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心得体会【篇一】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对国际议程的设置能力、对国际政治的操作能力、对国际舆论的控制能力以及对世界理念的贡献能力等,它本质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权利结构中的地位影响力。
国际话语权和国家软实力之间存在着深切联系。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和重要表征,国家软实力蕴含着国际话语权的发展资源,国家软实力的壮大有赖于强大的国际话语权作为依托支撑。
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努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中国话语的感召力、公信力和亲和力,进一步强化中国话语的辐射力、创造力和影响力。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
媒体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并重,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着力打造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不断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
要大力推进国际传播本土化,善于利用对象国的传播条件、人才资源和游戏规则,善于运用市场化、商业化等方式,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手段实现海外广泛覆盖、有效覆盖。
要积极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做好国际传播的大格局。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市场机制的活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引导它们把企业经营活动与展示国家形象结合起来。
要扶持一批面向国际的智库和非政府组织,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更多国际场合发出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要坚持“内外有别”、“外外有别”,把握规律、讲究艺术,针对国外受众的不同需求,用他们喜欢接受的方式,谈他们关注的话题,讲他们懂的语言,防止概念化、程式化,避免对内传播简单对外转化。
一方面要坚持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以中国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在对外传播中充分体现我们自己的价值理念、实际情况和立场主张;另一方面要以开放包容姿态,积极反映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全球事务的认识、思考和担当,多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多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
新媒体时代下消防宣传工作的现状与建议 范丽
新媒体时代下消防宣传工作的现状与建议范丽摘要:随着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随时随地可利用手机翻阅新闻资讯,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已经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我国的消防事业已然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但消防宣传教育从体系、机制、途径、方法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对新媒体时代消防宣传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提出新媒体时代下加强消防宣传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消防宣传现状;对策建议消防宣传作为提高公众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安全防范能力、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发展、提升消防队伍形象的重要手段,必须融入新媒体时代,研究消防宣传工作规律,树立消防宣传新理念,构建新媒体条件下消防宣传工作的大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消防安全的期待和诉求,提高人民群众对消防工作的满意度。
一、新媒体对消防工作的影响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出现的,通过利用数字、网络、移动等技术,移动网络、互联网、卫星通讯等方式,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移动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新兴传媒方式。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兴的媒体传播手段层出不穷,用户可以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自主发布信息,从而稀释了传统传播媒介的力量。
由于用户的身份发生转变,从被动到主动,最常见的应用平台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用户可以自由的选取所需要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对消防事业而言,新媒体的主动性、便利性、互动性、快速性、多元性等在对所用用户进行大众化消防常识、逃生自救知识、火灾警示、消防队伍形象等的宣传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但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量大与随意性,信息传播的内容鱼龙混杂、真假难辩,是利弊参半的双刃剑,消防队伍处于特殊的地位,又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稍有不慎,就会让不良信息传播,导致负面舆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新媒体条件下消防宣传工作的现状处在全媒体的时代,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平台进行消防安全宣传已成为最热门的宣传方式,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公众号,把文字与消防教育图片、音频、视频结合起来,推广到朋友圈。
融媒体时代,地方外宣工作何以出彩
762021第06期 / 总第412期对外宣传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导舆论、凝聚力量、树立形象、助推发展等功能。
融媒体时代对地方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
面对复杂、多样、多变的舆论场,地方党委政府应顺应形势、整合资源、完善机制,不断增强外宣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亲和力、感染力,真正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占领主阵地,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融媒体时代,基层外宣工作的新挑战对外宣传工作是对外开放的先声先导。
在传统纸媒时代,地方党委政府在部署年度外宣工作时,总是提出“攻大报、登大台、争头条、上头版”的目标任务,产生了较好成效,提振了基层党员干部的信心,对外树立了良好形象。
然而,在融媒体时代的当下,舆论工作的对象、平台、格局、生态等均出现了明显变化,仅仅满足于过去的做法,既费力费神也不一定“讨好”,更达不到预期目的。
媒体格局变了。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传媒技术一直在加速迭代,媒体格局发生深刻而显著的变化。
过去传统时代,一纸风行,“洛阳纸贵”,基层单位上一篇头版头条,引人瞩目,广为喝彩。
如今,融媒体时代早已到来,图文报道满足不了公众需求,视频报道成为“新宠儿”,地方外宣工作的内涵、外延和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
舆论生态变了。
传播渠道从平面化到移动化再到可视化转变的过程中,受众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而变为了用户。
随着移动互联网走入寻常百姓家,舆论生态的全民化、社会化、多元化、分众化业已形成,呈现出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时时处处传播的局面。
对于基层外宣而言,依然固守过去的“统一口径”做法,达不到预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外宣着力点变了。
过去的外宣工作,多侧重于经济增长速度、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对等,手段方式单一,被动多于主动,效果自然有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各项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乡村振兴全面实施。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如何“融”出战斗力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如何“融”出战斗力□ 张开兴摘 要:本文结合滁州日报等地市党报的媒体融合发展实践,提出地市党报应通过做强内容、打造品牌、拓展“融媒+”服务,直面时代课题,在守正创新中唱响时代强音,服务发展大局。
关键词:地市党报;媒体融合;舆论主阵地;守正创新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
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出现,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从2014年8月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9月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推进。
地市党报如何敏锐把握媒体融合发展大势,因势而变、因时而变,向“融”而“强”,挺进移动互联网主战场,抢占舆论场制高点,牢牢守住宣传舆论思想工作的主阵地,既是新时代提出的必答题,也是媒体发展的抢答题。
“内容为王”强内功地市党报如何“融”中出“新”、“融”中出“彩”?答案是慎终如始坚持“内容为王”。
纵观当下舆论场、不同媒体发展现状,不难发现传统媒体、自媒体、第三方平台各有所长,第三方平台强者愈强、掌控规则、善于引流,自媒体赢者通吃、选题精准、善于策划。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无论是扎根主赛道还是探索新路径,政治站位是关键,权威真实是生命,优质内容是长板。
以滁州为例,历览本地舆论场媒体融合发展进程:第一阶段,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网站为辅;第二阶段,报纸、广播、电视依旧,但本地“E滁州”“嗨滁州”等商业网站人气渐火,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台媒体开始下沉发展;第三阶段,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主流媒体,以本地商业网站、第三方平台为主的新兴自媒体,以“滁州市人民政府发布”“滁州先锋”“滁州网信”等为主的政务新媒体,各施所长、各展其能,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一过程中,滁州日报坚持尊重传播规律,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纵深推进媒体融合,打造了“一网一端两抖两微信三微博”九大新媒体平台。
浅析军事记者应具备的国际视野和全局意识
浅析军事记者应具备的国际视野和全局意识■刘丽群摘要:作为新时代的"桅杆上的瞭望者”,军事记者要完成肩负的使命和任务,就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全局意识,牢固树立军事新闻报道服从服务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大局观,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军队的声音愈来愈洪亮。
关键词:军事记者;国际视野;全局意识新时代的军事记者.作为“桅杆上的瞭望者”,要完成肩负的使命和任务.在军事报道实践中体现政治思想性、舆论引领性和新闻专业性,应具备国际视野和全局意识,牢固树立军事新闻报道服从服务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大局观.把中国和中国军队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和中国军队的声音愈来愈洪亮。
一、“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政治建军是我军的立军之本。
政治工作永远是我军的生命线。
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
新时代的军事记者.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出色搞好军事新闻舆论工作,就应结合新闻传播工作实践.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和全局意识,树立大宣传理念,构建大宣传、大新闻、大舆论新格局。
1955年12月,毛泽东同志对时任新华社社长吴冷西说:“新华社这几年做了一些工作。
但是,驻外记者派得太少,没有自己的消息.有,也太少了。
”他要求新华社“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
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
”向全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是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对军事记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军事记者应具有国际视野和全局意识.并在平时的国际传播中.讲清楚中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发展脉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赢得人民拥戴、带领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深层原因。
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国内外不少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有底气、也有必要讲好中国故事,这对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对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至为重要。
高校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
高校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作者:杨转珍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41期【摘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结束了大众单一接受信息的旧状。
相反,利用新媒体,受众不仅可以轻松获取信息,而且可以即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面对高校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舆情就会在短时间内爆发并飞速膨胀。
本文从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特点出发,提出利用网络载体"人人网"进行舆情引导的思路,探讨了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方法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和完善,彻底打破了信息传输的地域限制及时间限制,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轻轻扣动鼠标就能在2秒钟之内完成信息的分享或转载,对时事的评论和回复也简单快捷。
由于高校学生是使用网络最多的群体之一,因此,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形成,信息就会以幂次方的速度爆炸式传播。
在此过程中,网络是把双刃剑:既保证了信息的公开透明,便于舆论监督,又容易造成信息传输的偏离或失真。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迅速作出回应,进行有效的舆情引导、疏散群情激愤的网络围观者。
而"人人网"作为高校学生普遍使用的SNS网站具有天然的优势。
一、高校利用"人人网"疏散突发事件舆情的必要性之所以说"人人网"有利于高校突发事件的顺利解决,是由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和"人人网"的性能决定的。
1、高校突发事件的含义。
高校突发事件,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社会或高校自身的原因,在高校内部及周边地区突然发生的,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有时是在高校校园内的其他社会人员),对高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产生较大影响和冲击,造成或可能造成高校师生员工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并危及社会安全和公众生活秩序的紧急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有序的教学秩序,而且关系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和谐安宁。
由定义可知,高校突发事件的涉事方包括学校、学生、学生家庭(或第四方)在内,无论对学校还是学生家庭,其影响都非同小可。
中国国际形象的“自塑”与“他塑”
中国国际形象的“自塑”与“他塑”作者:严文斌来源:《对外传播》2016年第06期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在国际上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不是“自塑”。
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关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一个难以回避的概念是四个字:“西强我弱”。
简单地说,西方媒体掌握着全球90%以上的新闻信息传播,中国在海外的形象主要还要靠西方媒体来传播并塑造。
纵然有中国媒体几十来的艰苦努力,国际舆论传播仍然呈现“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也传不开”的尴尬境地。
中国国际形象到底能不能靠塑造,国际传播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形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媒体不能塑造只能传播。
我不赞同这种观点,我在28年的对外传播工作中深刻感受到,国际形象不会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而改善,中国综合国力也不能自动转化为传播能力,而塑造与否,“自塑”还是“他塑”,却决定着“西强我弱”能否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遏制,更决定着能否为我国改革开放凝心聚力,维护稳定发展的大局。
正如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好的国际形象是做与说共同塑造出来的,只说不做是空谈,只做不说是盲干。
既要做得好,也要说得好,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因此,“我们要主动地说,大声地说,大胆地说,把中国道路阐释好,把中国精神展示好,把中国贡献宣传好”。
如何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国际形象从“他塑”到“自塑”的转变?我提出如下五个观点:一、实现中国国际形象“他塑”到“自塑”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项权威的调查表明,美国等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50%为负面,只有25%为积极。
然而,在国内外舆论相互交织、国内信息“溢出效应”和国际传播对内“刺激效应”相互叠加的新形势下,塑造中国国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遭遇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情况,媒体传播中重对内、轻对外,对外传播中重中文、轻外文,国际新闻对内报道热热闹闹,中国声音对外传播冷冷清清,仍是中国国际传播之常态,紧贴在对外传播上的短腿、短板和薄弱环节等标签依然没有撤下的迹象,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和引导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制约因素。
92-编者按: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意识形态是执政党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手段,是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具有组织动员、利益整合、政治认同、文化引领、社会协调、对敌斗争等功能。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阶段,加上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国际背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空前复杂,这给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严峻挑战。
4、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一是利益分配和社会不公现象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同。基尼系数越出国际警戒线,"畸形消费"成为暴富阶层的身份象征,普通工人、农民认为未能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嫉富、仇富正在演变为一种社会心理,司法、教育等领域存在的某些不公现象也引发了部分群众的不满。二是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影响人们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认同。腐败行为、与民争利、行业不正之风等,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损害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市场经济的负面现象影响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认同。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严重分化,信教阶层、人员大幅增加,看手相、看风水、烧香拜佛等封建迷信思想在普通群众、少数党员干部中盛行。
2、信息传播技术发展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一是单一传播主体变为多元传播主体。现在的传播主体不再仅仅是传统媒体,而是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人人都是传播主体。二是单向传播方式变为双向互动方式。过去传播方式是"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传播。现在,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定位和角色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往往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发布者,其自主选择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三是"传播有边界"变为"传播无国界"。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传播超越了国界,带来多元思想文化的复杂影响。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 话语权决定主动权
• 总理鼓励教师要立志把职业教育办好,把学生教好。 他说,党和政府非常关心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职业教育发展的 广阔前景,怎么描绘也不过分!希望职业学校的学生们好 好学习,立志成才,将来报效祖国。
• 中央财政上百亿的投入
• 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百亿资金投入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行业企业投入)
头条,2006年3月2日)。
徐心华委员(提起这个话题,原本只 愿意“说说新闻出版”的这位中国记协常 务副主席,也不由得有感而发):
我家里以前很穷,却上了大学。如果 到了现在,我可能反而上不起大学了。我 很奇怪,为什么几十年前,经济不怎么发 展,贫困学生能上起大学,而现在经济发 展了,却反而上不起学?往届两会小组讨 论时,有的委员为此拍了桌子,“如果按 照现在的收费标准,那么在座的委员,当 年有几个能上得起大学?”教育问题事关 社会公平,事关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已经 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了。
媒体是舆论机构,也是创意产业,双方通过
举办活动、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传播职业教育理念,吸 引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3、教育主管部门应和新闻媒体商 量制定《职业教育宣传纲要》。
拟订职业教育宣传方针、指导思想、宣传重点和 具体步骤。
推出职业教育好的经验和育人典型,描绘职业教 育的美好前景。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 动价值和社会贡献,扫除重学历轻技能、鄙薄职业教育 的陈腐落后观念,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 社会蔚然成风。
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和主导权
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和主导权作者:慎海雄来源:《党建》2013年第11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宣传思想工作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科学厘清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大是大非,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毫不含糊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鲜明政治立场。
这一重要讲话,是我们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思想引领和基本遵循。
我们必须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讲话精神实质,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各种矛盾和问题更为集中、凸显,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主流舆论有效引导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艰巨。
同时,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信息产品的内容和结构、传播终端的形态和功能、受众的心理和习惯,也在发生革命性变化,舆论生态更加复杂,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面临许多新考验。
“不日新者必日退。
”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任务,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勇气,主动适应国内外舆论环境变化,遵循新形势下新闻传播规律,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巧于发声,把握好时、度、效,不断提升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始终遵循的重要方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流媒体的职责,就是要弘扬主旋律,壮大主流舆论场,就是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振奋精神,就是要促进、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一句话,就是要汇聚追梦圆梦的正能量。
做大做强主流媒体,要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主流媒体必须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坚持把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坚持“三贴近”、践行“三深入”、深化“走转改”,充分反映改革发展的生動实践、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发挥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有效引导主流舆论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有效引导主流舆论加强网络舆论监测与引导,是推动网络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我国民主建设与法治建设的途径。
根据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网络监测和引导网络舆论监督行为。
一、制定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网络舆情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
制定网络舆情预警利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危机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
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强化网络“把关人”三、保持信息的公开透明“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透明度决定公信度”。
面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疑点和突发事件及敏感问题,我们新闻媒体多年来一直面临“报与不报”的困惑。
但实际上,热点、难点问题恰恰是群众最为关注的,读者最关心的公共事件发生后,你不报,就是把话语权拱手让给别人,就可能导致非正常渠道的捕风捉影的信息得以快速传播,给事件处置带来不利影响。
谣言止于公开,要确保人们获取信息的权威准确,压缩谣言扩散的空间,必须保持信息的公开透明。
同时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影响网络舆情的走向。
建立新闻发言人是一个有效举措。
通过新闻发言人,既向公众传递了权威信息,又将信息内容归口到“新闻发言人”这一权威信息源,从而使政府部门在处理舆情危机时,掌握了主动,稳定了民心。
四、加强网络舆情技控管理到目前为止,网络技术手段依然是实现网络舆论管理的一个有效方法。
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 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发布;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部分重要论坛实行实名认证制度等。
简析领导干部与媒体沟通中的语言技巧
简析领导干部与媒体沟通中的语言技巧作者:李姗姗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10期李姗姗(湘潭市委党校,湖南湘潭411100)摘要:与媒体沟通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必须掌握基本的语言技巧,才能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论文从学会巧妙回避、直面刁钻问题、适度使用幽默、善用形象语言、不被媒体左右、注重语言准确等6个方面着手进行了理论的分析和实例的探讨,试图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探索为领导干部提高媒体素养提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领导干部;媒体;语言技巧中图分类号:D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2)10-0161-02当今社会是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导权,时效性决定有效性,透明度决定公信度。
”在舆论的影响力变得非常强大的情况下,各层级领导干部都是躲不开媒体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领导干部也是需要媒体的。
政府有责任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客观、清晰、完全的信息,这个时候媒体就是良好的沟通桥梁。
在当前形势下,新闻宣传不再仅仅是新闻宣传部门的职责,各层级的领导干部工作中都不能回避媒体,如果还采取缄口不言或者是无可奉告之类的方法,都将严重损害个人和集体的形象,更加无益于工作的开展。
那么,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学会运用媒体、驾驭媒体。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都需要领导干部做到更好地运用媒体、引导舆论。
在领导与媒体的沟通过程中,有一些语言技巧可以很好地帮助领导干部实现与媒体的有效沟通。
一学会巧妙回避面对媒体提出的问题时,并不是说媒体问的任何问题都必须要回答,因为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并不等于要回答媒体的任何提问。
在具体沟通过程中,媒体提出的一些问题是可以回避的,而且也应该要回避。
如果勉强回答这些问题,反而可能引起新的麻烦。
第一类,是假设性问题,这一类问题必须要回避。
因为假设性问题是不存在的,无法知道真正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是何种情况,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回答内容会是一种官方消息,而预测性的内容是不符合官方消息的严谨性要求的。
从“毒奶粉”报道管窥公共卫生事件对外传播
从“毒奶粉”报道管窥公共卫生事件对外传播作者:程志良来源:《对外传播》2011年第03期6名婴儿死亡,30万婴儿得病,三聚氰胺问题奶粉丑闻是近年来中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
新华社在这一事件中,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在客观报道事实的同时,也突出反映了中国政府全面整改奶制品行业的勇气和信心,在负面新闻发生后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2008年9月11日晚,卫生部发布消息,表示“高度怀疑”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导致一些婴儿出现肾结石。
这是中央政府部门首次公开发布问题奶粉的相关消息。
事实上,早在此前一天,也就是10日上午8点,新华社对外部就播发了第一条三鹿问题奶粉的英文通稿《14名婴儿患肾结石疑与奶粉有关》,比卫生部消息早36个小时。
10日当天,新华社对外部还采取滚动报道方式,播发了《婴儿患肾结石卫生部门调查可疑奶粉》等稿件,全面报道了婴儿家长、医院、甘肃卫生部门、三鹿集团等的反应。
11日,卫生部表态前,新华社对外部又播发了5条稿件,包括《至少在七个省份出现“肾结石宝宝”》、《一名婴儿因肾结石死亡》、《可疑奶粉已被送往权威部门化验》等,报道在其他省份出现类似案例,以及甘肃省卫生厅就婴儿肾结石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每条都可谓重磅炸弹。
这组报道使得新华社成为最先公开报道这一事件的国家级媒体。
稿件播发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三大外国通讯社滚动转载,《纽约时报》、CNN、福克斯电视台、《今日美国报》、《商业周刊》等也大篇幅刊登。
在竞争激烈的世界新闻战场,新华社打响了“三鹿问题奶粉”报道的第一枪。
报?还是不报?新华社对外部率先公开报道问题奶粉事件是出于一个基本的判断:如果新华社不报道,其他国内媒体也一定会报道,外国媒体随之一定会热炒。
与其让外媒先报,不如新华社先报。
只有透明公开地报道,才能将事件对国家形象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婴儿、肾结石、奶粉,仅这些关键词就构成一条相当具有冲击力的新闻。
“毒奶粉”事件的曝光发生在奥运会结束后不久,残奥会还在进行当中,负面新闻尤其敏感。
论国际传播“五力”
论国际传播“五力”作者:黄娴丁柏铨来源:《新闻爱好者》2021年第08期【摘要】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关键在于有效传播,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应着眼于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形象亲和力要力破几种“刻板印象”,提高中国话语说服力要注重重构话语逻辑和叙事策略,提高国际舆论影响力则要增强国际舆论场全方位舆论控场能力。
【关键词】国际传播;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一、引言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他指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1]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
从国际舆论格局看,西方话语居强势地位。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这是党中央对当今世界深刻变化的整体性判断。
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多元竞争格局下,逆全球化思潮在国际社会抬头。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基于强大的信息技术综合实力和优先发展起来的现代传播体系,竭力维护其在国际话语权格局中的垄断优势和霸主地位,试图加深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刻板印象,持续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从自身发展需求看,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呼唤与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外宣方针。
截至目前,我国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高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这就是中国:文明型国家
这就是中国:文明型国家材料一:中国的迅速崛起震撼了世界,正影响着整个国际格局和秩序的演变。
要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我们必须建构全面的、透彻的、强势的话语体系,以中国人的眼光和话语来观察和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世界。
“文明型国家”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可以解构西方话语对中国的主流叙述并揭示中国崛起的一些规律,更有利于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它甚至可以与西方主流话语进行对话、交锋乃至胜出。
“文明型国家”指的是一个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即中国。
有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就是按照西方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改革,带来了经济总量的提高,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它将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的各种理念及制度安排,最终被接纳为西方社会的成员。
“文明型国家”的观点与此截然不同,它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它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逻辑。
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种种特质使中国这个现代国家与众不同。
中国拥有超悠久的历史、超丰富的文化积淀,中国任何一个方面,都有上千年的历史。
因此,我们古老文明形成的许多传统使得中国能融合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长处。
今天的中国是带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孙子等伟大先哲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是带着五千年伟大文明并汲取了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之长而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
“文明型国家”的文明基因太强大了,如果这样的国家要被全盘西化的话,它必定走向混乱、分裂乃至解体。
中国是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崛起的,并继续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
“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也因此而分外厚重和精彩。
中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自身的许多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所形成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摘编自张维为《这就是中国:文明型国家》)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取得重要成果。
人民日报金句99条
人民日报金句99条1.国泰民安,民安才能国泰。
2.岁序更替,华章日新。
3.大家对新的一年要充满信心,把日子过得更好。
4.农历新年是龙年,龙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勇敢奋进、活力无穷、吉祥如意等多重寓意,寄托着美好的愿景。
5.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6.依靠学习,凝心铸魂。
7.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8.理论上越清醒,政治上就越坚定;理论上越自觉,行动上就越主动。
9.思想就是力量,旗帜引领方向。
10.挑起担子、迈开步子,关键是找准路子。
1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就是致富路上的一盏明灯。
12.以学铸魂,筑牢根本。
1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14.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15.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16.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17.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
18.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新作为。
19.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
20.干事业好比钉钉子。
21.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22.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23.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
24.运筹帷幄,谋定而动。
25.见本而知末,执一而应万。
26.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27.上下同欲者胜,以上率下者强。
28.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29.理念关乎方向,思路决定出路。
30.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矣。
31.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32.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
33.安全是幸福的底色。
越是喜庆祥和的时刻,越要将安全牢记在心。
34.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35.明者防祸于未萌。
36.平平安安、回家团圆,这是离家游子和盼归家人共同的心愿。
37.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38.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39.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英国文化外交的亮点_以BBC和皇室外交为例
送,这么做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只要欧洲观众使用英国 制造的卫星解码器,他们也可以收看 BBC 1 和 BBC 2。目前为 止,BBC 覆盖国家地 区 的 数 量 为 223 个,驻 外 记 者 站 数 量 40 个,驻外记者人数 450 个,年收入 465 亿美元。BBC24 小时滚 动的全球新闻覆盖了 200 多个国家和超过 2 亿多个家庭,向世 界第一时间进行国际新闻报道。1BBC 不仅从规模和覆盖面积上 独占鳌头,影响了世界大部分国家,其权威性和专业精神也受 到了极大的认可。“独立性、权威性、客观性和为全球提供公开 论坛”2 是 BBC 一贯标榜的从业准则,而其客观权威的特点也 为其贴上了难以替代的标签。BBC 不仅在新闻报道领域备受瞩 目,他的其它产业更是日益的渗透到世界各国公众的日常生活 中,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BBC 所拍摄的例如 《神 探夏洛克》 《梅林传奇》 等英剧成为当下英语学习者和电视剧热 爱者热捧的节目; BBC 的娱乐节目在美洲、亚洲、中东、非洲 等地大受好评,引领者娱乐节目的潮流 2005 年,BBC 在家庭娱 乐 ( 含 DVD、录像带、有 声 读 物 等 音 像 制 品) 的 经 营 收 入 达 1. 68 亿英镑,比 2004 年增加了 1680 万英镑 3; BBC 的 《Radio Times》 据统计截至 2009 年 12 月的发行量 1000648 份,在世界 电视类杂志排名第三 4; BBC 的儿童节目也是吸引着全世界各国 的儿童,其 《天线宝宝》 等节目成为小朋友必看的节目之一; BBC 的旅行手册 《Lonely Planet》 是全世界旅行爱好者几乎人手 一份的经典指南。BBC 以其专业的品质和创新的模式早已走进 世界各国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大部分人日常生活必不 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