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检测(附答案和解释)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

2022.111.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消灭的是()A.社会经济进展丢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订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把握【答案】A2.《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间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救济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高校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答案】C3.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方案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见用市场调整作用取代国家集中方案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方案 B.由市场打算产品价格C.鼓舞私营企业进展D.削减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答案】D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5.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A.推动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答案】D6.20世纪30年月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
所以能够避开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A.实行重工业优先进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方案经济体制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解析实行公有制和方案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就会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当然也就避开了世界市场(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7·辽宁沈阳期末)赫鲁晓夫回忆称,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
这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B.反对公开地否定斯大林模式C.明显存在着犹豫和徘徊D.阻碍了苏联社会制度的变迁解析:C 材料表明,赫鲁晓夫的“解冻”式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以及个人崇拜现象,但同时又引起了赫鲁晓夫的担忧,“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说明其又维护斯大林模式,故C项正确。
2.(2017·河北邯郸月考)赫鲁晓夫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着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
这一措施(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借鉴模式解析:B 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题干只涉及农业措施,故A项错误;建立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扩大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故C项错误;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与推动,故D项错误。
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反映的是一些史学家对赫鲁晓夫改革积极方面的认可,故D项符合题意。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3单元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1.一部史学著作评论某一事件道:“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
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
”这一事件指的是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余粮收集制的实行C.粮食税的实行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指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而粮食税的实行则是新经济政策的一个核心内容,为的也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工农联盟,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2.“他本人肯定没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
尽管这样,他在实质上还是修改了这个体制……而且也扫除了有关党及其领导人一贯正确的神话。
”这段评论中的“他”是指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而且也扫除了有关党及其领导人一贯正确的神话”,可知他的改革措施涉及到扫除个人崇拜,联系苏共二十大的相关内容,可得出这属于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故B项正确;ACD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对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指赫鲁晓夫改革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D.开始突破了斯大林的经济模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1953年赫鲁晓夫着手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改革,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由于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试验,尽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检测及参考答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1、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2、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3、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4、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
这一材料说明苏联大规模种植玉米失败的原因不包括()A.政治经济体制的制约 B.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C.生产经营管理的不善 D.忽视了自然地理条件5.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 对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指赫鲁晓夫改革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D.开始突破了斯大林的经济模式6.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
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 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7.二战前苏联强调“没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任何一个工艺过程,都不应该付诸实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含答案)

第17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学习目标】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一、苏联的经济改革二.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三.苏联经济改革过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不要死背,要理解和灵活运用)1.搞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破除旧体制的束缚需要大胆改革3.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4.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5.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改革要循序渐进6.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7.苏联解体只代表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要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二部分自学检测1.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
”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A.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B.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C.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D.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检测: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跟踪检测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苏联的对外战争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随着战线推进走出国门后才发现,他们生活其间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战败的德国人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的苏联人的生活水平。
苏联人民的这一发现说明了()A.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社会主义制度B.新经济政策未能恢复国民经济C.战争使苏联损失惨重D.斯大林模式弊端逐渐暴露出来解析:材料只是对比苏联和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水平,A项说法错误,排除;结合苏联人民“走出国门”“战败的德国”等可知当时苏联参加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B项;结合“天堂”“地狱”“生活水平”等信息可知,此时通过与外界的比较,苏联人民认识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差距,而这一差距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答案为D项。
答案:D2.(2018·全国卷Ⅲ)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解析:从材料中“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成倍增长”可知,七年经济计划的重点仍是发展重工业,这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特征,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已经结束,故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计划性,与新经济政策注重市场的特点不符,故C项错误;在此之前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就很强,七年经济计划没有再加强,故D项错误。
答案:A3.1962年9月,苏联《真理报》刊登利别尔曼的《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建议减少国家规定的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权限;按盈利率高低来评价和激励企业。
该文在经济学界反应热烈,得到了赫鲁晓夫的积极支持,这() A.宣告苏联已经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B.表明苏联已否定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C.引发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由农业转向工业D.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物质利益的作用解析:“减少国家规定的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权限;按盈利率高低来评价和激励企业”符合赫鲁晓夫改革中的“物质利益”原则,D项正确。
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训练:17 苏联的经济改革 含解析 精品

17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一、选择题1.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
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2.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
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
”这一“制度”的出台说明()。
A.赫鲁晓夫希望调动农庄的积极性B.当时的农业生产趋于停滞C.赫鲁晓夫推动了斯大林体制的形成D.当时的农业政策脱离实际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D.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4.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
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
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B.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6.把苏联比作一辆巨大的卡车,这辆卡车的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用另一只脚使劲踩刹车,结果造成了苏联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的迅速减速。
2019春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习题: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Word版含解析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农业,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所以选A项;B项出现在戈尔巴乔夫时期;C项出现在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D项出现在斯大林时期。
答案:A2.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A.改革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主B.改革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C.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使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占得优势D.破除了对斯大林的迷信解析: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否定,从而破除了对斯大林的迷信。
答案:D3.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
这一措施()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B.企业职工可以自由择业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解析: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正是美苏争霸时期,所以他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与美国争夺霸权。
答案:C4.《论苏联的改革》中写道,“(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文章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B.制定政策的随意性C.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解析:材料中并未体现改革的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故A项错误;材料中“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体现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具有随意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体现出政府制定政策的绝对性,并非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农、轻、重的比例问题,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
主要原因是( A )A.违背自然规律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C.改革重点不在农业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解析:赫鲁晓夫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导致粮食大量减产,A正确。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注重考虑农民利益,B、C错误。
D 与题意无关。
2.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称,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
这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C )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B.反对公开地否定斯大林模式C.明显存在着犹豫和徘徊D.阻碍了苏联社会制度的变迁解析:材料“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说明赫鲁晓夫在改革的时候对斯大林模式明显存在着犹豫,故C项正确。
3.苏联建立集体农庄后,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并受集体农庄本身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
1958年,苏共做出决定,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维修站,把部分机器直接卖给集体农庄。
这一决定( B )A.解决了苏联的农业问题B.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性C.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基础D.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解析:解读题干可知,苏联的农业生产受“集体农庄本身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1958年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维修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双重领导的局面,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性,故B项正确。
4.“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B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解析:“20世纪50年代”已经是斯大林模式,没有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的先进发明“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第二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前诊断

第二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前诊断1.“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
”(选自《赫鲁晓夫执政史》)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不包括()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生产管理不善C.超越了生产力水平D.忽略自然地理条件[答案] C2.(2011年南京模拟)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进行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
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答案:C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答案:D4.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答案:B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是()A.导致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B.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C.经济改革的效果不大D.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答案] C判断题1.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是指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2.与赫鲁晓夫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3.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里谈到:“……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而告终。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1.1954~1959年,苏联农业产值以平均每年70%的速度在增长。
1958年同1953年相比,谷物产量增长了91%〔其中小麦增长了131%〕,肉类产量增长62%,奶类产量增长105%,蛋类产量增长76%.这说明赫鲁晓夫革新〔〕A.促进了经济下降B.提高了国民支出C.完成了基本打破D.取得了一定成效2.1962年11月,苏共中央决议改组党的指导机构,在中央取消一致的党委会,区分设立指导工业消费的党委会和指导农业消费的党委会,两个党委会相互独立,互不附属。
该措施〔〕A.冲击了高度集中经济体制 B.削弱了苏共对经济的指导C.形成了工农业消费的混乱 D.扩展了农民的消费自主权3.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明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乡村保送了12万名农庄农机师、农艺师和拖延机手。
国度还鼎力开展农机工业,使乡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倍添加。
这些做法〔〕A.提高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B.改动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C.提高了农业人口的素质D.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开展4.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结合苏联实践探求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现代化形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形式。
这种现代化形式的最主要特点是〔〕A.重工业与轻工业和农业同步开展 B.树立团体农庄促进农业消费增长C.以方案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D.以市场和价值规律开展国民经济5.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其著作«历史的经验»中以为:〝如今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团体主义的鼓舞机制,以使得这集体制拥有更大的消费力。
……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时扩展自在。
〞与资料中俄国〝正在恢复团体主义的鼓舞机制〞相关的是〔〕A.增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B.可以租借、租让工业企业C.扩展了公营农场的自主权 D.用市场调理方式管理经济6.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2019-2020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农业,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所以选A项。
B项出现在戈尔巴乔夫时期;C 项出现在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D项出现在斯大林时期。
答案:A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掘墓人”说明其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守墓人”说明其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答案:C3.勃列日涅夫在执政前期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B.改变苏联重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改善人民的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正是美苏争霸时期,所以他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与美国争夺霸权。
答案:C4.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办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A.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放弃党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接受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原则D.在维护原有模式下进行修补解析:在斯大林体制下,用行政命令代替经济手段,完全排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戈尔巴乔夫改革用经济管理办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A5.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高三物理试题精选】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检测(附答案和解释)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检测(附答案和解释)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苏联的经济改革
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农业,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所以选A项。
B项出现在戈尔巴乔夫时期;C项出现在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D项出现在斯大林时期。
答案A
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掘墓人”说明其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守墓人”说明其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答案C
3.勃列日涅夫在执政前期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
A.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B.改变苏联重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检测(附答案和解释)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农业,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所以选A项。
B项出现在戈尔巴乔夫时期;C项出现在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D项出现在斯大林时期。
答案:A 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掘墓人”说明其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守墓人”说明其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答案:C 3.勃列日涅夫在执政前期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 A.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B.改变苏联重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改善人民的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正是美苏争霸时期,所以他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与美国争夺霸权。
答案:C 4.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办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 A.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放弃党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接受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原则 D.在维护原有模式下进行修补解析:在斯大林体制下,用行政命令代替经济手段,完全排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戈尔巴乔夫改革用经济管理办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A 5.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里所谓“蛮干”是指他( ) 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 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解析: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最终颗粒无收,符合“蛮干”的形象,A、C、D三项均与“蛮干”没有联系。
答案:B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 赫鲁晓夫图2 勃列日涅夫图3 戈尔巴乔夫材料二 (1)图1、图2所示人物的改革有何共同点?图3所示人物的改革与前面的人相比,有何不同点?结果怎样? (2)20世纪初到90年代,红旗从克里姆林宫升起又降落。
这一升一降的原因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从斯大林去世到苏联解体这一时期历史的掌握情况,第(1)问为比较题。
要在掌握三位人物改革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第(2)问要分别答出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答案:(1)共同点:都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改革;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体制;结果都失败了。
不同点: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
结果:陷入困境,不得不把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原因。
升:十月革命的成功,并且粉碎了英、法、美、日等国的武装干涉,使红旗升起。
降:1991年底苏联解体,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落下来。
这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未得到纠正的后果;也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以及长期以来西方反共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实施的结果。
基础巩固 1.“他是改革的先驱者。
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
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该观点评价的是( ) A.列宁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罗斯福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他”批判了斯大林,而且对斯大林的批判是其推行改革的条件,故B项正确。
答案:B 2.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
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
”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农民反对苏维埃的起义 C.重工业发展过快 D.粮食短缺,人们生活困难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可知促使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粮食短缺,故D项正确。
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答案:D 3.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
当时的苏联( ) A.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 B.调整农业政策,实现农业集体化 C.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生产量 D.农业经济改革,支持工业化建设解析: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赫鲁晓夫推行的“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政策,以提高粮食产量。
答案:C 能力提升 4.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这一措施( )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 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使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解析: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其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答案:C 5.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开始改革,但是史学界认为有一个时期“措施的政策取向却是朝着回归斯大林模式的路标运动的”。
这个时期执政的应该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叶利钦 D.戈尔巴乔夫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开苏联改革的先河,是以农业为突破口;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与斯大林时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极为相似;叶利钦执政时苏联已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方面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另一方面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答案:B 6.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解析: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
答案:B 7.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军事工业C.重点放在重工业 D.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解析:注意从本质上找共同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苏联社会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
答案:D 8.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彻底改革,这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所没有的。
故选D项。
答案:D 9.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A项错误;C项表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无法说明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原则;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B项表述符合材料的核心内容,答案为B项。
答案:B 10.“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解析:由于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缺乏活力,很多技术不能得到应用,故B项正确。
答案:B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
结果许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
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材料二时间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1966―1970年 8.4% -1971―1975年7.1% 0.8% 1976―1980年4.5% 1.9% 1981―1982年 2.8% 1% 材料三1985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经济改革。
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
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的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1)依据材料一说明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缺点。
改革的结果如何?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的经济状况?苏联当时的工业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如何?其与赫鲁晓夫改革共同的不足有哪些?答案:(1)缺点:赫鲁晓夫提出的改革目标不切实际,如其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强行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结果: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而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以失败告终。
(2)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趋势:工业增长率不断下降,工业发展趋于停滞。
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使苏联的经济负担不断加重。
(3)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不但没能实现“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的目标,还使经济增长率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