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限时训练(附详细解析)
人民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限时训练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中唐晚期,啖助、赵匡和陆淳等创立了“新春秋经学”,流露出极鲜明的欲重整人伦、重正纲纪的想法,使经学由以训诂为特色的章句之学向陈析义理方向发展。
“新春秋经学”的创立A.否定了先秦传统儒学B.起源于唐代三教合流C.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D.有助于宋明理学形成2.“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
下列关于“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A.“仁”是天理的核心B.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C.“仁”者“爱人”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3.据史料记载,明朝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认为犯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大防,最终被饿死。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海瑞治家的严谨态度B.古人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C.理学对人性的摧残D.理学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
”这说明在中国佛教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5.宋明理学家篡改《大学》原义改变其顺序,将“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即用“平均”或“均平”的理念与方法去治理国家,“平天下”成为在天理所规定下的均平理想境界。
可见A.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利于规范社会秩序B.宋明理学家具有爱国爱民的济世精神C.外族入侵是“平天下”思想产生的源泉D.理学家放弃了先秦儒学大一统的理想6.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
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
”这反映了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7.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高中历史必修3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1.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2.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阳明()A.反对穷理格物B.教人明辨善恶C.主张静心无为D.阐发禅宗学说3.梁启超说:“到了两宋,当然会产出儒佛结婚的新学派,加以那时候的佛家,各派都衰,禅宗独盛。
禅宗是打破佛家许多形式和理论,专用内观工夫,越发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
”其提及的“儒佛结婚的新学派”、“新建设之道学”是指()A.道家学派B.道教C.理学D.佛教禅宗4.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该材料中的习俗()A.起源于明朝中期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C.受外来文化影响D.受宗法制的影响5.“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与此观点最接近的思想家是()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顾炎武6.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7.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
其目的是()①巩固封建统治②培养社会责任感③维护社会稳定④禁绝个人欲望A.①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8.《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10题为基础达标题,11~15题为能力提升题)1.(2018·常州高二检测)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
”这表明“理”是( )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答案 C解析从题干中“有物必有则”,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故C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宋代“二程”的思想对于儒学发展的意义在于:他们第一次以“天理”作为最高范畴,系统地整理了儒家学说,认为“凡事皆有理”而“万理出于一理”。
这从理论上确立了(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儒家心学的统治地位C.儒家伦理学说的先天权威性D.理学作为统治思想的合理性答案 C解析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接受,故A项错误;“二程”的思想属于程朱理学派别,与陆王心学有区别,故B项错误;“二程”所谓“天理”,实际上是从天理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的纲常礼教、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故C项正确;题干要求从“理论上”而不是其实际作用,故D项错误。
3.(2017·宿迁高二期末)李约瑟称朱熹理学“反映了近代科学的立足点”,“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
他的主要依据是朱熹主张( )A.格物致知B.先理后气C.心即理也D.理气同源答案 A解析格物致知强调亲身实践获得真知,这与西方科学中实践精神不谋而合,A项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 都是理学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4.(2017·泰州高二期末)朱熹认为:“为吾民者,父义,兄友,弟敬,子孝……以上同保之人今仰互相劝戒,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保内如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事迹显著,即仰具申,当依条旌赏。
其不率教者,亦仰申举,依法究治。
”该主张产生的直接效果是(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B.儒家的思想观念成为普通百姓的行为规范C.程朱理学成为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D.宋明理学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法律制度答案 B解析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在汉代,故A项错误;“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说明三纲五常的作用,故B项正确;程朱理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故C 项错误;理学是思想,不是法律制度,故D项错误。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 尔无天理!” 乙骂甲:“ 尔欺心!” 王阳明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
王阳明解释说:他们讲“ 天理”“ 欺心” 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A. 追求理论的大众化B. 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C. 提倡“ 知行合一D. 赞成穿衣吃饭等“ 人伦物理”2. 2000年,在丰县梁寨镇出土了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54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
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处也。
……”。
当时“明道先生”讲可能阐述的思想是A. “人伦者,天理也”B. “存天理,灭人欲”C. “知行合一”D. “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3. 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在效游时,有朋友问他,“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
”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这位思想家是A. 程颐B. 朱熹C. 王守仁D. 黄宗羲4.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 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 不变的中国’ 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 内在生命与动力”’ 。
这表明作者认为A. 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 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C. 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D. 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5. 探究世界,追求美德,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永恒主题.有的认为“万物于我为一”,有的提出“天者理也”,有的主张“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①庄子②程颢③普罗泰戈拉④薄伽丘.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6. 明代陈献章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被誉为“真儒复出”。
高二历史试卷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一、单选题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2.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历史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4.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5.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
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A.春秋战国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6.右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见,意味深长。
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A.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B.这体现了“三教并立”C.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D.这体现了佛教的独尊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著名和尚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思想主张吻合()A.孔孟之学B.程朱理学C.陆王心学D.格物致知9、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
第3课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西方史学家认为,唐宋时期,“雅俗两类文化中佛教影响甚广,能够抗衡但无法压倒传统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儒学在与佛教抗衡斗争的过程中()A.最终彻底战胜了佛教B.最终形成了佛、儒并行的局面C.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D.吸收佛教合理成分而获得新发展解析:唐代出现了儒、佛、道并行的局面,到宋代,经过长期的斗争与融合,儒学吸收了它们的合理成分而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
故选D项。
答案:D2.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之所以发端于宋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代的学术环境比较宽松。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应是宋代()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C.统治者“以文立国”D.始终没有实现大一统解析:宋代统治者采取“以文立国”的治国策略,重用文官,文人有一定的讲学自由和著书立说的自由,这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答案:C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论述及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他的是()A.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B.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C.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D.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解析:B、C两项都在强调“心”的重要性,是心学的观点;D项是攻击理学的观点;A项强调格物的重要性,与朱熹的观点相符。
答案:A4.导学号10234006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历史解释受时代的影响。
孔子处在春秋时期,他主张恢复周礼;朱熹处在南宋时期,他主张克服人的私欲以满足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需要。
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5.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所以A项正确。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3课 宋明理学 含解析
第3课 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
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 )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故选C项。
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意不符。
2.西方史学家认为,唐宋时期,“雅俗两类文化中佛教影响甚广,能够抗衡但无法压倒传统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儒学在与佛教抗衡斗争的过程中( )A.最终彻底战胜了佛教B.最终形成了佛、儒并行的局面C.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D.吸收佛教合理成分而获得新发展佛、道并行的局面,到宋代,经过长期的斗争与融合,儒学吸收了它们的合理成分而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
故选D项。
3.“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为政以德”“节用爱人”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C.“知行合一”“致良知”D.“民贵君轻””“节用爱人”是孔子的思想;“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
二程的主要思想是“天理”,故选B项。
4.强调学习要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所谓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的宋代思想家是( )A.韩愈B.朱熹C.王阳明D.黄宗羲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认识“理”的方法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和朱熹,故B 项正确。
5.“若不明心,虽为学日益,反为道日损”。
持上述观点的思想家应是( )A.程颐B.程颢C.朱熹D.陆九渊“明心”,这属于心学的范畴,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6.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所以A项正确。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对点练习(含答案)(最新整理)
第 3 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也广为传播。
2.表现(1)魏晋南北朝: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
(2)隋朝:儒学家提出“”的主张,又称“”。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1.形成:北宋时,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二程”(程颐、程颢)(1)核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把天理和直接联系起来。
(3)提出“”的认识论。
(4)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3.朱熹(1)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即,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
(3)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4.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的《》,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1.主张(1)陆九渊:把“”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宣扬“”、“”的2.传播: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一三教合一1.下列关于儒家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地位的评述,正确的是( )A.主流思想地位日益巩固B.其地位受到冲击,与道佛两教一起处于三者并立地位C.丧失了在社会中的影响D.完全丧失了儒家思想的本色2.隋唐儒学大师面对儒家思想受到佛、道两教冲击的态度是( )A.放弃儒家思想B.以儒为本,吸收道、佛思想加以完善C.创造一种儒家新思想D.对儒、佛、道三教平等对待知识点二程朱理学3.儒家学派产生后,儒学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说的养分,在后世得以不断发展、更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练习
第 3 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为仁由己” 。
朱熹对“克己”作以下解说:“克”意为“胜” ,“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说 ()A.将人性置于公义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 .完好误会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好一致【答案】 D2.诗歌创作常常碰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这样,为有源泉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一种思想影响()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答案】 D3.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颂扬,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今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响了()A.关羽的个人道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奉吻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奉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解析】民众崇拜的形成是民众自己的利益和政府的倡议相关系,不完好部是英雄个人的品德决定,故 A 项错误;由“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颂扬”,被世人颂扬是其前提条件,不能是只有皇帝个人的好恶,故 B 项错误;关羽因为被忠勇被人颂扬,吻合理学宣扬的封建社会的价值观,所以被统治者所加封,故 C 项正确;官府的造神运动最根本是保护统治的需要,与民众的信奉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C4.北宋和尚契嵩说:儒家“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样,而同归于治”。
这反响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摇动【解析】据资料中“儒家‘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表现了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相结合,进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故 A 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向来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 C 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摇动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
人民版高中必修第三册历史-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练习
人民版高中必修第三册历史 -专题一 第 3 课 宋明理学一、单选题1.“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不比古时 ,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
因此 ,他们向佛法 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 ,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
这说明程朱理学 ( ) A. 致力于社会稳定 B. 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 融儒释道为一体 D. 主张改良社会体制2•王阳明说:“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 外冠裳而内禽兽 ,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
”据此可知 ,王阳明 ( ) A. 主张吸收佛道思想完善儒学体系 B. 倡导废八股以消除科举制弊端 C. 认为理学传播导致空疏学风盛行 D. 意在倡导知行合一的经世之学 3.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 “人皆有是心 ,心皆具是理”“书非贵口诵 ,学必到心斋” ,下列诗词 与此观点相通的是4.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 :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经典 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
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是 A. 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 B. 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 C. 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D. 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5.朱熹认为 ,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A. 推广儒家礼仪A. 有约不来过夜半 , 闲敲棋子落灯花B. 肯信良知原不昧, 从他外物岂能撄C .沉舟侧畔千帆过 , 病树前头万木春D.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爱敬之实”。
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
他这样做旨在 ( )B. 实现儒学生活化C. 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 巩固儒学主导地位6•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说明他()A. 强调伦理道德B.主张心灵净化C.反对格物致知D.践行知行合一7•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不仅被视为“伪学”遭到打击,而且当年科举取士也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列为禁书。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Word版含解析
课后训练基础巩固1.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中的“一”应指()A.理学B.佛教C.道教D.法家教派2.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3.“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
下列不属于他们的思想主张的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人伦者,天理也”C.通过内心反省“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D.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4.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其中战国的“清新”、宋朝的“理性美”特色很明显。
这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百家争鸣”、民主政治B.“罢黜百家”、理学盛行C.“百家争鸣”、经世致用D.“百家争鸣”、理学盛行5.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做“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A.朱熹是教育家,也被奉为“圣人”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C.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儒学的贡献极大D.由于朱熹的努力,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7.下图是朱熹讲学布道的云根书院。
朱熹在此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倡导三纲五常8.下列不符合陆王心学的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B.“发明本心”以求“理”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D.“理”要到身体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能力提升9.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悲哀的原因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评论着眼于“二程”和朱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B.此说法有失偏颇和浅薄,没有去辩证地客观评价C.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没有任何进步之处D.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10.“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检测题(含解析)
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儒、释、道三教发展状况。
材料只是讲皇帝对各教的态度,并没有反映各教真实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武则天时,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不能说明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同时也说明此时佛教影响相对较大,故B、D两项错误。
材料既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吹捧,也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打击,因此儒学地位相对较稳固,故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C2、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
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
由此推断出( ) A.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解析:材料反映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但不能推断其与社会动荡的关系,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道教流行,儒家思想遭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没有反映出信仰多元化倾向,故C项错误;道家思想受到重视,但并没有成为正统,故D项错误。
答案:B。
3、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这段话的本质目的是(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做父母的应该慈爱,做子女的应该诚心尽孝道,做国君的应该仁爱,做臣子要做到恭敬。
这强调古代的等级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故选A项。
答案:A4、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良贱通婚者的处罚规定十分严厉,然而至明代中晚期,朝廷的训令已成一纸空文,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的现象日益普遍。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改变社会习俗B.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弱化C.传统伦理道德彻底瓦解D.重农抑商政策难以为继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1、 (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2.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2、 (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伦理道德规范D、“天人感应”学说3.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3、 (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4.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4、 ( )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内心反省D、穷理格物5.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5、 (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6.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6、 ( ) 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7. 公元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
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3课宋明理学【课堂达标】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解析:选C。
理学强调的“理”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理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成为官方正统儒学,故C项错误。
2.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历史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文天详的这种气节与理学中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品质相符,可得出理学是当时的思想主流。
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解析:选C。
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作答本题时要求对宋明理学主张有清晰地把握,同时对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区别能有正确地认识。
题干阐述的佛教理论、讲求领悟,自身认识到罪恶,才能放下屠刀,这与王阳明“心”学要求的“致良知”是一致的。
4.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解析:选A。
王阳明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的斗志。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课时作业21: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反映出()A.佛教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D.佛教与儒家思想存有相通之处2.宋朝倾向于务实,却造就了许多或严谨或浪漫,长于思辨的杰出历史人物。
其主要原因是()A.君权加强,相权削弱B.重文轻武,理学盛行C.交通发达,贸易兴盛D.商业发展,城市繁荣3.宋代学者河南程氏说:“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人伦者,天理也”。
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有()①“河南程氏”是指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他们开创了“洛派”②“天理”指宇宙和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③创立了以“理”为中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④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4.近代学者借用朱熹的“格物致知”一词,把西方自然科学称为“格致之学”,朱熹所说的“格致”的含义是()A.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B.通过实践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C.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通过研究自然科学认识人类社会5.请在下面表格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语句()主要观点二程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视听言动,非理不为”C.“格犹穷也,物犹理也”D.“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6.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
”这种思想在客观上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A.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B.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C.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D.使儒学形成了新的时代特色7.《二程遗书》中记载:在妇女贞操方面,程颐认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
”有人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程颐答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
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这反映了下列哪一思想主张()A.“存天理,灭人欲”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格物致知”D.“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8.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高中历史 1.3宋明理学课后习题 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本体论、心性论和认识论。
所谓本体论,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
尽管理学家们的认识各有不同,但他们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这是理学认识的根本出发点。
答案:C2“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解析:材料反映出唐宋时期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就非常注重尊敬父辈、长者,即尊长,这明显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的灌输。
答案:D3(2013·广东文综)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解析:材料中的思想家虽然并不反对通过外在的读书等手段明理,但是,更主张从内心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是“心学”正心诚意的主张,四个选项中只有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人物。
答案:D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解析:朱熹要求“灭人欲”,就是要求人们服从封建统治,遵守封建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答案:C5不同时代的人名往往蕴涵着时代观念和人生追求。
某部正史中多次出现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等人名。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该时期主流价值观是( )A.佛学B.法学C.道学D.理学解析: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品质,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人的自然欲求被“三纲五常”所束缚,从“守节”“忠恕”等人名可以看出,这些名字是理学盛行下的产物。
专题一 第3课:宋明理学 练习--21-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宋明理学1.唐代高僧曾把“孝”说成是贯通古今的根本大道,并尽量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
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
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这反映了唐代( )A.三教并立,相互依存B.政教合一,维护统治C.三教矛盾已经化解无余D.儒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2.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据此可知,韩愈主张( )A.援佛入法 B.反佛崇儒C.融佛尊儒 D.三教合一3.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与之相对应,“二程”的观点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人伦者,天理也”C.“格犹穷也,物犹理也”D.“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4.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5.在君臣关系上,北宋程灏程颐主张君臣一体,应相互依赖,相互扶持,共治天下;南宋朱嘉倡导君臣共享治权,臣子应“格君心之非”,主动参与治理天下。
两者的思想()A.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B.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削弱了君主专制统治D.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6.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的理论7.王阳明早年因“格竹之困”对朱子理学思想产生了怀疑与反思,被贬龙场之境遇使他对朱熹哲学的反思达到了顶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经世致用”思潮得到传播 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格物致知”思想遭到挑战D.心学思潮由此出现8.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
【课堂达标】
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解析:选C。
理学强调的“理”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理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成为官方正统儒学,故C项错误。
2.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历史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B.佛学
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文天详的这种气节与理学中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品质相符,可得出理学是当时的思想主流。
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
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
解析:选C。
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作答本题时要求对宋明理学主张有清晰地把握,同时对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区别能有正确地认识。
题干阐述的佛教理论、讲求领悟,自身认识到罪恶,才能放下屠刀,这与王阳明“心”学要求的“致良知”是一致的。
4.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
解析:选A。
王阳明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的斗志。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材料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备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1,得出问题中的目的就是材料中的“为……”,把这三个“为……”解释出来即可;第(2)问的解答抓住材料2中的目的词即可。
答案:(1)目的: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太平盛世。
(2)追求:通过把“三纲五常”这一封建伦理规范、等级制度与天理结合起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和神圣性,从而要求人们遵守三纲五常,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
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
A.春秋战国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
解析:选C。
题中四段历程分别为春秋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
2.右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
见,意味深长。
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
A.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
B.这体现了“三教并立”
C.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
D.这体现了佛教的独尊
解析:选B。
本题属于图片型材料选择题,需要认真观察图片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从图片材料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儒者、道士、僧人三者并坐在一起,由此可知他们是并立的。
而这种局面开始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实质考查程朱理学思想对儒学的新发展。
A、B、C三项分别为董仲舒、荀子与孟子的思想。
D项是程朱理学的显著特点。
4.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吸取其( )
A.仁政思想B.伦理道德
C.唯物主义D.佛道教义
解析:选B。
理学主要是将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因此,是对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的神圣化。
解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属于客观唯心论的范畴。
5.右图是我们所熟悉的云根书院,朱熹常到云根书院讲学布道,传授理学思想,一时八方学子云集,探究理学真谛。
朱熹在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
观点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C.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D.倡导“三纲五常”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C项是民主思想,B项是王阳明的观点,A 项是陆九渊的观点。
朱熹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理的作用,理就是“三纲五常”。
6.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廉、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
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
A.“仁政”学说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D.经世致用思想
解析:选C。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他还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7.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
王阳明是( )
A.理学的集大成者B.心学的集大成者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理解能力。
以阳明山的来历为切入点考查王阳明的思想成就,独具特色,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他三项均与之不符。
8.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有( )
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②注重气节与品德
③发奋立志④敬畏天理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A。
宋明理学是唯心主义哲学,有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中也有许多精华部分值得今天借鉴,如①②③所述,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都有积极作用。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
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材料2:“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
——《大学章句》材料3: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2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3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4)材料1对材料2、3有何影响
解析:第(1)问应依据材料概括三教合一;第(2)问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第(3)问注意从材料3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出王守仁“致良知”的观点;第(4)问应归纳“理学”的形成。
答案:(1)三教合一。
(2)观点:格物致知。
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
(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4)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