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厌氧性细菌(anaerobicbacteria).pptx

合集下载

厌氧性细菌PPT课件

厌氧性细菌PPT课件
织结合非常牢固,一旦结合则抗毒素不能发生中 和作用)---------及早治疗 ❖ 获得有效抗毒素的途径是人工免疫:
主动、被动
四、微生物检查
❖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一般不进行 ❖ 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诊断 ❖ 必要时厌氧培养
防治原则:一旦发病,疗效不佳,预防是关键
➢ 清创:防止创口厌氧微环境的形成
三型多价抗毒素,同时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 ❖ 加强护理和对证治疗 ❖ 对症治疗:特别注意预防呼吸肌麻痹和窒息
艰难梭菌
菌群失调:抗生素长期或不合理使用 腹泻和假膜性肠炎 外毒素A:肠毒素; B:细胞毒素 万古霉素或甲硝唑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1.致病条件:无芽胞厌氧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数量上占 绝对优势(肠道内占99.9%)为机会性致病菌,引起内 源性感染。
死亡 神志清楚,病死率高
(2)创伤感染中毒
伤口被肉毒梭菌芽胞污染后,芽胞在局部发芽, 繁殖,释放出肉毒毒素,导致机体中毒
(3)婴儿肉毒病:便秘、吮乳无力等,病死率不

目前的应用
三、微生物检查
标本:呕吐物或可疑食物 厌氧培养,分离细菌 动物实验
防治原则
❖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监督,加热食品 ❖ 尽早根据症状作出诊断,迅速注射A、B、E
自测题
关于破伤风梭菌,以下正确的是
A.通过伤口感染,细菌侵入血而致病 B.革兰阴性菌,具周鞭毛

第十一章 厌氧性细菌

第十一章  厌氧性细菌

( 一 ) 生物学性状
1.革兰染色阳性。 菌体细长,有周鞭毛、无荚膜。 ※芽胞呈正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使 细菌呈鼓槌状,为本菌典型特征。
2.专性厌氧。血平板上,有β溶血。
3.芽胞对外界抵抗力强,能耐煮沸1h,在干燥的 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十年。
( 二 ) 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致病作用主要依赖于病菌所 产生的外毒素。
(2)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 杀灭病 原菌和其他细菌。 (3)可使用多价抗毒素和高压氧舱法治疗- 后者可使血液和组织中的氧含量提高,能 部分抑制厌氧菌的生长。
三、肉毒梭菌(C. botulinum)
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引起人和 动物肉毒病,最常见的为肉毒中毒和 婴儿肉毒病。
( 一 ) 生物学特性
3.分

分为 A 、 B 、 C 、 D 、 E 5 种血清型:
A 型-- 对人致病, 引起气性坏疽和食物中 毒。
C 型-- 可引起坏死性肠炎。
( 二 ) 致病性
1.致病物质
产气荚膜梭菌有荚膜、能产生侵袭性酶 和多种外毒素 。
2. 所致疾病
(1) 气性坏疽 1)致病条件--与破伤风梭菌类似。多见于 战伤,也见于平时的工伤、车祸等。 2)主要由 A 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 3)潜伏期--短 , 一般仅为 8-48h 4)发展迅速--病菌除产生多种毒素外,体内 可形成荚膜和繁殖周期短等特点,使该病发 展迅速,病情险恶。如不及时治疗,常导致 死亡。

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
3000 U。 注意过敏反应:因为TAT马抗毒素。 脱敏疗法: 紧急预防,早用, 量足。
二、产气荚膜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粗短杆菌,芽胞呈梭状,体内形成荚膜
2.培养特性:专性厌氧。
血平板上,菌落较大,灰白色,不透明、边缘锯齿状;多 数菌 株有双层溶血圈,内环完全溶血是 毒素,外层为 毒素,不溶血;
本菌产生破伤风外毒素、溶血毒素(此与溶链菌O溶血素相似) 对氧敏感,可溶解红细胞、粒细胞等;
破伤风痉挛毒素:为神经毒素,为一条多肽链由细菌的蛋白 酶切割为轻链和重链;两链由S-S键相连;
3. 抵抗力:芽胞抵抗力强大 ,芽孢在土壤可存活几十年;对青霉 素、磺胺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条件:盲管伤口伴有坏死组织,或伴有泥土及需氧菌污染
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
第一节 概述 厌氧菌是一大群专性厌氧、必须在无氧的环境才能生长的细菌;
一、厌氧菌 的种类
有芽胞,G+,梭菌,抵抗力强,存在与水、土 动物及人的肠道,能长期耐受恶劣的环境, 条件适宜又出芽繁殖
无芽胞,G+;G-,球菌/杆菌,属于正常菌群, 可与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共存于口腔、肠道、 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
素 θ毒素 血管壁通透性↑ 水肿

胶原酶 组织崩解

厌氧性细菌Anaerobicbacteria

厌氧性细菌Anaerobicbacteria
B. The inhibitory neurotransmitters (e.g., GABA, glycine) prevent depolarization of the postsynaptic membrane and conduction of the electrical signal. C. Tetanospasmin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production or storage of GABA or glycine, but rather their release (presynaptic activity). D. In the absence of inhibitory neurotransmitters, excitation of the neuroaxon is unrestrained.
3、致病机理:
破伤风梭菌
经创口 局部繁殖,产 毒素经突触逆向运输
生痉挛毒素 经HN使轻 链进入细胞
毒素经淋巴、血流
CNS
轻链发挥 毒性作用
毒素经HC与神经细 胞表面受体结合 屈、伸肌同时强烈收缩, 骨骼肌强直痉挛
阻止抑制性神经元释 放抑制性神经介质
角弓反张, 牙关紧闭等
4、免疫:
• 体液免疫为主 (antitoxin),病后无免疫力。
破伤风溶血素:致病机制未明。
tetanospasmin

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
– 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 – 属 神 经 毒 (neurotoxin) , 毒 性 极 强 ( 小 鼠
LD50为0.015ng,对人致死量<1µg) – 为蛋白质,不耐热;可被蛋白酶破坏
破伤风痉挛毒素
• 结构 – 菌体内时为一条分子量约150 kD的多 肽
– 释出菌体时,即被裂解为一条分子量 约50 kD的轻链(A链)和一条100 kD 的重链(B链),但其间仍由二硫键连 结在一起
所致疾病
1. 气性坏疽 – 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及其他梭菌引起 – 气性坏疽潜伏期短,发展迅速,病情 险恶
– 卵磷脂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 DNA酶等毒素的分解破坏作用,造成 气肿及组织坏死
– 局部表现 – 全身状况 – 内源性感染
2. 食物中毒
– 感染方式
– 腹痛、腹胀、水样腹泻;无热、无恶 心呕吐,可自愈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 膜的转位 – 通过重链N端的介导产生膜的转位使轻链 进入胞质溶胶
• 胞质溶胶中作用靶的改变 – 轻链发挥毒性作用,阻止抑制性神经介 质γ-氨基丁酸的释放,使肌肉活动的兴 奋与抑制失调,造成强烈痉挛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 对脑干神经和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有高度 的亲和力
• 毒素与中枢神经组织结合非常牢固,一 旦结合则不能被抗毒素中和
胶原酶、明胶酶、坏死作用
+

厌氧性细菌PPT课件

厌氧性细菌PPT课件

创伤感染中毒 -细菌在伤口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少见
21
防治原则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监督,提高防范意 识 (低温保存食物,高温破坏毒素)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迅速注射A、B、 E三型多价抗毒素) 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
22
艰难梭菌
( C.difficile)
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之一 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的直接病原菌 产生A、B两种毒素,即肠毒素和细胞毒 素 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后引起 内源性感染或院内交叉感染 临床表现:假膜性肠炎
2
破伤风梭菌
(Clostridium tetani)
引起破伤风的病原菌
3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菌体细长呈杆状,周鞭毛,无荚膜。芽 胞呈正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使细 菌呈鼓槌状。革兰染色阳性。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专性厌氧,血平板上,有β溶血 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很强 75~80℃ 10min仍保持活力 100℃1h才被完全破坏 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
5
结构
破伤风痉挛毒素
*菌体内:一条多肽 *释出菌体:裂解为轻链(A链)-S-S-重链(B链) B链:神经节苷脂结合的单位 A链:毒性作用
作用机制
B链与神经节苷脂结合---A链-S-S-B链进入细胞 内---膜转位, A链进入胞质溶胶中---- A链发挥毒性 作用,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γ-氨基丁酸的释放---肌肉 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失调,造成麻痹性痉挛

第11、13章厌氧性菌、棒状杆菌

第11、13章厌氧性菌、棒状杆菌

3. 微生物学检查法
(1) 直接涂片镜检
– 深部创口取材涂片 – 革兰阳性大杆菌 – 白细胞甚少且形态不典型 – 伴有其它杂菌
(2) 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
4. 防治原则
★预防
及时处理伤口, 及时处理伤口,破坏和消除厌氧微环境 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
★治疗
局部感染控制——切除坏死组织 局部感染控制——切除坏死组织、抗生素 切除坏死组织、 高压氧舱法
(3) 分型
◆ 根据 4 种主要毒素 ( α 、 β 、 ε 、 ι ) 的产生 根据4 种主要毒素( 情况,可分为A 情况,可分为A、B、C、D、E 5个毒素型 ◆对人致病的主要为A型 对人致病的主要为A
2.致病性 2.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10余种外毒素, 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10余种外毒素,有些外毒 10余种外毒素 素即为胞外酶
产气荚膜梭菌
(2) 培养特性
◆厌氧 血琼脂平板上, ◆血琼脂平板上,双层溶血环 蛋黄琼脂平板上 琼脂平板上, Nagler反应 反应现象 ◆蛋黄琼脂平板上,有Nagler反应现象 疱肉基中,代谢活跃, ◆疱肉基中,代谢活跃,产酸且产生大量气体 牛奶培养基中,可出现“汹涌发酵” ◆牛奶培养基中,可出现“汹涌发酵”(stormy fermentation) fermentation)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1.形态与染色

厌氧性细菌类型和性质(anaerobicbacteria)

厌氧性细菌类型和性质(anaerobicbacteria)
• 乏力、头痛→眼肌麻痹:复视、斜视、眼睑下垂 →咽部肌肉麻痹:吞咽、咀嚼困难、口齿不清→ 膈肌麻痹,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 神志清楚 • 病死率高
所致疾病
• 婴儿肉毒病
– 细菌进入肠道,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 – 以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居多 – 症状与肉毒食物中毒类似,便闭、吸乳、啼
• 食物中毒
– 食入被大量细菌污染的食物(多为肉类) – 临床表现:腹痛、腹胀、水样腹泻;可自愈
微生物学检查法
• 直接涂片镜检
– 深部创口取材涂片 • 革兰阳性大杆菌 • 白细胞少且不典型 • 伴有其它杂菌
– 早期诊断能避免病人最终截肢或死亡
• 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
– 接种血平板或庖肉培养基,镜检及生化 反应鉴定
厌氧性细菌类型和 性质
(anaerobic bacteria)
源自文库 概述
• 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 厌氧芽胞梭菌属 – 无芽胞厌氧菌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 菌属
(Clostridium)
概述
• 严格厌氧菌,革兰阳性 • 芽胞比菌体粗,菌体膨大呈梭状,抵抗力
强 • 周鞭毛,无荚膜(除产气荚膜梭菌外) • 致病菌产生外毒素致病,病情严重 • 防治:类毒素与抗毒素
二、 产气荚膜梭菌
(C.perfringens )
生物学性状

厌氧性细菌所致疾病的发病机理 防治原则(破伤风) PPT

厌氧性细菌所致疾病的发病机理 防治原则(破伤风) PPT
答案:ABD
小结
破伤风梭菌产生痉挛毒素,阻止抑制性介质释放 ,引起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产气荚膜梭菌产生多种外毒素及酶,可引起


;
肉毒梭菌产生肉毒毒素,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
,引起肉毒食物中毒,以神经症状为主。
预防破伤风可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或白-百-破 三联菌苗,破伤风抗毒素可用于紧急预防及治疗 。多价抗毒素可用于治疗气性坏疽及肉毒食物 中毒。
厌氧芽胞梭菌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无芽胞厌氧菌—正常肠道优势菌群
第一节 厌氧芽孢梭菌
(Clostridium)
一群专性厌氧、革兰阳性的粗大杆菌 形成芽胞,细菌膨胀呈梭形 产生外毒素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破伤风梭菌--破伤风 产气荚膜梭菌-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坏
死性肠炎 肉毒梭菌--肉毒中毒 艰难梭菌--假膜性结肠炎
诊断:破伤风 依据: 1、有外伤史 2、有典型的前驱期症状 3、典型的肌肉收缩症状 4、并发症:肺部感染、窒息、循环衰竭
多选题
产气荚膜杆菌的形态与培养特点是
A 有荚膜与芽胞 B 有荚膜无芽胞 C 繁殖极快 D 在牛奶培养基中汹涌发酵 E 菌落易自溶 答案:ACD
Leabharlann Baidu
多选题
产气荚膜杆菌所致疾病是 A 气性坏疽 B 食物中毒 C 假膜性肠炎 D 坏死性肠炎 E 肉毒中毒

医学微生物学-厌氧性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厌氧性细菌

破伤风梭菌
(C.tetani)
概述
破伤风(tetanus)的病原菌
发 病 后 机 体 呈 强 直 性 痉 挛 、 抽 搐 、 可因窒息或呼吸衰竭死亡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菌体细长,有周身鞭毛、无荚膜 形成芽胞后,使细菌呈鼓槌状(诊断意义) 革兰染色阳性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严格厌氧,庖肉培基中有腐败臭味 血平板上,有β溶血 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
生物学作用 A
卵磷脂酶,增加血管通透性,
溶血和坏死作用
+
坏死作用
-
增加胃肠壁通透性
-
坏死作用,增加血管通透性 -
溶血素
-
溶血素,细胞毒素
±
胶原酶、明胶酶、坏死作用 +
蛋白酶
-
毒素分型
B
CDE
++ ++ ---
±+ ++ ++ +-
++ -+-+
-++ ++ ++
μ (mu) ν (nu) 神经氨酸酶 其它 肠毒素
抑制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

肌肉收缩和痉挛
破伤风
所致疾病
潜伏期
可从几天至几周
典型的症状

厌氧菌课件ppt

厌氧菌课件ppt

课后作业
1.厌氧菌标本的运送方式?
(三)分离培养
1、初代培养
培养基的选择:
(1)非选择培养基 以牛心脑浸液及布氏肉 汤为基础,补充0.5%酵母浸出液,5μg/ml氯化血红 素、10 μg/ml维生素K1及5%-10%的脱纤维血的强 化血平板。
(2)选择培养基 常用的有:
七叶苷胆汁平板(BBE,用于脆脆弱类杆菌)
(2)标本接种 初代培养应同时接 种固体和液体两种培养基,且每份标 本应同时接种3个平板,分别置有氧、 无氧和含5~10%CO2环境培养。
如只要求厌氧培养,只需种一个 厌氧血平板,并将其分为三个区,在 第一、二区交界处贴放一枚灭滴灵, 如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表明有厌氧 菌存在。
(3)培养方法 原理是通过物理、化学或
2. 次代培养和厌氧菌的确定
初代厌氧培养有细菌生长时,需做耐 氧试验,确定是否为厌氧菌。
方法是:从每个平板上挑取4-5个不同 性状的菌落,每个菌落分别接种3个平板 (每个平板分4-6个区,可同时做4-6个 菌落的次代培养)。分别放有氧、无氧和 含5%-10%CO2环境中培养48h,如只在 厌氧环境中生长的细菌,即为厌氧菌。
奈氏放线菌 — 培养时间延长 —黄褐色
溶血: 产气荚膜芽胞梭菌 血平板)—形成双溶血环
荧光: 产黑色素普雷沃菌、不解糖紫单胞菌某些
株 —— 在紫外线照射下—红色荧光 梭杆菌—黄绿色荧光; 艰难梭菌—绿色荧光

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

活性氧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生物有氧代谢过 程中的一种副产品,包括氧离子、过氧化物和含氧自由基等。
• Anaerobic bacteria are bacteria that do not live or grow in the presence of oxygen.
1: Obligate aerobic bacteria gather at the top of the test tube in order to absorb maximal amount of oxygen. 2: Obligate anaerobic bacteria gather at the bottom to avoid oxygen. 3: Facultative bacteria gather mostly at the top, since aerobic respiration is the most beneficial one; but as lack of oxygen does not hurt them, they can be found all along the test tube. 4: Microaerophiles gather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test tube but not at the top. They require oxygen but at a low concentration. 5: Aerotolerant bacteria are not affected at all by oxygen, and they are evenly spread along the test tube.

厌氧菌ppt课件

厌氧菌ppt课件

厌氧罐培养法
本法类型较多,但都不外乎用一个可严密 封闭的罐子,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造成无氧环 境。
常用方法有冷触媒法和抽气换气法、钢末 法等。
冷触媒法、钢末法较为简便、安全;抽气 换气法比较可靠。
图1-3 厌氧罐法
以上介绍的厌氧罐培养法,都应用厌氧 指示剂检查其罐内是否为无氧状态,一般 使用美蓝指示剂,无氧为白色,有氧为蓝 色。
• 卵黄平板(EYA)— 用于选择产气荚膜梭菌 。
• CCFA培养基—选择艰难梭菌。 • 乳酸钠培养基—选择韦荣球菌。 • 改良FM培养基—选择梭杆菌。 • BS培养基—选择双歧杆菌等。 • 几乎所有的厌氧菌都有其专用的选择性
培养基。
• 其他适用于需氧和微需氧菌生长的培养
基等。
以上厌氧培养在接种标本前必须处于无 氧状态,所以各种琼脂平板要求当天配制或 放在充以CO2的容器内,置于4℃冰箱保存, 限在1~2d内用完。
厌氧菌感染的条件 厌氧菌感染的临床特征
1. 厌氧菌感染的条件
(1)局部组织血供障碍(内伤) (2)皮肤黏膜屏障破坏(外伤) (3)各种因素引起的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 (4)菌群失调(药物)
2. 厌氧菌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指征
凡有下列情况者应怀疑有厌氧菌感染:
(1)感染组织局部产生大量气体,造成组织肿 胀和坏死,皮下有捻发音,是产气荚膜梭菌所 引起感染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开组织或在无糖培养基中 易形成芽胞,芽胞卵圆形, 位于菌体中央或次极端,不 比菌体粗。

*在人或动物创伤组织中形成 荚膜。
*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 专性厌氧,代谢十分活泼。 & 牛乳培养基——“汹涌发酵现象” 是本菌的特征之一。 & 血培养基——形成双层溶血环。
双层溶血
❖二、 致病性
1.气性坏疽(特点): (1)严重创伤感染性疾病; (2)致病条件同破伤风梭菌; (3)细菌多侵入臀部、大腿、 肩胛等肌肉较厚部位;
(4)主要致病物质为α毒素及多种侵袭 酶,α毒素具有卵磷脂酶活性;
(5)临床表现:肌肉坏死,组织水气肿, 触摸有捻发感,并有恶臭。严重者组织 胀痛剧烈,止痛药无效。病菌产生的毒 素和组织坏死的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 引起毒血症、休克,死亡率高。
第12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1861年,巴斯德发现厌氧菌。 ❖厌氧菌培养技术的发明应用。
❖ 依能否形成芽胞,将厌氧菌分为两大类:
外毒素 厌氧芽胞梭菌属—致病菌—》特定病症—
(G+,梭形)
╭-破伤风梭菌--》破伤风
—| 产气荚膜梭菌--》气性坏疽;食物中毒;
|
坏死性肠炎
4、以骨骼肌肉强直性收缩为突出临 床表现。
三、免疫性
❖ 主要是抗毒素的中和作用 ❖ 1、与游离毒素结合才能阻断毒素入侵易感细
胞,对结合型毒素无中和作用,注射TAT宜早 期、足量;
❖ 2、自然感染途径获抗毒素量较低,且免疫保 护性弱、不牢固;

3、有效获得抗毒素途径为主动免疫或被动免 疫。
❖四、 防治原则
肉毒梭菌
(C.botulinum)

引起严重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之一。
一、 生物学性状
*革兰阳性粗短杆菌,无荚膜,周身 鞭毛,芽胞呈卵圆形,位于菌体次 极端,宽于菌体,使菌体呈网球拍 状。
二、 致病性
1、食物中毒(特点):
(1)中毒食物 含有肉毒毒素的食 物如腊肠、火腿、罐头等肉制品及 发酵豆制品。 (2)单纯性毒素食物中毒,神经末 梢麻痹症状。
(3)致病物质:肉毒毒素 *神经外毒素,作用于外周胆碱 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神 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 肉弛缓性麻痹,严重者可因呼吸 肌和心肌麻痹而死亡。 *是已知最剧烈的毒素。
❖2、婴儿肉毒病
*1976年首次报道; * 中毒食物,被肉毒梭菌芽胞污染 的蜂蜜等食品。 *好发年龄,1岁以下,特别6个月以 内的婴儿,因其肠道中缺乏拮抗肉 毒梭菌的正常菌群。 *患病婴儿最先引人注意症状是便闭、 拒乳、啼哭无力。 *死亡率不高(1%~2%)。
❖ 2.食物中毒:
❖ 3.坏死性肠炎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气性坏疽发展急剧,后果严重,应 尽早作出细菌学报告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可疑时将标 本接种至血琼脂平板或肉渣培养基 作厌氧培养,取可疑菌落进一步鉴 定,根据双溶血环、汹涌发酵等现 象作出判断。
❖四、 防治原则
* 预防:主要是对创伤及时进行清 创扩创。 * 治疗:则以对感染局部施行手术, 切除坏死组织,使用α抗毒素、高 压氧舱和大剂量青霉素等抗菌药物。
❖(三)特。异性治疗
对已发病者,应早期、足量 使用10~20万单位 TAT紧急治 疗。 注意:使用TAT前一定作皮肤 试验!过敏者可采用脱敏注 射法、用人抗免疫球蛋白或 中药汤剂
产气荚膜梭菌
(C.perfringens)
❖一、 生物学性状

*直接镜检—极有价值的快速诊断法 取深部创口组织或渗液—》涂片—》革 兰染色—》镜检—》镜下见:两端平切 及有荚膜的革兰阳性大杆菌;白细胞甚少 且形态不典型;并伴有其它杂菌。此三个 特点即可报告初步结果。早期诊断可避 免病人最终截肢或死亡。
❖(一)般性预防 1、正确处理伤口,及时清创扩 创,双氧水冲洗、湿敷等; 2、大剂量抗生素的使用目的是 杀灭局部增殖的细菌繁殖体; 3、无菌接生,消毒脐带断端。
❖(二)特异性预防

1、易感人群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包括军人、 6月~6岁儿童(白百 破三联疫苗,DPT)

2、对污染性伤口而又未经基础 免疫者,应立即注射1500~3000 单位TAT作为紧急预防,同时注 射类毒素联合免疫,效果更佳。
二、 致病性
❖(一) 致病物质:
❖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
❖ 1、嗜神经毒素,与脑干神经和脊髓前角 神经细胞高度亲和;
❖ 2、作用机理:
ຫໍສະໝຸດ Baidu
释放 多肽链————
分解
* 联合作用
轻链(毒性中心):选择性封闭 抑制性突触
重链(结合中心):与神经细胞膜表面 神经节苷脂结合
3、蛋白质,不耐热,可被肠道中 的蛋白酶破坏;
❖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主要是检查食物、呕吐物中的毒素。取食
物等制成悬液,沉淀后取上清液注射小鼠腹腔, 若有毒素,多与1~2天发病,出现麻痹等症状。

四、 防治原则 主要是加强食品的卫生监督和管理;注意低
温保存食品,以防芽胞发芽;鼓盖或胀袋肉制 品,勿食用!!。 治疗肉毒病应尽早注射多价肉毒抗毒素,同时 对症处理。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婴儿肉毒病
特定条件
无芽胞厌氧菌——正常菌群—》内源性化脓感染
(G+/G—,球/杆形)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Clostridum) 破伤风梭菌(C . tetani)
❖ 破伤风在公元前460年就有记载,但病原菌—破 伤风梭菌直到1884年才被发现。
污染╭-创口 ? 发芽 痉挛 ? ╭- 破伤风
4、外毒素 类毒素 抗毒素 (TAT,TIG)
(二) 致病条件:
1、窄而深的伤口或盲端;
2、局部组织缺血,供氧不足; 3、同时存在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
的混合感染。
❖(三) 致病特点 (

1、破伤风为创伤性感染; 2、致病需特定条件; 3、破伤风梭菌仅在感染局部繁殖, 产生毒素,毒素体内扩散而作用于 中枢神经系统;
芽胞-----|
--->繁殖---->毒素----|
╰-脐带断端 风
╰-新生儿破伤
(脐风)
❖ 发病特点为骨骼肌强直性痉挛、抽搐,可因窒息 或呼吸衰竭死亡。
一、生物学性状
❖革兰染色阳性(形成芽胞时易变 为阴性),菌体细长。有周身鞭 毛。
❖芽胞正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 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 为本菌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