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合集下载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生们在备考事业单位的过程中,常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板块。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梳理一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一、先秦——军功爵制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

(从爵位到军功)二、汉朝——察举制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皇帝征召等。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考察举荐孝、廉各一人,将人才推荐给中央,中央经过考核任命,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采取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征辟制度: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委以要职。

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尚书令陈群向曹丕推荐九品中正制,后被采纳,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由中央设立中正官,按家世、才华、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将人才分为九品,上报吏部,按品授官。

后期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四、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1.发展历程: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

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北宋时,考试实行糊名法。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

2.考试程序: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会试和殿试属于一级,都是中央考试。

院试: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录取:童生通过岁试,即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秋闱”。

录取: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会试又称“礼闱”“春闱”。

会试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在先秦时期,中国的选举制度主要是通过士人推举的方式确定国家的领导人。

这种方式被称为“择贤”或“举贤”。

古代中国普遍认为,政治权力应该掌握在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士人手中,而不应该由出身贵族的人任意掌握。

因此,士人们通过相互推举的方式,选出最有能力和品德的人担任领导职位。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选举制度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当时,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贵族和士人们失去了原有的选举权力。

政权的转移和领导人的选举都由朝廷掌握。

尽管如此,朝廷仍然在其中一种程度上考虑到士人的意见,不时地听取他们的建议。

3.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在隋唐时期,中国的选举制度再次发生了变革。

隋朝宣布实行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唐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并进一步完善。

科举制度通过举办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考试合格者可以出任官职。

这使得士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家事务,并且具有更大的选举权。

4.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宋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继续存在,并且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成熟,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选举制度更加民主化和程序化,功绩和品德成为选拔的重要标准。

5.近现代时期(1912年-1949年):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实行了共和制度,选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实行了普遍选举制。

在普选制度下,所有具有选举权的成年公民都有权通过投票选择自己的领导人。

这是中国选举制度的一次重大转变,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行的现代选举制度。

总结起来,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士人推举到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度,再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再到近现代的普选制度以及当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举制度。

这一演变揭示了中国政权形式和社会制度不断变化的历史脉络,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世卿世禄制:在先秦时期,选官主要采取世卿世禄制,即根据血缘关系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职位是世袭的,后代可以继承父辈的官职。

2. 军功爵制: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即根据军功的大小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在秦国得到了最好的实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按军功爵制选官的制度。

3. 察举制与征辟制: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即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同时,皇帝也可以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4.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期,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即根据中正官的品评来选拔官员。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5. 科举制: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加强了皇帝在选官中的权力。

科举制一直持续到清末,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是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逐渐转变为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选拔制。

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皇权集中的趋势,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共出现了三大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那么这些制度有哪些特点呢?接下来跟着江湖哥一起了解它们的历史。

1、禅让制与世袭制在三大选官制度出现前,其实还有两种很有名的制度:禅让制和世袭制。

禅让制是三皇五帝远古部落时代所存在的一种权力延续制度,分为内禅和外禅,三皇时期实行的是内禅制,即“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血统继位制。

五帝时期实行外禅这种非血统继位制,如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而世袭制是从大禹打破部落“禅让制”传位给他的儿子启就开始了,所谓世袭制,就是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官职、封地、财产、俸禄等都是父子相承的,也就是说,老子死了后由儿子来继承一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彻底打破世袭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特别是自秦相李斯(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起,对官员的选拔以直接考察和举荐为主,其中主要方式以皇帝征召、地方及官员推荐,辅之考试考核甄选任用。

但皇帝的君主地位,则自秦始皇起至清朝灭亡的2000多年时间里,一直保持世袭制。

2、察举制(也叫举孝廉)汉朝开始,实行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所以也叫“选举”。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在汉代察举常科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所以察举制往往也叫举孝廉。

意思是,凡是孝敬父母、清廉勤政的人一旦被推荐,就会得到很快速的升迁。

特别到了东汉,这种选举制度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主要甚至唯一依据。

察举制也会有考试,不过这个时候考试只是作为考核人才的一种辅助形式。

3、九品中正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实行一种新的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

极简古代制度史——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简介

极简古代制度史——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简介

极简古代制度史——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简介一、先秦时期的世袭制请输入描述先秦时期一般实行'世卿世禄'制。

战国时期的官僚队伍,主要是由军功之士、文士和宗室贵族组成。

为官者的入仕途径和各国选拔官吏的办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军功入仕。

军功爵位的高低和官职的大小成正比。

二是荐举。

大臣和接近国君的人,直接向国君推荐人才;中央和地方长官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选拔任用下级官吏。

三是游说自荐。

士人为进入仕途而奔走于列国,或直接给国君上书,或进行游说,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取得国君的信任后即被重用,由文人学士变为高级官僚。

战国时代的官吏选拔制度与传统的宗族世制有着本质的区别,打破了宗族世官制的封闭性和贵族对政治的垄断,使众多的才能之士步入政坛,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空前提高。

二、秦汉时期的选举制度秦汉时期选拔官吏的办法有五种,即:察举、征召、公车上书、郎官之先和太学。

通过这些办法选出了不少有才能的官吏。

史载:'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

三、魏晋时期的选举制度请输入描述曹魏政权比较注重人才的选拔。

早在曹操掌权的时期,就曾实行过'唯才是举'的政策。

史载210年,曹操在他所颁发的《求贤令》中明确提出'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217年,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要求对那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通过征辟、投效、推荐、纳降、强征等手段,组织了一个庞大的人才队伍。

曹丕建魏后,改变了这一用人方针,为了取得豪强地主的支持,他采纳陈群的建议,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

其办法是由司徒在中央选一批当大官的士族,让他们当原籍州郡的中正官,负责考察本郡士人,根据门第、德、才三项标准分为九品,写出评状,呈报吏部,作为选官用人的标准。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代的选官制度有多种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进行介绍:
1. 古代王朝时期(夏商周秦汉)
在夏商周秦汉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依据血缘关系,即以贵族血统为基础。

君主或贵族通过世袭制或封爵制来选拔官员,权力主要集中在君主或贵族手中。

2. 倭乱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在倭乱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依据功绩和个人能力。

由于战乱频繁,社会需要英雄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因此通过选拔有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人来担任官职。

3. 唐宋元明时期(唐宋元明)
在唐宋元明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依据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的人们有公平的机会参与官员选拔。

科举制度分为进士科举和乡试制度,在唐宋时期达到了较为完善的程度。

4. 清朝时期(清)
在清朝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依据乾隆时期的皇考制度。

这一制度要求候选人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试主要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和政治理论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选拔制度,如选贤良方正制度和乡试制度等。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的选官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形式,但
大都注重选拔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才来担任官职,以促进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夏商时期:夏朝的选官制度相对简单,一般由君主根据家族血缘和功勋来选拔官员,地位较高的官员由君主直接授予。

2. 周朝时期:周朝的选官制度相对规范,分为三级,分别是九卿、诸侯和庶政。

九卿由周王任命,负责国家政务,诸侯由各个诸侯国的君主推举,庶政由九卿推举。

3. 秦汉时期:秦朝实行丞相制度,丞相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任命,负责国家政务。

汉朝时,丞相制度逐渐废弃,推行了举孝廉官员的制度,任命官员的权力逐渐下放到地方政府。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开始兴起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选拔官员的方式更加公开和公正,减少了血缘和权贵的影响。

5. 唐宋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逐级选拔考生,最终由皇帝授予官职。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上普通人也有机会通过考试而成为官员,提升了社会流动性。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血缘和功勋选拔到社会考试选拔的演化过程,逐渐增加了选拔官员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共出现了三大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那么这些制度有哪些特点呢?接下来跟着江湖哥一起了解它们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1.禅让制度: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夏朝启时取消。

2.世袭制度: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爵位世代相传的制度。

由夏启建立,贯穿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始终。

3.军功爵禄制:战国商鞅变法时实行,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也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4.察举制度: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两汉时期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征召等。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标准,东汉初重孝廉;但发展到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

5.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以门第为选官标准,它促进了汉魏之际的士族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隋文帝时期废除。

6.科举制度: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7.“自荐求官”制度:武则天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的做法,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21、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2、察举制察举制是汉朝建立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

选政制度(12)

选政制度(12)

外叔鼎(西周)
西周的推举制度包括乡遂的选拔和诸侯的贡 士两个方面。
龙纹大鼎(西周)
西周国都近郊称乡,远郊 称遂。乡遂长官为乡大夫。 《周礼 · 地官 · 乡大夫》所谓 三年则大比,就是指乡大夫根 据下属推荐,每三年进行一次 考核,称为大比。选拔出来的 能者、贤者推荐给朝廷。
记载习武乐教学活动 的甲骨文
指挥官陶俑(西汉)
汉文帝刘恒开始采 用策问的办法考察被荐 举者的才干学识。汉武 帝刘彻时,这种策问考 试普遍实行。
汉文帝刘恒
由皇帝提出一些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重大问 题,称为策问;然后把这些问题按难易程度分为 甲、乙等科,密封起来,被荐举的人任意抽取回 答,叫做射策。朝廷根据他们的成绩分派官职。
汉车马过桥画像砖
商纣王
《尚书·盘庚》: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 旧人就是指世袭的酋长和贵族。
《尚书》清刊本
西周确定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王位, 其余庶子封为诸侯。诸侯嫡长子继承君位,其余 庶子封为卿大夫。此后两千多年历史中,君主权 力世袭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之一。
毛公鼎(西周)
如果君主的承袭也属于选政制度的话,那么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就是君主选政 制度的根本原则。
范曾《竹林七贤图》
三 形式规范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就是指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
的制度。这种新的选政制度同以前的选政制度的 根本区别有两点: 1.应选的人员必须参加分科考试; 2.应选的人员不受门第的限制。
青铜神兽(战国)
1 军功爵制的确立
战国时期,各 国相继实行变法, 对选政制度也进行 各种改革。其中商 鞅变法最为彻底。
商鞅
商鞅取消宗室贵族的许多特权,否定任人唯 亲的旧制度。他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军功 爵制就是按照作战功劳的大小授予爵位,一定的 爵位代表相应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政治体制,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演变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选官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选官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当时,部落首领通过选举产生,这种选举制度也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朝代相继建立了不同形式的选官制度。

1. 前秦(公元前384年-前206年):在这个时期,选拔官员主要依靠世族、豪强。

地方官的任命多是由朝廷直接派遣,中央官的选拔则主要通过考试和推荐等方式进行。

2.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在这个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朝廷逐渐改变了古代选官制度,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即通过文化考试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公平公正,凡有才学者皆有机会参加考试。

科举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3. 唐朝(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一个朝代,它的选官制度更加完善。

唐朝设立了明经举、明经试、明经教等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杰出的人才。

同时,在地方上也采用“县举”的方法选拔官员,使得政府的官员队伍更加广泛。

二、选官制度的特点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影响深远,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1. 社会地位决定选拔范围:在古代,官员的选拔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世族和豪强阶层在选拔中享有优势,这导致了选官制度的不公正性和阶级性。

直到唐朝的科举制度出现,这种不公平的情况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2. 考试为主要选拔方式:古代选官制度中最具影响力的方式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初期的考试主要侧重于文化程度和经验,而到了唐朝的科举制度,注重考察候选人的才学和能力。

3. 官员流动性较大:与现代官员任期制度不同,古代官员在任期满之后,一般会被调往其他地方继续任职。

这种制度使得官员具备更广泛的经验和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地方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古代历代选制度及标准

中国古代历代选制度及标准

中国古代的历代选制度及标准如下:夏、商时期:以世官制和举贤制为主。

世官制的优点在于内部秩序井然,职权明确,有利于加强皇权。

举贤制则是选拔有才德之士的制度,为商朝重要的选官制度。

周朝:以世官制为主,兼有军功爵制。

世官制的弊端在于尊卑有序,阻塞了其他阶层上升的通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同时,周朝的选官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以贵族政治为主,辅以士大夫政治。

春秋时期:士阶层崛起,成为政治斗争的势力。

各国出现许多私人养士的现象,如:孟尝君、平原君、黄歇、蔺相如等。

养士之风成为一种政治制度,通过选拔有才德之士来增强国家的实力。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打破世卿世禄制,逐步实行按军功爵赏制度。

秦朝:实行的是以军功爵制为基础,以土地分封制为辅助的选官制度。

汉朝:汉朝初期继承了秦朝的军功爵制和按劳取酬的制度,同时借鉴了先秦时期的察举制,制定了以人才举荐为主的选官制度。

察举孝廉的标准主要是品行和德才。

门第出身低微的人若有了才华也可通过此途径进入仕途。

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主要有明经和进士二科,直到清末,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科举制的显著特点在于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允许普通人参加,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都有机会进入官僚队伍。

明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形成了八股文的基本格式,八股取士成为束缚知识分子的精神枷锁。

八股文的内容只限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允许发挥个人见解;文体死板固定,由八部分组成;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这也是对思想的束缚。

清代实行的是一套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的完整的科举考试制度。

对于科举考试中的成绩优异者,还可以进行翰林院庶吉士的选拔,这种制度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精华和主流。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评价:首先,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国家统治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

例如,科举制的实行是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科技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创新。

古代选举制度

古代选举制度

古代选举制度古代选举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选择和确定社会中的领导人、官员或代表。

古代选举制度的形式和方法因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古代选举制度的形式古代选举制度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选举,另一种是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是指选民直接参与投票和选举过程。

在这种形式下,选民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直接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候选人。

这种选举形式较为直接和民主,但也存在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压力的影响的问题。

间接选举是指选民通过一定的代表机构或团体来选择领导人或官员。

选民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代表,由代表进行投票和决策。

这种选举形式可以有效减少个人情感和压力的影响,但也容易导致代表不够民主和公正的问题。

二、古代选举制度的程序古代选举制度的程序通常包括候选人提名、选民注册、投票和计票等环节。

1. 候选人提名:在古代选举制度中,候选人通常需要经过提名程序才能参与选举。

候选人可以由党派、团体或个人提名,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条件自行申请参选。

2. 选民注册:选民需要在选举前进行注册,以确认其具备选举的资格。

注册程序通常包括身份验证和资格审核等环节,确保选民的身份合法、符合选举要求。

3. 投票:选民在选举日前往指定的投票地点进行投票。

投票程序通常包括领取选票、在选票上标记选择、投入选票箱等步骤。

在一些古代选举制度中,选票可能是用竹签、石头或其他方式代替纸张。

4. 计票:选举结束后,需要对选票进行计票。

计票程序通常由一定的选举管理机构或组织负责,以确保计票过程公平和透明。

计票结果将决定选举的结果并确定当选人。

三、古代选举制度的特点1. 古代选举制度体现了一定的民主和公正原则,尽可能给予广大选民参与选举的权利。

2. 古代选举制度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善性。

3. 古代选举制度相对较为简单,选举程序不太繁琐,但也存在易受操控和操纵的问题。

古代选举制度

古代选举制度

古代选举制度古代选举制度是一种古老的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在古代社会中通过一定的程序选举国家或地方的领导人或代表,以完成国家或地方事务和决策。

古代选举制度与现代的选举制度有所不同,但对于古代社会的政治运作和权力分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选举制度常常被用于选举君主或国家最高领导人。

例如,在古希腊就曾出现过以选举形式产生领导人的案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雅典的选举制度。

雅典的选举制度分为两种:乌波因和矿石投票。

乌波因是一种按照地区划分的选举制度,公民们根据所属地区进行选举。

而矿石投票则是一种通过投石的方式进行选举的制度,公民们通过投掷颜色不同的石子来表示不同的选票。

选举通过后,选出的人将担任特定的职务。

在中国古代,也存在着一些选举制度的体现。

例如在秦朝,秦始皇通过选拔优秀人才的方式,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选拔制度,以选拔人才掌握国家的权力。

而在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实施则进一步推动了选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优秀人才,通过层层筛选,最后由皇帝选定合适的人担任政府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施,让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另外,在古代罗马也存在着一套相对完善的选举制度。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传统上,每年都会选举两位执政官,执政官是罗马共和国的最高官员。

选举执政官的程序相对复杂,首先,由议员选出两位候选人,然后再由公民大会投票选出最终的执政官。

这种选举制度体现了罗马的民主原则和法治思想。

总的来说,古代选举制度在当时的政治系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选举制度,可以确保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可以有效地选拔出具备能力和素质的领导人,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执行能力。

古代选举制度是现代选举制度的前身,为后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古代选举制度与现代的选举制度有所不同,但其原则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古代选举制度

古代选举制度

古代选举制度古代选举制度是古代国家或政权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民主和公平原则,并起到了限制君主专权和确保政权的稳定的作用。

虽然不同古代国家的选举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致都遵循了一些相似的原则和程序。

古代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意味着每个民众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选举过程,无论其阶层、身份、财富或社会地位。

这一原则保证了选举的公正性和民主性,避免了阶级和特权的滥用。

平等原则也反映在选举的资格上,通常要求选民是具备一定年龄和公民身份的成年人,并排除了那些失去选举权的人,如罪犯、奴隶等。

其次是选举程序的透明和公开。

古代选举一般是通过公开的方式进行,以确保公众和选民的监督和参与。

选举会在公共场所进行,以确保选民可以亲自参与并见证整个过程。

在选举之前,通常会制定一些选举法规和规定,明确选举的程序和规则,以确保选举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古代选举制度还通常采用了间接选举的方式。

在很多古代国家中,直接选举是不可行的,因为古代社会的大部分人民无法直接参与选举。

因此,间接选举便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选举方式。

一般而言,区域或社会的代表会被选出来,他们再去选举更高一级的代表,最终选举出最高统治者或最高权力机构。

这种间接选举的方式既可以保证选举的程序和规则得到遵守,也可以确保选举的高效性。

此外,古代选举制度通常注重在选举过程中的权力制约和平衡。

为了避免权力滥用和专制现象的发生,古代选举制度通常会设置一系列制约机制。

例如,在选举过程中可能会设立选举委员会或监察机构,监督选举程序的正当性和公平性。

同时,可能还会通过设置选举前后的法律和制度来限制选举的结果对任何一方过于有利,以保持政权的稳定和平衡。

总之,古代选举制度是广泛实行于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

它以平等原则为基础,注重透明和公开的选举程序,采用间接选举方式,通过权力制约和平衡来确保选举的公正和稳定。

这些原则和程序共同构成了古代选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启发了现代选举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选制度

中国古代选制度

中国古代选制度中国古代选举制度中国古代选举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选举制度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在随后的历史时期,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制度。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起源、发展以及影响。

一、选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当时的国家统治者多为贵族,他们通过以宗族为单位的选举方式来选拔统治者的继承人。

这种选举方式称为“世袭制”,它主要通过继承原则来确定国家的统治者。

然而,由于贵族世代执政的问题,这种制度逐渐出现了不稳定和腐败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逐渐开始采用更加公正的选举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统治者开始通过择贤任能的方式来选拔政府的官员。

这种选举方式称为“举贤任能制”,它主要通过选拔有才能和政治经验的人士来担任国家的重要职位。

这一制度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更加合理和透明,为中国古代政治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二、选举制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历史的不同时期,选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政治制度的不断改革,选举制度逐渐趋于完善。

在秦汉时期,秦始皇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选举制度也随之发展。

他通过举荐和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强调了个人的才能和能力。

这种举荐和考试相结合的选举制度被后来的王朝广泛采用,成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重要发展。

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了主要的选举方式。

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巅峰。

这种制度通过标准化的考试来选拔人才,使得政治地位与出身贵贱脱钩,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机会。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中国古代选举制度更加公平和公正,为社会的进步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选举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选举制度扩大了人才的来源渠道。

通过选拔有才能和政治经验的人才,中国古代政府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政治事务,从而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1.古代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依据血缘和世袭。

在大多数古代朝代中,首先由皇帝或君主指定贵族子弟为官员,他们被视为合适的治理者,拥有统治者家族的有利地位。

这种制度促使了大部分权力得以保持在少数家族之中,而普通民众很难获得官职。

然而,一些朝代对贵族子弟的选任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秦朝,以嬴姓的家族成员获得官职的机会更多,这是因为秦始皇更倾向于信任嬴姓家族。

在西周王朝,周天子采用严格的考试制度,以保证按照贵族特权和养成皇家血统来选拔官员。

2.科举制度的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唐朝时期,选官制度逐渐由世袭血统转变为科举制度。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以公平客观地选拔官员,并提供普通民众获得升迁机会的途径。

科举制度的基本理念是通过考试来评估个人的才能,选拔合适的人才出任官职。

科举制度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的考试:县试、府试和殿试。

学有所成的人通过这些考试可以晋升为官员。

这种制度在明清两朝尤其盛行,它使社会上的普通人有机会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使一些寒门出身的人有机会成为重要的政治家和学者。

因此,科举制度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3.推荐制度:除了科举制度,推荐制度也在中国历史上得到广泛应用。

推荐制度主要通过官员相互推荐来选拔合适的人选。

这种制度常常用于选择地方官员,并在宋代被普遍采用。

宋代的推荐制度被称为“荐用之法”。

它允许资深的官员和学者荐举值得提拔的人才。

在宋代,这种制度有助于选拔那些学术才能出众的人,并且一些官员通过推荐而获得了重要的官职。

在一些朝代,推荐制度也与科举制度相结合。

这种情况下,官员们首先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为官员,然后在官场中通过相互推荐来获得更高的职位。

4.其他选官制度的变化:除了上述主要的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还有其他一些变化。

例如,隋唐时期存在着举荐制度,即允许民众向政府提供官员的候选人选。

这使政府能够更广泛地了解和选拔社会各界的人才。

都元帅制度是元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通过本地的都指挥使选举得出元帅。

历代选官制度

历代选官制度

历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代有许多不同的选官制度,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选官制度:
1. 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

科举制在唐朝开始,到清朝废除。

根据科举制度,候选人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最终由皇帝决定是否录取为官员。

科举制度重视文学才能和道德品质,为后来的中国官僚制度奠定了基础。

2. 任用制度:此制度在唐朝以前非常常见。

皇帝直接任命官员,官员的选拔主要依赖于皇帝的偏好和信任。

然而,这种制度也容易导致贪污腐败和权力滥用。

3. 推举制度:推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形式。

一种是举荐制度,即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担任官职。

另一种是民选制度,即由人民通过选举决定官员。

这些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中一种民主化的体现。

4. 功绩选拔制度:某些历史时期,中国政府也实行过以功绩为选官标准的制度,即通过评定官员的战功或政绩来决定他们的晋升。

这种制度强调官员的实际表现,但也容易导致官员过分急功近利或为达成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这些是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一些例子。

不同的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有所变化,中国的选官制度也受到了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社会阶层、家族背景和政治氛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以名取人,致使沽名钓誉风盛行 (二)世家权门把持选举,选非其人,察举成为结党营 私的工具 由于荐举的权利多出自于地方,使得地方官吏网 罗党羽,培植私人势力。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 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一、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唐代所试诗体是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排体诗,
而且韵脚由试官限定。
(三)及第后的荣耀
省试取中的称“及第”,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主要手 段,也是士人改变社会身份的根本途径。(登龙门) 放榜后新科进士要拜谢宰相、主考官等,然后参加
各种名目的喜庆宴席。
秀才科:所谓秀才,指文才杰出,对策高第之人 。 唐以此科最高,考选较严,宁缺毋滥,每年所 取不过一、二人,很难考取。 明法、明字、明算科 :参加考试的人数不多,主
要是在这些专科学校学习的生员。
明经科: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考试
比较容易,只要熟读经义注疏,一般都能通过,
故有“三十老明经”的说法。
乡试
子午卯酉 年八月初 九----十五 日(三场)
会试
丑辰未戌年 三月初九---十五日(三 场)
殿试
丑辰未戌 年四月二 十一日 (乾隆二 十六年成 定制) 进士
考期
中式者 出 身
举人
贡士
第一名 称 谓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1)童试
凡未取得生员资格的人参加的考试,俗称考秀才。 童试为三年二考,由三部分组成:县试、府试和院 试。
---- 《晋书·刘毅传》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 非一朝。” ----左思《咏史》
晋刘毅列举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为“三难”、“八损” 所谓“三难”: “人物难知” ;“ 爱憎难防”;“情伪难明”。 所谓“八损”: 其一,大士族通过中正官,操纵选士,控制视图,造成“操人 主之威,夺天朝之势”,严重削弱了君主的集权统治。
即可,所以也是考查熟
悉儒经的功夫。 墨义有
时也采用口试方式,叫 口义。
(3)策问
策问是从西汉沿袭而来 的,是有关时事政治的 系列问答题。对策要求 考生通晓经史,熟悉时 政,能提出合理和有效 的见解,是考查政治才
能较好的方法。
(4)诗赋:
要求考生当场作诗赋各一篇,主要考察考生
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
(二)诸侯贡士 “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国 二人,小国一人。 天子通过射试进行考核
“行同而能耦,别之以射,然后爵之”
(三)学校贡士 国学选士与大学考试制度直接相关。
《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
成” 。
大学考试合格者,为“造士”向王宫申报,选其中
甲赐同进士出身。赐出身后在琼林苑赐宴,称 琼林宴。
4.强化科举法规
①实行“互保连坐”,完善报考手续 ②确立弥封和誊录法来自 ③实行锁院回避制与别头试
④实行层层复试,以求名实相符
⑤建立考场监守门禁及巡察制
⑥明令禁止考官与考生间结党


科举考试作弊
四、科举制度的完结 (一)明代的科举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设十科举人:孝悌有 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 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 略和膂力骁壮。
十科举人中,文才秀美科
就是进士科。进士科的
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
式产生。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一) 考生的来源和考试的程序
1.考生的来源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 生徒,二是乡贡。
2.八股取士
八股文统称制义,题目多取于《四书》,又称四书文。 八股文从破题、承题、起讲、开始,正文部分分为起 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两两对偶,构成八股,最后 以大结为全文的结束语。
内容:题目取自《四书》、《五经》,行文须以圣贤口
气,并以程朱等注疏为准。 字数:明初,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限500字, 《四书 》义一道,限300字。清初,初场文限550字,乾隆后限 700字。
进士科:注重诗赋。从高宗后逐渐被人重视, “缙绅虽位 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代进士科大约每百 人中只能有一两人及第, 因此,进士科的竞争相当激 烈,考取也很难,故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帝 系
年均 人数
高 太 祖 宗
高 宗
武 后
中 宗
睿 宗
玄 肃 代 德 顺 宪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穆 宗
3
9
14 22 26
28 27 23
25 24 29 28 26
2.考试方法 考试方法,主要有帖 经、墨义、策问、诗赋 四种。 (1)帖经
帖经相当于填空题。将
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 右两边盖上,中间只开 一行,再用帖盖3字, 令应试者填出来。
(2)墨义
是关于经文内容的小问
答题,只要按原文对答
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1.促进了汉代经学的发展 2.促进了太学的发展 3.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二、察举制的弊端
但是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 和中央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而要引起 主要官员的注意,“声望”是很重要的,于是, 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 贿赂请托。因而,士风日下,察举不实。
1.科举考试程序 明代科举的正式考试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但在乡试之前尚有预备性的县府院试,即取得地方
学校生员资格的考试。只有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
即秀才)资格,才能参加乡试。实际上科举考试的程
序已为四级。
院试是能否取得秀才资格的最关键环节。院试包 括岁试和科试两种。岁试的基本任务有二:一是 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二是对地方学校原有的生
俊秀的升送司马, 最后由司马负责审选、试用、 任命、颁发官禄。
二、西周选士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第二,育士与举士相衔接
第三,举士与举官为一途
第二节
公门养士 一、选士的方式 (一)招聘
春秋战国的养士制度
私门养士“士无常君、国无定臣”
(二)举荐
共生效应:“类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相应”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 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该制 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的实施过程: 1.设置中正官 2.品第人物 3.品级的升降与按品授官
二、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的影响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①县试。考试分为四场或五场,第一场为正场,其 余皆为复试,每场放榜一次,每次淘汰若干应考者 ,取中的参加府试。
其二,由中正官一人主持选举,难免弊端百生。
其三,中正官不公正,往往在选人上首尾倒错。 其四,国家给予中正官以选人重任,却没有必要的 监督和防弊措施。 其五,中正官所做的品评,不是偏听偏信,就是爱憎
夺其平。
其六,九品中正制下,尽职尽责的官吏位于低品,无 功无绩的反位居高品。
其七,中正官品评人才,以品、状两方面取人,
员进行甄别考试。
乡试
每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考期在秋
八月,故称“秋闱”。乡试分为三场:分别在初九、 十三、十五日进行。分别考①经义、②本朝诏诰、 律令、③史事及时务策。
会试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在乡试的第二年,
亦即于丑、辰、未、戌年春季二月在京师举行,
参加会试者必须是乡试中式举人。
(三)自荐 毛遂自荐
这三种选士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即着眼于
真才实学
“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
二、用士与养士
士的特点:“资于身” 、 “资于口” 用士要做到:“责人则以人”, “权而用其长”
养士:
1.知士 2.爱士 3.礼士 4.以诚待士
5.虚心纳谏,贵直言
第三节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两汉察举制度
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年(前 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正式成为一种 制度。元封四年(前107年) ,又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 人。
“以品取人,或非才能之所长;以状取人,则为本 品之所限”,中正官以亲疏远近为品评依据。 其八,中正对士人的品评,不陈清其善恶,以致 “进者无功以表劝,退者无恶以成惩。惩劝不
明,则风俗汙浊,天下人焉得不解德行而锐人事
?”
第五节 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选拔官吏的制
度,因分科考试而得名。
一、科举制度的建立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 和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 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两汉的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唐以后的科举制
第一节
一、西周选士的方式
西周的贡士制度
(一)乡里选士
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考 ,即所谓“三年大比”, 《周礼·地官司徒》: “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 。
宴后,进士们前往位于现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题名,
取流芳百世的纪念意义。
三 、 科举制度的完善
(一)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 首先,是科举地位的提高。 其次,是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
第三,是考试内容的改革。
(二)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的健全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