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论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并存的合理性
论惩戒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国家如德国、法国等都对教育惩戒有明确而 具体的规定,并行成为一种规范化的制度。 我们国家的教育惩戒急需出台相应的制度,
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合理惩戒教育时有法可
依。 2. 惩戒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 教育界积 极倡导 赏识教育 , 要求教师以平等姿态与学生对话,加上时有 发生的因对学生惩戒,家长告状、索赔等事
件的负面影响,使老师对惩戒学生避而远之 了,甚至谈“罚”色变,惩戒已经成为校园
中的地雷阵。现在老师们普遍有一种感觉, 不敢批评孩子,对学生进行无效说教之后, 就只能听之任之了。面对屡劝不听的学生,
教师的无力感,具体表现于装聋作哑、视若 无睹的消极反应上。长此以往,不少学生的
纪律观念日趋下滑,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学 习意志力愈加薄弱,最终导致教育质量的整 体滑坡。所以,教育惩戒的制度及实施已经
MANAGEMENT 管理教育 105
论惩戒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邢 云1 张兴龙2 田光玉2
(1. 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2. 钟祥市柴湖二中,湖北 钟祥 431900)
摘 要:当今教育改革背景下,惩戒教育的实施与尺度越来越成为教育界争论的焦点,做为新时期的惩戒教育,如何在当今教育新形势下与传统的赏识教育和谐共存,已成为 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对惩戒教育的内涵、作用、现存误区、实施策略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必要性与可Hale Waihona Puke Baidu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惩戒教育;赏识教育;误区;策略
“赏识教育”时代
当今我们面对 的都是 9 0后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 ,
学生坚 强的性格 , 能培养学生责任感, 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
家庭溺 爱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 孩子 自我意识很强 , 批评不得 , 才 , 能培养学生抵制 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适当的惩罚,
再加上教育 界也倡 导赏识教育 ,认为教育 最高的境界是没有 不仅是一个教育者 的权利 , 也是一个教育者 的义务” 。新加坡
就反 映了惩戒是教育活动 中客观规 律的要求 。《 孟子 ・ 告子 下》 “ 日:天将 降大任于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饿其
c l fo e tesc n e r cpeo po ot n l ;hr ep icpeo fi es i eo lv ;h eo di t i il f rp r o ai ti i t r il f ar s. p sh p n i y t dsh n n
K ywo d a p e it ne u a in d s il a y e u ain su e t n g me t e rs p r cai d c t ; icp i r d c t ; t d n o o n o ma a e n
b e teta iina icpl a ye uc to ds i i r e c t n b o das el S t ea r p it eo icpi ay d c to e n d t h r o l s i i r d ain, icpl y du ai a r a lot lsU : pp o raeus fds il r e u ain d n na o h n i o ucvet e eo su e t’ e s fr s o i ii ,fu tai e e a d i sc nd i o d v lp t d n s s n eo e p nsblt r srtons ns , n mpr v t d n ’ p ro aly p o t eh aty y o es e tS e s n i , r mo et e l u t h h  ̄owt fs d n s Ho e r i ep oc s fusn n s m e t d ain s o dpa te to otr ep i cp e : rt tep i h o e t. w ve,n t r e so u t h igpu ih n uc to h ul y atn int e rn ils Fis, rn- e h h
赏识和惩罚
赏识和惩罚,都应是爱的教育
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张辅良教无定法,说的本是教学工作,但同样适合于教育管理工作。任何一种教育的方法,不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民族的角度,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中国是一个不乏优秀教育思想的国度,它为各朝各代的发展培养过无数优秀人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教育思想,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革故鼎新自然优化的过程,适合时代要求的被保留,不适合的被淘汰,这本是任何一种文化走向进步的必由之路。时代发展到今天,教育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尤其是中国加入了WTO后,教育作为一种服务行业的趋势正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育理念,在这众多的多文化背景的教育思潮面前,教育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幅丰富的而非只单一的功利的而非只脱俗的生活图和成功图,人们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寻找着教育切入点,并逐渐以主人的身份观察教育影响教育,应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表现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参与。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由于学生年龄的关系倍受家庭的关注,其中对教育方式中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更是关注有加,同时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把“更新教育观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就是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模式,给学生一个愉快的学习空间。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存在着一个误解甚至错解,也包括对教育部关于“更新教育观念”的理解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传统教育并非惩罚教育,但西方教育也非赏识教育
中国的传统教育虽提倡“严师出高徒”“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
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但“严”并不等于是惩罚教育,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以严格著称的,这种严不仅是管理的严格,也在于教学的严格。古代教育家认为教育的一个目的是在于“收放心”,青少年“心易放而难收”,如果一味地放纵学生乐嬉游的性情而不加任何拘检,只能使之心粗气浮,轻扬佻达,放诞胡为。同时也很注重鼓励赏识,王筠说得好:“孔子善教,孟子曰教亦多术,故遇笨拙执拗之弟子,必多方以诱之,既得其机之所在,即从此鼓舞之”,这是一种宽严结合的优秀教育传统。如果把日美等国的教育称为赏识教育,并拿来为中国教育应当宽松自由说话,这种认识是偏颇的。再者日美的教育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宽松”。《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在美国,学生如有不当的东西带进学校,如传呼机,学校一律没收,并不再还给学生。相比之下,我们也没收,但没收后要求学生家长来校认领。一名高中学生的家长认领时还跟老师说,你们学校管得太严了,俺孩子在初中都拿手机。《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还谈到一个细节,该书作者的孩子所在的学校曾经这样惩罚学生:犯错误的学生,老师在教室墙上点一个点,让那个学生鼻子对着这个点站着。如果在中国,这位老师下岗是必定无疑了。
也谈快乐教育(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挫折教育)
也谈快乐教育(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挫折教育)
作者:唐祁嘉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9期
摘要:目前,快乐教育和赏识教育在我国当代教育界很有市场,极受当代教育理论家及家长的欢迎和追捧,而我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教育理论却渐行渐远、被人淡忘甚至抛弃。对此,我总是觉得不太正常。
关键词:快乐教育;赏识教育;惩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9-000-01
我是一所职业中专的教师,自1981年走上讲台,已在讲台上站了近36年,至今仍未离开讲台。近些年来我见过和接触过的“问题学生”(有人称现代文盲)似乎越来越多,且有发展的趋势,这到底怎么了?每当我对这些学生束手无策时,我都是板着脸,没有一点快乐,甚至有时不免对九年义务教育倡导的快乐教育和赏识教育产生怀疑,现代文盲的产生,与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是否相关?现借贵刊说一说我个人的看法,希望得到同志们指正。
一、滥用快乐教育和赏识教育的副产品——现代文盲、法盲乃至流氓
当下,赏识教育、快乐教育几乎已成为中国教育的核心理念,甚至是价值观,确实快乐教育和赏识教育是糖衣炮弹,是家长和老师经常使用的有效武器,虽说良药不一定苦口,可她是能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吗?古人说: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又说:是药三分毒,用药不当,是会有毒副作用的。由此,可想而知,泛滥而又缺乏理性的所谓快乐教育必将完全背离教育的初衷,那么一味滥用她就有可能成为对孩子、家庭、民族、国家的一副迷魂药。
孩子的成长、成熟与成才,是一个复杂且艰辛及相对漫长的过程,其间每一个环节中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的完成,都不一定快乐,有可能还是充满痛苦的。古人说“十年寒窗苦读”,为什么有个“苦”字?因为学习的过程首先是痛苦的过程,教育即是劳动,成长必有痛苦,单纯的快乐教育收获的将是瓦砾,只有饱含痛苦与幸福的教育收获的才是金砖。可以说以快乐为目的的教育并不是教育,所谓的快乐教育,往往岐解老师理念,模糊家长视线,迷失孩子灵魂。最终使孩子麻木、沉沦而忘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最终即产生现代文盲、法盲乃至流氓。
试论实施惩戒教育的八项原则
试论实施惩戒教育的八项原则
现实的教育情境让教育实践者重提惩戒教育,惩戒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它伴随着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一路走来,教育实践者可以从中重拾力量。对犯错学生的惩戒不仅是教育者的权利,也是教育者的义务。惩戒与赏识一样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因而它本身是没有错的,只是其极容易演变为对学生的体罚与变相体罚,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合理、科学、规范的对其操作与实施。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教育情境实施惩戒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古今中外实施惩戒教育的思想渊源和合理性;通过案例来说明实施惩戒教育应遵循的八项原则,从而让教育实践者更有效的实施惩戒教育。
标签:惩戒教育;实施原则
1合理适度的惩戒教育令人期待已久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以表扬与赞赏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模式成为一种“时尚”。.然而这种时尚却让我们的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陷入了困境,遇到了困难:
汪老师是一名刚工作不久的初中语文教师,参加工作以来认真负责,每一次课堂教学的开展都竭力的把微笑留给学生,语言、文字、教学内容方面都力求做到最好,每一篇课文乃至每一篇阅读、每一个词语都尽力挖掘出美的、独特的、符合时代气息的、具有人文性的内涵。汪老师从内心认为,自己已经尽到了一个教师的职责。可是,汪老师的这番辛苦又换来了什么呢?
课堂上总是嗡嗡的聊天声,趴着的、斜倚的、把腿伸到过道上的比比皆是。好言相劝所维持的效果不会超过三分钟,有个男生甚至把双腿放在过道上,左手撑着头靠在桌上,就差躺下了,汪老师只好停止讲课请男生坐好。说了两遍,不为所动,于是直接点名。谁知他反唇相讥:我这样坐犯法吗?你管的着吗?跟着全班起哄。这时下课铃声响起,汪老师正收拾好教本准备找男生私下交流,哪想男生突然高喊:“终于下课了,旺旺(汪汪)狗终于走了”。遭受如此羞辱的汪老师严厉的把男生带到了办公室要其道歉并检讨,然而男生不仅不道歉,还继续蛮横,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忍无可忍的老师于是用教本敲击了学生。第二天,该学生家长大闹学校,结果可想而知,最终倒霉的是汪老师。
惩戒教育-在反思中前行
惩戒教育:在反思中前行
摘要:教育需要宽严相济,恩威并施。赏识教育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甜蜜的惩罚既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又维护他们的自尊,让道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
关键词:惩戒教育赏识教育人文教育科学心灵
《周易内传》中说道:“父刚母柔,教养道合。”这说明教育时,需要宽严相济,恩威并施,既要赏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也要批评学生的缺点、错误,并要给予适当的惩戒,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独立、出色的人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赏识教育是认可的,但对惩戒教育有误解,执行起来还是顾虑重重。
一、育人过程中需要“惩戒”教育
赏识教育使学生渴望得到赏识与尊重的最本质要求得到最大程
度的满足,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肩负育人教书重任的人民教师,尝试“赏识教育”,是新课程的需求,更是人文教育的必然。但是在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有些人走进了一个新的误区:对于当今学生的教育管理,大多数人认为只能采用“哄”和“扬”,不可过多进行责备和批评,更不能实施惩戒性处罚,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即便学生犯错,甚至屡犯,仍然要坚持赞赏教育。诚然,学生需要鼓励表扬,但如果一味鼓励、表扬,学生虚荣心就会无限膨胀,胸怀却愈加狭窄,承受力越来越低,最终发展成“只听‘扬’不听‘抑’”。
赏识教育并不是教育的全部。而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虚假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万般皆是好”的赏识是一种教育的虚假繁荣,它使“赏”贬值,学生看不到真实的自我。有学生犯错误不敢批评,即使批评也是轻描淡写。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
教育者的赏识比惩戒更重要议论文800字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正面的赏识教育和反面的赏识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赞扬、鼓励的语言,也可以是爱抚、友善的动作,甚至可以是欣赏、赞许的目光,赏识导致成功。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学生,而所谓师德的高下,也尽在于此。”热爱学生,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人格,保护他们的个性,把自己完全放在与学生同一地平线上,做他们的朋友。赏识每个学生,赞美他,支持他,培养他的自信心,培养其健康和乐观的心态,比任何知识都重要得多。有才不一定能成功,但有自信却能创造成功的条件,并最终获得成功。
赏识导致成功,教师的和蔼可亲、激励向上的语言,能使忧虑变得坚定恐慌变得平静、犹豫变成主见、自私变得互助、怯懦变得勇敢、自卑变得自信等,综合起来就是“我能行”的力量与信心,这就是教师语言对学生心理引导的结果。这种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爱心被强化、自尊得到提升、自信心更强,他就会向真、善、美更近- -步,我们心灵不但有爱,还要多-些智慧。平时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表扬鼓励为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从中得到进步,也许有人会说,表扬多了,容易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削弱进取意识,这有可能,这就要求我们表扬也要讲究艺术。表扬要具体。学生明辨是非能力不强,当你笼统地表扬时,他会感到我各个方面做得都不错,易产生自我满足,削弱进取意识。表扬要适时。发现学生点滴进步或闪光点要趁热打
铁,及时表扬、鼓励。表扬要持续。
惩戒教育正起着“修剪成才"之功能,“小错”时得不到必要的惩戒,将来就不可避免地要犯“大错" ,这样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有的学校学生违规违纪得不到惩罚,致使学生违纪违法现象日益增多,校园伤害事件也曾发生,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科学有效的惩戒是一-种真正对学生负责、全面体现教书育人功能的教育手段。心理研究表明,适度的惩戒可以使人产生适度紧张不安感,激发人的学习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果。它作为一种挫折教育,使受惩戒者更加坚强起来。
打开教育之门的读后感
打开教育之门的读后感打开教育之门的读后感
这本书从学校管理、教书育人、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五个方面阐述了教育核心领域的主要观点,引起了广大校长和教师的共鸣,语言简洁易懂,道理却深入透彻,凸显着鲜明的时代立场。
在教书育人篇中,顾先生提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孔子曾说:仁者爱人、人要有爱人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抓住了教育的核心问题。从教师层面讲教师不爱教育就干不好教育这项工作,教师不爱学生就根本教不好学生,所以教师爱学生就要象爱自己的孩子,甚至爱学生比爱自己的孩子还要多,有了这种大爱,我们才能教好学生。最近我看到李晓静校长发了一个微信,感触也颇深,她这样写到:每次我强烈地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的都是好老师的时候,我就想自己要当一名我的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这应该是李校长真情实感的流露。如果我们每位老师都是能象李校长,换位思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想得到孩子真正的尊重和爱,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爱他们。从学生层面讲,学生不爱老师就不会热爱学生,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学生不爱教师,从而导致这一科的学习成绩较差的案例也很多,所以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魅力教师,通过自己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爱的情怀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热爱学习。
顾先生在书中还提到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阐明了学习的根本问题,也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想除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让课堂有趣,对学生有吸引力外,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让学生有安全感,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成功教育,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并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开辟多条成长的途径。
惩戒教育紧迫性、合理性与条件
惩戒的度,以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学生健康发展为 前提进行惩戒教育,正确选择惩戒场合,维护学生 自尊,体现惩戒教育的适度性、合法性、尊重性。
邹海波(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初中分校中学一 级教师)
惩戒教育紧迫性、合理性与条件
?亥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正的过 程。孩子有时并不知道自己所认识的东西是错误 的,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发现、承认和改正错误,如果 教师的引导没有效果,这时其就会运用惩戒教育。“惩戒”有两层含义:“惩”即为惩罚,是一种手段; “戒”是劝诫、警告,是惩罚的目的。通过这种教育 方式让学生承认和改正错误,促其健康成长。教育 现象告诉我们,惩戒教育具有紧迫性、合理性和必 要条件。
一、惩戒教育的紧迫性
教育改革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爱心教育”等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一轮又一轮进行尝试,惩戒教育原本就受到各方面的质疑,特别在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规定进入法律层面之后,再加有媒体大肆炒作的几例惩戒教育事故,事实不调查清楚,媒体就对教师口诛笔伐,家长一味护短对教师恶语相加甚至大打出手,为了息事宁人学校、行政部门往往对教师进行行政、经济处罚。这既伤教师的人格尊严,让教师人人自危,对学生的正常批评都没有了,又助长学生的不良习气,扰乱整个社会的正常教育秩序。惩戒教育就在教育过程中销声匿迹。当社会将“惩戒”等同于“惩罚”甚至是“体罚”时,学生和家长找到了束缚教师
教育惩戒的“尚方宝剑”,对于任何形式的惩戒,都 •106 •以违悖《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名义 而取消,更让许多教师产生了 “在雷池边行走的恐 惧”,试图放弃惩戒。然而远离了惩戒教育,大批心 理脆弱、心理失衡的学生诞生了。一方面,一味的 赏识教育让学生听不进不同的意见,也经历不起挫 折和失败;另一方面,没有惩戒教育让学生纪律观 淡薄,违纪行为得不到约束。近年来频发校园暴力 案件,就与中小学校缺少惩戒教育有关,教师对犯 错学生没有惩戒教育,让学生无法形成纪律意识和 法律意识。
浅谈教育惩戒
浅谈惩戒教育
近年,针对“惩戒教育”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在我看来,其实“教育惩戒”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很多时候问题不是出在该不该惩戒上,而是出在师生之间是否有良好的沟通上。
有这样一个例子,几名小学生因为去喝水上课迟到10分钟,于是老师让他们在教室里站了一节课,其中一名学生回家后,又哭又闹,不想再去上学。作为任课教师的做法也的确欠艺术,首先他完全可以采用更加适当的惩戒措施,并告诉学生这次惩罚不是因为他们去喝水,而是因为迟到耽误了上课时间,学生心中就会形成做错事就要接受处罚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其次,就算要罚站,也应在课后积极的对学生给予必要的疏导,尤其是对自尊心特别强的孩子,通过语言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减少学生挫折持续的时间,而不至于引起太大的痛苦和不安,这样被罚站的学生也会产生做错事就应该接受处罚的积极心理体验,而不会产生厌学情绪。
从这个很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良好的情感沟通,是惩戒的前提,如果灵活运用好教育惩戒,掌握好它的“度”,让学生在接受惩罚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学生会正确的面对惩戒,会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而沿着一条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这也正是现代学习方式所倡导的“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的意义所在。
作为现代教师,如果只知道引导而不施惩戒,引导就会变得苍白无力;但只用教育惩戒而抛弃教育引导,就会适得其反,给学生以“恶性刺激”,惩戒就变为体罚或者“心罚”,就会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失去教育的真正意义。对于这样的教育惩戒我们真的应该大呼一声
“狼来了”。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在教育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的目的、动
机和效果。赏识教育以激励和鼓励学生为主要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惩戒教育则以惩罚和警戒为主要手段,强调礼仪规范和行为规范,维护教育秩序。
从教育目的上看,赏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激励和鼓励,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通过赞扬、激励和奖励等手段,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
自尊心,从而达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塑造健康的人格。而惩戒教育则更加注重纠错和
警戒。它通过惩罚、批评和警告等手段,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规范学生的行为
和态度,从而达到维护教育秩序和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从教育动机上看,赏识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它以学生的自
我意愿和兴趣为驱动力,鼓励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
的自尊心和自主性。而惩戒教育则更加关注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约束。它以约束和规范
为动机,要求学生遵守规则和纪律,从而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从教育效果上看,赏识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开拓和自我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
情和积极性。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在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培
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力。而惩戒教育可以维持课堂秩序,提高教学效果,防止教学
过程中出现违反纪律的学生,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健康,从而保障学生的人身和财产权益的
正当性。
总之,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两种教育方式在教育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教育中,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两者都在塑造学生的品格
和行为习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赏识教育强调的是通过正面激励和肯定来促使学生良好的
行为和品德,而惩戒教育则是通过惩罚和制裁来约束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于这两种
教育方式,我认为应该在实际教育中综合运用,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谈谈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一种通过正面激励和肯定来促进学生积极行为和健康
成长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老师和家长应该主动去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勇敢尝试和积极进取,让他们因为被赞扬而产生成就感。赏识教育能够增强
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品德修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
面发展。
惩戒教育也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教育者需要通过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制裁和惩罚来约
束他们,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但在进行惩戒教育时,我们应该明确惩戒的目的
并注重方式方法的合理性,不可过于严苛或过分严厉,以免产生负面影响。惩戒教育应该
是有组织、有计划、有规范的,在思想上力求公平、公正和合理。
在实际教育中,我认为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应该结合运用,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培养学生的品格与道德修养上,我们可以通过赏识教育来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让他
们懂得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重要性。而在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我们也应该适时使用
惩戒教育来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制止和纠正,引导他们回到正确的行为轨道上来。
实际教育中,在运用这两种教育方式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坚持“赏识为主,惩戒为辅”的原则。赏识教育是主要的教育方式,要通过正面激励和肯定来引导学生,使
教育莫丢“惩戒”
教育莫丢“惩戒”
【摘要】随着“赏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被广为推广,“惩戒教育”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于到了谈“惩”色变的地步,“惩戒教育”似乎成为教育教学中教师们不敢撞击的“高压线”。前苏联马卡·连柯说过:“正确地和有目的地使用惩戒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合理的、机械地使用惩戒会是我们的一切工作受损失。”“赏识教育”应当成为我们现代教育的主体,但纯粹的“赏识教育”不是万能的,它必须与适度的惩戒教育结合起来,才是一种完整的教育。
【关键词】赏识教育惩戒教育二者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爱学生,就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对于有碍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不良习惯、错误言行,甚至有悖于社会公德乃至触及刑律的恶劣行为,学校和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惩戒。
可是,随着“赏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被广泛推广,“惩戒教育”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到了谈“惩罚”色变的地步。环视当今社会,一味倡导赏识教育的例子屡见不鲜。专家旁征博引,家长著书立说,教师介绍经验,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均离不开“夸”字。高考状元是“夸”出来的,特长生是“夸”出来的,后进生转变是“夸”变的,优秀的课改也是“夸”出来的,等等。总之,似乎没有“夸”,也没有教育;只有“夸”才是最科学的教育方法。孰不知过度的使用“赏识教育”却带来了种种弊端。
1会重蹈溺爱教育的覆辙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这样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唯一缺少的是适当的批评和教育。本来中国的教育是以严著称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除了学习上的严格要求,为人处事上也要对其严加管教。而现在有的家长及老师对孩子则极尽宠爱,只能是,这样的孩子往往表面上“完美无缺”,实际上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又馋又懒,唯我独尊,谁也说不得,动辄伤心落泪,甚至离家出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一味的呼吁赏识教育,那么就会重蹈“溺爱教育的覆辙”。一个人在年轻时候如果不曾受到批评,那么,他在将来的社会上很难面对困难与挫折。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胫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只享受阳光沐浴,而没有经历过风雨的果实是不会甜的,没有经受过考验的人生是不会完美的。一个真诚的、有责任感的教师应该用适当的、适度的惩戒,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或接受磨砺,走向完美。
教育需要惩戒不需要惩罚
教育需要惩戒不需要惩罚
小川小学王旭辉
[内容摘要]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失去了爱,教育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的秘诀在于真爱”(管向群),然而,面对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总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有的时候还会表现的非常持久。作为老师,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如果视而不见、默许、或者从另外角度进行表扬都是不可取的,真正的教育还应该学会面对,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更应该让学生知道不听劝告犯错误后付出的代价,让他们警醒,让他们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采用必要的惩戒措施,因为教育需要惩戒,但不需要惩罚。
一、教育就是爱。
教育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失去了爱,教育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上海教育界的老前辈吕型伟说过:“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教育的秘诀在于真爱”(管向群)。是的,教育太需要爱了。正当我们盘点有多少学生考了高分时我们已经扼杀了师生之间的爱;正当我们在课堂上表扬优秀生时,我们却忽略了中下水平学生的感受------他们更需要爱。我们要严爱高材生,博爱中等生、厚爱特殊生、偏爱差下生,将爱的教育贯穿整个爱的始终。爱能使学生真正感受教育、接受教育;爱能使学生学的自如;爱能使他们消除心中对学习的恐惧,而我也坚信师爱的力量。什么是爱?“爱,则多是看某物不好或还不够好,其实是盼望它好以至于非常好,随之而来的激励是:愿付出。”(《喜欢与爱》史铁生)。教育就是爱。
二、惩戒是爱,惩罚是违法。
1、正确认识惩戒与惩罚的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惩戒就是“通过处罚来警戒。”心理学是这样论述惩戒的涵义的:惩戒是指法律主体基于特别身份关系,为维持纪律与秩序,对于违反一定义务者所进行的管教措施。这种特别身份关系主要发生在国家机关与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与员工、学校与学生以及家长与子女之间,基于这种特别关系,法律赋予一方有权单方决定对另一方实施惩罚。在学校教育中,惩戒是指“通过给青少年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或羞耻,激发其悔改之意,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惩罚就是处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论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并存的合理性
摘要: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用法。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作为两种重要的
教育方式,二者并存是合理的,并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现象学四方面进行
了论证。
关键词:惩戒教育;赏识教育;并存;合理性
当人们在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时候,似乎把惩戒教育推
到了边缘,认为唯有表扬和鼓励才是正道;而当人们又认识到“赏识教育”并非万
能的时候,似乎给学生以挫折的惩戒教育又有了立足之地。那惩戒教育与赏识教
育究竟谁好谁坏,取谁舍谁呢?从矛盾的双方来看,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既对立
又统一,并相互依存。这也正说明了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用法的道理。
一、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二者的并存是由矛盾的对立统
一决定的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的差异;“统一”是指矛盾双方
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包括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依
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即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只奖不罚,只
不过罚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而已。奖和惩是对立统一的,有奖必有罚,有罚必有奖,否则无所谓奖罚分明。”檀传宝认为,没有惩罚就没有奖励。“其实,奖励与惩罚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用奖励来增加某一行为的发生频率,而用惩罚来
减少某一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倾向性。从心理意义上来说,惩罚、奖励就像磁铁
的两极一样无法完全剥离。”
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作为教育的两种重要方式,它们是不同的。但是它们又
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着。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都是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只有赏识教育是不现实的,因为它的前提是学生无过错,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而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二者并存是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文化
来支撑,要实现社会的和谐首先就要构建教育的和谐。
历史的来看,早期的“戒尺”教育到后来的“体罚”教育等,都应该列属于“极端”教育,因为太多的受教育者深受其害;如果我们现在只提倡赏识教育,而忽视其
他教育不也是一种“极端”教育吗?
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作为教育的两种重要方式,都各有其优缺点,要综合起
来合理利用,因为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可能是万能的。赏识教育不可能连缺点
一块赏识,重视惩戒教育也不等同于求全责备。要更好地促进教育效果的达成,
实现教育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做到赏识与惩戒相互融合、赞扬与批评
交换使用。
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二者的并存是学生健全人格
发展的要求
当代社会是人性张扬的时代,要求人们尊重学生个体,倡导赏识教育,这是
人们认识上的进步,无可厚非。同时这也是社会的进步,是教育事业的进步。
但正如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所说:“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遭到更多的失望。”如果一味的赏识,表扬,也会导致学生唯我独尊、不懂奋斗,将来在残酷的逆境面前败下阵来,引发生理心理疾患,甚至走向社会反面,寻其根源,这种没有惩戒教育、姑息软弱的教育方法则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4]
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也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
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学生就像树苗,需要我们遮荫培土,施肥浇水,也需要我们喷药捉虫,修枝剪叶,方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四、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二者的并存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需要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教育以来,就存在着自然的、社会的带有惩罚性的各种规则。就现在高度文明的法制社会、竞争社会来看,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和游戏规则也有相关的法律约束,违背法律和规则的行为是要受到限制和惩罚的。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深化和提升,表扬、奖励虽好,但是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活在别人的赏识之中。既然社会存在着惩罚规则,那么学校就必须有惩戒教育,必须保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一致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应该以现在为目标,使儿童适应现实的生活。同时,学校应该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而不是学习功课的场所。[5]因而,学校作为通过教育手段造就人的“工场”[6].是规则、秩序的社会生活的演习地。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成功与赞赏,遭遇失败与惩戒,投射在学校教育中,就表现为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并存。而只要惩戒教育能够真正得以正确落实,它就能使学生在社会生活的演习地——学校,为战胜挫折做好必要的精神准备;同时,学生还可在体验惩戒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7]
因此,学校在在培养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中,需要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二者综合的、合理的利用,才能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建珍,李文.教育惩罚也是一种爱[J].教育管理与评价,2003(12).
[2] 檀传宝.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02,(2).
[3] 孙云晓.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J].中小学教育, 2003,(1).
[4] 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7.
[5] 王承绪等:《杜威教育论著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3—74.
[6]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0—44.
[7] 向葵花,重新审视惩戒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 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