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LS-SEM的企业移动商务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PLS-SEM的企业移动商务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李立威1荆林波2

(1.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101

2.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北京100026)

摘要本文基于TOE框架,同时结合技术接受模型、创新扩散理论、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组织

制度理论,从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企业移动商务采纳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利用

PLS-SEM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层支持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竞争

压力、贸易伙伴压力和潮流压力,最后是财务资源。此外,任务技术匹配度主要通过感知有用性

对高层支持产生影响,而感知有用性主要通过高层支持对企业移动商务采纳意愿产生影响。结论

对我国企业制定移动商务战略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移动商务,采纳,影响因素,PLS-SEM

中图分类号C931.6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用户的上网终端正从PC端向手机端转移,这使得移动商务应用成为企业未来的战略重点。埃森哲面向14 个国家的近1500 名高管的调查显示,移动商务是中国企业最重视的技术,中国企业对移动商务的重视程度全球领先[1]。IDC 研究发现,2014 年中国企业移动商务应用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预计到2017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6.7 亿美元[2]。CA Technologies的调查报告显示,已成功采用移动商务的中国企业在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升竞争力、提高收入、降低成本、改善客户体验、提高员工生产力等方面均提高了12-18%[3]。

移动商务是指基于无线通信网络或互联网、通过各种可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的商务活动。移动商务的优势在于应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出随时随地、即时性、移动性、个性化等特征。相对于电子商务突破时间限制的特点,移动商务应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具有泛在性。在开展时间紧迫性服务、基于位置的应用、基于情境的应用、人员或工具流动性频繁的行业或业务等方面,移动商务具备独特的优势。

移动商务可以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改善客户服务质量,但前提是企业必须采纳并持续使用移动商务,因此了解企业移动商务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企业移动商务采纳研究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基于TOE框架,同时结合技术接受模型、创新扩散理论、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组织制度理论,从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企业移动商务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利用基于偏最小二乘的结构方程(PLS-SEM)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1 文献回顾

移动商务的用户分为个人和企业。由于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在应用模式、应用目的、关注点的不同,针对这两类用户分别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外有大量的移动商务采纳研究成果,但多数是基于个人用户的研究,对企业用户的移动商务采纳行为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缺乏中国背景下的研究成果[4-5]。从研究基于的理论模型划分,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在技术接受模型的基础上,融合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组织制度理论或TOE框架等理论。

1.1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认为用户采纳某项技术是由其行为意图决定的,而用户的行为意图则由对技术的态度和感知有用性共同决定[6]。TAM模型建立了外部变量、个人信念、使用态度、行为意图和技术采纳之间的关系。技术接受模型结构简单,便于实证研究,是目前信息系统用户采纳研究中最有影响力、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之一。TAM被广泛运用在个人用户移动商务采纳行为研究中。King(2006)等以88 篇文献对TAM模型进行了META分析,表明TAM 模型具有有效性和稳健性,应用前景仍然较广[7]。邓朝华(2012)综合32篇移动商务采纳的文献,通过荟萃分析法证实技术接受模型在移动商务研究领域仍然适用[8]。然而TAM仅关注用户的主观信念和态度层面的因素,而对其它因素考虑太少,而这些因素在实际中又非常重要。在实际研究中,往往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结合任务技术匹配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对技术接受模型进行拓展。

1.2 基于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的研究

移动商务系统的使用效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与任务之间是否匹配。任务-技术匹配理论(Task-Technology Fit,TTF)从任务和技术匹配的视角研究信息技术采纳行为。信息技术要能提高工作绩效,前提条件是此技术必须被采纳,而且技术与其所支持的任务之间有较好的匹配。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与TAM的不同在于,将研究范围从宽泛的采纳行为扩展到具体的情景领域。移动通信网络的泛在性以及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使得移动商务应用具备了随时随地、流动性、精准性等特点。与移动商务这种特征相匹配的任务特征包括移动性、位置依赖性、时间紧迫性等[9-10]。

鲁耀斌(2007)[11]、曹媛媛(2008)[12]基于TTF理论,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认为任务技术匹配度对企业移动商务采纳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王长林(2011)等基于TTF理论和TAM,对企业采纳移动政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13]。Wamuyu(2011)等基于TTF 型,通过对非洲肯尼亚570家小微企业经理的调研,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匹配性和用户接受度显著影响企业采纳行为[14]。

1.3 基于组织制度理论的研究

制度理论认为制度环境在形成组织结构和行为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制度理

论,组织决策并不纯粹是由于追求效率的理性目标驱动,也会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及合法性机制等制度因素的影响。组织的合法化基础分为三类:强制性压力、模仿性压力和规范性压力[15]。Swilley(2012)等基于制度理论,对影响企业移动商务决策的制度压力和电子商务能力进行了分析,实证研究发现模仿性压力对企业移动商务采纳意图影响不显著,而强制性压力、规范性压力和电子商务能力的影响显著[15]。胡芬芬(2014)从利益相关者、制度主义等理论出发,将影响物流企业移动商务技术采纳意向的因素划分为政府、供应链成员和竞争者三类[16]。柯彤萍(2014)通过案例研究表明,制造企业采纳移动分销技术受渠道中间商采纳意愿的影响,而技术价值和组织资源影响中间商的采纳意愿[17]。

企业采纳移动商务等IT技术不仅仅是从经济角度考虑,而可能受到来自于竞争者、贸易伙伴、客户或政府等外部压力的影响。制度理论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对外部环境因素关注的不足,对企业移动商务采纳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1.4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

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IDT),由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埃弗雷特·罗杰斯教授创立。创新是一种新思想、新产品或新过程。创新的特征有助于解释不同创新扩散的速度,创新事物具有 5 个基本特征: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可试用性、可观察性[18]。创新扩散理论中的部分变量与TAM 中变量有相似之处,相对优势类似于TAM 中的感知有用性,复杂性类似于TAM 中的感知易用性。邓朝华(2008)等将IDT与TTF整合提出了分析企业移动服务采纳行为的理论模型,通过结构方程实证研究发现,任务技术匹配度、相对优势、复杂性、兼容性对企业移动短信服务采纳行为有显著影响[19]。

在本文的理论模型中,考虑了兼容性、相对优势(感知有用性)和复杂性(感知易用性)三个因素,但是并未考虑可试用性和可观察性,原因在于目前我国手机普及率非常高,用户利用手机可以方便的试用各种手机端应用,并且可以观察到使用效果,手机端应用本身就具有这两个典型特征。

1.5 基于TOE框架的研究

根据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组织采纳一项创新技术会受到技术、组织和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TOE框架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用户的技术采纳影响因素分析中,应用领域包括网站、B2B、电子商务、电子政务、EDI、ERP、移动商务等。TOE本身并不是一种严格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系统的研究框架,具有较好的包容性,不仅考虑了技术本身特征,还考虑了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传统采纳模型中的大部分因素都可以归入到TOE框架,因此本研究主要以TOE作为基本分析框架。

Doolin(2008)等基于TOE框架,实证研究发现技术的相对优势、企业信息化程度、技术兼容性、高管的支持、组织就绪程度是影响新西兰企业移动商务技术采纳最重要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