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感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论文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摘要:教师要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所在,也是现行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途径渗透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教育朗读情境比较比赛式学习语文是一门内蕴丰富、审美趣味强的学科,它的最突出的特点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情感”,语文课能把这个词处理好,课堂一定会生动有趣、魅力无穷。
所谓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
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
翻开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一、美读中唤起情感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教,特别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美读唤情要借助于录音媒体,通过语言、声音、节奏,使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
可以侧重于感知的美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以侧重于理解的美读,强化对文章的感悟欣赏,优化欣赏的情感和审美素质,唤起内心视像,产生情感涌动;也可以侧重于朗读技巧的美读,以感受蕴情。
如美读七年级语文《社戏》一文中“一出门,……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这一段,学生仿佛身临夏夜的水乡,那里小河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怎不招引着孩子们也要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再加上那夜气里的清香、豆熟了的醇香浓香,水乡孩子的热情大方好客等等,处处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人的情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日益受到关注。
当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富有情感的佳作,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的字里行间都蕴涵着作者的各种情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去解读这些作品的内蕴,充分发掘文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汲取的美好情感来滋养心灵,提升美好的精神境界。
新课标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的语文性质定义,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扩宽学生的精神空间。
一、激发兴趣,创设氛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产生兴趣,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情感渗透创设氛围。
语文教材中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这里有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每篇佳作无不凝铸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
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发掘作品的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是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接近的情境,能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
在课堂上,我安排几个同学通过表演展示文学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
如《孔乙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自编自演,体会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体会旧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让学生更加珍惜时光,热爱现有的生活环境,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充满磁性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养成高尚的情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
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等。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充满磁性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养成高尚的情操。
一、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
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主动地学语文、积极地学语文,教师应当科学地教、艺术地教语文。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兴趣是学习动力,语文教学,尤其应该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连孔圣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教师精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有难必思、有疑必问、有话必讲,有理必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练,引导学生学会。
二、发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寂静无声”“兴高采烈”“悲凉凄苦”,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
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血和泪凝集而来的,是感情的海洋。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用论文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是最富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科。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有关“情感”的说明就好几处。
比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质和审美情感”。
“培养热爱语文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以上都是关于“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要求。
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非语文独有,它是各科教学都必须贯穿其中的,但如果要选择最具潜能的学科,语文教学是得天独厚的。
从教材内容看,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文学、音乐、美术及其它艺术(比如建筑艺术、舞蹈艺术等等),涉及历史、地理,也涉及其它学科知识。
当西方分科教学未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学堂就以教国学为主。
科举考试就以考一篇文章取土。
而以一篇文章及了第的人就成了治国之才。
他们要治国,就要各方面都要懂(不能说门门精通,但都能有所了解)。
比如,破刑事案件要涉及到建筑、物理、化学、逻辑推理、甚至天文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到了近代,西方教育体系流入中国,实行分科教学,才有了大量的各种专门人才。
但语文教材仍不失它的综合特性。
不然它就不是语文了。
因为语文教材由若干文章组成。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曲艺、说明文、议论文等。
这些作品的内容无不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说明文中涉及自然科学知识,议论文中涉及论证推理,论证推理与逻辑学数理学科相通。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曲艺等文学作品,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情感。
文学作品的特征就是通过形象思维以丰富的情感打动读者的。
否则就不是文学作品了。
既然有形象思维。
则必有审美教育,所以音乐、美术的因素也就蕴含其中了。
由此可见,我们语文教师应担起情感教育这个神圣的责任。
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论文]
浅谈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价值观一、用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要想让学生对语文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莫过于先让学生对教师从心理上产生亲近感。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战胜困难的决心。
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赖感。
让学生从心理上接纳你,在行动上接近你,从思想上乐于接受你的教诲。
教师的教学激情对学生是一个良好的激发,我们难以想象一位对语文冷漠的教师,他的学生会对语文有激烈的兴趣;一位对学生学习状况冷漠的教师,他的学生会喜欢学习他所任教的学科。
所以我认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始终对语文充满着激情,这份激情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语文本身的热爱,对自己的自信,对学生的关心。
另外,教师的情感要融入文本,只有教师的情感真正融入文本,才能激发学生,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文字看似平淡,实则字字含情。
我通过反复朗读、体味,充分体会到文中包含的拳拳爱子之情。
同时也想起自己的父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事情。
在学习《背影》一课时,我用饱含感情的语言讲述了父亲和自己做母亲后对父爱的了解,用自己浓浓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进而感动学生。
学生回忆起父亲对自己默默无闻地关爱,有的竟然情不能自已,流下了眼泪。
二、让情感教育融入课堂1.设置导语,融入情景语文课本选入的课文都是各个时代最优秀的作品。
但有的距离现在时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在认真体味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可以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雨果的书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网上正激烈讨论着一件事,就在这两天,在法国巴黎大皇宫举行的专场拍卖会上,最大的焦点就是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十二生肖中的兔首、鼠首。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
情感教育是教学的根本。
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
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豁然开朗的释怀、刻骨铭心的伤悲、莫名其妙的忧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容忽视的三个环节:一、情景入境,创设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带着愉悦的情绪潜移默化地学习。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
因此,在学生感受作品时,教师就要抓住该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利用情景入境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库存。
导语的设计须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
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
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比如我在教余光中的《乡愁》一课时,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接着导入新课:“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
情感教育:还原初中语文教学功能论文
情感教育:还原初中语文教学的功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以情感人的特色,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也有积极影响。
因此,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情感教育应该以渗入的方式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因为,情感教育不单纯是告知与赠送,而是教师设计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思想“碰撞”的教育活动,并让这些“碰撞”去产生它必然的效应。
从设计的角度看,它是情感教育;从“碰撞”的角度看,它就是渗入。
因此,根据情感教育的基本观点,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应该采取渗入式。
一、教学目标、内容引领情感教学目标应该详细设计学生情感培养目标。
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分析、理解、鉴赏,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性情。
挖掘出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真心地去体味,悉心去探究。
同时要对作家的人生经历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创作情感,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结合现实的点拨,让其在学生心中活起来,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好的作品都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
有了这层认识,语文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情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对素材进行富有情感色彩的挖掘,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和课文中的人融合为一体,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藤野先生》一课时,我就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鲁迅为什么要去日本留学?为什么要离开东京而去仙台?后来又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体验革命先驱为寻找救国道路所做的种种努力,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中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而在教《送东阳马生序》后,我就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把自己学习生活的条件与作者宋濂小时侯的情况逐一对比,然后要求他们说说:宋濂小时候家境如此贫穷,成年后为什么能成为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和“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刻苦勤学”,有的说“虚心求教”,有的说“不怕吃苦”……我接着就说:“刚才大家已经把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条件与作者小时侯的情况作过比较,我们班里有没有比他条件更差的?如果有,请举手!”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人举手。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我们经常可以从学生身上看到:有些学生对父母和亲友的关爱,心无感激;对身处困境之人,没有恻隐和同情之心;对于个人学习,缺乏激情;对集体活动,反应消极……因此,在学校中,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更要促使学生在教师与教材内容的感召下,引起主体意识的觉醒,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培养。
只有通过努力使经久不衰的情感因素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才能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语文课上情融融、意切切。
一、从学生利益出发。
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前提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我们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特别是对差生和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不要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善于诱导,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有些老师在每次语文测试或作文之后进行讲评,对成绩低下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指名道姓加以批评。
甚至冷嘲热讽,说他们拖了全班的后腿。
这种做法导致学生的极大反感,他们认为这是老师故意让他们在同学面前丢脸。
所以,有些差生就对语文课越来越失去信心,最后甚至放弃语文科。
我在指导语文差生时,采用个别指导的方法,避免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开点名批评他们而让他们感到丢脸。
我找他们面对面座谈,先表扬和鼓励他们的闪光点(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点,比如书写工整、态度认真、不抄袭别人作业等等),然后委婉指出不足之处,如能改正这些不足之处那就更好。
这样学生很乐意地接受老师的指导,因为他们明白,老师是真心为他们好,想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这样,学生便会感到老师可亲可敬,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建立起来了。
现代社会学家卡耐基说得好:“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某些长处表示赞赏之后,再听到他的批评,心里往往会好受得多。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关爱学生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让他们乐意接受知识,化被动为主动。
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里。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注重情感因素,缩短与学生的距离,着眼于情,巧妙“指路”,灵活“搭桥”,培养学生好学、善学、乐学的良好习惯。
情感教育处处有生机,处处有活力,处处有实效。
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情感教育呢?一、营造情境,激情导入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是成功的开始。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
因此,教师只有运用生动的导语营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将学生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极快地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时机。
如:多媒体课件导入,实验演示导入等。
二、情感教育的多样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情感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很多,教师应随时抓住机遇,利用身边的人或事实施情感教育。
教学活动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也是教师、学生、教材间的情感交流过程。
教师要发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教学对象,以唤醒学生沉睡的主体意识。
语文语言精美,它可净化人的灵魂,可陶冶人的情操,可启迪人的思维。
1 独创性。
独特的切入点能创造想象环境、激发想象欲望,启迪多向思维。
2 激活性。
善于设疑释难,引导学生积极谈看法、说见解,多遐想。
3 竞争性。
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参加竞争,爱拼才会赢。
4 针对性。
联想、感悟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审美情感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堂必须具有开放性、合作性、探究性,不能以教师的“感”代替学生的“悟”。
5 新颖性。
根据儿童好奇的心理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情感方法,力求每一堂课都有“新意”。
三、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孩子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犹如夏日多变的天气,需要教师用心灵的细心呵护。
(一)发掘情感,以情动人。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情感是多样化。
教师需要倾注更多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有乐于语文学习。
1 阅读中渗透情感教育,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激发论文
试论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
”换句话说,情感就是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学科,激发学生的情感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深入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章主题。
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创设教学情境1.自制教具,创设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可用图片、幻灯、录音等形式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一个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小桔灯展示出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和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柳绿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用与课文有关的趣闻轶事创设情境感染。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一特点,针对课文的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同时,讲课前用很短的时间讲述一则故事,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3.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一个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本堂课程的内容,设计出一个或多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的集中思维,积极地解决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语言文字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可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只占一小部分,而绝大部分则是情感因素。
这些情感因素包括: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性、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善良、善于与他人相处等等。
而如今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溺爱中形成了较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只关心自我而无视他人,不会换位思考。
情感缺失,对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动植物的生命的敏感性越来越迟钝,乃至漠视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
有媒体报道:一些孩子稍有不顺便轻易的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位留日学生,公然在机场向接机的母亲连捅七刀拂袖而去;几位小学生虐待一只小猫而毫无愧意——形形色色漠视生命的现象,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敲响了警钟。
在社会进步越来越快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而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课文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
只有利用这些资源,以情动人,以情明智,以情促知,就能使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并促进智力的发展。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一、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很快走进文本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
情感教育论文(5篇)
情感教育论文(5篇)情感教育论文(5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进行情感教育,可分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
情感教育要求老师要有广博的学问,更要有一颗博爱、宽敞、敏锐的心。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在培育同学的思维力量和制造力量的同时,应充分留意和重视中同学的情感教育。
首先,对于情感,我们不能简洁地看着一种一般的心理品质。
作为主体对于自己所熟悉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感知与观看、理解与思维都不行能不在肯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
情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它心理品质的健康进展。
其次,中同学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
一般来说,这种情感迷茫状态从学校开头消失,到高中阶段便非常明显。
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头,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名目众多的各种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都使这种情感迷茫(或称饥饿)状态无法回避。
假如不在教学过程中,特殊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中同学的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好的进展。
第三,从课程的本质特征来说,语文课与别的自然学科的课不同,它与情感教育的联系很紧密。
它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因而它对于培育同学丰富的情感,犹如情心,利他精神,祖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想象力量,制造意识和制造力量,都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所说的情感教育绝不等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政治思想的教育目的是要使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而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意在促进同学心理品质的健康进展和共性的完善。
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与政治思想及美育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这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相当简单的实践问题。
它无疑和教学内容有着亲密的关系,但和教学方法的关系好像更为亲密。
它对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要求老师要有广博的学问,更要有一颗博爱、宽敞、敏锐的心。
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文章不是无情物,唯有真情最动人”,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情感教育更应是教学的根本。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适当的满足,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
如果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的这种欲望得到了满足,学生就会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和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说得好:“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也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
如今大多数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有些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只知拿走,不懂付出。
中学生道德水准的滑坡直接关系到中华美德的传承,中学生心灵素质的低下直接影响到民族素质的提高,中学生人格的不健全直接牵涉到中国的未来。
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意识到:不仅要教会学生语文学习的知识,更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学会做人的道理。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朋友亲友的深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
因此,在这些作品的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定要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一、巧设情境,引人入情文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是对人的生命、社会及其意义的叩问,是情感的领域,是价值的体系。
好的作品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影响学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闪光点,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与渴望;变教师灌输为促使学生主动求知,让学生完成认知任务。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推动着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探求、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情感的感知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这四个方面不断前进,从而达到教而求方,教而有效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尤为重要,对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以及学生对于必要知识的吸收、深化和广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语文情感教学的意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于情感教学的良好把握和运用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在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只有20%依赖于人的智力因素,即智商水平,而80%是决定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即情商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高曼认为,智商与先天性因素关系较为密切,而情商的高低更取决于后天因素,它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和锻炼而形成的。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学生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判断力的提高。
二、实施语文情感教育的策略(一)以爱为先,达到师生情感的融通。
情感教育传递的重要前提是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爱,要准确地理解、把握学生的情感状态。
只有热爱学生,才有可能营造出一种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才可以逐步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去观察学生,寻找利用恰当的机会与学生交流,细心聆听他们的倾诉。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其言语、表情、情绪中获取准确的情感信息,并运用所掌握的教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学生当前的情感状态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情感导向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和深层涵义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情感,让语文教学如此美丽论文
情感,让语文教学如此美丽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字词句段的基础知识,又要加强情感教学。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中的情感目标忽略了,重文轻情的现象突出。
殊不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再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
有了情感体验,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作为初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1.用“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爱”,不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
例如,我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课前一分钟演讲,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
由于学生都能珍惜这样的机会,所以,每次演讲都是成功的,而且非常精彩。
“目以传情,情以感人”。
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师要恰当把握无声的语言——目光的运用,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以激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例如,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有些胆小的同学不爱发言,这时,我就及时地用目光激励他们,即使他们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首先肯定他们的大胆;同时,作文批改中,多鼓励、少批评,特别是学困生,给他们以真诚的鼓励,用微笑拥抱“学困生”,从而帮助他们从心理上摆脱阴影,用情感使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2.完善自我,用形象魅力吸引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形象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灵魂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教师的仪表与风度、知识与才华、品格与修养往往成为能否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
仪容整齐、端庄大方这些表层因素乃是先决条件。
同时,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追求中的竞争日益加剧,学生对老师的智慧日益崇拜,学生更偏于“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
我在教学时,自己亲自扮演其中一个角色,和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在进行小说《孔乙己》的教学时,特意绘制了一幅《孔乙己落魄图》。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其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情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将情感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关键词:情感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情感氛围文以载道,情为心声。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洋溢着感人的激情,也蕴涵着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真理的一往深情。
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始终贯穿情感教育,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情感性。
从中发掘深刻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导他们学会发现美、体验美。
一、发掘真情,感悟真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丰富的情感,有着对情感把握的敏锐度。
假如你缺乏对人生、对职业的热爱,就不可能比学生更多的发现课文中的感人挚情。
教师虽然不一定是诗人,但应该具有诗人的豪情;教师不一定是画家,但应具有画家善于发现美的敏锐眼睛;教师不可能都是音乐家,但应有音乐家的柔情。
唯此,才能更好、更多的发掘真情,感悟真情。
比如在第五册中学语文课本第25课《诗词五首》中,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掌握,感悟和体验苏轼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李清照国破家亡的凄惨、悲痛之情;辛弃疾渴望从军杀敌、建立功业但因年老力衰而报国无门的愁思。
二、巧设意境,情景交融在《望岳》中,“岱宗夫如何”写作者一望见泰山时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情。
“齐鲁青未了”以距离远来烘托泰山之高。
首联写远望泰山高大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中的“钟”字,赋予了大自然的语言。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的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是作者见山中云气曾不出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颈联写细望之景,蕴含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而尾联是作者要攀登自己人生顶端的誓言。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突出了自己不怕困难,攀登人生顶端的誓言。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概述1.1 情感教育概述情感教育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依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按照特定的教学目的,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关注和影响教育主体的态度、观念、情绪等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相关的理论和具体的方法、手段,将其自身和教学内容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达成三者的统一,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很强艺术性和情感色彩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更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情感素质的提高。
1.2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情感教育是新课程标准及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要求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能力和过程方法结合起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教师在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基础上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改革使得人们更为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发展。
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感教育充分结合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状况,充分结合当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在着重培养初中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综合素质的责任,情感教育则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情感教育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关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情感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提高审美情趣,全方位认识世界。
情感是语文教学之“气”论文
情感是语文教学之“气”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见这样的情况,一些教师上课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环节联系得当,学生能听懂,效果也不差。
但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激情澎湃、优美生动的课文被讲得枯燥乏味,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原因就在于“照着教学法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缺少情感(或者说激情)这个语文教学之“气”、之“神”。
一、认识情感情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持肯定态度或否定态度的心理体验,如喜欢、愤怒、悲伤等,根据强度及持续时间,分为激情、热情、心境等表现形态。
情感依赖于认识,客观事物只有被人们认识的时候才能激起人的情感。
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认识,“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毛诗序》),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特别是通过书面语言表达时,认识变成了枯燥的书写符号,伴随认识产生的情感信息因传播手段所限而被筛滤,需要阅读者根据所留下的“痕迹”及自己的体验加以“还愿”,如《文心雕龙·知格》所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
”这个过程就像面条的加工:面粉加水才能制成面条,晒干烘干之后才便于流通,消费者买到后必须加水才能做成可口的面条食品,不加水而吃干方便面的滋味不言而喻。
饱含憎恨之情的“我恨死你了”,成为书面文字只是记录符号,“还原”为口头语言的感情可以是憎恨的,也可以是毫无感情色彩的,甚至可以是充满无限爱意的正话反说,这就需要阅读者正确把握与“还原”。
而学生受知识与经历所限,“还原”起来较困难,需要教师引导与示范,再现出作品的感情,而不少语文教师,上《周总理,你在哪里》,只会说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上《“友邦惊诧”论》,只会讲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国名党反动派“攘外必先安内”爱国政策的痛恨。
这“深情”,这“痛恨”,只是照本宣科,始终让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他们只把“干面条”放在学生面前,细致告诉学生加工工序和如何味美可口,却不知道或忘记了自己是“师傅”,应当首先加工成热气腾腾、令人垂涎的“面条”,师生共同品尝,以提起学生的“食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论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有关“情感”的说明就好几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质和审美情感”。
“培养热爱语文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以上都是关于“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要求。
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非语文独有,它是各科教学都必须贯穿其中的,但如果要选择最具潜能的学科,语文教学是得天独厚的。
从教材内容看,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文学、音乐、美术及其它艺术(比如建筑艺术、舞蹈艺术等等),涉及历史、地理,也涉及其它学科知识。
当西方分科教学未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学堂就以教国学为主。
科举考试就以考一篇文章取土。
而以一篇文章及了第的人就成了治国之才。
他们要治国,就要各方面都要懂(不能说门门精通,但都能有所了解)。
比如,破刑事案件要涉及到建筑、物理、化学、逻辑推理、甚至天文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到了近代,西方教育体系流入中国,实行分科教学,才有了大量的
各种专门人才。
但语文教材仍不失它的综合特性。
不然它就不是语文了。
因为语文教材由若干文章组成。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曲艺、说明文、议论文等。
这些作品的内容无不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说明文中涉及自然科学知识,议论文中涉及论证推理,论证推理与逻辑学数理学科相通。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曲艺等文学作品,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情感。
文学作品的特征就是通过形象思维以丰富的情感打动读者的。
否则就不是文学作品了。
既然有形象思维。
则必有审美教育,所以音乐、美术的因素也就蕴含其中了。
综上所述,比起其它学科来。
语文教学是最富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科。
在这方面,我们语文教师应担起神圣的责任。
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富于情感呢?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
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的情感,才能将语文课本中的情感因素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之目的。
有的老师富于幽默感,妙语迭出,使学生产生愉悦感。
有的老师善于以文学为载体。
使知识好似良药和上蜜糖一般注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入神入境。
有的老师善以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而振奋。
在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比如“接受美学”的部分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旨在从作家、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三维时空中研究文学作品的意义,强调突出读者阅读行为中的主观
接受意识和再创造功能在文学作品的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课文和阅读行为之间应是双向传递、动态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而不是象传统教学那样一贯地把学生的阅读活动视为课文向学生意向传递认知与情感的灌输与接受关系。
“接受美学”理论并不干扰语文教学的情感传递功能。
它只提供了语文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依据,即作文文学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的老师,应该是引导者、点拨者与组织者,而不应该简单地象医生输液一样将知识的液体原封不动地输给学生。
不论以何种教学方法,要达到教师之心与作家之心、学生之心,心心相印,情情相通,作为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情感素质仍然是无可非议的。
讲课要讲究导入艺术,语文课尤其如此。
比如,“同学们,请翻开第多少页,看看某课。
这个导入新课索然无味。
有个老师一到课堂就叫女同学站起来,叫男同学们看看他们的精神面貌怎样,大家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老师说,她们个个英姿勃发,巾帼不让须眉。
大家坐下,今天我们讲新课”木兰诗“。
这时同学们群情振奋,男同学还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个导入艺术别开生面,富于情感,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还有位新语文教师,开学第一次走进课堂,自然免不了要自我介绍一番。
如果按照一般的程式,可以对学生说,我叫什么名字,是从哪里毕业的或从哪里调来的,我的家住什么地方,希望同学们好好配合,共同搞好语文教学。
应该说这种自我介绍还是体现了一
定的诚意和平易近人的情感,还是不错的。
可他没这么介绍,他说:“云雾神仙境,田园尽飘香,此地有一人,我叫张德钢”。
同学们对新老师的幽默感所折服,顿时产生了敬佩感、亲切感,师生距离一下子近了。
然后他才说“在某某地方的高山上,那里种着稻子、瓜果,终年云缭雾绕,象神仙住的地方,四季飘香。
我的家就在哪里,我叫张德钢”。
这就是语文教师的幽默素质。
还有的老师每上新课,都要用几分钟的时间,将创作或选择的与本课有关的作品进行表演。
或朗诵一首诗,或讲一个小故事,或播一段乐曲,或表演一个小品等。
都能激发兴趣,掀起情感的涟漪。
它象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又象是架设在知识与学生心灵的小桥,使人对课文的园景,未入其内,先闻其声,产生无限遐想与求知欲望。
这种好的导入有“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情感熏陶”的作用。
朗读要富于情感。
富于情感的朗读,能引人入胜。
否则再好的课文,比如一首抒情诗,没有感情朗读也难以激发感情的共鸣。
教师应进入角色,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充分显出热爱祖国,憎恨法西斯的悲愤感情。
朗读的声音的抑扬顿挫,语调的紧张舒缓,都能加强情感的表达。
现代媒体的运用。
为了加强语文教学中情感的效果,现代媒体有其独特的优势。
总之,创设情感氛围,对语文教学突出情感因素,能起到很好
的作用,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