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讲义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精品讲义—超重和失重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精品讲义—超重和失重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知道常用的测量重力的方法。
2.了解超重和失重的含义,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3.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求解超重、失重问题。
1、通过体验或者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通过在电梯里观察体重计示数或其他方式发现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发生的动力学原因,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查阅资料、分享和交流,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知识点01重力的测量法1:利用G=mg法2:利用二力平衡【即学即练1】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只有静止时才受重力作用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C.地面上的物体在赤道上受的重力最小D.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解析:选C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A错误;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B错误;赤道上重力加速度最小,因此地面上的物体在赤道上受的重力最小,C正确;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等于物体的重力,故D错误。
知识点02超重和失重1.超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2.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3.完全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的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4.实重和视重(1)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2)视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或对台秤的压力将不等于物体的重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或台秤的示数即为视重.技巧点拨1.判断超重和失重的方法(1)从受力的角度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小于重力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2)从加速度的角度判断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2.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1)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时,物体所受的重力没有变化,只是压力(或拉力)变大或变小了(即“视重”变大或变小了).(2)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只与加速度方向有关,而与速度方向无关.(3)物体超重或失重多少由物体的质量m和竖直加速度a共同决定,其大小等于ma.(4)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作用、液柱不再产生压强等.【即学即练2】“蹦极”是一项非常刺激的体育运动.某人身系弹性绳自高空P点自由下落,图5中a点是弹性绳的原长位置,c是人所到达的最低点,b是人静止地悬吊着时的平衡位置,空气阻力不计,则人从P点落下到最低点c的过程中()A.人从a点开始做减速运动,一直处于失重状态B.在ab段绳的拉力小于人的重力,人处于超重状态C.在bc段绳的拉力大于人的重力,人处于超重状态D.在c点,人的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也为零答案C解析在Pa段绳还没有被拉长,人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在ab段绳的拉力小于人的重力,人受到的合力向下,有向下的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在bc段绳的拉力大于人的重力,人受到的合力向上,有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故A、B错误,C正确;在c点,绳的形变量最大,绳的拉力最大,人受到的合力向上,有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故D错误.【即学即练3】(多选)一人乘电梯上楼,在竖直上升过程中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a的正方向,则人对地板的压力()A.t=2s时最大B.t=2s时最小C.t=8.5s时最大D.t=8.5s时最小答案AD解析人乘电梯向上运动,规定向上为正方向,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两个力的作用,则有F-mg=ma,即F=mg+ma,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等于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大小,将对应时刻的加速度(包含正负号)代入上式,可得选项A、D正确,B、C错误.考法01通过图像考查超重和失重现象【典例1】如图是某同学站在压力传感器上做下蹲-起立的动作时传感器记录的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图线,纵坐标为压力,横坐标为时间.由图线可知,该同学的体重约为650N,除此以外,还可以得到以下信息()A.1s时人处在下蹲的最低点B.2s时人处于下蹲静止状态C.0~4s内该同学做了2次下蹲-起立的动作D.下蹲过程中人始终处于失重状态答案B解析人在下蹲的过程中,先加速向下运动,此时加速度方向向下,故人处于失重状态,最后人静止,故后半段是人减速向下的过程,此时加速度方向向上,人处于超重状态,故下蹲过程中人先失重后超重,选项D错误;在1s时人向下的加速度最大,故此时人并没有静止,它不是下蹲的最低点,选项A错误;2s时人已经历了失重和超重两个过程,故此时处于下蹲静止状态,选项B正确;该同学在前2s时是下蹲过程,后2s是起立的过程,所以共做了1次下蹲-起立的动作,选项C错误.考法02超重和失重现象中的定量运算【典例2】一质量为m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匀加速上升,加速度大小为1 3 g(g为重力加速度).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大小为()A.13mg B.2mgC.43mg D.mg答案C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N-mg=ma,解得电梯底部对人的支持力大小为F N=43mg,由牛顿第三定律知,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大小为F N′=43mg,选项C正确.题组A基础过关练1.一质量为m的乘客乘坐竖直电梯下楼,其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乘客所受支持力的大小用F N表示,速度大小用v表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0~t1时间内,v增大,F N>mgB.t1~t2时间内,v减小,F N<mgC.t2~t3时间内,v增大,F N<mgD.t2~t3时间内,v减小,F N>mg答案D解析根据s-t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0~t1时间内v增大,t2~t3时间内v减小,t1~t2时间内v不变,故B、C错误;0~t1时间内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向下,处于失重状态,则F N<mg,故A错误;t2~t3时间内,速度逐渐减小,加速度向上,处于超重状态,则F N>mg,故D正确.2.2019年11月,在温州翔宇中学举行的浙江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中,某校高二学生王鑫宇以2米的成绩获得冠军,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A.王鑫宇在上升阶段重力变大了B.王鑫宇在空中跨越过程处于失重状态C.王鑫宇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大于他对地面的压力D.王鑫宇在助跑过程中,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大于他对地面的压力答案B解析王鑫宇在上升阶段只受重力,处于失重状态,且重力大小不变,所以B正确,A错误;地面对人的支持力与他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C、D错误.3.如图所示,小芳在体重计上完成下蹲动作.下列F-t图像能反映体重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答案C解析体重计的读数为小芳所受的支持力大小,下蹲过程小芳的速度从0开始最后又回到0,因此小芳先加速运动后减速运动,加速度方向先向下后向上,即先失重后超重,所以支持力先小于重力,后大于重力,因此选C.4.判断正误:(1)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变大的现象。
高中物理电子版讲义
高中物理电子版讲义一、电荷与静电学1.1 电荷概念在物理学中,电荷是描述物质基本性质的一个重要概念。
正电荷和负电荷是电荷的两种类型,它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是静电力的基础。
1.2 静电学基本定律库仑定律是静电学的基础定律之一,它描述了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电荷之间的电荷力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关系。
此外,静电感应、电容等概念也是静电学重要的研究内容。
二、电流与电路2.1 电流与电量电流是描述电荷在导体中流动的物理量,单位为安培(A),电流大小与电荷量和流动速度有关。
2.2 电阻与欧姆定律电路中的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因素,欧姆定律描述了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即U=IR。
2.3 并联与串联电路电路可以分为并联和串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线方式会影响电流和电压的分布,理解并能运用并串联电路的分析方法是学习电路的重要内容。
三、电磁感应与电磁波3.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描述了磁场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这对于理解发电机、变压器等电磁感应现象至关重要。
3.2 麦克斯韦方程组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电磁学的基础方程,它描述了电场和磁场的相互关系,揭示了电磁波传播的规律。
3.3 电磁波的特性电磁波是电场和磁场以一定频率振荡并在空间中传播的波动现象,具有波长、频率和速度等特性,可以分为无线电波、可见光波等不同波段。
四、光学与光的性质4.1 光的折射与反射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现象,这些现象符合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解释和预测光的传播路径。
4.2 光的干涉与衍射光的干涉和衍射是光学现象中的重要现象,通过光的干涉和衍射可以研究光波的波动性质,反映了光的波动性。
五、原子物理与核物理5.1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根据玻尔模型,电子在原子中绕核作轨道运动,形成不同层次的能级。
5.2 放射性衰变原子核中的放射性元素会经历衰变过程,包括α衰变、β衰变、伽马衰变等不同方式,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对核物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物理培优讲义
高中物理培优讲义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及规律的科学,在高中阶段学习物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周围环境。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物理知识,提出以下物理课堂讲义,供学生参考。
一、力学1. 物体力学的基本概念- 质点的概念- 力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牛顿三定律及应用2. 运动学-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直线运动的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 抛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3. 动力学- 动量及动量定理- 冲量及冲量定理- 机械能及能量守恒定律- 功和功率的概念4. 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的概念及性质- 万有引力及引力定律- 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二、热学1. 热力学基础-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 内能的概念及变化定律-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2.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 等容、等压、绝热过程的特点 - 热机效率及其计算3. 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的概念及增大原理- 卡诺循环及其效率-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4. 气体动理论- 理想气体模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应用- 理想气体的内能、功和热的关系三、光学1. 几何光学- 光的直线传播- 镜和透镜的成像规律- 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物体在不同光学器件中的成像2. 波动光学- 光的波动模型- 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 光的干涉条纹和光栅衍射规律3. 光的光子性质-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 康普顿效应和光子能量四、电磁学1. 静电场- 电荷的守恒和电场的概念- 静电场的场强和势能- 高中物理中与静电场相关的题目分析2. 电流和电路- 电流密度和电流连续性方程- 电阻、电阻率和电路中的基本规律 - 牛顿第二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3. 磁场和电磁感应- 磁场的产生和性质- 安培环路定理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洛伦兹力和感生电动势4. 电磁波- 电磁波的基本概念- 电磁波的传播特点- 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通过以上物理课堂讲义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高中物理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初三物理认识内能讲义
认识内能1、内能(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具有动能;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之间还具有势能。
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单位:内能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用字母J表示。
(3)内能的特点:①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②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即不可能准确地知道一个物体具有多少内能。
③内能是可以变化的。
④对单个分子或少量分子谈内能是无意义的。
(3)决定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内能与质量有关。
在温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分子的数量越多,物体的内能就越大;②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的内能就越大;③物体的内能还和状态有关。
如:一定质量的固态晶体熔化为同温度的液体时,内能增大。
2、物体内能的改变改变系统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热传递(1)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的现象,叫做热传递。
(2)热传递具有方向性,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不会自发的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或从物体的低温部分传递到高温部分。
4、能和温度的关系1、物体内能的变化,不一定引起温度的变化。
如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还有液体沸腾过程,内能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温度却保持不变。
2、物体温度变化,内能一定变化。
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课堂练习1.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0 ℃的冰块的内能为零B.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的内能多C.同一物体的温度降低时,内能会减少D.质量大的物体的内能一定比质量小的物体的内能多2.(2021·常德)关于热和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热传递时,温度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B. 一块0℃的冰熔化成0℃的水后,温度不变,内能变大C. 内燃机的压缩冲程,主要通过热传递增加了汽缸内物质的内能D. 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3.(2021·青海)下列实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 晒太阳B. 搓手取暖C. 用电褥子取暖D. 向双手哈气取暖4.(2021·北部湾)古时候人们常钻木取火,下列情境中改变内能的方式与其相同的是()A. 吃饭时,金属勺放在热汤中会烫手B. 冬天,搓手可以使手暖和C. 发烧时,冷毛巾敷额头可以降温D. 夏天,喝冷饮使人感到凉爽5.寒假,小明在漠北参加冬令营活动。
《有趣有用的物理》 讲义
《有趣有用的物理》讲义物理,这个看似高深莫测的学科,其实充满了无尽的趣味和实用价值。
它不仅存在于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和复杂公式中,更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奇妙的物理世界,去探寻它的有趣和有用之处。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物理的有趣一面。
物理实验往往就像是一场神奇的魔法秀。
比如,当我们看到静电实验中,头发因为静电的作用而根根竖起,是不是感觉既惊讶又好玩?还有那光的折射实验,把一根铅笔插入水中,铅笔看起来像是被折断了,这种视觉上的错觉总是能引发我们的好奇心。
再来说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想象一下,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落,而不是飞向天空?为什么月亮会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又会围绕着太阳转?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都隐藏着万有引力的神秘力量。
当我们理解了这些,仿佛就揭开了大自然的一层神秘面纱。
物理的有趣还体现在各种物理现象的奇妙组合上。
比如,彩虹的形成就是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在雨后看到那美丽的彩虹,不只是欣赏它的色彩,更能从物理的角度去理解它是如何产生的。
而在日常生活中,物理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处处彰显着它的有用性。
在交通领域,汽车的刹车系统就运用了物理学原理。
通过摩擦力来使车辆减速停止,而刹车片的材料和刹车盘的设计都需要考虑到摩擦力的大小和稳定性。
建筑领域中,物理更是不可或缺。
设计师们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这就涉及到力学知识。
比如,桥梁的设计要能够承受车辆和行人的重量,同时还要抵御风、地震等自然力的影响。
在能源方面,太阳能的利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光电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清洁、可持续的能源。
物理学在医疗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像 X 光、CT 扫描等技术,都是基于物理原理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甚至在我们日常的运动中,也蕴含着物理知识。
比如,打篮球时投篮的角度和力度,跑步时的能量转化,都与物理息息相关。
物理对于科技的发展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2024年高中物理新教材讲义: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
3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学习目标] 1.了解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知道波的反射和折射规律(难点)。
2.知道波的衍射现象和波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重点)。
一、波的反射和折射1.波的反射(1)反射现象:波遇到介质界面(如水波遇到挡板)时会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的现象。
(2)反射规律:反射线、法线与入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线与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波的折射(1)波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同样,其他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也发生折射。
(2)水波的折射:一列水波在深度不同的水域传播时,在交界面处将发生折射。
1.在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中,反射波与入射波、折射波与入射波的频率相同吗?波长相同吗?答案在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中,反射波和入射波的频率都与波源的频率相同;反射现象是在同种介质中传播,波速相同,由v=λf可知,波长也相同,而折射现象是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波速不同,波长也不同。
2.波在发生折射过程中,方向一定改变吗?答案不一定,如果入射波垂直于交界面时,传播方向保持不变。
波的反射和折射中各物理量的变化(1)波的频率是由振源决定的,介质中各个质点的振动都是受迫振动,因此不论是反射还是折射,波的频率是不改变的。
(2)波速是由介质决定的,波反射时是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传播,因此波速不变,波折射时是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因此波速改变。
(3)波长是由频率和波速共同决定的,即在波的反射中,由于波的频率和波速均不变,根据公式λ=vf可知波长不改变;在波的折射中,当进入新的介质中波速增大时,由λ=vf可知波长变长,反之变短。
例1一列声波在介质Ⅰ中的波长为0.2m。
当该声波从介质Ⅰ中以某一角度传入介质Ⅱ中时,波长变为0.6m ,如图所示,若介质Ⅰ中的声速是340m/s 。
(1)求该声波在介质Ⅱ中传播时的频率;(2)求该声波在介质Ⅱ中传播的速度;(3)若另一种声波在介质Ⅱ中的传播速度为1400m/s ,按图中的方向从介质Ⅰ射入介质Ⅱ中,求它在介质Ⅰ和介质Ⅱ中的频率之比。
初二物理光学,物态讲义
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 ;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⑴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⑵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高中物理必修三 讲解讲义 01 A电荷及库仑定律 基础版
电荷及库仑定律知识点一:电荷一、电荷1.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电荷量:电荷的多少,用Q或q表示,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二、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1.摩擦起电:当两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受束缚较弱的电子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2.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这种现象叫作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作感应起电.三、电荷守恒定律和元电荷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2.电荷守恒定律的另一表述是: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3.元电荷:最小的电荷量叫作元电荷,用e表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是e的整数倍.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的,在我们的计算中,可取e=1.60×10-19 C.4.比荷:带电粒子的电荷量与质量的比值.技巧点拨一、对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二、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1.使物体带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物体所带的电荷发生了转移,起电的过程就是物体间或物体内部电荷的重新分布.2.电荷的中和并不是指电荷消失,而是指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物体接触时,经过电子的转移,物体达到电中性的过程.3.元电荷(1)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而不是实物粒子,元电荷无正、负之分.(2)虽然质子、电子的电荷量等于元电荷,但不能说质子、电子是元电荷.(3)电子的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与电子的质量m e之比,叫作电子的比荷.三、验电器的原理和使用验电器的两种应用方式及原理1.带电体接触验电器:当带电的物体与验电器上面的金属球接触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上,与金属球相连的两个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因相互排斥而张开.如图甲.2.带电体靠近验电器:当带电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带电体会使验电器的金属球感应出异种电荷,而金属箔片上会感应出同种电荷(感应起电),两箔片在斥力作用下张开,如图乙.例题精练1.(历下区校级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出了静电力常量B.密立根最早测出了元电荷的数值C.体积很小的带电体就是点电荷D.点电荷是实际存在的电荷2.(南开区期末)带电微粒所带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A.1.60×10﹣19C B.8.00×10﹣19C C.﹣2.50×10﹣19C D.﹣1.60×10﹣10C随堂练习1.(桂林期末)关于点电荷、元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子和电子都是元电荷B.任何带电体的电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C.电荷不能够创造,但可以消灭D.只有很小的球形带电体才叫做点电荷2.(郴州期末)库仑定律中所说的“点电荷”指的是()A.一种体积很小的带电体B.一种没有大小的带电体C.所带电荷量小于元电荷的带电体D.通过摩擦起电能创造电荷的带电体3.(天津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元电荷就是电子B.1法拉等于1000微法C.摩擦起电就是人为创生了电荷D.雷雨天的闪电就是一种放电现象知识点二:库仑定律一、电荷之间的作用力1.探究影响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1)实验现象:(如图所示)①小球带电荷量一定时,距离带电物体越远,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越小.②小球处于同一位置时,小球所带的电荷量越大,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越大.(2)实验结论: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随着电荷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2.库仑定律(1)点电荷:当带电体之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分布状况对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带电体可以看作带电的点,叫作点电荷.(2)库仑定律①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这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叫作静电力.②公式:F =k q 1q 2r 2,其中k =9.0×109 N·m 2/C 2,叫作静电力常量. ③适用条件:a.在真空中;b.点电荷.二、库仑的实验1.库仑扭秤实验是通过悬丝扭转的角度比较静电力F 大小的.实验结果发现静电力F 与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2.库仑在实验中为研究F 与q 的关系,采用的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接触,电荷量平分的方法,发现F 与q 1和q 2的乘积成正比.技巧点拨一、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1.点电荷(1)点电荷是只有电荷量,没有大小、形状的理想化模型,类似于力学中的质点,实际中并不存在.(2)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视具体问题而定.如果带电体的大小比带电体间的距离小得多,则带电体的大小及形状就可以忽略,此时带电体就可以看成点电荷.2.库仑定律(1)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真空中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都可按真空来处理.(2)当r→0时,电荷不能再看成点电荷,库仑定律不再适用.(3)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遵守牛顿第三定律.不要认为电荷量大的电荷对电荷量小的电荷作用力大.(4)两个规则的带电球体相距比较近时,电荷的分布会发生改变,库仑定律不再适用.二、静电力的叠加1.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点电荷,其中每一个点电荷所受的静电力,等于其余所有点电荷单独对它作用产生的静电力的矢量和.2.电荷间的单独作用符合库仑定律,求各静电力的矢量和时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例题精练1.(广东学业考试)真空中两个固定的点电荷间库力大小为F.若将两个电荷的电量都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它们之间的库仓力大小变为()A.3F B.4F C.5F D.6F2.(广东学业考试)真空中有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相距为r,所带电量分别为+q和﹣5q,相互间的静电力大小为F。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精品讲义—牛顿第二定律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精品讲义—牛顿第二定律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并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及含义。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怎样定义的。
3.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4.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
1、通过分析探究实验的数据,能够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准确表达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数据、从数据获取规律的能力。
2、能根据1N的定义,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如何从F=kma变成F=ma的,体会单位的产生过程。
3、能够从合力与加速度的同时性、矢量性等方面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是连接运动与力之间关系的桥梁。
4、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处理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物理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际的态度。
知识点0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为F=kma。
知识点02力的单位由1N=1m/s2可得F=ma【即学即练1】竖直向上抛出一物块,物块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大小与速度大小成正比,则物块从抛出到落回抛出点的过程中,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设竖直向下为正方向)()解析:选C 物块在上升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a =mg +kv m,因此在上升过程中,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加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到最高点加速度大小等于g 。
在下降的过程中加速度a =mg -kv m,随着速度增大,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加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加速度方向始终向下,因此C 正确。
知识点03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1.牛顿第二定律的五个特性2.合力、加速度、速度之间的决定关系(1)不管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只要合力不为零,物体都有加速度。
(2)a =Δv Δt 是加速度的定义式,a 与Δv 、Δt 无必然联系;a =F m是加速度的决定式,a ∝F ,a ∝1m。
高中物理竞赛讲义一
受力分析是高中物理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包含常见力的性质,平衡力的规律两大基本内容。
本讲我们从常见模型一点点的入手逐步巩固的复习。
第一部分:常见力知识点睛1.弹力的性质以及规律弹力是由于形变长生的力,具体的体现在弹簧,接触面,杆,绳等。
弹簧弹力:胡克定律F kx =.轻绳:弹力方向沿绳且指向绳收缩方向轻杆:与轻绳不同,轻杆的弹力可以指向任意方向 面和面:弹力垂直于接触面 球和球:弹力沿两球球心连线难点:轻杆的弹力,可以自由转动的轻杆只有两个受力点时,弹力一定沿杆方向,可以是拉力也可 以是压力。
对于多个点受力的轻杆,必须用力矩平衡与力平衡规律联立分析。
2.判断弹力有无:①消除法:去掉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看研究对象能否保持原状态,若能则说明此处弹力不存在,若不能则说明弹力存在.如图:球A 静止在平面B 和平面C 之间,若小心去掉B ,球静止,说明平面B 对球A 无弹力,若小心去掉C ,球将运动,说明平面C 对球有支持力.②假设法:假设接触处存在弹力,做出受力图,再根据平衡条件判断是否存在弹力.如图,若平面B 和平面C 对球的弹力都存在,那么球在水平方向上将不再平衡,故平面B 的弹力不存在,平面C 的弹力存在.③替换法:用轻绳替换装置中的轻杆,看能否维持原来的力学状态,如果可以,则杆提供的是拉力,如果不能,则提供支持力.3.判断摩擦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①滑动摩擦力:N F F μ=,μ是动摩擦因数,与接触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知识模块本讲导学第2讲 静力学复习讲述高端的,真正的物理学2高一·物理竞赛秋季班·第2讲·教师版大小无关.N F 表示压力大小,可见,在μ一定时,N F F ∝.②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引起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有关,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求出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max F 之间,即max 0F F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N F 无关,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N F 有关.③方向: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在接触面粗糙,两物体接触且互相挤压的条件下,可使用下列方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对运动,若发生,则存在相对运动趋势,存在静摩擦力.反推法:根据物体的状态和受力分析推出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4.摩擦角与自锁当物体与支持面之间粗糙,一旦存在相对运动趋势,就会受静摩擦力作用,设最大静摩擦因数为μ(中学不要求最大静摩擦因数跟动摩擦因数的区别),则最大静摩擦力为fM =μFN 。
高考物理复习讲义(精品)带练习解析
接,两侧用细绳固定于墙壁。开始时 a 、b 均静止,弹簧
处于伸长状态,两细绳均有拉力, a 所受摩擦力 fa 0 ,
b 所受摩擦力 fb 0 。现将右侧细绳剪断,则剪断瞬间
A. fa 大小不变
B. fa 方向改变
C. fb 仍然为零
D. fb 方向向右
【答案】AD
4 第六级(上)·第 1 讲·教师版
约为
A. g
B. 2g
C. 3g D. 4g
【答案】B
【例 12】
如图甲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 v1 运行,初速
度为 v2 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的 A 处滑上传送带。若从小物块滑上传送
带开始计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 v t 图象(以地面为参考系)如图乙所示,已知 v2 v1 ,
能到达 B 处,求该力作用的最短时间 t 。(已知 cos 37 0.8 ,sin 37 0.6 ,取 g 10m/s2 ) 【答案】⑴ 0.5;⑵ 1.03s
【例 18】
如图所示,在高出水平地面 h 1.8m 的光滑平台上放置一质量
M 2kg 、由两种不同材料连接成一体的薄
板 A ,其右段长度 l1 0.2m 且表面光滑,左 段表面粗糙。在 A 最右端放有可视为质点的 物块 B ,其质量 m 1kg ,B 与 A 左段间动摩
2.受力分析 ⑴ 明确研究对象 把要研究的物体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 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⑵ 按顺序找力 通常先分析主动力,后分析被动力。对于难以确定某力是否存在的情况,可根据假设法或物体 的运动状态作出判断。注意两点:正确区分内力与外力;只分析性质力,不画效果力。 ⑶ 受力分析完后检查是否正确 ①没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②物体的受力情况要与运动情况相符。
高考物理最全面最详细的复习讲义精选
高考物理最全面最详细的复习讲义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宏观、微观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二、参考系(参照物)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假定为不动的物体)1描述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决定于它相对于所选的参考系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由于所选的参考系并不是真正静止的,所以物体运动的描述只能是相对的.2.描述同一运动时,若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3.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是有时选运动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会给问题的分析、求解带来简便, 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 通常都是以地球作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三、质点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对问题的研究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做质点.可视为质点有以下两种情况①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②作平动的物体由于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可以选物体任意一个点的运动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可以当作质点处理.物理学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叫做科学的抽象.科学的抽象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从实际出发.像这种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即为理想化方法,质点即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四、时刻和时间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点,如第3s末、3s时(即第3s末)、第4s初(即第3s末)均表示为时刻. 时刻与状态量相对应:如位置、速度、动量、动能等.时间: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点之间的线段长度,如:4s内(即0至第4末) 第4s(是指1s的时间间隔) 第2s至第4s均指时间.会时间间隔的换算:时间间隔=终止时刻-开始时刻.时间与过程量相对应.如:位移、路程、冲量、功等五、位置、位移、路程位置:质点的位置可以用坐标系中的一个点来表示,在一维、二维、三维坐标系中表示为s(x) 、s (x,y) 、s (x,y,z)位移:①表示物体的位置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位移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相对所选的参考点(必一定是出发点)及正方向② 位移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注意:位移的方向不一定是质点的运动方向.如:竖直上抛物体下落时,仍位于抛出点的上方;弹簧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时.③单位:m④位移与路径无关,只由初末位置决定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路程是标量,与路径有关.说明:①一般地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②时刻与质点的位置对应,时间与质点的位移相对应.③位移和路程永远不可能相等(类别不同,不能比较)物理量的表示:方向+数值+单位六、速度、速率、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速度:表示质点的运动快慢和方向,是矢量.它的大小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定义,方向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也是位移的变化方向,但不一定与位移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定义:运动物体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定义式:ts ∆∆=一v =s/t 平均速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说明:①矢量:有大小,有方向②平均速度与一段时间(或位移)相对应③平均速度与哪一段时间内计算有关④平均速度计算要用定义式,不能乱套其它公式⑤只有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才有特殊(即是等于初末速度的一半) 此时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中时刻的瞬时速度,并且一定小于中位移速度瞬时速度: 概念的引入:由速度定义求出的速度实际上是平均速度,它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它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要精确地描述运动快慢,就要知道物体在某个时刻(或经过某个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因此而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瞬时速度的含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瞬时速度是矢量,大小等于运动物体从该时刻开始做匀速运动时速度的大小.方向: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方向,轨迹是曲线,则为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率 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平均速率 表示运动快慢,是标量,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七、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特点:a =0,v=恒量.3.位移公式:S =vt .八、加速度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包括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大小定义:速度的变化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定义式:a=tv v t v t 0-=∆∆(即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 加速度是矢量 方向:现象上与速度变化方向相同,本质上与质点所受合外力方向一致.质点作加速直线运动时,a 与v 方向相同; 作减速直线运动时,a 与v 方向相反.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往返)如竖直上抛)理解清楚:速度、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的快慢 V 、△V 、a 无必然的大小决定关系.加速度的符号表示方向.(其正负只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比较的结果).为正值,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但并不表示加速运动.为负值,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但并不表示减速运动.判断质点作加减速运动的方法:是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比较,若同方向表示加速.并不是由加速度的正负来判断.有加速度并不表示速度有增加,只表示速度有变化,是加速还是减速由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是否相同去判断.a 的矢量性:a 在v 方向的分量,称为切向加速度,改变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a 在与v 垂直方向的分量,称为法向加速度,改变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所以a 与v 成锐角时加速,成钝角时减速判断质点作直曲线运动的方法: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1、灵活选取参照物说明:灵活地选取参照物,以相对速度求解有时会更方便.2、明确位移与路程的关系3、充分注意矢量的方向性注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是运动质点的位移与发生该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它只能近似地描述变速运动情况,而且这种近似程度跟在哪一段时间内计算平均速度有关.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某时刻的瞬时速度,可以用该时刻前后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近似地表示.该段时间越短,平均速度越近似于该时刻的瞬时速度,在该段时间趋向零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就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4、匀速运动的基本规律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 匀速直线运动:①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②特点:速度的大小方向均不变.③位移公式: s=vt④匀速直线运动的s-t 和v-t 图线s-t 图线特点:一次函数图线,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 方向由图线特点决定v-t 图线特点:平行与时间轴的直线,“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二、匀变速直线运动1. 定义: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 特点:a=恒量.即加速度是恒定的变速直线运动a=恒量 且a 方向与v 方向相同,是匀加速直线运动;a=恒量 且a 方向与v 方向相反,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 V t = V 0 + a t S = v o t +a t 2第2课常用推论:( 1 ) 推论:V t 2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2 ) s=t v v t 20+.(即:2T s s t s 2v v v v n 1n t 0t/2+==+==+平)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3)在任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是个恒量,即ΔS = S Ⅱ- S Ⅰ=aT 2=恒量.说明:(1)以上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四个公式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即由任意两式可推出另外两式.四个公式中有五个物理量,而两个独立方程只能解出两个未知量,所以解题时需要三个已知条件,才能有解. (3)式中v 0、v t 、a 、s 均为矢量,方程式为矢量方程,应用时要规定正方向,凡与正方向相同者取正值,相反者取负值;所求矢量为正值者,表示与正方向相同,为负值者表示与正方向相反.通常将v 0的方向规定为正方向,以v 0的位置做初始位置. (4)以上各式给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普遍规律.一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差异就在于它们各自的v 0、a 不完全相同,例如a =0时,匀速直线运动;以v 0的方向为正方向; a >0时,匀加速直线运动;a <0时,匀减速直线运动;a =g 、v 0=0时,自由落体应动;a =g 、v 0≠0时,竖直抛体运动.(5)对匀减速直线运动,有最长的运动时间t=v 0/a ,对应有最大位移s=v 02/2a ,若t >v 0/a ,一般不能直接代入公式求位移. 几个重要推论:初速无论是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都具有的特点规律①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S n+1一S n = aT 2= 恒量②中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初末速度的一半.③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 t/ 2 =V ===TS S N N 21++= V N (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 ④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s/2 = (如何推出?)⑤S 第t 秒 = S t -S t-1= (v o t +a t 2) -[v o ( t -1) +a (t -1)2]= V 0 + a (t -)(4)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①在1s 末 、2s 末、3s 末……ns 末的速度比为1:2:3……n ;②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 2;③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⑤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2:3……n(5)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6)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或照像法记录在底片上)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⑴是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s = aT 2⑵求的方法 V N =V ==T S S N N 21++ 2T s s t s 2v v v v n 1n t 0t/2+==+==+平⑶求a 方法 ① ∆s = a T 2 ②3+N S 一N S =3 a T 2 ③ S m 一S n =( m-n) a T 2 (m.>n) (逐差法推理)④画出图线根据各计数点的速度,图线的斜率等于a ;识图方法: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求解时注意:①弄清运动过程(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运动性质,及联系各阶段的物理量)画出草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运动图景.②选用适当的公式,特别是求位移时用平均速度乘以时间往往快捷.三、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右图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 ,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 、B 、C 、D ….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 1、s 2、s 3 … 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 :如T s s v c 232+=(其中T =5×0.02s=0.1s )⑵利用“逐差法”求a :()()23216549T s s s s s s a ++-++= ⑶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 :如223T s s a -= ⑷利用v -t 图象求a :求出A 、B 、C 、D 、E 、F 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v-t 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注意:a 纸带的记录方式(三种):相邻记数间的距离;各点距第一个记数点的距离;各点在刻度尺上对应的刻度值.b 时间间隔(计数周期)与选计数点的方式有关(50Hz,打点周期0.02s,(常以打点的5个间隔作为一个记时单位)说法: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或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c 注意单位,(打点计时器打的点) 和 (人为选取的计数点) 的区别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线:(形象表达物理规律、直观描述物理过程、鲜明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v-t 图线特点:一次函数图线,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面积”表示位移大小.s-t 图线物理意义:①图线上的坐标点(t, s)表示某时刻的位置,②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③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的初位移v-t图线物理意义①图线上的坐标点表示物体某时刻的速度.②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③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④图线和横轴所夹的“面积”表示运动的位移大小.特别注意两种图线的区别比较物理表述方式:文字语言、公式、及图象1、基本规律的理解与应用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方程:s=5t-2t2+2 (m)求该物体前2s的位移大小?s=2t+3t2最后1为全程的:(7/16 9/25 19/100)求全程?解题指导:1.要养成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的习惯.特别对较复杂的运动,画出草图可使运动过程直观,物理图景清晰,便于分析研究.2.要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特点可分为哪几个运动阶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间存在什么联系.3.本章的题目常可一题多解.解题时要思路开阔,联想比较,筛选最简的解题方案.(如将一匀减速直线运动视为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等也是本章解题的常用的方法.4、列运动学方程时,每一个物理量都要对应于同一个运动过程,切忌张冠李戴、乱套公式.5、解题的基本思路:审题一画出草图一判断运动性质一选取正方向(或建在坐标轴)一选用公式列方程一求解方程,必要时时结果进行讨论2、适当使用推理、结论3、分段求解复杂运动说明:在一些力学题中常会遇到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等数学问题,每位同学应能熟练地使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4、借助等效思想分析运动过程说明:对于分阶段问题,应把握转折点对应的物理量的关系,亦可借助等效思想进行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一、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所做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特点:(l )只受重力;(2)初速度为零.规律:(1)v t =gt ;(2)s=½gt 2;(3)v t 2=2gs ;(4)s=t v t 2;(5)gt t h v 21==--; 二、竖直上抛1、将物体沿竖直方向抛出,物体的运动为竖直上抛运动.抛出后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其规律为:(1)v t =v 0-gt ,(2)s=v 0t -½gt 2 (3)v t 2-v 02=-2gh几个特征量:(1)上升最大高度:H =(2)上升的时间:t=(3)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4)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称速度对称性)(5)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距离的时间相等.(称时间的对称性)(6) 适用全过程S = V o t -g t 2 ; V t = V o -g t ; V t 2-V o 2 = -2gS (S 、V t 的正、负号的理解2.两种处理办法:两种思路解题:(速度和时间的对称)(1)分段法:上升阶段看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阶段为自由落体运动.(2)整体法:从整体看来,运动的全过程加速度大小恒定且方向与初速度v 0方向始终相反,因此可以把竖直上抛运动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减速直线运动.这时取抛出点为坐标原点,初速度v 0方向为正方向,则a= 一g.(用此解法特别注意方向)3.上升阶段与下降阶段的特点:(速度和时间的对称)(l )物体从某点出发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与从最高点回落到出发点的时们相等.即 t 上=v 0/g=t 下 第3课所以,从某点抛出后又回到同一点所用的时间为t=2v 0/g(2)上抛时的初速度v 0与落回出发点的速度V 等值反向,大小均为gH 2;即 V=V 0=gH 2 注意:①以上特点适用于竖直上抛物体的运动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点所时应的上升下降两阶段,因为从任意一点向上看,物体的运动都是竖直上抛运动,且下降阶段为上升阶段的逆过程.②以上特点,对于一般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都能适用.若能灵活掌握以上特点,可使解题过程大为简化.尤其要注意竖直上抛物体运动的时称性和速度、位移的正负.1、基本规律的理解与应用2、充分运用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1)速度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位置时速度等大反向.(2)时间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段高度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相等.(2004).杂技演员每隔0.40s 抛出一球,空中总有四个球,最大高度是( )A . 1.6mB . 2.4mC .3.2mD .4.0m 3、两种运动的联系与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思维方法1.平均速度的求解及其方法应用① 用定义式:ts ∆∆=一v 普遍适用于各种运动; ② v =只适用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2.巧选参考系求解运动学问题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一定的参考系而言,通常以地面作为参考系,有时选运动物体作为参考系,可以使得求解简便.3.追及和相遇或避免碰撞的问题的求解方法:关键:在于掌握两个物体的位置坐标及相对速度的特殊关系.基本思路:分别对两个物体研究,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列出方程,找出时间、速度、位移的关系.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追及条件:追者和被追者v 相等是能否追上、两者间的距离有极值、能否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讨论:1.匀减速运动物体追匀速直线运动物体.①两者v 相等时,S 追<S 被追 永远追不上,但此时两者的距离有最小值②若S 追<S 被追、V 追=V 被追 恰好追上,也是恰好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追 被追第4课③若位移相等时,V 追>V 被追则还有一次被追上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距离有一个极大值2.初速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追同向匀速直线运动物体①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的间距 ②位移相等时即被追上4.利用运动的对称性解题有些运动具有对称性,利用对称性解时,有时比较方便.如竖直上抛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对称.5.逆向思维法解题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的上升过程的逆过程是自由落体运动.6.应用运动学图象解题根据题述物理现象和发生的过程,建立函数表达式,建立坐标,并画出图象.7.用比例法解题运用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解题,使得问题简单易求.8.巧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解题①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这段时间中时刻的即时速度 ②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为一个恒量③位移=平均速度⨯时间解题常规方法:公式法(包括数学推导)、图象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变法试通过计算出的刹车距离s 的表达式说明公路旁书写“严禁超载、超速及酒后驾车”以及“雨天路滑车辆减速行驶”的原理.解:(1)、设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匀速行驶的位移大小为1s ;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大小为2s ,加速度大小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有:⎪⎪⎪⎭⎪⎪⎪⎬⎫⎪⎪⎪⎩⎪⎪⎪⎨⎧><+=><=><+=><=4...............3...............22..........1..................21220001s s s as v m mg F a t v s μ 由以上四式可得出:><++=5..........)(22000g m F v t v s μ①超载(即m 增大),车的惯性大,由><5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就会增长,遇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刹车、停车,危险性就会增加;②同理超速(0v 增大)、酒后驾车(0t 变长)也会使刹车距离就越长,容易发生事故;③雨天道路较滑,动摩擦因数μ将减小,由<五>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就越长,汽车较难停下来. 因此为了提醒司机朋友在公路上行车安全,在公路旁设置“严禁超载、超速及酒后驾车”以及“雨天路滑车辆减速行驶”的警示牌是非常有必要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图象a .从图象识别物体运动的性质.b .能认识图像的截距的意义.c .能认识图像的斜率的意义.d .能认识图线覆盖面积的意义.e .能说出图线上一点的状况.二.利用v 一t 图象,不仅可极为方便地证明和记住运动学中的一系列基本规律和公式,还可以极为简捷地分析和解答各种问题.(1)s ——t 图象和v ——t 图象,只能描述直线运动——单向或双向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而不能直接用来描述方向变化的曲线运动.(2)当为曲线运动时,应先将其分解为直线运动,然后才能用S —t 或v 一t 图象进行描述.1、位移时间图象位移时间图象反映了运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匀速运动的S —t 图象是直线,直线的斜率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的速度;变速运动的S -t 图象是曲线,图线切线方向的斜率表示该点速度的大小.2、速度时间图象(1)它反映了运动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2)匀速运动的V 一t 图线平行于时间轴.(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线是倾斜的直线,其斜率数值上等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4)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一t 图线是曲线,每点的切线方向的斜率表示该点的加速度大小.1、s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应用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对于图象问题,要求把运动物体的实际运动规律与图象表示的物理含义结合起来考虑.2、速度——时间图象的迁移与妙用说明:利用图象的物理意义来解决实际问题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中学阶段某些问题根本无法借助初等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但如果注意到一些图线的斜率和面积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则可利用比较直观的方法解决问题.识图方法: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第5课运动学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法第6课一、相遇、追及与避碰问题对于追及问题的处理,要通过两质点的速度比较进行分析,找到隐含条件(即速度相同时,而质点距离最大或最小).再结合两个运动的时间关系、位移关系建立相应的方程求解,必要时可借助两质点的速度图象进行分析.二、追击类问题的提示1.匀加速运动追击匀速运动,当二者速度相同时相距最远.2.匀速运动追击匀加速运动,当二者速度相同时追不上以后就永远追不上了.此时二者相距最近.3.匀减速直线运动追匀速运动,当二者速度相同时相距最近,此时假设追不上,以后就永远追不上了. 4.匀速运动追匀减速直线运动,当二者速度相同时相距最远.5.匀加速直线运动追匀加速直线运动,应当以一个运动当参照物,找出相对速度、相对加速度、相对位移.1、追及问题的分析思路(1)根据追赶和被追赶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并注意两物体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2)通过对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简单的图示,找出两物体的运动位移间的关系式.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上时位置坐标相同.(3)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例如速度小者加速追赶速度大者,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等等.利用这些临界条件常能简化解题过程.(4)求解此类问题的方法,除了以上所述根据追及的主要条件和临界条件解联立方程外,还有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及应用图象法和相对运动知识求解.点评:对追及类问题分析的关键是分析两物体运动的运动过程及转折点的条件.可见,在追赶过程中,速度相等是一个转折点,要熟记这一条件.在诸多的物理问题中存在“隐蔽条件”,这类问题往往是难题,于是,如何分析出“隐蔽条件”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般是根据物理过程确定.该题中“隐蔽条件”就是当两车速度相同时距离最大.解析后,问题就迎刃而解.2、相遇问题的分析思路相遇问题分为追及相遇和相向运动相遇两种情形,其主要条件是两物体在相遇处的位置坐标相同.(1)列出两物体运动的位移方程,注意两个物体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2)利用两物体相遇时必处在同一位置,寻找两物体位移间的关系.(3)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4)与追及中的解题方法相同点评:三种解法中,解法一注重对运动过程的分析,抓住两车间距有极值时速度应相等这一关键条件来求解;解法二中由位移关系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利用根的判别式来确定方程中各系数间的关系,这也是中学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解法三通过巧妙地选取参照物,使两车运动的关系变得简明.说明:本题还可以有多种问法,如“以多大的加速度刹车就可以不相碰?”,“两车距多少米就可以不相碰?”,“货车的速度为多少就可以不相碰?”等,但不管哪一种问法,都离不开“两车速度相等”这个条件.课题:第二单元力物体的平衡类型:复习课。
2024年高中物理新教材讲义:波的描述
2波的描述[学习目标] 1.理解波的图像的物理意义,能从波的图像中找出各物理量信息,能区分波的图像和振动图像(重点)。
2.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知道三者的决定因素并会进行相关计算(重难点)。
一、波的图像1.波的图像的画法(1)建立坐标系,描点用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y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得到一系列坐标为(x1,y1),(x2,y2),(x3,y3),…的点。
(2)连线用一条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就是这一时刻波的图像,有时也称波形图。
2.简谐波(正弦波)(1)如果波的图像是正弦曲线,这样的波叫作正弦波,也叫简谐波。
(2)简谐波中各质点的振动是简谐运动,各质点振动的振幅均相同。
3.波形图与振动图像(1)简谐波的波形图与质点的振动图像都是正弦曲线。
(2)波形图表示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移。
(3)振动图像表示介质中“某一质点”在“各个时刻”的位移。
如图所示,观察甲、乙两个图像可知:(1)________图为波的图像;________图为振动图像。
(均选填“甲”或“乙”)(2)甲图中M、P、Q三个点坐标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其中P点的振幅是多少?(3)乙图中M′、P′、Q′三个点坐标的意义分别是什么?答案(1)甲乙(2)题图甲中M、P、Q三个点的坐标分别表示x=1m、x=2m、x=4m处三个质点此时的位移为10cm、0、0;质点P的振幅为10cm。
(3)题图乙中M′、P′、Q′三个点的坐标分别表示同一质点在t=1s、t=2s、t=4s时的位移为10cm、0、0。
例1如图所示是一列向右传播的简谐横波某一时刻的波动图像。
对于图中A、B、C、D、E、F、G、H、I九个质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C、E、F、H具有相同的位移B.A、C速度相同,H、F速度方向相反C.B、I振幅相同D.a C>a B答案C解析在波的图像中,纵坐标y表示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故A错误;A、C速度方向相反,H、F速度方向相同,故B错误;在简谐波中各质点都做简谐运动,振幅都等于波源的振幅,故C正确;质点所受回复力的大小与位移的大小成正比,因而加速度的大小与位移的大小成正比,则a C<a B,故D错误。
王文博物理一轮讲义
王文博物理一轮讲义1. 力与运动1.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用矢量表示,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2 力的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形状,同时还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或改变温度等效果。
1.3 牛顿三定律1.3.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合力为零。
1.3.2 第二定律:动力学第二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加速度与所受合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F=ma1.3.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物体a对物体b施加了作用力F,物体b对物体a也会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2.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2.1 运动中的摩擦力摩擦是物体相对滑动时的阻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与物体受力平衡,动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有关。
2.2 斜面上的运动斜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其重力分解后的分力以及法线力的作用,分析斜面上的运动需考虑这些力的平衡。
2.3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中,物体受到向心力的作用,需注意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平衡关系。
角速度、角加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可使用等效进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3. 力学能与机械能守恒3.1 动能和势能物体的动能是由于它的运动状态所具有的能力,势能则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力。
3.2 动能定理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3.3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不受外力摩擦的保守力场中,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4. 质点系与质心运动4.1 质点系质点系是由若干质点组成的系统,可以将整个系统的运动看作质点在空间中运动的总体运动。
质心是在质点系中所有质点质量加权平均位置的点。
4.3 质心运动定律质心受到的合外力等于系统质点总质量与质心加速度的乘积。
5.1 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
5.2 杠杆原理杠杆是一种能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简单机械装置。
5.3 浮力和浮力原理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浸没时受到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上升压强所产生的浮力。
以上就是《王文博物理一轮讲义》的内容大纲,通过对物理力学基础知识、运动定律应用、力学能与能量守恒、质点系与质心运动、静力学等方面的学习,读者可以全面了解物理学中与运动和力相关的理论和应用。
黄夫人物理一轮讲义
黄夫人物理一轮讲义摘要:一、引言二、光的干涉现象1.干涉现象的定义2.光程差与干涉条纹的关系3.牛顿环的形成原理与特点4.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与原理三、光的衍射现象1.衍射现象的定义2.菲涅耳衍射与夫琅禾费衍射3.光栅衍射的原理与应用4.衍射光谱的形成与分析四、光的偏振现象1.偏振光的性质与产生原因2.线性偏振光的性质与应用3.圆偏振光与椭圆偏振光的特点4.偏振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五、光的吸收与发射1.光吸收的原理与规律2.原子光谱的产生与特征3.激光的原理与应用4.光的发射现象与发光材料六、光的传播与应用1.光的传播方式与速度2.光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3.光通信技术及其发展4.光学仪器的应用与光学产业七、总结与展望1.光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2.光学领域的前沿发展与创新3.光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前景4.学习光学知识的建议与启示正文:黄夫人物理一轮讲义涵盖了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吸收与发射等基本光学现象。
通过讲解这些现象的定义、原理、特点及应用,使学员对光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光的干涉现象部分,我们学习了干涉现象的定义,光程差与干涉条纹的关系,以及牛顿环的形成原理与特点。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与原理,为实验研究光的干涉提供了基础。
光的衍射现象部分,我们掌握了衍射现象的定义,菲涅尔衍射与夫琅禾费衍射的特点。
同时,光栅衍射的原理与应用也得到了详细讲解,为研究光的传播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光的偏振现象部分,我们认识了偏振光的性质与产生原因,线性偏振光的特点与应用,以及圆偏振光与椭圆偏振光的性质。
此外,还讲解了偏振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为我们理解光的偏振提供了理论支持。
光的吸收与发射部分,我们学习了光吸收的原理与规律,原子光谱的产生与特征,以及激光的原理与应用。
这些知识为研究光的发射现象及发光材料奠定了基础。
光的传播与应用部分,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方式与速度,光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光通信技术及其发展,以及光学仪器的应用与光学产业。
质心物理竞赛讲义
质心物理竞赛讲义一、质心的概念及基本原理质心,又称质点的几何中心或重心,是一个物体在力学中重要的概念。
质心的位置可以简化物体受力分析,并在物体的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质心的定义:质心是一个物体所有质点的平均位置,根据物体质量和质点的位置来计算。
在一个均匀分布的物体中,质心位于几何中心。
质心的基本原理:- 物体质心位于物体的对称轴上,若物体是各向同性的,则质心位于物体的中心。
- 质心是物体重心的一种特殊情况,仅在重力场中才与物体重心重合。
- 质心是物体的一个特殊点,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具有重要意义。
二、质心的计算方法质心的位置可以通过物体的质量分布以及质点位置的加权平均来计算。
具体的计算方法取决于物体的几何形状和质量分布。
1. 均匀物体的质心对于均匀物体,质心的计算相对简单。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质心的位置:质心的x坐标:x = (m₁x₁ + m₂x₂ + … + mₙxₙ) / (m₁ + m₂ + … + mₙ)质心的y坐标:y = (m₁y₁ + m₂y₂ + … + mₙyₙ) / (m₁ + m₂ + … + mₙ)其中,m₁, m₂, ..., mₙ是物体分布的质量,x₁,x₂,…,xₙ和y₁,y₂,…,yₙ是对应质点的坐标。
2. 不规则物体的质心对于不规则形状的物体,可以通过近似方法计算质心。
常见的方法有:- 使用几何图形的质心公式,如矩形、三角形、圆形等。
- 分割不规则物体为规则形状,计算各部分的质心,最后取加权平均。
三、质心在物体运动中的应用质心在物体运动中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 系统的位移和速度质心可以作为系统的参考点,用于描述物体的位移和速度。
通过跟踪质心的运动,可以了解系统整体的运动情况。
2. 系统的动量和力质心也可以用来分析物体系统的动量和力学问题。
由于质心是物体的一个特殊点,可以简化受力分析,直接用力对质心产生的效果来计算系统的动量和力。
3. 轨迹和旋转对于旋转运动的物体,质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物体的轨迹和旋转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讲义一、选择题技法一:直接判断法[技法阐释] 解答时通过阅读和观察,利用题干所描述的物理现象和设臵的条件,界定试题考查的范围和意图,选准看问题的视角,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规律直接判断,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基本不需要“转变”或推理的简单题目.这些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物理识记内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属常识性题目.图1-51 (2011〃天津高考)如图1-5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受到的摩擦力( ).A.方向向左,大小不变 B.方向向右,逐渐减小C.方向向右,大小不变 D.方向向右,逐渐减小2.(2012〃湖北孝感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力的大小一定与该处压力的大小成正比B.压力发生变化时,该处摩擦力可能不变C.摩擦力的方向与该处压力的方向可能不垂直D.摩擦力的方向不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就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技法二:整体、隔离法[技法阐释] 分析多对象问题时,当题干所要分析和求解的物理量不涉及系统内部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可把多个物体所构成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称为整体法,这是一种有效的解题思路.整体法与隔离法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一般要采取先整体后隔离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常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3(2011〃海南卷,5)图1-6如图1-6所示,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斜劈,斜劈上的一物块正在沿斜面以速度v0匀速下滑,斜劈保持静止,则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 ).A.等于零B.不为零,方向向右C.不为零,方向向左D.不为零,v0较大时方向向左,v0较小时方向向右技法三;特殊值法图1-194.(2011〃上海卷)如图1-19所示,在水平面上的箱子内,带异种电荷的小球a、b用绝缘细线分别系于上、下两边,处于静止状态.地面受到的压力为N,球b所受细线的拉力为F.剪断连接球b的细线后,在球b上升过程中地面受到的压力( ).A.小于N B.等于NC.等于N+F D.大于N+F技法五:筛选排除法[技法阐释] 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经分析、推理先将明显的错误或不合理的备选答案一个一个地排除掉,最后只剩下正确的答案.图2-55(2010〃山东卷,16)如图2-5所示,物体沿斜面由静止滑下,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物体与斜面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斜面与水平面平滑连接.下图中v、a、f和s分别表示物体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摩擦力大小和路程.下图中正确的是( ).技法六:估算求解法[技法阐释] 有些选择题本身就是估算题,有些貌似要精确计算,实际上只要通过物理方法(如:数量级分析),或者数学近似计算法(如:小数舍余取整),进行大致推算即可得出答案.估算是一种科学而有实用价值的特殊方法,可以大大简化运算,帮助考生快速地找出正确选项.6(2011〃课标全国卷)卫星电话信号需要通过地球同步卫星传送.如果你与同学在地面上用卫星电话通话,则从你发出信号至对方接收到信号所需短时间最接近于(可能用到的数据: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3.8×105 km,运行周期约为27天,地球半径约为6 400 km,无线电信号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A.0.1 s B.0.25 s C.0.5 s D.1 s技法七:比例分析法[技法阐释] 两个物理量的数学关系明确时,利用它们的比例关系可以避免繁琐的数学计算.应用此法时必须明确研究的物理问题中涉及的物理量间的关系,明确哪些是变量,哪些是不变量.7(2011〃四川卷)据报道,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了一颗距地球40光年的“超级地球”,名为“55 Cancrie”,该行星绕母星(中心天体)运行的周期约为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的1480,母星的体积约为太阳的60倍.假设母星与太阳密度相同,“55 Cancri e”与地球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则“55 Cancri e”与地球的( ).A.轨道半径之比约为360480B.轨道半径之比约为3604802C.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约为360×4802D.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约为360×480技法八:系统守恒法图4-128.如图4-12所示,竖直放臵的两根平行金属导轨之间接有定值电阻R,质量不能忽略的金属棒与两导轨始终保持垂直并良好接触且无摩擦,棒与导轨的电阻均不计,整个装臵放在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棒在竖直向上的恒力F作用下加速上升的一段时间内,力F做的功与安培力做的功的代数和等于( ).A.棒的机械能增加量B.棒的动能增加量C.棒的重力势能增加量D.电阻R上放出的热量技法九:图象图解法9. (改编题)汽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0~50 s内汽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1所示.下面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图1A .汽车的行驶的最大速度为20 m/sB .汽车在40~50 s 内的速度方向和在0~10 s 内的速度方向相反C .汽车在50 s 末的速度为零D .在0~50 s 内汽车行驶的总位移为900 m10.一电子在电场中由a 点运动到b 点的轨迹如图2中虚线所示.图中一组平行实线是等势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A .a 点的电势比b 点低B .电子在a 点的加速度方向向右C .电子从a 点到b 点动能减小D .电子从a 点到b 点电势能减小二、实验题1.(4分)图中游标卡尺读数为 mm ,螺旋测微器读数为 mm .2.读出下列游标卡尺测量的读数⑴ ⑵ ⑶ 3 4 cm0 5 1067820 cm123456123456789cm3.读出下列螺旋测微器测量的读数。
4.一种游标卡尺,它的游标尺上有50个小的等分刻度,总长度为49mm 。
用它测量某物体长度,卡尺示数如图所示,则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cm 。
5.读出下列电表的测量值.接0~3V 量程时读数为_______V . 接0~3A 量程时读数为_______A . 接0~15V 量程时读数为______V . 接0~0.6A 量程时读数A . 6.多用电表表头的示意图如图7-6-9所示.在正确操作的情况下:图7-6-9(1)若选择开关的位臵如灰箭头所示,则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测量结果为________. (2)若选择开关的位臵如白箭头所示,则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测量结果为________. (3)若选择开关的位臵如黑箭头所示,则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测量结果为________.(4)若选择开关的位臵如黑箭头所示,正确操作后发现指针的偏转角很小,那么接下来的正确操作步骤应该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全部测量结束后,应将选择开关拨到________或者________.(6)无论用多用电表进行何种测量(限于直流),电流都应该从________色表笔经________插孔流入电表.6、(2009年安徽卷)21Ⅰ.用多用电表进行了几次测量,指针分别处于a 、b 的位臵,如图所示。
若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处于下面表格中所指的档位,a 和b 的相应读数是多少?请填在表格中。
123 05 11V 0 0.0.0.01 23A选表习题7 (2011〃济南三模)在“测定金属导体的电阻率”的实验中,待测金属丝的电阻R x 约为5 Ω,实验室备有下列实验器材A .电压表(量程0~3 V ,内阻约为15 k Ω)B .电压表(量程0~15 V ,内阻约为75 k Ω)C .电流表(量程0~3 A ,内阻约为0.2 Ω)D .电流表(量程0~0.6A ,内阻约为11 Ω)E .变阻器R 1(0~100 Ω,0.6 A)F .变阻器R 2(0~2 000 Ω,0.1 A)G .电池组E (电动势为3 V ,内阻约为0.3 Ω) H .开关S ,导线若干(1)为减小实验误差,应选用的实验器材有(填代号)________.(2)为减小实验误差,应选用图7-3-13中________(填甲或乙)为该实验的电路原理图,并按所选择的电路原理图把图7-3-14中的实物图用线连接起来.图7-3-13图7-3-14(3)若用毫米刻度尺测得金属丝长度为60.00 cm ,用螺旋测微器测得金属丝的直径及两电表的示数如图7-3-15所示,则金属丝的直径为________mm ,电阻值为________Ω.图7-3-158.(2012〃广东江门模拟)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直径时的刻度位臵如图7-3-22所示,用米尺测出金属丝的长度L ,金属丝的电阻大约为5 Ω,先用伏安法测出金属丝的电阻R ,然后根据电阻定律计算出该金属材料的电阻率.图7-3-22(1)从图中读出金属丝的直径为________mm. ab指针位置 选择开关所处挡位读 数a直流电流100mA mA 直流电压2.5V V b电阻×100Ω(2)为此取来两节新的干电池、电键和若干导线及下列器材:A.电压表0~3 V,内阻10 kΩB.电压表0~15 V,内阻50 kΩC.电流表0~0.6 A,内阻0.05 ΩD.电流表0~3 A,内阻0.01 ΩE.滑动变阻器,0~10 ΩF.滑动变阻器,0~100 Ω①要求较准确地测出其阻值,电压表应选________,电流表应选________,滑动变阻器应选________.(填序号)②实验中某同学的实物接线如图7-3-23所示,请指出该同学实物接线中的两处明显错误.图7-3-23错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测得金属丝的直径用d表示,电阻用R表示,则该金属材料的电阻率ρ=________.9.(2011〃天津卷,9(2)(4))图7-3-24(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金属丝直径的结果如图7-3-24所示,该金属丝的直径是________mm.(2)某同学测量阻值约为25 kΩ的电阻R x,现备有下列器材:A.电流表(量程100 μA,内阻约2 kΩ);B.电流表(量程500 μA,内阻约300 Ω);C.电压表(量程15 V,内阻约100 kΩ);D.电压表(量程50 V,内阻约500 kΩ);E.直流电源(20 V,允许最大电流1 A);F.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1 kΩ,额定功率1 W);G.开关和导线若干.电流表应选________,电压表应选________.(填字母代号)该同学正确选择仪器后连接了以下电路,如图7-3-25所示,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并使测量误差尽量减小,实验前请你检查该电路,指出电路在连线上存在的问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7-3-2510.某同学用如图7甲所示装臵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图乙为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用0、1、2、3、4、5、6…标出计数点.图7(1)规定打点1时重力势能为0,要计算出打点4时重物的机械能,在纸带上必须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若不知道本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要计算出机械能还必须测出重物的________.(2)该同学根据测出的数据准确地计算出各计数点时重物的机械能,发现打后一个点时机械能都比打前一个点时机械能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求说出一种).三、计算题1.(2013·北京东城期末)水平光滑直轨道ab与半径为R的竖直半圆形光滑轨道bc相切,一小球以初速度v0沿直线轨道向右运动,如图所示,小球进入圆形轨道后刚好能通过c点,然后小球做平抛运动落在直轨道上的d点,则()(1).小球到达c点的速度为(2).小球到达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为(3).小球在直轨道上的落点d与b点距离为(4).小球从c点落到d点所需时间为2.(16分)如图所示,绝缘光滑水平轨道AB的B端与处于竖直平面内的四分之一圆弧形粗糙绝缘轨道BC平滑连接,圆弧的半径R=0.4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