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
解读十八大报告新方位 新目标 新要求
解读十八大报告新方位新目标新要求
“改革”是十八大报告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全文出现86次。
十八大报告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30多年来,我们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推动的,未来中国的发展,也必须要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在新的时期、新的历史背景下,改革开放如何往前推进,恐怕要更多地注重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事关改革开放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大目标、大任务。比如我们的改革是为改革而改革,还是为人民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我们的改革必须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着眼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着眼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的开放同样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改革开放的大目标,而且我们还要让改革开放各项制度更加协调、更加系统、更加成熟。
对于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论述与战略部署,应该从整个十八大报告全部恢宏内容、完整体系来理解。从这样的角度分析,可以概括为六个新,即新方位、新起点、新挑战、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
一、新方位: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处在新的历史方位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党的十八提出,要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并处于新的历史方位。
一方面,从中国自身的发展战略进程看,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并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开始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在进入新世纪之际,为了巩固和提高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党和国家确定了新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新世纪头二十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五年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各方面去得了重大进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际上向着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开始迈进。
简述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简述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近年来,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推进着现代化建设,呈现出了新的历史方位。这一方位的核心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这一方位的实现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经济领域得到了显著体现。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已经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我国逐渐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向高技术和高价值产业。同时,我国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构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社会建设方面,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福祉水平。我国基本实现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的全覆盖,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公平的分配。同时,我国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的生活条件和获得感。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为全球注入了正能量。
在文化领域,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中国文
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积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使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力。我国还加强了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文化展览、文化节等活动,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二)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二)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改革必须注意公正
另一个必须考虑而被一些人当作必须支付的“改革成本”的问题是社会公正问题。
人类历史上的每次改革﹙包括革命在内﹚,其本质都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包括重新分配社会的政权﹑财富﹑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而分配原则必须要符合当时社会中人们承认的公正原则,当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对这一社会中通行的分配原则认可时,这套原则就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了道德合法性。如改革之前,牺牲了机会均等的结果均等,在当时被认为是合理且能被接受的。但公平正义等观念却又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的,有其时代含义。改革开放以后,原有的小农式公平观念被破除了,中国需要建立新的平等观与正义观,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看待改革中的公正问题。
这里必须先厘清一个问题,即正义与平等这些人类基本原则是否有国界。自从启蒙时代以来,正义﹑公平﹑自由﹑人权这些人类基本原则其实有其确切含义,尤其是社会公正问题,因其牵涉到社会财富的分配,其涵义更是非常确定,具体说来有三点,第一是起点的
公正,即机会均等,第二点是过程的公正﹙这牵涉到竞争规则的公正﹚,第三点是结果的公正。社会公平的第一原则即机会的均等,在西方社会那种市场经济体制下已不成其为问题,这些国家所苦的是结果不平等。罗尔斯的名著《正义论》发表于1971年,完全适应了当时美国调整分配原则的需要。罗尔斯阐释正义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是美国独立宣言中承认的原则,第二个差异原则主要强调以补偿原则促使第一个原则的实现,意在关怀弱者。由于世界现代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西方文化认同的过程,这些原则对人类社会有一定的普适性,不管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只在处于现代化进程当中,大概不应该对这些大原则的基本要义进行质疑。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一)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一)论文报告
一、引言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及意义
1.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2.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
3.改革开放的意义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1.市场化改革的过程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四、国有企业改革
1.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2.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
3.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与挑战
五、金融体制改革
1.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
2.金融体制改革的成果
3.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与挑战
六、农村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
1.农村改革的历史背景
2.农村改革的成果
3.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七、改革开放的百姓故事
1.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
2.民间企业创业史
3.改革开放的教育发展
八、结论
五个案例
一、中巴自由贸易区建设
1.背景
2.成果
3.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与监管政策
1.发展历程
2.监管政策
3.未来发展趋势
三、北京自贸区的探索与实践
1.背景和概述
2.政策措施
3.成效和展望
四、湖南省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
1.背景和概述
2.政策措施
3.成效和展望
五、京津冀协同发展策略的落实
1.背景和概述
2.政策措施
3.成效和展望
论文报告
一、引言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中国推进国家现代化和世界化的必由之路。自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了
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措施,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长歌。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阐述中国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及意义
1.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是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的选择。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国民经济面临总体破产的危机。70年代,伴随着世界局势的
党对历史方位的新判断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对历史方位的新判断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高建生
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
高建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科学定位党的历史方位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党的十九大关于
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判断,实现了党的历史方位认识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要对改革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前提
有科学的定位,对可能出现的各方面错误倾向有自觉的排除,对推进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有明
确的意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有不断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历史定位;党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在中国共产党96年发展,特别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准确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构成为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前提。
党的十九大深刻总结当代中国社会近40年改革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实践、新发展,对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了新的重大判断:“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定位不仅深化了党对
所处历史方位判断的科学认识,而且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鉴于党的历史方位的定位,事实上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的全局性、根本性和决定性影响,深入分析党的历史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历史方位认识上不断深化的过程,理解
和把握党的十九大关于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判断,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社
.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
.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
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阶段(1949年前后):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正面临巨大的挑战,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贫困程度深重。中国共产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等措施,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2. 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0年代至1970年代):这个阶段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工业化的时期。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大规模的农村集体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难。
3. 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至今):这个阶段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步进行改革开放。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农村改革,城市工业企业改革,价格改革,金融改革等,这些改革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
4. 现代化建设阶段(2000年代至今):这个阶段是中国经济迈向现代化的时期。中国经济在这一阶段加快了对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同时,中国也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正努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发展协调,提高民生水平,推动绿色发展和开放型经济建设。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内容提要]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的首要方法论。在人类历史进程的阐发中,他从这两个视角出发,形成其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当前,唯有从“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的辩证统一出发,才能科学界定现实社会的历史方位,并由此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意义,切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
导地位。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
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这种情况下,以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为视角探讨现实社会的历史方位,并由此切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于增强其合法性与凝聚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相统一: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两个伟
大发现”,其中第一个就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他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被驱逐
经过长期努力,()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W+时政试题任你刷,精准、面广、新鲜。
经过长期努力,()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
C.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代
D.全面决胜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时期
参考答案:A
【解析】: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来源:365时事政治网。365时事政治网,让您时政不再丢分。加入会员,给我们更好服务您的机会,就是给您增加上岸的保障。学时政,就上365时事政治网。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二)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二)
论文报告: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二)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198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标志着中国近代历
史的一个新的转折点。改革开放政策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引进外资和技术,实现了国际贸易的开放,使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二、农村改革是中国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改革。这一改革的核心是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设。这一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为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改革的重要方向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采取了多种方式来改革国有企业,例如设立股份制公司、实行联营和合作制、引进外资等。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四、私营企业是中国改革的积极推动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企业凭借其创新和灵活性,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私营企业在中国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改革的成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是极为
惊人的。由此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变化,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奠定了走向现代化的基础。
案例一:乡镇企业改革中的成功实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乡镇企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得到了广泛发展。在一些地方推行乡镇企业改革,在企业体制、人员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成功的,并且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案例二:陶瓷行业私营企业的发展
怎么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简答
怎么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简答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指中国当前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和继续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努力,中国正在经历着一系列变革和转型,这些变革不仅对中国自身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世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逐步解析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意义和特点。
首先,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发展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创新能力快速增强。这些进步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新的历史方位的理解需要认识到,中国已经从过去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富强、自信和现代化的国家。
其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追求民族复兴的迈进。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历史走向伟大复兴的正常要求。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数十年的战乱和外国侵略,国家百废待兴,民众苦不堪言。然而,中国人民没有放弃,在毛泽东等伟大领导人的带领下艰苦奋斗,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如今,中国已经取得了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正在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断奋斗。
第三,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主权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经辛酸历史,始终保持独立自主的意识。中国
在探索改革开放道路的同时,坚持不搞制度模仿,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选择。中国在发展自己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制度时,不断弘扬本土文化,保持了国家的独立性。中国正在成为维护自身主权和构建国际秩序的积极力量。
最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的表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进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事务已不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舞台,每个国家都应当承担应有的责任。中国积极倡导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的建设和改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正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努力。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廖新文
(叶城县委党校新疆·喀什844900)
摘要“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找准历史方位是关系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思想、发展方略的根本性问题,是实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历史方位主要矛盾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要政治论断,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有丰富内涵和深远意蕴,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使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五年深层次的变革决定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
我们引导团结带领中华民族不断努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建立了新中国,从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并不断朝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两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前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全方位深层次变革的五年。面对国内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创新型国发展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步推进。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动荡的外部环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变化和调整。
科学判断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
科学判断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
作者:龚云
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22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角度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判断。
从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根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为社会主义向中高级阶段发展打基础的阶段,是社会主义优越性逐步彰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发展是第一位的,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我们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计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来裁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些超越历史阶段的过高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必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较高级阶段,我们不能将其凝固化、永恒化。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生产力不能再称之为“落后的社会生产”,而是能够基本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较为先进的生产,我国的社会生产水平取得了历史性巨大发展和飞跃,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当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对世界经济的贡献都位居前列。可以说,我国的社会生产已基本摆脱了落后状况,正在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变化相适应,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他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二)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二)
引言
中国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本文将以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
经济方面的历史方位
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方面,是中国经济从封闭落后向开放发展的重要转折点。197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通过引进外资、建立经济特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从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逐渐市场化,农民开始自主经营;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逐步完善。同时,外贸出口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全球化进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政治方面的历史方位
中国改革开放对中国政治制度和体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政治体制仍然保持着较为封闭和集权的特点。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深入,中国政治体制开始进行调整和改革。
中国的政治改革主要体现在权力分散、决策程序透明化、民主参与等方面。政府开始推行依法治国,加强行政和司法改革,保障公民的权益和自由。同时,中国的政治参与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逐渐民主化,公民的参政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时候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间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从2012年开始的。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重大判断。进入新时代,是从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和十八大以来5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学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所要求的新气象新作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完成新的历史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新时代的主题来看,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科学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科学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作者:黄守宏
来源:《学习活页文选》2017年第60期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科学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于正确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来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历史方位是指客观事物在历史进程中的前进方向和所处位置。古人说,“辨方位而正则”。认清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是决定发展成功的根本性问题,但要认清历史方位绝非易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发展上既有顺利推进、不断取得成就的时期,也有遇到挫折、走弯路的时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历史方位的认识正确与否。
科学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保证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举措和各项工作切合国情实际、发展阶段的关键,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基础和实践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也是正确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根本指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变化趋势、外部条件等,精准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
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以及其历史方位的理解
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以及其历史方位的理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实现中国梦,“两个基本点”即全面深化改革和坚持群众路线,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改革会是下一个阶段我们党执政工作的重要内容。
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尽管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但在公开报道中,将“四个全面”并提,还是第一次,意义深邃。
“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个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1978年至今,中国的经济改革已在各种阵痛中行进了整整20年,目前正经历着“边际效益递减”的痛苦历程。而推根溯源,改革“边际效益递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所有发生在经济领域的问题,其根源却深植于非经济领域,根本不是单纯的经济改革所能奏效。这一切意味着继续改革需要解决几个认识上的问题﹕第一,为什幺需要对改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和检验而这种检验与审视为什幺又必须超越意识形态的限制﹖第二,一个国家的改革单纯局限于经济领域是否明智﹖第三,改革中的公正问题居于何种地位,是否需要对改革作出价值判断﹖
对改革必须进行批判性审视
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场改革,都是对旧秩序的一种颠倒和社会利益的重新配置,势必要遭到各种各样的反对。为什幺我国在80年代会出现那种以意识形态标准来划分改革与反改革阵营的情况﹖原因在于人们刚
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来,非常担心左的回潮,担心走回头路,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局面﹕谁对改革持有批评意见,谁就会被看作是反改革派。这种划分过于简单,改革中出现问题,应该允许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公开的传媒指出来,采取“驼鸟政策”回避问题无且于问题的解决。
笔者认为,对改革的批判应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改革目标的批判,二是对改革过程的批判,三是对改革方略的批判,四是对改革手段的批判。考察发展中国家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矛盾﹕所有的不发达国家在政策上都赞成更大的平等,它们在计划工作中通常突出地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作一个实际的目标。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会宣布政府的目标是通过让极少数的特权阶层更富有来创造更大的不平等,它们都自称坚持平等理想并正在制度层面上落实这一理想。但实际情况却表明﹕赞成更大平等的郑重宣言与明显的更大不平等的趋势之间存在着自相矛盾的问题。对于这个矛盾的解释必须与不发达国家的权力分配联系起来,比如当代中国正是在改革过程中,严重变形的权力之手介入国家资源分配,才导致在短短十多年内,迅速走完从平均主义到贫富差距过大这一段漫长的路。这一点说明,我们必须要对前20年的改革手段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和检验,否则就无法解决层层累积的社会问题。
要言之,对改革过程偏差的批判的着力点应该回到改革过程发生的原点来。这个原点就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权力大规模地介入国家资源配置。这里仅举两例﹕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我国有两项计划经济体制的遗产不可不处理,一是国家资源的管理配置,二是庞大的国有资产。我国现在的“仿真市场经济体制”与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有一个最主要的差别,那就是资源配置不是由市场这
只“看不见的手“来承担,而是由政府代行市场功能,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使权力这只严重变形的手介入国家资源配置,导致腐败现象丛生,寻租活动猖獗。而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严重缺陷,又使得国有资产成为各种利益集团寻租的“猎物”。有此两点,我国在理论上坚决反对私有化的同时,却有少数权力圈中人利用自己手中的的权力完成了私人资本原始积累,从而造成了这样一种与改革目标相违背的格局﹕一部分人承担改革代价,另一部分人却享受改革成果。而这种格局的形成,引起了社会种种不良事后反应,累积成今日无法避开的社会矛盾。
对改革方略的检讨其实也必须进行。因为一个国家如果仅以经济发展为最高导向,只以金钱来解释成功,就会导致全民群情汹汹地追逐金钱,置具有超越性的社会目标于不顾。一个社会如果有50%的人追逐金钱,还有另一部分人却致力于其它方面的社会建设,这个社会还不能说是病态的。但如果绝大部分人都将追逐金钱悬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整个社会充斥着患了金钱迷幻症的人们,这个社会就只能说是病态的。因为一个国家毕竟不是一个巨型公司,国家领导人的职能也不是董事长,国家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理念导引。
追根溯源,中国社会现阶段的社会动力﹙金钱至上﹚及社会交易规则﹙权钱交易﹚的形成,完全是制度的产物。本人曾多次谈到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一个本质的区别﹕发达国家制定新法规的难度相当大,需要经过反复争论才能出台,而一旦出台,执行起来就毫不含糊﹔而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则都有这样一种通病,出台法规容易,而执行起来却严重走样。如我国近两年平均每18天就出台一项法规,但整个社会却陷入有法不依﹑执法者违法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局面,以至于中央政府不得不将反腐败的重点收缩到反司法腐败与军队腐败这两个重点区域。究其根源其实并不复杂,因为在全能政治下的权力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必然造成价格的扭曲﹕只要公共政策是由非市场力量所决定,那幺在缺乏有效监督和有效政策手段控制的情况下,这些政策﹙包括法律﹚就具有增大扭曲性的巨大潜在可能。
要言之,对改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和检验必须超越意识形态的限制﹕批评改革未必是反对改革,爱之深才责之苛﹔如果总是超越不
了“左派”“右派”“改革”之类的阵营划分,必将限制我们对改革的反思向纵深拓展。目前有些争论其实完全是在对改革缺乏常识判断的情况下展开的,这类争论再轰轰烈烈也无助于解决问题。所有的现实都向我们发出警告﹕对改革的认同已不应该局限于名义,而应该看其实质内容。批评改革者未必都是“左派”,拥护改革者还得看他拥护的是什幺内容的“改革”。如果我们放弃对改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和检验,只会导致改革过程偏差的加大。
单纯的“经济改革”能否通向成功
对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来说,现在最使他们困惑的一个问题是﹕社会进步是否可以只通过单纯的“经济改革”达到﹖近20年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一些经济学家们开始系统性地研究经济力量与社会制度﹑政治安排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般来说,社会发展其实就是人类扩张选择的一个过程,经济增长的基本目标也是扩张人类选择。经济增长往往通过三种途径达到,一是扩大资源基础和积累资本﹔二是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等方法来改善人力资本﹔第三则是通过改善制度结构。制度对人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制度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通过塑造动力,以及通过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则而实现社会进步。成功的制度创新往往能对个人和社会选择权利起到很好的影响,并通过为社会提供更有效率的组织经济活动的途径而对发展作出贡献,最后通常导致经济基础性的调整。
中国的问题其实也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一样,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如果仅从经济学意义上考察已失去了意义,因为我们现在的经济学的发源地是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用纯粹的“经济术语”──总量概念的就业与失业﹑储蓄﹑投资与产业,以有效市场为先决条件的需求﹑供给及价格──进行的分析可能有意义并得出合理的推论,那是因为这些概念﹑模型和将它们结合在一起的理论相当符合发达国家的现实。但在不发达国家不能用这些方法,除非是想让分析离题和严重错误为代价。当市场不存在或高度不完全竞争时,不能运用上面提到的那些假定的﹙以及许多其它的﹚经济术语。为什幺﹖道理很简单,经济学是门经验科学,实践变了,理论就得跟着变。运用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脱离了观念和制度。在发达国家,观念和制度或是被合理化,达到了给予经济发展以动力的程度,或是进行快而稳的调整,这个假设在不发达国家并不成立。我们是亚洲国家之一,在这里可以先考察一下其它亚洲国家的历史及现状,有助于我们认清自己的问题。
所有亚洲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社会的不平等原则。在19世纪以前,不平等原则主要是由出生所造成的不平等,人们因出生而简单地处于不同的社会等级中。随着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殖民者的到来,导致了一个新的阶级──小企业家组成的中产阶级以及受过教育的新贵们──的形成,为原来的不平等注入了新的内容。这些受过教育的统治精英们在亚洲20世纪的历史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以后用暴力对亚洲社会权力结构进行破坏的社会革命中,少数精英成了号召者与组织者,而亚洲的群众既没有愿望也没有必需的能力参与现代的政治活动。以前的社会不平等原则依旧沿袭下来,阶级等级观念仍然具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