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工具书笔记

合集下载

文化史笔记

文化史笔记

文化史笔记

一、导论

1、文化的功能:认知功能,记录功能,传播功能,教化功能,凝聚功能,调控功能。

2、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①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为化成、文治教化的简称。②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

为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化指二物相接,指一方或双方改变性质,进而引申出教化,化育等。③文化构成词语,始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指文治与教化。其获得现代义是在日本对译西洋术语时赋予的,包括对树木禾苗的培养,进而对人类心灵知识的化育,从重在物质到重在精神。

①文明之文,指文采,文藻,文华;明指开明,明智。②进入文明的标志:文字的发明与

使用,金属工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的出现

总之,文化和文明都是属于人类的现象,但二者所蕴含的历史内容又有所差异,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人通过有目的的劳作将自然改造为文化。但文明确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或泛指对不开化文化的克服,或超越蒙昧和野蛮。

3、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①地理环境:奇异的气候类型,繁复的地形地势,为中国

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②经济土壤:自然经济培植了以人文为重点的私学文化,两汉以后的大一统帝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诸多深层次特点,包括注重经验理性,务实,中庸循环的思维模式,重农抑商,重本轻末的社会经济结构,尊君重民,集权专制的国家体制③社会结构:a政治权利和经济产权相继承;b血缘纽带维系宗法组织,家族长久不衰c族权和政权相结合④国际条件:佛教与本土思想的交融,新儒学形成:中国面临外部环境的新特点,东洋人的威胁和工业文明的威胁。

4、中国文化的特质和世界影响:①人文传统②伦理中心③尊君重民④中庸

文史工具书

文史工具书

一、文史工具書

(一)教材所列,皆是一些最爲重要的大型文史工具書。其中《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可以說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因其收字之空前規模,在學術史上所曾起過之重要作用(尤其是《康熙字典》,附王引之《字典考證》——道光七年即公元1827年及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1981年),仍屬學中文之人不可不知者。

(二)《辭源》與《辭海》仍然是極其重要之文史工具書。學者仍須瞭解其始纂及修訂

情況,重點是《辭源》,《辭海》在收詞範圍方面之區別——《辭源》專收古漢語辭彙,包括古代人、地名、古籍、碑帖名等;《辭海》則爲百科辭典,不僅有古語,尚有科學名詞、國家、現代人、地名、組織名。故二者不可互代。

我省訓詁、辭書學者田忠俠先生獨力完成《辭源考訂》(1989年、吉林人民出版社)、《辭

源續考》(1972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辭源通考》(200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考訂語辭七千多條。則讀《辭源》者不可不知田先生之書也。

(三)《漢語大字典》與《漢語大詞典》可謂集字典、辭書之大成者。尤可說者,《漢

語大字典》在釋義條目之前列出《說文解字》對該字的解釋(如《說文》收了這個字的話),許慎之解釋如有不妥,則採用其他學者對此字的合理說解,然後再依本義、直接引伸義、間接引伸義、假借義等順序注釋字義——這種做法本身就表明了《大字典》編纂者的卓越見地。雖二書仍有不少疏漏,仍不失爲中國辭書界登峰造極之作。其用途之大亦有不可言狀者。

(四)《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亦不可小覰,因其小而精悍,實用性強,頗收古

義,且《現漢》對現代漢語詞之釋義,有前此辭書之不可及者,正可與字、詞之古義對照。《漢語常用字典》尚有同義、近義詞之辨析,較爲方便實用。

文史工具书及其用法(一)

文史工具书及其用法(一)

文史工具书及其用法(一)

武雷

初读古书的人,特别是刚刚学习文史等专业的青年人,在阅读古籍时,常常被书中的一些人名、地名、官名、典章制度和典故等所困惑,不了解以上这些专名和典制的具体内容,就谈不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了解这些专名和典制的内容,除去广泛地阅读有关史料和文章获取阅读古籍的基本知识外,还必须善于利用各种工具书。

工具书种类繁多,有综合性的工具书,各学科乃至于各个专题性的工具书,各有各的用途。这里只能就最一般的、常用的关于查人名、地名、年代和典章制度的工具书及其使用向初学的读者作一介绍。

一、怎样查找历史人物及传记资料

读一篇文章或研究某一个问题,首先就会碰到一连串的人名,如果对文章中提到的人物的事迹一无所知,非但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简直就不能读下去。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段话:“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段文字,若不清楚文中提到的各个人的事迹,就不可能理解司马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拿“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句来说,“孙子”是谁呢?我国古代军事家有两个“孙子”,一个是孙武,一个是孙膑。这里说“孙子膑脚”,当然就是孙膑了。孙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我们对他是哪个时代的人也不清楚,那么就需要先查一下人名辞典。

最通行的查人名的辞典是臧励等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其他各科的人名辞典有谭正壁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孙公编的《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曹惆生编的《中国音乐舞蹈戏曲人名辞典》等。这里着重介绍一下《中国人名大辞典》。这部辞典所收中国人名,上起远古,下迄清末,收入人名约四万余条,我们读书时,所遇到的人名,在这部辞典里一般都能查到。此书在每一人名下都注明姓名、字号、时代、籍贯、生平事迹,有著作的还扼要举出书名。书后附有

中国文学史笔记

中国文学史笔记

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神话的内容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3)洪水神话(大禹治水)

(4)战争神话(黄帝和蚩尤的战争)(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3、神话的特征

(1)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大禹治水)

(2)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后羿射日)

(3)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反抗自然:精卫填海。反抗天帝:刑天舞干戚。)

4、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2)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

第二章《诗经》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2、《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三种说法,“献诗”、“采诗”、“删诗”之说。其中“删诗”说可信。

3、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集来的民间之诗,最后都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所以“献诗、采诗”说可信。

4、《诗经》的分类

《诗经》根据音乐划分,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共40篇。

第三章 文史工具书的鉴别和选用

第三章 文史工具书的鉴别和选用

工具书具有权威性,提供的答案、资 料应是准确、可靠的。历代许多官修的 工具书,因书成重手,脱漏、讹误甚多。 《佩文韵府》印数往往割裂原文,或不 注篇名,且错讹甚多,当时已为人指出。
工具书释文是一种简明扼要的说明问 题,简短的释文中包含极大的信息量。 例如《现代汉语词典》
工具书的结构指整体构成,主要包括 凡例、目录、正文、辅助索引、附录等。 凡例是对内容和编辑体例的说明。目录 是正文内容的提纲。正文是工具书的主 题。附录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等。例如 《辞海》有《辞海百科辞目分类索引》。
现代辞书,根据编制目的和选手词语 的范围,可以分为两大类:语文性词典 和知识性词典。
语文性词典包括字典在内,主要以 以一般字词为对象。其中,综合性的语 文词典选词比较广泛,解释也是形、音、 义病中,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 词典》、《汉语大词典》等等。
知识性词典以解释专门词语、术语、 概念为主。其中百科词典是综合性多学 科词典,也称为“一卷本百科全书”, 如《中国百科大辞典》。
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
《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便是着 重介绍有关文史范围工具书的内容和使 用方法,并对其整个发展过程追本溯源, 给读者提供一些线索和门径;对于某些工 具书中的一些重大缺点和错误,也提纲 挈领地约略谈及。《中国文史工具资料 书举要》的主要对象为文科各系的大学 生、研究生和教师;对于一般读者,也是 一个不错的参考书。

中国古代文学:文史类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文史类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文史类笔记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史类笔记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西京杂记》

历史琐闻轶事类笔记,称汉代刘歆撰,实为晋代葛洪托名之作。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道教理论家,其著作还有《抱朴子》、《神仙传》等西汉的杂史。

《西京杂记》是一部记载西汉历史佚事类笔记。历代指为伪书,但从语气及内容看,当是杂抄西汉故实和轶闻逸事的荟集之书其所写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内容则包括典制礼仪、天文地理、宫室苑囿、草木虫鱼、奇珍异宝、风俗民情,还包括了诗词曲赋、文论书函和秘闻逸事,采摭丰富,多怪诞不经,不足征信。其中有关南越赵佗献宝于汉朝、刘邦筑新丰以迎太公、汉俗五月五日生子不举、邓通得蜀山以铸铜钱、茂陵富人袁广汉庄园之奇、司马迁有怨言下狱死、刘子骏作《汉书》诸事,则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另外像人们喜闻乐道的“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匡衡“凿壁借光”等亦皆首出此书,被后人引为典实、成语,对诗词、戏曲、小说的创作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西京杂记》版本有一卷本、二卷本和六卷本三个系统:首载于《隋书·经籍志》史部旧事类,为两卷本;《旧唐书·经籍志》作一卷;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始著录有六卷本。属一卷本的,有《历代小说》本;属于二卷本的,有《抱经堂丛书》、《正觉楼丛刻》、《龙溪精舍丛书》、《闽中丛书》等;属于六卷本的,有孔天胤本、《秦汉图记》、《汉魏丛书》、《稗海》、《津逮秘书》、《学津探源》、《四库全书》、《古今逸史》、《笔记小说大观》等本。后人重新点校本,多以六卷本为基础。

文学史笔记

文学史笔记

文学史笔记

先秦

一、《诗经》

1,《诗经》的性质: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商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列为儒家“六经”之一,汉代始有“诗经”之名。产生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2,《诗经》的结集:《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订的一些消息。

3,《诗经》的流传:《诗经》在春秋时期广为流传,教育家孔子曾以它为教材,广收门徒。到汉代,传诗者主要有四家:齐诗辕固,鲁诗申培,韩诗韩婴,毛诗毛亨、毛苌。前三家为今文,后一家为古文。自后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毛诗始广为流传,三家诗消亡,今天我们读到的本子就是毛诗。

二、《诗经》风、雅、颂的含义及分类的依据。(体制)

《诗经》的风、雅、颂是根据音乐的特点划分的。

1风是“乐调”的意思,国时“地区”,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地方乐调。

国风大部分是东周的作品。

2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全为西周上层贵族作品,小雅74篇既有上层作品,也有下层和地位较低者。大雅大部分为西周初期作,小雅大部分为西周晚期。

3颂一般认为是“容”的意思,就是“样子”。颂通“诵”,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周颂31,鲁颂4,商颂5篇。

三,《诗经》的内容

关于它的分类,学术界有以下分法:

1,颂赞诗:包括周氏族史诗及一些赞美之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古代文学史》全部笔记

《古代文学史》全部笔记

绪论

文学自觉与人的自觉

汉代:经、史、子、集渐趋分离,文学逐步摆脱经学束缚的时代。文人开始总结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汉末以来抒情传统的建立和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汉末文人诗、抒情小赋)。

①文学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自觉。魏晋文学显示主体性色彩,由此而重视抒发一己生命的情思,甚至走向政教的对立面。

②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与此时文学的独立是紧密相关的。

③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体现在时人对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的探索上。

文体辨析、文集编撰及文学批评的兴盛

汉魏六朝的文学写作:文章体类别增多、作品数量加大;文体界限不清,写作体例往有混乱。文体辨析至南朝时变得尤为迫切。

文体辨析的兴盛、文学流派的形成,是文学繁荣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促进了写作和批评。文学独立、自觉的另一个标志是总集、别集的编撰——《隋书·经籍志》《艺文类聚》

集部兴盛,主要是因为作品数量增多和文学批评兴盛。

批评:文学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大批依据文学审美特征而开展批评的论文和专著。其讨论内容的丰富和批评形式的多样化,都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奠定了基础。

制度——门阀制度自汉末已渐萌芽。至晋代,遂形成士族与皇室共长大全的特殊局面。

政权——在思想统治上,两种相反倾向并存(礼制松弛,思想解放):

④东汉末年礼教对人的控制松弛,儒家独尊局面被打破

⑤频繁的改朝换令统治者对异己思想进行残酷,打压

该政局下,人的思想虽然解放,但除了发言玄远的清淡玄理,就是纵情山水、沉迷声色,文字上也难免表现为“避世隐居”的内容和倾向。

魏晋南北朝南北政权对峙:文化发展不平衡,南方较成熟文学,北方前期以学习为主,但也有自己风格。南北虽对峙,但文化却交流频繁,形式多样。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

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

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

干货文史工具书

干货文史工具书

干货文史工具书

首先要讲的是!这一次试卷在3个中师班之间是分开的,所以一班和两班的同学,自己上课要好好听哦

试卷一共分成五个部分

一、单选(20道)

二、多选(5道)

三、四角号码(10个)

四、简单的问题(5道)

五、大题目(2道)

那接下来就是上课划的重点啦

p3 工具书的类型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以分析字形、探讨字体结构源流为主要内容的字书

《尔雅》是中国第一部以训释字义和词义为主要内容的训诂书

《广韵》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以归纳字音、探求声韵源流为主要内容的韵书。

p5 类书

类书是辑录古籍片段资料、整篇或整部著作,按类目或韵部编排,以供寻检、征引、校勘或辑佚古典文献的工具书。

《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与丛书的不同:丛书是在一个总书名下汇聚了多种书的一套书,它把许多单行的图书汇刻在一起。因此丛书能够起到保存整本图书的作用。而类书则是把从许多图书中抄录出来的资料,分门别类地编排组织成一部新书。

类书与诗文总集的不同:诗文总集所收录的仅限于整篇的诗文作品,而类书辑录的资料一般既有诗文之作,又有其他形式的记述,既有整篇作品,又有片段资料。

p7 政书

政书——典章制度专史

p8 “十通”的前三通

唐代杜佑《通典》、宋代郑樵《通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

p10 书目

汉代刘向、刘歆《七略》中国最早的图书目录

p11

史志书目:《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以及《清史稿》均有艺文志或经籍志或经籍志。

私家藏书目录:宋代三大藏书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

第一讲:一、《汉语史稿》的背景和地位:《汉语史稿》是王力先生五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授“汉语史”课程的讲义,《汉语史稿》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发展的第一部专著。(50年代)

二、汉语史与汉语学史的区别:1.汉语史是汉语客观的发展历史,而汉语学史为汉语研究的历史。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王力先生有《汉语史稿》著作的同时,又有《中国语言学史》的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2.类似关系的学科:语言史与语言学史、语法史与语法学史、词汇史与词汇学史。

3.“学史”与“史”研究的对象不同,相互促进,不能相互代替。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

一、汉语史的性质: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客观发展的现象及内部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汉语发展的客观现象和规律。斯大林说:“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研究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

二、语言的发展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1)语言内部要素的发展不平衡性:1.词汇。(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变化最快)2.语音。3.语法。(最稳定)

2)语言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1.现代方言与汉语史的关系。现代方言是汉语史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反映的是汉语史不同阶段的语言特征。汉语有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2.普通话与汉语史的关系。以北京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词汇基础、以现代白话文典范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是汉语史发展的结果和一个阶段。

第二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重点)

简答+填空一、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研究的三个阶段及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化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化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化史笔记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唐文

1、古文运动(名词解释)兴起的背景、原因

一是中唐古文运动是借助于儒学复兴运动的旗帜而发展起来的,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是受文体、文风自身演变规律的支配,这是文学本身更加直接的原因。(骈文内容的深化,体式上难以满足表达的需要)

2、简答: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有哪些?

韩愈

一是“文以载道”到“文以明道”:表明“道”与“文”的关系,韩愈十分强调作家思想修养,作家的人格是文以明道的根本所在。

二是创作上提出“不平而鸣”,出于《送孟东野序》,认为一切文辞与道都是不同时代不平现实环境的产物。将“明道”与对现实的批评联系起来了。

三是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创新观念,不袭蹈前人,文从字顺,辞必己出,表达要流丽畅达,合乎语法。

四是创作技巧方面提出“气盛言宜”,注重作家养气功夫,这深受孟子“浩然之气”的影响,强调在创作中形成气势。

柳宗元:大体与韩愈相似,不如韩系统、简明:

一是密切联系现实,“辞令褒贬”“导扬讽喻”。

二是强调古文创作还应尊重文学自身规律。

三是更加重视散文的文学性与审美特征。

3、古文运动的影响

一是并非单纯的文学复古运动,更多的推动了文化(尤其是儒学)的复兴。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读书笔记》是一本关于古代历史史料学的读书笔记。书中介绍了古代历史史料的种类和特点,并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这些史料来研究古代历史。

作者首先介绍了古代历史史料的种类,包括文字史料、非文字史料和口头传说三种。其中,文字史料是研究古代历史最为重要的来源,包括古代的史书、碑刻、简牍、文物等;非文字史料则包括遗址、遗迹、墓葬、器物等;口头传说则是民间传说和神话传说。

接着,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史料来研究古代历史。他指出,史料的使用需要遵循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收集、整理、鉴定、分析等几个步骤。同时,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史料研究方法,如文献学、考古学、口述史料采集等。

最后,作者通过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史料学在古代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他强调了史料学在研究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读者要注意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不可轻信一些虚假的历史传说和传统研究观点。

总之,这本书既是一本关于史料学的入门读物,也是一本关于古代历史研究的实用指南,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读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1 -

汉语文字学史笔记

汉语文字学史笔记

汉语文字学史笔记

一文字学的创立时期(周秦)

(一)周秦汉字分析与《周礼》“六书”

1,汉字:文、名、书或书契文字学:汉代叫“小学”自《汉书·艺文志》。

2,零星材料:楚庄王“止戈为武”、韩非子“自环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左传·宣公十五年》“伯宗曰:‘故文,反正为乏’。”《左传·昭公元年》“医和曰:‘于文,皿虫为蛊’。”

3,关于“六书”

《周礼》成书不迟于东周惠王时代(前676—前652),“六书”至迟在东周早期已经形成。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二)苍颉作书----汉字起源的传说和猜想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4500---5000年前);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象形文字符号(6000多年前)(三)汉字的早期整理——书同文

周秦时代至少有两次汉字整理活动

1,关于史籀篇

《礼记中庸》“(子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管子君臣》也云:书同文,车同轨,此至正也……先王之所以一民心也。“可能发生在西周中晚期到春秋之时,详情已不得而知。文字学史上第一部字书《史籀篇》可能就是配合这次文字整理而编写的。

2,秦代的疏通文字是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又一次文字整理活动。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采取措施:(1)固定偏旁写法。(2)确定偏旁的位置。(3)废除异体异构。(4)统一书写笔画。

(四)文字书的雏形——《苍颉篇》及其他

四字为句,隔句为韵,是西周至汉代韵文的重要形式。

部首排列法是将汉字按意义范畴分类排列的自然结果,因为同一部首的字在字义系统中一般属于同一类别。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导论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

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

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史工具书笔记

第一章工具书的类型,结构与排检

第一节工具书的特点与类型

一工具书

定义:工具书就是将汇辑编著或译述的材料,按照特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供释疑解难时查考之用的图书。

特点:1.从编辑目的看,它是供人们有目的地查考。

2.从取材范围看,它比较完整的汇辑了某一方面的材料,既吸收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又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学术研究的成果。

3.从编排方法看,为了简明易查,中文工具书通常按照汉字音序,形序等方法编排,以便于人们查考。

4.工具书按一定体例,有概括性,可查考性,没有作者自身的观点。

功用:1.查找词语释义

2.了解图书内容

3.提供文献线索

4.检索参考资料

5.掌握学术信息

6.获取各科知识

局限:1.思想内容方面,从资料取舍都多方面都可看到它的政治倾向性。

2.知识性方面,工具书受编者所生活的时代及其社会地位,学术水平的限制。

3.资料性方面,任何一部工具书都难以完美无缺。

4.功能性方面,工具书不是万能的,需要利用相关资料书与参考书。

类型:字典,词典,类书,百科全书,政书,年鉴,手册,书目,索引,表谱,图录,地图,名录等。

工具书结构:是指工具书的整体构成形式和各部分的基本体制。

二工具书分类

1.字典和词典

中国第一部以分析字形,探讨字体结构源流为主要内容的字书:《说文解字》

中国第一部以训释字义和词义为主要内容的训诂书:《尔雅》

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以归纳字音,探求声韵源流为主要内容的韵书:《广韵》

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书,现存第一部大型官修字书:《康熙字典》

中国第一部创立“词条”,首次收录了反映科学文化知识的百科词条:《辞源》,《辞海》

中国第一部按注音字母音序排列的词典:《国语词典》

分类:从查找,使用字典和词典方面可分为:

1.语文字典:标示汉字形体,注出读音并解释字义,如《新华字典》

2.语文词典:解说词语的概念,意义与用法,对字的形,音,义也加以说明,如《现代汉

语词典》

3.学科(百科)词典:解说单科或各门学科知识语词的,如《政治经济学词典》

4.专名词典:解说专门名称语词,有人名词典,地名词典,书名词典等。

附:八十年代出现的“辞典”可分为:①通代诗文鉴赏辞典②专类诗文鉴赏辞典

③书画鉴赏辞典④专书鉴赏辞典

结构:分为

前言:一般是对字典,词典编纂意图,编纂过程,编纂工作中的某些具体问题以及主要内容,功用的概括说明。

凡例:是对字典,词典编纂体例的介绍,

附录:是字典,词典的附属成分,主要提供一些常用的参考性,指南性资料。

索引:是查考内容的检索途径。

正文:是字典,词典的主体,它由具体的词条构成。

词条:①词头

②释文:注音,释义,举例

③参见:就是对内容相关的词条所作的指引互见,拓展了知识范围,深化了词条内容,便于人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全面深入的了解词意义。

2.类书

定义:类书是辑录古籍片断资料,整篇或整部著作,按类目或韵部编排,以供寻检,征引,校勘或辑佚古典文献的工具书,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具书,内容最广泛,资料最丰富。

结构:古代类书以“天,地,人,事,物”为类书分类的框架结构,再设置大类,小类,区别子目,形成一个互相区分又互相联系的分类系统。

现代类书采用了现代科学分类体系,提供了较多的检索途径,查考性有所加强。

编排法:①按类别汇集资料,“事以类聚”“事类想从”

②按韵目编排,如《永乐大典》,此法强化了类书的检索功能。

①②区别:由认识模式为基础的分类结构,变为以既定韵目系统为依据的韵目结构。

特点:①资料来源上,博采群书,内容广泛。

②编纂方法上,抄录古籍,采辑资料。

③编排体例上,按类别编排,或按韵部编排。

功用:①从类书中可以查找事物的起源,查考典故出处,查检诗词文句,检索参考史料。

②校勘考证古籍及辑录散佚或残缺古文的佚文。

内容:主要是辑录各类古籍中的原始资料,其性质为资料汇编。

局限性:①具有封建迷信,伦理道德色彩,书中还有不少错误。

②作为工具书,古代类书缺乏完备的检索系统。

中国第一部类书:三国曹丕时《皇览》(已佚)

中国最大的类书:明代朱棣时《永乐大典》

中国现存最大的类书:清康雍时《古今图书集成》

中国第一部开创“事文合编”体制的类书: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中国最早按韵目编排的类书:唐颜真卿《韵海镜源》

类书与丛书的区别:丛书是在一个总书名下汇集了多种书的一套书,每一部单行的图书,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目,因此丛书能起到保存整部图书的作用。

类书则是把从许多图书中抄录出来的资料,分门别类的编排组成一部新书,因此类书一般只能起到保存古籍中片断或整篇资料的作用。

类书与诗文总集的区别:诗文总集收录的仅限于整篇的诗文作品,而类书辑录的资料既有诗文之作,又有其他形式的技术,既有整篇作品,又有片断资料。诗文总集按作品时代,作者等编排,类书则按辑录资料的内容分门别类或按韵部加以编排。

类书与百科全书的区别:百科全书是采用条目形式,把某项内容写成专文,对各类知识作全面系统的叙述与介绍;类书是汇集前任著作,按类目或韵部编排,内容上总是沿袭传统观念,没有创新。

类书与政书的区别:①内容上,政书重点记述有关典章制度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专门的典制史;而类书则一般包罗广泛,兼顾百科,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即类书是一种资料汇编,而政书是一种历史著作。

②编纂方法上,政书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做出融会贯通的记述。因此政书所提供的不是原始资料,而是系统论述;类书则只是辑录资料,“述而不作”,因此它只能提供有关某一方面的原始资料。

3.百科全书

定义:百科全书是知识的总汇之书,是历史上科学文化的一切成就的总结与总数,也是全面系统的介绍当代世界上各个学科的全部知识,特别是最新成就的总库。是否有一步优秀的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的尺度之一。

分类:①综合性与专业性

②国家性和地区性

③少年儿童和成年人

特点:①在内容方面,概述各门学科领域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对各类知识概述时,又都力求全面,客观,富有时代感,撰稿人都是有名的专家学者。

②在编排体例方面,以条目为基本单位,按词典形式加以编排。有完备的检索系统和完整的参见系统,有连续不断修订,补充的制度。

功用:①它宣传新思想

②它传播新知识

③它可以补充学校教育之不足

④它既有可读性,又能满足人们检索学科资料的需要

发展趋势:趋向系列化,日益加强其检索作用,不断提高装帧水平,在编排中越来越多的运用新技术。

结构:前言,凡例

正文:百科全书的正文是由条目组成的,条目是对一个独立概念或只是主题的系统概述。

条目:①条头

②释文:定性叙述,条头词的词源知识介绍,概念或主题的历史发展渊源沿革,概念或主题的基本内容,基本事实,基本状况,参阅性资料。

③参考书目

插图:百科全书的插图具有数量多,种类多,印制精美的特点

附录:是为了扩大查考功能而编制的必要的附属成分。

索引:是百科全书最重要的辅助检索系统。

近代最有影响的百科全书奠基之作:狄德罗《法国大百科全书》

4.政书

定义:政书原是典章制度专史,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由于它具有资料汇编性质,所以一般也把它作为工具书使用。

分类:①通记历代典制及其史实的“十通”

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