体化障碍患者及其生物学亲属躯体不适、症状无明确定位的精神状态和病理性赘述及一些社会、人际关系、职业功能受损等的基础。
神经心理实验结果提示躯体化障碍患者注意和记忆功能缺陷。
功能性神经影像学研究进一步发现躯体化障碍患者的一些特点,如双侧额叶对称性功能缺陷,优势大脑半球的功能障碍抑郁障碍患者更严重(亦见诸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非优势半球前部的功能障碍比后部的严重等。
躯体化障碍诊断详述
躯体化障碍诊断详述*导读:躯体化障碍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躯体症状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可有多种症状同时存在,表现为各种不适或疼痛。
病人可能已长时间四处求医,均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甚至手术探察也一无所获。
但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可导致社会功能缺损。
主要临床类型如下:1.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又称Briquet综合征。
躯体化障碍的特征是存在一种或多种,经常反复变化的,可涉及身体任何系统和器官的躯体症状,其中许多无法用医学来解释,经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长期反复就医和显著的社会功能障碍。
常起病于30岁以前,病程持续至少2年以上,大多数临床常见症状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和疼痛,如头痛、腹部不适、其他部位疼痛、头晕、心悸、其他焦虑症状、便秘或腹泻(肠激惹综合征)、抑郁或焦虑等。
这些患者的处理比特定的、孤立的躯体症状困难得多。
另外,也可因对自己健康有特定的、反复的担心而出现生理(躯体的)主诉。
躯体形式障碍见表1。
躯体化障碍患者有多种、反复和频繁变化的躯体症状许多年。
有些情况下患者完全沉浸在躯体症状的体验中,他们不愿意将疾患和心理因素相联系。
因此,精神科的诊断是没有帮助的。
患者的经治医师在处理这种情况时将起关键作用。
经治医生可以限制患者进一步做检查和药物治疗,提供限时的、有规律的约诊,对出现的新体征和症状合理处理。
躯体化障碍的病程和预后未知。
然而,对躯体症状和心理痛苦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和处理不当,会使患者反复去许多医师和专家处就诊,接受过多种药物治疗,甚至损伤性医疗检查及手术。
因此,对此问题缺乏认识,并继续进一步转诊给专家,对个人和医疗保健系统都造成很大的浪费。
躯体化障碍最常见的症状可归纳为以下4类:(1)疼痛:这是一组经常存在的症状。
躯体形式障碍
基层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躯体形式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2
共随机筛查1673例病人,其中576例完成诊 断性检查。
符合ICD-10心理障碍的加权总患病率为 9.7%,其中重症抑郁患病率最高(4.0%)。
目前国际疾病诊断分类(ICD-10)已将躯 体化障碍、持续性疼痛障碍、躯体形式 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类形式命名为躯 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 。
躯体形式障碍分类(ICD-10)
F45.0躯体化障碍 F45.1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 F45.2疑病性障碍 F45.3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紊乱 F45.4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F45.8其他躯体形式障碍
内科医生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为15.9%。
1673例连续门诊病人中性别患病率及总患病率 (%)估计患病率
诊断
男性
女性
合计
酒精依赖
9(3.0)
0(0.0) 9(1.1)
伤害性饮酒
11(4.3)
0(0.0) 11(1.6)
重症抑郁
16(3.3) 37(4.4) 53(4.0)
抑郁性神经症
3(0.9)
4(0.4) 7(0.6)
3.4 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F45.4)
3.5 其它躯体形式障碍(F45.8)含“癔症 球”、感觉异常等。
基层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躯体形式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1
用标准化的方法和工具研究了两所基层 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病人中符合诊断标 准的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以及心理障碍 对病人的影响及内科医生的识别和处理 能力。
10列为分离性障碍 CCMD-II-R列入癔症,和ICD-10基本一致 DSM-IV则将转换性障碍列入躯体形式障碍 (300.11)。
躯体形式障碍的症状有哪些?
躯体形式障碍的症状有哪些?(1)躯体化障碍:临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为主的神经症。
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分或器官,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故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
以女性多在30岁以前起病多见,病程至少2年以上。
常见症状有:①疼痛,为常见症状。
部位涉及广泛,可以是头、颈、胸、腹、四肢等,部位不固定,疼痛性质一般不很强烈,与情绪状况有关,情绪好时可能不痛或减轻。
可发生于月经期、性交或排尿时。
②胃肠道症状,为常见症状。
可表现嗳气、返酸、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多种症状。
有的患者可对某些食物感到特别不适。
③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有尿频、排尿困难;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感;性冷淡、勃起或射精障碍;月经紊乱、经血过多;阴道分泌物异常等。
④呼吸、循环系统,如气短、胸闷、心悸等。
⑤假性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的有共济失调、肢体瘫痪或无力、吞咽困难或咽部梗阻感、失明、失聪、皮肤感觉缺失、抽搐等。
(2)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常诉述一种或多种躯体症状,症状具有多变性,其临床表现类似躯体化障碍,但构成躯体化障碍的典型性不够,其症状涉及的部位不如躯体化障碍广泛,也不那么丰富。
病程在半年以上,但短于2年。
(3)疑病障碍:即疑病症,主要临床表现是患者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其关注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
患者因这种症状可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的结论和医生的解释不能消除患者的顾虑。
有的患者确实存在某些躯体疾病,但不能解释患者所述症状的性质、程度或患者的痛苦与优势观念。
多数患者伴有焦虑与抑郁情绪。
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不尽一致,有的主要表现为疑病性不适感,常伴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有的疑病观念突出,而躯体不适或心境变化不显著;有的怀疑的疾病较模糊或较广泛,有的则较单一或具体。
但不管何种情况,患者的疑病观念从未达到荒谬、妄想的程度。
躯体形式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
躯体形式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导读:躯体形式障碍是男女均有,病因尚不明。
心理学家认为其病因与内在心理有关,发病者多为情绪抑郁者。
躯体形式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躯体形式障碍是男女均有,病因尚不明。
心理学家认为其病因与内在心理有关,发病者多为情绪抑郁者。
躯体形式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1.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常见临床症状有胃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酸痛、刺痛、有斑点等。
月经来潮时,症状会明显加重。
月经过后,症状会减轻。
症状不缓解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
检查没有阳性发现,手术探查也没有查出任何病因。
疾病缓慢发展,久治不愈。
女性发病者多于男性,多在20岁-30岁期间发病。
治疗常使用止痛药。
长期用药后会对药物形成依赖。
*2.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临床表现与躯体化障碍相似,病程为2年。
临床表现明显者,抑郁情绪反复出现;临床表现不明显者,抑郁情绪调整后,疾病就痊愈。
*3.疑病症疑病症指病症未消除,患者相信疾病持久性存在,反复到医院就诊。
就诊时,患者经常敏感多疑,不完全相信医生,不按照医生的指导服用药物。
服用药物时,又怕药物副作用大,对自身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不服用药物,又担心疾病无法痊愈,长期困扰自己。
服用药物后,对药物疗效要求过高。
若没有获得明显疗效,就想立即停用药物,换用别的药物。
患者怀疑任何事情都缺乏依据,只是凭空想象,不切实际。
当医生纠正其错误思想时,又执迷不顾,认为医生想法错误。
反复就医,反复检查,病程延长,治疗难度增大。
躯体形式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
如果大家还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告知答案。
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治愈疾病。
躯体化形式障碍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 某男 70岁 发作性四肢颤抖数月,服用哈伯 因3片 可是缓解 • 某女,40岁 离婚后头晕 影响工作生活 • 某女,放屁不捡时间和地点,严重影响生 活 • 某男 ,发作性胸闷 ,每天21:00出现反复 打120就诊 ,后,每天21:00左右在省人民 医院急诊科等半小时后回家
病例分享
• 某男 40岁 律师 头晕数年加重一天 • 某女 60岁 退休 咳嗽两年 按咽炎治疗, 每次服药前两天明显减轻,连天后无效 • 某女 40岁 每天担心孩子可能受到伤害 失眠,易受惊,
躯体化障碍
• 患者体验和表达躯体不适与症状 • 这些躯体不适与症状不能用躯体疾病的病理发现 来解释 • 患者将躯体疾病归咎于躯体患病 • 患者据此向医学各科求助 • 一般认为这是对心理社会应激的独特反应 • 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器官,常为慢性波 动病程 • 多伴有社会人际或家庭行为方面的严重障碍起病 于成年早期,女性多于男性
• 睡眠障碍 • 过度担忧 • 食欲改变 • • 神经系统症状 心血管系统/ 消化系统症 (如头晕、震颤) 状 • 大汗 • 注意力障碍 • 易激惹 • 口干 • 精力减退 • 坐立不安 • 呼吸急促
焦虑症
抑郁症
• 抑郁心境 • 无价值感/罪恶感 • 自杀观念
1. Management of anxiety disorders: the added challenge of comorbidity, 2001;13:57-71
鉴别诊断
• 躯体疾病:当患者躯体主诉的重点和稳定性发生 转化,这提示可能有躯体疾病 随着疾病病程的延长,要要警惕潜在的躯体疾病 的患病风险 • 抑郁症 躯体化障碍通常伴以不同程度的抑郁与焦 虑。40岁以后发病的多种躯体疾病可能是原发抑 郁障碍的早期表现 • 疑病症
躯体化障碍(45页PPT
意。
8,美国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女性躯体化障碍的终生患病率约为 0.2%~2%。男性小于0. 2% 。10-20%的女性一级亲属也有躯 体化障碍 。
9,综合性医院大约有9%的患者符合其诊断标准,有99%的躯体 化障碍患者首先到综合性医院就诊。综合医院的临床医生对这一 疾病的认识不足,因此误诊误治率较高。经过多家综合医院治疗 没有得到理想的疗效后,才到了精神科治疗,到了精神科多采用 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合并心理治疗,但疗效也不理想。
3,第三个理论认为,躯体化障碍是由自己的消极的想法引起的。 他们把轻微的疾病,非常小的不愉快,看成是灾难性的,并且把 这些微不足道的的小问题给以过分的扩大化,比喻呼吸急促就看 成是哮喘,如果病人自己解析不了的感觉就认为自己患了一种罕 见的疾病。并且把微不足道的,平常心理不认为是问题的感觉, 把它扩大化后,以系统和器官的不适症状表达出来。
5,头颅MRI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双侧尾状核体积扩大,认为 尾状核体积不同可能也与躯体化障碍的发病有关。
6,神经生理, 研究发现脑干网状结构滤过功能障碍 ,这一理论 认为个体通常不能够感受人体内脏器官的正常活动,内脏器官的 正常活动在网状结构或边缘系统等整合机构中被滤掉了,以保证 个体将注意力指向外界,而不为体内各种生理活动所干扰。一旦 脑干网状结构滤过功能失调,患者内感增强,各种生理变化信息 不断被感受,最终被患者体会为躯体化症状。
3,有的研究发现患者的5--羟色胺转运蛋白加工过程异常,或 可能基因编码的五羟色胺转运蛋白交替拼接异常.
4,Hakala M等用脑氟脱氧葡萄糖.发现患者大脑糖代谢率减 低,主要表现为双侧尾状核、左侧壳核、右侧中央前回,推断 脑的糖代谢减退可能与躯体化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形式障碍,该病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即使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其痛苦与优势观念。
经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
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有关,但患者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
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甚至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时也同样如此。
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了解症状的起因,都很困难。
患者常有一定程度寻求注意(表演性)的行为,并相信其疾病是躯体性的,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若患者不能说服医生接受这一点,便会愤愤不平,此时更易伴有寻求注意的行为。
本障碍男女均有,为慢性波动性病程。
病因1、遗传由有一些研究认为躯体形式障碍与遗传易患素质有关,另外一些研究则认为和遗传关系不大,目前尚不能做出遗传因素对此类疾病影响力度的结论。
2、个性特征不少研究表现,这类患者多具有敏感多疑、固执、对健康过渡关心的神经质个性特征。
他们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躯体不适及其相关事件上,导致感觉阈值降低,增加了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易于产生各种躯体不适和疼痛。
3、神经生理有人认为,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存在脑干网状况结构滤过功能障碍。
个体一般不能感受人体内脏器官的正常活动,因为它们在网状结构或边缘系统等整合机构中被滤掉了。
以保证个体将注意力指向外界,而不为体内各种生理活动所纷扰。
一旦滤过功能失调,患者的内激感增强,各种生理变化信息不断被感受,久而久之这些生理变化就可能被患者体会为躯体症状。
4、心理社会因素认知作用:由于病人具有敏感、多疑,过于关注自身的人格特点,很多病人会产生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自己患有某种尚未诊断出来的疾病。
接着是焦虑的增加和频繁地看医生,这种增加的焦虑导致患者对躯体状况的感知选择性增强,患者能感受到他们心跳、胃肠蠕动。
这可能导致一种恶性循环,即选择性感知增强导致患者反复求医、自我监测血压、脉搏、大小便等,一有异常又引发更多的焦虑,而焦虑又可能导致更多的躯体不适临床表现。
躯体形式障碍
患者以为其疾病在本质上是躯体性旳,要求进一步检 验,常有一定程度旳谋求注意旳行为。
因为成果常令患者失望,易引起医患关系问题。
躯体形式障碍—目前症状
有国外统计发觉,内科门诊中40%以上患者 旳躯体主诉查无实据,外科查有实质性疾 病者为60%;
最初有用旳策略是向病人解释,目旳并不是完 全消除全部旳躯体症状和根治疾病,而是关心, 目旳是改善功能。
另一有用旳策略是鼓励病人把他们旳疾病看成 是涉及躯体、情绪和社会方面旳疾病,全部这 些均需要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
定时约见病人,可澄清是否需要进行其他医学 检验。
(二)疑病症—治疗
支持性治疗:首要旳是建立稳定旳工作联盟。确保同 步予以解释,防止过分频繁地躯体检验。
医生应该对躯体检验和任何特殊旳检验予以清楚、拟 定旳报告,并对书面旳检验成果予以口头旳补充阐明。
假如检验未发觉疾病,医生应将要点从躯体疾病转向 心理社会方面。
经过多种医学检验及各科教授会谈后,提议转向精神 科治疗可能会引起病人旳愤怒,他们以为自己旳问题 未得到严厉旳考虑。
(二)疑病症—治疗注意点2
(一)躯体化障碍—鉴别诊疗3
妄想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旳躯体妄想,抑郁 障碍中旳疑病妄想):妄想障碍最经典旳体现 是信念具有怪异性质,躯体症状较少,较为恒 定。
(一)躯体化障碍—治疗
必须建立一种稳定旳治疗联盟。 认可病人旳疼痛和痛苦,对其进行系统全方面旳评估。 将诊疗告诉病人,医生应在主动地解释和现实地和病
综合医院旳医生辨认率较低,挥霍了大量 旳医疗资源
躯体形式障碍—类型
躯体化障碍 疑病症 躯体形式旳自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连续旳躯体形式旳疼痛障碍
【全科病例】心理问题躯体化
【全科病例】心理问题躯体化在很多人看来,不可饶恕的罪孽之一是人没有贴上标签。
这个世界对待这种人,就像警察对待不戴口罩的狗,任它而去。
要点在全科医学服务中,多达30%的常见躯体症状是不能用躯体疾病来解决的。
心理问题躯体化是指用躯体不适的主诉来表达心理上的忧虑,从而寻求医学或健康工作者帮助的情况。
心理问题躯体化包括(或可能包括)过于敏感的躯体知觉、躯体化归因、对生病的过度担心,以及异常的生病行为。
在病人认为自己有躯体疾病的信念与医生认为的病人没有躯体疾病的观点之间,缺乏一致性。
医学上无法解释的症状是提示心理问题躯体化的第一条线索;不过,对心理问题躯体化的诊断还需要确定心理病因学因素。
无法解释的躯体化症状与焦虑和抑郁有关;随着躯体化症状或无法解释的症状数量增多,患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因为全科医生理解疾病的生物- 心理- 社会决定因素,而且他们给病人提供长期的持续性服务,所以全科医生很适合承担对有躯体化形式障碍病人的管理。
管理包括澄清诊断、安慰以及再归因(使病人从躯体化的信念转为考虑心理的原因)。
对慢性躯体化障碍者的照顾包括着眼于以下方面来进行病案管理:尽可能少做辅助检查、躯体治疗和过多用药,并避免放弃病人。
案例分析Boris是一个62岁的会计员,8年来在一家能源公司工作。
在此之前他在一个州电力委员会工作了20年,知道这个政府机构被私有化。
过去20年来,他规律且频繁的在同一个诊所就诊,大量就诊的结果积累成了很厚的病例档案,记录内容大多数是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胸痛。
Boris已经结婚32年,他妻子60岁,他们没有孩子(他的精子数目少,他妻子有子宫内膜异位症)。
Boris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他父亲25年前因为心肌梗死去世,享年58岁。
他母亲12年前因为结肠憩室破裂导致的腹膜炎和败血症去世,享年72岁。
他不抽烟,只在社交时饮酒。
Boris的腹痛大多是在右侧,剧烈的绞痛,持续数小时到数天,伴随有食欲下降、疲乏、过度呼吸和偶尔腹泻。
躯体形式障碍的三大类型
躯体形式障碍的三大类型
躯体形式障碍症,患者常常感觉身上哪哪都不舒服,但是就是检查不出毛病,总被人认为是自找麻烦,觉得不能被周围人理解,给生活造成很大困扰。
这是躯体形式障碍症的共同感受,但躯体形式障碍症还分为好几种情况。
北京华大中医院(原格洲中医院)精神科专家说,躯体形式障碍的症状可分为三种情况:
1、躯体化障碍:这种类型的躯体形式障碍经常伴有变化多样的躯体不适症状,而这些症状又常常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器官,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返酸、呕吐、恶心)、异常的皮肤感觉(如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
除此之外,在性和月经上面的病症也比较常见。
患者往往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病程也是慢性和波动性的。
2、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这种类型的患者在临床是最多见的,患者往往会有心悸、出汗、颤抖、脸红等症状,常常有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
3、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这种病症伴有持续而严重的疼痛,同时这种疼痛难以用生理和躯体来解释。
这种疼痛的发生,和情绪冲突或者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医学检查不能发现疼
痛部位有相应的病灶。
这种莫名其妙的痛使得患者到处就医,服用多种药物,有的甚至对镇静止痛药物产生了依赖。
每个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都可能有不同的症状,在治疗期间须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精确诊断,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北京华大中医院精神康复科独创绿色疗法——R-N脑神经再生修复疗法,致力于解除患者病痛折磨。
R-N脑神经再生修复疗法是如何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 北京华大中医院(原格洲中医院)专家为您解答。
可拨打免费专家咨询热线4000-188-120。
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概述部分旨在对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概括。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患者表现出多种体征和症状,但无法通过医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找到明确的生理学或病理学解释。
这种疾病可以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躯体化障碍的定义和特征进行详细描述。
我们将探讨躯体化障碍的流行病学数据,并深入研究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是医生诊断该疾病的重要依据,它有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并设计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最后,我们将对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对该疾病的研究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本篇长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的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用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我们也呼吁医学界加强对躯体化障碍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本质和机制,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和分析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1. 引言:首先,我们会在引言部分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躯体化障碍的基本定义和特征,以及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2. 正文: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为三个小节来详细探讨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
首先,我们将介绍躯体化障碍的定义和特征,以便读者对此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其次,我们将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探讨躯体化障碍的发病率、患病人群的特征以及相关风险因素,使读者对其现实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我们将讨论目前被广泛采用的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国际疾病分类(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等系统,深入分析其构成要素和具体要求。
3. 结论: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概括其核心内容和主要特点。
此外,我们也会展望未来关于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的研究方向,探讨可能存在的改进和创新之处。
浅谈躯体形式障碍的理论基础及其成因
浅谈躯体形式障碍的理论基础及其成因摘要】本文探讨的对象是躯体形式障碍,这是一种身心疾病,即由心理痛苦所导致的躯体不适。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法研究了躯体形式障碍是什么,并且从身心关系理论探讨了其理论根源,最后从情感压抑、丧失、不被认可的痛苦这三个心理因素上分析了躯体形式障碍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躯体形式障碍;身心关系;成因【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9-0238-021.什么是躯体形式障碍1.1 躯体形式障碍的定义和特点躯体形式障碍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是以躯体症状表达精神不适的一种现象。
它有两个典型的特点:其一是病人被压抑的精神痛苦通过躯体的不适表现出来,其二是身体上没有任何器质性的病变。
1.2 躯体形式障碍的起源精神分析理论最早把无原由的躯体疾病归因于精神问题,这是“躯体形式障碍”的源头。
早在弗洛伊德作为精神科医生的时候,他就发现很多病人最初的躯体症状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如头痛、肌肉抽搐等,而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他通过对患者过去的创伤性事件的分析,将这样的躯体症状归因于一种不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原理是,人们的一些负面精神事件的发生,并未以情感的方式注册下来(affects register),意识刻意地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并把它们压抑在了潜意识中。
然而,这些情感并没有消失,他们是存在的,只不过他们转化为了身体症状,以躯体化的方式困扰和折磨着人们。
1.3 躯体形式障碍的案例分析通过下面的案例,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躯体形式障碍的症状和产生:老徐,45岁,在市政府工作了20多年,某天突然感觉到胸闷,并且一直反复。
他买了血压计给自己量血压,也去过大大小小的医院就诊,但检查结果都是一切正常,并无任何的疾病,然而他的症状却越来越严重了,甚至还引发了抑郁和焦虑情绪。
之后老徐在一个精神科医生的建议下去做了心理咨询,咨询师通过几次谈话,了解到老徐的个性特点——心胸狭窄、较为敏感且处处要强,还了解到老徐曾经在一次纪委的检查中被人诬告贪污受贿,后来经过查证,诬告者受到了严肃的处分。
躯体形式障碍
疑病障碍
【鉴别诊断】 躯体化障碍:病人注意的重点是障碍本身及其将来的后果;在躯体化障碍中, 重点放在个别的症状上。此外,疑病障碍的先占观念仅涉及一种或两种躯体疾 病,病人诉及的病名前后一致,而在躯体化障碍,诉及的疾病数量较多,且经 常变化。疑病障碍在两性的发病率没有差异,也没有特殊的家庭特点。 抑郁障碍:如果抑郁症状特别突出并先于疑病观念出现,抑郁障碍可能为原发。 妄想障碍:疑病障碍患者的信念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障碍的躯体妄想固定程度 不同,如果病人坚信他或她外观令人不快或躯体形状发生了改变,应归于妄想 障碍(F22.-)。
疑病障 碍
疑病障碍
疑病症(hypochondriasis)基本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先占观念,认 为可能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的躯体障碍。
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身体某一部分过分关注(程度>实际健康状况) 经常叙述不适 四处求医 对客观检查结果阴性和医师解释均不能打消疑虑 包括:对身体畸形的疑虑/先占观念(ICD-10)
躯体形式障碍与躯体化障碍SomatoformandSomatizationDisorders
欧洲专家的一般共识
• 慢性疼痛与抑郁症密切相关。与会学者中,25% 的认为疼痛是抑郁症患者的一种表达方式,21% 的认为疼痛是抑郁症的躯体症状之一 • 近期有多项研究证实,约47%的慢性疼痛与抑郁 症有关,尤其是合并内科疾病的疼痛患者比例更 高(54%);而且抑郁症状表现与疼痛呈正相 关,即症状越多、越严重,疼痛的发生率就越高 • 合并有慢性疼痛的抑郁症患者误工天数是普通人 群的5倍,是不伴疼痛抑郁症患者的2倍,严重影 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躯体化的4种假设(1)
躯体化作为精神疾患的一种隐匿性主诉 精神障碍 心理防御 不能解释的躯体症状 精神症状
医疗保健就诊
躯体化的4种假设(2)
躯体化作为一种放大的感知方式 精神障碍
不能解释的躯体症状
精神症状
放大的感知方式
医疗保健就诊
躯体化的4种假设(3)
躯体化作为术后的常见症状 常见躯体症状 医疗保健就诊
止痛的认识
• 对脊髓中的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 (NE)通路研究发现,单胺类神经原也参与调 节或抑制痛的传递,即对5-HT/NE转运体有阻 断作用的药物可以调节止痛。 •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与5-HT和NE双递质 再摄取抑制剂(SNRIs)均有阻断NE/5-HT转 运体的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止痛效果,尤其 是NE的功能 • 有研究提示,SNRIs类抗抑郁药能有效治疗抑 郁症患者的疼痛等,并且能明显缓解与抑郁情 绪密切相关的躯体症状。
心理应激
躯体化的4种假设(4)
躯体化作为医疗保健系统激励动机的一种反应
心理应激
不能解释的躯体症状
医疗保健系统
临床分类
• 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 •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Undifferentiated Somatoform Disorder) • 疑病症(Hypochondriasis) • 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障碍 • 持续的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 其它(如体像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躯体化与躯体形式障碍
迟雅
在综合医院就诊的病人中,常见一些病人申诉各种身体症状,如胸闷、心悸、呼吸不畅、头痛、倦怠等,经过各种检查,却未能发现相应的身体疾病的证据。
这类病人常在各种综合医院反复就诊,在门诊人次、实验室检查、药物处方和外科手术等方面都占有高得不成比例的数量,他们是医疗服务的高消费者,导致对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助长了日益增加的医疗费用。
这类病人过去归属于“神经症”。
精神分析学家们则假设这些躯体症状是深层心理冲突被阻抑转变而成的“躯体化反应”。
躯体化可见于许多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躯体化不是临床诊断名称,而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临床诊断名称,这种障碍并不多见,不应和“躯体化”混为一谈。
精神科诊断中有躯体形式障碍这个诊断大类,其中包括躯体化障碍和其他疾病如疑病症、疼痛障碍等。
一、躯体化的概念
1.躯体化的描述性定义
躯体化是指一种体验和表述躯体不适与躯体症状的倾向,这类躯体不适和症状不能用病理发现来解释,但患者将它们归咎于躯体疾病,并据此而寻求医学帮助。
一般认为,这种倾向的出现是针对心理社会应激的反应,这些应激反应是由对个人具有个别意义的刺激性生活事件或境遇所造成的。
从上述定义可以归纳出躯体化的5个特征:
①患者体验和表达躯体不适与症状;
②这些躯体不适与症状不能用病理发现来解释;
③患者将躯体不适症状归咎为躯体患病;
④患者据此向医学各科求助;
⑤一般认为,这是对心理社会应激独特的反应,即患者主要是用躯体方式而非心理方式作出反应。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躯体化是一个临床现象,但不是诊断名称。
2.躯体化的原因
研究表明,抑郁症与焦虑症(尤其是惊恐障碍)是躯体化最常见的两类原因。
基层医生所见的抑郁症中,正确诊断与处理者不足半数。
同样,惊恐障碍病人常有胸闷、胸痛、窒息感、心动过速、头晕、面手发麻等多种身体症状,这些病人通常求助于心脏科、呼吸科、内分泌科、神经科,往往被误诊和误治。
这些发现表明了躯体化的问题在实用方面的重要性。
除了焦虑、抑郁和躯体化关系密切之外,躯体形式障碍也是比较常见的。
精神分裂症或其他重性精神病也可出现躯体妄想或疑病妄想,或申诉一些不能用器质性情况解释的躯体症状,如疼痛、内脏撕裂等,同躯体形式障碍有时不易区别。
各类躯体化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精神刺激及相应的情绪激活主要采取了躯体性反应方式而不是认知性反应。
这是对心理社会应激的“高躯体反应者”。
抑郁障碍躯体化的机制可能与其人格及早年习得经验、抑郁心境伴随的植物神经症状被着重报告、与病人用躯体隐喻方式来表达情绪苦恼有关,也可能是并存躯体疾病症状的加重。
社会因素如怕被诊断抑郁症后遭歧视,也是一些抑郁障碍的病人主要报告躯体症状的原因。
焦虑障碍,尤其是惊恐障碍的躯体化可能是情绪激活的生理伴随后果作为其组成部分而发生。
同样也与其人格、早年经验、个体与家庭、医生、社会系统之间复杂相互作用有关。
医源性因素如过度医学检查、模棱两可的诊断说明,甚至不适当的科普解释,都可能使躯体化倾向加强。
二、躯体形式障碍的概念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以大量躯体不适感觉为主要表现,其实没有相应的躯体疾病,或者即使有这些疾病其严重程度也没有达到病人所说的那么严重,而且也不是病人装病(对于病人来说他确实感觉到这些不舒服)的一类疾病。
1.躯体形式障碍的特征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障碍的总称,主要特征是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
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疾病,但其所患躯体疾病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质和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即使其症状的出现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患者通常拒绝探讨心理原因,甚至存在明显抑郁和焦虑时同样如此。
患者认为其“疾病”在本质上是躯体性的,一再要求医学检查,常有一定程度的寻求注意(戏剧性)的行为。
由于医学检查结果常使患者失望,医患双方对症状的理解不一和治疗无效,易引起医患关系问题。
2.躯体形式障碍的分类概念与范围
ICD-10采纳了DSM-Ш“躯体形式障碍”的命名,但将过去称为癔症的分离与转换型障碍仍归在一起,另外列开,因此,在ICD-10中躯体形式障碍主要包括了5个亚型:躯体化障碍(F45.0)、疑病障碍(F45.2)、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F 45.3)、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F45.4)和其他躯体形式障碍(F45.8)。
这说明,对躯体形式障碍的分型和范围学者们的意见尚不一致,因此,在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对此应予注意。
三、躯体形式障碍各亚型的临床特征
CCMD-3和ICD-10在“躯体形式障碍”之下列出了4个主要亚型,这里简要概述其临床特征,以利于临床鉴别。
1.躯体化障碍
主要特征为多种多样、反复出现、时常变化的躯体症状,有时有模拟的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反复申诉变化不定的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任一部位,往往有所夸大,他们强调众多的躯体症状,常常到综合性医院寻求治疗,很少主动提出心理问题。
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肠道感觉(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性与月经方面的申诉也很常见。
可伴有明显的焦虑与抑郁情绪。
由于病程呈慢性波动,有多年就医检查或手术、用药的经历,患者可有药物依赖或滥用,常有社会、人际及家庭方面的长期功能损害。
2.疑病症
主要特征是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优势观念。
病人因为这种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常伴有焦虑或抑郁。
患者害怕药物及其副作用,常频繁更换医生寻求保证。
身体变形障碍(BDD)和疾病恐怖归入疑病症范畴。
身体变形障碍患者大多数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或年轻的成年人,他们坚信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是畸形或丑陋的,并且很明显地令人尴尬,最常见的部位是鼻子、眼睑、面部的其他部位及女性的胸部,但客观上并没有或只有微不足道的异常。
病人常固执地追求整形手术矫治。
由于患者对身体变形观念的固执以及自我厌恶,回避见人,有可能和精神分裂症混淆。
3.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
主要特征为具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出汗、脸红、震颤),又有非特异的症状附加了主观的主诉,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病人坚持把这些症状归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统,但检查并不能证明有关器官或系统发生了身体疾病。
最常见、最突出的情况是累及心血管系统(“心脏神经症”),呼吸系统(心因性咳嗽与过度换气)和胃肠系统(“胃神经症”、“神经性腹泻”和“肠易激综合症”)。
患者有相信上述器官或系统可能患严重疾病的优势观念而求助于综合医院各科,医生的反复保证和解释无济于事。
4.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主要特征是突出申诉持续、严重、令人痛苦的疼痛,不能用生理
过程或躯体障碍完全加以解释。
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常是其主要致病原因。
四躯体形式障碍的鉴别诊断步骤
首先要检查有无躯体疾病某种躯体疾病可与躯体化并存,或被躯休化所掩盖。
因此,对有躯体化的患者应首先进行周密的身体检查,以防疏漏了严重躯体疾病。
其次要考虑抑郁症和焦虑症(特别是惊恐障碍)躯体化的可能性,抑郁症和焦虑症是躯体化最常见的两类原因,且发生率远高于躯体形式障碍,故对躯体化患者要注意抑郁症和焦虑症躯体化的可能性。
及时识别抑郁症和焦虑症,不但避免了误诊误治,获得有效的治疗,而且有助于防止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有助于避免躯体化成为慢性。
第三是在躯体形式障碍范围内进行鉴别诊断。
如果躯体化问题的患者没有妄想、幻觉的证据,也不是抑郁症与焦虑症,则应考虑为躯体形式障碍的可能。
进一步作亚型诊断分类时主要依据其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