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仅供参考)

合集下载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亚型诊断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路径说明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路径说明
55
附件二、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性消化不良)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日≤21天
实际治疗日: 天
时间
年月日 (第 1 天)
年月日 (第 2~7 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重 点 医 嘱
主要 护理 工作
长期医嘱
长期医嘱
□ 分级护理
□ 分级护理
□ 普食(清淡软食)
□ 普食(清淡软食)
□ 中医辨证
□ 中医辨证
□ 口服中药汤剂 □ 口服中成药
□ 口服中药汤剂 □ 口服中成药
□ 针灸疗法
□ 针灸疗法
□ 推拿疗法
□ 推拿疗法
□ 外治法
□ 外治法
□ 其他治疗
□ 其他治疗
临时医嘱
临时医嘱
附件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 诊疗共识意见(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 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中华消化杂志,2007;12:832-834)”。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 脾虚气滞证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寒证 脾胃湿热证 寒热错杂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 化。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编码:BNPO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409(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6)腹部超声(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8)幽门螺旋杆菌测定(9)钡条X线透视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CT或MRI、上消化道造影、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等。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以胃脘脾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亚型诊断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

(二)症候诊断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4、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滑。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气滞证治法:健脾理气。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姜厚朴、木香、砂仁、醋元胡、法半夏等。

中成药:枳术丸、胃乃安胶囊、健脾疏肝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2、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和胃。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醋柴胡、炒枳壳、炒白术、川芎、香附、陈皮、法夏、佛手、木香、炙甘草等。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金佛止痛丸、达立通颗粒、胃苏颗粒等。

3、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鉴别诊断方法
与器质性消化不良鉴别
器质性消化不良常由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引起,通过相关检 查可明确诊断。
与胃食管反流病鉴别
胃食管反流病主要表现为反酸、烧心等症状,可通过胃镜、24小 时食管pH监测等检查进行鉴别。
与肠易激综合征鉴别
肠易激综合征常表现为腹痛、腹泻等症状,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 相关检查进行鉴别。
诊疗方案目标与原则
目标
缓解或消除消化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复发。
原则
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同时注重饮 食调理和心理疏导。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02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
01
02
03
病史
患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 不遂、劳逸失调等病史。
VS
案例二
患者刘某,因未遵医嘱规律服药,导致病 情反复。教训: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强调遵医嘱的重要性。
复杂、疑难问题讨论和解决方案
问题一
部分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 治疗效果。解决方案:采用心身同治的方法 ,结合心理疏导和中药治疗,提高疗效。
问题二
部分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大 。解决方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 者病情、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针灸、 中药等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
成功治愈案例分享
案例一
患者李某,因长期饮食不规律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中药汤剂治疗,调理气血、健脾胃,症状逐渐缓解,随 访半年未复发。
案例二
患者张某,因情志不畅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调和气血、疏肝解郁,症状明显改善,生 活质量提高。
失败案例剖析及教训总结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无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出现的反复消化不良症状,常见于现代社会生活中饮食不规律、压力大、情绪波动等原因。

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郁结、气机不畅引起的病症。

因此,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注重整体调理、疏通气机、调理脾胃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善病情。

一、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根据患者的脾胃气机运行情况、舌苔、脉象和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判断。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部胀痛、食后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舌苔多为薄白、腻厚,脉象多为弦或濡。

二、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则是疏肝解郁、理气化痰、健脾和胃。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草药汤剂、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等。

同时,调整饮食结构、起居习惯,调节情绪也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手段。

三、常用中医药物1. 保和丸:主治脾胃虚弱、气机不畅,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2. 荆防颗粒:主治肝胆气郁、痰浊内滞,脾胃气机不畅引起的消化不良。

3. 陈皮薏米汤:主治寒湿困脾所致的消化不良,患者腹胀、大便稀溏、舌苔白腻。

4. 苍术术:主治脾胃虚弱、气机郁滞,引起的饮食不香、食后腹胀等症状。

以上药物均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得擅自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

四、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过程中,饮食调理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应注意饮食细节,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适量进食、多食粗纤维食物,有利于脾胃消化。

五、生活调理患者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学会缓解压力,如适当运动、听音乐、读书等方式。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通过中医综合治疗,可以有效调理脾胃、疏通气机、改善症状。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师的指导,调整饮食结构、生活作息,提高免疫力,从而有效缓解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一、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症状,而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症状原因的疾病。

中医学属于“痞满”、“胃脘痛”、“积滞”范畴。

FD全球患病率为10%~30%。

一项包括亚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中心研究显示,1115例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患者,经胃镜检查后43%诊断为FD。

国内李晓波等及吴改玲等的报道结果,消化不良患者中FD分别为69%及51%。

中医病名:痞满病、胃脘痛病、饮食积滞;西医病名: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西医诊断】FD诊断标准(罗马Ⅳ)FD诊断标准应具有以下1项或多项症状: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

且无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包括胃镜检查)证据。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标准。

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及上腹疼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2个亚型,且可以重叠出现。

【中医辨证分型】1.脾虚气滞证主症:脘腹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

次症:面色萎黄;嗳气;疲乏无力;大便稀溏。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2.肝胃不和证主症:胃脘痞满;两胁窜痛,情志不遂易诱发或加重。

次症:嗳气;口干口苦;烧心泛酸;急躁易怒。

舌脉:舌质红,苔白;脉弦或弦细。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3.脾胃湿热证主症:脘腹痞满或疼痛;食少纳呆。

次症:头身困重;口苦口黏;大便不爽而滞;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一、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症状,而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症状原因的疾病。

中医学属于“痞满”、“胃脘痛”、“积滞”范畴。

FD全球患病率为10%~30%。

一项包括亚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中心研究显示,1115例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患者,经胃镜检查后43%诊断为FD。

国内李晓波等及吴改玲等的报道结果,消化不良患者中FD分别为69%及51%。

中医病名:痞满病、胃脘痛病、饮食积滞;西医病名: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西医诊断】FD诊断标准(罗马Ⅳ)FD诊断标准应具有以下1项或多项症状: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

且无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包括胃镜检查)证据。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标准。

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及上腹疼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2个亚型,且可以重叠出现。

【中医辨证分型】1.脾虚气滞证主症:脘腹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

次症:面色萎黄;嗳气;疲乏无力;大便稀溏。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2.肝胃不和证主症:胃脘痞满;两胁窜痛,情志不遂易诱发或加重。

次症:嗳气;口干口苦;烧心泛酸;急躁易怒。

舌脉:舌质红,苔白;脉弦或弦细。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3.脾胃湿热证主症:脘腹痞满或疼痛;食少纳呆。

次症:头身困重;口苦口黏;大便不爽而滞;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六味安消胶囊
气滞胃痛颗粒
具有疏肝和胃、消食化积的作用,可用于功 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作用,可用于功 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0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
上腹胀痛
患者常常感到上腹部胀满、疼痛,尤其是 在进食后或者仰卧位时症状加重。
嗳气
患者常常在进食后或者腹部不适时出现嗳 气,打嗝等症状。
肝气犯胃型
疏肝解郁,和胃降逆。给予柴胡疏肝散加 减。
寒邪内阻型
温中散寒,和胃止痛。给予良附丸合正气 天香散加减。
脾胃虚弱型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给予香砂六君子加 减。
中药治疗
胃苏颗粒
香砂养胃丸
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作用,可用于功 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的作用,可用于功 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注意事项
中药外治疗法前应明确诊断,避免过敏反应和皮肤损伤,以免引起 不适。
06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护理与预防
日常护理
保持作息规律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 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 、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促
进胃肠蠕动。
保持良好的心态
学会调节情绪,避免焦虑、抑 郁等不良情绪对病情的影响。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 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胃部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如胃胀、反 酸、嗳气、恶心等。
FD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史和查体,通常不涉及侵入性检查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类
FD可分为两个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和上腹疼痛综合征( 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

诊治规范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胃肠病

诊治规范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胃肠病

2023《诊治规范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胃肠病》contents •诊断标准•检查方法•治疗方法•疗效评估•预防措施目录01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或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可单独或组合出现。

症状诊断功能性腹泻患者有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50g/d,粪质较稀或呈球状,排便不尽感,或呈假性腹泻。

功能性便秘患者有排便费力,粪质较硬或呈球状,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用力,排便时肛门有阻塞感或排便不尽感,以及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时和费力、粪质较硬或呈球状、排便不尽感等。

患者常有餐后饱胀、早饱感、腹胀等上腹不适症状,可单独或组合出现。

胃排空延缓患者常有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等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可单独或组合出现。

肠道易激综合征生理诊断•慢性胃炎:患者常有上腹痛、上腹胀、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可伴有胃黏膜糜烂、出血、反酸、嗳气、早饱等症状。

病理诊断02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01检测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如血糖、胆固醇、尿酸等,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尿液检查02检测尿液中的化学成分,如尿糖、尿蛋白等,以评估患者的泌尿系统功能。

粪便检查03检测粪便中的化学成分,如潜血、脂肪滴等,以评估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

通过吞食含有钡剂的液体,然后在X线下观察钡剂在胃肠道内的流动情况,以评估胃肠道的形态和功能。

影像学检查X线钡剂造影通过CT扫描腹部,以观察胃肠道的形态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CT扫描通过磁场和射频脉冲,观察胃肠道的形态和功能。

MRI检查组织活检通过内镜或手术切除部分胃肠道组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学检查通过细胞学检查,观察胃肠道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病理学检查03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如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等,可以中和胃酸,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抗酸药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抗抑郁药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部不适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规范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规范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规范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因,而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饱胀、早饱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因此,其诊治主要基于症状的评估、排除其他疾病和改善习惯生活等方面。

以下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规范的主要内容:1.详细病史采集: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症状的特点、发作频率、程度、影响因素、伴随症状以及生活习惯等,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2.身体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听诊等检查,前提是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3.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胃镜等检查,旨在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4.制定合理饮食:饮食调整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患者定期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和长时间的空腹。

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

5.避免诱因:了解并避免食物及饮料中可能导致不良消化的刺激物,如咖啡因、酒精、烟草等。

6.修改生活习惯:改善习惯生活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至关重要。

建议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7.应用药物治疗:对于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一般常用药物包括抗酸药、抗胃酸分泌药、促胃动力药等。

此外,也可考虑中成药或中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主要是排除其他明确的器质性病因,因此诊治过程可能较长,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治疗。

另外,治疗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对于一些患者,症状可能不易缓解,因此在治疗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而言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规范主要包括详细病史采集、身体检查、辅助检查、饮食调整、规律作息、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

综合利用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地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诊断和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定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指出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和/或烧灼感的症状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并排除可能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和代谢性疾病。

本病属中医“痞满”、“胃脘痛”范畴。

【诊断标准】1.病史: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症状。

2.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肿瘤标志物,肝炎病毒标志,甲状腺激素;心电图、X线、B超、胃镜排除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病变。

特殊检查:胃电图、胃排空功能测定及胃内压力测定了解FD有无运动功能障碍。

诊断之前6个月开始出现症状、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属“痞满”、“胃痛”、“嘈杂”范畴。

其病因可由外邪、食积、气滞等邪郁阻;或脾胃虚弱,中焦升降失常,不得宣通;或肝气郁结,侮脾犯胃,影响中焦气机运行,亦致胃脘痞满。

临床辨证以上腹部痞满不适、餐后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围,可命名为“痞满”;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可命名为“胃脘痛”。

当分有邪无邪,辨其寒热虚实,可分五型(一)肝郁气滞证病机:肝气郁结,气机阻滞。

主证:胃脘胀痛,胸胁痞满。

次证:脘腹或胸胁窜痛,嗳气呃逆,自觉咽中有物,不思饮食,喜叹息,烦躁易怒,气怒怔忡舌脉:舌边尖红,脉沉弦。

(二)肝郁脾虚证病机:肝气郁滞,脾气虚弱。

主证:胃脘胀痛或不适,纳少便溏。

次证:脘腹胀痛,烦燥易怒,失眠多梦,嗳气反酸,食后腹胀,神疲乏力,便溏不爽舌脉:舌胖大,脉弦细。

(三)脾虚痰湿证病机:脾虚不运,聚湿成痰。

主证:胃脘痞满,舌苔白腻。

次证:餐后早饱,食后腹胀,呃逆嗳气,大便溏粘,疲乏无力,痰涎量多,舌脉:舌体胖大,苔白腻,脉细滑。

(四)饮食积滞证病机:饮食伤胃,胃失和降。

主证:胃脘痞满,嗳腐酸臭。

次证:厌恶饮食,胃胀拒按,恶心呕吐,吐后症减,矢气臭秽。

舌脉:舌苔垢腻,脉弦滑。

(五)寒热错杂证病机:寒热互结,气机壅塞。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指南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指南

次要症状
腹胀
腹部胀满,排气增多或有嗳气 。
反酸、嗳气
胃内食物向食管逆流,可伴有 酸味或腐臭味。
恶心、呕吐
常为餐后加重,严重者呈持续 性。
诊断标准
存在上述一种或多种主要症状 ,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期间无
重大疾病史。
排除可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 病变。
诊断前需排除心、肺、肝、胆 、胰等器官疾病。
鉴别诊断
FD的流行率因地区、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而异,但总体来说较为常见,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02
症状和诊断标准
主要症状
上腹痛
常为饱胀感,隐痛或烧灼痛,疼痛部位在剑突下 ,脐上方或上腹部。
早饱感
进少量食物后即感到胃部饱满,不能进一步进食 。
餐后不适
进食后胃部不适或饱满感,活动后可加重或减轻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家庭治疗
通过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调整家庭环境,减 轻患者的精神压力,提高治疗效果。
情绪管理
采用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技巧、积极 思考等,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05
临床效果和预后
临床效果评估
症状改善程度
通过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 、症状频率等,评估治疗效果。
生活质量改善
采用生活质量评分方法,评估患者 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指南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定义和分类 • 症状和诊断标准 • 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 治疗策略 • 临床效果和预后
01
定义和分类
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 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有上腹部疼痛、不适、饱胀等上消 化道症状,但经过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疾病。

胃痞(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仅供参考)

胃痞(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仅供参考)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胃痞病西医病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一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亚型诊断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

(二)证候诊断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4.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弦。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寒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气滞证治法:健脾理气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姜厚朴、木香、砂仁、元胡、法半夏等)中成药:枳术丸、香砂六君子丸、胃乃安胶囊等2.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和胃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枳壳、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法夏、佛手、木香、炙甘草等)中成药:胃苏颗粒、达利通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等。

3.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推荐方药:理中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苏梗、姜厚朴、炒神曲、制香附等)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虚寒胃痛颗粒等。

4.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祛湿推荐方药:连朴饮加减。

(黄连、姜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陈皮、芦根、茵陈、生苡仁等)6.寒热错杂证治法:辛开苦降。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指南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指南

影响预后的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往往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影响预后 。
饮食习惯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辛辣油腻等不良饮食习惯可加重病情, 影响预后。
幽门螺杆菌感染
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加重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增加治疗难度,影 响预后。
预防与保健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 度饥饿。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 推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高全 球范围内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THANKS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的营养状况、腹部形态、压痛、反跳痛等情况。 触诊时注意有无包块、压痛点、反跳痛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了解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判断 是否存在炎症。
生化检查
如肝功、肾功、血糖等,以排除 其他疾病。
幽门螺杆菌检测
检测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助于 判断病因。
特殊检查
内镜检查
对于顽固性消化不良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内镜检查以排除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
02
病理生理机制
胃感觉异常
总结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往往存在胃感觉阈值降低,对胃部刺激异常敏感,难以 耐受胃内食物残渣、胃酸等刺激,导致胃部不适或疼痛。
详细描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感觉异常往往与精神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社会 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患者的神经调节和胃肠道功能,导致胃部不适 和疼痛。
患者情绪。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并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减轻焦虑、抑郁症状。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指南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指南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症状:
1.胃食管反流型:上腹及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及食物反流。

2.运动障碍型: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嗳气及早饱。

3.溃疡型:反复上腹痛,可伴有反酸、嗳气。

4.特发型:临床症状不典型。

【物理检查】
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1.血、尿、大便常规,肝、肾、胰腺及甲状腺功能检查。

2.肝、胆、胰腺B超,胸片、胃肠镜检查。

3.有条件可行食道24小时pH值测定、胃肠道测压、核素扫描等检查。

【诊断要点】
凡有上述症状,经各项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者,即可诊断为本病。

【鉴别诊断】
应与可引起类似本病症状群的所有疾病相鉴别。

1.消化性溃疡;
2.反流性食管炎;
3.肝、胆、胰腺疾病;
4.消化道肿瘤;
5.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

【治疗原则】
以对症治疗为主,注意体现个体化,精神治疗、饮食治疗及药物治疗并重。

1.胃食管反流型:参见反流性食管炎治疗。

2.运动障碍型:应用胃肠动力药,如吗叮啉、普瑞博思等。

3.溃疡型:主要应用抑酸剂,如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等。

4.特发型:可适当应用H2受体阻滞剂和胃肠动力药物。

【疗效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各项检查结果正常。

2.好转:临床症状减轻,特殊检查无明显异常。

3.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达到治愈或好转标准者可出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病名】
中医病名:胃痞病
西医病名:功能性消化不良
【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一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亚型诊断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4.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弦。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寒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虚气滞证
治法:健脾理气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姜厚朴、木香、砂仁、元胡、法半夏等)
中成药:枳术丸、香砂六君子丸、胃乃安胶囊等
2.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和胃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枳壳、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法夏、佛手、木香、炙甘草等)
中成药:胃苏颗粒、达利通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等。

3.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散寒
推荐方药:理中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苏梗、姜厚朴、炒神曲、制香附等)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虚寒胃痛颗粒等。

4.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祛湿
推荐方药:连朴饮加减。

(黄连、姜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陈皮、芦根、茵陈、生苡仁等)
6.寒热错杂证
治法:辛开苦降。

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清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生甘草、姜厚朴、炒神曲、煅瓦楞子等)
中成药:荆花胃康胶丸等。

(二)针灸治疗
1.常规针灸疗法:常分虚实进行辨证取穴。

实证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以毫针刺,采用泻法;常取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期门、阳陵泉等。

虚证常取背腧穴、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毫针刺采用补法,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气海等,并配合灸法。

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和临床症状,也可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2.热敏灸疗法:热敏穴位以腹部、背腰部及小腿为高发区,多出现在公孙、下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等区域。

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一次,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三)推拿治疗
辨证使用不同手法配合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

按摩手法常用揉、捏法等。

(四)外治法
辨证选择温阳散寒、理气和胃、健脾益气等中药穴位敷贴和熏洗治疗。

(五)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音乐疗法、心理疗法、中药离子导入疗法、中频电疗等。

(六)护理
包括生活调理、心理调节、锻炼等。

【难点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生活环境、饮食结构及工作节奏等因素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针对功能性疾病,西医治疗目前仍存在种种不足,临床疗效有限。

综合分析,本病的治疗难点主要在于:1、疾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诊断上存在一定困难;2、病情相对复杂,症状表现不一,治疗切入点较难把握;3、疾病缠绵,临床复发率较高。

因此,中医药的介入可谓是为本病治疗提供了一个新希望。

【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单项症状改善评价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

显效:症状改善2级及以上者。

有效:症状改善1级者。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

其中症状按程度分为4级;
无症状。

轻度: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中度:症状尚能够忍受,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重度:症状明显,难以忍受,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2.中医证候评价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

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疗效指数≧30%。

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其中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中医证候量化分级标准:无症状(0分);轻度(1分);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中度(2分):症状尚能够忍受,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重度(3分):症状明显,难以忍受,
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二)评价方法
1.入院当天:进行主要的单项症状、中医症候评价。

2.入院2-7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症候评价。

3.入院8-14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症候评价。

4.入院15-21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症候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