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和相关机制

合集下载

药物性肝损伤2015版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2015版指南

危险因素
③妊娠:妊娠期DILI常见可疑药物有甲基多巴、肼苯达嗪、抗生素、丙基硫 氧嘧啶(PTU)及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T)等。PTU可致孕妇暴发性肝炎, 病死率高,FDA已给予黑框警示。 ④基础疾病:有慢性肝病基础的患者更易发生DILI的证据有限。但一旦发生, 出现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风险更高。有研究提示,乙型肝炎病毒(HBV) 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可增加ART或抗结核药发生DILI的风险。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是某些DILI的易感因素,也是影响HIV感染者DILI 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自身免疫性肝病也可能增加患者对DILI的易感性,特别是使慢性DILI的发生 风险增加。尚不清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肥胖是否增加DILI的 风险。糖尿病是某些药物引起DILI的易感因素,有研究提示糖尿病与DILI严 重程度独立相关。肿瘤及心脏病也是慢性DILI的可能危险因素。
超敏性
自身免疫性
DILI的临床分型
基于病程的分型:急性DILI和慢性DILI
慢性DILI定义为:DILI发生6个月后,血清ALT、AST、ALP及TBil仍持
续异常,或存在门静脉高压或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
急性DILI占绝大多数,其中6%~20%可发展为慢性。
胆汁淤积型DILI相对易于进展为慢性。
推荐 RUCAM 因果关系评分量表作为临床实践中 DILI 临床诊断的 应用量表。>8 分为极可能(Highly probable),6~8 分为很可 能(Probable),3~5 分为可能(Possible),1~2 分为不太可 能(Unlikely), ≤0 分为可排除
因果关系评估方案
35
2017/5/1
抗肿瘤药
激素类药 心血管药 NSAIDs 免疫抑制剂 镇静和神经精神药物

氟康唑引起药物性肝损伤适应性现象一例报道

氟康唑引起药物性肝损伤适应性现象一例报道

染疗效明显,临床药师建议暂不必停用氟康醴氯化钠注射液。 在药物的临床试验中出现DILI,根据2013美国FDA年制定 的停药原则,在患者应用肝损伤药物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 立刻停药:(1 )血清ALT水平或AST水平>8 x ULN后应该 立即停药;(2)ALT水平或AST水平>5 x ULN,且连续2 周则需要停药;(3) ALT水平或AST水平>3xULN,同时 TBil水平>2 x ULN或INR水平>1.5则需要立刻停药;(4 ) ALT水平或AST水平>3xULN,同时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疲劳等临床症状,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重症状和/或嗜酸性 粒细胞增多超过5%需要立刻停药。本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 出现上述任何情况,也不符合停药标准。
临床合理用药 2021 年 6 月第 14 卷第 6 期下 Chin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June 2021, Vol.14 No.6C
・171・
•病例报道•
氟康哩引起药物性肝损伤适应性现象一例报道
周丽华,谢栋
作者单位:300142天津市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三医院(周丽华) 300052天津市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谢栋)
该患者75岁,肝肾功能生理性减退,本身已是DILI的 高危人群,而长期吸烟、饮酒又会影响其肝脏功能、增加 肝脏负担、使蛋白质的合成及分解紊乱;在冠心病、心功 能不全、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等疾病的影响下,其心搏出 量及血液循环状态出现异常;虽然氟康哇的蛋白结合率只有 11% ~ 12%,且极少通过肝脏代谢,但因其吸收、分布、代 谢和清除的改变,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肝脏对药物及 其代谢产物的解毒能力下降,进而促使该患者在使用氟康哩 过程中产生肝损伤。 2.4患者出现药物性肝损伤后的处理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 方法主要是停用可疑药物及避免同类结构药物的使用,必要 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但是在指南中明确表明并不推荐联合 使用2种以上的保肝抗炎药物,也不推荐使用预防性用药降 低DILI发生率。本例患者使用氟康輕后ALT及AST呈明显 升高,但TBiL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在正常范围内; 由于机体跑一边对药物肝毒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因此暂时 性波动ALT和AST属于常见现象,但是进展为严重DILI和 ALF这一情况相对少见,另一方面患者目前使用氟康哇抗感

生物和化学药物对肝脏毒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生物和化学药物对肝脏毒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生物和化学药物对肝脏毒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也是最容易受到药物毒性影响的器官之一。

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后被排泄出体外,但是在代谢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毒性代谢产物,进而对肝脏细胞产生危害。

生物和化学药物对肝脏毒性的影响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阐述生物和化学药物对肝脏毒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一、生物药物对肝脏毒性的影响生物制剂是由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包括基因工程制品、蛋白质制品等。

这些药物具有高度专业性和个体化治疗特点,但是也具有一定的毒性。

生物制剂一般是通过血管输注给患者,进入体内后被肝脏代谢。

但是一些生物制剂可能会被肝脏内的免疫系统所攻击,导致肝脏炎症和组织损伤。

目前已经发现有些生物制剂可能会引起肝脏毒性反应。

例如,靶向治疗肿瘤的抗体药物可能会引发肝毒性反应,这种反应在治疗时经常发生。

另外,生物制剂治疗的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可能会影响肝功能。

这些生物制剂也会影响肝脏肝细胞内的逆转录酶酶,进而干扰肝脏内核糖体生物合成,引起肝脏细胞代谢异常,加重肝毒性反应。

二、化学药物对肝脏毒性的影响化学药物是通过人工合成或提取天然物质的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感染病等。

但是,化学药物使用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毒性作用。

大多数化学药物在体内代谢后,会形成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可能会对肝脏细胞造成损伤,导致肝脏疾病的发生。

目前已经发现许多化学药物具有肝毒性。

其中一些比较常见的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苯妥英钠、地高辛等。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非处方式药物,用于退烧和缓解轻度疼痛。

长期使用过量可能会导致肝细胞坏死和肝功能异常。

苯妥英钠是一种抗癫痫药物,但是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肝细胞炎症。

地高辛是一种治疗心衰药物,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危险的肝毒性反应。

除了以上这些药物,类固醇、抗生素、抗肿瘤药等药物也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

例如,在治疗感染时长期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影响肝脏代谢,引起肝脏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

2
DILI发病率逐年增高,西药制剂中以 抗生素(特别是抗结核药物)、解热镇痛 药、抗肿瘤药引发肝损害居多。值得注意 的是中药引起的肝损害比率逐年升高。 在已上市的各类药物中,目前已知有 1100多种药物具有肝毒性,引发DILI的 各种药物所占比例国内外有差异,国外报 道,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是导致DILI及 急性肝衰竭的首位原因,其次为抗生素及 神经系统药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4
三、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相关因素 药物性肝损伤不是单纯的药源性肝病, 医生还应结合药物、遗传背景和基础疾病加 以分析和处理。 1.药物本身的因素:有些药物本身就具有 肝脏毒性。如抗生素(尤其抗结核药物)、 抗肿瘤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非甾体抗 炎药是常见的引起DILI的药物 。 国外导致DILI的药物主要为抗炎镇痛药, 国内中药发生DILI居各种药物之首。近些年 减肥、保健、美容的时尚风行,也导致肝损 害的增加。
3
在我国通过总结 2003年-2007年国内 发表的DILI相关文献,发现抗结核药物是 导致我国DILI的首要病因(常见药物有异 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在抗结核药 物治疗中肝毒性发生率为8%-30%,而且 以老年人多见。有报道所有因为DILI行肝 移植患者中,14%由异烟肼导致。DILI的 实际临床发生率远高于报道率。
6
一、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 药物在肝脏的代谢 药物代谢大致分为3相:第Ⅰ相为非极性 (脂溶性)药物通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 生成极性基团;第Ⅱ相是极性基团与内因性高 极性化合物结合,生成水溶性高且易于排泄的 代谢产物;第Ш相为药物或代谢产物经肝细胞 运转分泌,再由胆汁排泄,也有人将药物向肝 细胞内运转称为0相。
药物性肝损伤
1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 DILI)

抗结核药物引发的肝损害(全文)

抗结核药物引发的肝损害(全文)

抗结核药物引发的肝损害(全文)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使治疗中断或方案更改,导致疗效降低和耐药等,直接影响结核病控制效果。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涉及肝、肾、皮肤、胃肠道、血液及神经系统等,其中药物性肝损害最为常见,严重者可致肝坏死,甚至危及生命,是历来临床上学习的焦点。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短程督导化疗是目前结核病控制的主要策略。

但其中3个关键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均有潜在肝脏毒性,可以导致药物性肝损害。

肝损害的病理学特征动物和临床研究发明,异烟肼毒性代谢产物主要通过共价键结合干细胞大分子物质引起干细胞坏死和脂肪变性导致药物性肝损害。

肼作为异烟肼毒性代谢物之一,可以引起干细胞脂肪变性、空泡形成和谷胱甘肽的消耗,多位于门静脉周围和小叶中心区。

利福平可引起一过性高胆红素血症,这并非利福平的毒性作用,而是干扰了胆红素排泄,进而引起肝小叶中心坏死和胆汁瘀积相混合的肝炎,表现为局限或弥漫性干细胞坏死和程度不等的胆汁瘀积并存。

在利福平联用吡嗪酰胺的肝损害死亡患者肝脏中可以发现桥接坏死、淋巴细胞浸润、局灶型胆汁瘀积、过度肝纤维化和小结节性肝硬化。

临床表现药物性肝损害可发生在抗结核化疗的任何时期,常常在最初2个月内。

主要表现为乏力、钠差、恶心、呕吐、上腹不适,重者伴黄疸,甚至肝昏迷。

临床表现、生化和组织学改变缺乏特异性,很难与病毒性肝炎鉴别。

终止化疗后肝损害症状会缓解,否则很可能导致死亡。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机制异烟肼异烟肼引起的肝损害不属于超敏反应,但与患者的体质有关,是不可预测的。

在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个体表现为剂量依赖性,但对于其他患者,任何剂量的异烟肼均不会引起药物性肝损害。

异烟肼的活性代谢产物是大多数特异质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原因,而非异烟肼本身。

异烟肼通过肝脏的N-乙酰基转移酶2(NAT2)的乙酰化作用生成的乙酰异烟肼,后者水解为异烟酸和乙酰肼。

一部分乙酰肼乙酰化成无毒的二乙酰肼,另一部分水解为肼。

(优选)药物性肝损害指南

(优选)药物性肝损害指南

DILI 的临床分型和表现
基于发病机制可分为固有型 DILI 和特异质性 DILI。 固有型DILI:有预测性,与药物剂量密切相关,潜伏期短,个体差异不显 著,相对少见,除非收益明显大于风险的药物,才能批准上市。 特异质性 DILI:具有不可预测性,现临床上较为常见,个体差异显著, 与药物剂量常无相关性,动物实验难以复制,临床表现多样化。
慢性根据其发展过程分为慢性肝炎 - 肝纤维化 - 肝硬化、胆管消失综合征 / 慢性淤胆型肝炎 - 胆汁性肝纤维化 - 胆汁性肝硬化、SOS/VOD- 淤血性 肝纤维化 - 淤血性肝硬化以及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PH)。不同分类之 间均有其对应关系。
总结而言,DILI 的特点为损伤靶点多,病理类型多,囊括了肝脏病理的 所有范畴,无特异性。
DILI 的病理分类
根据靶细胞分为肝细胞损伤、胆管上皮细胞损伤和肝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
根据临床分型分为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胆汁淤积型和肝血管损伤型 ;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 DILI 包括小叶性肝炎(轻、中、重度) 、混合性肝炎、淤胆性肝炎、单纯性淤胆和肝窦阻塞综合征(SOS)、 肝小静脉闭塞症(VOD)
(优选)药物性肝损害指南
2020/8/17
流行病学
1. 在发达国家,DILI发病率估计介于1/100 000~20/100 000或更低.
2. 我国尚缺乏面向普通人群的大规模 DILI 流行病学数据,其主要原因为 我国 DILI 数据多来自医疗相关机构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难以明确 DILI 在 人群中的确切发病率。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仍然分为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肝毒性和特异质性肝毒性两 大类.
指南提出,将 DILI 的发生发展完全归因于活性代谢产物增多而导致毒性 增加的传统观念并不准确,目前观点认为,肝组织修复状态可能是肝损 伤进展或消退的内在决定性因素。

药物性肝损伤最全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伤最全PPT课件

2.加强蛋白质组学在药物保肝本质研究 中的应用力度
目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保肝本质
的研究中已有应用,如薯蓣皂苷对 CCl4大鼠肝损伤保护机制;五味子乙素 保肝本质探讨等。
下阶段应加强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保肝本 质研究中的应用力度。
可以先从当前公认的保肝药物着手,探讨其 蛋白质组机制; 在此基础上,开展不为人熟 知的保肝药物的蛋白质组机制,最终全面揭 示保肝药物的蛋白质组本质,从而为保肝药 物
发病机制
1、药物本身及其毒性代谢产物引起的中毒性肝 损伤。
2、药物代谢产物改变肝细胞蛋白质形成新抗原, 启动机体细胞或/和体液免疫,引起免疫介 导肝损伤。
3、不同年龄、性别、妊娠、营养状态以及遗传 因素使机体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4、长期饮酒以及肝内外疾病的存在是增加药物
性肝损伤发病的危险因素。
的科学应用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科学依据。
中毒性肝损伤 免疫介导性肝损伤
有可预见性 呈剂量依赖
性 动物实验可以复制 发生率高 病程长
不可预见性 无明显剂量相关
动物实验不可以复制 发生率低 病程短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
DILI发生的一般机制
1.药物自身性质(毒性) 2.个体的易感性-- 根据药物的初始损害分类,一般分为 固有肝毒性和异质肝毒,后者再分为过
新型蛋白表达的显著升高,表明尿
SOD1,CA3,CaM 可作为 PAPA 致 DILI 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实例2
Wang 等将小鼠灌胃给药吡咯里西啶类 生物碱 isoline,通过血清生化指标检 测和病理切片观察isoline 的急性肝损 伤,抽提肝组织蛋白做 双向凝胶电泳( 2-DE) 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进而通过基 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TOF- MS)技术 鉴定,

导致药物性肝炎发生的药物及发病机制

导致药物性肝炎发生的药物及发病机制
物性 肝炎的发生 ,同时 中草药炮制过 程中所用辅料 、有机溶剂也可 能 与药物性肝 炎有 关。 2 心血 管系统药 . 2
病例 也有 报道 。有细胞 性损害和淤胆性 损害药物 ,如氨 苄西林 ,交沙
霉 素 ,头孢他 啶 ,红霉 素 ,复 方新 诺 明,酮康 唑等 。从 药物 因素分 析 ,抗 菌药物 引起 的肝损 可能 与近 年来抗 菌 药物广 泛 、频繁使 用有
肼 的产生 ,从而增加 异烟肼对肝脏 的毒性 。抗结核药 物致药物性肝损
害机 制主要为 内源性 肝毒性和特异质 反应 ,主要表现 为肝细胞变性 、
坏死 和肝 内淤积胆症 ,它们通过药 物或其代谢产物 的肝 细胞毒性直接
造成 肝细胞坏死 、脂肪 变性或 阻断肝 细胞的某项重要 代谢途径或胆 汁 排泄功能 ,从而间接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和胆汁排泄 障碍 。 2 . 热镇痛 药 5解
对 胺碘酮毒性效应 的易感性增加学说 ;③静脉滴注致 血浆和肝 内高 浓 度 胺碘酮 引起 肝损害学 说 。降压类 药物如肼屈 嗪可导致 急性肝炎 呈 桥接坏死 、肉芽肿性肝炎和胆汁淤积 。 ] 2 . 甲状腺 药 3抗 抗 甲状 腺药物致肝 损害主 要认为与 机体 的异 质性反应 有关 ,免
关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 使用不仅会导 致细菌耐药性增加 、患者经济负
担加 重 ,同时也使药源性疾病增多 。
2 . 肿瘤 药物 7抗
有文献 报道的心血管 系统用药 引起 的药物性肝损 害药物有 噻氯 匹
定口,其引起肝 损害的机 制尚不明确 ; 碘酮 引起急 性肝损 害多 发 】 胺
生在静脉注射 的患者 。 目前认为胺 碘酮用药过程 中出现肝损害 的原 因 有 :①助溶剂聚 山梨 醇酯8致肝损 害学说 ;②心功 能损害导致肝细胞 O

药物肝损伤

药物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风险的新视点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脏器,同时,也是药物损伤的主要靶器官。

药物性肝损伤(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 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

DILI 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疾病的隐匿性,往往导致其在药品在上市前的临床试验中不能完全被发现,而是在药品大量用于临床后才逐渐显现出来。

有统计结果显示,引起DILI 的药物有600 余种。

随着医药的研发,新药不断问世、用于临床,新药上市后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笔者查阅了近几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CFDA) 、欧洲及加拿大等发布的DILI 相关报道,加以归纳、分析,以提示临床医务工作者关注和重视DILI 的风险,全面了解和掌握最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降低或避免DILI 对患者带来更多、更严重的危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1 修订说明书,警示肝损伤风险1. 1 丙硫氧嘧啶的肝损伤风险2010 年4 月,FDA 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药物丙硫氧嘧啶的药品说明书中添加黑框警告,提示其致严重肝损伤和急性肝衰竭的信息,其中包括成人和儿童患者使用该药品导致死亡的病例。

FDA 已发现34 例与丙硫氧嘧啶相关的严重肝损伤报告,23 例成年患者报告中,有13 例死亡和5 例肝移植病例; 11例儿科患者报告中,有2 例患者死亡,7例患者需要接受肝脏移植,1例患者在被列入移植名单时死亡。

另外,结合医学文献的回顾,FDA 得出结论,对于成年患者和儿科患者来说,丙硫氧嘧啶引起临床严重肝损伤甚至致命的风险比甲巯咪唑更高。

1. 2 加拿大修订说明书,警示莫西沙星的严重肝损伤风险2010 年3 月,加拿大卫生部发布修改处方类抗菌药物莫西沙星( moxifloxacin,商品名: Avelox) 药品说明书的通知,包括口服片剂和注射液。

药物性肝损伤 病情说明指导书

药物性肝损伤 病情说明指导书

药物性肝损伤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药物性肝损伤概述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又称药物性肝病,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传统中药、天然药、生物制剂、保健品、替代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引起的肝损伤,可引起各种急、慢性肝病,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

英文名称: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

其它名称:药物性肝病。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消化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肝脏。

常见症状:乏力、食欲减退、黄疸、上腹不适、皮肤瘙痒。

主要病因:大量服用药物。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免疫学检测、超声检查、CT检查、肝组织活检。

重要提醒:患者一定要遵医嘱正确用药,不得滥用药物,避免出现肝脏损伤。

临床分类:1、根据发病机制不同,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固有型和特异质型。

(1)固有型药物性肝损伤:相对较为少见,由药物的直接肝毒性所引起,往往呈剂量依赖,通常可预测,潜伏期短,个体差异不显著。

(2)特异质型药物性肝损伤:较为常见,发病机制复杂,难以预测,与药物剂量常无相关性,动物实验难以复制,个体差异大,临床表现多样化。

2、根据病程不同,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上占绝大多数,其中6%~20%可发展为慢性。

(2)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发生6个月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红素(TBil)仍持续异常,或存在门静脉高压或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

3、根据受损靶细胞类型不同,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和肝血管损伤型。

(1)肝细胞损伤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血清ALT水平显著升高,常于停药后1~2个月恢复正常,组织学特征为肝细胞坏死伴汇管区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常用抗菌药引起的肝损害机制

    常用抗菌药引起的肝损害机制

常用抗菌药引起的肝损害机制常用抗菌药引起的肝损害机制抗菌药物是当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类重要药物,它们能够有效地抑制和杀灭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常用抗菌药物也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引起肝损害,这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了一定的风险。

针对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对常用抗菌药引起的肝损害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和合理用药。

本文将着重探讨几种常见抗菌药引起肝损害的机制。

一、肝药物代谢酶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通过代谢对抗菌药物进行解毒和排泄。

然而,一些常用的抗菌药物可能通过抑制肝脏细胞中的药物代谢酶,干扰药物的代谢过程,从而导致肝功能异常。

例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抑制了肝细胞中的酯酶活性,使得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下降,增加了毒性物质的暴露时间,进而加重了肝损害。

二、药物自由基一些抗菌药物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会对肝细胞产生氧化损伤,从而导致肝功能异常。

例如,利福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产生氧自由基和氢自由基,导致肝细胞内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进而引发肝损害。

三、药物过敏反应抗菌药物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并导致肝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引发肝组织水肿和坏死,结果导致肝损害的发生。

临床常见的青霉素类抗生素、破伤风抗毒素等药物即属于此类。

四、免疫相关损伤一些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诱发免疫相关损伤,导致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增强,攻击肝细胞而引发肝损害。

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引发过敏性肝炎的发生机制即与机体免疫反应有关。

总结:常用抗菌药引起的肝损害机制包括肝药物代谢酶的抑制、药物自由基产生、药物过敏反应以及免疫相关损伤等多个方面。

临床应用时,医生和患者都应该高度重视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监测。

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肝功能以及注意个体差异可能是减少肝损害的有效措施。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解析各类抗菌药引起肝损害的具体机制,以期为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药物性肝损害指南

药物性肝损害指南
对于出现肝性脑病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急性 / 亚急性肝衰竭,以及失代偿性肝硬化等 重症患者,可考虑肝移植。
当前第19页\共有29页\编于星期四\12点
DILI预后
• Hy’s法则:若一种药物在临床Ⅲ期试验中有患者出现血清ALT或AST〉3ULN和TBil 对判断DILI〉2ULN的肝细胞性黄疸,则约为10%可发展为ALF。Hy’s法则对判断 DILI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若在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发现符合Hy’s法则的案例,应高度 重视相关药物的肝毒性问题。
• 国内有报道相关药物涉及TCM(23%),抗感染药物(17.6%),抗肿瘤药物(15%), 激素药物(14%),心血管药物(10%),NSAIDs(8.7%),免疫抑制剂(4.7%),镇静和神 经精神药物(2.6%)等
• 国内报道较多的引起肝损害的TCM-NM-HP-DS有何首乌、土三七、以及治疗骨质疏 松、关节炎、白癜风、银屑病、湿疹、痤疮等疾病的某些复方制剂等,但由于组分 复杂,很难确定究竟是哪些成分引起肝损伤。
当前第13页\共有29页\编于星期四\12点
当前第14页\共有29页\编于星期四\12点
DILI 的治疗
DILI的首要治疗措施是及时停用导致肝损伤的可疑药物,对固有型DILI可停药或减少 剂量;此外,由于目前无证据显示 2 种或以上抗炎保肝药物对 DILI 有更好的疗效, 因此,本指南不推荐 2 种或以上抗炎保肝药物联用。
基于病程分为急性 DILI 和慢性 DILI,急性占绝大多数。慢性指DILI发生6个月后,ALT ALP TBil仍持续异常,或门脉高压或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
当前第8页\共有29页\编于星期四\12点
基于受损靶细胞类型分为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胆汁淤积型和肝血管损伤型,指 南新引入「R 值」的概念,R =(ALT 实测值 /ALT ULN)/(ALP 实测值 /ALP ULN)。 修订的 DILI 的判断标准如下:1. 肝细胞损伤型:ALT ≥ 3 ULN 且 R ≥ 5;2. 胆汁 淤积型:ALP ≥ 2 ULN 且 R ≤ 2;3. 混合型:ALT ≥ 3 ULN,ALP ≥ 2 ULN,且 2<R<5。若 ALT 和 ALP 达不到上述标准,则称为「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与预防策略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与预防策略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与预防策略一、引言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于药物或其他外源性物质引起的肝脏损害。

随着药物使用量的增加,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1. 药物代谢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经过代谢后才能发挥药效,而一些药物代谢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导致肝细胞损伤。

例如,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就会生成对肝脏有害的亚硝化物。

2. 肝细胞膜通透性一些药物可以影响肝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得细胞内外离子平衡失调,导致细胞功能障碍,最终引起肝细胞损伤。

3. 免疫反应部分药物可以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肝脏组织受损。

药物性肝损伤与免疫相关性肝损伤有着密切的联系。

4. 氧化应激一些药物可能会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细胞内氧自由基生成增多,氧化损伤加重,最终导致肝细胞损伤。

5. 肝脏生化代谢途径的受损某些药物会直接影响肝脏的生化代谢途径,导致肝细胞代谢功能受损,失去正常的代谢活性,最终导致肝损伤。

三、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策略1.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过度用药或是潜在有肝损害风险的药物。

2. 监测药物浓度监测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保证药物在治疗范围内,避免药物过量使用导致肝损伤。

3.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对长期使用有潜在肝损伤风险的药物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及时发现肝损伤,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合理饮食饮食健康对于维持肝功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应避免高脂肪、高糖、高盐等不良饮食习惯,选择新鲜、清淡的食物,保护肝脏健康。

5. 避免饮酒酗酒对肝脏的损害极大,对于存在肝损害风险的人群,应杜绝酗酒行为,降低肝脏额外的负担。

6. 多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体内有害物质的排出,对保护肝脏具有积极的作用。

7. 合理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用药指导使用,避免滥用药物或是自行减少药物剂量。

药物性肝损伤最全

药物性肝损伤最全

-3
C.停药至检查正常的时间(<2倍正常值)
胆汁淤积<6个月或肝细胞损伤<2个月
3
肝细胞损伤>2个月
0
Ⅱ除外其他原因
病毒性肝炎(HAV、HBV、HCV、CMV和EBV)、酒精性肝炎、
阻塞性黄疸、其他(妊娠血压低下)
完全除外
3
部分除外
1
可能有其他原因
-1
可疑其他原因
-3
Ⅲ肝外症状
出疹、发热、关节痛、白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增多(>6%)
4项以上阴性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 3项阳性
3
1项阴性
2

1
Ⅳ有意或无意再用药
出现症状
3
无症状或未再给药
0
Ⅴ所用药物有肝损报告

2
无(上市5年内)
0
无(上市5年以上)
-3
最后判断:>17确定,14~17可能性大,10 ~ 13有可能,6 ~ 9可能性小,<6除外
临床分析线索:
1、是否具有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血清生化指标改变 的时序特征:首次用药出现在5~90天,停药 后迅速恢复,再次用药出现。
特殊解毒剂
1、异烟肼引起的肝损害可以用较大剂量 的维生素B6静脉点滴。
2、N-乙酰半胱氨酸对扑热息痛过量患者 有特殊的疗效。
预防
1、正确选择和应用各种药物,尤其慎用已知有 肝毒性的药物。
2、忌长期用药及滥用药物,已出现过反应者应 避免再次给与同样或相似药物。
3、注意个体情况,避免促进和诱发药物性肝病 的因素,如年龄、妊娠、饮酒、营养不良和 过敏体质。
1、肝细胞性损伤:临床表现与急性病毒性 肝炎类似,常见于异烟肼、氟烷、扑热 息痛等。

药物性肝损伤--护理查房

药物性肝损伤--护理查房
痛,无陶土样大便,无皮肤蜜痒等,饮食睡眼欠 佳,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量 下降5Kg.
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均无异常。
体格检查:
体温36. 5℃ 、脉搏102次/分 、呼吸20次/分、 125/82mmlHlg 、体重54kg 、身高168cm 。 一般情况: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正常面容, 表情自如,体型适中,步入病房,步态正常, 自主体位,神志清楚,查体合作。
• 护理措施:
• a、给予高热量、维生素丰富和易消化的食物,严禁烟酒。 • b、可根据病情进食优质蛋白质,以植物蛋白为主。若出现肝性
脑病 先兆,限制或禁食蛋白质。 • c、卧床休息,增加营养,加强支持治疗。遵医嘱静脉补充营养。 • d、指导患者少食多餐。
• 效果评价:患者现实验室检测营养尚可,进食情况可。
在世界范围内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
(二)引起肝损害的常见药物: 1.临床上常见的易致肝损害的药物
. 各类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百分比
药 物分 类 抗生素 抗肿瘤药 抗结核药 心血管药 镇静及抗精神病药 激素类药 消化系统药 影响代谢药 其他
发 生 率(%) 34.5 14.9 12.4 9.9 9.2 7.8 2.9 2.1 6.3
专科检查:
查体:神清,精神尚可,皮肤黏膜重度黄染,浅表淋巴及未及 肿大,肝掌(一), 蜘蛛痣(一), 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 湿性哆音,心音正常,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间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全腹未及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 (一),双下肢未见水肿。
辅助检查:
2020 05-13, 肝功能T (本部): 总胆红素231. 40umol/L. 直接胆 红素188.40umol/L,间接胆红素43.00umol/L, 谷丙转氨酶309U/L, 谷草转氨酶1456U/1, 碱性磷酸酶2920U/L),Y-谷氯酰转移酶 546U/L, 尿素3.40mmol/T. (超敏)C-反应蛋白11.40mg/L.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





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价法(the 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RUCAM)即Dana量表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
1.
停用和防止再使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避免 同类结构/作用) 误服大量肝毒性药的处理同中毒一样 加强支持疗法,维护内环境和重要脏器功能 应用特殊解毒剂和防治肝损伤的药物 重症肝功能衰竭建议人工肝,肝移植

Hy’s法则的局限性:广泛应用于DILI的生化诊断指标都是反映已经发生的肝 损伤,且在DILI发生早期只有40%的患者出现上升。 Hy’s法则的补充:RUCAM评分量表与结构性专家诊断程序 RUCAM是用来评估基线水平正常的DILI患者,在伴有活动性肝病(本身肝酶就 可能异常)基础的患者中建立DILI的诊断,ALT较基线升高的程度(提示DILI 发生的ALT水平约为基线水平的3~5倍)、原有肝病的活动程度是否能解释ALT 的升高、是否存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病毒感染的再发(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往 往伴随ALT的复常)、是否存在另一种肝病等。 RUCAM因在酒精等多种参数的定义上模棱两可、过度考虑再用药的权重、打分 结果很低和不易使用等缺点,在临床上很少使用。但在临床和科研中RUCAM量 表不太难理解(适于非DILI专家用),故价值远大于SEOP。 结构性专家诊断程序(structured expert opinion process,SEOP)通过多 达65页的临床试验观察表(CRF)收集完整的DILI诊断基本元素,由3名独立 的肝病专家分别打分,帮助鉴别真正的DILI患者。临床使用局限。两种方式 各执一词,难以统一。



Hyman Zimmerman提出的Hy's规则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及相关机制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及相关机制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及相关机制药物性肝损伤是如何分型的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如果以谷丙转氨酶升高ALT和/或谷草转氨酶AST明显升高为主要表现,通常提示肝细胞有损伤, ALT升高幅度超过3倍正常上限时,为肝细胞损伤型;如果以碱性磷酸酶AKP和/或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升高为主要表现,AKP升高幅度超过2倍正常上限时,为胆汁淤积型;有些患者,既有ALT升高的表现,也有AKP或GGT升高的表现,为混合型.哪些指标异常预示严重的肝损伤ALT/AST、ALP/GGT等酶学指标升高的幅度越大,通常反映肝脏的损伤也越大;此外,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明显的异常,比如总胆红素明显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通常意味着肝脏的损伤更严重,肝脏的真正功能受到了损害;临床上,出现“胆酶分离”转氨酶水平下降,但总胆红素却明显升高时,往往是严重肝损伤的特征,这些患者的预后不良,可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风险增加,此时的转氨酶下降并不是好事情;在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中,如果ALT水平超过3倍正常上限,同时总胆红素水平超过2倍正常上限,那么,这些患者的预后同样不良,死亡率可高达10%;前言由于许多种药物有潜在的肝毒性,所以肝脏是较易受损害的脏器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药物性肝损害已上升至全球死亡原因的第5位;在美国,50%以上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在我国,药物性肝炎约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此外,有研究发现,氨基转移酶升高的成人中有10%-50%是由药物引起的;因此,在临床医务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药物所引起的肝损害;定义及流行病学由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从而对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肝组织发炎,即为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DILI的发生大多数是由于特异质或意外反应所致;同扑热息痛药所诱导的依赖过量药物所致的肝毒性相比,人们传统上认为特异质反应呈剂量非依赖性;然而,具有良好记载的致特质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诸多药物已被证明有剂量依赖组分,对大多数药物而言,肝毒性是非常罕见的,据估计,其发生率在1/10000 - 1/ 100000范围内, 在大多数临床药物试验中,因所包含的患者人数最多不超过10000,而且药物的肝毒性几乎都是在上市阶段才得以发现的;所以,对多数药物而言,使用者用药后发生DILI的频率仍是未知的,在这方面,大多数流行病学的研究受到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在既往报道的许多研究中,药物与肝损伤的关系尚不确定;大部分流行病的逻辑研究是回顾性的,且缺乏标准化的诊断检查以排除引起肝损伤的其他原因;而且,许多研究来自于三级转诊中心,且许多研究有偏倚,药品不良反应少报漏报情况人所共知,当然DILI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对DlLI真正发病率情况,仍然知之甚少;到目前为止,仅在法国有一个以人群为基础的针对DILI发生率所着手进行的研究,本研究表明,居民的DlLI发病率是100000, 此结果可作为DILI真实发生率的金标准8.来自瑞典和英国的回顾性研究,据报道粗发病率是每年每10万居民中有2-3人出现本病,这一结果可能被低估了;因黄疸住院的患者中有2-10%是源于药物性急性肝损害;在瑞典,%77/1164的肝病门诊患者是DILI所致,其中一半是新发病者,另一半是因为DILI住院治疗后门诊随访者;来自瑞士的一个研究表明,在住院患者中,DILI的总发病率是%;引起肝损害药物的种类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品种几乎遍及各类药物,约有1 000多种,其中包括我们一直认为安全可靠的中草药17;不同种类药物引起肝损伤的比例国内外报道不一致,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1.抗微生物药物:包括利福平,阿奇霉素,异烟肼,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氟康唑,伊曲康唑,头孢他啶,阿昔洛韦,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更昔洛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头孢克洛,头孢哌酮,头孢噻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红霉素,罗红霉素,庆大霉素,米诺环素,去甲万古霉素,吡哌酸,环丙沙星,呋喃妥因,甲硝唑,替硝唑,丙硫异烟胺,帕司烟肼,伏立康唑,利巴韦林等;2.中草药:包括雷公藤多甙,血脂康,小金丸,追风透骨丸,复方青黛丸,脉络宁,鳖甲煎丸,六味安消,壮骨关节丸,消核片,松龄血脉康,西黄丸,桃红清血丸,正天丸,大黄蔗虫丸,龙胆泻肝丸,双黄连口服液,生精胶囊,骨疏康,珍宝丸,痔血胶囊,骨康,癃闭舒,降脂片,仙灵骨葆,胃痛定,九郡败毒丸,银屑敌,通栓灵1 号,降压宝,鹿茸红参胶囊,4 号蜜丸,跌打止痛类中成药,含土茯苓汤剂,含何首乌汤剂,含藏红花汤剂,含全蝎、僵蚕、白附子汤剂,795 和792 号汤剂,土三七,溪黄草,何首乌等;目前已知的能够引起肝损伤的常用中药包括:黄药子、菊三七、苍耳子、何首乌、雷公藤、艾叶、望江南、苍术、天花粉、桑寄生、贯众、蒲黄、麻黄、柴胡、番泻叶、蜈蚣、合欢皮、丁香、川楝子、鸦胆子、毛冬青、蓖麻子、黎芦、丹参、罂粟、姜半夏、泽泻、大黄、虎杖、贯众、千里光、防己、土荆芥、肉豆蔻、商陆、常山、大枫子、朱砂、斑蝥、穿山甲、黄芩、缬草、乌头、白果等;已知可引起肝损伤的中药复方制剂包括有: 壮骨关节丸、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复方青黛胶囊丸、克银丸、消银片丸、消核片、白癜风胶囊、白复康冲剂、白蚀丸、六神丸、疳积散、麻杏石甘汤、葛根汤、大黄牡丹皮汤、防风通圣散、湿毒清、血毒丸、追风透骨丸、消咳喘、壮骨伸筋胶囊、骨仙片、增生平、牛黄解毒片、天麻丸、复方丹参注射液、地奥心血康、昆明山海棠片等;需注意,即使是一些外用中药也可致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如鱼胆、鱼藤、海兔、雄黄、薄荷油、生棉子油、桐子及桐油等;因此,在服用上述中药时,尤其应该谨慎,无法用其他药物替代而必须选择上述中药治疗时,应注意定期到医院随访监测,以期早期发现肝损伤的信号;3.激素、抗甲状腺及降糖药物:包括泼尼松,甲泼尼龙,妊马雌酮,孕三烯酮,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格列喹酮,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等;4.抗肿瘤药物:包括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吡柔比星,阿柔比星,紫杉醇,门冬酰胺酶,索拉非尼,多西他赛,长春地辛,长春瑞宾,阿糖胞苷,氟脲嘧啶,氟达拉滨,奥沙利铂,舒尼替尼,阿那曲唑,托瑞米芬,曲妥珠单抗,亚砷酸,替吉奥,CHOP 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等;5.循环系统用药:包括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非诺贝特,吉非贝齐,氟伐他汀,洛伐他等;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阿昔莫司,藻酸双酯钠,氟桂利嗪,胺碘酮,硝酸异山梨酯,吲达帕胺,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1,6-二磷酸果糖等;6.神经系统用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别嘌醇,布洛芬,卡马西平,阿司匹林,安乃近,双氯芬酸,洛索洛芬,美洛昔康,尼美舒利,去痛片,复方氨酚烷胺片含对乙酰氨基酚,氨咖黄敏胶囊含对乙酰氨基酚,苯溴马隆,地西泮,米氮平,氯美扎酮等;7.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药物:包括环孢素15,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各2,西罗莫司, 硫唑嘌呤,来氟米特,干扰素等;8.血液系统用药:低分子肝素, 噻氯匹定,尿激酶,蚓激酶等;9.消化系统用药:西咪替丁,美沙拉嗪等;10.其他:坦洛新,依达拉奉,异维A 酸,阿法骨化醇,阿苯达唑等;药物在肝内的生物转化肝脏在药物或外源性毒物的代谢和处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和毒物在肝内经生物转化作用而排出体外;肝脏的病理状态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另一方面,药物的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可以造成肝损害;药物在肝内所进行的生物转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①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②结合作用;1.第一相反应多数药物的第一相反应在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微粒体处进行;此系由一组药酶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所催化的各种类型的氧化作用,使非极性脂溶性化合物产生带氧的极性基因如羟基,从而增加其水溶性;有时羟化后形成的不稳定产物还可进一步分解,脱去原来的烷基或氨基等;其反应可概括如下:D+A→DA NADPH+DA+H+→DAH2+NADP- DAH2+O2+HADPH→A+DOH+H2O+NADP- 注:D=药物;A=细胞色素P450药酶是光面内质网上的一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色素P450以下简称P450,其他有关的酶和辅酶包括: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细胞色素b5、磷脂酰胆碱和NADPH等;P450是一种铁卟啉蛋白,能进行氧化和还原;当外源性化学物质进入肝细胞后,即在光面内质网上与氧化型P450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再在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作用下,被NADPH所提供的电子还原,并形成还原型复合物;后者与分子氧O2作用,产生含氧复合物,并接受NADPH所提供的电子,与O2形成H2O,同时药物或毒物被氧化成为氧化产物; P450:药物代谢的第一相反应,主要在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微粒体进行,此过程系由一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又称药酶所催化促进,其中最重要的是P450和有关的辅酶类;P450酶系包括二个重要的蛋白质组分:含铁的血红素蛋白和黄素蛋白,后者能从NADPH将电子转移至P450底物复合体;药物与P450结合位点与血红素分子非常接近,有利于电子的转移;药物与氧化型P450结合,此时血红素的铁为三价铁Fe3+,通过NADPH还原酶的作用,将NADPH的电子转移给P450,使其还原,血红素铁成二价Fe2+;还原型的P450药物复合物与氧分子作用,成为含氧复合物,并接受NADPH所提供的电子,与氧生成H2O,同时药物也被氧化,P450又成为氧化型Fe3+;如此反复循环,使药物进行第一相的代谢;P450实际上为同一家庭的多种异构型;迄今为止,人类P450的基因已发现有27种,编码多种P450;基本上分成至少4个基因族,又可进一步区分为不同亚族;其分类为CYP1,CYP2,CYP3和CYP4,亚族的分类按英语A、B、C……和阿拉伯数字1,2,3,……进一步分类;按其功能,人类的P450可分成二类;CYP1,2,3,主要代谢外源性化合物,如药物、毒物等,有交叉的底物特异性,常可被外源性物质诱导,在进化过程中,其保守性差;GYP4则主要代谢内源性物质,有高度特异性,通常不能被外源性物质诱导,在进行过程中相对保守;此类P450在类固醇、脂肪酸和前列腺素代谢中起作用;在药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P450;一般说来,药物经过第一相的氧化、还原等作用,变为极性和水溶性较高而活性低的代谢物,再经过第二相的结合作用,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到体外;但有些药物,在P450药酶作用下,转化为对肝细胞肝毒性的代谢物;2.第二相反应药物经过第一相反应后,往往要通过结合反应,分别与极性配体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甲基、乙酰基、硫基、谷胱甘肽、甘氨酸、谷酰胺等基因结合;药物的结合反应有两种类型,第一种药物与活性基团结合表39-2,第二种是被激活的药物与有关化合物结合通过结合作用,不仅遮盖了药物分子上某些功能基因,而且还可改变其理化性质,增加其水溶性,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药物结合作用的相对能力也有不同,如葡萄糖醛酸结合、乙酰化和甲基化是高能力组,甘氨酸、谷酰胺和硫酸结合为低能力组;例如,与硫酸结合通常是代谢苯环化合物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它有一定的限度,可能是可利用的“活性硫酸盐”PAPS含量有一定的限度;如低剂量的扑热息痛,主要是与硫酸结合,高剂量时则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很大剂量时,由于结合能力耗竭,可能通过第一种途径,生成N-羟基衍生物,造成肝损害;发病机制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大多数需经肝脏生物转化后被消除,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均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不同药物所导致的肝脏损伤机制不同;有些药物可以直接导致肝脏损伤,有些则需要在肝内转化成为另外一些物质对肝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药物性肝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有:1.非免疫机制:包括直接损害及间接损害;直接损害主要有毒性代谢产物的作用,即某些药物在肝内经过P450药酶的作用,代谢转化为一些毒性产物,例如亲电子基、自由基和氧基,与大分子物质蛋白、核酸结合造成脂质过氧化,最终导致肝细胞坏死和凋亡;间接损害则是由于胆汁排泌机制出现障碍时,导致肝内胆汁淤积,肝细胞膜结构完整性被破坏,进而对肝脏造成损害;2.免疫机制:主要有药物作为半抗原造成变态反应和药物诱发的CYP抗体反应;前者为药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作为半抗原与肝特异蛋白结合形成抗原,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后,与MHC组织相容复合物分子一起被免疫活性细胞识别,导致变态反应,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后者为药物在CYP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与CYP共价结合修饰蛋白质形成抗原,激活Th、B细胞产生抗体,进而对肝细胞产生损害;易感性因素药物性肝损害的易感性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性因素由于遗传基因差异可使得某些个体肝脏药酶系统与众不同, 故可呈现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 其中以CYP450 的酶基因变异最为重要;如CYP2D6 缺陷为异喹呱肝毒性的主要决定因子,实际上,超过75 %的异喹呱肝毒性患者为CYP2D6 缺陷,这种酶缺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YP2C19 缺陷与At rium 肝毒性有关,一项既往有At rium肝毒性的小量患者研究表明所有患者均有部分或完全的CYP2C19 缺陷,而在对照组中只有3 %~5 %存在缺陷,结论尚需大样本试验证实;乙酰化功能缺陷与2 型N2乙酰基转移酶NAT2 失活有关, NAT2 缺陷可致磺胺及肼苯酞嗪肝毒性;另在N2乙酰转移酶2 个基因位点发生的突变者,人群中存在着乙酰化快型和慢型两种类型;在乙酰化慢型者,异烟肼性肝损害发病的危险性较高;巯氧化缺陷可能与氯丙嗪肝炎有关; 谷胱甘肽合成缺陷对扑热息痛肝毒性更敏感;免疫系统的遗传变异可能与药物肝毒性有关, 一些HLA 单倍型与一些药物代谢有关,在HLA A11者,氟烷、三环类抗抑郁剂、双氯芬酸导致的肝损害发生率高,在HLA DR6 者,氯丙嗪导致的肝损伤发生率高,尤其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肝毒性与HLA DRB1 1501 关系更密切;2.酶诱导及抑制因素是指某些亲脂性药物或外源性物质农药、毒物等可以使肝内药酶的合成明显增加, 从而对其他药物的代谢能力增加;到目前为止, 已知有200 多种的药物和环境中的化学物质, 具有酶诱导作用;例如苯巴比妥、保泰松、苯妥英钠、利福平、灰黄霉素、DDT、杀虫剂等;药酶的诱导有时会造成药物性肝损害或化学致癌;酶抑制作用正好与前者相反,有时药物通过抑制药酶, 使另外一种药物的代谢延迟, 药物的作用加强或延长;鉴于以上作用, 一种药物或毒物在体内代谢时, 对另一种药物的代谢可以产生巨大影响;这也是联合用药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原因;3.获得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1 年龄: 大于60 岁为异烟肼及呋喃坦啶的肝毒性促进因子;而儿童多对水杨酸盐毒性敏感,常可引起微囊泡性脂肪肝及Reye′综合征;2 性别:相比男性而言,女性更易出现甲基多巴及硝基呋喃肝毒性,而男性易患硫唑嘌呤所致肝炎;3 营养状况:可通过不同途径影响肝毒性;例如,肥胖可促进氟烷的肝毒性,而禁食及营养不良由于消耗肝细胞谷胱甘肽的储存,可促进扑热息痛性肝炎;4 妊娠:亦可为影响因素;例如,大部分四环素所致严重肝炎可在妊娠妇女接受静脉用药时发生;动物实验中,孕鼠对扑热息痛肝毒性更为敏感,可能由于胎儿及胎盘对谷胱甘肽过度利用有关;5 慢性酒精滥用:促进扑热息痛肝毒性,可能由复杂机制引起,包括CYP450 的诱导,由CYP2 E1 形成的毒性代谢产物,及由于谷胱甘肽缺陷降低了对这些代谢产物的抵抗力;6 药物相互作用: 可由不同途径产生药物肝毒性;如:酶的诱导可增加某种药物的毒性代谢产物,如在利福平-异烟肼合用时,利福平加速了异烟肼向毒性代谢产物的转换;苯巴比妥的酶诱导可因同样机制加速抗抑郁药的肝毒性;相反,酶阻滞亦可起作用,如在三乙酰夹竹桃毒素-雌激素相互作用时,三乙酰夹竹桃毒素通过阻滞CYP3A4 ,阻滞了雌激素的代谢,导致雌激素过量性胆汁淤积;7 自体合并的肝脏疾病或肝外疾病:自身合并有急性或慢性肝病并不更易有肝中毒,但在有进展性肝病的患者,肝损易于发生,部分是由于肝容量、对组织损伤的修复能力及重生肝细胞的减少所致;某些肝外疾病可加重药物的肝毒性,如甲亢可促进卤烷性肝炎, HIV 感染加重磺胺甲基异恶唑的肝毒性;8 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本身可致动物对药物损伤敏感,亦可能是个体肝毒性易感性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在急性与慢性炎症状态下可影响药物毒性的敏感性;在急性炎症,炎症调节因子的增加会加速甚至启动细胞死亡过程,促进药物的肝毒性作用,例如:在人体中,雷尼替丁可导致很轻微并可逆转的异质性肝损,而对于小鼠没有肝毒性,但当预先用小剂量的脂多糖内毒素LPS使小鼠对雷尼替丁肝毒性易感,即可产生类似于人的药物异质性反应,考虑与LPS 导致的炎症调节作用有关;而在慢性炎症中,细胞会有适应的改变以减少药物的损伤;临床病理类型及其表现药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包括几乎任何急性或慢性肝损害的临床和病理表现, 在所有类型中最常见的是急性肝炎;据报道由药物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占因黄疽住院患者的5-10%, 占急性肝衰竭的1/3-1/2,而药物是美国和欧洲暴发性肝衰竭最常见原因;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黄疽性肝炎或胆汁淤积性肝病,,急性肝炎分3种类型:1.肝细胞损伤型急性肝细胞性肝炎最常见, 约占%, 通常与病毒性肝炎相似, 可导致暴发性肝衰竭和数天内死亡或致隐袭性肝硬化, 如氟烷;多表现为发热、乏力、纳差和转氨酶升高至正常的2倍以上;引起此型肝损害的药物多见于扑热息痛、异烟腆、曲格列酮和抗病毒药等, 多在服药1周到1个月发病, 停药后恢复较快;2.胆汁淤积型急性胆汁淤积性肝炎约%,, 可能被误解为胆道阻塞;这种类型的损伤可能与免疫介导的门静脉炎氯丙嗪或单独归因于转运系统的抑制环抱菌素A,但预后较好, 不常危及生命, 表现为黄疽、瘙痒,ALT中度增加;常见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冬眠灵、红霉素等;起病隐匿, 服药时间都在1个月以上, 停药后恢复较慢;3.混合型混合性肝炎约%,多由苯妥英钠、磺胺类药物引起;兼具肝细胞性肝炎和胆汁淤积性肝炎的特点,ALT, 和ALP中等至显着增加, 类似于非典型肝炎或颗粒区肝炎,此外, 还可出现急性肝坏死;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1.用药前,认真评价患者机体的基础情况,严格掌握适应症;2.对于曾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选用的药物、剂量及给药途径应倍加注意;3.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应避免联用,对于肝功能不良患者、老年人及儿童应慎用或减量使用;4.制定合理给药方案:尽可能减少多药并用,避免剂量偏大,疗程过长;5.注意观察患者体征、监测肝功能,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或黄疸,尽快查明原因,更换治疗药物,使药物性肝损害降至最低;临床药师应积极向患者宣传安全合理用药,并应消除患者一些错误观念;如中药同样可致不良反应,而且近年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临床药师应与医师和护师通力协作,积极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并注意收集国内外文献报道的药物性肝损伤信息,协助医师对药物性肝损伤尽快做出判断,及早采取相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及相关机制药物性肝损伤是如何分型的?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

如果以谷丙转氨酶升高(ALT)和/或谷草转氨酶(AST)明显升高为主要表现,通常提示肝细胞有损伤,ALT升高幅度超过3倍正常上限时,为肝细胞损伤型。

如果以碱性磷酸酶(AKP)和/或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升高为主要表现,AKP升高幅度超过2倍正常上限时,为胆汁淤积型。

有些患者,既有ALT升高的表现,也有AKP或GGT升高的表现,为混合型.哪些指标异常预示严重的肝损伤?ALT/AST、ALP/GGT等酶学指标升高的幅度越大,通常反映肝脏的损伤也越大。

此外,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明显的异常,比如总胆红素明显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通常意味着肝脏的损伤更严重,肝脏的真正功能受到了损害。

临床上,出现“胆酶分离”(转氨酶水平下降,但总胆红素却明显升高)时,往往是严重肝损伤的特征,这些患者的预后不良,可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风险增加,此时的转氨酶下降并不是好事情。

在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中,如果ALT水平超过3倍正常上限,同时总胆红素水平超过2倍正常上限,那么,这些患者的预后同样不良,死亡率可高达10%。

前言由于许多种药物有潜在的肝毒性,所以肝脏是较易受损害的脏器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药物性肝损害已上升至全球死亡原因的第5位。

在美国,50%以上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

在我国,药物性肝炎约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

此外,有研究发现,氨基转移酶升高的成人中有10%-50%是由药物引起的。

因此,在临床医务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药物所引起的肝损害。

定义及流行病学由于药物及其代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从而对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肝组织发炎,即为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

DILI的发生大多数是由于特异质或意外反应所致。

同扑热息痛药所诱导的依赖过量药物所致的肝毒性相比,人们传统上认为特异质反应呈剂量非依赖性。

然而,具有良好记载的致特质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诸多药物已被证明有剂量依赖组分,对大多数药物而言,肝毒性是非常罕见的,据估计,其发生率在1/10000 - 1/ 100000围, 在大多数临床药物试验中,因所包含的患者人数最多不超过10000,而且药物的肝毒性几乎都是在上市阶段才得以发现的。

所以,对多数药物而言,使用者用药后发生DILI的频率仍是未知的,在这方面,大多数流行病学的研究受到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在既往报道的许多研究中,药物与肝损伤的关系尚不确定。

大部分流行病的逻辑研究是回顾性的,且缺乏标准化的诊断检查以排除引起肝损伤的其他原因。

而且,许多研究来自于三级转诊中心,且许多研究有偏倚,药品不良反应少报漏报情况人所共知,当然DILI也不例外。

因此,我们对DlLI真正发病率情况,仍然知之甚少。

到目前为止,仅在法国有一个以人群为基础的针对DILI发生率所着手进行的研究,本研究表明,居民的DlLI发病率是13.9/100000, 此结果可作为DILI真实发生率的金标准[8].来自瑞典和英国的回顾性研究,据报道粗发病率是每年每10万居民中有2-3人出现本病,这一结果可能被低估了。

因黄疸住院的患者中有2-10%是源于药物性急性肝损害。

在瑞典,6.6%(77/1164)的肝病门诊患者是DILI所致,其中一半是新发病者,另一半是因为DILI 住院治疗后门诊随访者。

来自瑞士的一个研究表明,在住院患者中,DILI的总发病率是1.4%。

引起肝损害药物的种类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品种几乎遍及各类药物,约有1 000多种,其中包括我们一直认为安全可靠的中草药[17]。

不同种类药物引起肝损伤的比例国外报道不一致,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1.抗微生物药物:包括利福平,阿奇霉素,异烟肼,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氟康唑,伊曲康唑,头孢他啶,阿昔洛韦,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更昔洛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头孢克洛,头孢哌酮,头孢噻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红霉素,罗红霉素,庆大霉素,米诺环素,去甲万古霉素,吡哌酸,环丙沙星,呋喃妥因,甲硝唑,替硝唑,丙硫异烟胺,帕司烟肼,伏立康唑,利巴韦林等。

2.中草药:包括雷公藤多甙,血脂康,小金丸,追风透骨丸,复方青黛丸,脉络宁,鳖甲煎丸,六味安消,壮骨关节丸,消核片,松龄血脉康,西黄丸,桃红清血丸,正天丸,大黄蔗虫丸,龙胆泻肝丸,双黄连口服液,生精胶囊,骨疏康,珍宝丸,痔血胶囊,骨康,癃闭舒,降脂片,仙灵骨葆,胃痛定,九郡败毒丸,银屑敌,通栓灵1 号,降压宝,鹿茸红参胶囊,4 号蜜丸,跌打止痛类中成药,含土茯苓汤剂,含何首乌汤剂,含藏红花汤剂,含全蝎、僵蚕、白附子汤剂,795 和792 号汤剂,土三七,溪黄草,何首乌等。

目前已知的能够引起肝损伤的常用中药包括:黄药子、菊三七、苍耳子、何首乌、雷公藤、艾叶、望江南、苍术、天花粉、桑寄生、贯众、蒲黄、麻黄、柴胡、番泻叶、蜈蚣、合欢皮、丁香、川楝子、鸦胆子、毛冬青、蓖麻子、黎芦、丹参、罂粟、半夏、泽泻、大黄、虎杖、贯众、千里光、防己、土荆芥、肉豆蔻、商陆、常山、大枫子、朱砂、斑蝥、穿山甲、黄芩、缬草、乌头、白果等。

已知可引起肝损伤的中药复方制剂包括有: 壮骨关节丸、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复方青黛胶囊(丸)、克银丸、消银片(丸)、消核片、白癜风胶囊、白复康冲剂、白蚀丸、六神丸、疳积散、麻杏石甘汤、根汤、大黄牡丹皮汤、防风通圣散、湿毒清、血毒丸、追风透骨丸、消咳喘、壮骨伸筋胶囊、骨仙片、增生平、牛黄解毒片、天麻丸、复方丹参注射液、地奥心血康、山海棠片等。

需注意,即使是一些外用中药也可致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如鱼胆、鱼藤、海兔、雄黄、薄荷油、生棉子油、桐子及桐油等。

因此,在服用上述中药时,尤其应该谨慎,无法用其他药物替代而必须选择上述中药治疗时,应注意定期到医院随访监测,以期早期发现肝损伤的信号。

3.激素、抗甲状腺及降糖药物:包括泼尼松,甲泼尼龙,妊马雌酮,孕三烯酮,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格列喹酮,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等。

4.抗肿瘤药物:包括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吡柔比星,阿柔比星,紫杉醇,门冬酰胺酶,索拉非尼,多西他赛,地辛,瑞宾,阿糖胞苷,氟脲嘧啶,氟达拉滨,奥沙利铂,舒尼替尼,阿那曲唑,托瑞米芬,曲妥珠单抗,亚砷酸,替吉奥,CHOP 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新碱+泼尼松)等。

5.循环系统用药:包括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非诺贝特,吉非贝齐,氟伐他汀,洛伐他等。

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阿昔莫司,藻酸双酯钠,氟桂利嗪,胺碘酮,硝酸异山梨酯,吲达帕胺,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1,6-二磷酸果糖等。

6.神经系统用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别嘌醇,布洛芬,卡马西平,阿司匹林,安乃近,双氯芬酸,洛索洛芬,美洛昔康,尼美舒利,去痛片,复方氨酚烷胺片(含对乙酰氨基酚),氨咖黄敏胶囊(含对乙酰氨基酚),苯溴马隆,地西泮,米氮平,氯美扎酮等。

7.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药物:包括环孢素(15),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各2),西罗莫司,硫唑嘌呤,来氟米特,干扰素等。

8.血液系统用药:低分子肝素,噻氯匹定,尿激酶,蚓激酶等。

9.消化系统用药:西咪替丁,美沙拉嗪等。

10.其他:坦洛新,依达拉奉,异维A 酸,阿法骨化醇,阿苯达唑等。

药物在肝的生物转化肝脏在药物(或外源性毒物)的代和处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和毒物在肝经生物转化作用而排出体外。

肝脏的病理状态可以影响药物在体的代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另一方面,药物的代过程中的产物,可以造成肝损害。

药物在肝所进行的生物转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①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②结合作用。

1.第一相反应多数药物的第一相反应在肝细胞的光面质网(微粒体)处进行。

此系由一组药酶(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所催化的各种类型的氧化作用,使非极性脂溶性化合物产生带氧的极性基因(如羟基),从而增加其水溶性。

有时羟化后形成的不稳定产物还可进一步分解,脱去原来的烷基或氨基等。

其反应可概括如下:D+A→DA NADPH+DA+H+→DAH2+NADP- DAH2+O2+HADPH→A+DOH+H2O+NADP- (注:D=药物;A=细胞色素P450)药酶是光面质网上的一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色素P450(以下简称P450),其他有关的酶和辅酶包括: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细胞色素b5、磷脂酰胆碱和NADPH等。

P450是一种铁卟啉蛋白,能进行氧化和还原。

当外源性化学物质进入肝细胞后,即在光面质网上与氧化型P450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再在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作用下,被NADPH所提供的电子还原,并形成还原型复合物。

后者与分子氧(O2)作用,产生含氧复合物,并接受NADPH所提供的电子,与O2形成H2O,同时药物(或毒物)被氧化成为氧化产物。

P450:药物代的第一相反应,主要在肝细胞的光面质网(微粒体)进行,此过程系由一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又称药酶)所催化促进,其中最重要的是P450和有关的辅酶类。

P450酶系包括二个重要的蛋白质组分:含铁的血红素蛋白和黄素蛋白,后者能从NADPH将电子转移至P450底物复合体。

药物与P450结合位点与血红素分子非常接近,有利于电子的转移。

药物与氧化型P450结合,此时血红素的铁为三价铁(Fe3+),通过NADPH还原酶的作用,将NADPH的电子转移给P450,使其还原,血红素铁成二价(Fe2+)。

还原型的P450药物复合物与氧分子作用,成为含氧复合物,并接受NADPH所提供的电子,与氧生成H2O,同时药物也被氧化,P450又成为氧化型(Fe3+)。

如此反复循环,使药物进行第一相的代。

P450实际上为同一家庭的多种异构型。

迄今为止,人类P450的基因已发现有27种,编码多种P450。

基本上分成至少4个基因族,又可进一步区分为不同亚族。

其分类为CYP1,CYP2,CYP3和CYP4,亚族的分类按英语A、B、C……和阿拉伯数字1,2,3,……进一步分类。

按其功能,人类的P450可分成二类。

CYP1,2,3,主要代外源性化合物,如药物、毒物等,有交叉的底物特异性,常可被外源性物质诱导,在进化过程中,其保守性差。

GYP4则主要代源性物质,有高度特异性,通常不能被外源性物质诱导,在进行过程中相对保守。

此类P450在类固醇、脂肪酸和前列腺素代中起作用。

在药物代中起重要作用的P450。

一般说来,药物经过第一相的氧化、还原等作用,变为极性和水溶性较高而活性低的代物,再经过第二相的结合作用,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到体外。

但有些药物,在P450药酶作用下,转化为对肝细胞肝毒性的代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