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难点
高中地理部分重难点总结
⾼中地理部分重难点总结
第⼀章⾏星地球第⼀节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及主要类型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包括
⼏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
⼆、太阳系中的⼀颗普通⾏星 1、⼋⼤⾏星
(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星、⾦星、地球、⽕星、⽊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颗普通的⾏星(1)⼋⼤⾏星的运动特征
①同向性:都是⾃西向东。②共⾯性:⼋⼤⾏星公转轨道倾⾓都很⼩,⼏乎在同⼀个平⾯上。③近圆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率都很⼩,都接近正圆。(2)⼋⼤⾏星的结构特征
地球与⽔星、⾦星、⽕星相⽐,没有特殊的地⽅。⼋⼤⾏星的质量、体积、距⽇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有差异。由此,可以将⼋⼤⾏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星,包括⽔星、⾦星、地球和⽕星;②巨⾏星,包括⽊星和⼟星;③远⽇⾏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命的星球——地球是⼀颗特殊的⾏星地球上存在⽣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安全的空间运⾏轨道 2、地球适宜的⾃⾝条件 1、⽇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的存在
第⼆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在⾼温⾼压下,四个氢原⼦核聚变成⼀个氦原⼦核。
3、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③是我们⽇常⽣活和⽣产的能源。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难点及考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难点及考点
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它研究的是地球的各种自然现象以及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学生将学习到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运动、地球的气候和气象、地球的水资源以及人类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一地理必修一中的重难点及考点。
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其形状不是完全规则的球体。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它由岩石组成;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固体岩石和半流动岩石组成;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主要由液态和固态的铁和镍组成。
二、地球的运动
地球有两种主要的运动,一种是自转,即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另一种是公转,即地球绕太阳运动。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而地球的公转则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三、地球的气候和气象
气候是指某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主要受到纬度、海洋和大陆分布、地形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气象是指短期的天气现象,包
括气温、降水、风力等。地球的气候和气象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地球的水资源
地球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形式。地表水主要指江河湖海等水体,地下水则是指位于地下的水体。地球的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
五、人类对地球的影响
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此外,人类的农业和畜牧业活动也对土地和水资源产生了影响。以上就是高一地理必修一中的重难点及考点的简要介绍。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运动、地球的气候和气象、地球的水资源以及人类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为保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和解决的办法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和解决的办法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和解决的办法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确存在着一些难点,比较突出的是,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认识不够深刻,在学生的认知里面,地理就没有和语数英,甚至物化生等学科处于同一地位。随着初中教学的改革,相信地理学这一学科的地位会有所提高。对此情况,特别是高一新生,应对的措施应该是强化地理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强调地理的重要性,生动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难点,如下:
(一)地理教学理念不够新颖。
对地理教学来说,地理教学理念不够新颖是极具代表性的问题。当前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存在,导致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根据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避而不谈,教师只注重加快地理教学进度,全方面地向学生强调考试要点,背离了地理教学的育人理念,导致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均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未能真正掌握“地理技能”。地理教学中那些针对学生全面素养提升的要求被置之不理,盲目地追求地理高分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对地理知识实现活学活用,从而令地理教学丧失现实意义。
(二)教学方法不够创新和过于简单
现阶段的高中生每个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以及接受能力方面都有天壤之别。假如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全部学生均采取相同的教学模式,实施同一的教学目标,势必会造成学生彼此间知识差距日益扩大,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呈现失衡发展。同时还将导致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承受更大压力,这些后进生将越学越吃力,失去面对困难、挑战困难的自信心,进而慢慢丧失学习地理学科的信念和动力。
高考地理难点易考点总结大全
高考地理难点易考点总结大全
高考地理难点易考点总结大全
在高中,就目前的地理科目来看,也许对于此内容的学习并不是十分容易,需要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掌握地理考试的出题规律。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高考地理难点易考点总结,欢迎使用学习!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
一、气压带性质和风带风向与气候特点
低气压带负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受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候季节差异小;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季节差异大。
二、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及热力环流原理
1、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第一,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中午太阳高度不同,第二,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第三,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
2、热力环流原理
形成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形成过程。地面间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再间接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变化,从而引发大气中的水平运动。
三、水循环的主要类型、主要环节、地理意义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4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它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和重力能。水循环的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3种主要环节有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而径流分为地表和地下径流。
2、水循环的意义,第1个是是联系四大圈层在他们之间进行能量
高一地理知识点难点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知识点难点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知识点难点总结归纳
地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物理环境,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地球及其成分的演化和变化。高中地理学习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有一些知识点难度较大,下面给出几个例子。
1. 地貌演变
地貌是指一定范围地表的地形、地貌、地貌发育史和其规律等综合性自然地理学问题。地貌演变是指地质、气候、生物和人类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地貌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历程。地貌演变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出现了不同的地貌形态,如高山、平原、丘陵、海岸等。因此,理解地貌演变的规律,对研究地球的演变过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 社会经济地理
社会经济地理是研究人类在地表空间上的经济活动以及地理条件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涉及工业、农业、城市化、交通、环境污染等方面。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等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都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理解社会经济地理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3. 气候变化
气候是指在相当长时间内的气温、降水和风向风速等常年平均情况以及季节性和年际变化的一般趋势。气候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气候灾害如洪涝、旱灾、台风、冰雹等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因此,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趋势以及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地理学习涵盖范围广,知识点复杂,但只有掌握了这些难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和与之互动的自然和人类环境。除了以上三个例子,高一地理学习还包括其他许多知识点,如地球的结构、板块运动、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等。这些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理解地理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关键。
高中地理40个重难点归纳
高中地理40个重难点归纳
1、光照与热量
光照指的是太阳辐射,一般与天气状况、日照时数、地势高低等因素有关。热量指的是温度,与纬度位置有关,一般纬度越低,热量越丰富;纬度越高,热量越少。
光照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多,如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是热量不足,因为该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作用弱,且该地区海拔较高,温度较低。
光照弱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少,如四川盆地光照弱,但受盆地地形的影响,热量充足。
2、区时与地方时
区时是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例如北京时间不是北京所在的东经116°的
地方时,而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是东经120°的地方时。
3、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有无数个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最
大值出现在正午(地方时12时),称为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只有一个。
4、气候要素与气候因素
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等(若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主要从光照、热量、降水等方面去考虑)。
气候因素是指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5、积温与气温
积温是指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它反映某地气候生长期内温度的高低。而气
温是某地大气温度的反映。
6、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是指一年内最热月月均温与最冷月月均温的差值,气温年较差越大,表明气候的大陆性越强。
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一般白天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间气温低,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
高中地理知识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难点总结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难点总结
重点
重点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1.含义
陆地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组成。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
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相应变化,甚至导致环境整体的变化。
3.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下面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重点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1.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是指陆地不同地区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植被、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环境。
2.不同空间范围的地域差异性表现及其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原因: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这种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加上水分条件的影响。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原因:以水分条件为基础,加上热量条件的影响。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表现: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出现了自然景观的依次变化。
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4)陆地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
高中地理最难部分
高中地理最难部分
摘要:
1.引言:介绍高中地理的难度
2.主体:详述高中地理的难点部分
3.结论:总结高中地理的难点及应对方法
正文:
【引言】
对于许多高中生来说,地理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的学科。它涉及自然和人文等多个领域,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尤其是高中地理的一些难点部分,往往让学生感到十分困惑。
【主体】
高中地理的难点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涉及到昼夜更替、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等概念。这些内容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
2.大气运动:大气运动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气压、风向、风速等概念。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气象图表,来理解和记忆。
3.水循环和地貌:水循环和地貌是地理学科中较为复杂的部分,涉及水循环过程、水系形态、地貌类型等。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将这些内容融会贯通。
4.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涉及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多个方面,内容繁杂且相互联系。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记忆和分析能力,才能在这部分取得好成绩。
【结论】
总之,高中地理的难点部分主要包括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和地貌、人文地理等。要克服这些难点,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高三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和应对策略都有哪些?
高三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和应对策略都有哪些?
高三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和应对策略都有哪些?
随着高中阶段的学习不断深入,地理教育作为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其教学难度也逐渐加大。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教师面临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学生基础较差、知识点繁多和课程重点难点较难把握等方面。而针对这些问题,也有一些应对策略供教师们参考。本文将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一、高三地理教学中的难点
1. 学生基础较差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基础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因为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加之高中地理教学又为深化和拓展考虑,导致初中地理课程中不少知识和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仍会出现,因此会为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不小的基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基础问题,并适时做好知识温故知新的功课,这样才能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吸收新知识。
2. 知识点繁多
高中地理教育相对于初中地理教育来说,需要学生掌握更多更深入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这就使得高中地理教育变得更加繁杂和复杂。对于教师而言,繁多的地理知识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才能在教学中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清晰地解释给学生听,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而对于学生而言,面对如此之多、如此之深的地理知识,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体会,才能理解和吸收。
3. 课程重点难点较难把握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重难点部分,而这些部分也是考试中最主要的考点。由于教材只是对地理内容进行了精练处理,因而教师在教学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一定要推敲出考点,理清考点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重难点内容。
地理高中难点详解
地理高中难点详解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夏半年的天气过程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其高度可延伸至平
流层。在整个对流层的同一高度上,中心温度比四周高,是一个常年存在的、深厚的暖性
反气旋。在地面上,闭合等压线的形状东西扁长,范围非常大,尤其是在夏季,几乎占整
个北半球的1/4。其强度和中心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范围较小,强度较弱,中心
平均气压为1020百帕左右,中心位置在夏威夷群岛附近,其西部高压脊很少深入至中国
沿海地区;夏季高压强度增加,中心气压值平均值可达1025百帕以上,中心位置约在西经1500、北纬360处,高压范围较大,其西部脊线可伸至我国沿海地区。
太平洋高压脊的活动,与我国降水的关系十分密切。它送出的暖气团,与中高纬大陆
的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形成大量降水。随着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南北进退,我国东部地
区的雨带也随之移动。6月以前对流层中、下层副热带高压西部脊线,在北纬200以南活动,雨带徘徊在长江以南地区;6月中旬,脊线突然北跳至北纬250附近,雨带则徘徊在江淮流域,形成准静止锋与梅雨天气;7月中旬,脊线第二次北跳,维持在北纬300附近,雨带就北移至华北;9月以后脊线南撤,雨带又复南移;10月中旬以后,脊线又回复至6月以
前的位置。
在夏季,我国南方各省、自治区都可以受到太平洋高压西部脊线的直接控制,处于它
的西南部,所以一般吹东南风。虽然东南风带来海上暖湿空气,但是在下沉气流作用下,
气层比较稳定,白天没有云雨产生,天气极为闷热。如其持续时间较长,常常造成长江中
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偏重自然地理,难点较多,而且综合性较强,要想从根本上理解
高中地理难点:地球自转偏向力
高中地理难点:地球自转偏向力
是大学很多专业广泛应用的科目,也是中非常重要的科目之一。下面我和大家说一说地理难点:地球自转偏向力,供大家参考。
难点:地球自转偏向力关于地球自转偏向力的问题,中学阶段老师只是仅强调对于其偏转方向的记忆,即: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发生偏转。但是为什么存在偏向,为什么有这个力的存在,却很少有人说得清楚。其实道理也并不复杂。
什么是地球自转偏向力基于对中的惯性定律的正确理解,理解地球自转偏向力绝非难事。牛顿的惯性定律是这样说的:由于惯性,任何水平运动的物体总要力图保持它原来的方向和速度。地球上的人是基于经纬网来定位的,经线表示正南和正北方向,纬线表示正东和正西方向。假设北半球有一物体起始由A1向B1运动,即向正北方向运动,亦即沿着经线方向运动。由于惯性,物体始终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A1B1始终要和A2B2保持平行,但是经线之间并不平行,而是越向极点,间距越小,而我们以经线来确定正南正北方向,所以看起来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了偏向,北半球向右偏转,纬度越大偏角越大,同理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赤道上经线之间相互平行,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和经线走向保持一致,所以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
会发生偏转。
地球自转偏向力是如何产生的那地球自转偏向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这个力并非真实存在的力,而是一个假想的力。什么样的力不改变速度大小,只改变速度的方向?这个力必须满足在沿速度方向正交分解没有分力,不提供这个方向的加速度。所以这个力的方向必须垂直速度的方向,只起改变方向的作用,不改变速度大小。水平运动的物体纬度越高,偏向越大,我们可以认为纬度越高,地球自转偏向力越大,同时画北半球地球自转偏向力时应该垂直于速度方向画在右侧,同理南半球画在左侧。
202X年高考地理重难点归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年高考地理重难点归纳
202X年的高考地理重难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础知识是高考地理考试的基础,包括地球与地球的运动、地理坐标、地球的地壳和地形、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等内容。
2. 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大气系统、水文系统、地表系统和生物系统等,要求考生了解各个系统的组成、相互作用和
变化规律。
3.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考查考生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包括地表形态与地貌、气候与气候区划、土地利用与资源等内容。
4.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考查考生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包括人口与城市、经济与区域发展、交通与通信等内容。
5. 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学的前沿领域,要求考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6. 地理实践和地理技能:地理实践和地理技能是考查考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部分,包括地图阅读、地理实地调查和地理数据处理等内容。
以上仅为可能的高考地理重难点归纳,具体以实际考试大纲和题型为准。
考生还应通过阅读教材、参加培训班等方式对高考地理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和
备考。
第1页/共1页
[全]高中地理-重点、难点解析(时区、气候、天气系统)
高中地理-重点、难点解析(时区、气候、天气系统)
(1)时区
①地方时的计算
原理: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且不断的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面,因而有了白天、黑夜之分,也就有了不同地区的地方时。例如北京此时正值正午(12:00),而乌鲁木齐则是上午(10:00)。定义:地球旋转一周是360°,而地球旋转一天恰好是24h,因此可以求出,每小时对应着15°,将其定义为一个时区。即从本初子午线(0°)开始,向东、向西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间隔一个时区,时间间隔1h;经度每间隔1°,时间间隔4分钟。
计算技巧:东加西减。即计算某参考点东边的地方时,用加法;计算它西边的地方时,用减法。
图1 全球24时区分布图
②日期
全球有两个日期的分界线:自然日界线、国际日界线。
1)自然日界线:指的是0:00对应的经线,即时间上过了0:00,则进入到了新的一天。
2)国际日界线:指的是180°经线附近,当从西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时,日期要减一天;当从东向西跨过时,日期要加一天。例如飞机从东十二区起飞(9月9日),当天到达西十二区,则此时飞机上乘客的日期,会变为9月8日。
图2 国际日界线示意图
(2)气候
全球主要分布着14种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高原山地),大致关于赤道对称。气候的分布,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
其中,1)在低纬度的赤道低气压带、中高纬度的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候较为湿润;而中纬度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气候较为干热。2)沿海地区气候更加湿润;而内陆地区距海遥远,水汽难以到达,因此气候更加干燥。3)迎风坡可以抬升水汽,致使水汽冷凝,成云致雨,因此空气较为湿润;而背风坡则由于”焚风“的作用,空气较为干旱。4)暖流会为沿岸带来湿润的水汽,因此可以增温增湿;而寒流是由高纬度而来,对沿岸的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高中地理难点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难点知识汇总
1天体系统的级别
2太阳系八大行星
3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4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 影响气候② 影响短波通讯③ 产生磁暴现象
6地球自转知识的应用7 地球公转知识的应用
8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 26。′
9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10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11地方时的计算
12区时的计算每往东 1 个时区,时刻增大 1 个小时。
1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4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 点。
15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6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17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 15度为 1 小时。
18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 6 时)和标准日落(18 时)前后推算。
19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20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2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22地球内部圈层的判定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23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4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25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26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高二地理最难的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最难的知识点归纳
在高二地理学习过程中,有一些知识点常常被学生认为较为困难,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针对这些难点,本文将对高二地
理最难的几个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学
习挑战。
一、地球与地图的关系
地球与地图的关系是地理学习的基础,也是一项需要较高抽象
思维能力的知识点。地球作为一个球体的表面,很难直接展示在
纸上,因此需要将地球的三维信息转化为二维的地图。但地图在
还原地球表面信息的同时,也存在多种投影方式,如等角投影、
等距投影等。理解和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关系,需要运用到数学和
地理的知识结合,需要进行投影变换和逆变换,对某一地区的形状、大小和方位进行研究。
二、地殻构造与板块运动
地殻构造与板块运动是地球构造与地理学中的一大难题。地球
内部存在着地质构造板块,这些板块会发生不断的漂移和碰撞,
给地球带来了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掌握地球板块的构成和分布,了解板块运动的原因和机制,需要系统理解岩石圈、地震带、
地热能等相关知识。此外,还需要借助于地图、实验和计算等多种手段加深对地殻构造与板块运动的理解。
三、气候与气象
气候与气象是地理学习中的另一个难点。了解气候与气象,不仅需要熟悉大气运动、水循环、温度等基本概念,还需要关注气候带、季风、气候变化等现象。此外,还需要学会运用一些观测仪器和数据分析技术,如理解和绘制气象图、掌握气象观测方法等。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会分析和解释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城市化与人口迁移
城市化与人口迁移是地理学习中的复杂问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人口的迁移现象日益普遍。掌握城市化与人口迁移的知识,需要了解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城市功能等基本概念,并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此外,还需要关注城市规划和资源管理等重要议题,理解城市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和局限性。
高中常考地理知识难点总结考点
高中常考地理知识难点总结考点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的中国依然面临着许多地理问题。因此,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中课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存在着一些难点的地理知识,这些知识可能会在考试中成为考生的关键难点,本文将总结高中常考的地理难点,帮助考生全面了解高中地理知识。
一、地球内部结构及板块构造:地球内部结构及板块构造是高中地理常考的考点之一,这不仅是因为这些知识在考试中能获得较高的分数,而且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基础的,但它涉及到地球自身结构、构造、演化和环境的整体性,可能引起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形学、环境学等多科学的交叉。
二、气候与环境:全球气候变化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之一。高中地理将气候和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以开展对气候变化的分析和评估。同时,高中地理课程覆盖了具有广泛意义的环境问题,如污染问题、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三、人口与城市:人口和城市是当前世界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高中地理的学习包括了人口与城市的分析和研究。在这些考点中,考生需要理解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和分布、资源利用、大规模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发展战略、人口流动和负性人口增长等问题。
四、经济地理与区域开发:经济地理和区域开发是重要的地理知识难点之一,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密切相关。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理解经济体系的组成、商业贸易、资源开采、工业化和城市化、政治地理等内容。
五、世界地理:世界地理是高中地理中的必修内容,也是高中地理中的热门考点之一。在这一考点中,学生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分布、基本气候特征、文化、历史和政治地理、人口和经济状况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
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
黄赤交角是形成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 原因。这是因为:
(1)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就 全球范围来讲,在太阳高度是90度;在晨昏线上, 太阳高度是0度。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圆心, 在地表呈同心圆向四周递减。正午太阳高低随纬度 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 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 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随季节变化是: 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冬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
热带雨林带
(二)自然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
水平地带性分布
类型
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成因
纬度地 带性 分布
延伸方向:大体沿纬线 方向东西延伸 低纬和北半球
更替方向:沿纬度变化 高纬低平地区 方向南北更替
热量 为主
延伸方向:大体沿经线
经度地 带性
方向南北延伸
分 布 更替:自沿海向内陆沿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更替
季节变化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
太阳高度
纬度变化
昼夜长短
太阳 直射 点纬 度的 周年 变化
二 地 球 上 的 大 气
1.气温的时间变化和水平变化
2. 三圈环流——气候类型的分 布——植被、土壤的分布(自 然景观)-----洋流的分布
做 一 做 下 题
3.气候类型的判读
①根据降水柱状图和气温变化曲线图。 ②根据图表资料 ③根据地点
中纬度低平 地区
水分 为主
垂直地带 延伸方向:大体沿等高 海拔较高 水热条件
性分 布
线方向延伸 的山地
垂直变化
更替:自山麓向山顶
温带海 温带
洋性气 大陆
候
性气
地中海 候
气候
温带季 风气候
亚热带 季风气 候
冰原带
苔原带
北极圈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 温带 温带落叶
叶阔叶 温 阔叶林带
林带 亚热带常
带 荒 漠 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绿硬叶林带 草原带
热带沙漠气候 北回归线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高中地理重点、难点扫描
一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的自转
周期 速度 方向
想一想 ???
2. 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的变化(日出和日落及地平图)
地方时差——经线
水平运动的物体的 偏转——河流西北岸
的冲刷,大气的运动 (风、气旋)铁路干 线的摩擦等。
地球形状
2000年高考试题
?
3.地球公转
总结: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 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 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 有纬线圈外,其他时间,每一纬线圈 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 分(赤道除外)。
..
总 地球自转
结
地球公转
五带变化
三 洋流的分布
风海流
成 因
密度流
补偿流
洋
请 比 较 两 幅 图 出 规 律
wk.baidu.com.
总 结
洋 流 的 分 布 规 律
四 地质构造和六大板块的运动
?
五 自然带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 太阳辐射
海陆位置 纬度位置
热量、水分 气 植 动 土
分
布 候物物壤
地形
水文
地形内能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