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初三英语复习课评课稿--曹雄这学期,我们听了两堂初三英语复习课,其中徐秋妍老师上的一堂复习课让我印象深刻。
徐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地发言、质疑。
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技巧的归纳,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
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把语法讲解与语篇练习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从徐老师的尽心设计的环节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标题猜测生词的含义;指导指导学生对全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
有效设计了课堂练习,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练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巧用关联词,增加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观赏性,从而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
复习是知识的再现、巩固与提高。
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揭示有关规律;帮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运用中突破,理解中记忆,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
篇二:《声现象》复习说课稿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一、第一章《声现象》组内决定由我上复习课。
接到任务以后:1首先按自己的思路给出基本复习思路。
然而觉得没有什么新意。
原因是:声现象内容简单,学生不太重视,提不起学生的复习的激情。
2于是,请教毛老师,毛老师说:前一年卓老师上这节课,卓老师几乎什么都没讲,学生都会。
是呀,声现象在中考中只占2-3分的题,确实内容非常简单。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3. 声音的接收:人耳与听力保护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5. 声现象的应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以及声音特性的理解。
2. 难点:声波传播规律、声速的计算以及声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 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奇妙。
2. 讲解声音的产生,介绍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3. 演示声音的传播,如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
4. 讲解声音的接收,介绍人耳的构造和听力保护知识。
5. 介绍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6. 讲解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的实例,如电话、声纳等。
7.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9.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理解程度。
10. 课后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声现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反馈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声波发生器、扬声器、水槽、尺子等。
3. 辅助材料:PPT、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声现象复习课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查漏补缺,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强化与声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析。
3.进一步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对比研究问题,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和他人进行合作探讨的团队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图片、做小实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让学生重新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声音的产生、传播、分类和三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三、设计思路(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因为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科,所以在复习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本节课以关于声音的旅行为线,串起三个考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复习内容。
教师有效利用学生学习小组活动,通过“兵帮兵、兵教兵”,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显示。
”未来站”环节的设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既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联系起来、又吧对研究问题的方法、技巧授之于学生。
四、教学资源
演示用:多媒体设施。
学生用:刻度尺。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教学目标
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旨在让学生掌握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理解声波、频率等概念,并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
教学目标具体、可衡量,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也符合物理学科的教学大纲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涵盖了声音产生的物理学原理,包括声波、振动、介质等概念。
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实验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声音产生的机制。
教学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难易程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的选择恰当,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师生互动良好。
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环境整洁有序。
教学评价
本次课程的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价。
评价方式多样化,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测试等。
评价结果客观、公正,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还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改进,提高了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堂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氛围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表现出色。
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产生的物理学原理。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声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4.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2.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现象的奥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验现象,让学生猜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现象: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到面上,面上的小球被弹起。
学生猜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举例: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等。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讲解声音在空气、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举例:回声定位、声呐等。
4. 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讲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音色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5.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讲解回声的定义和应用,如回声定位、回声测距等。
讲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等。
讲解次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自然灾害中的次声波检测。
6. 巩固练习: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3) 音调、响度、音色有何区别?4) 回声、超声波、次声波有何应用?7.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报告。
2. 回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实例。
3. 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实例。
六、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应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了解回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声现象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声的利用评课稿
声的利用评课稿声的利用评课稿范文回顾李老师执教的《声的利用》一节的教学,我感触很深,十分兴奋,也体会到了探索新课程改革教学成功的喜悦。
八年级学生通过已学过的四节物理课中,初步掌握了物理学学习方法。
《声的利用》这节课,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大胆的实践创新。
课前准备了一个有裂纹的碗和一个完全相同的好碗,分小组合作探究:辨别出哪个是裂纹的碗?说说你的辨别方法,再谈谈你有何感想?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此时李老师适时说那么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呢?通过这样设置情境导入新课,真正起到激趣导入效果,学生探知强烈;新课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采用竞争机制,把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利用声现象的事例”,学生都勇跃发言,兴趣极高,努力思考搜集生活中关于声的利用的事例,例如: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医院用超声波治疗牙病;狗在夜深人静时叫喊,防盗贼和犯罪分子……等等,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
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情形下适时进行第二次分组合作学习:“把列举的事例进行分类。
”说说你是如何去分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很快解决了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列举声在工业、医疗、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利用,进一步升华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知识。
在学生探求知识的极高的情况下李老师做了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实验器材是生活中常见的娃哈哈瓶、气球、蜡烛、剪刀等),三下五除二就把实验演示完毕,分析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出声可以传递能量,声可以传递信息。
再进行第三次合作学习:“按声与能量,声与信息”对上述事例再进行分类,学生讨论热烈,兴趣不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而且会学知识了,更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
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充分明白有些物理实验在家中就可以顺利完成,增强了实验意识,学生明白了物理的生活性,也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
最后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了解建筑师的声学杰作,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深入地体会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WL8-012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课附教学反思
WL-8-012
物理
题 目 学 校 设计 来源 星火 一中
导
学
案
设
计
课时 1 物理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课 教 者 王影 年 级 八年
子有: ;声传递能量的例子 有: 。 知识点一: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例题 1: 如图 1 所示,用竖直悬吊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 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2、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 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 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 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 质才能传播 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传播过程 中能量逐渐减少 知识点二:关于乐音的三个特征问题(要注意音调与响度的 区别) 例题 1: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2)引吭高歌; (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 A.(1)(2) B.(2)(4) C.(1)(3) D.(3)(4) 2:联欢晚会上,口技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他主 要是模仿声音的____, 台下观众听到口技演员的声音是靠________传播 的. 知识点三:环保问题 例题 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声音①工厂车间机 器的轰鸣声,②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 ④装修房子的电钻声,⑤婚庆时的爆竹声,⑥山涧小溪潺潺的流水声。 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 A.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①④⑤ D. ①④⑤⑥ 2: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的是(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知识点四:回声测距问题: 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 3s, 收到回波信号, (1)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多少 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 度是 1531 m/s)(2)列举超声波的其它用途(至少两个) , ;这种方法能不能 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为什么?
认识声现象 评课
《认识声现象》评课意见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认识声现象》,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点来说说我的看法。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学习初中物理中活动比较多的一节课,因此,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教科版认识声现象主要内容是声源,声音的传播,声传播的速度以及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本节是学生接触声音的第一节,也是接触物理的第三章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让知水平,对物理探究活动比较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不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那么通过简单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从而找到学习物理的兴趣、方法及自信。
二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而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波的产生。
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上面两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设计
《声现象》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教学重点及考点分析:本章重点知识是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及声音的利用。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本章安排2课时。
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1、声音的产生: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C、听觉器官完好: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声音的三个特性:A、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③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通用5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通用5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篇1听了李老师的课,有这么几点启发。
从教学设计方面,导入引出课题、猜测、实验、练习、拓展延伸,其实这堂课基本教学思路应该稍作修改:导入——引出课题——预测——实验——实验总结——课外拓展。
小学科学一般不提倡把练习融入课堂,除非是复习课。
从师生互动方面,本节课李老师选的实验是很好的,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也着重演示声音产生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摸了摸音叉发音是的情况。
然后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总结。
从教学中的细节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在这方面落实的相当到位。
难点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明白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了振动的意思从而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
建议,在课上尽量放手给学生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总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篇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是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在正式上课之前,王老师就在《赢在每一天》中发起了一个讨论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在课外就先进行了思考。
课一开始,王老师就利用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导入。
“经过讨论,大部分同学认为只要用力就会有声音。
那这句话是对还是错的呢?”利用学生课外的讨论结果导入,不仅是整个导入更加的自然,而且越加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劲头。
同时对这个讨论结果的质疑是整堂课进行的一条线索,它引领着学生通过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都很强,教师给予学生一个问题,留一个疑问,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整堂课一共有2个实验。
第一个是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第二个是检验音叉发声时是否在动。
第一个实验用到的实验器材较多,包括尺子、梳子、皮筋,这时课堂的气氛会非常的活跃,课堂纪律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所以每次实验之前教师都会出示实验要求。
《声现象》总复习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讲课人:喻文杰●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6.知道声的利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电子课件、练习题●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板书)知识要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3、回声:声音的反射。
回声到达人耳时间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17m 。
4、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们就听到了声音。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5、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
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用dB 表示声音的强度。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与距离有关,同一声源处发出的声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声音的特色。
决定音色的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辨别声音主要靠区分声音和音色。
6、噪声的含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声现象》复习说课稿
《声现象》复习说课稿第一章《声现象》组内决定由我上复习课。
接到任务以后:我本想按自己的思路给出基本复习思路。
然而觉得没有什么新意。
原因是:声现象内容简单,学生不太重视,提不起学生的复习的激情。
也可以说老师什么都不用讲,学生都会。
是呀,声现象在中考中只占2-3分的题,确实内容非常简单。
上网查阅大量资料,没有哪一个资料是我特别看重的。
说实话,对于六步导学我真的认为很好。
它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本质,或许说学生、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后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
在本节课上,我们首先定位了我们的学习目标,这一点很重要。
可以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我们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去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又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等。
这一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知识,深化理解。
在上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回头看一下第一课时的本章的知识结构框图,以便让学生对本章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于不熟悉的可以再翻一下课本。
整体感知对于连贯性、系统性理解知识会大有好处,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这一环节用时大约2~3min。
第二步进入个体学习环节。
让各位同学独立解答《声现象》课堂复习检测案。
如果题目中出现可以动手实验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一下,亲身感受一下与机械的记忆是大不相同的。
有些知识老师讲了很多遍,也不如亲手实验一遍。
动手做了以后,说不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例如在习题的第3、19题,我们给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器材,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知识。
在学生做这部分习题的时候,一定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可以讨论。
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尽量依靠自己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
在大部分人快做结束时,不会的问题才可以向别人请教。
在学生个体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一方面督促、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完成作业,另一方面收集学情,了解学生在某些方面知识的不足,以便在教师解难环节中有针对性讲解。
这一环节用时大约20~25min。
第三环节我们进入同伴互学阶段。
声音的变化评课稿
《声音的变化》评课稿虞老师执教的《声音的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
面对全新的教材,全新的教学内容,该怎么上一直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虞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借用林老师的话“虞,遵循儿童的认知情绪,“粉刷”顽固概念,“敲打”形象思维,“言语”抽象思维。
”《声音的变化》中有两个主要活动一是探究声音强弱的活动,二是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而接下来一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整课都是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
振幅和频率时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概念,但又是这课知识掌握的前提,这两个概念没有搞清楚,就不能掌握声音的强弱和振幅的关系,声音的高低和频率的关系。
且看课前谈话可知学生对声音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用自己的语言对听到的声音进行描述,已初步感受到声音的不同,有强,有弱,有高,有低。
在研究“音叉发出的声音”实验过程中,学生初步形成“轻轻敲击,声音弱;重一点敲击,声音强”的感性认识。
根据学生情况,虞老师将内容分为两部分:活动一: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在“轻轻拨动钢尺”(声音弱)和“用力拨动钢尺”(声音强)的过程中,集中观察钢尺振动时的特点。
从而形成“声音强,是由物体振动幅度大而产生的;声音弱,是由物体振动幅度小而产生的”的科学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容易地分辨声音的强弱,这是学生探究的基础,因此此时集中探究观察钢尺振动时的特点。
课堂中发现:学生有的对于振动幅度不理解,有的对于振动状态不知道怎么记录。
直接让学生观察振动幅度,指向性太强,也剥夺了学生有更多发现的机会,且学生的发现比较单一,与科学探究不符。
因此,让学生听声音并观察振动情况能够给学生足够的观察空间,当然对于记录我们要予以指导。
活动二: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这是虞老师上本堂课最大的特色,将科学探究和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①敲击装水的啤酒瓶。
1敲,敲出强弱不同的声音,为后面实验操作做铺垫。
2敲,用同样的力度敲出强弱相同的声音。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课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案第一课时授课班级:初三(二)班授课教师:巴哈尔木垒县哈族中学2017年5月26日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设计理念]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声现象复习过程中,以实验和生活实例为主线,通过再现实验,体验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逐步掌握声现象各个方面知识点。
[教材分析]《声现象》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学习内容。
本章内容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重视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声现象相关实验,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营造和谐的讨论、交流环境,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仪器材料] 大小不同的音叉乒乓球直尺鼓水盆[教学流程设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用小锤轻敲音叉,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乒乓球有什么作用?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拓展:还有那些实验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展示图片并做演示实验:将敲击的音叉放入水盆。
声现象
《声现象》复习课教案湖北省松滋市大岩咀初级中学周厚福教材分析:《声现象》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内容,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教材重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重视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内容呈现的多样化。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一节章节复习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的归纳,知识的应用和升华。
相比于新课,复习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力避简单重复,应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多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通过回顾声音的产生、传播、利用、噪声等知识,找出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系统复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品质。
教学重点:有关声现象的基础知识的归纳和巩固教学难点:会灵活应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易混淆概念的区分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提供身临其境的物理情景,快捷传递信息,增大课堂容量。
充分展示生态教育理念,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和老师的演示实验相结合,达到资源共享,突破难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铁架台、木梳、量筒、瓶子、水、竖笛、土电话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视频《金蛇狂舞》,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声现象的问题。
二、知识整理1、学生读书,完成《声现象》这章的知识整理。
2、同步演练(在知识整理过程中引导学生同步完成)1)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入密封的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
由此推想:如果抽成绝对真空,将铃声,这个实验说明了,这里用到了的研究方法。
2)听声音判断:水牛的“哞哞”声与蚊子的“嗡嗡”声,的音调高,的响度大。
声的利用评课稿范文
声的利用评课稿范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声的利用评课稿范文回望刘老师任教的《声的利用》一节的课堂教学,我感触很深,十分激动,也体验到了探寻新课改课堂教学成功的喜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英语复习课评课稿--曹雄这学期,我们听了两堂初三英语复习课,其中徐秋妍老师上的一堂复习课让我印象深刻。
徐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地发言、质疑。
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技巧的归纳,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
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把语法讲解与语篇练习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从徐老师的尽心设计的环节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标题猜测生词的含义;指导指导学生对全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
有效设计了课堂练习,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练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巧用关联词,增加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观赏性,从而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
复习是知识的再现、巩固与提高。
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揭示有关规律;帮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运用中突破,理解中记忆,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
篇二:《声现象》复习说课稿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一、第一章《声现象》组内决定由我上复习课。
接到任务以后:1首先按自己的思路给出基本复习思路。
然而觉得没有什么新意。
原因是:声现象内容简单,学生不太重视,提不起学生的复习的激情。
2于是,请教毛老师,毛老师说:前一年卓老师上这节课,卓老师几乎什么都没讲,学生都会。
是呀,声现象在中考中只占2-3分的题,确实内容非常简单。
(转载于: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3上网查阅大量资料(10个课件,12个学案)。
没有哪一个资料是我特别看重的。
二、于是我迷惑了,我不知该怎么复习这第一节课了.1.内容简单,我如何让学生非常有兴趣的复习好这一章呢?2.作为复习课,我该给学生强调些什么呢?三、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1.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作为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抓住课本。
将课本吃透,才是目的。
2、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四、具体操作方法1.将学案发给学生提前做。
学生发现:内容感觉很熟悉,但是好像又忘了。
从而告诉学生一定要将课本带来,第一轮复习要紧扣课本,熟练掌握基本的知识点。
2、探究性实验贯穿初中物理的始终,既然声现象内容简单,所以可以将探究性实验能力的的培养作为复习本章的重点。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且内容融入题中,是学生觉得复习有兴趣。
五、上课组内全体老师听课六、评课张校长,黄组长,于组长等老师都做了点评。
七、反思自我感觉良好,点评也很亲切。
所以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
声现象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查漏补缺,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强化与声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析。
(3)进一步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加强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上面三图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图1 图2 图3 图4图52图1图2图3说明什么?_____3如图2所示,小明同学邀请他的同学帮忙,一起完成了几个声学的小实验:(1)图a中小明用细绳将衣架悬挂在空中,请他的同伴用笔敲击衣架后,听到了响声,这一现象可以说明_____ 。
(2)图b中小明把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重复上面的操作,明显发现响声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又说明 _______________ 。
接着他的同伴用笔又敲击衣架后,立刻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结果发现几乎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 。
4如图3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抽出,比较声音的变化?____________分析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_______________5如图4小铃铛拴在橡皮塞上,用橡皮塞塞紧烧瓶,然后摇动烧瓶,听听铃铛的响声.接着取下橡皮塞,向烧瓶中加少量的水,给烧瓶加热,待水沸腾后迅速塞紧橡皮塞,冷却后摇动烧瓶,发现铃声明显变弱,请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推理能得到怎样的结论?_______________6小明为了通过实验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如图5在玻璃罩内放置点燃的蜡烛和正在发声的手机, 他认为蜡烛熄灭后,铃声会明显减弱,由此利用前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
请你对小明的做法作出评价:__________ 7有一段长钢管里面盛有水,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_______________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8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早、晚)(当时空气15℃)。
9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31m/s,轮船上的超声波探测器在发出信号3s后接收到回声,求海水的深度?10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信息1 :据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为了“聆听”语写的乐曲,用硬捧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就这样语写了不少传世之作.信息2 :有经验的土著居民在打猎时,经常伏身贴地,他能听到一般人站立时不易觉察的动静,并且能及早发现猎物.请综合1 、2 所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声音传播的特点 ( )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固体能将声音放大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空气中更快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二:声音的特征1“引吭高歌”中的高指:_______________ “低声细语”中的低指:___________ 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期中“高”“低”指_______________2.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3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相同的乐曲,具有相同的音色d.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按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4小明自己制做了一个哨子,如图所示,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制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这哨音是由于管内空气柱产生的。
上下拉动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5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时,可发出不同音高。
那么发声体是________,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的瓶子是。
6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这主要是依据()a.音调b. 音色c. 响度d. 频率7吉他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 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a.振幅b. 响度c. 音调d. 音色8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学习声音之后,小明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二胡、琵琶等弦乐器为什么能演奏出不同音调?在认真观察弦乐器之后,他们提出了这样几种猜想:①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长短有关;②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松紧有关;③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粗细有关.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明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将一根胡琴弦的一端绕结在桌子的腿上,另一端绕过桌边的小滑轮,挂上几个砝码,使它在桌面上拉紧,并用a 、b 两个三角形柱状小木块将弦支起.用一把塑料尺弹拨弦的中部,就可以听见弦发出的声音.然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a 、b 间的距离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a 、b 间的距离越长,音调越低.小明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弦乐器的音调跟弦长短之间的关系:(1)小明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同一根弦,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2)小明实验过程中,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改变a、b 之间的距离.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3)小提琴演员演奏时,手指要在弦上不停地移动,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4)如何研究猜想②③,你打算怎样设计实验?9如图,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
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____图和___ 图;响度相同的是_ _图和____图。
10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_____hz,人耳______(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次。
三、人耳听不见的声音1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a、验钞机b、微波炉c、电视遥控器d、潜艇上的声呐系统2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a.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b.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跟水量有关。
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c.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 ,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使人丧生。
(1)请你将上面短文a 、b 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2)文中的“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3)从短文c 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在左右,声具有。
3、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1912年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 的大游轮,因为跟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
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把这种探测装置安装在船上,利用它能较早地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