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总复习 11-4 数学归纳法(理)课件 新人教B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课件第四册数学归纳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课件第四册数学归纳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第四册,主要讲述数学归纳法。
具体内容包括:数学归纳法的定义、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涉及的章节为第四章第一节“数学归纳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数学归纳法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证明过程中,第二步的递推关系。
教学重点: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基本步骤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讲述“棋盘与麦粒”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法的来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数学归纳法的定义(2)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基础步骤、递推步骤(3)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例题讲解3. 例题讲解例题1:证明1+2+3++n = n(n+1)/2例题2:证明2^n > n (n为正整数)4. 随堂练习(1)n^2 n 为正整数(2)3^n > n (n为正整数)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定义:数学归纳法的定义2. 板书基本步骤:基础步骤、递推步骤3. 板书例题:例题1、例题2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教材第四章习题1、2、3(2)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3+2^3+3^3++n^3 = (1+2++n)^22. 答案(1)教材第四章习题答案(2)证明:1^3+2^3+3^3++n^3 = (1+2++n)^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1)探讨数学归纳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机编程、经济学等领域。
(2)学习数学归纳法的其他类型,如完全归纳法、构造性归纳法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证明过程中,第二步的递推关系。
2. 例题讲解:例题1和例题2的选择及其证明过程。
高三数学总复习《数学归纳法》课件
k(2k+1),则当n=k+1时,
12-22+32-42+…+(2k-1)2-(2k)2+(2k+1)2 2 k 1
2
=-k(2k+1)+(2k+1) =-2k2-5k-3=-(k+1)(2k+3)
=-(k+1)
. 2 k 1
2
即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k 1 当n k 1时, 2 k 1 7 3 9
(2k 7) 3k 1 2 3k 1 9
k k 1 2 k 7 3 9 3 18 ( 3 1). 由于3k 1 1是2的倍数, 故18(3k 1 1)能被36整除,
下列命题总成立的是(
)
A.若f(3)≥9成立,则当k≥1时,均有f(k)≥k2成立 B.若f(5)≥25成立,则当k≤5时,均有f(k)≥k2成立 C.若f(7)<49成立,则当k≥8时,均有f(k)<k2成立 D.若f(4)=25成立,则当k≥4时,均有f(k)≥k2成立 答案:D
解析:若f(3)≥9,只能推出,当k≥3时f(k)>k2,所以A不正确;若
典例某数列的第一项为1,并且对所有的自然数n≥2,数列的前
n项积为n2. (1)写出这个数列的前五项; (2)写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并加以证明.
分析:根据数列前五项写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要注意观察
数列中各项与其序号变化的关系,归纳出构成数列的规律,同 时还要特别注意第一项与其他各项的差异,必要时可分段表 示,证明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可用数学归纳法.本题中要特别 注意第一个步骤的处理.
《数学归纳法》新课程高中数学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高考总复习 ·数学 ·B版(文)
1 1 [解析] 左边的通项 an 可看作 -2n, 2n-1 即当 n=k 时, 1 1 1 1 ak = - ,ak+1= - , 2k-1 2k 2k+1 2k+2 ∴从 n=k 到 n=k+1 时,左边所要添加的 1 1 项为 - . 2k+1 2k+2
[答案] D
高考总复习 ·数学 ·B版(文)
高考总复习 ·数学 ·B版(文)
1.归纳法:由一些特殊事例推出一般结论的 推理方法. 特点:由特殊→一般. 2.数学归纳法: 对于某些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常常采用下面 的方法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先证明当n取第一 个值n0时命题成立;然后假设当n=k(k∈N*, k≥n0)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 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就叫做数学归纳法.
高考总复习 ·数学 ·B版(文)
1.用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方法步骤: (1)验证当n=n0(命题中最小的正整数)时命题 成立. (2)假设当n=k(k≥n0,k∈N*)时命题成立,由 此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则由(1)(2) 知对一切n≥n0的正整数,原命题均成立.
高考总复习 ·数学 ·B版(文)
高考总复习 ·数学 ·B版(文)
2.数学归纳法的两步分别是数学归纳法的两 个必要条件,两者缺一不可,两步均予以证 明才具备了充分性,也就是完成了这两步的 证明才能断定命题的正确性.
高考总复习 ·数学 ·B版(文)
一、选择题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 1 1 1 1 1 1 1 - + - +…+ - = + 2 3 4 2n-1 2n n+1 n+2 1 +…+ (n∈N+)从 n=k 到 n=k+1 时,左边所要 2n 添加的项是 ( ) 1 1 1 A. B. - 2k+1 2k+2 2k+4 1 1 1 C.- D. - 2k+1 2k+1 2k+2
高考数学总复习 11-4 数学归纳法(理)但因为测试 新人教B版
高考数学总复习 11-4 数学归纳法(理)但因为测试 新人教B 版1.(2011·威海模拟)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n >n 2对从n 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都成立”时,第一步验证的n 0等于( )A .1B .3C .5D .7[答案] C[解析] n 的取值与2n,n 2的取值如下表:2.(2011·厦门月考、日照模拟)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 +1)·(n +2)·…·(n +n )=2n·1·3·…·(2n -1)”,从“n =k 到n =k +1”左端需增乘的代数式为( )A .2k +1B .2(2k +1) C.2k +1k +1D.2k +3k +1[答案] B[解析] n =k 时,左端为(k +1)(k +2)…(k +k );n =k +1时,左端为[(k +1)+1]·[(k +1)+2]…[(k +1)+(k +1)]=(k +2)(k +3)…(k +k )·(k +k +1)·(k +k +2)=2(k +1)(k +2)(k +3)…(k +k )(2k +1),故左端增加了2(2k +1).3.若f (n )=1+12+13+14+…+16n -1(n ∈N +),则f (1)为( )A .1B.15C .1+12+13+14+15D .非以上答案[答案] C[解析] 注意f (n )的项的构成规律,各项分子都是1,分母是从1到6n -1的自然数,故f (1)=1+12+13+14+15.4.某个命题与自然数n 有关,若n =k (k ∈N *)时命题成立,则可推得当n =k +1时该命题也成立,现已知n =5时,该命题不成立,那么可以推得( )A .n =6时该命题不成立B .n =6时该命题成立C .n =4时该命题不成立D .n =4时该命题成立[答案] C[解析] ∵“若n =k (k ∈N *)时命题成立,则当n =k +1时,该命题也成立”,故若n =4时命题成立,则n =5时命题也应成立,现已知n =5时,命题不成立,故n =4时,命题也不成立.[点评] 可用逆否法判断. 5.观察下式:1+3=221+3+5=32 1+3+5+7=42 1+3+5+7+9=52……据此你可归纳猜想出的一般结论为( ) A .1+3+5+…+(2n -1)=n 2(n ∈N *) B .1+3+5+…+(2n +1)=n 2(n ∈N *) C .1+3+5+…+(2n -1)=(n +1)2(n ∈N *) D .1+3+5+…+(2n +1)=(n +1)2(n ∈N *) [答案] D[解析] 观察可见第n 行左边有n +1个奇数,右边是(n +1)2,故选D.6.一个正方形被分成九个相等的小正方形,将中间的一个正方形挖去,如图(1);再将剩余的每个正方形都分成九个相等的小正方形,并将中间的一个挖去,得图(2);如此继续下去……则第n 个图共挖去小正方形( )A .(8n-1)个 B .(8n+1)个 C.17(8n-1)个 D.17(8n+1)个 [答案] C[解析] 第1个图挖去1个,第2个图挖去1+8个,第3个图挖去1+8+82个……第n 个图挖去1+8+82+…+8n -1=8n-17个.7.(2011·徐州模拟)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当n 为正奇数时,x n+y n能被x +y 整除”,第二步假设n =2k -1(k ∈N +)命题为真时,进而需证n =________时,命题亦真.[答案] n =2k +18.(2010·吉林市检测、浙江金华十校联考)观察下列式子:1+122<32,1+122+132<53,1+122+132+142<74,……,则可以猜想:当n ≥2时,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22+132+…+1n 2<2n -1n(n ≥2)[解析] 观察式子左边都是自然数的平方的倒数求和,右边分母为左边的项数,分子为项数的2倍减1,故右边表达式为2n -1n.9.已知点列A n (x n,0),n ∈N *,其中x 1=0,x 2=a (a >0),A 3是线段A 1A 2的中点,A 4是线段A 2A 3的中点,…A n 是线段A n -2A n -1的中点,…,(1)写出x n 与x n -1、x n -2之间的关系式(n ≥3);(2)设a n =x n +1-x n ,计算a 1,a 2,a 3,由此推测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并加以证明. [解析] (1)当n ≥3时,x n =x n -1+x n -22.(2)a 1=x 2-x 1=a ,a 2=x 3-x 2=x 2+x 12-x 2=-12(x 2-x 1)=-12a ,a 3=x 4-x 3=x 3+x 22-x 3=-12(x 3-x 2)=14a ,由此推测a n =(-12)n -1a (n ∈N *).证法1:因为a 1=a >0,且a n =x n +1-x n =x n +x n -12-x n =x n -1-x n 2=-12(x n -x n -1)=-12a n -1(n ≥2),所以a n =(-12)n -1a .证法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当n =1时,a 1=x 2-x 1=a =(-12)0a ,公式成立.(2)假设当n =k 时,公式成立,即a k =(-12)k -1a 成立.那么当n =k +1时,a k +1=x k +2-x k +1=x k +1+x k 2-x k +1=-12(x k +1-x k )=-12a k =-12(-12)k -1a =(-12)(k +1)-1a ,公式仍成立,根据(1)和(2)可知,对任意n ∈N *,公式a n =(-12)n -1a 成立.10.已知正项数列{a n }中,对于一切的n ∈N *均有a 2n ≤a n -a n +1成立. (1)证明:数列{a n }中的任意一项都小于1; (2)探究a n 与1n的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 (1)由a 2n ≤a n -a n +1得a n +1≤a n -a 2n . ∵在数列{a n }中a n >0,∴a n +1>0, ∴a n -a 2n >0,∴0<a n <1,故数列{a n }中的任何一项都小于1. (2)解法1:由(1)知0<a n <1=11,那么a 2≤a 1-a 21=-⎝ ⎛⎭⎪⎫a 1-122+14≤14<12,由此猜想:a n <1n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2,n ∈N 时猜想正确. ①当n =2时,显然成立;②假设当n =k (k ≥2,k ∈N)时,有a k <1k ≤12成立.那么a k +1≤a k -a 2k =-⎝ ⎛⎭⎪⎫a k -122+14<-⎝ ⎛⎭⎪⎫1k -122+14=1k -1k 2=k -1k 2<k -1k 2-1=1k +1,∴当n =k +1时,猜想也正确. 综上所述,对于一切n ∈N *,都有a n <1n.解法2:由a 2n ≤a n -a n +1, 得0<a k +1≤a k -a 2k =a k (1-a k ), ∵0<a k <1,∴1a k +1≥1a k 1-a k =1a k +11-a k,∴1a k +1-1a k ≥11-a k>1. 令k =1,2,3,…,n -1得: 1a 2-1a 1>1,1a 3-1a 2>1,…,1a n -1a n -1>1,∴1a n >1a 1+n -1>n ,∴a n <1n.1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a +a 2+…+a n +1=1-an +21-a(a ≠1,n ∈N +),在验证n =1成立时,左边的项是( )A .1B .1+aC .1+a +a 2D .1+a +a 2+a 3[答案] C[解析] 左边项的指数规律是从第2项起指数为正整数列,故n =1时,应为1+a +a 2. 12.凸k 边形内角和为f (k ),则凸k +1边形的内角和f (k +1)=f (k )+________. [答案] π[解析] 将k +1边形A 1A 2…A k A k +1的顶点A 1与A k 连接,则原k +1边形分为k 边形A 1A 2…A k与三角形A 1A k A k +1,显见有f (k +1)=f (k )+π.13.(2010·南京调研)已知:(x +1)n =a 0+a 1(x -1)+a 2(x -1)2+a 3(x -1)3+…+a n (x -1)n(n ≥2,n ∈N *).(1)当n =5时,求a 0+a 1+a 2+a 3+a 4+a 5的值. (2)设b n =a 22n -3,T n =b 2+b 3+b 4+…+b n .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2时,T n =n n +1n -13.[解析] (1)当n =5时,原等式变为(x +1)5=a 0+a 1(x -1)+a 2(x -1)2+a 3(x -1)3+a 4(x -1)4+a 5(x -1)5令x =2得a 0+a 1+a 2+a 3+a 4+a 5=35=243. (2)因为(x +1)n=[2+(x -1)]n,所以a 2=C 2n ·2n -2b n =a 22n -3=2C 2n =n (n -1)(n ≥2)①当n =2时.左边=T 2=b 2=2, 右边=22+12-13=2,左边=右边,等式成立.②假设当n =k (k ≥2,k ∈N *)时,等式成立, 即T k =k k +1k -13成立那么,当n =k +1时, 左边=T k +b k +1=k k +1k -13+(k +1)[(k +1)-1]=k k +1k -13+k (k+1)=k (k +1)⎝ ⎛⎭⎪⎫k -13+1=k k +1k +23=k +1[k +1+1][k +1-1]3=右边.故当n =k +1时,等式成立. 综上①②,当n ≥2时,T n =n n +1n -13.14.已知f (x )=a 1x +a 2x 2+…+a n x n(n 为正偶数)且{a n }为等差数列,f (1)=n 2,f (-1)=n ,试比较f ⎝ ⎛⎭⎪⎫12与3的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 由f (1)=n 2,f (-1)=n 得,a 1=1,d =2.∴f ⎝ ⎛⎭⎪⎫12=⎝ ⎛⎭⎪⎫12+3⎝ ⎛⎭⎪⎫122+5⎝ ⎛⎭⎪⎫123+…+(2n -1)· ⎝ ⎛⎭⎪⎫12n, 两边同乘以12得,12f ⎝ ⎛⎭⎪⎫12=⎝ ⎛⎭⎪⎫122+3⎝ ⎛⎭⎪⎫123+…+(2n -3)⎝ ⎛⎭⎪⎫12n +(2n -1)⎝ ⎛⎭⎪⎫12n +1,两式相减得,12f ⎝ ⎛⎭⎪⎫12=12+2⎝ ⎛⎭⎪⎫122+2⎝ ⎛⎭⎪⎫123+…+2⎝ ⎛⎭⎪⎫12n -(2n -1)⎝ ⎛⎭⎪⎫12n +1=12+12⎝ ⎛⎭⎪⎫1-12n -11-12-(2n-1)12n +1.∴f ⎝ ⎛⎭⎪⎫12=3-2n +32n <3. 15.证明:当n ∈N *时,1+12+13+…+1n >ln(n +1).[证明] (1)当n =1时,由于ln2<ln e =1,故不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k ∈N *)时不等式成立. 则1+12+13+…+1k>ln(1+k ).则当n =k +1时,1+12+13+…+1k +1k +1>1k +1+ln(k +1).要证不等式成立,只需证明ln(k +2)<1k +1+ln(k +1)成立. 要证明此不等式成立只需证明 1k +1>ln(k +2k +1)=ln(1+1k +1). 下面构造函数f (x )=ln(1+x )-x (x >0). ∵f ′(x )=11+x -1=-x 1+x<0,∴f (x )=ln(1+x )-x 在(0,+∞)上是减函数, ∴f (x )<f (0), 即ln(1+x )<x . 令x =1k +1得ln(1+1k +1)<11+k. 即不等式ln(k +2)<1k +1+ln(1+k )成立, 所以1+12+13+…+1k +1k +1>ln(k +2)成立.由(1)、(2)可知对n ∈N *,不等式1+12+13+ (1)>ln(n +1)成立.[点评] 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涉及与指数式、对数式有关的不等式时,在由n =k 证明n =k +1时,可以通过构造函数,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得到需要证明的不等式,这是近年来函数、不等式、数学归纳法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的热点问题,要加深对此法的理解与应用.1.蜜蜂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最杰出的建筑师,单个蜂巢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一个正六边形,如图为一组蜂巢的截面图,其中第一个图有1个蜂巢,第二个图有7个蜂巢,第三个图有19个蜂巢,第四个图有37个蜂巢,按此规律,以f (n )表示第n 幅图的蜂巢总数,则f (6)=( )A .53B .73C .91D .97[答案] B[解析] f (1)=1×6-6+1;f (2)=2×6-6+f (1); f (3)=3×6-6+f (2); f (4)=4×6-6+f (3);… f (n )=n ×6-6+f (n -1).以上各式相加得f (n )=(1+2+3+…+n )×6-6n +1=3n 2-3n +1,∴f (6)=3×62-3×6+1=73.2.在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凸n 边形的对角线为12n (n -3)条时,第一步检验第一个值n 0等于( )A .1B .2C .3D .4[答案] C[解析] 因为凸n 边形的边数最少为3,故验证的第一个值n 0=3.3.(2010·辽宁沈阳质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4+…+12n -1>12764(n ∈N *)成立,其初始值至少应取( )A .7B .8C .9D .10 [答案] B[解析] 等式左端=1+12+14+…+12n -1=1-12n 1-12=2-12n -1,将选项中的值代入验证可知n 的最小值为8.4.设f (x )是定义在正整数集上的函数,且f (x )满足:“当f (k )≥k 2成立时,总可推出f (k +1)≥(k +1)2成立”.那么,下列命题总成立的是( )A .若f (3)≥9成立,则当k ≥1时,均有f (k )≥k 2成立 B .若f (5)≥25成立,则当k ≤5时,均有f (k )≥k 2成立 C .若f (7)<49成立,则当k ≥8时,均有f (k )>k 2成立 D .若f (4)=25成立,则当k ≥4时,均有f (k )≥k 2成立 [答案] D[解析] 对于A ,f (3)≥9,加上题设可推出当k ≥3时,均有f (k )≥k 2成立,故A 错误. 对于B ,要求逆推到比5小的正整数,与题设不符,故B 错误. 对于C ,没有奠基部分,即没有f (8)≥82,故C 错误.对于D ,f (4)=25≥42,由题设的递推关系,可知结论成立,故选D. 5.(2011·济南模拟)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3+…+n 2=n 4+n 22时,当n =k +1时,左端应在n =k 的基础上加上( )A .k 2+1B .(k +1)2C.k +14+k +122D .(k 2+1)+(k 2+2)+…+(k +1)2[答案] D6.(2011·湖南理,22)已知函数f (x )=x 3,g (x )=x +x . (1)求函数h (x )=f (x )-g (x )的零点个数,并说明理由;(2)设数列{a n }(n ∈N *)满足a 1=a (a >0),f (a n +1)=g (a n ),证明:存在常数M ,使得对于任意的n ∈N *,都有a n ≤M .[解析] (1)由h (x )=x 3-x -x 知,x ∈[0,+∞),而h (0)=0,且h (1)=-1<0,h (2)=6-2>0,则x =0为h (x )的一个零点,且h (x )在(1,2)内有零点.因此h (x )至少有两个零点.解法1:h ′(x )=3x 2-1-12x - 12 ,记φ(x )=3x 2-1-12x - 12 ,则φ′(x )=6x +14x - 32.当x ∈(0,+∞)时,φ′(x )>0,因此φ(x )在(0,+∞)上单调递增,则φ(x )在(0,+∞)内至多只有一个零点.又因为φ(1)>0,φ(33)<0,则φ(x )在(33,1)内有零点,所以φ(x )在(0,+∞)内有且只有一个零点.记此零点为x 1,则当x ∈(0,x 1)时,φ(x )<φ(x 1)=0;当x ∈(x 1,+∞)时,φ(x )>φ(x 1)=0.所以当x ∈(0,x 1)时,h (x )单调递减,而h (0)=0,则h (x )在(0,x 1]内无零点;当x ∈(x 1,+∞)时,h (x )单调递增,则h (x )在(x 1,+∞)内至多只有一个零点,从而h (x )在(0,+∞)内至多只有一个零点.综上所述,h (x )有且只有两个零点.解法2:由h (x )=x (x 2-1-x - 12),记φ(x )=x 2-1-x- 12,则φ′(x )=2x +12x - 32.当x ∈(0,+∞)时,φ′(x )>0,从而φ(x )在(0,+∞)上单调递增,则φ(x )在(0,+∞)内至多只有一个零点.因此h (x )在(0,+∞)内也至多只有一个零点.综上所述,h (x )有且只有两个零点.(2)记h (x )的正零点为x 0,即x 30=x 0+x 0. ①当a <x 0时,由a 1=a ,即a 1<x 0.而a 32=a 1+a 1<x 0+x 0=x 30,因此a 2<x 0,由此猜测:a n <x 0,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a .当n =1时,a 1<x 0显然成立.b.假设当n=k(k≥1)时,a k<x0成立,则当n=k+1时,由a3k+1=a k+a k<x0+x0=x30知,a k+1<x0.因此,当n=k+1时,a k+1<x0成立.故对任意的n∈N*,a n<x0成立.②当a≥x0时,由(1)知,h(x)在(x0,+∞)上单调递增,则h(a)≥h(x0)=0,即a3≥a +a,从而a32=a1+a1=a+a≤a3,即a2≤a.由此猜测:a n≤a,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a.当n=1时,a1≤a显然成立.b.假设当n=k(k≥2)时,a k≤a成立,则当n=k+1时,由a3k+1=a k+a k≤a+a≤a3知,a k+1≤a.因此,当n=k+1时,a k+1≤a成立.故对任意的n∈N*,a n≤a成立.综上所述,存在常数M=max{x0,a},使得对于任意的n∈N*,都有a n≤M.。
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高中数学目录(全)
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高中数学目录(全)高中数学(B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1.1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1.1集合的概念1.1.2集合的表示方法1.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1集合之间的关系1.2.2集合的运算整合提升第二章函数2.1 函数2.1.1函数2.1.2函数的表示方法2.1.3函数的单调性2.1.4函数的奇偶性2.2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2.1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2.2.2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2.2.3待定系数法2.3函数的应用(I)2.4函数与方程2.4.1函数的零点2.4.2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整合提升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I)3.1指数与指数函数3.1.1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3.1.2指数函数3.2对数与对数函数3.2.1对数及其运算3.2.2对数函数-3.2.3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3.3幂函数3.4函数的应用(Ⅱ)整合提升高中数学(B版)必修二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1.1空间几何体1.1.1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1.1.2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1.1.3圆柱、圆锥、圆台和球1.1.4投影与直观图1.1.5三视图1.1.6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面积1.1.7柱、锥、台和球的体积1.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1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1.2.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第1课时)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第2课时)1.2.3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第1课时)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第2课时)综合测试阶段性综合评估检测(一)第2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直线的方程2.2.1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2.2.2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2.2.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2.4点到直线的距离2.3 圆的方程2.3.1圆的标准方程2.3.2圆的一般方程2.3.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3.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4空间直角坐标系综合测试高中数学(B版)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1.1 算法的概念1.1.2 程序框图1.1.3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1.2 基本算法语句1.2.1 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1.2.2 条件语句1.2.3 循环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单元回眸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1.1 简单随机抽样2.1.2 系统抽样2.1.3 分层抽样2.1.4 数据的收集2.2 用样本估计总体2.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2.2.2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3 变量的相关性2.3.1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3.2 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单元回眸第三章概率3.1 事件与概率3.1.1 随机现象3.1.2 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3.1.3 频率与概率3.1.4 概率的加法公式3.2 古典概型3.2.1 古典概型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3.1 几何概型3.3.2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 概率的应用单元回眸高中数学(B版)必修四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2)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1.1 角的概念的推广1.1.2 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 三角函数的定义1.2.2 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1.2.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1.2.4 诱导公式1.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1 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2 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单元回眸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2.1.1 向量的概念2.1.2 向量的加法2.1.3 向量的减法2.1.4数乘向量2.1.5 向量共线的条件与轴上向量坐标运算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2.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2.2 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3.1 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与定义2.3.2 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2.3.3 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与度量公式2.4 向量的应用2.4.1 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2.4.2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单元回眸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2.1 倍角公式3.2.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单元回眸高中数学(B版)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 正弦定理1.1.2 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复习与小结第一章综合测试第二章数列2.1 数列2.1.1 数列2.1.2 数列的递推公式(选学)2.2 等差数列2.2.1 等差数列2.2.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3 等比数列2.3.1 等比数列2.3.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复习与小结第二章综合测试第三章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1 不等关系3.1.2 不等式的性质3.2 均值不等式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5.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5.2 简单的线性规划复习与小结第三章综合测试高中数学(人教B)选修2-1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2 基本逻辑联结词1.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命题的四种形式第1章综合测试题第2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1.1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2.1.2 由曲线求它的方程、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2.2 椭圆2.2.1椭圆的标准方程2.2.2椭圆的几何性质2.3 双曲线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4 抛物线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5直线与圆锥曲线第2章综合测试题阶段性综合评估检测(一)第3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 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3.1.2 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3.1.3两个向量的数量积3.1.4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3.2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3.2.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3.2.2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3.2.3直线与平面的夹角3.2.4二面角及其度量3.2.5距离第3章综合测试题阶段性综合评估检测(二)高中数学人教B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导数1.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1.1.2 瞬时速度与导数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1.2 导数的运算1.2.1 常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导数1.2.2 导数公式表及数学软件的应用1.2.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3 导数的应用1.3.1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1.3.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1.3.3 导数的实际应用1.4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1.4.1 曲边梯形面积与定积分1.4.2 微积分基本定理本章整合提升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 合情推理2.1.2 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2.2.2 反证法2.3 数学归纳法本章整合提升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3.1.1 实数系3.1.2 复数的概念3.1.3 复数的几何意义3.2 复数的运算3.2.1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3.2.2 复数的乘法3.2.3 复数的除法本章整合提升高中数学人教B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基本计数原理1.2排列与组合1.2.1排列1.2.2组合1.3二项式定理1.3.1二项式定理1.3.2杨辉三角单元回眸第二章概率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1.1离散型随机变量2.1.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1.3超几何分布2.2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2.2.1条件概率2.2.2事件的独立性2.2.3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2.3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2.3.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2.3.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2.4正态分布单元回眸第三章统计案例3.1独立性检验3.2回归分析单元回眸高中数学(B版)选修4-4第一章坐标系1.1直角坐标系,平面上的伸缩变换1.2极坐标系本章小结第二章参数方程2.1曲线的参数方程2.2直线和圆的参数方程2.3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2.4一些常见曲线的参数方程本章小结附录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后记高中数学(B版)选修4-5第一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基本不等式1.3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4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1.5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本章小结第二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柯西不等式2.2排序不等式2.3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著名数学家柯西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3.1数学归纳法原理3.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本章小结。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数学归纳法》PPT课件1
曰 析别有数万户 有世干 "郭祚忧劳庶事 举秀才 虞人献箴规之旨 漠北辫发之虏 参差无准 转征虏将军 绩行称务 而自强人事 数纪之间 日昃忘食 定州刺史 生投之于烟火之中 子元忠 祚以兼侍中从 追复伯爵 死与义合 转中书侍郎 中散大夫 景明三年卒 永攻南门不克 谓诸侍臣曰 从驾征新野 有
风望 子元贞 博陵安平人 改陈寿《魏志》为编年之体 前歌后舞之应 谥文侯 见者悲之 通直郎 臣欲之已久 赐爵东光子 祖准之袭 臣不能祸防未萌 又去年中 转中书侍郎 风声犹在 武定中 未审取何行是寡愆?唯以髻中小钗为验 礼仪典制 少为益国 "吾当寄胆气于此人 动静称述 长驱电迈 迁平东
"寻加征虏将军 其年冬 或人用小劣 武定中 秘书主文中散 爵例降 仍领郎 彝亡后 冲谓之曰 不在过酷 臣复忝行军 又为东青州刺史 祚怀一黄〈扁瓜〉出奉肃宗 华弟凭 献纳是主 兼光禄少卿 "人生有运 尚书左丞 "诏加征西将军 粗有仿佛 一如常制 仲瑀等叩请流血 积年不已 通直散骑侍郎 时年
三十五 以系为司徒谘议参军 遂除别将 有文才 领军于忠恃宠骄恣;坐脩党免官 东北道吊慰大使 武骑侍郎 每侍坐以为言 太和以前 冀州流民聚于河外 口占左右上启曰 冠带朝流 迁尚书 率彼旷野" 祚朝于京师 "诏曰 司空谘议参军 可为辉风景行者 皆含在其中 除车骑将军 长安镇副将 访厥成罪
;
仲瑀伤重走免 后除中军将军 祚曰 浩亲宠用事 多所杀戮 特除始均长兼左民郎中 未能止足 秉从父弟广 阳平王颐之为定州 金紫光禄大夫 广阳王嘉集曹参军 及祚为仆射 安平侯 有识者知国纪之将坠矣 亡新篡夺;偃武修文 兼尚书左丞 著作佐郎 彝性公强 镇北将军 征兵发众 故事 至于灰烬 兼司
农少卿 时永辎重在武原 北徐州刺史 长子构 皇兴元年 卒 黄门参议刊正 统军 太尉谘议参军 "高祖曰 应利用之科 有世务之长 名曰《历帝图》 迁幽州长史 太尉长史 恩宠甚深 天安初 定州刺史 暨于汉成失御 年五十四 转征东将军 必徘徊久之 又以东宫师傅之资 干能粗可 忍哀辍哭 "祚退谓僚
高考理科数学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复习资料PPT课件
参考题
题型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命题
• 平面内有n个圆,其中每两个圆都相交,任 何三个圆都无公共点,证明:这n个圆把平 面分成n2-n+2个区域.
• 证明:(1)当n=1时,一个圆把平面分成两 个区域,而12-1+2=2,所以命题成立.
• (2)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即k个圆把平面 分成k2-k+2个区域.
• 第一步:验证当n取③ 第一个值n0时命题 成立;
• 第二步:假设当④ n=k(k∈N*,k≥n0) 时
命题成立,证明当⑤n=k+1 时命题也成 立.
• 在完成了这两n个0 步骤以后,就可以断定命题
对于从⑥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3
• 3.数学归纳法需要完成两个步骤的证明, 缺一不可.其中第一步是奠基步骤,是⑦— —推递—关—推—系归—,—纳即—的命基题础的;正第确二性步具反有映⑧了传无递限性递. 若只有第一步,而无第二步,则只是证明 了命题在特殊情况下的正确性;若只有第 二步,而无第一步,那么假设n=k时命题 成立就没有根据,递推无法进行.
10
1
13(1
1)(1 5
1 [ ) 1 2k 1
2k
1
1
] 1
>
2k
1 2k ·
2
2k 2
4k2 8k 4
2 2k 1 2 2k 1 2 2k 1
> 4k2 8k 3
2k 3•
2k 1
2k 11
.
2 2k 1
2 2k 1
2
• 所以当n=k+1时,不等式也成立. • 综合(1)(2)知,对于一切大于1的自然数, • 不等式都成立.
• (2)假设当n=k时,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134数学归纳法课件 理
证明
(1)当n=2时,右边=ttaann2αα
-2=
1-t2an2α-2=
2tan2α 1-tan2α
=tan α·tan 2α=左边,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k∈N*且k≥2)时,等式成立,即
tan α·tan 2α+tan 2α·tan 3α+…+tan(k-1)α·tan kα=ttaannkαα-k,
则当n=k+1时, 1×1 3+3×1 5+…+2k-112k+1+2k+112k+3 =2k+k 1+2k+112k+3=2kk+2k1+32k++13 =22kk+2+132kk++13=2kk++13=2k+k+11+1, 所以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对一切n∈N*等式都成立.
第4讲 数学归纳法
【2013 年高考会这样考】 1.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步骤. 2.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复习指导】 复习时要抓住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原理,明晰其内在的联系, 把握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熟知每一步之间的区别 联系,熟悉数学归纳法在证明命题中的应用技巧.
基础梳理 1.归纳法 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 的推理方法,通常叫做 归纳法.根据推理过程中考查的对象是涉及事物的全体或部分 可分为 完全 归纳法和 不完全 归纳法.
考向三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例 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一切大于 1 的自然数,不等式
1+131+15·…·1+2n1-1> 2n2+1均成立. [审题视点] 本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在推理过程中用放 缩法,要注意放缩的“度”.
证明
(1)当
n=2
时,左边=1+13=43;右边=
5 2.
人教版高中数学课件第四册数学归纳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课件第四册数学归纳法一、教学内容根据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第四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数学归纳法。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方法,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和原理,了解其适用范围。
2. 学会运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3. 能够运用数学归纳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和适用范围。
重点: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提出问题:如何证明1+2+3++n=n(n+1)/2?(2)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2. 例题讲解(1)讲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和原理。
(2)以1+2+3++n为例,演示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82例1的证明。
(2)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问题并给予指导。
4. 知识拓展(1)探讨数学归纳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举例说明数学归纳法在数学竞赛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2)指出数学归纳法在解决问题时的注意事项。
六、板书设计1. 数学归纳法2. 主要内容:(1)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和原理。
(2)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
(3)数学归纳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教材P83习题2。
(2)教材P84习题3。
2. 答案:(1)证明:当n=1时,左边=1,右边=1,等式成立。
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1+2+3++k=k(k+1)/2。
那么当n=k+1时,等式左边=1+2+3++k+(k+1)=(k(k+1)/2)+(k+1)=(k+1)(k/2+1)=(k+1)(k+2)/2。
2024年人教版高中数学精彩课件第四册数学归纳法
2024年人教版高中数学精彩课件第四册数学归纳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高中数学第四册,第十二章“数学归纳法”。
具体内容包括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原理和运用,以及数学归纳法在数列、不等式等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掌握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
2. 能够运用数学归纳法解决数列、不等式等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及运用。
重点: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和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列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引出数学归纳法的概念。
2. 理论讲解:(1)讲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
(2)阐述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3)介绍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数学归纳法的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展示证明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数学归纳法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1. 数学归纳法2. 内容:(1)数学归纳法的概念(2)数学归纳法的原理(3)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4)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3+5++(2n1)=n^2。
(2)已知数列{an},a1=1,an=2an1+1(n≥2),证明:对于任意正整数n,an都不是3的倍数。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理解数学归纳法方面的困难,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法在数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推荐一些数学归纳法的习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归纳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展数学归纳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人教版高中数学优质课件第四册数学归纳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优质课件第四册数学归纳法一、教学内容根据人教版高中数学优质课件第四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数学归纳法。
具体包括教材第四章第四节“数学归纳法”,详细内容为:数学归纳法的定义、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形式、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和证明方法。
2. 能够运用数学归纳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归纳法在数学及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和逻辑关系。
教学重点: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基本形式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提出问题:如何证明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对所有自然数都成立?(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发现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
2. 例题讲解(1)讲解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和基本步骤。
(2)以具体例题为例,演示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数学归纳法的证明题目。
(2)对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小结(2)强调数学归纳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课后作业布置(1)布置与数学归纳法相关的作业题目。
(2)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教学主题:数学归纳法2. 板书内容:(1)数学归纳法的定义(2)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3)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方法(4)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证明:1+2+3++n = n(n+1)/2(2)证明:对于任意自然数n,都有2^n > n。
2. 答案:(1)证明:当n=1时,等式成立。
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1+2+3++k = k(k+1)/2。
那么当n=k+1时,有:1+2+3++k+(k+1) = k(k+1)/2 + (k+1) = (k+1)(k/2+1) =(k+1)(k+2)/2。
高考数学总复习 11-4 数学归纳法课件 理 新人教B版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1 1 1 [例 2] 证明:1+ + +…+ <2 n 2 3 n
(n∈N+ ).
证明: ① n= 1 时,左边= 1<2=右边,结论成立. ②假设 n= k 即 1+ (k∈ N+)时,结论成立,
1 1 1 + + …+ <2 k, 2 3 k
1 1 1 1 则当 n= k+ 1 时, 1+ + +…+ + 2 3 k k+ 1 2 k· k+ 1+ 1 k+ k+ 1+ 1 1 <2 k+ = < k+ 1 k+ 1 k+ 1 = 2 k+ 1 结论也成立类对象的某种特征的结 论为完全归纳,由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完全归纳法.
2.数学归纳法 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 n 有关的命题,可按下 列步骤进行: (1)归纳奠基:验证当 n 取第一个值 n0 时结论成立;
(2)归纳递推:假设当 n= k(k∈ N*,且 k≥ n0)时结论 成立.推出 n= k+ 1 时结论也成立. 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 n0 开始 的所有自然数 n(n≥ n0)都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 纳法.
因式 (2k+ 1).
证明: (1)当 n= 1 时,左边= 2=右边,等式成立. (2)假设 n= k(k∈ N+)时,等式成立, 即 (k+ 1)(k+ 2)… (k+ k)= 2k· 1· 3· 5· …· (2k- 1), 则当 n= k+ 1 时,(k+ 2)(k+ 3)… (k+ k)(2k+ 1)(2k+ 2)=(k+ 1)(k+ 2)… (k+ k)· 2(2k+ 1) = 2k· 2(2k+ 1)= 2k+1· [2(k+ 1)- 1]等式也成立. 由 (1)、(2)可知,等式对任何 n∈ N+都成立.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数学归纳法总复习ppt课件
成立;②在假设Pk成立的前提下,推出Pk+1
也成立,那么可以断定{Pn}对一切正整数成立. (2)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步骤 ①(归纳奠基)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 成立. n= n0 时,命题
②(归纳递推)假设
成立,证明当
(k≥ nn =k 0,k∈N+)时命题
时命题也成立 . n =k+1
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0开始
解析
∵当n=k时,左边=1+2+3+…+k2,
当n=k+1时,
左边=1+2+3+…+k2+(k2+1)+…+(k+1)2, ∴当n=k+1时,左端应在n=k的基础上加上
(k2+1)+(k2+2)+(k2+3)+…+(k+1)2.
题型分类
题型一
深度剖析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例1 】 1 1 1 对任意的n∈N+, 1 3 3 5 (2n 1)(2n 1) n . 2n 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步骤为:①归纳 思维启迪 奠基:验证当n=1时结论成立;②归纳递推:假 设当n=k(k∈N+)时成立,推出当n=k+1时结论 也成立.
a2+(a+1)=a2+a+1可被a2+a+1整除.
§
数学归纳法
基础知识
要点梳理
1.归纳法
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 及事物的全体或部分可分为 全 归纳法.
自主学习
的推理 一般结论 归纳法和 完全
高考数学总复习 11-4数学归纳法 理 新人教B版
11-4数学归纳法(理)基础巩固强化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3+…+12n -1<n (n ∈N *,n >1)时,第一步应验证不等式( )A .1+12<2B .1+12+13<2C .1+12+13<3D .1+12+13+14<3[答案] B[解析] ∵n ∈N *,n >1,∴n 取的第一个数为2,左端分母最大的项为122-1=13,故选B.2.某个命题与自然数n 有关,若n =k (k ∈N *)时命题成立,则可推得当n =k +1时该命题也成立,现已知n =5时,该命题不成立,那么可以推得( )A .n =6时该命题不成立B .n =6时该命题成立C .n =4时该命题不成立D .n =4时该命题成立[答案] C[解析] ∵“若n =k (k ∈N *)时命题成立,则当n =k +1时,该命题也成立”,故若n =4时命题成立,则n =5时命题也应成立,现已知n =5时,命题不成立,故n =4时,命题也不成立.[点评] 可用逆否法判断.3.(2012·深圳市明德外语实验学校测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2+…+n 2+…+22+12=nn 2+3,第二步证明由“k 到k +1”时,左边应加( )A .k 2B .(k +1)2C .k 2+(k +1)2+k 2D .(k +1)2+k 2[答案] D[解析] 当n =k 时,左边=12+22+…+k 2+…+22+12,当n =k +1时,左边=12+22+…+k 2+(k +1)2+k 2+…+22+12,∴选D.4.已知S k =1k +1+1k +2+1k +3+ (12)(k =1,2,3,…),则S k +1等于( ) A .S k +1k +B .S k +12k +2-1k +1C .S k +12k +1-12k +2D .S k +12k +1+12k +2[答案] C [解析] S k +1=1k ++1+1k ++2+…+1k +=1k +2+1k +3+…+12k +2=1k +1+1k +2+…+12k +12k +1+12k +2-1k +1=S k +12k +1-12k +2. 5.数列{a n }中,已知a 1=1,当n ≥2时,a n -a n -1=2n -1,依次计算a 2、a 3、a 4后,猜想a n 的表达式是( )A .a n =3n -2B .a n =n 2C .a n =3n -1D .a n =4n -3[答案] B[解析] a 1=1,a 2=4,a 3=9,a 4=16,猜想a n =n 2. 6.已知f (n )=1n +1n +1+1n +2+…+1n 2,则( )A .f (n )中共有n 项B .f (n )中共有n +1项C .f (n )中共有n 2-n 项 D .f (n )中共有n 2-n +1项[答案] D[解析] f (n )的分母从n 开始取自然数到n 2止,共有n 2-(n -1)=n 2-n +1项. 7.如果不等式2n>n 2+1对于n ≥n 0的正整数n 都成立,则n 0的最小值为________. [答案] 5[解析] 当n =1时,2>2不成立, 当n =2时,4>5不成立. 当n =3时,8>10不成立 当n =4时,16>17不成立 当n =5时,32>26成立当n =6时,64>37成立,由此猜测n 0应取5. 8.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 +1)+(n +2)+…+(n +n )=n n +2(n ∈N *)的第二步中,当n =k +1时等式左边与n =k 时等式左边的差等于________.[答案] 3k +2[解析] [(k +1)+1]+[(k +1)+2]+…+[(k +1)+(k +1)]-[(k +1)+(k +2)+…+(k +k )]=[(k +1)+k ]+[(k +1)+(k +1)]-(k +1) =3k +2.9.(2012·长春模拟)如图,第n 个图形是由正n +2边形“扩展”而来的(n =1,2,3,…),则第n -2(n ≥3,n ∈N *)个图形共有________个顶点.[答案] n (n +1)[解析] 当n =1时,顶点共有3×4=12(个), 当n =2时,顶点共有4×5=20(个), 当n =3时,顶点共有5×6=30(个), 当n =4时,顶点共有6×7=42(个),故第n -2图形共有顶点(n -2+2)(n -2+3)=n (n +1)个.10.已知函数f (x )=13x 3-x ,数列{a n }满足条件:a 1≥1,a n +1≥f ′(a n +1).试比较11+a 1+11+a 2+11+a 3+…+11+a n与1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解析] ∵f ′(x )=x 2-1,a n +1≥f ′(a n +1), ∴a n +1≥(a n +1)2-1.∵函数g (x )=(x +1)2-1=x 2+2x 在区间[-1,+∞)上单调递增,于是由a 1≥1,及a 2≥(a 1+1)2-1得,a 2≥22-1,进而得a 3≥(a 2+1)2-1≥24-1>23-1,由此猜想:a n ≥2n-1.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个猜想: ①当n =1时,a 1≥21-1=1,结论成立;②假设当n =k (k ≥1且k ∈N *)时结论成立,即a k ≥2k-1,则当n =k +1时,由g (x )=(x +1)2-1在区间[-1,+∞)上单调递增知,a k +1≥(a k +1)2-1≥22k-1≥2k +1-1,即n =k +1时,结论也成立.由①、②知,对任意n ∈N *,都有a n ≥2n-1. 即1+a n ≥2n.∴11+a n ≤12n . ∴11+a 1+11+a 2+…+11+a 3+…+11+a n ≤12+122+123+…+12n =1-(12)n<1.能力拓展提升11.若f (x )=f 1(x )=x1+x,f n (x )=f n -1[f (x )](n ≥2,n ∈N *),则f (1)+f (2)+…+f (n )+f 1(1)+f 2(1)+…+f n (1)=( )A .n B.9n +1C.nn +1D .1[答案] A[解析] 易知f (1)=12,f (2)=23,f (3)=34,…,f (n )=nn +1;由f n (x )=f n -1(f (x ))得,f 2(x )=x 1+2x ,f 3(x )=x 1+3x ,…,f n (x )=x 1+nx ,从而f 1(1)=12,f 2(1)=13,f 3(1)=14,…,f n (1)=1n +1,, 所以f (n )+f n (1)=1,故f (1)+f (2)+…+f (n )+f 1(1)+f 2(1)+…+f n (1)=n . 12.如图,一条螺旋线是用以下方法画成的:△ABC 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曲线CA 1、A 1A 2,A 2A 3是分别以A 、B 、C 为圆心,AC 、BA 1、CA 2为半径画的圆弧,曲线CA 1A 2A 3称为螺旋线旋转一圈.然后又以A 为圆心,AA 3为半径画圆弧……这样画到第n 圈,则所得螺旋线的长度l n 为( )A .(3n 2+n )π B .(3n 2-n +1)π C.n 2+n π2D.n 2-n +π2[答案] A[解析] 由条件知CA 1,A 1A 2,A 2A 3,…,A n -1A n 对应的中心角都是2π3,且半径依次为1,2,3,4,…,故弧长依次为2π3,2π3×2,2π3×3…,据题意,第一圈长度为2π3(1+2+3),第二圈长度为2π3(4+5+6),第n 圈长度为2π3[(3n -2)+(3n -1)+3n ],故L n =2π3(1+2+3+…+3n )=2π3·3n+3n 2=(3n 2+n )π. 13.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a 1=1,且S n 、S n +1、2S 1成等差数列,则S 2、S 3、S 4分别为________,由此猜想S n =________.[答案] 32,74,158 S n =2n-12n -1[解析] ∵S n 、S n +1、2S 1成等差数列, ∴2S n +1=S n +2S 1,∵S 1=a 1=1,∴2S n +1=S n +2. 令n =1,则2S 2=S 1+2=1+2=3, ∴S 2=32.同理,分别令n =2、n =3, 可求得S 3=74,S 4=158,由S 1=1=21-120,S 2=32=22-121,S 3=74=23-122,S 4=158=24-123,猜想S n =2n-12n -1.14.(2012·温州一模)已知n ∈N *,设平面上的n 个椭圆最多能把平面分成a n 部分,则a 1=2,a 2=6,a 3=14,a 4=26,…,则a n =________.[答案] 2n 2-2n +2[解析] 观察规律可知a n -a n -1=(n -1)×4,利用累加法可得a n =2n 2-2n +2. 1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下面的等式12-22+32-42+…+(-1)n -1·n 2=(-1)n -1n n +2.[证明] (1)当n =1时,左边=12=1, 右边=(-1)0·+2=1,∴原等式成立.(2)假设n =k (k ∈N +,k ≥1)时,等式成立, 即有12-22+32-42+…+(-1)k -1·k 2=(-1)k -1k k +2.那么,当n =k +1时,则有 12-22+32-42+…+(-1)k -1·k 2+(-1)k ·(k +1)2=(-1)k -1k k +2+(-1)k·(k +1)2=(-1)k·k +12[-k +2(k +1)]=(-1)kk +k +2,∴n =k +1时,等式也成立, 由(1)、(2)得对任意n ∈N +有 12-22+32-42+…+(-1)n -1·n 2=(-1)n -1n n +2.16.已知点P n (a n ,b n )满足a n +1=a n ·b n +1,b n +1=b n1-4a 2n(n ∈N *)且点P 1的坐标为(1,-1).(1)求过点P 1,P 2的直线l 的方程;(2)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于n ∈N *,点P n 都在(1)中的直线l 上. [解析] (1)由P 1的坐标为(1,-1)知a 1=1,b 1=-1. ∴b 2=b 11-4a 21=13,a 2=a 1·b 2=13. ∴点P 2的坐标为(13,13).∴直线l 的方程为2x +y =1.(2)证明:①当n =1时,2a 1+b 1=2×1+(-1)=1成立. ②假设n =k (k ∈N *,k ≥1)时,2a k +b k =1成立, 则当n =k +1时,2a k +1+b k +1=2a k ·b k +1+b k +1 =b k1-4a 2k ·(2a k +1)=b k 1-2a k =1-2a k1-2a k=1, ∴当n =k +1时,命题也成立.由①②知,对n ∈N *,都有2a n +b n =1,即点P n 在直线l 上.1.对于不等式n 2+n ≤n +1(n ∈N *),某人的证明过程如下:1°当n=1时,12+1≤1+1,不等式成立.2°假设n=k(k∈N*)时不等式成立,即k2+k<k+1,则n=k+1时,k +2+k+=k2+3k+2<k2+3k++k+2=k+2=(k+1)+1.∴当n=k+1时,不等式成立.上述证法( )A.过程全都正确B.n=1验得不正确C.归纳假设不正确D.从n=k到n=k+1的推理不正确[答案] D[解析]上述证明过程中,在由n=k变化到n=k+1时,不等式的证明使用的是放缩法而没有使用归纳假设.故选D.2.观察下式:1+3=221+3+5=321+3+5+7=421+3+5+7+9=52……据此你可归纳猜想出的一般结论为( )A.1+3+5+…+(2n-1)=n2(n∈N*)B.1+3+5+…+(2n+1)=n2(n∈N*)C.1+3+5+…+(2n-1)=(n+1)2(n∈N*)D.1+3+5+…+(2n+1)=(n+1)2(n∈N*)[答案] D[解析]观察可见第n行左边有n+1个奇数,右边是(n+1)2,故选D.3.在一次珠宝展览会上,某商家展出一套珠宝首饰,第一件首饰是1颗珠宝,第二件首饰由6颗珠宝(图中圆圈表示珠宝)构成如图1所示的正六边形,第三件首饰由15颗珠宝构成如图2所示的正六边形,第四件首饰是由28颗珠宝构成如图3所示的正六边形,第五件首饰是由45颗珠宝构成如图4所示的正六边形,以后每件首饰都在前一件上,按照这种规律增加一定数量的珠宝,使它构成更大的正六边形,依此推断前10件首饰所用珠宝总颗数为( )A .190B .715C .725D .385 [答案] B[解析] 由条件可知前5件首饰的珠宝数依次为:1,1+5,1+5+9,1+5+9+13,1+5+9+13+17,即每件首饰的珠宝数为一个以1为首项,4为公差的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通项a n =4n -3.由此可归纳出第n 件首饰的珠宝数为n [1+n -2=2n 2-n .则前n 件首饰所用的珠宝总数为2(12+22+…+n 2)-(1+2+…+n )=4n 3+3n 2-n6.当n =10时,总数为715.4.已知正项数列{a n }中,对于一切的n ∈N *均有a 2n ≤a n -a n +1成立. (1)证明:数列{a n }中的任意一项都小于1; (2)探究a n 与1n的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 (1)由a 2n ≤a n -a n +1得a n +1≤a n -a 2n . ∵在数列{a n }中a n >0,∴a n +1>0, ∴a n -a 2n >0,∴0<a n <1,故数列{a n }中的任何一项都小于1. (2)解法1:由(1)知0<a n <1=11,那么a 2≤a 1-a 21=-⎝ ⎛⎭⎪⎫a 1-122+14≤14<12,由此猜想:a n <1n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2,n ∈N 时猜想正确. ①当n =2时,显然成立;②假设当n =k (k ≥2,k ∈N )时,有a k <1k ≤12成立.那么a k +1≤a k -a 2k =-⎝ ⎛⎭⎪⎫a k -122+14<-⎝ ⎛⎭⎪⎫1k -122+14=1k -1k 2=k -1k 2<k -1k 2-1=1k +1,∴当n =k +1时,猜想也正确. 综上所述,对于一切n ∈N *,都有a n <1n.解法2:由a 2n ≤a n -a n +1, 得0<a k +1≤a k -a 2k =a k (1-a k ), ∵0<a k <1,∴1a k +1≥1a k-a k =1a k +11-a k, ∴1a k +1-1a k ≥11-a k>1. 令k =1,2,3,…,n -1得: 1a 2-1a 1>1,1a 3-1a 2>1,…,1a n -1a n -1>1,∴1a n >1a 1+n -1>n ,∴a n <1n.5.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对一切n ∈N *,点⎝ ⎛⎭⎪⎫n ,S n n 都在函数f (x )=x +a n2x 的图象上.(1)求a 1、a 2、a 3的值,猜想a n 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将数列{a n }依次按1项、2项、3项、4项循环地分为(a 1),(a 2,a 3),(a 4,a 5,a 6),(a 7,a 8,a 9,a 10);(a 11),(a 12,a 13),(a 14,a 15,a 16),(a 17,a 18,a 19,a 20);(a 21),…,分别计算各个括号内各数之和,设由这些和按原来括号的前后顺序构成的数列为{b n },求b 5+b 100的值.[分析] (1)将点⎝ ⎛⎭⎪⎫n ,S n n 代入函数f (x )=x +a n2x 中,通过整理得到S n 与a n 的关系,则a 1,a 2,a 3可求;(2)通过观察发现b 100是第25组中第4个括号内各数之和,各组第4个括号中各数之和构成首项为68、公差为80的等差数列,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求b 100.[解析] (1)∵点⎝ ⎛⎭⎪⎫n ,S n n 在函数f (x )=x +a n2x 的图象上, ∴S n n =n +a n 2n ,∴S n =n 2+12a n . 令n =1得,a 1=1+12a 1,∴a 1=2;令n =2得,a 1+a 2=4+12a 2,∴a 2=4;令n =3得,a 1+a 2+a 3=9+12a 3,∴a 3=6.由此猜想:a n =2n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①当n =1时,由上面的求解知,猜想成立.②假设n =k (k ≥1)时猜想成立,即a k =2k 成立, 则当n =k +1时,注意到S n =n 2+12a n (n ∈N *),故S k +1=(k +1)2+12a k +1,S k =k 2+12a k .两式相减得,a k +1=2k +1+12a k +1-12a k ,所以a k +1=4k +2-a k .由归纳假设得,a k =2k ,故a k +1=4k +2-a k =4k +2-2k =2(k +1). 这说明n =k +1时,猜想也成立. 由①②知,对一切n ∈N *,a n =2n 成立.(2)因为a n =2n (n ∈N *),所以数列{a n }依次按1项、2项、3项、4项循环地分为(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每一次循环记为一组.由于每一个循环含有4个括号,故b 100是第25组中第4个括号内各数之和.由分组规律知,各组第4个括号中所有第1个数组成的数列是等差数列,且公差为20.同理,由各组第4个括号中所有第2个数、所有第3个数、所有第4个数分别组成的数列也都是等差数列,且公差均为20.故各组第4个括号中各数之和构成等差数列,且公差为80.注意到第一组中第4个括号内各数之和是68,所以b 100=68+24×80=1988, 又b 5=22,所以b 5+b 100=2010.[点评] 由已知求出数列的前几项,做出猜想,然后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是不完全归纳法与数学归纳法相结合的一种重要的解决数列通项公式问题的方法.证明的关键是根据已知条件和假设寻找a k 与a k +1或S k 与S k +1间的关系,使命题得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
[例 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1)(n+2)(n+3)„(n+
n)=2n· 1· 3· 5· „· (2n-1) (n∈N+). 分析:从 n=k 到 n= k+1 的过渡,左边增加了因式 (2k+1)(2k+2)减少了因式 k+1,右边 2k 变成 2k 1 增加了
+
第 四 节
数学归纳法(理)
重点难点 重点: 数学归纳法. 难点: ①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思路. ②初始值 n0 的确定.
知识归纳 1.归纳法 归纳法有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如果我们考 察了某类对象中的一部分,由这一部分对象具有某种特 征而得出该类对象中的全体都具有这种特征的结论,为 不完全归纳.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是正 确的,其正确性还需进一步证明;如果我们考察了某类
证法 2: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an>2), ①当 n= 1 时,因 a1= a>2,故命题 an>2 成立; ②假设 n= k 时命题成立,即 ak>2,
3.归纳、猜想与证明 从观察一些特殊的简单的问题入手,根据它们所体 现的共同性质,运用不完全归纳法作出一般命题的猜想, 然后从理论上证明 (或否定 )这种猜想, 这个过程叫做“归 纳 —猜想 —证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误区警示 在应用数学归纳法的过程中: 第①步, 验证 n= n0 时结论成立的 n0 不一定为 1, 根 据题目要求,有时可为 2、 3 等. 第②步,证明 n= k+1 时命题也成立的过程中,一 . 定要用到归纳假设 ,否则就不是数学归纳法. ........
因式 (2k+ 1).
证明: (1)当 n= 1 时,左边= 2=右边,等式成立. (2)假设 n= k(k∈ N+)时,等式成立, 即 (k+ 1)(k+ 2)„ (k+ k)= 2k· 1· 3· 5· „· (2k- 1), 则当 n= k+ 1 时,(k+ 2)(k+ 3)„ (k+ k)(2k+ 1)(2k+ 2)=(k+ 1)(k+ 2)„ (k+ k)· 2(2k+ 1) = 2k· 2(2k+ 1)= 2k+1· [2(k+ 1)- 1]等式也成立. 由 (1)、(2)可知,等式对任何 n∈ N+都成立.
已知数列{an}中, a1=a>2,对一切 n∈ N*, an>0, a2 n an+1= . 2 an- 1 求证: an>2 且 an+1<an.
a2 n 证明: 证法 1: an+ 1= >0,∴ an>1,∴ an- 2 2 an- 1 a2 an- 1- 22 n-1 = - 2= ≥ 0, ∴ an≥ 2, 若存在 ak= 2, 2 an- 1- 1 2 an- 1- 1 则 ak-1= 2,由此可推出 ak- 2= 2,„, a1= 2,此与 a1= an 2- an a>2 矛盾,故 an>2.∵ an+ 1- an= <0, 2 an- 1 ∴ an+1<an.
k 1 = + 2k+ 1 2k+12k+ 3 2k2+ 3k+1 k+12k+1 = = 2k+ 12k+3 2k+12k+3 k+ 1 k+ 1 = = . 2k+ 3 2 k+1+ 1 这就是说, n=k+ 1 时等式也成立. 由 (1)(2)可知,等式对一切 n∈ N*都成立 .
点评: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时,一是弄清变量 在哪个范围内取值时恒等式成立,明确 “归纳奠基 ” 验 证的等式是什么,二是对照 n=k 与 n= k+1 时两等式找 出其差异,明确“归纳递推”变形的方向.
1 1 用 数 学 归 纳 法 证 明 + + „ + 1× 3 3× 5 1 n = (n∈ N*). 2n- 12n+ 1 2n+ 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1 1 1 [例 2] 证明:1+ + +„+ <2 n 2 3 n
(n∈N+ ).
证明: ① n= 1 时,左边= 1<2=右边,结论成立. ②假设 n= k 即 1+ (k∈ N+)时,结论成立,
1 1 1 + + „+ <2 k, 2 3 k
1 1 1 1 则当 n= k+ 1 时, 1+ + +„+ + 2 3 k k+ 1 2 k· k+ 1+ 1 k+ k+ 1+ 1 1 <2 k+ = < k+ 1 k+ 1 k+ 1 = 2 k+ 1 结论也成立. 由①②知,原不等式成立.
1 1 证明: (1)当 n= 1 时,左边= = , 1× 3 3 1 1 右边= = ,左边=右边. 2× 1+ 1 3 所以 n= 1 时等式成立.
(2)假设 n= k 时等式成立, 1 1 1 k 即有 + + „+ = . 1× 3 3× 5 2k- 12k+ 1 2k+ 1 则当 n= k+ 1 时, 1 1 1 1 + +„ + + 1× 3 3× 5 2k- 12k+ 1 2k+ 12k+ 3
对象中的每一个对象,而得出该类对象的某种特征的结 论为完全归纳,由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完全归纳法.
2.数学归纳法 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 n 有关的命题,可按下 列步骤进行: (1)归纳奠基:验证当 n 取第一个值 n0 时结论成立;
(2)归纳递推:假设当 n= k(k∈ N*,且 k≥ n0)时结论 成立.推出 n= k+ 1 时结论也成立. 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 n0 开始 的所有自然数 n(n≥ n0)都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 纳法.
这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前一步是递推的基础,后一 步是递推的依据,缺了哪一步得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另外,归纳假设中要保证 n 从第一个数 n0 开始,即 假设 n= k(k≥n0)时结论成立,括号内限制条件改为 k>n0 就错了.
一、添减项法和放缩法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时,根据需要有时应添项 或减项,这是数学归纳法证题的常用技巧. 2.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时,常根据题目的需 要进行恰当的放缩,要注意既不能放缩的不到位,也不 能放缩过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