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体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什么是体育课程标准
什么是体育课程标准体育课程标准是指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的规范和指导。
它是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和指导的依据,也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自信心,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体育课程标准是分年级、分学期、分内容的。
在小学阶段,体育课程标准主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的培养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包括跑步、跳远、投掷等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在初中阶段,体育课程标准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体能、协调能力、灵敏性等方面的提高,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和运动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阶段,体育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
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因此,体育课程标准是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对体育课程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同时,体育课程标准也需要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学校需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体育意识。
只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够更好地实施体育课程标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自信心,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标准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我对《课程标准》的认识讲稿
浅析我对《课程标准》的认识授课人:师德福教学内容提纲1、什么是《课程标准》?2、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什么?3、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课程标准》有什么功能?5、教师为什么要研读《课程标准》?6、为什么要用学科《课程标准》代替原有的学科《教学大纲》?7、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背景?8、课程标准修订后课程容量与难度上有没有变化?9、这次课程标准修订是如何组织开展的?经历了哪些过程?10、“新课程标准”新在哪?一、什么是《课程标准》?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下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四个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一个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三个体现),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三个规定),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两个建议)” 。
这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功能和概念所做的简明界定。
反映了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功能从传统的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它是按门类制定的;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年版)第一部分前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以下特性:基础性——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践性——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
健身性——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合性——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精神,高中学生可以在学 校设立的选修I范围内选择5个学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 进行学习。
高中阶段学习内容示意图
选 修 内 容
目 标
运动参与维度
身体健康维度
运动技能维度
心理健康维度
社会适应维度
选 学 项 目
球 类 运 动 模 块
体操类 运 动 模 块
田 径 运 动 模 块
康教育合而为一的课程。本课程在关注学生学习体
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
功能,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
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 社会主义的精神。
三、 课程的基本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健康
体魄 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 性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 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 体育的基础
4.美 国
美国德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规定高中学生只
在一年级学习必修的内容,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体 育课都是选修;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选择课程内容, 还可以选择老师上选修课。学完一个项目还可以再选 另一个项目,学生按学习的课时计算得到的学分。
5.其他国家
意大利:在每周2节体育课的基础上,每学期另外开设6学时
冰雪、 水上运 动模块
民族民 间体育 模 块
新 兴运 动模 块
必 修 内 容
运动参与维度 身体健康维度 选 学 项 目
运动技能维度
心理健康维度
社会适应维度
球 类 运 动 模 块
体操类 运 动 模 块
田 径 运 动 模 块
冰雪、 水上运 动模块
《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特点及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特点及实施建议从《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整体出发,对其进行研读,可以发现不少新的特点,体现了新时代对科学教育的新要求。
(一)一至九年级整体设计国家的课程方案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打通了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要求,科学课程也不例外。
这虽然有利于科学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实施,但也对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教师的眼光不能只放在自己所任教的年级上,需要瞻前顾后,注重前后联系,关注学段衔接,从整体和大局的视角出发看待问题。
《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设计逻辑非常严密。
从学段上看,《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设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四个学段,体现了进阶要求;从课程目标的达成来看,《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核心素养为纲,由核心素养、学段目标、学习内容、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各要素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二)核心素养导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就是基于核心素养,课程内容的建构也是基于核心概念。
其内涵可以“一核心、三维度、六大素养”来归纳。
一核心: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三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六大素养对应三个维度。
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对应文化基础,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对应自主发展,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对应社会参与。
而科学课程标准则凝练了四个核心素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是单独存在的。
科学观念是基础,也是实现其他核心素养的载体。
它既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一些具体观念,也包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还包括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科学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
《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思维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联想与想象、重组、发散、突破定式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及其在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还要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即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推理与论证、创新等科学思维方法。
2022年版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大纲
2022年版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大纲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综合性。
二、课程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
2.落实“教会、勤练、常赛”。
3.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
4.注重教学方式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体育学习实践性和健康教育实用性的特点,强调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
5.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
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学习评价的激励和反馈功能,注重构建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结合。
6.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三、课程目标(一)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
【运动能力】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包括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三个维度。
【健康行为】指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
包括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四个维度。
【体育品德】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
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三个维度。
(二)总目标1.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
2.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三)水平目标【水平一】1.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
①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游戏,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②学练和体验移动性技能、非移动性技能、操控性技能等基本运动技能。
2.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课程的新特征
体育课程的新特征
体育课程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性化教学:体育课程越来越重视个性化教学,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身心发展基础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方式展开教学。
2. 健康导向: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育体与育人、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充分体现健身育人的“人本”特征。
3. 多样化的项目:体育课程日益丰富,结合游戏、团队比赛等形式,涵盖体现体能强度与灵活性的多种体育项目。
4. 培养综合素质:体育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会合作,通过比赛增强勇气,从而提高交往能力。
同时,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有礼貌、健康和个性,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品行和良好的心态。
5. 互动性和参与性:体育课程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动作示范、重点讲解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结合,将集体学练、小组学练与个人学练有机结合,激发所有学生的体育学练热情。
6. 科技融合:体育课程也呈现出与科技融合的趋势,例如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进行模拟训练,利用大数据进行学生运动表现分析等。
以上特征并非全部,但总体来说,体育课程的新特征强调个性化、健康导向、多样化项目、综合素质培养、互动性和参与性以及科技融合等,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制订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收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一 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程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
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融入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并突出健康为目标的一门课程。
有关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也都是紧紧围绕着增进健康这一主题进行陈述的。
二 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课程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课程标准》并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给各个学校、教师和学生留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
只要各个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和特色,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可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
三 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根据健康三维观、体育本身特点以及国际课程的发展趋势,拓展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领域。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考试试卷(含答案)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4分,共40分)1.()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
A、运动参与B、运动技能C、身体健康D、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2.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主要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具有很强的()。
A、实践性B、学术性C、理论性D、普遍性3.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的特点是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A、课程设计B、课程构建C、学习评价D、课后练习4.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选课在开始选项之前,体育教研组应向学生介绍选项的具体操作流程,学生填写选项意愿表,最多可填写()个运动项目。
A、1B、2C、3D、45.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
A、相互尊重B、文明礼貌C、文化素养D、体育道德6.新课程的体育学习评价从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以及()五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
A. 竞赛成绩B. 健康行为C. 平时表现D. 发展潜能7.课时教学计划要根据模块教学计划,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订,主要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学法与教法、()、安全防范措施和教学后记等基本要素,形式可以多样。
A、运动负荷 B.运动密度C、练习密度D、运动强度8.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应为()。
A. 由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变 C 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B.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D. 绝对性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9.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
A、基因B、体质C、柔韧D、心率10.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分组的主要形式为随机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合作型分组、帮教型分组、()。
义务教育体育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体育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体育新课程标准是指针导学校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新课程标准》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和要求。
根据标准,义务教育体育新课程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 科学规范: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应基于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体育教育的目标,科学设计体育教学计划,确保学生获得科学、全面、系统的体育教育。
2.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身体素质、动作技能等,同时注重德育、智育、美育和劳育的培养。
3. 多元评价:评价体系应多元化,通过观察、测试、表演等方式进行,全面了解学生在体育上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4. 开放性:课程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适应性,能够灵活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提供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活动。
5. 教育质量导向:课程的设计应注重质量和有效性,体现培养学生成才需求,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实践能力的效果。
通过实施义务教育体育新课程标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和体育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具体目标
内容标淮
2、具体目标从以下五方面体现:
2、 具 体 目 标
运 动 参 与
运 动 技 能 身 体 健 康 心 理 健 康
社 会 适 应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 性具体目标按水平划分:
小学
水平1 1~2年级 水平2 3~4年级 水平3 5~6年级
初中 水平4 1~3年级
2、具体目标
(三)建立了体育课程标准的评 价体系 1、什么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 的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就是通过各种测 量,系统地收集证据,从而对 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 予以确定。”
一
2、 课 程 的 基 本 理 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 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 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 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 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本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 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 提高为目标; 2)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 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3)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 实施的全过程。
社会适应
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 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把体育活动 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的能力迁移到日常 的学习生活中去。在1~6年级,着重帮助 学生了解一般的游戏规则,学会尊重和关 心他人,并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行为;在 7~9年级,注重学生对运动角色和体育道 德行为的识别,对媒体中的体育与健康信 息作出简单评价的能力。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定向运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定向运动一、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二、课程理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坚持“健康第一”;2.落实“教会、勤练、常赛”;3.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4.注重教学方式改革;5.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6.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三、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
让学生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学会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四、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根据课程目标的四个水平,设计相应内容。
针对水平一目标,专门设置基本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为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学练奠定基础;针对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目标,分别设置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健康教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其中,健康教育由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生物学、科学等多门课程共同承担,体育与健康是落实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
五、课程实施这里,教育小新给老师们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第一,编制课程实施计划,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老师们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课程的育人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在一、二年级,重点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在三至六年级,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每学期指导学生学练2个不同的运动项目,在重点发展学生各种体能的基础上发展多项运动技能;在七、八年级,一个学期指导学生学练1个运动项目,在继续发展学生体能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专项运动技能;在九年级,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一个运动项目进行1年的学习,保证学生初中毕业时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
体育与健康 新课标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摘要:1.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概述2.新课标的主要特点3.新课标对体育教育的影响4.实施新课标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正文: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我国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为了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制定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中小学体育教育进行全面改革。
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强调体育与健康的融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新课标的主要特点新课标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 强调体育与健康的融合,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2) 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3) 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4) 倡导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5) 强调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6)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体育素养。
新课标对体育教育的影响新课标对体育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2) 强化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使学生更加关注自身健康;3)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育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4) 激发教师教学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5) 强调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施新课标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尽管新课标对体育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1) 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有待提高;2) 体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和学校难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3) 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影响新课标实施的全面性。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2) 优化体育教育资源分配,保障新课标实施的顺利进行;3) 完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体育素养。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对我国体育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体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新
1、《体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体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1. 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一)课程的性质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育课程的特点,将体育新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体育学习能力。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课程目标。
(三)课程价值获得体育新的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掌握体育新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提高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增进身体健康。
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提高心理健康。
使学生在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介
(续)
• 在评价内容上,包括体能、知识和技能、学习态度、
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 • 在评价方法上,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定性与定量 评价、相对性和绝对性评价相结合 • 在评价主体上,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 评等。 • 在对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进行评价时,允许学生在 考核内容和方式上有选择权。
3情感体验,确立学 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 不仅告诉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 告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如何评价一堂体育课的优劣
1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2、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 3、教学目标是否得到整体体现 4、课堂教学的创新程度如何
3、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确定
与义务教育体育课程相衔接,《课程标准》
设置了两级学习水平(水平五、水平六)和七
个系列(田径类项目,球类项目,体操类项目, 水上或冰雪类项目,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新 兴运动类项目等六个运动技能系列以及一个健 康教育专题系列)。
(续)
• 水平五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同必修内容, 其中,六个运动技能系列必修10学分,田径运 动至少必修1学分;健康教育专题必修1学分; 1学分相当于18学时; • 水平六是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发 展性学习目标; • 每个系列包含若干模块,每个学生可以选 择模块进行学习,但不宜超过五个不同的运动 项目。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
主要特点和课程结构
季 浏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主 要特点
(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 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 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 的的必修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
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融入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并突出健康为目标的一门课程。
有关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也都是紧紧围绕着增进健康这一主题进行陈述的。
二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课程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课程标准并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给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留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
只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可以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
三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根据健康三维观、体育本身特点以及国外课程的发展趋势,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
学习内容的拓展有助于本课程目标的实现。
四划分学习水平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在各学习领域设立了六个学习水平,即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小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预期应达到的学习结果。
考虑到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课程标准在各个学习领域设立了水平六,作为高中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性要求。
其他学段学生也可以将高一级水平作为本阶段学习的发展性要求。
五明确学习目标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行性,学习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以观察的。
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全新的学习领域,要求学生更多地在运动实践中体验自身心理活动并形成良好的行为表现,因而这两个领域的学习目标尤其强调应是学生自己可以体验到的,并最终表现为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改变。
教师通过对学生态度和行为习惯表现的观察,判断其教学活动的成效,这使课程在情感、意志方面的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的要求变为可以观测的行为表征,既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从而有效地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现。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小学体育课程是学生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丰富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积极的体育态度以及良好的体育习惯的重要途径。
因此,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应当明确体育教育的总目标。
体育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体育锻炼,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体育态度。
这一目标是小学体育课程的根本要求,也是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应当明确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小学体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体育锻炼、体育游戏、体育竞赛等方面。
其中,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程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体魄的重要途径;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意识的有效手段;体育竞赛是检验学生体育水平和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重要形式。
这些内容的明确和规范有助于教师们有的放矢地进行体育教育工作。
再次,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应当明确体育教育的教学要求。
体育教育的教学要求应当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
教学目标应当明确具体,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又要求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和良好的体育习惯。
教学内容应当科学合理,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教学方法和手段应当多样灵活,既要注重理论教学,又要注重实践教学。
教学评价应当客观公正,既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注重学生的体育水平。
最后,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应当明确体育教育的组织实施。
体育教育的组织实施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资源的配置等方面。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当科学合理,既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又要符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
教学过程的管理应当严格规范,既要保证教学秩序,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
教学资源的配置应当合理充分,既要注重硬件设施,又要注重软件环境。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体育课程标准
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导语:学校体育课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全面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目标与内容、评价方式以及挑战与改进等方面展开。
一、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国家教育系统对学生身体素质与发展需求的认识和要求,通过充分调研和专家讨论,制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标准。
标准应该兼顾学生发展需求、教师教学实践和课程实施条件,并定期修订与完善。
二、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体育运动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塑造健康的体态、促进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使其全面发展并具备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
三、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体育运动项目的实践、体育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
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如团队合作、领导力和创造性思维等。
四、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
体育游戏、团体合作和个体表现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应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学校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学校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表现和身体素质等因素。
除了传统的课堂测验外,体育技能测试、课堂参与度等方式应该得到重视,并注重鼓励学生实际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六、学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学校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体育课程,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身体素质,提高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七、学校体育课程的挑战学校体育课程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教师素质的不足、课程资金的缺乏以及教学资源的不平衡等。
解决这些挑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八、学校体育课程的改进为了改进学校体育课程,教育部门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深度、增加体育课程的资源投入、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读《体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读《体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体育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出版的一本旨在规范中小学体育教
育的标准性文件。
这本书包含了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过程目标、
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四个方面,其中每个方面都有比较详细的阐述
和说明。
我认为,在过程目标方面,这本书特别值得一提。
因为过程目
标的设置是体现课程改革精髓的一个方面。
《体育课程标准》采取
了按层次分析,按功能分类,按过程目标普及的方法来设计和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高中低层次和全面培养学生的目标。
另外,这本书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也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不断
强调多样性原则,是在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
和不同的文化环境设置的,同时也有益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这本书也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
除了传统的知识面和技能面的考核,更倡导情感面的考核,如体育
精神、健康意识的培养等方面。
这样的综合性评价,更能够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实际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标准》是一本非常实用、可行性很高的标准性文件,是指导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基石之一。
我们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学习它,认真贯彻落实,才能更好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体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体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1. 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一)课程的性质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育课程的特点,将体育新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体育学习能力。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课程目标。
(三)课程价值获得体育新的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掌握体育新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提高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增进身体健康。
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提高心理健康。
使学生在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使学生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2. 构建了《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课程标准》根据社会的需求,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
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1)课程目标。
①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新知识和运动技能;②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③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④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⑤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领域目标。
《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现代三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拓宽了体育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提出了各个领域的学习目标。
☆运动参与的学习领域目标:①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②用科学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技能的学习领域目标:①获得运动基础知识;②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③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④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身体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①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②发展体能;③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④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①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②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③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④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的学习领域目标: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②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新知识的方法。
这五个学习领域是互相联系的,构成了一个学习整体,其中运动技能是学习的载体,其他领域目标,如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多数目标,往往是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和实现的。
要改变运动技能的教学只是传授运动技术的倾向,使运动技能的教学,成为完成多种教学目标的手段。
(3)水平目标。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划分学习水平,制订水平目标。
小学划分为三个水平:—~二年级水平1三~四年级水平2五~六年级水平3初中三个年级为一个水平:—~三年级水平4高中三个年级为一个水平:—~三年级水平5考虑到不同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课程标准在各个学习领域设立了水平6,作为高中学段学生学习体育新课程的发展性学习目标,其他学段的学生也可以将高一级水平目标作为本阶段的发展性学习目标。
水平目标的内容标准,只是提出了一个教学内容的大体框架,对具体的运动技术动作不作规定。
反映了课程标准主要是用目标来统领的内容。
而不具体规定运动技术的动作和各个运动项目的时数比例。
如运动技能的水平目标和内容标准。
课程标准只提内容框架,极大地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为地方、学校、教师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创造空间。
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选择相应的内容达到课程目标。
3. 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课程标准》对课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课程建设评价三个部分。
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力求改变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状况。
(1)学习评价的目的。
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②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
③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④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2)学习评价的重点。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习评价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强调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和行为的评价。
②强调对体育新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评价。
③强调对运动技术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的评价。
④既注重终结性的评价,又注重过程评价和对进步幅度的评价。
⑤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
(3)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
根据新的课程功能,学习成绩的评定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有体育知识技能的评定,而且应包括情感、态度、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①体能。
既包括与运动有关的体能,又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②知识与运动技能。
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达到的水平及运用情况。
③学习态度与行为。
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④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
人际关系、理解与尊重他人等情况。
(4)学习成绩评定的标准。
体育新课程学习的评定采用绝对性标准与相对性标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如在体能成绩的评定中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及提高的幅度进行评定。
4. 注重因地制宜开发与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充分发掘各地课程资源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
(1) 人力资源的开发。
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以及校医等人力资源的作用。
在校外还可以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
在家庭,应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
(2) 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
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开发出常用器材的新功能;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要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等。
(3) 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资源十分丰富,可采用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等措施,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教材;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新兴的运动项目,如简易的攀岩等;要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4) 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等。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要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抓好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内体育比赛,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包括家庭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少年宫体育活动;业余体校训练;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等。
《体育教学大纲》是以运动项目进行分类的;《课程标准》是以五个学习领域进行分类的。
2、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答: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一、中枢神经系统儿童时期(6-12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占优势。
神经过程易泛化,不易集中,并且灵活性大,工作适应能力较成人差,比较容易养成运动性条件反射。
但这一年龄阶段分化能力差。
13-14岁后抑制能力增加,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逐渐完善。
儿童时期神经细胞的工作耐力差,容易发生疲劳,但由于神经过程有较大的可塑性,神经细胞有很快恢复热能平衡的能力,因而疲劳恢复较快。
14-18岁性成熟时期内分泌腺体的活动加强,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的功能有很大影响。
增强了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兴奋和抑制不平衡,对内脏器官的调节也不稳定,因而少年在运动训练时协调和平衡的能力下降,这在女少年表现较明显。
神经调节不够完善,动作控制协调、协调性、平衡性、肌肉的运动感觉等均比成人差。
二、心血管系统儿童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尚未完善,心肌纤维短而细,弹力纤维分布较少,心脏瓣膜发育不完善,心脏容积与体积较小。
心跳频率较快,年龄越小心率越快,每分钟可达70-92次;但每单位面积的心肌纤维的毛细血管数量较多,并且血管壁的弹性良好,动脉血管的口径较大,心脏比较容易把血液输送至血管内,因而血压较低。
运动负荷后脉搏增加较快,但收缩压相对上升较少。
随年龄的增长,血压上升较高,到性成熟期,由于内分泌的影响,心脏血管系统的机能波动颇大,可以造成高血压。
三、呼吸系统结构特点:儿童少年的体形细长,胸阔窄小,呼吸肌的发育落后于骨骼肌,同时呼吸器官的发育不完善,呼吸道狭窄,器官软骨不坚固,器官粘膜幼嫩易损伤等。
另外器官纤毛运动能力差,极易受尘埃和微生物的侵害引起粘膜充血、发炎等。
机能特点:呼吸中枢兴奋性较高,呼吸表浅,频率快,剧烈运动时易产生疲劳,平时供养能力较差,耐缺氧能力较低。
约16、17岁才接近成年。
虽然少年肺呼吸的体表面积比成人大,每分钟流经肺的血量也较多,但在运动负荷时,主要是增加呼吸频率,每分钟达40-50次很常见。
摄氧量较成人少,最大摄氧量较小,这就限制了少年在锻炼时不能负荷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