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医学院自命题科目中医综合(611)考试大纲
2024年研究生中医综合考纲
2024年研究生中医综合考纲
随着我国中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医药学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为了提高研究生中医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中医药人才,2024年研究生中医综合考纲将做出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下面将详细介绍2024年研究生中医综合考纲的主要内容和调整。
一、基本知识与理论
1. 中医学基础理论
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穴位学说等,考查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增加对传统中医文化的考核,注重学生对中医经典、名家学术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2. 西医学基础理论
1)针对中医学科研究生,考查其对西医学基础理论的了解程度,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内容。
3. 中药学基础理论
1)增加对中药学基础理论的考核,包括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和中药药剂学等内容。
二、临床知识与技能
1. 中医诊断
1)考核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要求学生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技能。
2. 中医治疗
1)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中医治疗的方法,包括针灸、艾灸、中药治疗等,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3. 西医影像学
1)对中医学科研究生,增加对西医影像学的考核,了解各种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三、科研与创新
1. 中医科研方法
1)考核中医药科研方法,包括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等内容。
2. 科研论文写作
1)学生需要掌握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和格式,培养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3. 科研项目申报
1)针对中医学科研究生,增加科研项目申报的考核,培养学生申报科研项目的能力。
四、临床实践与实习
1. 临床实践
中药学综合考试科目考试大纲
中药学综合考试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661科目名称:中药学综合
I.考察目标
中药学综合主要考察中药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对中药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中药学综合包括中药学、药理学、中药化学,三者都是中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中药学》主要考查考生对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并从临床用药角度考查合理用药的专业知识;《药理学》主要考察考生对药理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在熟悉药物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基础上,着重考察考生科研实践能力。《中药化学》主要考察考生对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熟悉程度,并考察考生的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名词解释10小题,共50分选择题45小题,共90分简答题10小题,共100分论述题4小题,共60分
III.考试范围
【参考书目】:
《中药学》《药理学》《中药化学》
【考察内容】
中药学综合之中药学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发展
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熟悉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了解中药学的发展历史沿革。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及采集
掌握道地药材的概念与意义;按药用部位划分不同植物的采收时节和方法。
熟悉中药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掌握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四章药性理论
掌握中药性能的含义及内容;掌握四气的含义、具体表述及阴阳属性,熟悉四气所表示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含义及阴阳属性,熟悉五味分别表示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气味配合的意义、原则及规律掌握升降浮沉的含义;掌握归经的含义及依据,熟悉归经的表述方法,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中药毒性的概念及分级,有毒无毒的确定依据及影响因素,引起中药中毒的原因及有毒无毒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皖南医学院自命题科目西医综合(610)考试大纲
皖南医学院自命题科目西医综合(610)考试大纲
皖南医学院自命题科目西医综合(610)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
皖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西医综合(610)科目考试是为学校招收学术型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学术型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所需要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医学及相关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学校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西医综合(610)科目考试范围为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和外科学总论。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基础医学约65%(其中生理学约25%,生物化学约20%,病理学约20%)
临床医学约35%(其中内科学约25%,外科学总论约10%)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第1~9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35分
第91~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B型题第121~1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X型题第151~18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Ⅳ.考查内容
一、生理学
(一)绪论
1.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心理生理学的概念。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1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1《中医综合》考试大纲《中医综合》是为招收全日制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所设置的考试科目,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四门课程。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1)中医基础理论:90分
(2)中药学:60分
(3)中医内科学: 90分
(4)针灸学:60分
2.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
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病案分析、论述题等,每科目试卷可能涉及其中3-5个题型。
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形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的重要典籍,杰出医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成就。
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阴阳学说
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了解阴阳概念的源流,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五行学说
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了解五行概念的源流,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藏象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概念、分类及其共同的生理特点。
了解藏象学说的特点及形成因素。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第二节五脏
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熟悉五脏与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病理功能。
第三节六腑
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熟悉胃的生理特性;六腑各自的病理功能。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2西医综合考试大纲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2《西医综合》考试大纲
《西医综合》是为招收全日制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所设置的考试科目,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内科学(含诊断)四门课程。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1)生理学:90分
(2)生物化学:60分
(3)药理学: 60分
(4)科学(含诊断):90分
2.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
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病案分析、论述题等,每科目试卷可能涉及其中3-5个题型。
一、生理学
(一)绪论
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点位。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ABO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
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024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2024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中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珍贵的传统医学体系。中医综合作为考研科目,旨在培养具备中医基本理论、诊断与治疗、中药学、方剂学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本文将介绍2024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以帮助考生更好地进行备考和学习。”
一、考试大纲概述
2024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分为三个部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与治疗、中药学和方剂学。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时间为3小时。考生需全面掌握中医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中医临床问题的能力。
二、详细内容介绍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本理论概述
•中医诊断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辨证施治学
•中医经络学、中医脏腑学、中医气血津液学
•中医五脏六腑、中医经络与穴位
•中医养生学、中医针灸学、中医骨伤学
2. 中医诊断与治疗
•中医病案分析、中医临床诊断学、中医辨证施治学
•中医八纲辩证、中医脉诊、中医舌诊、中医体诊
•中医针灸治疗、中医药物治疗、中医按摩推拿治疗
•中医气功调理、中医心理疏导、中医饮食调养
3. 中药学和方剂学
•中药学概论、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中药鉴别学、中药质量控制学
•常用中药、方剂学概论、方剂组成与用药原则
•方剂的配制与应用、中药处方与用药规律
三、备考建议
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考试大纲,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
分配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和复习时间。重点关注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训练。
2.系统学习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综合的核心内容,需要系
统学习和理解。可以通过书籍和网络资源结合,参加相关的培训班或讲座。
安徽医科大学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安徽医科大学《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中医综合》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四门课程。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1)中医基础理论:90分
(2)中药学:60分
(3)中医内科学:90分
(4)针灸学:60分
2.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
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病案分析、论述题等,试卷可能涉及其中若干个题型。
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形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的重要典籍,杰出医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成就。
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阴阳学说
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了解阴阳概念的源流,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五行学说
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了解五行概念的源流,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藏象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概念、分类及其共同的生理特点。
了解藏象学说的特点及形成因素。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第二节五脏
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熟悉五脏与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病理功能。
第三节六腑
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熟悉胃的生理特性;六腑各自的病理功能。
了解七冲门的部位,胃气的概念,六腑、辨证三焦的分类。
第四节奇恒之腑
安徽医科大学《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安徽医科大学《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中医综合》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四门课程。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中医基础理论:分
()中药学:分
()中医内科学:分
()针灸学:分
.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试卷题型
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病案分析、论述题等,试卷可能涉及其中若干个题型。
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形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的重要典籍,杰出医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成就。
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简况,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阴阳学说
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了解阴阳概念的源流,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五行学说
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了解五行概念的源流,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藏象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概念、分类及其共同的生理特点。
了解藏象学说的特点及形成因素。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第二节五脏
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熟悉五脏与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病理功能。
第三节六腑
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熟悉胃的生理特性;六腑各自的病理功能。
了解七冲门的部位,胃气的概念,六腑、辨证三焦的分类。
第四节奇恒之腑
掌握奇恒之腑中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熟悉女子胞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
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2《西医综合》考试大纲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西医综合》考试大纲
《西医综合》是为招收全日制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所设置的考试科目,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内科学(含诊断)四门课程。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生理学:分
()生物化学:分
()药理学:分
()科学(含诊断):分
.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试卷题型
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病案分析、论述题等,每科目试卷可能涉及其中个题型。
一、生理学
(一)绪论
.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点位。
.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红细胞血型:和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611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
611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
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以下是具体的考试要求:
一、中医基础理论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中医诊断学
要求考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考生还需要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包括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
三、中药学
要求考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考生还需要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和用药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
四、方剂学
要求考生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考生还需要了解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加减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五、中医内科学
要求考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考生还需要了解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知识。
六、针灸学
要求考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经络腧穴、针刺手法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考生还需要了解针灸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
总之,611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药学的基
础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考生需要认真复习相关教材,多做练习题,提高自己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2《西医综合》考试大纲
XX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2《西医综合》考试大纲
《西医综合》是为招收全日制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所设置的考试科目,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内科学(含诊断)四门课程.
1.试卷满分及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为180分钟。
(1)生理学:90分
(2)生物化学:60分
(3)药理学: 60分
(4)科学(含诊断):90分
2.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
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XX题、简答题、病案分析、论述题等,每科目试卷可能涉及其中3-5个题型。
一、生理学
(一)绪论
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的: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点位.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XX,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XX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和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
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611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
概述
611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是对中医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核,涵盖了中医医
理学、中医基础理论以及中医临床基础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将围绕该考试的大纲进行详细介绍。
一、考试范围
1.中医医理学:包括中医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体系、阴阳学说、五行
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
2.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诊断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病名病证学、
中医辨证论治学等。
3.中医临床基础:包括中医临床诊断、中医辨证论治、中医方剂学、中
医针灸学、中医养生保健学等。
二、考试要求
1.对中医医理学的要求:
–熟悉中医的发展历程,并理解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构成。
–理解中医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并能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理解气血津液理论和脏腑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要求:
–对中医诊断学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
–熟悉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医病名病证学的分类和特征。
–熟悉中医辨证论治学的基本原则,并能进行辨证论治。
3.对中医临床基础的要求:
–具备中医临床诊断的能力,包括对病情的辨析和鉴别,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建议。
–熟悉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技巧,能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符合中医原则的治疗方案。
–熟悉中医方剂学和针灸学的基本理论,能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三、考试形式
611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进行,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成绩将根据考生在不同题型上的表现进行评分。
四、考试参考书目
1.《中华医学大辞典》
2024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24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考试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等部分。
具体考试科目和分值分配如下:
1.
中医基础理论:约30%(36分),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中医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
2.
3.
中医临床基础:约15%(18分),包括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诊断治疗原则等内容。
4.
5.
中药学:约15%(18分),包括中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常用中药的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
6.
7.
方剂学:约15%(18分),包括方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
8.
9.
中医诊断学:约10%(12分),包括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望、闻、问、切四诊和病案书写等内容。
10.
11.
中医内科学:约25%(30分),包括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常见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常用中药方剂等内容。
12.
13.
针灸学:约5%(6分),包括针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常用穴位和针灸治疗方法等内容。
14.
15.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5%(6分),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和卫生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
安徽医科大学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安徽医科大学《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中医综合》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四门课程。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1)中医基础理论:90分
(2)中药学:60分
(3)中医内科学:90分
(4)针灸学:60分
2.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
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病案分析、论述题等,试卷可能涉及其中若干个题型。
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形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的重要典籍,杰出医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成就。
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阴阳学说
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了解阴阳概念的源流,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五行学说
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了解五行概念的源流,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藏象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概念、分类及其共同的生理特点。
了解藏象学说的特点及形成因素。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第二节五脏
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熟悉五脏与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病理功能。
第三节六腑
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熟悉胃的生理特性;六腑各自的病理功能。
了解七冲门的部位,胃气的概念,六腑、辨证三焦的分类。
第四节奇恒之腑
2024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中医综合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断学、治则治法等。
2. 中医临床医学: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推拿科等各科的基本理论和临床诊疗方法。
3. 中药学:包括中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等。
4. 方剂学:包括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
5. 中医养生保健:包括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饮食调养、运动保健等。
三、考试形式
1. 笔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2. 实践操作:包括中医诊疗技术操作、中药制剂制备等。
四、考试时间与地点
考试时间:2024年6月(具体时间以考试通知为准)
考试地点:全国各地设有中医综合考试考点的学校或医疗机构。
五、考试要求
1. 考生应具备一定的中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
2. 考生应熟悉中医综合考试大纲的内容,掌握各科目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3. 考生应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 考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遵守医疗法律法规,关爱患者,尊重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南医学院自命题科目中医综合(611)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内科学五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35题
中医诊断学35题
中药学35题
方剂学35题
中医内科学40题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
B型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X型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论述题3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Ⅳ考查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
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
1.气
(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机”的概念及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5)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2.血
(1)血的概念及生成。
(2)血的功能及运行。
3.津液
(1)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4.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1)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3)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五)经络
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病因与发病
1.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2)六淫的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之区别。
(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