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

合集下载

种群的特征(上课用)

种群的特征(上课用)

04
种群的空间特征
种群分布型
随机分布型
种群个体在空间中分布无规律,个体间距离不等。
均匀分布型
种群个体在空间中均匀分布,个体间距离相等。
集群分布型
种群个体在空间中呈集群分布,个体间距离较小。
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
群落结构
种群在群落中的位置和与其他种 群的关系,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 结构。
种间关系
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 共生等。
周期性
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如5年或10年的周期,这种周期性变化可能与气候变 化、天敌数量等外部因素有关。
种群的繁殖策略和生存策略
繁殖策略
种群为了维持其生存和繁衍后代而采取的繁殖方式,包括单次大量繁殖、多次繁 殖等。
生存策略
种群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生存方式,包括独居、群居等。
种群的进化与适应
进化
种群增长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如环境资源、种间竞争、 疾病等。
种群增长率的变化可以反映种 群的动态变化和生存状况,对 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 义。
种群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量分布情况,是种群数量特征的重要 指标之一。
种群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量比例,对种群的繁殖和遗传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种群内个体的遗传变异性,包括基因序列、染色 体结构和数量等方面的变异。
遗传多样性是物种进化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 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变和自然选择
突变
指基因序列的随机变化,包括点突变 、染色体变异等,是产生新的基因和 基因型的重要途径。
自然选择
指自然界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选择性 淘汰,通过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基 因型得以保留并传递给下一代,从而 影响种群的遗传特征。

种群的特征课件

种群的特征课件

种群的特征课件一、引言种群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所构成的总体。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动态和种群分布等方面。

通过研究种群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物种的生存状况、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以及种群的分布规律,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种群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数量特征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生存状况和资源利用效率。

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食物资源、栖息地质量、环境条件等。

种群密度的变化可以影响种群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种群结构种群结构是指种群中不同年龄、性别、大小等个体组成的比例和分布。

种群结构对于种群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种群的生殖力和生存力。

种群结构的变化可能受到环境变化、资源利用、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结构,我们可以了解种群的生殖策略、生存策略和适应能力。

四、种群动态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种群动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群的生存状况、数量变化趋势和生态功能。

种群动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率和迁移率等。

种群动态的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动态,我们可以预测种群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五、种群分布种群分布是指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种群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资源分布、种群密度等。

种群分布的变化可能对种群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分布,我们可以了解种群的适应能力和生态位。

种群分布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生境需求,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六、结论种群的特征是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动态和种群分布等方面都是种群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种群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物种的生存状况、数量变化趋势和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课件 (共50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课件 (共50张PPT)

成年个体数
幼年个体数
A
B
C
1. 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 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这是由于种群中年 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 会越低。
34
2.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 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 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 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 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 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 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 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1、取样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随机性 样方的大小 样方的数量
2、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样方数越多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16
说明: ①样方法除适用于植物外,还适用于
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蚯蚓、某种昆 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
②对于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 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 密度。
(3)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 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 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4)性别比例的意义: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
39
我国男女比例失调婴儿性别比接近120 : 100
2004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 况》白皮书指出,我国男女(0至4岁)性 别比例接近120 : 100,远超国际认同的可 以容忍的最高警戒线107。
每一个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 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 个体的分布。
老年 成年
32
③衰退型:特点种群幼年
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
多,种群处于衰退时期,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高中生物复习精讲精练(课题70):种群的特征

高中生物复习精讲精练(课题70):种群的特征

课题70:种群的特征【课标要求】种群的特征。

【考向瞭望】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种群的特征以及对种群数量或发展方向的作用。

【知识梳理】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密度1、概念: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样方法①样方形状:一般以正方形为宜。

②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1)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特点: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3、研究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研究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四)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1)增长型:种群中年幼个体很多,年老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增长期,种群密度会增大。

(2)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3)衰退型:年幼个体较少,而年老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减少。

3、研究意义:对于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五)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六)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如右图)【思考感悟】某种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则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何?雌性比例大,导致出生率较高,因而该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

【基础训练】1、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A)A、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例2、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B)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画一个大小为1m 2的样方;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集中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画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种群的结构特征

种群的结构特征

种群的结构特征种群的结构特征是指种群在空间、时间和数量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

种群结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分布格局、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动态等方面。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种群的结构特征。

一、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种群个体的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它反映了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种群密度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种群的数量。

种群密度对于研究种群生态学、种群动态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布格局分布格局是指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方式。

种群分布格局可以分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群分布三种类型。

1. 均匀分布:种群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均匀,不存在明显的聚集现象。

2. 随机分布: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随机性,个体间相互独立。

3. 聚群分布:种群个体在空间上呈现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依赖。

分布格局是种群结构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分布格局对种群的生存、繁殖、资源利用和种群动态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三、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所占比例。

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的生长状况和种群动态。

根据年龄组成的特征,种群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1. 增长型:种群中年轻个体比例较高,表明种群处于增长阶段。

2. 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阶段个体比例相对平衡,表明种群处于稳定阶段。

3. 衰退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比例较高,表明种群处于衰退阶段。

四、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数量的比例。

性别比例对种群的繁殖能力和种群动态具有重要影响。

在某些物种中,性别比例可能会受到环境因素、种群密度和竞争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五、种群动态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种群动态可以分为增长、稳定和衰退三个阶段。

种群动态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种群动态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制定保护措施和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件(共20张PPT)精选优质 课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件(共20张PPT)精选优质 课件

注意:调查时要爱护植被,不攀折 花木,不破坏草坪,不毁坏庄稼。
⑷比较各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就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⑸讨论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其他问题。
4—1 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⑴样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样方, 先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 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蝗害”的战略,一方面通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蝗虫密度,一方面改造飞蝗发
生地,如修筑堤坝、控制水位、耕垦湖滩荒地等。这样就成功地打开了飞蝗综合防
治的大门,使大面积的蝗害在中国大地上得以防治。
此后,马世骏先生在生态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研究的共同 点都是从系统、综合、整体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对象、把握过程。正如他后来高度 概括的,生态学的实质就是协调生物与环境或个体与整体间的辩证关系,协调的实
如果你要研究一座城市的人口的 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因素。
废弃的城市
冬季某城市的乌鸦种群(部分)
4—1 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 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型 年龄组成的类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思考与讨论
探究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问题: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结论: ·讨论:
注意:调查时要爱护植被,不攀折 花木,不破坏草坪,不毁坏庄稼。
⑴实地调查与本节课“问题探讨”活动中的模拟据调查有什么异同?
⑵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⑶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种群的特征说课稿

种群的特征说课稿

种群的特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种群的特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3《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也是理解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

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后续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等内容奠定基础。

在教材编排上,本节内容先介绍了种群的概念,然后重点阐述了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这些特征相互联系,共同反映了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细胞、个体等生命系统的层次结构,对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种群这一概念以及种群特征的理解还相对陌生。

不过,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主探究来掌握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种群的概念。

(2)掌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理解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调查种群密度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分析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种群的概念。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1)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和操作。

(2)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学习目标:1.说出种群的数量特征;2.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及相关计算;3.探究调查种群密度时的注意事项。

一、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有、、、、。

(一)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或中的。

是种群最基本的。

2.特点:①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中 (会/不会)发生变化,如蝗虫在夏天和秋天密度不同。

②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 (相同/不同),如一片草地上的仓鼠和野驴。

4.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Ⅰ.逐个计数法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

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的方法。

Ⅱ.估算法(1)黑光灯诱捕法:对于有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估算种群密度。

(2)样方法①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也适用于及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植株上、等。

②步骤: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③【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a.调查对象:宜选用草本植物,因单子叶植物多为,难以计数。

b.样方选取:草本植物样方一般以的正方形为宜。

若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

c.取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不能掺入主观因素,确保选取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使结果(估算值)更接近真实值。

常用取样方法有(非长条地段)和(长条地段)。

d.计数方法: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应统计的个体和的个体。

边界线上的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实心圈表示统计的个体)。

(3)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适用于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哺乳类、鸟类、鱼类等。

②步骤: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原来的环境→一段时间后重捕→根据重捕到的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③公式: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种群密度=重捕中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 → 种群密度=④注意事项若标志易脱落,将会使估算值比实际值 ;若标志明显,易被捕食者发现,将会使估算值比实际值 ;若初次捕获后动物警惕性提高不易再被捕获,将会使估算值比实际值 ;若两次捕获时间间隔较短,将会使估算值比实际值 ;若两次捕获时间间隔较长,将会使估算值比实际值 ;(二) 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 占 的比率。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知识点总结1、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图解:①种群密度②出生率和死亡率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年龄结构⑤性别比例3、种群的空间特征:(1)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分为: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3、种群密度的常见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种群。

①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2)估算法②样方法③标记重捕法④抽样检测法:适用于藻类、酵母菌等体积较小的生物(11页)⑤其他方法:详见生物科技进展(见文末)。

4、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操作程序(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统计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2)适用于双子叶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3)具体操作要求见后面探究实践。

5、标记重捕法:(1)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操作程序(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3)计算公式:●思考:算出的个体总数是否就是种群密度?不是(4)标记重捕法是一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因此存在误差:①某些因素的存在会让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

如:●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被重捕机会会降低。

●动物具有很强活动性,有时会引起标记物脱落。

●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

●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

②些因素的存在会让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小。

种群的特征 课件

种群的特征 课件

特征
种群具有地域性,即 种群内的个体分布在 不同地域或生境中。
种群具有遗传特征, 即种群内的个体之间 存在遗传差异。
种群具有数量特征, 即种群内的个体数量 是动态变化的。
种群的数量特征
02
数量规模
数量规模的定义
数量规模的动态变化
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反映种群的大小 。
种群数量增长呈指数型、逻辑型等动 态变化,受环境容纳量限制。
数量规模的影响因素
环境资源、空间容量、种间竞争、种 内调节等。
密度
0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03
密度的定义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 数量,反映种群分布的疏 密程度。
密度的影响因素
环境资源分布、空间异质 性、种间关系等。
密度的生态学意义
影响种内竞争、种间关系 、群落结构等。
出生率与死亡率
出生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S型增长
总结词
描述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受到资源限制的增长情况。
详细描述
S型增长是指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受到资源限制的增长模式。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资源逐渐减少,导致种群增长 速度逐渐降低。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增长速度变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S型增长曲线通常用 于描述大多数生物种群的增长模式。
死亡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 减少;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
种群的遗传特征
03
基因频率
基因频率是指在种群中某一特定 基因的频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为:基因频 率 = (该基因的数量 / 群体中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知识点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梳理高中学习最重要的是在高一打好基础,生物学习也是如此。

只有在高一接触生物时学习到精髓,以后才能越学越容易。

下面我就为同学们整理的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知识点,供参考。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知识点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数量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三、群落的结构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种群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而了解种群的特征对于深入理解生态学和生物进化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关键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探讨一下种群的特征。

种群,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具有多个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相互关联,共同反映了种群的状态和变化趋势。

首先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它指的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例如,在一平方千米的草原上生活着多少只羊,或者在一立方米的池塘水中有多少条鱼。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

对于植物,常用样方法。

比如,要调查一块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我们可以在这块草地上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算每个样方内蒲公英的数量,然后取平均值,以此来估算整个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对于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假设在一个池塘中,第一次捕获了 M只鱼并标记,然后放回池塘,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捕获到的鱼中有标记的为 n 只,总捕获数为 N 只,那么该池塘中鱼的总数大约就是 M×N÷n 只。

出生率和死亡率也是重要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会增加;反之,如果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会减少。

迁入率和迁出率同样对种群数量有影响。

迁入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出率则是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一个地区的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变化会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

年龄组成是种群的另一个特征。

它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年龄组成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个体数量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加;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衰退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量较多,幼年个体数量较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

第一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种群的特征 --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种群的特征 --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1.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①出生率:指某一个种群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新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
率。代表了这个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②死亡率:指某一个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出生 率―― +→ 种群密度 ←—―― 死亡 率
(3)研究的意义: 决定 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解析 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 的个体数占整个种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 只知道出生率不能判断种群的年龄结构, A项错误; 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剩 余的鱼主要为幼年个体,年龄结构可能为图中①所示的增长型,B项正确; 农业生产上利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会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为图中③所示的衰退型,C项正确; 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各 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图中②所示的稳定型,D项正确。
种群密度变 种群特征 出生率与死亡率
化趋势 幼年个体数 _大__于__成年、 出生率 > 死亡率 _增__大__ 老年个体数
类型 增长 型
各年龄段个体数比 出生率 ≈ 死亡率 _稳__定__
例_相__当__
稳定 型
幼年个体数 小于成 出生率 < 死亡率 _减__小__
年、老年个体数
衰退 型
(4)意义:可预测种群 数量 的变化趋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这些个体在一定区域内能进 行基因的自由交流,A错误;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如果动物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 小,这样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可用样方法,C正确;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如果种群数量大, 但种群生活的面积或空间也大,其种群密度不一定大,D正确。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节种群的特征1.阐述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与其他特征的关系。

(难点)2.掌握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难点)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应用。

①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

②渔业上的捕捞强度的确定。

3.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①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年龄组成①概念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对点连线)【提示】A—c—ⅡB—a—ⅠC—b—Ⅲ(4)性别比例①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③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4.种群的空间特征(1)随机分布,如杂草的空间分布。

(2)均匀分布,如水稻的空间分布。

(3)集群分布,如飘虫的空间分布。

[合作探讨]探讨1:依据种群概念,请你确认下列①~④是否可看作一个种群?为什么?①两个池塘中的鲤鱼。

②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③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玉米粒的玉米。

④某中学高一·(五)班所有学生。

提示:①~④均不属于种群,理由如下:①不属“同一区域”;②不属“同一物种”(鱼有很多种类);③不属“全部个体”。

④“班级”不是一个自然区域,同时它不具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特征。

探讨2: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其中②③④代表哪种特征,为什么?提示:②③④分别代表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因为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思维升华]1.种群特征之间的联系“+”、“-”分别表示增加、减小―→表示“直接因素”表示“间接因素”(1)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必修3《种群的特征》评课稿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必修3《种群的特征》评课稿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必修3《种群的特征》评课稿1. 引言《种群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必修3中的一章,主要介绍了种群的定义、种群数量变动和种群的分布规律等内容。

本评课稿旨在对这一章节进行评估,分析其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分析2.1 种群的定义《种群的特征》的第一部分介绍了种群的定义。

教材中引入了科学家对种群的不同解释,如包括了相同种类个体的群体、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个体等等。

此部分内容很明确地说明了种群的概念,并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

2.2 种群数量变动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种群数量的变动规律。

教材中涉及到了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和种群的进化等内容。

这些内容的融合和展示方式很清晰,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来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动规律。

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思考能力。

2.3 种群的分布规律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种群的分布规律,包括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三种类型。

教材详细说明了不同种群分布规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

同时,该部分还提到了物种对环境的适应,对于学生全面了解种群的分布规律和环境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3.1 知识理解和应用通过对《种群的特征》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种群的概念、数量变动和分布规律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教材通过案例和图表的形式展示生物种群的现象和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对实际场景的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种群现象。

3.2 分析思维能力本章节还涉及到了种群数量变动和分布规律的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对不同因素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理解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和种群分布的形成原因。

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能够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3 环境意识培养在第三部分中,教材强调了物种对环境的适应和种群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更加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高中生物种群及其动态必背知识点附图

高中生物种群及其动态必背知识点附图

1. 1.种群的特征(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

2.种群:一定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间接,其中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可以影响出生率(记住,不影响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4.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5.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的未来变化趋势6.杂草不是一种草,出生率大不一定增长,可能死亡率更大7.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大的种群)8.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植物和活动范围小和活动力弱的,用样方法,原则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是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

(2)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用标记重捕法,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乘以第二次捕捉的除以第二次捕捉中带标记的9.样方的边界上正好有生物,我们用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只计两边夹角10.样方的面积越大,越接近实际值,草本植物的样方一般为1平方米,灌木的16平米,乔木一般100平米11.标记重捕法的时候,标记物不能容易脱落,不能过于醒目。

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或容易被天敌捕食,会造成比实际数量偏大,如果标记的容易被人类捕捉,会造成比实际的偏小12.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13.抽样检测法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14.种群的J型增长,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竞争物种,也就是理性状态,数学公式是N t=N0λt,其中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N0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t表示时间。

15.λ小于1表示衰退,大于1表示增长型,等于1表示稳定型16.增长率大于0,种群就是增长,注意和λ的区别17.数学模型(如J型增长)和曲线图,数学模型更加的直观和准确,曲线图没有公式准确18.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最初的一段时间,可以认为接近J型19.J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减去S型增长的数量,是环境阻力减少的数量20.种群的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不是最高点,是稳定的点),原因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现实状态)21.S型的前期是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个体数量少。

高中生物 第九单元 第47课时 种群的数量特征

高中生物  第九单元 第47课时 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47课时种群的数量特征课标要求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考情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023·新课标·T42023·山东·T112023·湖南·T202022·全国乙·T312022·全国甲·T312022·山东·T122022·湖南·T202022·辽宁·T112022·重庆·T22 2021·山东·T112021·山东·T242021·湖南·T202021·辽宁·T192.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2023·天津·T32022·海南·T82022·河北·T132022·河北·T222022·重庆·T142021·福建·T10考点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种群在____________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

提醒种群是生物繁殖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____________就是种群密度。

(2)意义:种群密度是种群____________的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________________。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2)标记重捕法调查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初捕M只并全部标记→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重捕n只,记录带标记的m只,再计算种群数量N(种群密度再除以面积或体积)调查原理及条件根据均匀分布原理,重捕前后标记个体数所占比例相同来估计种群数量,再除以面积或体积即为种群密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2019年3月20日(考试总分:12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5 小题,共计 20 分)1、(4分)下图表示某草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此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1)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______;在种群数量特征中, ____________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2)豚草与其它植物相互争阳光、空间等资源,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

除了这个种间关系外你还知道什么种间关系,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个即可),调查结果表明,__________具有生存优势;(3)若豚草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则在理想条件下,t年后种群的数量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所以豚草的种群增长“_______”型曲线;2、(4分)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则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选取样方时,要做到随机取样。

如果要调查其中某动物种群的密度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若被标记的动物中有少量个体死亡,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2所示,在种群密度为________点时,表示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点,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中________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3)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一种群数量变化图。

据此分析,在第1-5年间,种群增长模型呈________型;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

3、(4分)某调查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

下图是连续多年对该地某植物种群的研究结果。

回答下列问题:⑴研究过程中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运用该方法调查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

⑵1~5年内该种群增长曲线呈____增长。

若自然环境无明显变化,5~10年,λ变化的原因是____,该时段种群年龄组成为______型。

该种群在2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年,为避免该种群数量进一步下降,对其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

⑶若要调查该草原植物类群丰富度,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保证在该面积内____。

调查表明该草原物种数量的变化关键是人为因素,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会使群落演替____。

4、(4分)鸭为杂食性水禽,取食昆虫、小动物和多种杂草。

为研究“稻鸭共作”对稻田中杂草和蝗虫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请回答:(1)从表分析,“稻鸭共作”能显著减少稻田群落中杂草的_________;杂草在稻田中具有斑块镶嵌分布的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

(2)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__法;若最初有蝗虫500只,毎天增加2.5%,则10天后种群数量为N10=__________(写表达式)只。

(3)利用“稻鸭共作”防治虫寄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此外,还可以通过利用信息素捕杀雄虫来破坏蝗虫种群的___________,以降低种群密度。

(4)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田引入鸭子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5、(4分)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只/m 2。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______ (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 、B 、C 三点,则控制在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 ______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 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___ 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二、 单选题 (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6、(5分)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内电位由正变负C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7、(5分)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 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A .小于81只B .大于81只C .小于161只D .大于161只 8、(5分)关于生长素的两重性,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B .既能疏花疏果,也能防止落花落果C .既能促进果实成熟,也能使水果保鲜D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9、(5分)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相比,后者是所有种群均具有的数量特征B .若某种群的密度在减少,则该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C .光照是导致群落中动物垂直分布的直接因素D .森林阶段是初始的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终阶段 10、(5分)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B .群落中动物与植物均有分层现象,二者互不影响 C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11、(5分)下列有关生物实验与探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 .被捕捉一次的动物更难捕捉,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B .探索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为减小实验误差需要进行预实验C .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四边上的菌体D .研究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可用切除法、饲喂法等进行对照实验 12、(5分)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和空间特征B .仅靠种群密度就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 .可用样方法调查同一块地中不同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D .同种生物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一定是相同的13、(5分)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志重捕法精确统计种群密度B .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应舍弃C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D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物不能影响被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14、(5分)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过敏反应分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 都不会导致人死亡 B .先天性免疫缺乏病的病因是婴儿缺乏 T 淋巴细胞 C .感染了 HIV 的妇女通过哺乳可将病毒传给婴儿 D .HIV 进入细胞后,其遗传物质整合到 DNA 中15、(5分)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得科学认识的成果和必要条件,可分为单学科、多学科、全学科研究方法。

A .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时,细胞核位于最底部的沉降物中B .用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可能发生改变C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各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可作为该种群密度实际值D .标志重捕法适合所有动物种群,重捕时间越长,最终所得数据越准确16、(5分)下列研究方法与目的不对应的是A.调查某群落中植物的丰富度——样方法B.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D.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取样器取样法17、(5分)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的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甲、丙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18、(5分)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B.乙仅是指土壤微生物C.丙1→丙2→丙3构成了一条食物链D.丁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19、(5分)下列有关群落概念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物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整体B.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C.—定区域内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D.—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0、(5分)下列实例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是①一块农田中所有的玉米螟(一种害虫)②某湖泊中的全部生物③某块杨树林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④护城河里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21、(5分)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B.从“S”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最大时将出现环境阻力C.一般可用样方法调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D.调查生态系统中种群及其数量的多少,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22、(5分)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鱼因污染死亡后,尸体腐烂导致污染加重,更多鱼类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的事例D.流经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23、(5分)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可以合成抗利尿激素B.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激素同时也能传导神经冲动C.下丘脑可以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内水盐平衡D.下丘脑既是体温调节中枢,也是温度感觉中枢24、(5分)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可能偏小的是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校园老鼠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老鼠身上的标记物脱落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方格内和压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D.酵母菌计数时,从静置的酵母菌培养液底部取样统计25、(5分)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不断增多B.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5 小题,共计 20 分)1、(4分)【答案】取样调查法(或样方法)随机取样年龄组成竞争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互利共生豚草 N t=N0λt S【解析】(1)由于是植物,因此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有随机取样,样方的大小和数量,求平均值;在种群数量特征中,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