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授后小记》备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七单元 年月日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七单元年、月、日单元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
平年和闰年。
2、会看日历,能从日历中找到有关的信息。
3、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
4、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
5、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2、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
2、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材料。
3、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时间与数学的联系。
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
8课时。
课题认识年、月、日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
关系。
2、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3、通过学习、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法和平年、闰年的判
断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教学方法观察、交流教具年历、月历
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意图
一、了解学情,确定教学七点:
1、围绕下列问题,在小组内与同伴说一说。
(1)今天是几月几日?(2)我的生日是几月几日?(3)一
年有几个月?(4)一年有多少天?
2、教师组织学生重点对问题(3)、(4)进行交流。
3、让学生说一说: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二、探索研究,获取新知。
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教学计划(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天河棠东小学梁永威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认识钟表,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虽然在课堂上没有系统学过,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有很多经验。因此,根据以上情况我对本单元的知识内容作了一个调查性的小测,测试情况如下:优良率达86%,并且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认识;有24%的学生不合格,其中对钟表的知识掌握差的占20%,有14%的学生没有对有关年月日和时分秒的知识具有常识性认识。由本次测试可见本年级的学生的中下面较大,因此根据本班级情况本人设计了本单元的教学计划为10个课时,并在结束本单元新授课后,紧接着进行综合测试,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进行查漏补缺。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3、会看日历,能从日历中找到有关的信息;
4、认识24时记时法,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
●认识钟表
二年级下
●认识时、分、秒
●体验时间的长短 ---------à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认识年、月、日
●认识平年、闰年
●认识24时计时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认识24时记时法。
难点:1、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换算。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
一、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较少,显得相对陌生。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程。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从蕴含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正数与负数》七年级数学教案五篇
《正数与负数》七年级数学教案五篇
《正数与负数》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2-4页例题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利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学具:
温度计、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XX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3.谈话: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XX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
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看教材: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章 代数式 小结与思考》公开课教案_4
2.多项式 4m³n²-8mn+31 的次数是
.项数是
.
常3.数如项果3是xk y与 . x2 y是同类项,那么 k=
.
(三)“魅力”代数式——数学中的代数式
例 1 先化简再求值 2(a2-ab)-3(a2-ab)
变式练习:5x2-(3y2+7xy)+(2y2-5x2) ,其中 x=1,y=
-2.
(2) 照这徉的规律搭下去,搭 n 个这徉的三角形需要多少 根火柴棒? (3) (3)照这徉的规律搭下去,搭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 101 根火柴棒?
2. 巩固练习:用棋子摆出下列一组图 形:
①
②
③
④
小组交流合 作,共同完成交流 讨论,理解代数式 在生活中的应用与 优势
(1)摆第 1 个图形用
牧棋子,摆第 2 个图形用
学习目标
生计算,师生互
动
利用学习目标让学生有
同 学 们 了 解 学 目的的进行学习和活动
习目标,做好准备
二、学习指导
(一)用代数式表示
(1)1 千克苹果的售价为 P 元,那么 5 千克苹果的售价
为
元.
(2)m 与 n 两数的倒数和是
..
(3)某商品原价是 P 元,降价 10%后的售价是
元.
(5)如果一个数的百位数字是 a,十位数字是 b,个位
昆山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58.间隔排列》备课教案
二、操作交流,感受规律,初建模型
1 .出示试一试的第1题。
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
圆。反复摆几次,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进一步尝试验证。
在下面的线段上任意画几个点,数数线段上点的个数与分成的段数,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学生读题,师:研究哪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讲解小组合作要求:略
(3)如果在一条线段上任意画了
20个点,你知道分成了多少段吗?你是怎样想的?如果把这条线段分成了20段,你知道画了多少个点吗?为什么?
3 .课件展示主题图和两次实验的图比较,我们发现的这些关系与前面发现的规律一致吗?小棒和圆分别相当于主题图中的哪些事物?
三、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板书设计:
间隔排列
()和()一一间隔排列
(1)课件播放学生操
作示范。
(2)同桌学生合作操
作,填写下面记录表,
讨论。
第一次实验记录小棒
(根)圆
(个)
(表格略)
小组交流汇报,得出:
段数比点数少1
或点数比段数多1。
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
解释。
2、用小棒摆一摆。
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
等方法,引导学生发
现每组——间隔排
列,并在此基础上,
突出两端五相同这一
共同特征。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月日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授后小记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十九十九的努力
30认识周长
三年级的学生要建立周长的概念,就要创设有效而有趣的活动使其有所体验。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图形周长测量策略的过程,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让学生自主体验“周长意义”的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名片的周长等;有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树叶、硬币周长等的测量活动。整个活动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周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这样,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3练习六
我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本组同学(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让人人都有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反省的机会。全班交流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说自己对课本上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呈现了三种方法是:①6+4+6+4=20(厘米)②6×
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③(6+4)×2=20(厘米)】同学们参与讨论、质疑,老师只是在重点环节进行点拨和。
36单元讲评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研究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营造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观察、思考、计算、讨论等活动中自主探索并掌握的。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自己来选一选,来感悟体验哪一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好,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实现算法的优化,有利于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掌握。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整理与复习教案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本课在学生对分数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回顾知识点并梳理,进而深化。
教学目标:回顾落实分数有关意义,大小比较、熟练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教学重难点:落实分数有关意义,大小比较、熟练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教学准备:课件、练习题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直接切入主题
这节课我们来分数初步认识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在练习中梳理知识点,加以运用
1、回顾分数的意义
用相关的分数表示一下阴影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说明为什么这样表示?)
2、根据给出的分数给相应图形涂阴影。
3、判断分数与所描述的阴影是否对应。
三、回顾分数大小比较的知识
1、看图写出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分数。
2、分数比较并说明方法。
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小;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3、独立完成比较题,教师巡视,订正。
4、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相关的问题。
四、深入认识分数
看图写出四分之一,十六分之一,把阴影与空白部分相加得出整体“1”。
结论:计算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说明。
六、总结本课知识点,深化认识。
1. 学生说一说学习本课的收获。
2. 本课同学们表现真是非常棒,那么认真听课,那么用心思考,那么细心练习。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24时记时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24时记时法》
教学设计
篇一
教科书第49——5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1日=24时,能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使学生辨别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不同,及互换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发现与普通记时法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
教学难点:
互换的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出两种记时法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一段电视节目的音乐,和大家一起分享。(播放新闻联播的片
头曲)
2.有谁能告诉大家,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播出的? 19时和晚上7时是同一个时刻吗?我们来看看片头画面所显示的时刻。(课件展示片头画面的19:00)
3.看来,晚上7时就是19时,这是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
二、展开:经历过程,建立数模
1.师:老师这里有两张节目预报表,从这两张节目预报表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疑问吗?
2.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同一时刻播出的电视节目用了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来表示。左边的记时法称为24时记时法,右边的记时方法称为普通记时法。
3.师:“ 普通记时法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词语?”“24时记时法是怎么回事?”“这两种记时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研究。(出示课题:24时记时法)
4.理解24时记时法的原理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时间老人的脚步,看看时间是怎么匆匆走完一昼夜的。(演示动画)
小学数学第七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节课
第五课时
例5 红细胞:5000000个=500万个白细胞:10000个=1万个例6 12756≈10000 1389000≈1390000
=1万 =139万
第六课时
第七课时
第八课时
第九课时
板书设计:计算工具的认识
算盘
计算器:On/c开和清除键386+179 825-138
Off关闭键26×39 312÷8
第十课时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五课时
第六课时
第七课时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一课时
垂直和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表格式一等奖创新教案电子备课《24时记时法》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表格式一等奖创新教案电子备
课《24时记时法》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电子备课《24时记时法》序号(35)教学课题24时记时法课型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1 本教时为第1 时备课日期4月5日
教学目标:1、创设现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掌握其特征。发现并归纳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化规律,并能正确进行互化。2、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发现特征、得出互化规律,从而来锻炼学生的观察、思考、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合作交流的习惯。3、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24时记时法,应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教学难点: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相互正确转换。
教学方法与手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和转换。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故事:妈妈去车站接女儿回家,左等右等均不见女儿。原来女儿电话里没有讲清自己回家的时间,将晚上8点,说成八点。2、录象:春节联欢晚会,新年的钟声倒记时。揭示学习的内容并板书:记时法3、研究cctv-少儿频道中的部分节目预报CCTV-少儿频道节目预报06:00___动画城07:30___神奇之窗……___ ……13:00___芝麻开门14:40___成长在线……___ ……19:30___中国动画20:00___同心回放板书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修改一:经过一天的经过认识一天的开始——0时提问: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先不做答复。师述: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什么时刻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一起迎接新年第一天开始的情境。
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5.3展开与折叠教案(新版)苏科版
考:
同一种正方体纸盒沿不同顺序先后剪开棱展开的平面图形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成平面图形,要剪开几条棱?
6.投影出2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你能展开成下面的图形吗?试试看.面,将其表面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其
面与面之间相连的棱(即未剪开的棱)
有5条,因此需要剪开7条棱.
(3)一条棱剪开后得展开图中小正方
形的两条边,数一数展开图的外边线
共有十四条边,因而剪开了七条棱.
6.小组协作实验并交流.
合作交流的能
力.
作品成果的
展示让学生获得
成功的体验.
思考问题,
拓展学生思维的
深度.
定向操作,进一
步培养学生的空
间观念.
练一练:投影题目
1.如图,哪一个是棱锥侧面展开图?
2.如图,第一行的几何体表面展开后得到的第二行的某个平面图形,请用线连一连.
234
5
1
A B C D E
总结:一些立体图形可展开成平面图形.
3.下图需再添上一个面,折叠后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下面是四位同学补画的情况(图中阴影部分),其中正确的是()
ABCD
4.下面这些图形中,能通过折叠围成正方体的是.
对其中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如何移动其中一个小正方形到新的位置使它能折叠成正方体?
回答:图(3).
因为图(1)是四棱柱的侧面展开
图,图(2)是圆锥侧面展开图.
2.
234
5
A B C D E
1
3.回答:B.
4.回答:(1)、(2)、(3).
先想象再回答:……然后折叠验
证.
想象有困难的可以动手折叠来验
通过练习
1、2使学生能不
借助模型,把相
关知识运用到新
的情境中,能正
确判断展开图是
哪个几何体的展
开图,训练学生
由立体图到平面
图的空间想象能
力.
练习3、4、
昆山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22.第一单元练习》备课教案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9月18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填空
1.因为63=18,所以603得18个(),6003得18个
( )o
2.口算184时,可以先算()4,再算()4,,
最后算()+ (),得()。
A.1B.5C.9
3.675 × 8的积的末尾有()个O
A.2B.3C.4
四、竖式计算
490× 8=625× 8=706× 4 =
六、解决问题
1.列式计算:比705的3倍多120的数是多少?
2.170名师生去郊游,租4辆载客量为45人的客车够吗?
3.王师傅每小时加工13个零件,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 五天,王师傅每周加工多少个零件?
2.一个因数中间有几个0,积的中间就有几个0o
3.308 × 6= (300+8)×
6
4.1+2+3+4+5+0<1 × 2× 3× 4× 5×
0
5.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一定比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小。
三、选择题。
1.400 × 5的积的末尾的()
A.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个0B.3个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案年月日
课题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能合理选择的运用口算、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
点难点教学重点: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教学难点:估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
准备
(含
资
料
辑录
或
图表绘课件,口算题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编号
板
书
设
计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课 外)作
业 设 计
一、口算 6×70= 3×80= 50×3 = 72×0 = 8×200= 300×5= 800×7= 900×2= 5×200= 800×6=
200×9= 3×900= 300×6= 6×900= 500×7= 二、在圆圈里面填上“>”、“<”或者“=” 24×3○ 60 31×3○90 105×6○教
后
记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编号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出示口算卡片,练习表内乘法的
口算。
5×6= 7×8= 9×5=
6×6= 2×9= 4×
8= 7×7= 6×3= 4
×7= 3×5= 8
×8= 5×2=
1.谈话过渡:今天,我们将来学
习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与合》教材分析及教案(共7课时)
第七单元分与合
教材简析:
教材第34—43页。本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分与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5以内数的组成;6、7的组成;练习三(巩固分与合的思想,熟练掌握2~7各数的组成);
8、9的组成;10的组成(例题给学生留出独立探索的空间);练习四(熟练掌握7~10各数的组成)。
设计理念:
把10以内数的组成从认数里抽出来单独安排一个单元,并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这些数的组成,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的一个特点。这样安排有三点理由:一是分与合是重要的思想,是认识客观世界常用的方法,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策略,应该让学生掌握这种思想方法。二是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有利于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数的组成的实质内容。三是以分与合的活动为载体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给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记忆的机会与条件。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分物体的活动,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能根据要求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探索10以内数的不同分法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以及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主动性。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课时安排:
2~7的分与合 2课时
练习三 1课时
8~10的分与合 2课时
练习四 1课时
区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审核人:总第课时
区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教案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案过程与方法目标
【篇一: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教学中“ 知识与技能” 目标是显性的,“ 态度、价值观” 目标是隐
性的,而“ 过程与方法” 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因此抓住“ 过程与方法”,容易使隐性目标融合在显性目标中而得到具体的落实。把“ 过程” 列为教育目标,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习个体在学
习过程中的认知状态、心理情绪等因素,做到在过程中落实“ 知识
与技能”,在过程中孕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课程理念中,方法
目标涵盖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而强调的
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
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掌握方法,从而发展能力,获得经验着
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形成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以“ 过程与方法” 为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过程
设计要注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规律、特点等,这样有利于学
生透过现象,了解本源,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培养相应的技能。
二是注意让学生掌握获取相关知识、培养相关技能的过程与方法,
即通过关注学习的过程、方式、手段、途径等来掌握学习策略,从
而达到“ 会学” 的目的。注重过程与方法,就是重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时的经历、思考以及获得新知识时的感悟与体验,重视学生实践
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锻炼与提升。教学目标设计的
要求: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关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注重师生的交
往互动。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单元轴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6 认识几分之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平时一点一滴慢慢地潜移默化地积累的。从心理学角度考虑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品质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为了加强对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平时课堂上要求学生能完整表述同学或老师的一些讲解内容,能时刻关注老师在某一知识点的提出或书写的过程,再次邀请学生进行总结与概括。本节课上在分数的读发与写法的提出环节中我不是一味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地方法,而是邀请学生从老师上课过程中所听到的看到的进行提炼与概括。果然学生不负众望,能完整地表述出分数地读发与写法,还能较精确地表述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经过教师的点拨之下,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也能概括得十分精确。
69 多彩的分数条
“清0游戏”的规则,一部分与“抢 1 游戏”相同,一部分不同。不同之一是先用2
个1/2 铺满表示“ 1 ”的白色直条,游戏从这里开始。不同之二是每次掷小正方体得到几分之一,要从自己的直条中拿走相应长度的直条。不同之三是如果自己的直条里不够拿掷出的分数,这次掷出无效。不同之四是谁先把自己直条里的彩条全部拿走,谁就赢得1 分。
玩这项游戏,要把一个较大的分数换成若干个较小的分数,才能拿走相应的彩条。如,起始时,自己的直条里是2个1/2,第一次掷出1/8 ,要把直条里的1个1/2 换成4个1/8,才能拿走1个
1/8 ;第二次掷出1/16 ,要把自己直条里的1个1/8 换成2个1/16 ……有时,换法不止一种,1/2可以换成2个1/4 ,也可以换成4个1/8或者换成8 个数1/16 。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些“换数”中进行,他们的数感在“换数”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