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5、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闪小说六题赏析

5、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闪小说六题赏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闪小说六题赏析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扑朔迷离——读莫言闪小说《手》读过莫言的多篇闪小说,其他几篇读后都马上写了点心得体会,惟有《手》是个例外。

并非无话可说,而是读完此文后,虽心知其意,但细细揣摩,却发现个中大有蹊跷,疑窦丛生、扑朔迷离。

比如女主人公那神奇之手的魔力,比如她身份的定位,比如与她有关联的几个男人之间那纠结如乱麻难解难分的人物关系……手/莫言她伸出一只手,让我们轮流握过,然后幽幽地说:“我的手,原来很好看的。

我的手好看的时候,连我自己都看不够。

那时候没有手套,村子里的人谁也没有手套。

我用羊毛线给自己编织了一副。

我的男人很生气,说,你的手,有那么娇贵吗?他把我的手套扔到火塘里烧了。

但很快我就又织了一副。

我对他说,如果你把这副烧了,我就会离开你。

”我的手,是全世界最好看的手,这不是我自吹,这是马司令说的。

马司令有很多女人,见过很多女人的手,他的话有分量,你们应该相信。

我五十多岁时,身上的皮肤都起了皱,变粗了,变柴了,但我的手还是那样细嫩,村子里那些大闺女的手,摸起来也不如我的手好。

我丈夫后来到山外边当了官,折腾得不行了,回来找我,我摸摸他,他就好了。

他嘴巴碎,出去胡乱说,就传开了。

他带着一个比他大很多级的官来找我摸,我不摸。

丈夫打我。

我说,你杀了我我也不摸。

他摇摇头,说,你是对的,我们不摸,如果你摸了,我就是畜生了。

于是他就辞官回了家,一直到死也没离开……”首先谈谈女主人公那神奇的手。

小说写的是一位老妇对“我们”幽幽讲述关于她那神奇之手的悠悠往事,说的是“手”的故事,实际上是在追忆逝水年华,缅怀那盘萦心头的风花雪月。

莫言《母亲》原文及赏析

莫言《母亲》原文及赏析

莫言《母亲》原文及赏析莫言《母亲》原文及赏析莫言的散文《母亲》通过回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勇气与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表现了母亲的坚韧,勤劳,朴实与伟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和整理的的莫言《母亲》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母亲莫言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

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

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

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莫言的经典作品赏析

莫言的经典作品赏析

莫言的经典作品赏析莫言,中国当代作家,因其深刻的作品和对中国乡土文化的描绘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他的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让人们在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感悟。

本文将以莫言的经典作品为题,对他的作品进行赏析。

《红高粱家族》。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作。

这部小说以中国北方一个农村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家族成员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以家族的兴衰为主线,通过多代人的命运和情感纠葛,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沧桑和变迁。

莫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性的复杂,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深刻。

《蛙》。

《蛙》是莫言的另一部代表作品,也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中国文化大革命为背景,通过一个农村医生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以医生孙少安的视角,描写了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艰辛和磨难,以及他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

莫言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敏感,揭示了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的摧残和对人性的扭曲,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丰乳肥臀》。

《丰乳肥臀》是莫言的又一部经典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背景,通过一个女性的命运,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以女主人公的视角,描写了她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命运和情感纠葛,以及她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莫言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对人性的敏感,揭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莫言的经典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乡土文化的丰富和人性的深刻,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感悟。

莫言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十七讲 莫言作品赏析

第十七讲 莫言作品赏析

《生死疲劳》是莫言2005年以喷涌般 的气势创作的一部重构宏大叙事艺术 的长篇巨著。在小说中,一个被冤杀 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 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 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 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
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 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 疲劳的悲欢故事。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


二、创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1至1984:《春夜雨霏霏》《民间音乐》等。

第二阶段是1985至1986(爆发期):《透明的红萝
卜》《金发婴儿》《红高粱家族》(含5个中篇《红高 粱》)等。(反传统,想象奇特)

第三阶段是1987以《红蝗》的发表为标志:《檀香 刑》 《丰乳肥臀》 《酒国》 等(兼收并蓄,信马由缰)。
人物分析



黑孩:悲惨不幸与孩与小铁匠

狗日的!公狗!母狗!你也配吃萝卜?老子肚 里着火,嗓里冒烟,正要它解渴!’‛
老小铁匠

打得最精彩的时候,……也是老铁匠最悲哀的 时候,仿佛小铁匠不是打钢钻而是打他的尊严。 ‛‚正当老铁匠要为手中的钻子淬火时,小铁匠 耸身一跳到了桶边,非常迅速地把右手伸进了 水桶。老铁匠连想都没想,就把钢钻戳到小伙 子的右小臂上。……小铁匠‘嗷’地号叫一声, 他直起腰,对着老铁匠恶狠狠地笑着,大声喊: ‘师傅,三年啦!’……老铁匠在雾中说: ‘记住吧’‛
第十七讲 莫言及作品赏析
教学目标: 1、了解莫言及其代表作品 2、鉴赏人物形象 3、鉴赏小说的创作的艺术表现 4、品味小说独具魅力的语言
一、莫言简介


原名管谟业(1955),山东高密。当代名作家。 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 1976年8月参加解放军,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 学院文学系学习。 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 文坛注意。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 反响强烈。1997年发表长篇小说《丰乳肥臀》, 引起争议。

莫言诗歌全文及赏析

莫言诗歌全文及赏析

莫言诗歌全文及赏析
莫言诗歌全文及赏析
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莫言
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
自己走不出来,
别人也闯不进去。

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道伤口,
或深或浅,盖上布,以为不存在。

我把最殷红的鲜血涂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场爱恋,
用心、用情、用力,感动也感伤。

我把最炙热的心情藏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行眼泪,
喝下的冰冷的水,酝酿成的热泪。

我把最心酸的委屈汇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段告白,
忐忑、不安,却饱含真心和勇气。

我把最抒情的语言用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你永远也看不见我最爱你的时候,
因为我只有在看不见你的时候,才最爱你。

同样,你永远也看不见我最寂寞的时候,
因为我只有在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也许,我太会隐藏自己的悲伤。

也许,我太会安慰自己的伤痕。

从阴雨走到艳阳,我路过泥泞、路过风。

一路走来,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红高粱》赏析.解读

《红高粱》赏析.解读
1976年8月参军来到渤海边上,站岗之余 依旧喂猪、种菜。
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 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
1981年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
引起文坛注意。
莫言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 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 爱的作品”第一名。同年从军艺毕业,到解 放军总政治部工作活方式的直接铺陈中 重新构筑历史场景。
《红高粱》
三、历史文化意识: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 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 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生存 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 们,……,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 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 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 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 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
《红高粱》
县志载:民国二十七年,日军捉高 密、平度、胶县民伕累计四十万人 次,修筑胶平公路。毁稼禾无数。 公路两侧村庄中骡马被劫掠一空。 农民刘罗汉,乘夜潜人,用铁锨铲 伤骡蹄马腿无数,被捉获。翌日, 日军在拴马桩上将刘罗汉剥皮零割 示众。刘面无俱色,骂不绝口,至 死方休。
《红高粱》
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事为 背景,突出既不是共产党领导的军 队,也不是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却 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支土匪军队, 演绎了以土匪和酒家女子间的姻缘 为核心的民间抗日故事。
《红高粱》
一、“寻根”是要寻什么?
民间写作: 个性化写作/无功利写作
写作姿态: 为老百姓写作 作为老百姓写作
《红高粱》
二、战争题材:土匪抗日
“《红高粱》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发生在我们邻村。起初是国民党的 游击队在村头小桥上打了一场伏击 战,击毁了日本人一辆汽车,歼灭了 日本一个小队。三天后,日本军队 来报复,因为一个人指错了方向,使 得另一个村庄的一百多个百姓惨遭 杀害。”

《红高粱》赏析

《红高粱》赏析

《红高粱》
2、独特的叙述方式:
“我爷爷”、“我奶奶” 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结合起 来,创造出贴近历史情景、复活历 史想象的功效。
《红高粱》
父亲说:“爹,俺娘想你啦,叫你去。” 爷爷问:“你娘还活着?” 父亲说:“活着。”父亲牵着爷爷的 手,向着高粱深处走。 奶奶躺在高粱下,脸上印着高粱的暗 影,脸上留着为我爷爷准备的高贵的笑容。 奶奶的脸空前白净,双眼尚末合拢。 父亲第一次发现,两行泪水,从爷爷 坚硬的脸上流下来。 爷爷跪在奶奶身旁,用那只没受伤万千,阵势列在墨河边。 余司令,阵前站,一举手炮声连环。 东洋鬼子魂儿散,纷纷落在地平川。 女中魁首戴风莲,花容月貌巧机关, 调来铁耙摆连环,挡住鬼子不能 前„„
《红高粱》
余司令的队伍连聋带哑连瘸带拐不 过四十人,但这些人住在村里时, 搅得鸡飞狗跳,仿佛满村是兵,队 伍摆在大路上,三十多人缩成一团, 像一条冻僵了的蛇。枪支七长八短, 土炮、鸟枪、老汉阳,方六方七兄 弟俩抬着一门能把小秤砣打出去的 大抬杆子。哑巴扛着一盘长方形的 平整土地用的、周遭二十六根铁尖 齿的耙„„
《红高粱》
3、两种视角: “豆官”/“我父亲” “我”
“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土路上主 演过多少风流悲喜剧,我知道。父亲也 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 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 知道。”
《红高粱》
“站在河堤上,抬眼就见到堤南无垠的 高粱平整如板砥的穗面。它们都纹丝不 动。每穗高粱都是一个深红的成熟的面 孔,所有的高粱合成一个壮大的集体, 形成一个大度的思想。
《红高粱》
另一条是激情的故事线索,突现出 来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包括对性 爱与暴力的迷醉和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 力。这是对民间世界和原始生命的讴歌。

《头发的故事》赏析

《头发的故事》赏析

《头发的故事》赏析摘要:一、引言二、文本概述三、主题分析四、艺术特点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头发的故事》是我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作品以普通人的生活为背景,通过讲述头发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充满韵味的小说,探讨其背后的深刻含义。

二、文本概述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一个关于头发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小辫子,从小到大,头发一直是他自豪的象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辫子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头发也成为了他命运的写照。

从童年时代的乌黑浓密,到青年时代的稀疏灰白,头发见证了小辫子所经历的劳动、求学、恋爱等各种生活阶段。

三、主题分析《头发的故事》以普通人的头发为载体,展现了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沧桑。

作品中,头发不仅仅是一个生理特征,更是人物性格、命运和时代背景的象征。

从小辫子自豪的头发,到遭遇生活挫折后的头发,再到晚年时的白发,头发成为了小辫子人生轨迹的缩影。

通过头发的故事,小说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以及人们在面对命运起伏时的坚韧与无奈。

四、艺术特点莫言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鲜明的民间叙事风格,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地方特色。

同时,作品以头发生涯为线索,将人物的生活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小说具有强烈的可读性,让读者在品味故事的同时,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五、结论《头发的故事》以微观的角度,描绘了一个普通人从小到大的生活历程。

作品通过头发这一特殊视角,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莫言以其独特的民间叙事风格,展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让读者在欣赏小说的同时,思考人生的真谛。

莫言《母亲》赏析

莫言《母亲》赏析

莫言《母亲》赏析 莫言 的散文 文笔简洁, 风格恬淡。

读他的散文, 就像是在倾听他以高密人的朴实的话语, 娓娓地向我们讲述他的见闻经历,诉说他的生活感悟,感觉是那样的随和。

而读 后再细细一品味,就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艺术魅力。

《母亲》一文,作者如话 家常地叙写母亲在艰难岁月里的经历,刻画了一位坚强、乐观的母亲形象。

接下 来小编为你带来莫言《母亲》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母亲 莫 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

5 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 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 用 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 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 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 学 道路的起点。

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

储存 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 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

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 小说 的面貌和特质。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 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 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 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 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 不认识文字, 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 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 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 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 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 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 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莫言《卖白菜》原文及赏析

莫言《卖白菜》原文及赏析

莫言《卖白菜》原文及赏析莫言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

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

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今天是大集。

”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

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

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透过蒙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

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

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

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

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小时被牛犊或是被孩子踩了一脚,所以它一直长得不旺,当别的白菜长到脸盆大时,它才有碗口大。

发现了它的小和可怜,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

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但第二天它就打了蔫。

母亲知道了真相后,赶紧将它周围的土换了,才使它死里逃生。

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

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

(完整word版)莫言作品赏析

(完整word版)莫言作品赏析

莫言作品赏析莫言,作家,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高密。

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出神秘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檀香刑》《檀香刑》是莫言沥胆苦心磨砺出的长篇小说.在这部结构精巧、语色浓郁的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

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最终被施以“檀香刑”.作品以“施刑”为主线,展示了中国王朝政治没落中的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外国殖民者的强取豪夺等等.小说围绕着檀香刑的实施,将封建王权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凸显了专制权力作用于个体上的历史机制,成功地折射出专制权力赖以存活的黑色土壤和阴暗法则。

小说刻画了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富有浪漫气质的戏班班主孙丙、具有正义感的高密知县钱丁、从京城刑部大堂告老还乡的刽子手赵甲以及他们的女儿、干女儿、儿媳妇孙眉娘、残酷而狡猾的政客袁世凯等等.《生死疲劳》《生死疲劳》是莫言2005年以喷涌般的气势创作的一部重构宏大叙事艺术的长篇巨著。

在小说中,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

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

这部小说是莫言在艺术上向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巨制;关于生命的六道轮回想象撑起了这座气势宏大的文学建筑,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酒国》《酒国》是莫言于1989至1992年全力打造的一部将现实批判锋芒推向极致,并在叙事实验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的长篇力作.小说犀利地揭示了这个社会的可怕奥秘.与故事并行的是出现在小说中的关于文学创作的通信,以及小说作品。

莫言作品赏析

莫言作品赏析

莫言作品赏析一.“怪味”研究人称莫言是“怪才”、“鬼才”,源于其作品的怪味。

这怪味从何而来?莫言小说之所以被人认为怪,是因为他的作品与我们日常所见之作品有较大的不同。

刘广远在《论莫言小说的复调叙事模式》中认为在传统小说中,作者仿佛就是一切,具有支配权、评论权和决断权,而在复调小说世界中不是这样的。

莫言正是利用复调这种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陌生化的思考,其作品总能给人一种新鲜感觉。

因为他的小说的叙述充满怪诞现实主义的色彩,以怪诞的方式叙述了现代社会现象,在荒诞原则下建立起虚构话语世界,这与传统小说的现实主义手法是相悖的。

而郭并茹在《寻找一种叙述方式》中认为:“莫言的小说也许无意于为正史补阕,但其实录的史传笔记以及借小人物写时代的表现方式却接续了传统的叙述方式。

”有人另辟蹊径从艺术、哲学等视角来探讨其“怪”的渊源。

吴非《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中认为,《红高粱》、《红蝗》、《白棉花》等作品在艺术语言上主动认同于西方现代绘画美学,这种色彩感在作品的情感――形式结构中的表现,吴非称之为绘画对文学的占有。

而刘清虎《莫言的生存哲学》中认为,莫言为笔下的人物提供了两种生存方式――反抗与忍耐,但同时又对其作用和力量进行消解,这其实反映出一种生存悖论。

也正是由此引出的深入思考促使莫言对自己的生存哲学和“高密东北乡”进行改造。

他不仅对这个荒诞颓废的世界和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作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且在苦苦的探索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自我拯救的武器――诉说。

文章却对此表示了怀疑,以为莫言关心的已经不是偏于一隅的某些人的生命意义上的生存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哲学意义上的`生存问题了。

二.感觉书写研究莫言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是独特的,他打破了传统的单调的对外部世界的摹写,而着力写于主观情感的挥洒。

关于莫言感觉的特点,赵勇参考朱向前、张志忠等人的观点,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给人强烈刺激的感官、动感、通感、感觉变形,赋予抽象的思想或情感以鲜明的感觉,神秘超验的感觉。

名家散文赏析-莫言

名家散文赏析-莫言

名家散文赏析-莫言
莫言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被国际文坛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首席写作者”,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对莫言的名家散文进行赏析,通过逐个章节的细化,带您领略莫言散文的魅力。

一、文化背景及莫言生平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介绍莫言的文化背景,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莫言的个人生平和成长经历。

这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莫言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个人经历。

二、莫言散文作品概述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概述莫言的散文作品,包括他的代表作品和风格特点。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概览,读者可以对莫言的散文创作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三、散文作品赏析
这一章节将逐个篇章对莫言的散文进行赏析,包括对每篇散文的主题、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读者可以通过这些赏析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莫言的散文作品。

四、莫言散文的艺术魅力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探讨莫言散文的艺术魅力,包括他的叙
事手法、意象和象征、语言的美感等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艺术要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莫言散文的独特之处。

附件:
本文档附有莫言散文的部分原文摘录和翻译,读者可以通过阅
读原文来更好地理解莫言散文的语言运用和美感。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版权法:保护文学、艺术等著作权利的法律规定。

2:知识产权:包括版权、商标权、专利权等在内的一系列权益,用于保护个人和组织的创造性劳动成果。

名家散文赏析-莫言

名家散文赏析-莫言

名家散文赏析-莫言名家散文赏析-莫言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写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本文将通过对莫言散文的赏析,分章节介绍其代表作品及创作特点。

第一章:《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该作以农村为背景,通过描写红高粱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变迁,展现出残酷的现实与人性的复杂。

莫言巧妙运用多重叙事视角,将故事层层递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章:《檀香刑》《檀香刑》是莫言的又一力作,该作以古代杀人案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檀香刑的追溯和揭示,展现出人心的黑暗和社会的残酷。

莫言运用细腻的描写和紧凑的情节,构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

第三章:《莫言散文的创作特点》莫言的散文作品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创作特点。

首先,莫言善于运用鲜明的形象描写,使作品生动有趣。

其次,他擅长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以独特的文风吸引读者的眼球。

此外,莫言的散文作品往往以农村为背景,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呈现出真实而深刻的人性面貌。

第四章:附件本文档附有莫言相关的散文作品,供读者深入了解。

第五章:法律名词及注释1.著作权法:著作权法是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创作人权益的法律。

莫言作品的出版、转载等行为需要遵守著作权法的规定。

2.侵权:侵权是指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包括著作权侵权、名誉权侵权等。

未经莫言授权擅自转载、翻译、篡改等行为都有可能构成对他的侵权。

3.版权:版权是指著作权作品的创作人对其作品所享有的权利。

莫言作品的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其授权,他人不得擅自利用。

全文结束,附件及法律名词注释请参见附件。

【2018-2019】赏析莫言粮食-实用word文档 (11页)

【2018-2019】赏析莫言粮食-实用word文档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赏析莫言粮食篇一:莫言作品赏析莫言作品赏析莫言,作家,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高密。

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出神秘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檀香刑》《檀香刑》是莫言沥胆苦心磨砺出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结构精巧、语色浓郁的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

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最终被施以“檀香刑”。

作品以“施刑”为主线,展示了中国王朝政治没落中的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外国殖民者的强取豪夺等等。

小说围绕着檀香刑的实施,将封建王权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凸显了专制权力作用于个体上的历史机制,成功地折射出专制权力赖以存活的黑色土壤和阴暗法则。

小说刻画了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富有浪漫气质的戏班班主孙丙、具有正义感的高密知县钱丁、从京城刑部大堂告老还乡的刽子手赵甲以及他们的女儿、干女儿、儿媳妇孙眉娘、残酷而狡猾的政客袁世凯等等。

《生死疲劳》《生死疲劳》是莫言201X年以喷涌般的气势创作的一部重构宏大叙事艺术的长篇巨著。

在小说中,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

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

这部小说是莫言在艺术上向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巨制;关于生命的六道轮回想象撑起了这座气势宏大的文学建筑,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赏析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赏析

莫言 的透明的胡萝卜主要讲些什么内容?如何赏析呢?下面一起来看下!【一、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内容简介】《透明的红萝卜》里的主角,小黑孩是个孤儿,从小缺乏父亲的教导且总是受到继母的虐待,这从小黑孩的外貌就可以看出来:孩子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子,裤头上染着一块块的污渍,有的像青草的汁液,有的像干结的鼻血。

裤头的下沿齐着膝盖。

孩子的小腿上布满了闪亮的小疤点。

他的头很大,脖子细长,挑着这样一个大脑袋显得随时都有压折的危险。

文章中写小黑孩被继母从睡梦中打醒去挑水的 段落 写的比较细致。

小黑孩的遭遇使得他的性格变得沉默、倔强而孤独,感情世界也变得空虚,从不愿意主动跟别人打交道。

而处在乡村社群中心的青年们,他们对于黑孩从没有屑于理解。

小黑孩和小石匠被派到滞洪闸工地干活挣工分 ,受到了小石匠以及美丽善良的菊子姑娘的保护。

但因为继母虐待的阴影以及他对菊子姑娘一种隐隐的情慷,他甚至咬了菊子姑娘 ,在小石匠和小铁匠打架时,意外地帮欺负他的小铁匠去打小石匠。

小铁匠动不动就让黑孩去偷地瓜和红萝卜,因为黑孩视觉上的幻觉 ,他把红萝卜看成了有着金色外壳包着银色液体的透明的红萝卜,从此对红萝卜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最后当小铁匠把他的萝卜扔进了水里再也找不到时,黑孩钻进了萝卜地,把所有正在成长的红萝卜都拔了出来。

【二、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赏析】萝卜能够透明,还是红色的。

这已经是个意象,一个富于诗意的意象。

它使人想起 童话 。

然而,按照通常的说法这应该算是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所谓农村 题材 小说 。

但凡是读过这篇 小说 的人,恐怕都要犹疑,它究竟能不能算是反映现实农村生活的农村题材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

这孩子刚出现 的时候普普通通,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裤子,细长的脖子支撑着大脑袋。

但是越到后来,这孩子越象个小精灵,还透着几分 神秘。

他从来不说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作品赏析
莫言简介:
莫言男,原名管谟业,1955年二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参军,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

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1981年开始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著有《莫言文集》五卷,长篇小说《红高梁家族》、《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酒国》、《红树林》、《檀香刑》,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牛》,短篇《拇指铐》等。

1997年转业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报社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本。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是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

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崛起。

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

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

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在经历《红高粱》的写作高峰后,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金发婴儿》、《爆炸》、《欢乐》、《红蝗》、《筑路》、《雨中的河》、《流水》、《弃婴》、《猫事荟萃》、《玫瑰玫瑰香气扑鼻》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不少小说集如《红耳朵》及《传奇莫言》亦先后在台湾推出。

由于童年大部份时间在农村度过,自谓一直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影响,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就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泉源。

小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也成为他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

《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描写一个人的“变身”,以华丽的语言带出一浪接一浪的神秘。

《酒国》则以充满浪漫色彩的描写,绘划出一个盛产名酒地方的故事。

《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是对自己的一大超越。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莫言自谓“莫”言,笔下却是千言万语。

不论题材为何,他那滔滔不绝、丰富辗转的词锋,总是他的注册商标。

这大约是小说家自嘲或自许的游戏了。

《檀香刑》
《檀香刑》是莫言沥胆苦心磨砺出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结构精巧、语色浓郁的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

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最终被施以“檀香刑”。

作品以“施刑”为主线,展示了中国王朝政治没落中的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外国殖民者的强取豪夺等等。

小说围绕着檀香刑的实施,将封建王权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凸显了专制权力作用于个体上的历史机制,成功地折射出专制权力赖以存活的黑色土壤和阴暗法则。

小说刻画了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富有浪漫气质的戏班班主孙丙、具有正义感的高密知县钱丁、从京城刑部大堂告老还乡的刽子手赵甲以及他们的女儿、干女儿、儿媳妇孙眉娘、残酷而狡猾的政客袁世凯等等。

《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是莫言2005年以喷涌般的气势创作的一部重构宏大叙事艺术的长篇巨著。

在小说中,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

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

这部小说是莫言在艺术上向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巨制;关于生命的六道轮回想象撑起了这座气势宏大的文学建筑,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酒国》
《酒国》是莫言于1989至1992年全力打造的一部将现实批判锋芒推向极致,并在叙事实验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的长篇力作。

小说犀利地揭示了这个社会的可怕奥秘。

与故事并行的是出现在小说中的关于文学创作的通信,以及小说作品。

这些小说作品在风格上五花八门,堪称是小说文体的"满汉全席"。

本书法语版获得2001年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

《欢乐》
出生于高密县农村一个贫困家庭的青年——永乐,像千千万万个农村孩子一样,希望通过高考,跳出农门,摆脱贫穷与落后。

可5次高考,5次败北。

希望
化为泡影……一切一切压迫着他,万般无奈,只好逃出家门,踏上“快乐”的不归之路。

《红蝗》
在胶东大地高密县,50年前后发生了震天动地、触目惊心的两次大蝗灾。

50年前那场大蝗灾,蝗虫汹涌澎湃、灭而不绝……四老妈与他的情人也死在了那场蝗灾中…… 50年后的大蝗灾,人们在解放军、科学家的帮助下终于战胜了蝗虫。

《丰乳肥臀》
《丰乳肥臀》是莫言早期创作中的一座高峰,也是篇幅最为饱满的一部长篇力作。

小说从抗日战争一直写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以汪洋恣肆的笔触对波澜壮阔的历史进行了描绘。

书中的母亲艰难孕育了上官金童和他的八个姐姐,众多儿女组成的庞大家族不可抗拒地被裹挟卷入了20世纪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进程。

小说通过描写家庭来反映社会的变迁,表现了莫言对于女性的同情和赞颂。

同时小说书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

本书获1996年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

《天堂蒜薹之歌》
《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1988年创作的一部体现中国作家良知、反映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力作。

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

这起被报纸报道的事件促使莫言放下正在创作中的家族小说,用了三十五天,创作出这部义愤填膺的长篇力作。

在结构上,这部小说采用民间艺人演唱与正文叙述结合的互文方式,汹涌澎湃,充满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