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发展调研报告
领导扶贫调研报告
领导扶贫调研报告
尊敬的领导:
根据您的要求,我完成了一份关于扶贫调研的报告,以下是汇总的主要调研结果:
一、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1. 学校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图书馆、实验室等教育设施条件;
2. 师资力量匮乏,高水平师资缺乏,教师队伍短缺;
3.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辍学现象普遍;
4. 缺少职业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
二、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
1. 依赖单一农产品产业,存在销售渠道不稳定的风险;
2. 缺乏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生产效率低下;
3. 交通条件差,物流成本高,限制了产业发展。
三、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
1. 基础交通设施不完善,存在公路、桥梁等缺陷;
2. 基础能源设施不足,电力供应不稳定;
3. 生活水源不足,供水系统亟需改善。
四、贫困地区医疗保障不到位的问题
1. 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
2. 医疗服务质量不高,专业医生不足;
3. 对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政策不够完善。
五、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亟待加强
1. 水土流失严重,农田退化问题明显;
2. 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处理不到位;
3. 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完善,生态保护工作难以推进。
综上所述,贫困地区存在教育资源不足、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滞后、医疗保障不到位、生态环境保护亟待加强等问题。
希望领导能够给予关注,并制定相应的扶贫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推动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
谢谢!。
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三篇
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三篇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三篇(篇一)**村作为“十三五”贫困村,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使得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
近年来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我乡基础设施落后,科教、文化、卫生条件差,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少,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脐橙、油茶、水稻和家庭式养殖业为主,但由于土地少、技术落后,农民经济收入有限,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我村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扶贫工作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开展扶贫工作基本情况1、扎实做好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
整村推进是我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综合扶贫工程,事关贫困农户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大问题。
做好整村推进的项目申报工作是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的关键和前提,确保做到每一次项目计划报送及时规范,按要求报送资料,不迟报不漏报,并按要求对项目计划、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了不下3次公告公示。
我村共上报水泥路硬化、水利设施修建、桥梁建设等10个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和村庄整治建设项目。
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扶贫项目计划,在建设和实施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行项目实施责任状,认真执行年度计划项目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内容,并做好项目建设用地、拆迁、责任田补偿工作,没有发生过一起信访上访事件。
2、认真做好移民搬迁工作。
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前期做了大量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发现此项工作群众反响热烈,现已有13户移民乡镇安置,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3、做好扶贫对象识别及建档立卡工作。
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要求精准识别贫困户并建档立卡,此项任务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安排落实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加班加点工作,严格识别程序,规范公示公告,并录入信息采集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此项工作,确定贫困户121户、443人全部建档立卡,为全乡的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
贫困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优秀范文
贫困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优秀范文《贫困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贫困村经济发展是扶贫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贫困村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制定有效的扶贫政策和项目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方法:1. 实地考察:对贫困村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当地经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
2. 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贫困村居民关于经济发展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3. 数据分析:通过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三、调查结果:1. 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贫困村经济主要依赖单一农产品种植或传统产业,缺少多元化经济发展的支撑。
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道路、电力、通讯等方面存在问题,限制了贫困村经济发展的潜力。
3. 缺乏创业意识和技能:贫困村居民创业意识不强,缺乏相关技能和知识,致使发展机会有限。
4. 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足:贫困村面临资金匮乏和政策支持不到位的问题,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四、问题分析:1. 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是贫困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需要引入新的产业和模式,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
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支持,才能促进贫困村经济发展。
3. 加强创业意识和技能培训,提升贫困村居民的创业能力和竞争力。
4.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为贫困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五、发展建议:1. 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引入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提升贫困村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贫困村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3. 加强创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技能培训,激发贫困村居民的创业热情和能力。
4. 加大扶贫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为贫困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六、总结:贫困村经济发展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需要加大力度解决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滞后、创业意识和技能不足等问题。
贫困村调研报告(通用7篇)
贫困村调研报告(通用7篇)贫困村篇1一、基本情况xx村位于xx镇西南部,属xx区,总面积5.01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725户2765人,总劳力20xx人,耕地面积4290亩,人均占有耕地1.5亩,全村2/3耕地流转给大户种植经营。
现有7名村“两委”干部,含下派第一书记1名、大学生村官1名。
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3户215人,其中一般贫困户35户78人,低保贫困户48户89人,低保户23户31人,五保贫困户17户17人。
二、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今年以来,紧紧围绕上级决策部署,把精准扶贫作为全村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以“户脱贫、村出列”为工作目标,举全村之力而为之,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如下:1.精准识别把准关。
认真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对贫困人口进行重新识别,村“两委”干部每月到户宣传扶贫政策,了解贫困户情况,听取发展意愿,谋划增收措施,跟踪帮扶项目。
2.精准帮扶结对子。
充分发挥市药监局结对帮扶和驻村工作队的优势,构建市、区、镇、村四级联动与贫困户结对子,全村123户贫困户做到户户有人帮、有人管。
3.精准施策发准力。
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和需求,按户制定谋划帮扶措施,全村申报发展产业38户、光伏发电30户、危房改造30户、帮扶就业12户、社会兜底及其他40户。
目前,全村已通过产业验收29户,第一批产业资金按照奖补额度的40%已打卡发放到户,剩余9户正在积极组织第二批次验收、登记打卡造册。
针对部分贫困户无力发展的局面,村“两委”积极联系大户,以村作为担保,由大户先提供种苗的形式,免费提供给缺少资金和技术的贫困户先行发展,并签订扶贫养殖合同,确保贫困户敢于养、愿意养、养得好,获得受惠群众一致好评。
同时作为全区居家养老示范点,通过政府花钱购买社会服务的新模式,为全村32位分散五保、贫困低保老人解决生活后顾之忧,帮助贫困老人解决无人照料、生活起居困难、看病难等问题,每月分4次为他们提供送餐、助洁、助医、起居照顾、精神慰藉等服务,切实做到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贫困地区调查报告
贫困地区调查报告贫困地区调查报告在当今社会,贫困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尽管许多国家都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但仍有许多贫困地区存在着深层次的贫困。
本文将通过对某个贫困地区的调查,探讨其贫困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贫困地区的背景这个贫困地区位于某个发展中国家的偏远山区。
由于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导致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
农业是该地区居民的主要生计来源,然而,由于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和设施,农民的产量很低,难以满足生活需求。
二、贫困原因的分析1. 地理环境:贫困地区的地理环境限制了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山区地势崎岖,交通不便,限制了商品的流通和市场的开拓。
2. 教育水平: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缺乏教育机会使得居民缺乏技能和知识,难以找到好的工作机会。
3. 就业机会:由于地理条件和教育水平的限制,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非常有限。
大部分居民只能从事农业劳动,收入微薄。
4. 公共服务: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
医疗资源匮乏,教育设施不完善,这些都限制了居民的发展和生活质量。
三、贫困对居民的影响1. 经济困难:贫困地区的居民生活贫困,缺乏基本生活所需。
他们常常面临食品短缺、住房不足等问题。
2. 教育落后:由于教育资源匮乏,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的教育质量低下,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这将进一步限制他们的发展。
3. 健康问题: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贫困地区的居民容易患上一些可预防的疾病。
缺乏适当的医疗保健措施,使得他们的健康状况更加脆弱。
四、解决方案的探讨1. 政府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政府还应该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土地政策,促进农民的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
2. 教育改革: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
此外,还应该加大对农村学生的资助力度,帮助他们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3. 农业发展:政府可以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施,提高农民的产量和收入。
潮汕扶贫调研报告
潮汕扶贫调研报告潮汕地区是广东省的一个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贫困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潮汕扶贫调研。
首先,我们深入贫困地区了解情况。
我们选择了潮汕地区的一些贫困县进行调研,包括汕头市潮阳区、汕头市澄海区和汕尾市。
通过与当地村民和政府官员交流,我们了解到贫困地区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教育资源不足。
贫困地区的学校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先进的教育设施和教育资金。
这导致了贫困地区的学生普遍教育水平较低。
其二,基础设施欠缺。
贫困地区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村民们表示,他们的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稳定,限制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其三,产业结构单一。
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且以传统农业为主导。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贫困地区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造成了贫困现象的持续存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扶贫建议。
首先,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增加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升学校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以提高贫困地区学生的教育水平。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再次,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政府应该鼓励和引导贫困地区的农民转变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和其他产业,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此外,我们还建议政府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帮扶政策。
通过制定针对贫困地区的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对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扶贫资金和资源,帮助贫困地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潮汕扶贫调研,我们了解到贫困地区存在教育资源不足、基础设施欠缺和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我们提出了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和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帮扶政策等具体建议,希望能够为潮汕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同时也期望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状况调研报告概述本报告是针对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状况进行的调研。
通过深入的采访和数据分析,我们对该地区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本报告的目的是探讨当前教育状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投入不足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投入明显不足。
学校建设严重滞后,教学设备不完善,教育资源匮乏。
许多学校缺乏食堂、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基础设施,不能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增加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同时,可以争取社会力量的参与,通过筹集资金和物资来改善学校的条件,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
二、师资力量不足农村贫困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由于贫困和交通等因素,教师资源流失严重,许多学校只能聘用临时代课教师,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同时,可以推行教师定向扶持政策,吸引优秀的教师前往农村贫困地区任教。
三、学生辍学问题严重调研显示,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辍学问题非常严重。
许多孩子因为贫困和家庭困难而不得不辍学,缺乏获得良好教育的机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减轻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和补助金。
同时,可以组织志愿者和社会机构开展劝学活动,促使学生重返校园。
四、教育内容与需求不匹配在农村贫困地区,许多学校的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不匹配。
教育过程缺乏实际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政府应该调整教育内容,引入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职业培训课程。
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状况存在的问题。
为了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我们建议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学校基础设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培训和素质;采取措施减少学生辍学率,保障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调整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贵州贫困调研报告
贵州贫困调研报告贵州贫困调研报告一、引言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复杂,资源相对匮乏,加之历史上的经济落后,贵州的贫困问题一直是该省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问题的现状和原因,本报告对贵州省的贫困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
二、贫困人口的分布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贵州省的农村地区。
农村贫困人口占贵州贫困人口的90%以上。
贫困村主要分布在大山深处和山区河谷地带。
在这些地区,山高地僻,土地贫瘠,交通条件差,缺乏资源,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生活困难。
此外,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存在较高的贫困率。
例如,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率普遍超过40%。
三、贫困原因贫困的根本原因既有经济结构的制约,也有政策层面的问题。
首先,由于贵州地处山区,土地资源有限,农业基础薄弱。
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但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农民的产量和收入都相对较低。
其次,交通不便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一。
山区交通条件差,使得农产品无法有效运输,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此外,贵州地区也存在教育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低的问题,造成了就业困难和劳动力流失。
政策层面的问题也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
虽然中央政府对贵州的贫困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支持,但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存在着诸多不足。
例如,一些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腐败现象,导致资金无法真正惠及到贫困人口。
此外,某些政策的设计过于简单粗暴,没有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使得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四、扶贫措施针对贵州贫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扶贫措施:1.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贵州省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发展高效、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2.加强教育和技术培训。
培养贫困地区的人才,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减少贫困人口。
3.改善基础设施。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交通和通信条件,提升地区发展的整体水平。
4.优化扶贫政策。
新疆贫困调研报告
新疆贫困调研报告
根据最新的调研数据显示,新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贫困现象。
经过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贫困率较高:新疆地区贫困率较高,许多家庭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其中,农村地区的贫困率更为突出,贫困人口数量庞大。
2. 教育问题突出: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孩子们往往缺乏良好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
缺乏教育机会使得他们无法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大了贫困的压力。
3. 就业机会不足:受限于地区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新疆地区的就业机会不足。
特别是学历较低的人群更加容易陷入贫困陷阱,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
4. 基础设施滞后:一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滞后,交通、电力、通信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这导致农民的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加大了贫困问题。
5. 社会保障不完善:部分贫困人口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无法得到充分的医疗、养老等保障。
这使得贫困现象更加严重,家庭难以摆脱困境。
综上所述,新疆地区的贫困问题较为严重,需要加大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力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贫困现象,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庞大农村贫困人口的国家之一。
贫困地区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我们进行了一次对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现状的调研。
通过对贫困地区的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专家访谈,我们对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基本情况1.地理环境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包括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份。
这些地区多山少水,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发达,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2.贫困人口据统计数据,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庞大。
他们生活贫困,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教育医疗资源,这导致了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低、健康状况差等问题。
三、农业发展1.农业生产情况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制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然而,由于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等原因,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低。
2.农业扶贫政策为了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中国政府积极推行农业扶贫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财政扶持、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旨在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技术和收入水平。
然而,由于政策执行存在问题,部分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四、教育发展1.教育资源不足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少、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施落后等问题普遍存在。
这导致了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低下,学生缺乏良好的教育机会。
2.教育扶贫政策为了弥补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助学金等。
然而,由于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等原因,部分地区的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五、医疗卫生发展1.医疗资源匮乏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医生和医疗设施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贫困地区居民的需求。
这导致了贫困地区健康水平低下和疾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问题。
2.医疗扶贫政策为了改善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医疗扶贫政策,如建设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救助等。
汉中扶贫调研报告
汉中扶贫调研报告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部,是一个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
为了加强对汉中市扶贫工作的了解,我们组织了一次调研。
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汉中市的扶贫工作情况,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调研:我们实地前往汉中市贫困地区,与当地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扶贫需求和意愿。
2. 数据收集:通过查阅相关数据和统计报表,掌握汉中市扶贫工作的现状和常见问题。
3. 专家访谈: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获取专业知识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据我们调查和了解,汉中市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金使用不透明:部分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使用流程不清晰,导致资金流向不清楚,部分项目落实不完全。
2. 扶贫措施缺乏针对性:当前的扶贫政策多为包打天下式,缺乏因地制宜和针对性,不能有效解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贫困问题。
3. 教育扶贫亟待加强:尽管教育扶贫是重要措施之一,但在汉中市仍存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较低等问题。
4.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汉中市地处陕西省西部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给扶贫工作带来了额外的难度。
四、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强化财务监督:建立健全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扶贫项目的跟踪审计和监督,确保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
2. 推行精准扶贫: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扶贫政策,注重发展产业和就业,提高群众收入,实现精准脱贫。
3. 加强教育投入: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4.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土地治理工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扶贫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
五、总结汉中市的扶贫工作正处于关键阶段,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强财务监督、推行精准扶贫、加强教育投入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改善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生活水平。
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发展调研报告
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教育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为深入了解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发展现状,本调研深入贫困地区,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现状(一)教育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贫困地区的学校建设得到了重视。
许多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教学设备也有所更新。
一些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
(二)师资力量有所加强政府通过特岗教师计划、支教行动等方式,为贫困地区补充了一批年轻教师。
同时,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有了一定提高。
(三)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如“两免一补”、助学贷款等,确保了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上得起学。
三、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一)教育资源依然短缺尽管教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仍显不足。
一些学校的教学设备老化、损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图书资料、体育器材等配套设施也相对匮乏。
(二)师资队伍不稳定贫困地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
部分教师存在“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教师队伍的流动性较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
(三)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在一些贫困地区,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读书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
这种观念导致部分学生辍学,影响了教育扶贫的效果。
(四)职业教育发展滞后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与当地产业结合不够紧密,专业设置不合理,无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四、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建议(一)加大教育投入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补充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拓宽教育资源的来源渠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投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贫困地区调研报告(精选3篇)
贫困地区调研报告(精选3篇)贫困地区篇1近年来,关系民生民本的医疗卫生事业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各地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加快,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药卫生网络不断健全,各项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各项惠民政策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赞同。
但作为贫困地区,卫生医技人才的严重短缺,就地就近看不了、看不好病,一直是群众看病“难”的一个顽疾,也是导致群众看病“贵”的最直接因素,更是群众最渴盼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贫困地区受地域、体制、机制束缚和投入所限,多数卫生医疗系统经营相对比较困难、功能难以有效发挥,这不但造成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引进,且留不住,而且两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总体来讲主要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一是无学历和中专学历人员多,本科学历人员少;二是无职称和初级职称人员多,中、高级职称人员少;三是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相对较多,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极少。
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外面“人才”难引进,很多专业技术岗位是“有岗无人”。
贫困地区由于交通条件普遍不便,基础条件普遍落后,总体人口普遍不多,医院业务收入普遍不高,因此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与富裕地区差距十分悬殊。
这一系列因素,导致本区域以外真正有能力和水平的卫生医疗人才都不愿意到这种地方应聘、就职,甚至是本区域内人员毕业后都不愿意回来上班。
所以,贫困地区的县、乡医疗机构虽然按相关规定核定了人员编制,设置了相应的临床医技科室,但由于外面人才引不进,现有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差距等因素影响,目前县乡医疗机构多半是“有岗无人”,特别是乡镇更为突出,多数是有业务科室门牌设置、有专门业务用房,唯独没有专岗人才。
(二)现有“人才”难留住,很多专业技术岗位是“专岗不专”。
多数贫困地区硬件严重滞后,软件先天不足,财力十分薄弱,其地域本身不具备人才聚集能力和效应。
贫调研报告
贫调研报告贫调研报告一、研究目的本次贫调研旨在了解贫困现状,探索贫困原因,并提出有效解决贫困问题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对贫困家庭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收入来源、生活状况和生活需求等情况。
2.实地访谈:选择一些贫困地区,深入调研,和当地居民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和需求。
3.资料收集:收集相关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和研究机构的数据和报告,为研究提供支持。
三、研究结果1.贫困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我们发现贫困家庭的主要特点包括:低收入、缺乏教育机会、医疗保障不足、生活条件差等。
其中,大部分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农和低收入工作,家庭收入严重不足,生活质量低下。
2.贫困原因贫困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问题: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导致贫困家庭的孩子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造成教育水平低下。
(2)就业问题: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大部分人只能从事农业或低收入行业,无法获得稳定高收入的工作。
(3)医疗保障问题:贫困地区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常常无法覆盖贫困家庭的医疗费用,导致疾病成为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解决方案1.教育改革: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
2.就业扶贫:通过发展当地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收入。
同时,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贫困家庭的就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更多的医疗保障和优惠政策,保障贫困家庭的医疗需求。
五、结论通过本次贫调研,我们了解到贫困问题的严重性和原因,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未来,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改善教育、就业和医疗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帮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贫困地区发展调研报告
篇一:2020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2020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压力大、担子重、困难多、路程远。
如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1.农村基础条件落后。
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但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仍然非常落后。
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贫困地区大多是农业县,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农业的整体实力较弱。
3.农民收入水平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均返贫率在20左右,有些地方高达70至80。
另外,贫困地区农民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5.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缺乏。
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弱病残留守,一方面导致劳力、资金和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参与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人员明显减少,精神文明建设也无法保证。
同时,贫困农村普遍存在党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乡村干部培训又跟不上,党的基层组织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6.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部分贫困地区群众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
也有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办法。
二、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建议和对策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大力改善水、电、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比例,重点解决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通信息等“五通”问题;二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
贫困地区发展调研报告
贫困地区发展调研报告篇一:贫困地区教育项目调研情况汇报贫困地区教育项目调研情况汇报:2011年11月11日下午,我们一行三人前往县乡进行驿站教育扶贫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
乡位于县的西南部,东与南圩镇接壤,南同屏山乡及县相连,西和县驮堪乡相邻,北靠都结乡,距县城45公里。
该乡地处大石山区,其中85%是石山面积,主要以玉米、黄豆、花生和木薯为主要的经济作物。
作为县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之一,对该乡进行教育资源分布状况的调研,对于了解和掌握整个县乃至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状况都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照意义。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跋涉,我们来到了乡中心小学,由于校长外出开会,负责接待我们的是该校的韦副校长。
作为常务副校长,得知我们的来意后,韦副校长很热情地把我们带到办公室,并对我们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了回答。
但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未能获取更详细的资料,为了能对该校乃至全乡整个教育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决定在乡留宿一宿,待次日校长回来后再进行进一步地交流。
次日上午十时,我们再次来到乡中心小学,校长的亲自接待,对我们所需的资料有了很大的补充,其情况大致如下:一、该校办学规模乡中心小学位于乡政府所在地,配备有办公楼、教学楼、教师宿舍楼、学生食堂等,在校学生为607人,共有15个教学班,涵盖学前教育及小学一至六年级,是布泉乡最大的小学教学点。
二、师资配备该校共有38名在编教师,8名代课老师,男女教师比例相对比较协调。
但是,这其中有大部分都是即将退休的老龄教师,如到2012年退休的教师达20多个。
三、课程设置情况根据国家教委新课改的课程设置,作为该乡的中心校,该校课程的设置相对合理,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但由于缺乏专业对口的老师,除语文、数学外,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均由该校的老师经短期培训后兼任,课程设置形同虚设,教学效果可见一般。
尔后,在我们的提议下,李校长和我们来到了离乡13公里外的村教学点进行调研,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中盘旋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龙礼小学,映入眼帘的是没有校门的学校,以及残缺的由石头堆积起来的围墙。
贫困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优秀
加强人才和技术支持
01
加强技术培训
开展针对性强的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村农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02
引进人才
鼓励各类人才到贫困村创业和发展,为贫困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
03
加强人才流动
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才流动,实现人才
资源优化配置。
04
实施效果及反馈
实施措施与进展
加大资金投入
贫困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目录
• 引言 • 贫困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对策建议 • 实施效果及反馈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村经济基 础薄弱,需要深入了解其经济发展现状和 问题。
V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脱贫攻坚战略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国家提出脱 贫攻坚战略,需要对贫困村经济发展进行 深入调查和分析。
通过引进农业、旅游业等产业资 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 高农民收入水平。
拓展销售渠道
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建立农村 电商服务站点,拓宽农产品销售 途径。
提供技术培训
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为 农民提供种植、养殖等技术培训 。
取得成效及分析
经济增长
通过实施上述措施,贫困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
展望和建议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贫困 村经济发展。
加强产业规划和引导,培育新 的经济增长点。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业 技术创新和农民技能培训。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济 发展水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3
提升通讯能力
贫困调研报告吉县
贫困调研报告吉县贫困调研报告—吉县一、调查背景近年来,我国坚决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全面推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然而,贫困问题在我国依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为了更好地推进各地的扶贫工作,了解各地的贫困状况不可或缺。
本次调研报告将对山西省吉县的贫困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
二、调查方法本次贫困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全面了解吉县贫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三、调查结果1.贫困人口比例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吉县共有贫困人口5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
尤其在农村地区,贫困程度更为严重,贫困人口比例达到了10%。
2.贫困原因(1)地理环境因素:吉县位于山西省中西部,地理环境恶劣,土地贫瘠,资源匮乏,这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2)教育水平低:吉县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设施简陋,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缺乏良好的教育机会使得贫困人口缺乏技能和竞争力。
(3)就业机会缺乏:由于吉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较少,特别是优秀的就业机会更是稀缺。
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4)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影响了吉县经济的发展,使得贫困人口难以脱贫。
3.扶贫政策吉县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贫困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
比如,在教育方面,政府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了学校设施,并提供了一定的经济补贴和奖学金。
在就业方面,政府积极引导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并提供一定的就业培训。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了交通和供水的便利度。
四、问题与建议1. 教育问题:应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提升他们的竞争力。
2. 就业问题:应鼓励企业投资吉县,增加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
3. 基础设施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和供水设施的完善程度,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地区发展调研报告篇一:2015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2015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压力大、担子重、困难多、路程远。
如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1.农村基础条件落后。
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但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仍然非常落后。
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贫困地区大多是农业县,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农业的整体实力较弱。
3.农民收入水平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均返贫率在20左右,有些地方高达70至80。
另外,贫困地区农民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5.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缺乏。
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弱病残留守,一方面导致劳力、资金和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参与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人员明显减少,精神文明建设也无法保证。
同时,贫困农村普遍存在党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乡村干部培训又跟不上,党的基层组织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6.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部分贫困地区群众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
也有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办法。
二、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建议和对策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大力改善水、电、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比例,重点解决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通信息等“五通”问题;二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
大力争取金融系统的支持,加大信贷投入。
要通过特色资源招商,吸引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大农民筹资力度。
正确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筹资投劳,积极参与投资少、见效快、自己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改厨、改厕、沼气等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质量。
近年来,马山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实施了县城给水系统改造工程,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的目标。
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个、人饮工程20个,建设生态文明村20个,建设沼气池12530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8.2。
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发展水平。
要坚持以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城镇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特色基地、经营龙头产业、引入科学技术、完善基础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同时,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近年来,马山县在培育支柱产业上狠下功夫。
一是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利用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特色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优势产业群,又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二是采取“公司基地大户”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全面实施养殖业“一十百千”工程(即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全县罗非鱼年产量达1万吨、瘦肉型母猪年末存栏达10万头、马山黑山羊年饲养量达100万只、马山土鸡年饲养量达2000万羽,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翻一番)。
通过引进产业化龙头公司、资金扶持、技术培训、成立协会等方式,建立了马山黑山羊种羊和马山土鸡种鸡生产等农业产业化基地;三是以城镇为依托,发展壮大第三产业。
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此扩大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
一是要用好用足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扎实做好贫困户的小额信贷、异地安置等多种方式的扶贫工作,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加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创造增收来源。
近年来,马山县投入资金1.54亿元,实施贫困村道路、校舍、沼气池、人畜饮水、电网改造、通讯光缆等项目建设,解决了9.6万人行路难、饮水难和篇二: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调研报告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调研报告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无论是教育体制改革,还是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贫困山区学生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学生是学习和发长的主体,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如何提高贫困山区的教育质量是我国当前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就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要发展农村教育,必须首先要诊断农村即穷困地区教育的症状。
农村教育在诸多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如师资、设备、经费等都是穷困山区教育发展的大障碍。
造成贫困山区学生心理问题居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构成了一条不小的长廊,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关键词:教育现状引起的原因改善方案一.家长对教育的漠视在贫困山区,因为经济的落后,信息的闭塞,使广大家长无法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很少家长有要把孩子培养成才的观念,在我调查的这所小学,很多孩子小学毕业后就不会再有继续上学的机会。
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很多山区学生失去了接受知识的机会。
这种落后的观念将成为山区教育的大障碍。
二、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冲突贫困山区的学生在未跨入校门之前就存在着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心理问题。
他们的内心比一般同龄人要敏感很多,他们需要的关怀和温暖也很多,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非常大。
古人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
”作为教师,每时每刻都用语言传递信息,用语占来评价学生,特别是贫困山区的教师,由于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媒体,只能用“口”来传递信息,用“口”来交流思想。
倘若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偶尔说出一些有损于学生人格和自尊心的话,那时“小心灵”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另外,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也会绐学生带来无法弥补的心灵和身体伤害。
尤其是喜怒无常和暴躁的性格,酿造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除厂伤害自己外,更严重的足会伤害学生和社会. 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还没有全方位的判断能力,思维正处于“活跃”阶段,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楷模。
教师不科学的人生观、评价观、审美观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映,使学生的心理处于困惑状态,出现了各种心理冲突,严重影响丁学生身心健康。
三、教育设施设备极度缺乏,教学环境恶劣很多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都根本不能满足现在所要求的标准。
在调查中的一个小学里,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教室简陋不堪,每个教室都没有电灯。
有的教室,连一山扇完整的窗户都没有。
在阴雨天气里,孩子们只能在阴冷黑暗的教室里上课。
孩子们的课程也只有语文数学,由于没有器材,音乐课,体育课都成为孩子们的奢望。
或许,我们都难以相信在当今社会还会有这么差环境的学校,可是这却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试问,在如此环境里的孩子,能健康学习快乐成长吗?四、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而且素质偏低在山区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老师,他们中只有极少受过专业教育,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
教师队伍整体存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
面队新形式下的教育素质,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偏偏显得力不从心。
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参加业务培训和到外地听课学习的机会。
而年轻的新教师又不远到条件艰苦的村小任教,造成了农村小学教师紧缺。
学校还常出现一个老师同时担任几门课程的现象,而且,一个班级就一个老师。
五、教育经费短缺山区教育经费短缺,虽然国家采取了响相应措施,但实际看来,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教育经费少的可怜.经济落后和文化贫困总是相声相拌的,贫困山区学校教学条件差.教育落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来任教。
没有人才,就难以开发利用资源。
目前许多村小公费紧张,除了购置必须的办公.教学用品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外,已无其他能力添置电教设备.教学挂图.投影片.课改资料等教辅设备。
由于经费的问题,孩子们没有办法享受到课改带来的种种好处。
解决的方法即建议:1.加快农村教育的全民化在贫困山区,由于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的广度和深度还比较低,许多学生家长都有:让孩子读书不如早挣钱来的合算这种观念。
他们认为:培养孩子,只要能认识几个字就可以了,多学也没有用,就连大学毕业都的自己找工作,倒不如让孩子早点工作。
这种淡薄的教育观念严重的影响孩子的进取心,也严重的阻碍着赔款山区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因此,在贫困山区,必须坚持加大对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并举的力度。
要提高全民素质,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家长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感受到教育和发展的密切关系。
2.建立教师流动制度贫困山区的农村学校教育落后,工资低,条件艰苦,待遇差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来任教,没有人才连有限的资源都难以开发利用。
执教人员紧张学校经费紧张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事,教师无机会接受培训。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教现实的是和城镇学校建立对口支援的关系,指定教师的流动制度,既可以解决农村学校因教师紧张和经费紧张引起的无法得到培训机会,也为城镇教师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并有利于农村教育特色的开发。
3.多种渠道筹措教育基金有资金就能有条件来投资建设教学资源从而改变现状。
就目前的捆窘状况看来,想单纯靠国家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那么这些学校就要挖掘自身的特色,从而吸引社会上的团体.组织.公司企业甚至个人来学校进行教育投资。
有关部门也应该看到城乡差距,少给重点学校一些奖励,多给农村学校一些鼓励。
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学校的建设进行通盘规划,进行精心预测,努力提高本地区的教育质量为本地区的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4.特别问题特别对待,发挥自身优势贫困山区小学针对网络及信息资源的缺乏问题,建议采用其他资源进行替代弥补的方式。
在条件有限的贫捆山区,图书馆可以发挥为学生提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的作用。
但在贫困山区图书馆..阅览室都显得困难,那么不如创建学生和教师自创的图书,书画书抄.自定自装,这些并不需要太多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