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doc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采用的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凯文.林奇把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和行为学对意象的研究成果之上,并且借鉴了这些学科的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这些都是心理学中的知觉实验、意象实验、记忆实验等一些手段。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始终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我胡诌了一句“空间的时间过程”和“时间的空间记忆(录)”来描述这种过程)。作者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
书中一共分了五章,分别是第一章环境的意象,第二章三个城市,第三章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第四章城市形态,第五章新的尺度。
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作者给出了意象的特性,组成元素等等,从以上两段引文中易发现:1.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正是由于这种存在着的不可避免的主观的因素,要研究城市意象的形成就必须从一个研究地区中寻找尽可能多的研究对象,这里的多不仅仅指数量,要尽可能有整体代表性。研究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人与城市的关系。书中强调的是群体的意象。2.意象的抽象,重组和排列方式也十分重要,要我创造一套合理的方式,就目前而言,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基本沿着作者分析的脉络走,收获也不小。“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这是书中的语言,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话,它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者是文化联系起来。
城市意象的读后感
城市意象的读后感
城市意象,讲述有关城市的面貌,结合城市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充分展示了城市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前来查阅。
范文一:城市意象的读后感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在检查这个新问题的过程中,本书着眼于三个美国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提出了一种我们由此可以开始在城市尺度处理视觉形态的方法,以及一些城市设计中的首要原则。
这项研究背后的工作,由Gyorgy Kepes教授和我本人进行指导,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城市和区域研究中心完成。几年来,这项工作一直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慷慨资助。本书还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联合城市研究中心出版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这个中心是由这两所学院组成的一个城市研究活动机构。
任何智力工作,其内容的来源都多种多样,很难描绘。有几位同行的相关研究对本书的形成有直接均关系。他们是,戴维克兰,伯纳德弗雷顿,威廉阿伦索,弗兰克霍奇基斯,理查德多博,玛丽艾伦彼得斯 (现在是阿伦索夫人)。对他们所有人,我都万分感激。
还有一个名字应该和我的名字一起放在标题页上,只是他不
必为本书的不足之处负责,他就是Gyorgy Kepes。本书细节的发展和具体的研究是由我完成的,但作为基础的概念是与Kepes教授交换多次后产生的。如果没有他,就不可能有我的观点。对我来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集合4篇
《陶行知文集》是某年6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陶行知。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城市意象读书笔记集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篇1
[城市意象]的智慧与美学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我最近阅读的一本书——《城市意象》。这本书是美国建筑师夏洛特·摩尔的作品,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生活的城市。
《城市意象》这本书以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可识别性”这一概念,即城市的特征和元素应该能够被人们清晰地识别和理解。摩尔认为,城市的意象是由其物质元素(如建筑、街道、公共空间等)和人文元素(如文化、历史、生活方式等)共同构建的。
摩尔强调了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她认为一个城市的意象不仅会影响人们对它的认知,还会影响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因此,一个优秀的城市设计应该能够创造出强烈的意象,使人们对城市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行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摩尔的智慧和美学。她以独特的视角看待城市,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生活的环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生活的写照。
在书中,摩尔还提到了许多有关城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如“以人为本”、“注重细节”、“尊重历史”等。这些原则和方法不仅对城市设计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启示作用。
总的来说,《城市意象》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让我对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每一个城市的建设者、设计师和居民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为我们的城市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3篇)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为大家的《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意象》读后感1
凯文·林奇师从弗兰克·莱特。《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年轻时期的著作。他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多,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开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随着城市化不断的开展,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速,当代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形象都在不断变化。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从这里的文化意义以及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对凯文·林奇的观点进行再认识,尤其是高速开展的现代中国,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道路是凯文·林奇所提到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中的主体要素。如果将一座城市看做一个人体时,那么道路就是这个人体内的骨骼,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意象的绝对主导要素。一个城市的网格形状是与道路的延展性、方向性、可测量性密不可分的,可以给人对城市的感知带来直观的印象,所以书中也提到“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它道路形式由唐代就开始初现端倪。西安的北大街,宽至双向八车道,沿街控制了建筑高度,更突显了北大街的宽广。行驶在城墙内,穿梭往来于久负盛名的钟鼓楼前,古与今、历史与现代的剧
烈碰撞,成为西安城市特色特有的意象要素。然而,西安曲江新区的道路就显得不是那么的宽大。曲江,曾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历史一千三百年之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相比北大街的直来直往,曲江新区的道路特定却显得柔性多了。曲江的道路根本以大唐芙蓉园为中心向外呈不规那么弧形散开,道路两旁的景观与西安其他道路相比,显得精心而又优美,这无疑使其曾加了可识别性。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通常我们对城市的理解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他一些相关事物混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段的印象。
本书通过研究城市市民心中的城市意象,分析美国城市的视觉品质,主要着眼于城市景观表面的清晰性或是“可读性”。文中举了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通过对城市居民的采访观察,让居民描述城市,来总结居民对城市意向的感知程度,也就是居民是否对城市结构感觉清晰,对城市的道路,边界,节点,路标,区域是否有明确的认知。通过这些调研得到了几个结论:
1.空间与景观广度的重要性。如波士顿的查尔斯河沿岸占据景观主导地位,因为它由此将人们引入市内的宽广视线走廊。洛杉矶的市中心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它开敞的空间,泽西城则是从佩利塞德岩壁走下来时面对的曼哈顿天际线。
2.开敞的景观而产生的感情上的愉悦。一个处置得当的全景景观是城市快乐的源泉。
3.未经加工或无定形的空间可能不会让人高兴,但可能会十分显眼。
4.城市的景观特征,植被或是水面,经常会被欣喜地关注和谈论。
5.不同阶层居民的居住区域。
6.物质景观体现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人们对时代的对位,空间的对比,地位的对比,功能的对比等印象深刻。
本书此处最引起我的思考也是我印象最深。城市中的居住者是城市的使用者,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在平时生活中都体验了城市的空间,对城市的节点,路边等都有一定的印象。如我回忆大连理工大学的意向,能说出几处设计令人感到舒适,几处景观很宜人,也能想出几处景观或建筑不舒服,是很糟糕的设计;还有一些区域没什么印象。也会对某些区域的环境有些如何改善的想法。我回想一下城市的中心商业区,对大致的路网关系有个比较清晰地印象,对于拐弯处,多条道路交点处印象模糊一点,甚至有混乱的感觉。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城市节点,如胜利广场,友好广场,星海公园等印象深刻。市中心正在施工的区域十分引人厌恶但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切身的体验对城市设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篇4城市意象的设计心得
篇4城市意象的设计心得
城市意象的设计心得
篇一:《城市意象》五要素心得总结-城市设计角度
《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Lynch.K)的巨作,作者本人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一.道路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城市意象》读后感三篇
《城市意象》读后感三篇
《城市意象》读后感三篇
篇一:《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采用的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凯文.林奇把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和行为学对意象的研究成果之上,并且借鉴了这些学科的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这些都是心理学中的知觉实验、意象实验、记忆实验等一些手段。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书中一共分了五章,分别是第一章环境的意象,第二章三个城市,第三章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第四章城市形态,第五章新的尺度。
凯文.林奇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作者给出了意象的特性,组成元素等等,从以上两段引文中易发现:1.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正是由于这种存在着的不可避免的主观的因素,要研究城市意象的形成就必须从一个研究地区中寻找尽可能多的研究对象,这里的多不仅仅指数量,要尽可能有整体代表性。研究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人与城市的关系。书中强调的是群体的意象。2.意象的抽象,重组和排列方式也十分重要,要我创造一套合理的方式,就目前而言,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基本沿着作者分析的脉络走,收获也不小。“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这是书中的语言,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话,它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
《城市意象》读后感——以北京、杭州为例浅析双城意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以北京、杭州为例浅析双城意
象
城市是市民的家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作为城市设计相
关专业的学生,很羞愧直到研一才拜读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这本著作。作为一本真正把意象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书籍,《城市意象》对当
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作有着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依林奇之见,城市意象是
城市环境与观察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他通过调查访问和图示两种方法对美国
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意象作了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形态、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等问题做了论述。林奇启发性的观点,
使得意象一词引起普遍的关注,成为设计与规划界通用的术语,也带动了许多
追随者和类似的研究。
1 概况之双城意象
《城市意象》虽然不算晦涩,但需要时间来体会其中的语言。我想就北
京和杭州两个相对较熟的城市为例,对书中提及的一些问题方法尤其是五元
素简要分析,再提出自己的拙见。
所谓城市意象,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
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
市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北京和杭州作为中国的两个大城市拥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两轴”即北京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
十字轴,是北京的精髓;“两带”即北起怀柔、密云,重点为顺义、通州、亦庄的“东部发展带”,以及包括延庆、昌平、良乡、黄村等在内的“西部生态带”;“多
中心”则指的是在市区范围内建设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多个综合服务区,并在区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几个适合50万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以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多的压力。这是宏观上的愿望,但作为一个家园,在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读《城市意象》有感
姓名:徐璐
学号:20090509
《城市意象》顾名思义即“城市的意象”,“城市”是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是一本描述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的一本书,而书中将“意象”定义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到底何为“城市意象”?读完了这本书后,我认为其通俗意义上就是一个人闭上双眼,在头脑中显现的某个城市的图片。
一个城市是具有"可读性"的。何为"可读性"呢?即城市的各部分容易被认知并形成一个凝聚形态的特性."可读性"在城市布局关系重大。一个让居住的人感到舒适方便的城市应该是具有高度的"可读性"的。
对于一个我们日常生活的城市,我们每天都在其中进行相关社会活动,上学,上班,购物,外出吃饭,看病等等。我们很少会有人迷路。因为长期生活在这个城市使我们不知不觉中在大脑形成了这个城市的意象,我们能比较轻松地凭着大脑想象大致说出从某地到某地的路线,甚至包括沿途经过的各种建筑,商店等等。这就是我们大脑中所形成的意象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它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和过去经验的共同产物。"可读性”和意象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一个"可读性"高的城市是容易形成该城市的意象。一处独特,可读的环境不但能带来安全感,而且也扩展了人类经验的潜在深度和强度。所以做为学习城市规划的学生必须充分了解会影响城市意象的因素,这样才能规划出让人方便舒适的城市。
【推荐】城市意向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城市意向读后感
篇一:《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采用的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凯文.林奇把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和行为学对意象的研究成果之上,并且借鉴了这些学科的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这些都是心理学中的
知觉实验、意象实验、记忆实验等一些手段。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书中一共分了五章,分别是第一章环境的意象,第二章三个城市,第三章城市
意象及其元素,第四章城市形态,第五章新的尺度。
凯文.林奇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
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
者强烈意象的特点。作者给出了意象的特性,组成元素等等,从以上两段引文
中易发现:1.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
正是由于这种存在着的不可避免的主观的因素,要研究城市意象的形成就必须
从一个研究地区中寻找尽可能多的研究对象,这里的多不仅仅指数量,要尽可
能有整体代表性。研究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人与城市的
关系。书中强调的是群体的意象。2.意象的抽象,重组和排列方式也十分重要,要我创造一套合理的方式,就目前而言,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基本沿着作者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采用的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借鉴学科的各项实验研究,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一些手段,讲述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
什么叫做城市意象呢?本书中城市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意象是人类对城市理解的一种艺术化解读,要把城市的构造当成一件艺术品去欣赏它!任何一件艺术品的创造者和欣赏者都是从人本身出发,因此在创造之初就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最终再回到人的视角当中来!书中一共分了五章,分别是第一章环境的意象,第二章三个城市,第三章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第四章城市形态,第五章新的尺度。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区域由节点组成,由边界限定范围,通过道路在其间穿行,并四处散布一些标志物,元素之间有规律地互相重叠穿插。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书中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经常穿行的道路当然具有最强的影响力,所以一些主要的交通线都会成为关键的意象特征。
《城市意象》读后感
武汉
武昌站
汉口站
武汉站
尔也能充当外部的参照。 • 决定区域的物质特征是其主题的连续性,它可能包括多种 多样的组成部分,比如纹理、空间、形式、细部、标志、
建筑形式、使用、功能、居民、维护程度等等。
内向
区 域
外向
只是自身存在,很少与外部城 市发生联系
向外与周围的元素联系在一起
襄阳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
结点
• 结点是观察者借此进入城市的战略点,或日常往来必经之
点。可以说,结点就是集中,其重要性来自于它是某些用 途特征的集中。许多节点还同时具有连接和集中两种特征。
• 结点在城市印象中也许是一些概念性的小点,但实际上可 能是大的广场和伸展的线状,甚至是整个城市的中心区, 这时城市是以足够大的角度来考虑的。如果以整个国家或
国际的角度来考虑,一座城市也可看成是一个结点。
城市 意象
The image of the city
公共管理学院城管1201班 张赛 张佳佳 钟旋坤 陈威 陈诗韵 何旸琳
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中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
“城市规划师渴望创造一个供多人使用的环境,因此他感兴趣 的是绝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
本书作者从人的视角出发,提供了环境意象应该具备的一些特 点,然后通过一些人对城市的体验的调研,从而证明了意象应 该具备的特点,并总结出人们对城市意象的生成主要从城市意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环境与人类感受
——读《城市意象》有感
《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对现代规划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这部书是其花费了5年时间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究人们在穿梭于城市中时,如何对城市的空间信息进行解读和组织,写成于1959年,并于1960年出版。
凯文林奇是麻省理工的规划教授,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任教三十多年,在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1988年,他的家人,朋友,同事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义设立了凯文·林奇奖学金,用以奖掖后进和资助建筑学院的图书馆。
20世纪的美国,他被称为杰出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他的理论开拓了研究城市设计理论的一块新天地,影响了现代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于1990年被美国规划协会授予“国家规划先驱奖”。
《城市意象》结构清楚,主题明确。第一章给出新概念,强调环境的可意向性。第二章介绍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三座城市,进行比较。第三章介绍影响城市意象的五种元素及其元素的相互关系。第四章说明应如何设计这些元素,让城市呈现出一种连贯的强烈的意象。第五章指出大都市形态不会是分层的秩序,而是一种复杂的模式。在城市意象发展的过程中,观察方式的教育和重塑环境都非常重要。最后,附录中补充了具体的设计方法以供参考。整本书逻辑性强,易于阅读。
“意象”对于原文的“image”十分贴切。 Image,应解释为 a picture especially in the mind 。“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意象两个字就足以说明全书主题。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和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生活在城市里的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但他们对城市的理解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它一些相关事物混杂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断的意象,综合之后就成为对城市的意象。很多个别意象叠加起来就形成了城市的整体意象。因此作为城市设计者应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
凯文•林奇(1918-1984)曾在耶鲁大学师从一代建筑宗师弗兰克•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并最终成为麻省理工(MIT)的规划教授。他花费了5年时间研究人们在穿梭于城
市中时,寻找如何对城市空间信息进行解读和组织。
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KEVIN LYNCY)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城市理论。它从环境意象和城市形态两个方面对城市形体环境内涵进行了说明。
《城市意象》这本书讲述的内容时有关城市面貌,以及它
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我们可见、可观、可喜的源泉。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城市,到处可见的就是建筑,这些建筑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的,越来越多的生活快节奏让人们停不下来观赏身边的建筑。同样,我们身边的建筑不变,在城市不同的阶层人们来说,眼中的景观也有所不同。
看到书中,作者林奇针对洛杉矶、波士顿、泽西城这三个
城市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市民抽样访谈,获取他们对城市的意象;二是,在实地对受过训练的观察者进行访谈。性比较而言,林奇更喜欢民意的调查。
三个不同的城市,人们却有共同的意象特征:
1.城市的景观及环境,是人们离不开的话题,尤其是城市
的绿色植被,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2.社会经济阶层以及社会的经济状况,无论是文化、历史、
底蕴都是人们所关注的内容;
3.物质景观体现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人们经常描绘城市
景观中形成对比的事物,比如空间的对比,地位的对比,功能的对比及清洁度的对比,甚至还有年代的对比,元
素及其特征在整个环境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
关键词:城市意象要素西安
一、概述
凯文·林奇师从弗兰克·莱特。《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年轻时期的著作。他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多,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随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速,当代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形象都在不断变化。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从这里的文化意义以及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对凯文·林奇的观点进行再认识,尤其是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国,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道路
道路是凯文·林奇所提到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中的主体要素。如果将一座城市看做一个人体时,那么道路就是这个人体内的骨骼,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意象的绝对主导要素。一个城市的网格形状是与道路的延展性、方向性、可测量性密不可分的,可以给人对城市的感知带来直观的印象,所以书中也提到“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它道路形式由唐代就开始初现端倪。西安的北大街,宽至双向八车道,沿街控制了建筑高度,更突显了北大街的宽广。行驶在城墙内,穿梭往来于久负盛名的钟鼓楼前,古与今、历史与现代的激烈碰撞,
成为西安城市特色特有的意象要素。然而,西安曲江新区的道路就显得不是那么的宽大。曲江,曾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历史一千三百年之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相比北大街的直来直往,曲江新区的道路特定却显得柔性多了。曲江的道路基本以大唐芙蓉园为中心向外呈不规则弧形散开,道路两旁的景观与西安其他道路相比,显得精心而又优美,这无疑使其曾加了可识别性。
《城市意象》心德
《城市意象》书评
凯文林奇,美国人,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十年,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其发展壮大。这学期,我读了他的著作《城市意象》,把自己对书的一些理解报告如下:
城市环境有着它的意象性,每个人可能对城市都有着独立的意象。城市意象作为一种研究城市的方法,就像是心理学中所研究人类认知方式一样,人们对意象的人有着共同的心理过程,这本书研究的内容也就是从人们共同的意象中总结出意象内容的五个要素(街道、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并且积极的探讨他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而以这些实践的结果来指导我们的城市建设。但是不论如何,这种城市意象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绝对真是的反映,这就像是一位画家写生一样,并不会关注每一个角落。实际上城市意象就是我们脑中意象出来的城市面貌,他可能只是片段的组成。所以组织我们脑海中的片段,让我们意象中的城市更加的清晰、和谐以及丰富多彩将是城市意象理论应用的根本意义。
笔者通过自己的调查,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认识城市的道路,街道,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太精辟了,林奇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诠释了解读城市,营造城市的方法。这五要素不能简单的按照传统的“点、线、面、体”的理论来理解,它是在大量的城市调研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城市意象之要素。同一要素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城市的具体含义是不一样的。最后城市意象的营造,也就是给大众
一种很通俗的解读城市的方法,什么东西最感人,最能拨动人的心弦,相信是意蕴,一种标志物的确立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在一些国家,只要有能力确立标志物的机会,相信任何人都不会错过,这样就有矛盾了,“城市给人最精彩的感觉应该是起源于艺术,发展于需求”,多么美妙的话语,对于一个经常拆了重建的国家,艺术何从谈起?但是林奇所言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给了我们一种研究的手段,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指导,但一个城市的营造相信不是某些设计师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简单的规划就能实现的,一个城市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似乎在一些标志:巴黎的铁塔,北京的中轴线,芝加哥的湖滨;而有些城市,是在细节:红砖铺就的地面,催人慵懒的路灯的灯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城市意象》读后感1
一、概述
凯文·林奇师从弗兰克·莱特。《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年轻时期的著作。他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多,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随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速,当代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形象都在不断变化。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从这里的文化意义以及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对凯文·林奇的观点进行再认识,尤其是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国,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道路
道路是凯文·林奇所提到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中的主体要素。如果将一座城市看做一个人体时,那么道路就是这个人体内的骨骼,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意象的绝对主导要素。一个城市的网格形状是与道路的延展性、方向性、可测量性密不可分的,可以给人对城市的感知带来直观的印象,所以书中也提到“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它道路形式由唐代就开始初现端倪。西安的北大街,宽至双向八车道,沿街控制了建筑高度,更突显了北大街的宽广。行驶在城墙内,穿梭往来于久负盛名的钟鼓楼前,古与今、历史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成为西安城市特色特有的意象要素。然而,西安曲江新区的道路就显得不是那么的宽大。曲江,曾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历史一千三百年之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相比北大街的直来直往,曲江新区的道路特定却显得柔性多了。曲江的道路基本以大唐芙蓉园为中心向外呈不规则弧形散开,道路两旁的景观与西安其他道路相比,显得精心而又优美,这无疑使其曾加了可识别性。
三、边界
边界是每个城市不被视为道路的线型要素,起着分割两个区域的作用。根
据不同的线型可以区分不同的边界,隔断、延展、增高、连续等都不同的边界线型可以构成不同的城市意象。当人们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当来到了边界就意味着已经进入到这个陌生城市的入口。凯文·林奇认为,城市入口就是一种边界。但时至今日,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想要分清城市的入口已经很难了。交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飞机、高铁、高速公路等,都为着越来越的人们服务。现在,当我们进入到一个城市的入口,其实就是来到了这个城市的机场、火车站和汽车站。
我认为,边界的概念在五种意象要素中描述的比较含糊,在我的理解中,边界可能是一条分割了两边区域的路或者水,或者一些其他的带状构筑物。就以西安为例子,最明确的边界就是城墙与护城河了,城门和吊桥充当了这条“边界”的入口。现阶段的西安明城墙,并不是最初的皇城墙。最初的唐长安城的皇城墙是距现在城墙大约有4.5千米的地方。现在城墙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条明确的边界意象已经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带状的唐长安城遗址公园,一段在现在明德门小区附近,另一段在曲江。这些遗址公园不仅强调了历史,更是为了加强历史城区边界意象。
四、区域
区域是城市意象基本要素之一。多个区域组合起来就成了城市,从人们不同的社交中可以获得不同的感知:生活在城市的哪个区域?城市属于多重结构的要素存在,一定划分着不同结构功能的区域,正是这些不同的功能,才有了人们对这个城市不同的感知意象。
在西安市中,小寨、大雁塔、高新、钟楼、回民街等就是泛指一个区域,因为一提到它们,就会联想到这个地方的整体性。如果你来到西安,起初听到回民街,一定会联想到可能是由一条干道构成。恰恰相反,它是由不同尺度的街道穿插成一个区域。这个区域里又细化了很多条小街道,比如西羊市、大皮院、北广济街等。各式各样的美食与具有传统民俗风格的小玩意都会呈现在人们面前,它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游客服务,也是为生活在西安市的居民所服务。它所特有的魅力,都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场域,无论游客还是居民都会走进它,感受它特有的一部分。
五、节点
普遍情况中,一个具有魅力的城市都会有让这座城市闪光的节点,甚至一个节点的存在会引来关于这座城市一段美妙的故事。凯文·林奇把节点称为战略性焦点,指出节点如同区域分为内向和外向。城市的节点主要有公园、城市水系、广场等组成,它是人们对一个城市认知意识中的凝聚点和焦点,有的节点甚至就是一个城市与区域的中心。一个优秀的节点在功能和形式上都会有比较完整的表达。
如同西安大雁塔北广场,虽然在周边高楼林立的建筑中,但在道路的汇聚下,开阔的视野,也不禁能够让人过目不忘。每当广场上的喷泉,大雁塔在宽广的广场喷泉陪伴下,显得那么庄严雄伟。此处也成为西安市优美的旅游景点和商业中心,幽久悠长的历史承载着西安市民的记忆。
六、标志物
标志物大家并不陌生,世界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物,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北京的故宫,西安的钟楼。谈及这些标志物,就能联想到它们所在的城市,是这个城市的代表。
一些建筑被认为是意象的标志物时,可识别性还是取决于这个建筑的形态、材料和色彩。建筑群组成了城市,城市又是城市的集合体,也是城市空间的一种组合。不同的标志性建筑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其价值也会不同。只有那些具有地域性特色并且是人们公认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构筑物,才能成为货真价实的城市地标。西安市钟楼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代表西安的一种符号,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座世界有名的古建筑,而是象征着西安的文化内涵,当然还有钟楼旁边的鼓楼、大雁塔、小雁塔、明城墙。它们在形态上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具有较强的识别性,所以它们也是西安城市意象的主要要素。
七、结语
西安城市意象空间绝对的以钟楼为单中心,依顺序以城墙、二环、三环路为圈状,钟楼南北的道路贯穿西安城区。在城市意象要素中,以道路为主导要素,边界、区域、标志物相互渗透,将城市链接为一个整体。
然而,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风貌和特色,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认知感受,这种感受的不同,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差异。城市意象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城市文明的成长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它与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