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检测(附答案和解释)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习目标精准导航]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赫鲁晓夫执政。
2.措施
(1)农业: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
(1)意义: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2)局限: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②提出的“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实际。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的原因:①在斯大林体制下,国家为积累资金发展工业,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制约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长期处在落后状态。②苏联的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2.内容
(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农业:采取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政策。
3.评价
(1)收到了一定效果。
(2)局限:①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②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③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第三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二]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 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 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 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2)材料二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是什么?其后果 如何?
不实和喧嚷的表现。”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
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
(2)20 世纪 70 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 军备竞赛 日益加剧,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1985 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 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 2.过程
(1)改革经济体制,用 经济方法 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打破单 一的 公有制 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侧重 点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 后期是政治领域
异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失败 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 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 但背离社会主义 方向
①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内容:在农 同 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大力 提倡种植玉米
赫鲁 晓夫 在农 场视 察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 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 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 动 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 荒漠。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 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 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 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经济:
行政管理、经济停滞、生活水平下降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1985年,苏联陷入危机边缘 2.指导思想:“加速发展战略” 3.措施 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内容见课本P79。 政治: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②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4.失误: ①重点放在重工业,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②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③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施; ④进行错误的政治改革 5.影响:苏联解体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 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 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描述了 当时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迫切期望。信中写道: “„„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 的只有莫斯科。„„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关键 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瞧瞧集体农庄 庄员的庭院吧—— 一无所有。” 1、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在农业方面问题突出,农业集 体化使农业发展滞后,农民长期生活在饥饿之中。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习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的背景,过程;
教学难点:苏联改革的评价,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
课前预习案:
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 列宁新经济政策(1921-1928) 斯大林模式(1929-1953) 赫鲁晓夫改革1954-1964) 勃列日涅夫改) 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
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
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苏联国民经济 斯大林体制有哪些弊端?
评价
材料一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谷物产量从平均每年增长12%,。 材料二 课本78页第三段小字内容
1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取得怎样的成就?
材料三 课本78页第四段小字内容
材料四: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材料五:赫鲁晓夫急噪喜怒无常的性格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 赫鲁晓夫改革存在哪些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2013-8-27
一 赫鲁晓夫改革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Хрущев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 1894 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原苏联 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 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 议主席(1958年--1964年)。美苏核对 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 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 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 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 的行为,引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 经叱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 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 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 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2013-8-27
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 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 展。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 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未 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 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 “猛药”,最终导致苏联 分崩离析 而瓦解 。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 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 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 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2013-8-27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原因):
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出任 苏共中央总书记。
第17苏联的经济改革上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给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 国情的发展道路,反对照搬他国模式。 3、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方向。 6、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 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7、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 进,也不能保守停滞。 8、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9、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要两者相结合调动一切积极因 素,大展生产力。
第一个征服太空的人
1961年,苏联第一艘载 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东方1号 加加林乘坐宇宙飞船“东方一号”
玉开 米展 运种 动植
赫鲁晓夫
苏联城市青年 出发参加垦荒
大规模种植玉米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 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 到1962年的3700万顷。 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 进作用。但是,由于许 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 也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 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 计划最终失败了。
军事实力大增
858 1400 121 1015 32400 50000 4000 4600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 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 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上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次陪同外宾参观的过程中, 赫鲁晓夫手持玉米,正在兴高采烈地向外宾介绍他的玉米
种植计划。玉米是赫鲁晓夫的最爱,他认为,通过大规模
种植玉米,发展畜牧业,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但是, 岳 他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违背了 自然规律。在气候十分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其 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他的继任者又进行 了怎样的改革?结局如何?为什么?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
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玉米运动”。在庆祝十 月革命40周年时,他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 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 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请回答: (1)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的开荒工作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工业:推行__________。运用__________,扩大了
企业的__________。 (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__________;降低农产品 收 购 计 划 指 标 ; __________ 农 产 品 价 格 ; 放 松 对 __________限制。 2.失败原因:没有突破原有__________框框,后期 更趋于保守。70年代下半期,与__________军备竞赛加剧。
广东省佛山市超盈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精品
材料三:苏共提出“20年建成共产主义”,赫鲁晓夫 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 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 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饮料。结果很多地方气 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 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3270 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带来工业机械化
打败法西斯,取得二战胜利
卫国战争胜利后人们欢呼雀跃
我的俄国朋友告诉我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 门路……进最好的学校,去度假胜地,使用公家汽车的门 路……或是进入为权贵开设的特权商店购货的门路。在这些商 店里,一辆新的125型小汽车只卖1370卢布,而不是通常的售 价7500卢布。” 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 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以便能够长久使用。 ——美国·史密斯著《俄国人》 苏联人民排队购买生活消费品
在一些人看来,勃列日涅夫时 期,是“苏联综合国力最强大的鼎 盛时期”。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 与美国争霸,不可一世。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工业 农业
wk.baidu.com
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指标、提 高价格、发展副业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
2022.11
1.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消灭的是()
A.社会经济进展丢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订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把握
【答案】A
2.《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间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救济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高校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
【答案】C
3.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方案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见用市场调整作用取代国家集中方案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方案 B.由市场打算产品价格
C.鼓舞私营企业进展D.削减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答案】D
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5.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动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D
6.20世纪30年月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所以能够避开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第17苏联的经济改革(寻访名医救苏联)
勃列日涅夫医治处方
注意“扩大”“放松”“降低”
项目 工业
(重点)
内
容
①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 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②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②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③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农业
④提高农产品价格
2、疗效: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坦克 飞机
战舰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054 1054
8500
10500 5100 4500 360 172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 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4.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苏联身患重症,寻访名医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赫鲁晓夫改革治疗结果
(1) 积极: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经济改革取 得了一定成效。
(2) 局限: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 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最终失败。
17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导入新课:
史学界有这么一种观点: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跨”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了解苏联这三位领导人改革的具体情况,并思考什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展示: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自主探究与点拨】
1.请思考:赫鲁晓夫为何率先在苏联进行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中哪些是进步的?那些是局限的?结果如何?如何评价?
正确经济农业改革:突破口正确工业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失误冒进、瞎指挥个人崇拜全盘否定斯大林
结果:收效甚微
失败原因:①没有结合国②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③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④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
积极:
1、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局限:
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②脱离实际;
2.你认为导致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勃烈日涅夫改革内容中得到什么启示?
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苏联的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Брежнев, 1906年-
1982年),苏联党、政、军最高领
导人。
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
年升为少将。1964年参与推翻赫晓
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
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
增强。
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
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1968年
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
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
1戈9尔91巴年乔,夫在苏辞联职解书 体上签。字苏联解体的 原因是什么?
1991年12月25日19时40 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 在国家电视台发表声明说, 由于当前国内的形势和独 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他 决定停止在苏联总统职位 上的活动。他承认,这些 年来进行的种种改革“都 失败了”,“国家失去了 前途”。他强调,“不能 再1这99样1年生12活月下25日去1了9时,3必2分须红 从根旗本从上克改里变姆林”宫。上降落
苏联的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1、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 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
2、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从本国实际情况 出发,实事求是。
3、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4、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别国的控 制或照搬别国的政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要按比例 协调发展;
2活、水人经平们济农,生建轻切活设重实水必保比平须障例有提人严利高民重于缓利失提慢益调高。人民生
斯大林模式被打破
wenku.baidu.com
经济手段
中央
权力_高__度_集__中___管,理排经斥济市场
的指令性_计__划___经济
地方
加速发展重工业
压抑地方_积__极__性__
企业自治
工业
集体农庄
1、压抑企业__积_极__性_
2、片面发展__重__工__业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_公__有___制
工人
农民 打 公破有单制压一_抑积_工_极_人_性_、_ 农民的
勃执政后期,改革陷于停滞;20世纪80年代 初,经济全面滑坡。
4.失败原因: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 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修改
运用价值规律
中央
权力_高__度_集__中__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计__划___经济
历史: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岳麓版必修二)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2-1991)
1.背景: 1.背景: 背景
28%, 材料一:1986~1988年 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1989 材料一:1986~1988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1989 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 下降4%。1991 26.4%, 年则出现负增长, 1991年民收 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降4%。1991年民收 入增长负10 10%。 入增长负10%。 材料二: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 95% 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 材料二: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 200多种食品中 180多种缺货 多种食品中, 多种缺货。 货;在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多大城市不得不实行凭 票供应和限量供应。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 票供应和限量供应。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人民的实 际生活水平显著下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 4100万人 际生活水平显著下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占 总人口的1/7 1990年达1/3。 1/7, 年达1/3 总人口的1/7,1990年达1/3。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3.结果: 3.结果: 结果
材料三: 1958年春天开始将机器拖拉机站的农机具及其他装备 材料三:从1958年春天开始将机器拖拉机站的农机具及其他装备 出售给集体农庄。 1959年 98.5% 出售给集体农庄。到1959年1月,98.5%的集体农庄买进了机器拖 拉机站的技术装备。 拉机站的技术装备。 材料四:缩短工人工作时间,某些部门工人每天工作7小时, 材料四:缩短工人工作时间,某些部门工人每天工作7小时,从事 特别危险工作的工人每天工作6小时;提高工资, 特别危险工作的工人每天工作6小时;提高工资,全国产业工人年 平均收入由1953年的925卢布到1959年上升到1160卢布; 1953年的925卢布到1959年上升到1160卢布 平均收入由1953年的925卢布到1959年上升到1160卢布;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暑假作业:(17)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附答案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暑假作业
(17)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1953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的报告中提出:提高某些农产品征购和收购价格,降低私有牲畜向国家义务交售的标准,支持集体农庄社员发展私人畜牧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这表明赫鲁晓夫认识到( )
A.工、农业的发展极不协调
B.新经济政策出现严重弊端
C.农业集体化存在问题
D.优先发展重工业决策失误
2、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缴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予奖赏,拉开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认识是( )
A.—定程度上发挥了商品市场的作用
B.与新经济政策有相通之处
C.彻底颠覆了斯大林模式
D.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3、1963年8月,赫鲁晓夫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谴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之际,赴南斯拉夫访问并发表演说,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赫鲁晓夫( )
A.决心摒弃斯大林模式发展资本主义
B.试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
D.希望学习新的经验应对国内危机
4、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说: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有担心,生怕“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引起了社会动荡
B.仍旧在旧体制内徘徊
C.面临巨大的阻力
D.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
5、勃列日涅夫时期曾经建立农工综合体。农工综合体一般是由生产农产品的农庄、农场同加工农产品的企业、销售农产品的企业联合而成。它们相互间或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上,或是把资金联合在一起,共同管理。下列对农工综合体理解合理的是( )
第17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7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中考目标】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3、以匈牙利改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背景:照搬苏联的模式,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目的:通过改革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课时作业】
1.“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国际形势的真实写照,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苏联
2.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 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C.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D.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3.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②国家权力分散③叶利钦控制了苏联全局④苏联解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在评论某次改革时,一学者风趣的说:“太冷了,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给烧了。”据此推断,他针对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匈牙利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5.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B.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6.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它们先后进行了改革,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其中改革较为突出的是()
A.保加利亚B.波兰 C.匈牙利D.阿尔巴尼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检测(附答案和解释)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农业,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所以选A项。B项出现在戈尔巴乔夫时期;C项出现在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D项出现在斯大林时期。答案:A 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掘墓人”说明其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守墓人”说明其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答案:C 3.勃列日涅夫在执政前期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 A.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B.改变苏联重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改善人民的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正是美苏争霸时期,所以他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与美国争夺霸权。答案:C 4.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办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 A.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放弃党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接受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原则 D.在维护原有模式下进行修补解析:在斯大林体制下,用行政命令代替经济手段,完全排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戈尔巴乔夫改革用经济管理办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答案:A 5.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里所谓“蛮干”是指他( ) A.用收购
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 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解析: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最终颗粒无收,符合“蛮干”的形象,A、C、D三项均与“蛮干”没有联系。答案:B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 赫鲁晓夫图2 勃列日涅夫图3 戈尔巴乔夫材料二 (1)图1、图2所示人物的改革有何共同点?图3所示人物的改革与前面的人相比,有何不同点?结果怎样? (2)20世纪初到90年代,红旗从克里姆林宫升起又降落。这一升一降的原因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从斯大林去世到苏联解体这一时期历史的掌握情况,第(1)问为比较题。要在掌握三位人物改革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第(2)问要分别答出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解体的原因。答案:(1)共同点:都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改革;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体制;结果都失败了。不同点: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结果:陷入困境,不得不把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原因。升:十月革命的成功,并且粉碎了英、法、美、日等国的武装干涉,使红旗升起。降:1991年底苏联解体,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落下来。这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未得到纠正的后果;也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以及长期以来西方反共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实
施的结果。基础巩固 1.“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该观点评价的是( ) A.列宁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罗斯福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他”批判了斯大林,而且对斯大林的批判是其推行改革的条件,故B项正确。答案:B 2.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农民反对苏维埃的起义 C.重工业发展过快 D.粮食短缺,人们生活困难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可知促使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粮食短缺,
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答案:D 3.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 A.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 B.调整农业政策,实现农业集体化 C.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生产量 D.农业经济改革,支持工业化建设解析: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赫鲁晓夫推行的“玉米运动”。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政策,以提高粮食产量。答案:C 能力提升 4.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 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使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解析: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其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答案:C 5.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开始改革,但是史学界认为有一个时期“措施的政策取向却是朝着回归斯大林模式的路标运动的”。这个时期执政的应该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叶利钦 D.戈尔巴乔夫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开苏联改革的先河,是以农业为突破口;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与斯大林时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极为相似;叶利钦执政时苏联已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方面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另一方面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答案:B 6.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解析: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答案:B 7.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军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