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下教案(教学资料)

合集下载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高教版)下册教案:两条直线平行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高教版)下册教案:两条直线平行

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2教案

教学内容二、新知探究

若直线

1

l与直线

2

l平行且都平行于x轴,则直线

1

l

与直线

1

l的倾斜角都为0,此时斜率为0.

反之,若直线

1

l与直线

2

l的斜率都为 0,则倾斜角

也都为0, 直线

1

l与直线

2

l平行且都平行于x轴.

若直线

1

l与直线

2

l平行且都垂直于x轴,则直线

1

l

与直线

2

l的斜率都不存在.

反之,若直线

1

l与直线

2

l的斜率都不存在,则直线

1

l

与直线

2

l都垂直于x轴且平行.

若直线

1

l:

1

1

b

x

k

y+

=与直线

2

l:

2

2

b

x

k

y+

=平行,

则直线

1

l与直线

2

l的倾斜角相等,即

2

1

α

α=,此时直

线

1

l与直线

2

l的斜率相等即,

2

1

k

k=.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下教案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下教案

【课题】6.1 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例1和例3是基本题目,前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项;后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是通项公式的逆向应用.

例2是巩固性题目,指导学生分析完成.要列出项数与该项的对应关系,不能泛泛而谈,采用对应表的方法比较直观,降低了难度,学生容易接受.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下角码中的数为项数,

a

1

【教师教学后记】

【课题】6.2 等差数列(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2)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下(人教版)教案:圆柱、圆锥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下(人教版)教案:圆柱、圆锥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下(人教版)教案:圆柱、圆锥(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有关概念及性质,掌握圆柱、圆锥的侧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相应的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计算的能力.

3.理解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主要思想,渗透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圆柱、圆锥的定义以及性质,圆柱、圆锥的侧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圆锥侧面积公式的运用.

【教学方法】

这节课采用实物操作与讲练结合法.首先采用实物展示,用旋转的观点定义圆柱、圆锥,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推导其性质.学生根据纸制模型的侧面展开图,自己推导侧面积公式,体会把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思想方法.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圆柱、圆锥(二)

【教学目标】

1.掌握正等测画法,能够画出圆柱、圆锥的直观图.

2.通过画直观图的过程,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由立体到平面的转换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作图、识图和运用图形语言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作图习惯.

【教学重点】

正等测画法.

【教学难点】

理解正等测画法.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通过立体图形的照片入手,体会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关系.从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入手,总结出正等测画法的具体规则.类比棱柱、棱锥直观图的画法,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直观图画法.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一元线性回归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一元线性回归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

11.3 一元线性回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

(2)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思想及回归方程的建立.

能力目标:

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计算工具的使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细致的学习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

掌握一元回归方程.

【教学难点】

理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概念.

【教学设计】

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不是孤立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变量与变量之间,都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类关系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确定性的,另一类是非确定性的.用来近似地描述具有统计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关系的函数叫做回归函数.一元回归处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问题.如果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是线性的,就是一元线性回归问题.本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只介绍两个变量间的一元线性回归问题.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可以对相应的变量进行预测和控制.回归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本节教学过程中,由于统计量的计算十分繁杂,因此,必须注重训练学生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求解的能力.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新知识】

我们继续研究8个学生的身高与体重的关系.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oxy,x轴表示身高(单位:cm),y 轴表示体重(单位:kg).上述样本中每位学生的身高与体重组成的有序数对(,)

x y,对应于平面上一个点,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散点图.如图10-8所示.

图10−8

表面上散点图中的这些点杂乱无章,但是大体上呈现出一种直线走向趋势〔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不能用一次函数来近似〕.这启发我们,人的体重y与身高x大体上有一次函数的关系,,即可以近似地有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面与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面与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

9.2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掌握异面直线的概念与画法,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难点】

异面直线的想象与理解.

【教学设计】

本节结合正方体模型,通过观察实验,发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了相交与平行外,在空间还有既不相交也不平行,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位置关系.由此引出了异面直线的概念.通过画两条异面直线培养学生的画图、识图能力,逐步建立空间的立体观念.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既是研究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开始,又是学习后两种位置关系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树立考虑问题要着眼于空间,克服只在一个平面内考虑问题的习惯.

通过观察教室里面墙与墙的交线,引出平行直线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的度数存在着什么关系?请通过演示进行说明.”这样安排知识的顺序,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要防止学生误认为“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就平行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的直线”,教学时可通过观察正方体模型和课件的演示来纠正学生的这个错误认识.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是通过观察教室中的墙壁与地面、天花板与地面而引入的.【教学备品】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高教版)下册教案:点到直线的距离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高教版)下册教案:点到直线的距离

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2教案

教学内容的垂线段MN的长度为点M到直线l的距离.

如果点在直线上,则点到直线的距离为0;如果点在直线外,如何求直线0

:=

+

+C

By

Ax

l外一点

)

,

(

y

x

M到直线l的距离呢?

若点M的坐标为)

(2-

3,直线l的方程为0

3

2=

+

-y

x,如图所示,我们来求点M到直线l: 0

3

2=

+

-y

x的距离.

(1)过点M作直线l的垂线,求垂线方程.

由直线l的方程0

3

2=

+

-y

x得直线的斜率

2

1

1

=

k.若

垂线的斜率为

2

k,则有1

2

1

-

=

k

k,所以2

2

-

=

k.由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得垂线方程)3

(2

2-

-

=

+x

y,即0

4

2=

-

+y

x.

(2)求两条直线的交点 N 的坐标.

两条直线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为

=

-

+

=

+

-

4

2

3

2

y

x

y

x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8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8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

8.1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中点坐标公式;

能力目标: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介绍两个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是解析几何的基本公式,教材采用“知识回顾”的方式给出这两个公式.讲授时可结合刚学过的向量的坐标和向量的模的定义讲解,但讲解的重点应放在公式的应用上.

例1是巩固性练习题.题目中,两个点的坐标既有正数,又有负数.讲授时,要强调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特点特别是坐标为负数的情况.

例2是中点公式的知识巩固题目.通过连续使用公式(),强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运用.

例3是本节两个公式的综合性题目,是知识的简单综合应用.要突出“解析法”,进行数学思维培养.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122(=PP x

12PP 的模,叫做点121212(==PP PP PP x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求A (−3,1)、B (2,−5)两点间的距离. 解 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

第1题图

0(=AM x 2(=MB x 为线段AB ,

=AM MB 即

12)(=-x x

01200120,,

-=-⎧⎨-=-⎩x x x x y y y y 解得1212

00

,22++==x x y y x y .

图8-1

一般地,设111(,)P x y 、222(,)P x y 为平面内任意两点,则线段1P 2P 中点000(,)P x y 的坐标为

(完整版)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

(完整版)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

【课题】6.1 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例1和例3是基本题目,前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项;后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是通项公式的逆向应用.

例2是巩固性题目,指导学生分析完成.要列出项数与该项的对应关系,不能泛泛而谈,采用对应表的方法比较直观,降低了难度,学生容易接受.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从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cos

,….

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

,,n a ,.()n ∈N

下角码中的数为项数,1a 表示第由小至大依次取正整数值时,以表示数列中的各项,因此,通常把第n 项a

【教师教学后记】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教案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教案
说明
思考
求解
领会
思考
求解
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
理解
知识

70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1.填空:(1) =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
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设 =a, =b,试用a,b表示向量 、 、 .
启发
引导
提问
巡视
总结
归纳
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
思考
归纳
理解
记忆
带领
学生
总结
50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如图7-9所示,ABCD为平行四边形,由于 = ,根据三角形法则得
+ = + =
这说明,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所表示的向量就是 与 的和.这种求和方法叫做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平行四边形法则不适用于共线向量,可以验证,向量的加法具有以下的性质:
我们所研究的向量只有大小与方向两个要素.当向量a与向量b的模相等并且方向相同时,称向量a与向量b相等,记作a=b.也就是说,向量可以在平面内任意平移,具有这种性质的向量叫做自由向量.
与非零向量 的模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向量 的负向量,记作 .
规定:零向量的负向量仍为零向量.

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教案(一)

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教案(一)

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教案(一)

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数列的概念和常见数列的性质。

•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

•熟练解决与数列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数列的概念

•数列的定义。

•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通项公式的意义。

2. 常见数列的性质

•等差数列的性质。

•等比数列的性质。

3. 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

•观察法。

•代数求解法。

4. 实际问题的解决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

•引入数列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解释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意义。

2. 学习数列的性质

•学习等差数列的性质,包括公差、通项公式等。

•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包括公比、通项公式等。

•进行例题的讲解与练习。

3. 学习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

•通过观察法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

•通过代数求解法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

4. 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应用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进行讲解。•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5. 总结与拓展

•总结数列的概念、性质和通项公式的求法。

•引导学生思考数列的更多应用。

四、教学资源

•教材: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下册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多媒体投影仪

五、教学评估

•利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作业检查等方式进行评估。

•检查学生对数列概念、性质和通项公式的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六、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际问题的拓展训练。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更多数列的性质和应用。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的辅导。•记录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难,及时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9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9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空间两条直线垂直的概念;

(2)掌握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

【教学难点】

判定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

【教学设计】

在平面内,过一点可以作一条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在空间中,过一点作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能作无数条.

例1是判断异面直线垂直的巩固性题目,根据异面直线垂直的定义,只要判断它们所成的角为90即可.

在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时,要特别注意“平面内两条相交的直线”的条件.可举一些实例,以加深学生对条件的理解.

两个平面互相垂直是两个平面相交的特殊情况.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例子非常多,教学时可以多结合一些实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B AC内找到一条直线AC与

例4是判断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巩固性题目,关键是在平面

1

平面B1BDD1垂直.例5是巩固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的题目.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图9-43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问题】

前面我们学过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

念.根据定义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需要

判定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

图9−44

直,这是比较困难的.那么,如何判定

直线和平面垂直呢?

【观察】

我们来看看实践中工人师傅是如何做的.

如图9−44所示,检验一根圆木柱和板面是否垂直.工人师傅的做法是,把直角尺的一条直角边放在板面上,看曲尺的另一条直角边是否和圆木柱吻合,然后把直角尺换个位置,照样再检查一次(应当注意,直角尺与板面的交线,在两次检查中不能为同一条直线).如果两次检查,圆木柱都能和直角尺的直角边完全吻合,就判定圆木柱和板面垂直.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word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word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直线、平⾯平⾏的判定与性质》word教案

直线与平⾯平⾏的判定和性质

⼀、教学⽬标

(⼀)本节知识点

直线与平⾯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平⾏的判定定理,

直线与平⾯平⾏的性质定理。

(⼆)课时安排

在学习了前⾯关于平⾯、空间直线等⽴体⼏何中的基础

概念之后接触到的⽴体⼏何中的⼜⼀研究重点直线与平

⾯的位置关系,所以本节内容处于⼀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安排⽤三个课时来完成。

(三)本堂课教学⽬标

1.教学知识⽬标

进⼀步熟悉掌握空间直线和平⾯的位置关系。理解并掌

握直线与平⾯平⾏的判定定理及直线与平⾯平⾏的性质

定理。

2.能⼒训练:掌握由“线线平⾏”证得“线⾯平⾏”和

“线⾯平⾏”证得“线线平⾏”的数学证明思想。进⼀

步熟悉反证法;进⼀步培养学⽣的观察能⼒、空间想象

⼒和类⽐、转化能⼒,提⾼学⽣的逻辑推理能⼒。

3.德育渗透:培养学⽣的认真、仔细、严谨的学习态度。

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科学研究⽅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与平⾯平⾏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难点:灵活的运⽤数学证明思想。

(五)教学⽅法:启发式、引导式、找错教学。多注重

观察和分析,理论联系实际。

(六)教具:模型、尺、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内容回顾

师:在上节课我们介绍了直线与平⾯的位置关系,有⼏种?可将图形给

以什么作为划分的标准?出引导作答

直线与平⾯有两个公共点——直线在平⾯内(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内)

直线与平⾯只有⼀个公共点——直线与平⾯相交

(⼆)新授内容

1.如何判定直线与平⾯平⾏

师:请同学回忆,我们昨天是受⽤了什么⽅法证明直线与平⾯平⾏?有直线在平⾯外能不能说明直线与平⾯平⾏?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6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6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

6.2 等差数列(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2)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设计】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难点是通项公式的推导.等差数列的定义中,应特别强调“等差”的特点:d a a n n =-+1(常数).例1是基础题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教材中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无限次迭代的过程,所用的归纳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因此,公式的正确性还应该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例2是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中任一项的巩固性题目,注意求公差的方法.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含有四个量: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个量.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1n a n d a

过 程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将正整数中5的倍数从小到大列出,组成数列: 5,10,15,20,…. (1) 将正奇数从小到大列出,组成数列:

1,3,5,7,9,…. (2) 观察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

发现:从第2项开始,数列(1)中的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是5;数列(2)中的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是2.这两个数列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从第2项开始,数列中的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等于相同的常数.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 6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 6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

6.3 等比数列(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 (2)理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设计】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难点是通项公式的推导.

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在内容上相类似,要让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去理解和记忆,并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比数列的定义是推导通项公式的基础,教学中要给以足够的重视.同时要强调“等比”的特点:

q a a n

n =+1

(常数). 例1是基础题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与等差数列一样,教材中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归纳过程实际上也是不完全归纳法,公式的正确性也应该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这一点不需要给学生讲.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含有四个量:1a ,q ,

n , n a ,

只有知道其中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个量.教材中例2、例3都是这类问题.注意:例3中通过两式相除求公比的方法是研究等比数列问题常用的方法.

从例4可以看到,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则将这三个数设成是

aq a q

a

,,比较好,因为这样设了以后,这三个数的积正好等于,3

a 很容易将a 求出.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后记】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6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6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

6.1 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例1和例3是基本题目,前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项;后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是通项公式的逆向应用.

例2是巩固性题目,指导学生分析完成.要列出项数与该项的对应关系,不能泛泛而谈,采用对应表的方法比较直观,降低了难度,学生容易接受.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 (2 )从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cos

,…. (3 )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

,,n a ,.()n ∈N

下角码中的数为项数,1a 表示第由小至大依次取正整数值时,以表示数列中的各项,因此,通常把第n 项a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数乘向量》教案 (一)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数乘向量》教案 (一)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数乘向量》

教案 (一)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数乘向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向量与数的乘积的概念;

2.理解数乘向量的几何意义和规律;

3.熟练掌握数乘向量的运算方法;

4.通过练习,加深对数乘向量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重点

1.数乘向量的概念;

2.数乘向量的几何意义;

3.数乘向量的运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数乘向量的几何意义;

2.数乘向量的运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识(5分钟)

通过图示向学生说明如果只知道向量长度和方向,如何求出它的坐标。

2.引入概念(10分钟)

通过实际生活例子,让学生理解数乘向量的概念。并通过图示、例题等方法让学生理解何为向量的乘法。

3.讲解规律(10分钟)

分析数乘向量的几何意义,讲解数乘向量的基本规律和性质。并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数乘向量的运算方法。

4.练习题(20分钟)

教师出示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掌握数乘向量的概念、求解方法及其应用。同时,教师可适时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出一些手工练习,如用标尺、量角器、圆规等工具手工作图。

5.板书设计(5分钟)

数乘向量的定义:kA=(kA1,kA2);

数乘向量的几何意义;

数乘向量的运算法则。

6.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简单回顾这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强调数乘向量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数乘向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实际生活和几何图形理解了数乘向量的概念,掌握了数乘向量的运算方法和规律,并通过练习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作为教师需在教学时注重情境的模拟和练习的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变得自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6.1 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例1和例3是基本题目,前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项;后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是通项公式的逆向应用.

例2是巩固性题目,指导学生分析完成.要列出项数与该项的对应关系,不能泛泛而谈,采用对应表的方法比较直观,降低了难度,学生容易接受.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揭示课题

6.1 数列的概念.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介绍了解0

教学过程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将正整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

1,2,3,4,5,….(1 ) 将2的正整数指数幂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

2345

2,2,2,2,2,.(2 )当n从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cosπ

n的值排成一列数为

-1,1,-1,1,….(3 )取无理数π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依照有效数字的个数,排成一列数为

3,3.1,3.14,3.141,3.1416,….(4)播放

课件

质疑

引导

分析

观看

课件

思考

自我

分析

从实

例出

发使

学生

自然

的走

向知

识点

5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新知识】

象上面的实例那样,按照一定的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从开始的项起,按照自左至右的排序,各项按照其位置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3项,…,第n项,…,其中反映各项在数列中位置的数字1,2,3,…,n,分别叫做对应的项的项数.只有有限项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有无限多项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

【小提示】

数列的“项”与这一项的“项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数列(2)中,第3项为32,这一项的项数为3.

【想一想】

上面的4个数列中,哪些是有穷数列,哪些是无穷数列? 总结

归纳

仔细

思考

理解

带领

学生

分析

教 学 过 程

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时间 【新知识】

由于从数列的第一项开始,各项的项数依次与正整数相对应,所以无穷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作

123,,,,n a a a a ,.()n ∈N

简记作{n a }.其中,下角码中的数为项数,1a 表示第1项,2a 表示第2项,….当n 由小至大依次取正整数值时,n a 依次可以表示数列中的各项,因此,通常把第n 项n a 叫做数列{n a }的通项或一般项.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

记忆

引导 式启 发学 生得 出结 果

10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1.说出生活中的一个数列实例.

2.数列“1,2,3,4,5”与数列“5 ,4, 3,2,1 ”是否为同一个数列?

3.设数列{}n a 为“-5,-3,-1,1,3, 5,…” ,指出其中3a 、

6a 各是什么数?

提问 巡视 指导

思考 口答

及时 了解 学生 知识 掌握 得情 况

15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观察】

6.1.1中的数列(1)中,各项是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出的正整数.

11a =,22a =,33a =,…, 可以看到,每一项与这项的项数恰好相同.这个规律可以用 *

()n a n n =∈N

表示.利用这个规律,可以方便地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如1111a =,2020a =.

质疑

引导 分析

思考 参与 分析

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教 学 过 程

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时间 6.1.1中的数列(2)中,各项是从小到大顺次排列出的2的正整数指数幂.

12a =,222a =,332a =,…, 可以看到,各项的底都是2,每一项的指数恰好是这项的项数.这个规律可以用

*2()n n a n =∈N

表示,利用这个规律,可以方便地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如11112a =,20202a =.

25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新知识】

一个数列的第n 项n a ,如果能够用关于项数n 1

的一个式

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式子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列(1)的通项公式为n a n =,可以将数列(1)记为数列{n };数列(2)的通项公式为2n n a =,可以将数列(2)记为数列{2}n

. 总结 归纳 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 思考 归纳 理解 记忆 带领 学生 总结

35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设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

1

2n n

a =

, 写出数列的前5项.

分析 知道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数列中的某一项时,只需

将通项公式中的n 换成该项的项数,并计算出结果.

解 111122a =

=;221142a ==;331182a ==;4

411

16

2a ==; 说明 强调 引领

讲解 观察 思考 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