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初三物理 声现象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总复
习
一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二、乐音与噪声
1、区别:动听悦耳的、有规律的声音称为乐音;
难听刺耳的、没有规律的声音称为噪声。
与情景有关,如动听音乐在扰人清梦时就是噪声。
2、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与离声源的距离、振幅、传播的
集中程度有关。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
即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
例:热水瓶充水时的音调会越来越高(声源的长度越来越短)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能认出是哪个人
说话或哪种乐器就是因为音色。
3、噪声的防治: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三、超声与次声
1、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人可以听见)
超声: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声音;(人听不见)
次声: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音;(人听不见)
2、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
(1)超声的方向性强: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
(2)超声的穿透能力强:超声波诊断仪(b超)
(3)超声的破碎能力强: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
四、与速度公式联合,解题时应依物理情景画出草图。
例:远处开来列车,通过钢轨传到人耳的声音比空气传来的声音早2s,求火车离此人多远?(此时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
解1:设声音通过钢轨传播的时间为t,则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t+2,则依题意有:
340(t+2)=5200t 解得t=0.14s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初三英语复习课评课稿--曹雄
这学期,我们听了两堂初三英语复习课,其中徐秋妍老师上的一堂复习课让我印象深刻。
徐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
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地发言、质疑。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
导和解题技巧的归纳,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
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
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徐老师
的教学设计不仅把语法讲解与语篇练习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大胆
创新。
从徐老师的尽心设计的环节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标题猜测生词的含义;指导指导学
生对全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有效设计了课堂练习,它是学
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练习题,
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识,
并鼓励学生巧用关联词,增加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观赏性,从而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
复习是知识的再现、巩固与提高。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
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揭示有关规律;
帮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
比较中鉴别,在运用中突破,理解中记忆,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
基础上有提高。篇二:《声现象》复习说课稿
声现象复习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复习声现象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了解声音的传播和反射规律,掌握声音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讨论和实验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态度,加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和反射规律,声音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反射规律的深入理解,声音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图示与解释。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装置、教学PPT。
2. 教学材料:教材、试纸、录音机、频率计。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音乐,引起学生对声音的注意,激发学生对声音的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
2. 概念解释与讲解(10分钟)
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方面讲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着重介绍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强度和频率等概念。
3. 实验探究(15分钟)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声音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教师可以设计两个实验项目:一个是用两个相同的音源同时发出声音,观察声音的干涉现象;另一个是将狭缝遮住一部分,观察声音的衍射现象。学生可以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
4. 讲解和总结(15分钟)
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对声音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进行讲解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原理和规律,并给出相关的图示和解释。
5. 达标训练(15分钟)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设计
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小明选择编号B、C的
两种规格的琴弦来进行实验.小明的选择对
吗?为什么?
(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
有把表2中的数据填全,表2中①的位置所
缺数据是.
4,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在上面一段视频中,吹啤酒瓶产生声音的原因是振
动。下图中,吹啤酒瓶时音调从左至右的变化是逐渐。
学生分析并作答主要考察音调高低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
知识应用1,(2011黄冈)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
发声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
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
学生分析并作答主要考察声音的特性
2,(2011荆门)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强烈地震造成
了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下列说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
B. 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这种地震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 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 受灾人员通过呼喊和敲击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
递信息
学生分析并作答
主要考察声音的产生、
传播、利用。
3,(2011广东)以下四个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
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架
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对控制噪音污染有作用的是()
A.①②B.②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学生分析并作答主要考察噪声的控制
4,观看视频回答问题,人站在内墙下说话,声音能沿着圆形围
墙内壁传播,耳贴墙壁能分辨出自己说话的回声,问:回音壁
的周长至少为多少?
声现象复习教案
声现象
设 计 者
课时:4课时
设计日期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复习难点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复习活动过程设计
一、课本知识梳理
1、 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
声音传播的条件:必须有介质。固、液、气均可,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纵波的形式)
声音传播的实质:声能(能量的传递)
声音传播的速度:在空气中340m/s、水中1500m/s、钢铁中5200m/s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复习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教
学
反
思
声现象说课稿
《声现象》说课材料及反思
【教材分析】
《声现象》是初中物理第一章的内容,声现象与生活联系紧密,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把声现象放在第一章学习,学生易于接受,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全章共五节,可以分成三个单元:前两节为第一单元,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第三节为第二单元,探究声音的特性;后两节为第三单元,归纳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利与弊,以及利用和防治的方法。这一章是学生接触物理后的第一课,是初中物理教学的起始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材的编排上安排了几个随堂实验探究活动,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等。这样的安排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动手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本章在中考中也是必考内容,虽所占分值不大,但考试内容固定因此必须让学生通过练习加强知识点的记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声现象复习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
一、引言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传播的一种物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声现象对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至关重要。本教案将复习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声音的知识。
二、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
1. 定义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
3. 解释声音的频率和振幅是如何影响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4. 理解声音的反射、吸收和折射现象。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提供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的介绍。
2. 示范实验:展示一些简单的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观察声音的现象。
3. 讨论问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四、教学内容
1. 声音的产生
a. 振动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使用简单的实验设备,如弹簧与绳子等,示范振动对声音产生的影响。
b. 声音的源头:声音可以通过人类声带的振动产生,也可以通过乐器或其他振动体产生。
2. 声音的传播
a.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粒子振动传播的。通过实验,展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b. 传播的速度和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不同介质中的声音传播速度也不同。
3. 声音的特性
a. 频率和音调:频率是指声音振动的速率,影响声音的音调。通过演示不同频率的声波,展示频率对音调的影响。
b. 振幅和音量:振幅是指声音振动的幅度,影响声音的音量。使用示波器等设备,展示振幅对音量的影响。
4. 声音的反射、吸收和折射
a. 反射:声音在遇到障碍物后会反射回来,产生回声。通过实验,在不同表面上观察声音反射现象。
初中物理_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声现象》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内容。作为自然界中最普遍的一种物理现象,声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相联系,重视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在复习备考的紧张时期,对于声现象知识也有一定的遗忘和理解的偏差,因此本节课的复习注重知识点的归纳及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同时学生上复习课无论学习动机还是学习兴趣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复习中运用多种手段,尽量避免枯燥乏味。
三、课程标准具体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3.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四、教学资源
音叉、刻度尺、竖笛、铃鼓、响板、沙锤、乒乓球、多媒体课件、达标检测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活动六:噪声的
防治
活动五:声的利
用
练习二:
活动四: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对话
活动三:探究声音的不同特
性
练习一:
活动一:让物体发声
活动二:声音的传播
音乐欣赏+ 知识回顾
练习四:
练习三:
练习五:
八、板书设计
因此本节课的复习注重知识点的归纳及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让学生去讨论、去总结、去回忆、去应用、去实践,给学生更为开放的空间。同时学生上复习课无论学习动机还是学习兴趣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复习中运用多种手段,尽量避免枯燥乏味。
《声现象复习》效果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课教案设计
《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
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
题
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复习过程: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如:人发声是由于声带在振动,振动的声带是声源;蜜蜂发声是由于翅膀在振动,振动的翅膀是声源;蝉发声是由于其腹部的鸣膜在振动,振动的鸣膜是声源;
号子,笛子等乐器发声,是由于其内部空气在振动,故吹号子,笛子时,其内部的空气是声源;弦类乐器发声时,其弦在振动,故振动的弦是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条件
声的传播需要传声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实验表明: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物质都能充当传声物质,真空中没有传声物质,所以,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 m/s
三.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
(1)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一般来说声速是不相同的,通常情况下,固体比液体传声快,液体比气体传声快。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合1224 km/h
声现象复习课说课稿
《声现象》复习课说课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一章声现象,课型为复习课。我将从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后反思三方面进行阐释和说明:
一、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分析:
1、复习内容及地位:
这是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一轮《声现象》的复习课,主要复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声的利用。这一单元教材内容在中考中的试题考查的重点是密切联系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情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热点是在现代技术中声的利用及噪声的危害与防治,增强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本单元知识在中考中难度不大。根据对复习内容的分析、考点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了如下预习目标及重难点:
2、预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知道声音的三特性;(3)知道噪声的危害与控制;4)能够把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象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联系起来;(5)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知识归纳及解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思和探究意识,提高其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3、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各种声音的特征及应用。
难点:音调与音色的应用,声知识的拓展。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于重点,可通过专题的高密度强化训练,引导学生从中总结相关重点的解题方法,效果较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通过视频及图片、文字及讲解多方位训练,引导学生对难点加以突破。
依据复习内容,分类设计了如下三个复习专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专题、“声音的特性”专题、“噪声的控制与声的利用”专题,通过专题,可帮助学生把握复习的重点,提高复习效率。
《声现象》复习总结课教学设计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章节需要复习的知识点包括四个: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复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
本章复习内容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声与信息”“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的课程理念。教学中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加强对生活中的科学和技术理解,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
教学方法:
本节课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科学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声音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一、设计意图
本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呈现与展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定性观察、简易实验、小制作等。
2.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顺序做了适当调整。
3.强化过程,强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
4.关心科技发展,拓宽学生视野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借助生活经验复习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初中物理_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明确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的影响因素。2.知道噪声的危害,能说出生活中控制噪声的方法,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3.回顾本章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知识回顾】完成后组内相互交流巩固
三、【课内探究】
模块一:声音的传播
在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中,小明和小敏做了如下两步实验:
(1)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地敲击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
(2)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缝隙,然后重复上述步骤,比较声音的大小。
请你帮他们分析,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下表中:
分析与论证,声音靠传播到远处。(不能传声)
【拓展1】
1、能传播声音的介质有()
A.只有气体
B.只有固体
C.只有液体
D.气体、液体、固体均可
2.把音乐芯片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在向外抽气的过程中()
A.听到音乐声越来越大
B.听到音乐声越来越小
C.听到音乐声不变
D.无法判断
模块二:声音的特性(先思考后实验操作,并明确实验注意的问题和实验方法)
用一把直尺,如何探究音调或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任选其中一个实验)
实验方法: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拓展2】
1.挑选西瓜是否成熟时,人们常常轻轻敲击一下,由声音来判断是否成熟,这是根据(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以上都不正确
2.人们常说的“不准高声喧哗”与“这个音太低,我唱不出来”中的高低是()
A.“高”指响度,“低”指音调
B.“高”指音调,“低”指响度
C.都指音调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课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课教案
声现象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3.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4.知道声的利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人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ppt通过三幅图让学生了解听到声音的三个环节,让学生形成三个环节:产生、传播、接收。
二、新课讲解(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
1.声音的产生
知识点: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学生理解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音频:不同的声音
让学生区别各种声音,随后问: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声音?
引导学生从材料、频率、振幅讨论。
区别不同音叉发声的声波图形。
学生做学习策略,知识梳理一。强调:转换法
2.声音的传播
PPT:图片宇航员在太空
学生:真空不传声,强调:书本实验:科学推理法
老师提问:传声的是什么?学生:介质
复习介质的分类和声速
知识点:以声波的形式,靠介质,传递能量和信息。真空不传声有趣的现象——回声
强调:声音去了又回来,人耳能区别回升和原生的时间为0.1s
学生做学习策略,知识梳理二。
3.声音的接收
为什么前面的老爷爷听不见声音?学生:耳朵有问题,接收不了复习:人耳接收频率:20-20000Hz
接收不了:大于20000Hz为超声,小于20Hz为次声,他们都传递信息和能量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
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教学重点及考点分析:
本章重点知识是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及声音的利用。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本章安排2课时。
三、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
1、声音的产生:
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
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
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
A、声源在振动发声
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C、听觉器官完好:
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章 声现象 本章复习课》优质课教案_5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及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5. 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利用回声测距离的方法,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声音产生和传播;②乐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①;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②回声测距离。
【学具准备】
音叉、尺子、纸筒、橡皮膜、蜡烛等及多媒体课件和导学案。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知识网络图。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导入语:各位同学,学生餐厅的谢老板大家认识吗,这两天见过没,(没有)谢老板住院了,昨天下午,谢老板腹痛难忍,送到医院检查后是肾结石,可是,治疗方式却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有关(什么知识呀)---超声波碎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恰好利用生活实例,超声波碎石引出课题,结合网络结构图让学生知道声音的重要性,回顾本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后面的几个专题复习就是围绕本章的内容而展开的,这样能使学生的复习有明确的目标。
二、专题复习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聚焦:
1、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
2、声音传播的条件:必须有介质。固、液、气均可,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前传播。
3、声音传播的速度:声音的速度与传播声音的介质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最慢;同一种介质,当它温度改变时,传播声音的速度也有差异。
《声现象》总复习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
讲课人:喻文杰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
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6.知道声的利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电子课件、练习题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板书)
知识要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速:不
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3、回声:声音的反射。回声到达人耳时间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17m 。
4、怎样听到声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们就听到了声音。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5、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英语复习课评课稿--曹雄
这学期,我们听了两堂初三英语复习课,其中徐秋妍老师上的一堂复习课让我印象深刻。
徐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
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地发言、质疑。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技巧的归纳,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
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把语法讲解与语篇练习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从徐老师的尽心设计的环节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标题猜测生词的含义;指导指导学
生对全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有效设计了课堂练习,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练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巧用关联词,增加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观赏性,从而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
复习是知识的再现、巩固与提高。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
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揭示有关规律;帮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运用中突破,理解中记忆,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篇二:《声现象》复习说课稿
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
一、第一章《声现象》组内决定由我上复习课。接到任务以后:
1首先按自己的思路给出基本复习思路。然而觉得没有什么新意。原因是:声现象内容
简单,学生不太重视,提不起学生的复习的激情。
2于是,请教毛老师,毛老师说:前一年卓老师上这节课,卓老师几乎什么都没讲,学
生都会。是呀,声现象在中考中只占2-3分的题,确实内容非常简单。
(转载于: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3上网查阅大量资料(10个课件,12个学案)。没有哪一个资料是我特别看重的。
二、于是我迷惑了,我不知该怎么复习这第一节课了.
1.内容简单,我如何让学生非常有兴趣的复习好这一章呢?
2.作为复习课,我该给学生强调些什么呢?
三、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
1.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作为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抓住课本。将课本吃透,才是目的。
2、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四、具体操作方法
1.将学案发给学生提前做。学生发现:内容感觉很熟悉,但是好像又忘了。从而告诉学生一定要将课本带来,第一轮复习要紧扣课本,熟练掌握基本的知识点。
2、探究性实验贯穿初中物理的始终,既然声现象内容简单,所以可以将探究性实验能力的的培养作为复习本章的重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内容融入题中,是学生觉得复习有兴趣。
五、上课
组内全体老师听课
六、评课
张校长,黄组长,于组长等老师都做了点评。
七、反思
自我感觉良好,点评也很亲切。
所以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
声现象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查漏补缺,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强化与声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析。
(3)进一步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加强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上面三图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2图1图2图3说明什么?_____
3如图2所示,小明同学邀请他的同学帮忙,一起完成了几个声学的小实验:
(1)图a中小明用细绳将衣架悬挂在空中,请他的同伴用笔敲击衣架后,听到了响声,这一现象可以说明_____ 。
(2)图b中小明把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重复上面的操作,明显
发现响声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又说明 _______________ 。接着
他的同伴用笔又敲击衣架后,立刻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结果发现几乎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 。
4如图3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抽出,比较声音的变化?
____________分析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
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_______________
5如图4小铃铛拴在橡皮塞上,用橡皮塞塞紧烧瓶,然后摇动烧瓶,听听铃铛的响
声.接着取下橡皮塞,向烧瓶中加少量的水,给烧瓶加热,待水沸腾后迅速塞紧橡皮塞,冷却后摇动烧瓶,发现铃声明显变弱,请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推理能得到怎样的结论?_______________
6小明为了通过实验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如图5在玻璃罩内放置点燃的蜡烛和正在发声的手机, 他认为蜡烛熄灭后,铃声会明显减弱,由此利用前面分析问题
的方法,可以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请你对小明的做法作出评价:
__________ 7有一段长钢管里面盛有水,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
_______________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8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若
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早、晚)
(当时空气15℃)。
9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31m/s,轮船上的超声波探测器在发出
信号3s后接收到回声,求海水的深度?
10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
其他
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
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
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信息1 :据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为了“聆听”语写的乐曲,用硬
捧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就这样语写了不少传世之作.
信息2 :有经验的土著居民在打猎时,经常伏身贴地,他能听到一般人站立时不易觉察
的动静,并且能及早发现猎物.
请综合1 、2 所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声音传播的特点 ( )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空气中更快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