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与艺术》教案:发现科学与艺术的共通之处
《科学与艺术》教案:发现科学与艺术的共通之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与艺术的概念及其各自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发现科学与艺术的共通之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科学与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科学与艺术的定义及特点2. 科学与艺术的共通之处3. 案例分析: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创新思维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与艺术的概念、特点及共通之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创新思维。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发现科学与艺术的共通之处。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提问学生对科学与艺术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2. 讲解科学与艺术的概念及特点,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3. 讲解科学与艺术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4. 分析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思维在科学与艺术领域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发现科学与艺术的共通之处。
6. 总结: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强调科学与艺术的相互促进作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科学与艺术共通之处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教学活动:探索科学与艺术的边界1. 活动目的: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探索两者之间的边界。
2. 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和艺术展览,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3. 活动步骤:a. 安排参观时间,提前让学生了解展览内容。
b. 在参观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点。
c. 参观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体验和感受。
七、教学案例: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创新思维1. 案例目的:通过分析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思维在科学与艺术领域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者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它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科学性。
艺术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得知识更加生动、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科学性则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确保学生获得高效的学习成果。
首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在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讲解、讨论、实验、展示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知识。
通过生动的故事、精彩的例子和趣味性的活动,教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艺术性还表现在教师的表达方式和声音语调的运用上,使得课堂教学充满情感色彩,更易引起学生共鸣,增强学习效果。
其次,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深刻理解,并据此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水平等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知识。
此外,科学性还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上,包括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学资源的利用、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等,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和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总的来说,课堂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
艺术性使得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科学性则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使得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和教学科学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系统工程.doc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系统工程刘勇(重庆市人民小学400015)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是一个急剧变革,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教师教育观念、课堂教学面貌及教学行为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些期待已久的、体现新课程本质特征的变化,但也遗憾地看到一些出乎我们意料的、甚至是背离或者说误解新课程理念的变化,就拿教学而言,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有的教师却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
纵观我们的课堂,也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师的课堂,学生是场场爆满,有的教师的课堂听课的学生却是了了无几,有的学生在谈到自己的老师时是津津乐道、眉飞色舞,有的学生却愁眉紧锁,苦不堪言。
为何会如此?我想这除了学生的偏好外,还与教学的科学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教学《现代汉语词典》对教学下的定义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育大辞典》对教学下的定义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
教学论则认为,教学是指在教学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范围上,指的是学校进行的教学活动,即教学全过程。
2、科学科学是根据系统的与逻辑的思想、发现、表征、组织和解释事实与关系。
孔德说科学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性质:自然一致性、因果联系性和可重复性。
3、艺术《牛津简明英语词典》(dellathompson外研社2000)给艺术下的定义是“humancreativeskilloritsapplication”,即“艺术是人类的创造技巧或其运用”。
4、系统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若干事物或过程,所组成的一个具有整体功能或综合行为的统一体。
5、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的真理性和教学方法的正确性,它与教学的思想性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6、教学的艺术性教学的艺术性一般是指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即借助某些艺术的手法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调动他们的想象能力,在他们的头脑中造成鲜明的形象,从而使他们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二、关于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有关争论1632年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在其《大教学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教学论(didactic)是指教学的艺术。
完善的教学方法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完善的教学方法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作者:张慧慧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12期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张慧慧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问题,一些教师将之成功归于对教学的科学追求,也有一些教师归功于教学的艺术创造。
那么,在教学活动中,两种不同的观点真的是对立的吗?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极端的科学观或艺术观都是不可取的,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互补、融合。
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法应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教学方法;科学性;艺术性;辩证统一一、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争论对于教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这个问题,尽管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就指出,教学就是把一切知识传给一切人的艺术,但之后的数百年来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教学研究专家赫修特在其名著《教学艺术》中指出,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是科学,理由是教学主要是人与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这种交流和影响更多地依赖于情感、兴趣、需要、价值等因素或过程,而这些因素或过程是完全在科学把握之外的。
如果运用科学来把握这些因素或过程,那么就会使它们受到抑制,不能自然地表现出来。
赫修特的这种看法,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发人深思。
但是,也引来许多的反对意见。
著名教学研究专家盖奇提出不同于赫修特的观点。
他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艺术。
如果把教学视为艺术,并排除对它的科学探索,那么就会导致使教学变为纯粹主观的活动,没有规律可循,最终会陷入不可知论。
对此,赫修特反驳道,承认教学是艺术,并不否认它的“可知性”,关于艺术的艺术学就是一门被人广泛理解的学问。
问题在于使用不同的认识方式和方法。
后来,盖奇又修正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即使承认教学是一门艺术,也不能排除对它进行科学分析。
艺术活动也有内在的程序和规则,完全适用于科学探索。
对教学进行科学探索不会抑制它所涉及的情感、兴趣、需要、价值等因素或过程。
谈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知识严密 的科学系统性 , 还要综合运用教育学 、 心理
学、 生理 学 、 学 、 学 、 会 学 等诸 方 面 的知 识 , 美 法 社 是
一
种 综合 性很 强 的科 学实 践活 动 。课堂 教学 的科 学
有效地传递给学 生 , 转化 成学生个体 的精神财 富。 它可 以将人类几千年的知识探索成果在几小时内传 授给学生 , 使学生 由不知发展到有知, 由知不确切 、
于教 师在 教材 中对科 学 美 的发 现 、 受 、 炼 能力 。 感 提 教 师 在教 材 中应 努 力 发 现 、 掘 、 受 学 科 的 内在 挖 感
了教学美 。真正的教学是一个美的创 造活动, 在这
个 活 动 中 , 师 占主导 地 位 。课 堂 教 学 给 了教 师充 教
分 自由创作的余地 , 可以以独特 的个性来发挥和施 展 自己的才能 。实现课堂教学艺术性 , 就要求教 师
・
88・
人子弟 , 也违 背 了教育 规律 和教 育 目的。事 实上 , 也
性, 提高教 学 效果 , 师 在 传 授 科 学 知 识 的 过程 中 , 教
只有真实可信 的教学 , 才能作用 于学 生认知系统和
认 知 结构 , 发学 生 的学 习热情 和学 习兴 趣 , 而实 激 进 现学 习 目标 。 同时 , 想 的课 堂教学 , 仅要 有学 科 理 不
21 年 1 01 O月
山 东女 子 学院 学报
J u n o h n o g W o n’ ie s y o r  ̄ fS a d n me SUnv ri t
oc . 01 t2 1 No 5 S r No 9 . e. .9
第 5期
总第 9 9期
浅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德育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所谓美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从而使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灵、高尚的情趣。
而语文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得天独厚的一隅,正因为如此,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把“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呢?一、让学生从“读”入手,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首先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必经之路。
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素质、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
语言的海洋是色彩斑斓、辽阔无边的。
新颖巧妙的比喻、荡人心魂的情韵、精彩和谐的叠句、智慧隽永的警句、整齐优美的排比、机智含蓄的幽默等,在语文课本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朗读这些优美的文字不仅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更能感受到汉语的独特魅力。
二、让学生从“品文”着眼,挖掘作品的形象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的,又以形象感染和教育读者,影响读者的精神世界。
学生通过语言有了直接的审美感受,获得了审美愉悦后,还要对作品鉴别和评价,以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这种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仅仅靠“读”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品”,即在读熟、读透的基础上对文章作深入分析、归纳和判断,从中挖掘出作品的形象美。
一个美好却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崇高信念;而一个丑陋又猥琐的形象,则能让学生痛斥丑恶,憎恨虚假。
形象越鲜明,学生的思想影响就越激烈、越深刻。
如学习《曹操煮酒论英雄》,通过对刘备、曹操的语言、心理加以归纳和整理,就能对他们的形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曹操骄矜多疑,老谋深算;刘备善于伪装、大智若愚。
在美与丑,智与愚的对照中人物的形象美得以品鉴。
三、让学生“悟”出文章的内涵,领略作品的思想美打开语文教材,那一篇篇凝聚作者浓郁的情感和心血的作品无不闪烁着熠熠生辉的的思想光芒。
领受作品的美,必须靠“悟”,惟有“悟”才能把审美体验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完整而深刻的领略作品的思想之美。
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很多语文教师有这样的共识:在众多的语文教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超级重要。
因为一节语文课的好坏成败,与教师可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密切相关。
在“提问──回答──反馈”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影响和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我翻阅过一些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教案,并听过他们的示范课,发现无论是普通教师,仍是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他们都是课前在教案上先行设计好问题,教学时一个个提出来,学生呢?只是等待着教师的提问。
咱们成天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长期以来,咱们的课堂教学积习甚深,课堂提问步入误区,乃至“病入膏肓”,主要表此刻:一、“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咱们的教师在备课时已把问题想得很细,一个一个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又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发现问题这一环节已由教师包办了。
即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
二、“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操作中轻车熟路,很多教师乃至玩得炉火纯青。
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成定势:问题和标准答案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了吗?老师自然要给咱们讲明白的,毋需再多费心思。
三、长期以来,咱们的课堂教学提问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
课堂教学中,教师亦步亦趋,毫无生发开来的胆子。
若是学生贸然提出一个问题,生怕节外生枝、打乱步骤、延误时间,开明一点的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纠缠”;有的教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离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心惊胆颤,以后谁还敢再“胡扯”?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有的教师没抓准提问契机,或不懂提问艺术,课堂提问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提问内容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有些教师的提问,学生几乎没必要思考就可以当即回答,整个课堂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质流于形式、脆而不坚。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作为一门科学,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而作为一门艺术,贵在创新,就不应该有唯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好课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教育的改革、课堂的现状、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乍一听,好像二者相互矛盾,实际上科学和艺术是相结合的。
(一)教学是一门科学。
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连贯。
即: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高潮迭起的中场、画龙点睛的结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这是评价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教学是一门艺术。
相同的教学内容,同一个或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法。
比如:物质的量的导入,方法一:讲一个小故事,在我们面前有一克金和20个金原子,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方法二:我们喝下一杯水,其中有多少个水分子?方法三:一克碳有多少个碳原子?等等,导入的方法很多。
我们知道导入主要是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怎样达到预期的效果,讲求的就是艺术。
教学必须注重学生时间投入和效果产出的关系,即效率问题。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教了之后学生会有怎样的收获、取得怎样的效率。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使学生能够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广泛而深刻的认识,这讲究的也是艺术。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与艺术是相互结合的。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思维和创造力的两大表现形式,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强调理性、逻辑和实证,追求客观真理;而艺术则注重感性、想象力和审美,追求主观表达。
然而,科学与艺术并非截然对立的领域,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交融。
本文将探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以及这种结合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科学与艺术的交汇点科学和艺术的交汇点体现在两者的共同特点上。
首先,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对外界进行观察和理解的方式。
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探索自然规律和现象,而艺术家则以自己的感知和表达方式传达对世界的感受。
其次,科学与艺术都要求对细节和细致的研究和表达。
科学家通过严谨的实验方法和精确的数据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艺术家也需要通过创作过程中的细致揣摩和表现手法,将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观众。
第二部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艺术领域的应用1. 科学与音乐的结合科学与音乐的结合,使得音乐创作和演奏具备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在乐器制作方面,科学家通过研究声学和材料科学,改进了乐器的制作工艺,使得乐器的共鸣效果更好,音质更纯净。
此外,科学的节奏和音高理论也为音乐家提供了更好的创作和演奏指导,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表现力。
2. 科学与绘画的结合科学在绘画领域中的应用,使得绘画不仅仅是艺术表达,还有着科学实证的成分。
例如,在透视绘画中,科学家通过研究光线的折射和投射规律,为绘画家提供了更准确的透视方法,使得作品更加立体和逼真。
此外,科学的颜色理论也为绘画提供了更多的色彩组合和表现手法,增加了作品的视觉效果。
第三部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科学领域的应用1. 艺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艺术作为一种感性和直观的表达方式,可以辅助科学教育的教学过程。
通过艺术形式的表现,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
例如,通过科学实验的绘画、科学故事的编排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科学原理。
语文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途径
正确传授、智力的合理发展和能力
点或几个教学难题 ,这些重点难题 人带来的是希望和力量 ”的主题 。 智力相结合的某一高度 ,这就是这
堂课的教学 目标。没有教学 目标的 标不鲜明的课堂也是科学性不强的 学,既不利于深化知识 ,又不利于
语文教 学应 以全 面提高 学生 素质 为
坠。笔者则认为,教师应把 “ 春的 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作为教 学 目标,把教材规定的训练重点作 为从属 目标。基于此指导学生学习 春的活力是通过什么景物传神地表
现 出来 的?学 生 读 “ 春草” ,明 白
一
马卡连科在 《 论共 产主义教 审美的人” ( 席勒 《 教育书简》 ) 。
语 文教 学科 学性 和艺术性 相 仕△ 口口 的途径
豪 朱德 琴
语文教 学既是科学 ,又是艺 术 ,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语文课 堂教学 ,应有严密的科学性与巧妙
的艺 术性 :它应 有议 论 文 的严 密 、
( 卢梭 《 爱 弥尔》 ) 。 “ 教 亦多术 文重点与难点设计练习、解决问题 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 ,在课堂教 等等。教学在课堂进行艺术构思 ,
逐步提高。但是,语文课堂教学中
还有许多具体问题 ,这些教学问题 如果不用教学艺术加以灵活处理, 明,如果只强调科学性的课堂教学 在于授课者没有把教育与巧妙的艺 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教研 天地 2 0 1 3 0 9
种教法可以说是抓住 了目标,把握 了教与学的关系精髓——科学性与
学风格相结合。为了在语文课堂教
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务 必有广阔性 、深刻性 、灵活性 、敏 捷性 、批判性等 良好 的思维品质。
教育的艺术与科学
教育的艺术与科学教育是一门既有艺术性又有科学性的事业。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还需要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艺术与科学,并介绍如何将二者融合,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
第一部分:教育的艺术教育的艺术在于教师的情感投入和人文关怀。
教师需要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用心倾听学生的需求和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动力。
教育的艺术还表现在教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面对教学内容的传递,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资源,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部分:教育的科学教育的科学侧重于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研究。
教师通过系统的教育学知识和专业培训,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的科学性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育的科学还体现在教师对学习评估和反馈的运用。
通过科学的评估工具和方法,教师能够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及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这样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第三部分: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教育的艺术和科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艺术使得教育更有温度和人文关怀,科学使得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和情境,灵活运用艺术和科学的元素。
教师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性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游戏和竞赛的形式,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通过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教师能够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工具,结合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浅谈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
浅谈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学校的管理者、教师都应把精力放在搞好课堂教学上。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教师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
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1. 坚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所谓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是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都必须是科学的,而不是谬误的。
它包括对课堂教学认识的科学性;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是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的科学性和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
(1)对课堂教学认识的科学性。
①搞好认识活动。
要对课堂教学过程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培养人的工作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并获得全面发展的学习过程;其次,从教与学统一的整体来看,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以认知任务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和教学观。
②搞好意向活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知识和技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
这些心理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另一类是围绕着认知活动展开的激发认知活动的意向活动,即学生对待学习活动的意志倾向。
意向活动虽不是认知活动本身,但它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它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激发、调节、维持和导向作用。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还必须认真组织好意向活动,创设情景,创设环境,创设气氛,千方百计地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③搞好评价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对学习过程、结果进行评价。
只有不断地进行评价,学生才能获得学习的动力。
评价要注意及时性,要更好地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
评价还要注意教育性和保护积极性,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批评、指正要注意分寸,切不可简单粗暴。
(2)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是科学的。
数学课堂教学中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数学课堂教学中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结合摘要:数学教师应特别注重数学学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利用其本身独有的魅力,感染、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艺术性教学设计数学是一门科学,它思维严密,逻辑性强,具有极强的学术性,经常会出现大段的公式推导与长篇的演算。
而所有这些都会使这门科学变得枯燥乏味,给我们数学教师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数学教师应特别注意其科学性与艺术性,利用艺术本身独有的魅力,感染、吸引受教育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堂教学质量。
一、导语的艺术性导课要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学生听课的需要;导课要有新颖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课要有启发性,才能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听课的角色。
1.创设情境,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思维始于疑问和好奇,而疑问和好奇,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笔者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6、7、8、9、10、11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学生操作后产生了疑问:有的正好分完,有的还有剩余?这时,教师加以总结:“像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有余数除法的性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充分的揭示,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2、猜谜语导入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求知欲。
在教学“认识钟表”时,笔者先让学生猜谜语:“溜溜圆,光闪闪,两根针,会动弹,一根长,一根短,滴答滴答转圈圈。
”他们异口同声答到“钟表”。
这样的导入,既显得新颖别致,又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能顺利地进入主题。
3、以故事导入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采用幽默轻松的故事,把抽象的内容以浅显的形式引出来,往往能出奇制胜。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是这样激趣的:“今天老师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脑子很笨的老财主,他给两个儿子分地。
长方形的地分给了大儿子,平行四边形的地分给了二儿子,但是,两个儿子都认为分给自己的那块地小,都说老财主偏心。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教育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换言之,如果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则是包含着艺术性的科学,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则是隐含着科学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一、教育的科学性教育的科学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首先是知识来源的科学性;我们现在通用教材的编排都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特点,它兼顾到知识的渐性性,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用科学世界观分析教材、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用科学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是知识组合的科学性;在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个性特点的多个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学科教材特点,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因材施教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己管理自己;再次是知识运用的科学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用科学的态度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而且要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生,使他们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最后是日常行为引导的科学性;对学生的教育不光体现在教学上,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各个方面积极、健康、向上发展;二、教育的艺术性教育的艺术性通常体现在教学上;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一、导入新课的艺术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每节课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兴趣,老师课下就必须得做好准备工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在新课开始巧妙地利用图片、影像、视频等引导、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之中;二、自主探究的艺术自主探究就是导引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三、结论确立的艺术经过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迫切要求对所学知识有一清晰的认识;在此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调控,引领整个教学活动沿着教学设计的轨道顺利向前;在交流中,教师要巧用各种教学手段,利用自己的智慧组织学生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对所学知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四、巩固练习的艺术巩固练习是每节新授课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尝试、巩固、升华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既要考虑到新知的难易程度,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识能力,然后再设计出有梯度的练习,由易到难,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要让他们学有余力,产生继续探究实践的兴趣;只有这样,教学才是成功的;五、拓展延伸的艺术经过巩固练习之后的学生,已能达到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再一味地重复练习下去,学生必然觉得乏味,因此此时要设计一些拓展练习;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事,让他们学有所用,学有所乐;“拓展延伸”是新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者如果能够把握好教材内容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相应的“拓展延伸”策略,将会为课堂教学增加亮丽色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铺桥引路;六、自我评价的艺术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从中找到快乐的一种方法,合理的自我评价,会使学生愉悦,进而提升他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积极的学习,进而得到全面发展;总之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论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教学 艺术就不 需要 科学 吗? 术原理不 也是科 学 的总 艺 结 吗? 艺术 的独创 性能离开基 本艺术 原理吗 ? 如果教学 不需
要 科学 , 那么师 范院校是用来 做什 么的? 是用来 从整体上 科 学 地培养未来教 师的。 有独创性 、 懂艺 术的人 未必能胜任 教 师。 因此 , 学解决 的是教学 中的基本 的 、 科 普遍 的 、 内在 的规 律 , 是用来 提供 现成 的教学方 案 、 不 解决 特殊 问题 的 , 而是
48 河 南 教 育 ( 旬 ) 0 1 8 中 2 1 .
教学 艺术
本 , 同的导演会 导演 出艺术效 果不 同的 电影 。 不 他们 的表 演 内容完全相 同 . 效果不 同的原 因在于演 唱艺术 、 导演艺术 的 高 下 。 同一 教材 、 用 同一教 案教 同一班 学生 , 学效 果也 不 教 会 相 同 。 学不仅 是 “ 教 传道 ” 的过程 , 还是 “ 人 ” 育 的过 程 , 不 仅 有知识 的传输 , 还有 感情 的交 流 。 学涉 及 的是人 , 人 教 是 审美创造 、 情感 发展为意趣 。 教学 的科 学是教学 活动进行 的 核心 。 是教学 艺术得 以实现 的内容和凭借 的手段 ; 教学艺术
学生 的认知结 构 、 感结构 、 性结 构产生 沟通 , 情 个 以获 得智 慧 的发展 、 感的陶冶 和精 神的愉悦 。 情 即以灵活 多变的教学
的形式借用 , 一种存在 , 而是 是一种 力量 , 一种追求 。 也是 其 中, 言、 语 教具 、 书、 板 动作 、 情等各方 面 的协调 运用 , 现 表 表
同一首歌 , 不同的人有不 同的演唱效果 ; 同一个 电影脚
例谈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例谈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插曲”。
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懂学生。
教师只有读懂学生,找到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有的放矢地解决教学问题,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有效。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认识了1/2后,在设计“揭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一环节时,我遇到了始料未及的情况,下面我想把这一过程再现给各同行,可能对大家也会有所启发。
过程描述:我拿出两个大小明显的苹果,问:“谁大?谁小?”(学生脱口而出)又问:“它们的1/2一样大吗?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物体有大小,物体大,物体的1/2大;物体小,物体的1/2小。
再问:“如果两个苹果一样大,它们的1/2一样大吗?”根据学生回答,我又板书:物体一样大,它们的1/2也一样大。
我正在为自己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沾沾自喜时,一个学生高高举起了小手,说:“老师,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苹果,所以,它们的1/2也不会一样大。
”“哎,可爱的孩子,干吗这么较劲呢?”我心里嘀咕着,稍作考虑,说:“你很会动脑筋,提的问题很好,很有科学性。
但现在,我们假设两个苹果是完全一样大的,好吗?”于是,那个学生满意地点了点头,高兴地坐了下去。
正当我在为自己处理了课堂问题而暗暗庆幸的时候,又一只小手高举了起来:“老师,就当世界上真有两个完全一样大的苹果,它们的1/2也不会一样大呀。
因为切开的时候是没有那么准确的。
”天哪,如果说刚才那学生给了我致命的“一刀”的话,现在这不是往我刚才的伤口上撒盐吗?我又只好表扬了这位学生,而以假设没有误差结束了这一环节的教学。
感悟体会:由此,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课外知识丰富,课堂上往往会“险象环生”。
每当此时,我们教师该如何应付这突如其来的一切,该如何走近学生、读懂学生?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科学与艺术融合教案设计
一、题目介绍科学与艺术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领域,超越时空的限制,能够产生无穷的想象和创造力,应用方向广泛,且能够相辅相成,不断地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我们带来诸多的惊喜和启示。
在教学设计中,以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为主题,可以从多个维度,运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排课目标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发展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逐步进行自我认知与认识,形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对于科学与艺术融合教学而言,其目标在于通过多方位的教育手段,使得学生在认知领域中能够发展多维度的能力,涉及思维、技能、情感和动机因素等。
同时,其目标也在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科技创新这一趋势,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终达到自我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三、课程内容1、《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课程设计本课程包括科学与艺术融合、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意义、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机遇与挑战、科学与艺术融合教学模式等内容,通过教材阅读、PPT讲解、实例介绍等方式,引导学生对于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本质和价值进行了解和认知。
2、创意设计教学以“科学艺术空间”为主题进行创意设计,通过学生小组协作,对于所在区域进行设计装置,采取3D建模与可视化设计来完成。
在实现过程中,学生将学习到摄影、美术、电脑技术、团队协作等多方位技能,并体验与实践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3、科学艺术作品欣赏通过提供一些经典作品给予学生欣赏和鉴赏,如艺术家Eric Orr的飞舞鼓槌珍宝塔装置、科学家Ian Fatum的热磁扇装置等。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细致深刻的内涵。
四、课堂教学反思1、创意性发展在设计教学中要求学生发挥创意性思维和视觉感受能力,使得学生在实现主题化作品过程中,不断锤炼个人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2、多元文化学习通过教师提供的已知作品,学生可了解到不同文化和艺术传统的融合,发现自身的群体价值,以此取得多元文化学习的收获,并在交际、两性关系等方面受到启发。
如何设置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提问
如何设置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提问课堂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起着“导”的关键作用,而“导”关键靠设疑提问来实现。
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可见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传授基本知识、启发学生思维、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首先没有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对教材文本信息分析处理缺乏认真梳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不研究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技巧,不懂提问的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提问无停顿,学生没时间思考;提问只面对少数学生,大多数冷场……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有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教学目的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让提问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契机。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一、提问应设置矛盾,激活思维,穷根究底。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切入点,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悬念”。
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悬念”(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思维的大门正在打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如我在教《雷雨(节选)》时曾这样问:周朴园从前爱过侍萍吗?学生回答:爱过。
我又接着问:既然爱,为什么还要抛弃她?学生回答说:是为了娶一个有钱有势的小姐。
我接着问:“为了钱势就抛弃心爱的人,这种爱还能叫真爱吗?”学生接着答道:不算真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标是为了激励、教育、促进学生发展,而不只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
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的发展性评价观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以便和大家一起探讨。
1. 评价内容更加全面。
新课程评价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而且还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从过分倚重学业成就转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从传统的单纯的量性评价形式转变到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有机的结合,并对学生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水平作出评价,以此来克服单纯测验带来的片面性。
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应以质性评价为主,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评价,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2.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诊断、激励等功能。
1/ 6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的发展性评价观念。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因此,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这种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
在评价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评价本身不是目的,应通过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评价去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学生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发现并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不断发展。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交互化,让教师、学生、家长、其他与学生学习有关的第三方都成为评价的参与者,将学生从处于被动的位置向积极主动参与评价的主体转变。
发展性评价重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评价目标和评价计划要由教师和学生协商制定,双方认同;同时,实现目标和实施评价,是评价者和
---------------------------------------------------------------最新资料推荐------------------------------------------------------ 被评价者双方的共同职责。
在评价中,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给学生提供进行自我评价的机会,促使他们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自信心;通过相互评价,可以起到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提高的目的。
同时,要求家长也要参与评价,实现在评价过程中主体间双向互动、沟通和协商。
4﹑在评价方法和形式上,强调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方法多样化,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和内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
如使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和成长档案袋等非测试型评价法,使评价更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客观地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这种评价方法称为质性评价。
在对学生评价中,将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更能提高评价的效度。
在评价方式上,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除传统的测验、考试外,即时评价、实作评价、档案袋评价、写真评价等也成为评价的常用形式。
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要做到三个结合:
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3/ 6
当学生成功的回答了一个问题的时候,学生成功地完成一道习题的时候,当学生调查归来的时候,当学生将小论文交到老师手中的时候,教师给予肯定性的即时评价;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收集学生的小制作、典型的作业、实验报告、小论文等作品作为学生学习进步的证据,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肯定的实作评价,这样,就会把学生的兴趣强烈的吸引到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中,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这些评价和写真评价、档案袋评价一起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评价时注重过程,实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过程动态化,实现了评价重心的转移。
5、对教师的评价更全面。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评价应以促进教师成长为目的,鼓励教师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综合体现。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的视角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以此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
通过新评价方法的实施,引导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理论,重建课堂教学文化,使课堂教学从教师权威走向师生平等,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科走向学生,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预设走向生成,最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6、在评价实施上,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
---------------------------------------------------------------最新资料推荐------------------------------------------------------ 新课程标准提倡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更关注过程,其核心特点就是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
形成性评价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突破以往对学生集中性终结评价,加强日常性、平时性、分散性的过程评价,注意收集学生学习全过程中的状况数据和资料,根据评价标准描述、判断,提出反馈和改进建议,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另外,在评价标准上,改变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和绝对化的偏向,建立既体现大多数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标准。
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估计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兴趣、长处的不同,发展进度和轨迹不同,发展方向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因此要求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的发展方向,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针对性的评价标准。
在评价中提出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达到的基本要求,克服一刀切、绝对化的弊端,在内容选择、难易程度、评价的尺度等方面体现一定的相对性、灵活性和多元性。
在评价心理上,克服评价挫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弊端,强调评价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理解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以宽容的心态、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学生,
5/ 6
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间有差异,要给予学生发展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在评价中多一份关爱。
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总之,课程改革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的问题。
新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的理念和理论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研究探索、总结经验,把课程改革及教学评价改革不断向深层次推进, 并逐步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