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推覆构造带及对地震的影响

合集下载

地震相解释

地震相解释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伊犁河防洪工程地质构造稳定性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伊犁河防洪工程地质构造稳定性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伊犁河防洪工程地质构造稳定性及地震危险性分析摘要:新疆伊犁河位于新疆西部,是一条国际河流,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

针对伊犁河干流、三大支流及重要三条山沟小河的防洪规划工作,通过对区域及近场区地质构造稳定性、地震危险性的研究,解决了影响场地稳定安全的关键性问题,完善了场地安全性评价体系,对工程建设及运营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防洪工程地震危险性稳定性1 区域地质概况伊犁河处于北天山西部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内,含NE向、NW向和EW向三大构造体系,经长期构造运动,形成现在被褶皱和断裂分割的断褶隆起山区和断陷盆地相间的地质构造形态,并控制该区中强以上地震。

1.1 地形地貌伊犁河防洪规划工程区位于天山西部,北侧为天山支脉博罗科努山、科古琴山、阿吾拉勒山,呈北西西走向,海拔高程2000~3500 m。

南侧为天山支脉哈尔克山、那拉提山,呈北东东走向,海拔高程2000~3700 m。

中部为乌孙山,呈近东西走向。

南北山脉在东部相交汇,总体构成“>”呈东西向喇叭形向西敞开。

工程区总地势为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部低。

南、北两侧山区均为中山侵蚀地貌单元。

山前为剥蚀堆积地貌单元,呈东西带状展布,海拔高程900~1600 m。

1.2 区域地质构造区域东北部为准噶尔盆地,南部大部分地区为天山山区。

地质构造复杂,地貌上山盆相间,地震主要集中在区域南部天山山区,而且强度大、频度高。

区域内活动断裂发育,其中有些断裂规模巨大,是中亚地区著名的构造带(如裴伟线、尼古拉耶夫线)。

区内断裂多形成于华力西时期,有较长的发育史,有过多期活动的特点,它们大部分在喜马拉雅期重新复活,是控制大地构造单元和新构造单元的界线,塑造了现代的地貌景观,也是控制地震的主要构造。

2 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分析2.1 新构造单元根据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幅度,将区域新构造单元划分为4个一级新构造单元和若干个次级新构造单元。

伊犁河流域处于伊犁坳陷区,为天山强烈隆起区中的山间坳陷,为二级新构造单元之一,又分为伊宁断陷、乌孙山隆起、昭苏~特克斯坳陷次级新构造单元。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饶扬誉(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1 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附近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

此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浅,震区人口稠密、地形复杂、救援难度大,破坏性余震频度高、分布范围广,是建国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

截至2008年6月22日,地震造成69 181人遇难,18 522人失踪,374 171人受伤,累计受灾人数4 616余万人。

房屋倒塌779万间,损坏2 459万间。

初步估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 000亿元人民币。

本文在分析震区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基础上,根据遥感影象、余震分布特点和目前已经获得的相关观测与理论模拟成果、尤其是陈运泰等(2008)的研究成果,对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发震动力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2 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性2.1 大地构造背景震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的交接部位,其北部为秦岭地槽褶皱系。

早古生代扬子准地台与其西部的羌塘—昌都陆块,均为“泛扬子陆块”的一部分。

从泥盆纪开始,泛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合。

晚古生代至三叠纪羌塘—昌都块体与扬子陆块裂张解体,其间形成南古特提斯洋盆,洋壳向西俯冲,并使羌塘—昌都陆块不断向东增生而闭合,扬子板块同时向北俯冲于昆仑地体之下,于是在东西和南北方向形成双向俯冲收缩(许志琴等,1992)。

自始新世以来,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整个青藏地块强烈隆升并向周缘扩展,在东部受到扬子板块俯冲构造莫霍面上隆区的强烈阻挡,青藏地块向东挤出物质被分流成向东南和东北两股,东南股形成川滇菱形逸出体,东北股形成东昆仑-秦岭逸出体。

其中,在高原东缘与扬子板块的交接地带,形成了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断裂系。

2.2 区域地震活动性震区所在区域位于南北地震带。

南北地震带大致分布于东经102°~107°之间,分为北、中、南三段。

北段,包括宁夏西部、甘肃和青海东部及其邻近地区;中段包括四川西部和其邻近地区;南段包括云南和其邻近地区。

中国地震灾害背后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

中国地震灾害背后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

中国地震灾害背后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中国作为全球地震频发地区之一,经历了许多灾难性地震事件。

这些地震事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特征。

本文将探讨中国地震灾害的原因与与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的关系。

一、中国地质构造特征中国地理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各地震带分布广泛。

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陆构造板块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边缘,涵盖了东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等多个大陆板块。

这些板块的相互作用和碰撞使得中国地壳处于构造应力较大的状态,从而提高了地震发生的概率。

2. 活动断裂带和构造断块中国地处多个活动断裂带和构造断块的交汇区域。

例如,甘肃强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四川盆地地震带等都是中国地震频繁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活动较为活跃,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破坏性也相对较高。

二、中国地形地貌特征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地势形态和地貌特征的总和。

中国地形地貌多样,既有高山峻岭,又有平原丘陵。

这些地形地貌特征与地震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1. 高山地区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山脉众多,地势陡峭。

这些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为岩石碰撞形成。

随着构造应力的积累,地震发生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而且地震在高山地区造成的灾害更加严重,因为山体滑坡、岩石崩塌等地质灾害随之增加。

2. 平原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大部分长江流域为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缓。

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同时也有着复杂的沉积构造。

地震激发的液化现象更易发生,加剧了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

三、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对地震的影响1. 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性中国地质构造活跃,板块的碰撞和地壳的运动是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

地震在这些地质构造活跃的地区发生概率较高,地震活动性较强。

2. 地形地貌与地震破坏性地形地貌对地震破坏性产生重要影响。

高山地区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

茅山地区的推覆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茅山地区的推覆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8 # ∗ & ! ( ≅ , & ∗ 3 ( 0 . ! ( 3 ∋ ; ( 0 ∗ % − 4 )( − , ∋ 0 . % 0 , ∗ ! 9 0 & ∗ ∋ 0 . 4 % 0 , / 3 ∗ ∋ % − 0 ( 3 + % −
8 ) % 2 − ∗ ∋ 0 . + ( / + 0 ∗ & , ≅ ∋ ∗ ! % ∗ ! 3 2 & ∗ ∋ 0 . & − ∋ < % 0 , & 2 ∃ & ∋ , ∋ 0 . % + > − ∋ ∗ 2 ,
− ? ≅≅ Α 3 Β Χ 4 Δ Β 4 Χ Α Ε− Β Φ Α 5 ? Γ 3 Φ ? − ? Χ Α ? ? − Η ΕΒ 3 ; Α Γ Ι Γ ; ΕΔ ? Ι 3 Ε; − Εϑ ΕΔ ? − Δ Α
韩 克 从 Φ ?− Κ ∃∃ < ∋ 陈 思 松 Δ Φ Α − ) 1) : 刀 ∋
Κ % 0 &! % 0 ∋% 0 % .
一 4 Λ9
8 Μ 9
, ∗! 0 % > >
& ∗3 2 ∗林 3
≅ % & & ∗3 ( 0 . −/ , / − Α
( > , , . ∋/ 0 . ∗ ∋& ∗( % & 3 ∋ & ( ) ( / 3 ∋∗! 3 2 & ∗& , ∋+ ∃3 ∋ % ∗ & ∗ 3 2 ∗ 2 3 & ,
& ! ∋ & ∗ ( & ∋ ∗ 1 ∋ & % & −∋ , ∋ 0 .
;(0
∗!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典型地震剖面平衡剖面恢复及构造演化分析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典型地震剖面平衡剖面恢复及构造演化分析

注 :本 文为国家重大专项 “大型油气 田及煤层 气开发 ”(编 号 :2017ZX05035003)和 四川 省应用 基础研 究项 目(编号 :2017JYO176)资助成 果 投稿 日期 :2016—09—29;改 回 日期 :2018-02.02;责 任 编 辑 :刘 志 强 。 Doi:10.16509/j.georeview.2018.02.004 作 者 简介 :范 增 辉 ,男 ,1983年 生 ,博 士 研 究 生 ,工 程 师 ,长 期 从 事 构造 地 质 和地 震 地 质 综 合 研 究 工 作 。 通讯 地址 :610213,四川 省 成 都 市 天 府新 区华 阳镇华 阳大道 1段 216号中国石油集 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物探分公 司。Email:cdutfzh@126 m。
龙 门山褶皱 冲 断带是 国内外专 家学 者研究 复 杂
逆 冲构 造 、推覆 构 造 以及 隐伏 断 裂 的天 然 场所 。多 年来 ,相关 学者 和专 家 在 龙 门 山地 区开 展 了断 层 相 关褶皱 、磁 组构 与有 限应 变 、几 何 构造 、冲断 系统结 构形 成演 化 、地 震灾 害评估 、构造 解析 与川西 前 陆盆 地发育 、青 藏高原 东南 缘 隆升机 制 、基底 特征 及其 隆 升作用 等方 面取得 了许多 的研究 进展 。在断 层相关 褶 皱方 面 ,贾 东 等 (2002,2011)在选 取 的典 型 断层 相 关褶 皱构 造剖 面进行 上三 叠统须 家河 组地 层进行 磁组 构研 究 ,鉴别 出 6种 特 征的磁组 构类 型 ,揭示 出 磁 组构 所 指 示 的构 造 应 力 场 主要 为 NW—SE向 的 挤 压缩 短 ,与龙 门 山褶 皱 冲 断带 的 区域 挤 压 应 力方 向一致 的规 律 。同时 利用假 三维理 论模 型对 断层转 折 褶皱 和 三剪断层 传 播 褶 皱 进 行研 究 ,识 别 出邛西 背 斜是一 个 典型 的剪 切 断 层转 折褶 皱 ,盐 井 沟 背斜 是 一个 典型 的三剪 断层 传播 褶皱 。在 三维构 造建模 方 面 ,李 一泉 等 (2007)则对 盐 井 沟断 层传 播 褶皱 的

地震讲义4-典型构造解释

地震讲义4-典型构造解释

1)平行不整合,又叫假整合,主要受差异升降运动的影响, 老地层呈水平状出露地表并长时期遭受剥蚀,而后又整体下降 接受新的沉积,因此,与老地层产状一致,其间存在剥蚀面。 平行不整合与沉积间断很难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先沉积而后由 于上升而遭受剥蚀;后者强调长期处于平衡状态,既不接受沉 积,又不遭受剥蚀。在地震剖面上平行不整合由于时间间隔和 岩性差异大,波阻抗差也大,反射波振幅强,波形变化大,较 容易与层面反射波区别,而且由于不整合面一般凹凸不平,往 往产生绕射被(图3-36)。 2)角度不整合,主要受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倾斜 或褶皱,经过风化剥蚀后下降再接受新的沉积,因此,老地层 便以一定角度与新地层接触。角度不整合根据下伏地层剥蚀程 度和剥蚀面起伏变化可分为准平原化角度不整合和凹凸不平的 角度不整合(图3—37)。在地震剖面上角度不整合比较容易识 别,反射波的波形、振幅是不稳定的;上下地层的反射被同相 轴会出现一定交角。
第四节 典型构造解释
一、披覆构造:1)隆起型披盖构造;2)断块型披覆构造,
3-27
隆起型披覆构造典型地震反射剖面特征
3-28
断块型披覆构造典型反射特征剖面
2、古潜山的识别
1)古潜山顶面具有不整合面反射波特点,即波阻抗差大,能 量强,频率低,相位较多,相邻道时差大等特点;常伴有大量的 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异常波出现。由于反射波特
由周围向核部流动有关。刺穿底辟构造核部塑性体与围岩
反射可截然分开,围岩地层的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延伸 至核部即中止,但由于盐层的挤人,使盐核周围地层强烈
变形(图3-30)。
2)由于岩盐层的层速度随深度不变,盐或泥 构造塑性体与下伏地层岩性速度差异大,具有较 大的波阻抗界面差,一般形成强反射。在时间剖 面上盐下层表现为连续性好的强振幅反射,大部 分情况为低幅度隆起;有时也表现为平直的连续 性好强反射同相轴(图3-32)。

汶川地震的岩石圈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背景

汶川地震的岩石圈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背景

第35卷 第4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5No.4 2008年8月JOURNAL OF CHEN G DU UNIV ERSITY OF TECHNOLO GY (Science &Technology Edition )Aug.2008 [文章编号]167129727(2008)0420348209汶川地震的岩石圈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背景[收稿日期]2008206230[作者简介]朱介寿(193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地球物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E 2mail :zjs @ 。

朱介寿(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系,成都610059)[摘要]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印度板块向北推移挤压,青藏高原强烈变形,高原内部及其边缘的活断层上经常发生强烈地震,是大陆内部最活跃的地震区。

汶川8级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的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上。

作者利用面波层析成像、跨龙门山的被动源地震观测、爆破地震剖面的结果对震源附近的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的岩石圈结构与性质有重大差异。

扬子地块岩石圈显示为高速、坚固和稳定特性,而松潘-甘孜地块为低速、软弱及易于破碎。

在松潘-甘孜地块中,中地壳内普遍存在一个低速层,它是引起中上地壳推覆运动的滑脱层,龙门山的推覆构造就是上部地壳仰冲的结果。

汶川地震震源深度为14km ,正好位于龙门山推覆体的映秀-北川主中央断裂带上。

[关键词]汶川地震;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被动源地震剖面;爆破地震剖面;面波层析成像;推覆体与断裂带[分类号]P315.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印度板块向北推移挤压,青藏高原强烈变形,高原内部及其边缘的活断层上经常发生强烈地震,是大陆内部最活跃的地震区。

汶川8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的龙门山断裂带上。

龙门山断裂带共有三条主要断裂,最东边的一条为都江堰-安县-江油断裂,中间一条为映秀-北川断裂,靠西边一条为茂县-汶川断裂。

逆冲推覆构造

逆冲推覆构造

台湾中央造山带前陆褶冲带前锋的反冲断层
逆冲推覆构造中的反冲断层、构造三角带和冲起构造 (地震时间剖面解释)
Pop up 和三角带
闽西南永安二叠系实测构造剖面
注意:逆冲断层、反冲断层、三角带和褶皱等
thanks
4 楔冲式断层
产状相近的一套逆冲断层和一 套正断层共同构成上宽下窄的 楔状冲断体。这种型式的逆冲 断层一般产于盆地之中或两个 盆地之间。
双重逆冲断层
Duplex的顶板逆 冲断层和底板逆 冲断层在前锋和 后缘汇合,构成 一个封闭块体。 断夹块内岩层可 以成膝折弯曲, 更常常形成拉长 的背-向斜对。
注意:断坪不一定水平,断坡不一定倾斜
。关键是看切层还是顺层
210
°
A线理: 158°∠10°
根据断坡走向与逆冲运移方向的方位关系, 断坡可分为前断坡,侧断坡和斜断坡。
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
逆冲推覆构造扩展方式有两种:前展式 和后展式。前展式中每一新的逆冲岩席 发育在老逆冲岩席的下盘,各逆冲岩席 依次像腹地扩展,因此在前展式中位置 最高或最后侧的逆冲岩席形成最早,在 后展式中,位置最高的逆冲岩席形成最 晚。自然界中前展式是最常见的逆冲扩 展方式。
2 对冲式逆冲断层
对冲式逆冲断层由两条相反倾斜, 相对逆冲的逆冲断层组成,逆冲断 层有共向倾 斜,相对逆冲的逆冲断层组成,逆冲 断层有共同的上(升)盘,表现为自 一个中心分别像两个相反方向逆冲, 一般自背斜核部向外撒开逆冲。与造 山带复背斜伴生的两组逆冲断层,分 别在两翼上产出,常常总体呈扇状。
前展式(piggy-back)
后展式(over-step)
逆冲推覆构造组合形式
逆冲断层虽然可以单条产出,但 更常见的是由走向相近的若干条 逆冲断层成束产出,形成一定的 组合形式,主要有:叠瓦式逆冲 断层、对冲式逆冲断层、背冲式 逆冲断层、楔冲式断层。

地震讲义4-典型构造解释

地震讲义4-典型构造解释
了地下构造形态。
4)利用地面剖面判定地震解释剖面的合理性,由
于受偏移归位过量和速度陷阱的影响,地震剖面褶皱脊点 往往向陡翼方向偏离实际脊点,而实际脊点却是在地震脊 点的下倾方向。借助于地面剖面作好地震构造精细解释, 将地面剖面、地震深度剖面及综合解释剖面(以地震剖面 为基本格架,综合钻井、地震及测井资料所解释的剖面, 简称为综合剖面,与前两种剖面比较,它更逼近地下实际 形态)套叠在一起,就能清楚地看到三者的异同,即地面 剖面与后两者的密切关系,就能较准确地把握住地下褶皱 实际高点位置。
第四节 典型构造解释
一、披覆构造:1)隆起型披盖构造;2)断块型披覆构造,
3-27 隆起型披覆构造典型地震反射剖面特征
3-28 断块型披覆构造典型反射特征剖面
2、古潜山的识别
1)古潜山顶面具有不整合面反射波特点,即波阻抗差大,能 量强,频率低,相位较多,相邻道时差大等特点;常伴有大量的 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异常波出现。由于反射波特 征较明显,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只要逐条追踪,是易于识别的。 如果古潜山内部地层稳定,分布面积广,其反射波特征也较明显, 与一般剖面解释相同。大部分古潜山内幕由于不整合面的屏蔽难 以得到较好反射同相轴。
3) 利用地面剖面选择合适的偏移方法。对于岩层出露 的构造顶(轴)部因激发接收条件变差和反射能量发散等因素 的影响,有效反射波的能量微弱,在叠加剖面上表现为一个低 信噪比区,即反射空白区。当参照地面剖面地层产状,设计出 结构与地质物理模型基本相同的偏移模型,对叠加剖面进行偏 移归位时,突出与地质物理模型地层产状相吻合的波(有效 波),压制其它波(视为干扰波),可使构造顶(轴)部偏移 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图3-29(上图)为四 川东部的高陡构造,属 于不对称褶皱逆冲构造, 陡翼倾角大,牵引凹曲 的回转波、拱曲的正向 弧形波与上盘反射波、 绕射波相交干涉,拱曲 的反射波较弱,回转波 较强,错误地将下盘向 斜凹曲的回转波处理或 解释为背斜翼部。结合 地质物理模型的建立与 偏移成像的合理性研究 处理后的结果(图329下图)真实的反映

地震对桥梁结构的影响与对策

地震对桥梁结构的影响与对策

地震对桥梁结构的影响与对策地震,这一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常常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震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了解地震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对于保障桥梁的安全和交通的畅通至关重要。

一、地震对桥梁结构的影响1、水平地震力地震产生的水平震动是对桥梁结构最主要的影响之一。

这种强大的水平力会使桥梁的墩柱、梁体等主要构件发生位移和变形。

如果水平力超过了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就可能导致墩柱开裂、倾斜甚至倒塌,梁体滑落等严重破坏。

2、竖向地震力虽然竖向地震力相对水平地震力较小,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忽视。

它可能会增加桥梁结构的竖向荷载,导致桥墩的受压破坏,或者使梁体与支座之间产生过大的压力,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3、地基失效地震可能会引起地基的液化、不均匀沉降等问题。

地基的不稳定会削弱桥梁基础对上部结构的支撑作用,使桥梁整体发生倾斜、下沉甚至垮塌。

4、结构共振桥梁结构具有自身的固有频率,如果地震波的频率与桥梁的固有频率接近,就会发生共振现象。

共振会使结构的振动幅度急剧增大,从而加重结构的破坏程度。

5、构件破坏地震作用下,桥梁的各个构件,如桥墩的混凝土开裂、钢筋屈服,桥梁支座的损坏,伸缩缝的破坏等,都会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功能。

二、桥梁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形式1、墩柱破坏墩柱是桥梁的主要竖向支撑构件,在地震中容易出现弯曲破坏、剪切破坏和受压破坏。

弯曲破坏表现为墩柱的混凝土开裂、钢筋屈服,墩柱发生较大的弯曲变形;剪切破坏则是墩柱在水平剪力作用下混凝土破碎、钢筋剪断;受压破坏通常是由于竖向荷载过大导致墩柱混凝土被压碎。

2、梁体破坏梁体可能会因为与墩柱的连接失效而发生滑落,或者由于自身的弯曲、剪切变形过大而出现裂缝甚至断裂。

3、支座破坏支座在地震中起到传递荷载和缓冲震动的作用,但其往往容易受到损坏。

常见的支座破坏形式包括支座的移位、剪断、脱落等。

4、基础破坏基础的破坏主要包括桩基础的断裂、承台的开裂以及地基的液化和不均匀沉降等。

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摘要:本文从伊犁盆地新生代地层的展布、形变特征等方面,分析了盆地新构造运动的环境及动力来源,研究新构造运动的运动性质和构造特征所具有的明显的共性和个性特点;认为震荡性和倾斜性是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的重要特点,新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方向为主,垂直升降运动相对较弱,且北部较南部强。

从活动断裂的角度讨论与新构造、地震活动的关系,认为盆地内主要以中、强地震为主。

关键词: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活动断裂;地震引言新构造运动是一次奠定现代地形地貌基本轮廊的最新地壳运动,形成的构造形迹与地形的相关性好,保留的地貌标志明显,运动方式和发展趋势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1]。

伊犁盆地是中国天山西段的大型山间盆地,是新构造运动表现明显地区之一[2],第三纪以来受地应力作用,发生各种地壳形变,它直接表现在构造演化和地貌形态上,这种活动与本区地震有密切的关系。

1新构造运动的环境及动力来源自中新世(N1)开始的新构造运动在伊犁盆地总体上处在一个侏罗纪末的一盆(伊宁—巩乃斯盆地)两山(阿吾勒拉山和察布查尔山)两断陷(尼勒克断陷和昭苏断陷)区域构造背景下[3],并继承性的开始了以水平挤压为主的新构造活动。

其构造动力既受到来自南部印、欧板块作用的远程效应,又同时受到研究区内西北构造带,尤其是北部博罗科努山的强烈作用,使盆地的新构造运动性质和类型上具有其特殊性(图1)。

图1 研究区新构造运动背景图Ⅰ-伊宁盆地;Ⅰ1-伊宁—巩乃斯选合断陷盆地;Ⅰ1-尼勒克断陷;Ⅰ1-阿吾勒拉断隆;Ⅰ1—昭苏断陷;Ⅰ1-恰普恰勒推覆山地;Ⅱ-博罗科努山;Ⅲ-哈尔克山;Ⅳ-赛里木-博乐地块;Ⅴ-南天山造山带据区域地貌及新构造运动特征,结合平原区钻孔及地震地层坡面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伊犁盆地是处于中天山和北天山间的伊犁—中天山微板块中的相对下陷的不均衡断陷盆地。

亦即处于整体抬升的天山造山带中的相对下降盆地,新构造运动尤其是垂直升降运动表现相对较弱。

挤压断裂构造样式地震解释

挤压断裂构造样式地震解释

2018年04月挤压断裂构造样式地震解释秦喜春(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124010)摘要:辽河油田的稠油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油藏地质整体的条件非常的复杂,在具体的开发实践过程当中,需要对辽河油田的地质结构进行分析。

地质板块和板块之间由于碰撞会形成造山带,主要是因为动力学当中存在挤压结构,所形成的造山带一侧长时间就会形成挤压形的盆地。

通过对褶皱构造样式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对断滑褶皱构造的特征和地貌特点进行描述,研究发现辽河油田三分之二的油气产生于背斜构造样式的油气田。

关键词:挤压断裂构造;地震解释;辽河油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稠油产量大幅度上升,辽河油田的油藏类型繁多,地质结构复杂,需要对相应的挤压断裂构造样式进行分析。

在造山带前缘挤压盆地当中最容易出现挤压构造,冲断褶皱构造一般出现在造山带的前缘,通过分析地质结构的特点,可以对辽河油田地质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1挤压构造的结构要素逆断层组成了多种多样的挤压结构,在许多地理教科书当中,通常会将逆断层进行分类,大致上分为推覆体、逆掩断层和逆冲断层。

不同的断层结构所形成的倾角具有一定的差异,同一条断层之间也会存在不同的结构。

在冲断层上面,会有许多构造单元,这些单元共同组成了冲断层。

在近水平逆冲断层当中会存在许多单元,这些单元之间彼此的距离具有一定的差异,个别单元共同组成的规模就叫做推覆体。

如下图所示,是逆冲推覆体构造样式地震剖面:2挤压构造样式2.1叠瓦逆冲断裂构造组合在逆冲作用下,连续的发育过程当中会形成叠瓦逆冲体系,叠瓦逆冲体系整体的特点体现为上陡下缓,其实在断面下凹的地方会形成冲断层。

后展式叠瓦逆冲系整体的发展与之相反,整体的发育趋势是呈现由后向前,冲断作用整体的形成方式也存在差异。

整体的地质结构含油层体系比较多,其中的构造比较复杂,整体埋油地点埋藏比较深,但是整体的非均质性比较明显。

根据储油层特点来进行划分,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油气水整体的组合关系进行划分。

华蓥山断裂南段地震构造环境浅析

华蓥山断裂南段地震构造环境浅析

华蓥山断裂南段地震构造环境浅析摘要:华蓥山断裂南段位于四川盆地东缘,近年来中强震频发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华蓥山断裂南段地震构造环境。

关键词:华蓥山断裂南段地震构造0前言华蓥山断裂位于四川盆地东缘,多隐伏于地下或地表断续出露。

物探重磁资料表明沿此带为异常转换带和梯级带,断裂切穿玄武质层,表明其为基底断裂;从断裂带的平面展布形态,几何组合特征、地表背斜与断裂构造的规模、基底断裂特征、断裂活动性及其地震空间分布和地球物理场特征来分析,华蓥山断裂大致以合川和邻水为界,可分为南段、中段和北段(周荣军等,1997),并且在华蓥山断裂南段开展了活动断层调查,通过热释光测年、地球物理等手段结合地震资料分析表明华蓥山断裂南段现今仍具一定的活动性。

近年来,工业注水诱发地震在世界多个地区被观测到,王小龙等(2011)结合接收函数方法与双差定位法重新定位了2011年荣昌Ml5.1级地震发现震源深度与注水井深度吻合。

另外,长宁6.0级地震被认为与该地长达40年的注水采盐活动高度相关,不仅震中与盐矿临近,且震源深度(4~5km)仅位于采盐溶腔下方不到2km(雷兴林等,2020)。

2021年9月16号泸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矩心深度3.5km,重新定位后的初始破裂深度5.1km接近,符合近三年四川盆地中强震活动深度较浅的特征,其成因被认为是四川盆地沉积盖层内NWW向隐伏逆冲断层在近NS向水平主压应力挤压作用下发生错动所致(易桂喜,2020)。

1 华蓥山断裂南段及其第四纪活动性该段北起重庆合川,南至于宜宾南附近,全长大约250km左右,断裂走向N45°E±;主要由温塘峡背斜、沥鼻峡背斜、古佛山、螺观山等13条背斜组成,大致呈扫帚状展布。

断裂规模不等,长约数公里至50余km,多隐伏于地下或地表断续出露。

布格重力异常和航磁异常呈现明显的北东向梯度带;在荣昌、宜宾、高县及富顺等地断层破碎带中的断层泥、方解石7件年代学样品的热释光法测龄值在102200±6000—768700±61500年,SEM法鉴定结果为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已无明显的活动性(周荣军等,1997)。

中国的地壳运动与地震活动

中国的地壳运动与地震活动

中国的地壳运动与地震活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或地壳内部的地质变动现象,包括地壳的垂直和水平变动。

地震活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地球上岩石或地壳内部发生破裂和振动所引起的现象。

中国地处在欧亚大陆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复杂地质构造区域,因此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在中国十分频繁。

1. 地壳运动的类型与特点中国地壳运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根据运动方式可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包括隆起、下沉和抬升等,主要表现为山脉的形成和消亡。

水平运动包括推覆和走滑等,导致地质断裂和地震活动的频发。

2. 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碰撞中国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是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碰撞。

这个碰撞带给中国带来了多个地震带和地质断裂带,如青藏高原隆升造成的喜马拉雅山脉、岷江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等。

这些地质构造带使得中国地震活动频繁,且地震规模通常较大。

3. 中国的地震活动特点中国地震活动频繁,地震规模较大。

根据地震规模和地震带的划分,中国可以划分为青藏高原区、新疆西北地区、华北平原、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等几个主要的地震带。

其中,青藏高原区地震活动最为剧烈,是世界上地震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4. 地震预测与防范中国积极开展地震预测研究和地震监测工作,提高地震预警和防范水平。

地震预测的方法包括地震历史统计法、地震活动规律法、地震学物理法等多种手段。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通过对地震带、地震断裂带的监测,可以对地震进行预警,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5. 地震灾害的影响与应对地震活动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和损失。

大地震不仅带来直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地震引起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等。

为了应对地震灾害,中国加强了地震灾害科学研究,推进了抗震设防标准的实施,加强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抗震设备的使用。

总结:由于中国地处于复杂的地球构造区域,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在中国十分频繁。

大地构造与地质灾害

大地构造与地质灾害

大地构造与地质灾害一、大地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大地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及其内部所具有的形状、排列和运动规律。

它是由地质构造力量驱动,包括板块运动和山脉隆升等,对地球上的地理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大地构造与地质灾害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其变化和活动会引发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

1. 板块运动引发的地震板块运动是大地构造中最主要的现象之一。

当板块边界发生断裂滑移或碰撞挤压时,储存在岩石中的能量会以弹性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形成地震现象。

这种释放能量导致了富有破坏性的震源,并通过传播引起地震灾害,如建筑物倒塌、土壤液化等。

2. 山脉隆升导致的滑坡山脉隆升是指由于构造作用使得山脉高度增加。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山体往往受到强烈挤压和应力的影响,导致岩层破裂、滑动及崩塌。

这些现象构成了地质灾害中的滑坡,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重大威胁。

3. 地壳变形引起的地面沉降地壳变形是指地球表层发生无序错位或扭曲,通常由于板块运动或构造活动而引起。

这些变形会使得地面产生沉降,导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损毁,甚至引发水灾等灾害事件。

例如中国的古都南京就曾在历史上因为地壳下陷而遭受过洪水侵袭。

二、如何减轻地质灾害对大地构造的影响考虑到大地构造与地质灾害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轻自然灾害对大地构造所带来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有效方法:1. 建立完善的早期预警机制及时准确地预测和监测自然灾害是减轻其对大地构造影响的重要手段。

通过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仪器和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滑坡等潜在灾害隐患,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民众并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

2. 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对于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进行全面、科学的风险评估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能够准确评估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为各级政府制定应对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3. 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在大地构造活动剧烈的区域避免或减少人流密集区以及重要基础设施的布置。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论文提要地震反射层的地质解释主要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选择特征明显的标准反射波,然后结合研究区底层层位关系确定反射波代表的地质层位。

这种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通常称为发射标准层,反射标准层选取的正确与否直觉影响到剖面对比工作和最终解释成果。

正文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中蕴含大量的地质信息,地震反射所涉及的地质现象,在地震剖面中都应有所反映。

然而,在地震剖面中除了地质现象的响应之外,还包含着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它们不具有任何地质意义。

因此,在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之间、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反射波形态与地下构造,反射层与底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存在一定区别。

由于地震反射界面是波阻抗有差异的物性界面,地质上可构成误差的界面是层面、不整合面、剥蚀面、断层面、侵入体接触面、流体分界面以及任何不同岩性的分界面,均可构成地震反射面。

对于此种情况,反射面与地质分界面是一致的。

在某些情况下,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是又差异的,不一定与地层或岩性界面具有对应关系。

如相邻地层由于颜色和颗粒大小变化具有层面,但没有形成明显波阻抗差异界面,不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另外,同一岩性的地层,既无层面也无岩性界面,但由于岩层中所含流体成分的不同(例如水层与油层的分界面、水层与气层的分界面、油层与气层的分界面),而形成明显的波阻抗差异界面,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该地震反射面不一定代表地质界面。

在一般情况下,具有明显波阻抗差异的地层层面是不整合面,不整合面具有明确的年代地层意义,因而相应地也赋予了地震反射面明确的地层年代含义。

确定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年代是地震解释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由地震垂向分辨率分析可知,在薄互层地区,地震记录上的一个反射波,并不是由单一界面产生的单波,而是几十米间隔内许多反射波叠加的结果。

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界面不能严格的与某一确定的地质界面相对应,而是一组薄互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地震工程地质问题及危害

地震工程地质问题及危害

地震工程地质问题及危害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课题名称:地震工程地质问题及危害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班级:水文09-1班学号:3090205117学生:郑盛业指导教师:赵华荣日期:2011-10-28地震工程地质问题及危害【摘要】在地壳表面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和现象,称为地震。

地震极其频繁的,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地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的生活,因此工程地质学也着重了对地震的研究,通过对地震的成因、分布、震级和烈度、危害等的学习研究之后,人们在防震、抗震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为了能够消除地震的危害,人们也在不断的研究之中。

【关键词】地震工程地质危害目录第一章地震工程地质问题概述第一节什么是地震 (05)第二节地震工程地质概述 (05)第二章地震的分类和其发生原因第一节地震的分类 (06)第二节地震的发生原因 (06)第三章地震的分布第一节地震的时间分布 (07)第二节地震的地理分布 (08)第四章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第一节地震的震级 (09)第二节地震的烈度 (10)第五章地震的危害第一节地震灾害 (12)第二节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危害 (12)第三节地震引发对环境危害 (13)第六章防震、抗震第一节学习防震、抗震 (15)第二节建筑物的防震、抗震 (16)第七章我国地震问题情况第一节我国的震区 (17)第二节我国地震的基本特征 (18)主要参考文献 (19)第一章地震工程地质问题概述第一节什么是地震地球,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裂。 冲 断推 覆 体 是在 岩 层 因拉 伸 产生 撕 裂 时 的剪 切面 在运 动 下 只产 分 析 , 以此 来 预 测 关 于 地 震 的未 知 数 据 , 来 完 成 对 地 震 事 发 之 前 的 生 了较 大 的位 移 , 但 是 并没 有 发 生 因运 动而 产 生褶 皱 。 预 测 。通 过 研究 可 以 了解 地 震 发 生时 的岩 石运 动 , 冲断 层 岩 石褶 皱 推覆 构造 还 可 以 由其 他 原 因产 生大 规 模位 移 。 当板状 岩 石层 发 形 成 , 从 而得 知 其发 生 机 理 , 为地 震 的有 效 预测 提 供理 论 基 础 。 生伸展或者滑动时 , 会 发 生 大量 移 动 的现 象 , 按 这 种 情 况 可 以将 推 研究 推 覆构 造 带 不 仅可 以进行 地 震 的 有效 预 测 , 同时 还 可 以通
1 . 2 . 1单 冲形 式 单 冲 形式 是 由多 条 形 状 相 似 的 冲 断 层 组 成 ,且 其 逆 冲方 向相 同, 由此 形 成有 次 序 的叠 瓦状 。 在 地 质 的 断面 层 和下 岩层 中 , 会 产生 系 列 的 附加 构造 , 单 冲形 式 的推 覆 构 造 主要 在 岩 层 褶皱 和 发 生逆 冲带 的 地方 孕 育 。单 冲形 式 也 是推 覆构 造 最 为典 型 的组 合 形式 。 1 . 2 . 2背 冲形 式 背 冲 形式 的 冲断 层 是 呈 叠 瓦 状 向 构造 岩 层 的 两 侧外 面 的 地方 发生逆冲 , 由于逆冲方 向相反 , 在岩层构造应力之下产生两种断层 。 我 国较 为典 型 的推 覆 构 造 中 , 扬 子板 块 的 边缘 向大 陆 盆地 而 成 的构 造 带 中常见 到 背 冲形 式 的构 造 。 1 . 2 . 3对 冲 形式 对 冲形 式 主要 发 生 在 盆地 , 主要 由两 个 呈叠 瓦 状 的 冲 断层 在 盆 地 内发 生相 对 逆 冲形 成 的 。 这种 对 冲形 式 的构 造 是 随盆 地 的产 生 而 产生 的 , 并 且 是 从 盆 地 最 中心 的位 置 , 发 生 明 显对 冲 , 形 成 构 造 地
科技创新与应用 l 2 0 1 5 年 第1 8 期
பைடு நூலகம்
资源与环境
浅析 推 覆构造 带 及对地 震 的影 响
吕 佩琳
( 贵 阳职业技 术学院 , 贵 州 贵阳 5 5 0 0 0 0 )
摘 要: 推 覆 构 造带 的 形成 是 经过 较 长 时 间的板 块 和 冲 断层 移动 形 成 的 , 按 岩 层 的褶 皱 可 以分 为褶 皱推 覆 体 和 冲 断推 覆 体 , 按 作 用力 不 同可 分 为推覆 和 滑覆 。推覆 结构 的 组成 形 式是 通 过 冲断 层 的运 动特 点及 成 型形 状 区分 的 , 分 为 单 冲 形式 、 背 冲形 式 、 对 冲 形式、 楔 冲形 式 。研 究推 覆 构 造 的冲 断层 岩 石褶 皱 可 以 了解 到地 震 发 生 的机 制 , 并进 行 地震 预 测 , 具有 重 大 意 义。 关键词: 推覆结构; 冲 断层 ; 地 震 推覆 构 造是 地 质 结构 中较 为 复杂 的一 种 结构 , 对 推 覆 构 造 的研 究 已经 有 了一 百年 的历 史 , 对其 演 化 、 形 成 特 点 等 方 面 了解 比较 深 入 。 目前 对其 研 究 主 要是 为 了进行 石 油 能 源勘 测 , 研 究 成 果 也 是 十 分丰富 , 同 时研 究 表 明 , 对 推 覆 构 造 的研 究 也 可 以 了解 地 震 发 生 机 理, 可 对 地震 进 行 有效 预测 。 汶川 和 雅安 都 属 于 四川 盆 地 , 此 地处 于印 度板 块 和 亚 洲板 块 的 缓冲带附近 。 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均处于龙 门逆冲推覆带的断裂带 上, 这 断裂 带 是 由青 藏 高 原 的抬 升 , 使 地 质 板块 发 生 一 定位 移 , 使 龙 门 山在 断裂 带上 产 生 挤 压 。这 一 带 的岩 层 一直 在 进 行 应力 的蓄 积 , 当应 力 达 到 一 定 程 度 时 , 就会爆发 , 引起地壳的破裂 , 发 生 地 震 活 1推 覆构 造 带 动 。这种因为挤压产生应力爆发的冲断岩层引起 的地震 , 其应力传 推覆 构造带 的整体构造是 由逆 冲断层 和其上盘 的推覆体和下 递 和 散发 的过程 较 为 缓 慢 , 引起 了较 多余 震 。 四川盆 地 内就 有很 多 盘的推覆体组合而成 。一般逆冲断层呈现为上陡下缓的铲子形状 。 推覆构造带 , 更容易发生冲断层之 间的相互移动或冲撞 , 这也是 四 或 者 是 下 陡 上 缓 的倒 铲 子 形 状 ,有 时呈 现 为 陡缓 错 落 相 间 的 台 阶 川 地震 多发 的一 个 根 本原 因。 状 。上 盘 是 由外 来 岩 块 从 远 距 离 的地 方 推 移 到 近处 而形 成 的推 覆 3推 覆 构造 的研究 可 进行 地 震预 测 体。 下 盘 则是 原 有 的岩 石 土地 , 只发 生较 小 的位 移 。 推 覆构 造 多 是 因 推 覆 构造 结 构 较 为 复杂 , 检 测 地 下 岩石 层 也需 要 用 较 为 高端 的 为造 山运 动 形成 , 在 以前 为 陆地 的地 方 也会 常见 , 经 过 时 间 的推 移 , 设备 , 但 是对 推 覆构 造 的研究 可 以 了解地 震 发 生 机 制和 进 行 地震 预 逐 渐 形成 了一 片推 覆 构造 的地形 , 称 为 推覆 构 造 带 。 测 。推 覆 构 造研 究 中对 中断 层 的 岩石 褶 皱 研 究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意 1 . 1推覆 构 造分 类 义 。如 汶 川 地震 就 是 由 于 冲断 层 发生 挤 压 而积 蓄应 力 , 最 后 引起 地 推覆构造按岩层 的褶皱可以分为褶皱推覆体和冲断推覆体。 褶 壳 破裂 , 发生 了严 重 的地 震 。这 次 地 震带 来 了严 重 的人 员 伤 亡 和 巨 皱 推 覆体 是处 于倒 转 平 卧状 态 的褶 皱 沿 着 断 面层 发 生 相对 位 移 时 , 大 的经济 损 失 。 这 个 区域地 震 的发 生 与 推覆 构 造带 的形成 有 着 密切 岩 层 之 间 因 为 位移 产 生 的挤 压 作 用 产 生 了 一定 拉 伸 ,造 成 岩 层 撕 的关 系 。 研究 推 覆 构造 带 的 中断 层 岩石 褶皱 , 分 析 其几 何 参 数 , 定量
覆体分为两类。 一是由伸展运动产生挤压的作用 , 称为推覆 ; 二是由 板 块 自身 重 力 引起 的 滑动 , 产 生 板块 滑 移 , 称为 滑 覆 。 1 . 2 推覆 构 造组 合 形式 推覆 构造 可 以 由冲 断 层 呈 单 条 出 现 ,也 可 以呈 多条 的形 式 出 现, 更多的时候 , 冲断层是呈多条相似的束状出现 。 推覆构造按冲断 层的分布和走向可分为以下几种组合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