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讲读课文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教学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教学课件

描写雨
洪水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桥。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对雨、洪水和桥的描写都属于环境描写, 作用是:渲染洪水暴发时极度危急的气氛。也 为后面人物牺牲埋下伏笔。
●默读第7——23自然段,圈出最能表现老汉特 点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老汉的神态、动作
12 桥
整体感知 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黎明,一个小山村在 ( 山洪暴发)时,大家蜂拥到一座窄桥前, 紧急关头,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 ( 组织村民排队 )过桥,由于山洪来势 凶猛,他和他的儿子最终(被洪水卷走 )。
●找出文中描写雨和洪水、桥的句子, 说说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是老汉用生命换来的桥,他高风亮节,把生的希 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 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 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 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生 绝望 村民 (人 民)
“桥”
死 希望 老支书 (共产党)
把“老汉”和“人 们”对比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
们。他像一座山。
➢ 这是一位_冷__静___镇__定___的老汉。
他像一座山。
对比
跌跌撞撞、乱哄哄
老 汉
排成队、依次
老汉的语言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 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三个感叹号,表明情况危急, 必须有序。老汉的镇定与果断
(舍己为人 )的老汉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 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这篇课文的详细分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这篇课文的详细分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这篇课文的详细分析一、课文概述《桥》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作者谈歌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塑造了一位普通而伟大的老共产党员形象。

面对肆虐的洪水,老支书(老汉)以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安全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最终自己和儿子英勇牺牲。

二、情节结构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 山洪暴发,村民惊慌失措:黎明时分,山洪咆哮而来,村庄惊醒,人们惊慌失措地奔向窄窄的木桥。

2. 老支书临危不乱,指挥大家安全过桥:老支书早已在木桥前等候,他用自己的威信镇住了村民的慌乱,指挥大家有序过桥。

特别是他命令党员排在最后,显示了他无私无畏的精神。

3. 老支书和儿子英勇牺牲:在木桥即将倒塌时,老支书和儿子相互推让,最终两人都被洪水吞没。

三、人物形象老支书是课文中的核心人物,他的形象通过以下方面得以展现:1. 临危不乱:在洪水肆虐的紧急关头,老支书沉着冷静,没有立即逃生,而是留下来指挥村民撤离。

2. 铁面无私:他命令党员排在队伍的最后,即使自己的儿子也是党员,也毫不留情地揪出来排到后面。

3. 舍己为人:在木桥即将倒塌时,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桥,自己却被洪水吞没。

四、表现手法1. 设置悬念: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

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老汉),一个是她的儿子。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这样的安排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 环境描写: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出了雨的大、急,洪水的疯狂肆虐。

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这些描写为后文写人们的慌乱蓄势,烘托出了主人公老汉崇高的精神品质。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本单元习作是笔尖流出的故事。

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已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虚构的故事。

语文园地学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和情节描写刻画人物,通过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了解情节描写的作用,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尝试写出人物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都写出了令人感动的情节。

如:《桥》一文中老支书在桥头指挥全村人过桥的情节,《穷人》一文中桑娜从邻居家宝来孩子后等丈夫归来的情节,《在柏林》一文中老兵的妻子在车厢里数“一、二、三”的情节等。

这些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情节。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三、单元课时安排12.桥…………………………………………………………………2课时13.穷人………………………………………………………………2课时14*在柏林……………………………………………………………2课时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1课时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2课时语文园地一…………………………………………………………2课时快乐读书吧…………………………………………………………1课时12 桥教学目标: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咆哮、拥戴、呻吟、搀扶”等词语。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桥》课件PPT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桥》课件PPT
第 12 桥
1

《为了谁》

这首歌是1998年长江抗洪后写给人民子 弟兵的,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
龙 小 五

12 桥
汶川大地震后的搜救场龙小面 可
12 桥
12 桥
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 座窄窄的木桥,它和村子里的 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 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拥戴 沙哑 党员 呻吟
废话 吞没 猛然 搀扶
龙 小 可
12 桥
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黎明,一个小山村在 (山洪暴发)时,大家蜂拥到一座窄桥前, 紧急关头,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 ( 组织村民排队)过桥,由于山洪来势 凶猛,他和他的儿子最终( 被洪水卷走)。
12 桥
朗读课文,结合预习思考:你认为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
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 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 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龙 小 可
12 桥
三、合作释疑,互助研讨 小组讨论;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突遇山洪。
第二段(第5-13自然段):疏导撤离。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12 桥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2 桥
第一课时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出生 于河北。作家、记者,发表长篇小说 19部,中短篇小说千余篇。部分作品 被译成法、日、英等文字。
代表作品:散文集《一吐为快》 等;小说《家园笔记》《大厂》《绝 唱》等。
12 桥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13《桥》听课记录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13《桥》听课记录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13《桥》听课记录一、导入(教师行为)1.1 教师以一张老桥的照片为引导,询问学生关于桥的印象和经历。

1.2 简短介绍桥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桥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分享自己与桥相关的故事或经历。

三、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教学过程(教师行为)4.1 课文朗读•教师首先进行全文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随后,邀请学生分段朗读,并纠正发音和语调。

4.2 内容讲解•详细解析课文中的生词、难句,并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通过小组讨论或互动问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4.3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桥所代表的精神或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表达的方式,分享对桥的感悟和理解。

4.4 拓展延伸•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桥的图片或视频,拓宽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桥梁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五、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活动,尝试理解并表达课文的情感。

•在内容讲解和情感体验环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主动分享所了解的其他桥的知识或故事。

六、板书设计(提纲式)•桥:文化意义与象征•课文主要内容•生词与难句•修辞手法•情感体验•拓展延伸:现代桥梁与传统文化七、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收集并整理关于桥的资料,准备下一次的分享与交流。

八、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桥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桥的相关知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九、评价与建议•本课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拓展。

•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

•同时,建议教师在课堂小结时能够更具体地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部编版6年级上册语文经典12 桥(说课稿)

部编版6年级上册语文经典12 桥(说课稿)

《桥》说课稿一、说教材:《桥》是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桥说课稿。

面对突如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也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时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放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二、说教学方法:(1)运用情境教学法。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些描写自然环境的词句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感受当时的情况危急。

(2)运用朗读法。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品读,对比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3)运用讨论法。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三、说学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旨;采用朗读法、讨论法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五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

一、悬念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那个黎明究竟发生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桥》这篇课文,一起去看个究竟。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桥》⼀⽂写了⼀位⽼共产党员⾯对狂奔⽽来的洪⽔,把⽣的希望让给别⼈,把死的危险留给⾃⼰,以⾃⼰的⾎⾁之躯筑起了⼀座不朽桥梁的事,赞扬了以⽼⽀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前⽆私⽆畏、不徇私情、英勇献⾝的崇⾼精神。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课《桥》课⽂原⽂ 黎明的时候,⾬突然⼤了。

像泼。

像倒。

⼭洪咆哮着,像⼀群受惊的野马,从⼭⾕⾥狂奔⽽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

⼈们翻⾝下床,却⼀脚踩进⽔⾥。

是谁惊慌地喊了⼀嗓⼦,⼀百多号⼈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近⼀⽶⾼的洪⽔已经在路⾯上跳舞了。

⼈们⼜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西⾯没有路。

只有北⾯有座窄窄的⽊桥。

死亡在洪⽔的狞笑声中逼近。

⼈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桥拥去。

⽊桥前,没腿深的⽔⾥,站着他们的党⽀部书记,那个全村⼈都拥戴的⽼汉。

⽼汉清瘦的脸上淌着⾬⽔。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们。

他像⼀座⼭。

⼈们停住脚,望着⽼汉。

⽼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喊了⼀声:“党员也是⼈。

” ⽼汉冷冷地说:“可以*,到我这⼉报名。

’” 竟没⼈再喊。

⼀百多⼈很快排成队,依次从⽼汉⾝边奔上⽊桥。

⽔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们的腰。

⽼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揪出⼀个⼩伙⼦,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去!”⽼汉凶得像只豹⼦。

⼩伙⼦瞪了⽼汉眼,站到了后⾯。

⽊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爬上了⽼汉的胸膛。

最后,只剩下了他和⼩伙⼦。

⼩伙⼦推了⽼汉⼀-把,说:“你先⾛。

” ⽼汉吼道:“少废话,快⾛。

”他⽤⼒把⼩伙⼦推上⽊桥。

突然,那⽊桥轰的⼀声塌了。

⼩伙⼦被洪⽔吞没了。

⽼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退了。

⼀个⽼太太,被⼈搀扶着,来这⾥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

她丈夫和她⼉⼦。

_____________ 本⽂作者谈歌,选作课⽂时有改动【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课《桥》知识点 ⽣字组词: 咆:咆哮 咆哮 如雷 哮:咆哮 哮喘 嗓:嗓⼦ 嗓门 嗓⾳ 哑嗓 尖嗓 淌:流淌 淌⾎ 淌汗 淌⼝⽔ 哑:沙哑 哑语 聋哑 哑⼝⽆⾔ 哑然失笑 揪:揪住 揪⼼ 揪扯 揪⽿朵 呻:呻吟 ⽆病呻吟 废:废纸 废⽔ 荒废 废墟 废寝忘⾷ 多⾳字: 折:zhé打折 zhē折腾 shé折本 没:mò没落 méi没有 形近字: 咆(咆哮) 跑(长跑) 党(党员) 堂(课堂) 淌(流淌) 倘(倘若) 哑(沙哑) 碰(碰撞) 揪(揪⼼) 瞅(瞅见) 废(废⽔) 泼(活泼) 词语解释: 咆哮:形容⽔流奔腾轰鸣,也形容⼈暴怒喊叫。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2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2桥

《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2课《桥》教材分析:小小说《桥》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组单元训练重点是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

作为小学高年段的学生,他们已经能够独立识字,读懂课文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讲解和分析课文内容。

而是把重心放在引导学生领悟本课的表达方法上,在领悟本课的表达方法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找出环境描写来体会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能力目标:在读书思考中领悟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习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学法、朗读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一、检测复习,解题引入:师:都说洪水无情,人间有爱,当一场山洪暴发之时,一名无名英雄是怎样拯救全村人们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2课《桥》。

人教版部编本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桥》课文要点解说

人教版部编本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桥》课文要点解说

人教版部编本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桥》课文要点解说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这里给大伙推荐一些人教版部编本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桥》课文要点解说,期望可以帮到大伙。

人教版部编本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桥》课文要点解说主题思想:本文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期望让给其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我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桥梁的事,赞扬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出色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捐躯的崇高精神。

课内问题:1.本文写了一件啥事?答:黎明时分,当洪水袭来时,村里的老支书冒着生命危险,公正无私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序地走过木桥,最后却和我们的儿子被洪水卷走了。

2.这篇小说写了一位什么样的老支书?找出描写老书记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结合有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答:这篇小说写了一位临危不乱、心系群众、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老支书,同时他还是一位父爱如山的好爸爸。

神态: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大家。

他像一座山。

语言: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神态、语言、动作:老汉忽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3.画出描写雨、洪水、桥的句子读一读。

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部分描写对表现人物有哪些用途。

雨:黎明的时候,雨忽然大了。

像泼。

像倒。

洪水: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到惊吓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日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大家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桥: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桥。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忽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对雨、洪水和桥的描写都是环境描写,用途是:渲染洪水暴发时极度危急的氛围,衬托出老支书的临危不乱,把生的期望让给其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我们的高风亮节。

4课文为何以“桥”作题目?答: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支书把生的期望让给其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我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优秀10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优秀10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优秀10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篇一《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在深入解读文本后,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一)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成功之处1.情感渲染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环境,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

2.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在教学中,我通过抓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地读,层层深入地读。

特别是抓住“洪水不断上涨的三个阶段,老汉的'每个举动”,感受他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与人格。

所以本节课激起了学生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

教学不足1、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但是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体会读少了一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

2、备课中所设计到的几个教学的切入点,如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放在最后才点明这样写的好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文章所起的作用,这几点虽然都设计到了,但由于前面花的时间太多,没有点透,也是遗憾之处。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须深入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篇二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桥》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

它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四单元第12课桥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四单元第12课桥

第四单元教材解析本单元选编了中外不同作家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说,这些小说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

《桥》塑造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时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夫妇善良、美好的心灵,《在柏林》则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的残酷现实。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

通过五年来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打下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来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这次专门编排小说单元,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如《桥》一课,为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和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课后题先引导学生感受一波三折的情节中老*支***书的形象,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穷人》一课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内容,从对话和心理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再启发学生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在柏林》则引导学生从思考战争灾难这一主题入手,反思结尾环境描写的深意。

“交流平台”通过回顾课文,梳理、总结了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与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有一定的联系。

从小说阅读,到自己创编故事,让学生经历由阅读到表达的过程,既加深学生对小说基本特点的理解,又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本单元还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阅读《童年》《小英雄雨来》和《爱的教育》。

这三本小说讲述的都是成长故事,不仅主题贴近学生的阅读心理,在阅读方法上也紧扣单元的语文要素,可以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课内阅读学到的方法,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把握好教学的适切度,不要拔高要求。

学生对小说并不陌生,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不宜在主题探究、创作手法上求深求全,切忌用晦涩的术语、理论进行过度解读。

人教版部编版最新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桥》名师精品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最新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桥》名师精品课件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家园笔记》,中 篇小说集《大厂》,短篇小说集《绝唱》等。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说一说: 这篇课文围绕“桥”写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以 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
nínɡ
chān
狞笑 搀扶
咆哮 流淌
呻吟 废话
这是一个 无私无畏 的老汉!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
也吞没了他。
留白
神态描写
作为一个父亲,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
能活下来。看到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吞噬,他
的内心无比痛苦,对儿子感到无比愧疚。
这是一个 英勇献身 的老汉!
说一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威信极高
忠于职守
沉着、镇定 无私无畏
舍己为人 不徇私情
朗读指导:本文的朗读基调是荡气回肠 的悲壮和赞叹。朗读时,要读好短句,读出 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 汉的沉着、镇定。
朗读示例: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像倒。
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 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 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1)这篇小说写了一位德 高望重、沉稳果决、无私无畏、不徇私情、 英勇献身的老支书。
( E )着、( B )着( C )而下,以( D ) 之势向村子里袭来,村子里的房屋都发出 了( A )。
A.呻吟 B.狞笑 C.狂奔 D.势不可当 E.咆哮
二、近、反义词填空。
咆哮——__怒__吼__ 惊慌——__惊__惶__ 拥戴——__拥__护__ 放肆——__放__纵__
惊慌——_镇__定___ 放肆——_约__束___ 沙哑——_清__脆___ 黎明——_黄__昏___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12.桥(说课稿)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12.桥(说课稿)

桥说教材《桥》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当洪水袭来的时候,在窄窄的木桥前,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说学情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

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精神理解怕不够深入,也理解不了桥的深刻含义。

说教学目标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8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通过对文字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说重点难点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了把握,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难点为“理解题目的含义”。

说教法、学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文章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引生入境,感悟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自主探究等方法感悟文章中心,体会人物思想,领悟文章写法。

说教学过程本课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我将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的字词入手,并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事情。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四单元第12课桥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四单元第12课桥

部编⼈教版⼩学语⽂六年级上册教师⽤书教参电⼦书-第四单元第12课桥第四单元教材解析本单元选编了中外不同作家各具特⾊的三篇⼩说,这些⼩说都以现实⽣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物在⾯临困境时所闪现的⼈性光辉。

《桥》塑造了⼀位*党**⽀**部**书**记**在⼭洪暴发时舍⼰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穷⼈》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夫妇善良、美好的⼼灵,《在柏林》则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侧⾯反映战争给⼈民带来痛苦的残酷现实。

本单元的语⽂要素是“读⼩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物形象”。

这是本套教材第⼀次以单元的⽅式引导学⽣接触⼩说。

通过五年来的学习,学⽣已经初步打下通过语⾔、动作、⼼理来理解⼈物形象的基础,这次专门编排⼩说单元,旨在引导学⽣理解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物形象的作⽤。

如《桥》⼀课,为让学⽣体会环境描写和情节塑造⼈物形象的作⽤,课后题先引导学⽣感受⼀波三折的情节中⽼*⽀***书的形象,再引导学⽣关注环境描写,体会其作⽤。

《穷⼈》⼀课先引导学⽣整体把握内容,从对话和⼼理描写中体会⼈物形象,再启发学⽣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物的作⽤。

《在柏林》则引导学⽣从思考战争灾难这⼀主题⼊⼿,反思结尾环境描写的深意。

“交流平台”通过回顾课⽂,梳理、总结了理解⼩说⼈物形象的基本⽅法。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创编⽣活故事”,与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有⼀定的联系。

从⼩说阅读,到⾃⼰创编故事,让学⽣经历由阅读到表达的过程,既加深学⽣对⼩说基本特点的理解,⼜发展学⽣的语⾔和思维。

本单元还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栏⽬,推荐阅读《童年》《⼩英雄⾬来》和《爱的教育》。

这三本⼩说讲述的都是成长故事,不仅主题贴近学⽣的阅读⼼理,在阅读⽅法上也紧扣单元的语⽂要素,可以培养学⽣迁移运⽤课内阅读学到的⽅法,养成⾃主阅读的好习惯。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把握好教学的适切度,不要拔⾼要求。

学⽣对⼩说并不陌⽣,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不宜在主题探究、创作⼿法上求深求全,切忌⽤晦涩的术语、理论进⾏过度解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桥》精品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桥》精品课件

往南跑。 惊慌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恐惧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老汉” 和“人们”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老汉临危不乱,镇定从容的特点。
老汉的语言
三个感叹号,表明情况 危急,必须有序。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 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 这是一位__冷__静__镇__定___的老汉。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12 桥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座桥能连接两岸,一座 桥能跨越天堑,一座桥甚至能 带来生存的希望。今天我们就 来读一篇以“桥”为题的小说。
谈歌 原名谭同占。1954年出生 于河北。作家、记者,发表了19部长 篇小说,千余篇中短篇小说。部分作 品被译成法、日、英等文字。
代表作品:散文集《一吐为快》 等,小说《家园笔记》《大厂》《绝 唱》等。
(7)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山洪肆虐
词语解释
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本课是指木桥在 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8)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9)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把这些句子 放在一起,你发 现了什么?
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突出 了环境的恶劣。 语句都很简短,突出了紧张的气氛。
(课后第三题)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桥。
5.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6.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7.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8.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019新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优质课说课稿

2019新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优质课说课稿

2019新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优质课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桥》。

第四单元教学主题是“小说”。

通过《桥》、《穷人》两篇精读课文及《在柏林》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引导学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桥》是第四单元第1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谈歌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

课文句子简短,篇幅短小,人物少,故事情节简单,节奏变化紧凑,构思结构精巧,但有着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故事讲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撤离,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课文共有27个自然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6自然段)写黎明时分,山洪暴发,村庄里一片混乱;第二部分(7-13自然段)写在危急关头,老汉挺身而出,组织群众撤离;第三部分(14-23自然段)写桥塌了,小伙子失去了生命,老汉也以身殉职;第四部分(24-27自然段)写洪水退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二)教学目的
1.会写“咆、淌、废”等生字,能掌握“拥戴、呻吟、搀扶”等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作者在本文中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写出了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了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

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他像一座山。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作者介绍】谈歌原名谭同占。

1954年出生于河北龙烟铁矿,祖籍河北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

作家、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河北省龙烟铁矿西二区小学、河北宣化第四中学就读。

1970年3月参加工作。

先后做过锅炉工、修理工、车间主任、地质队长、机关秘书、宣传干部、报社记者、政府副市长等职务。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共发表长篇小说19部,中短篇小说千余篇,计有1500余万字。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1.看拼音写词语。

jiū chū lái shēn yín fèi huà()()()2.同音字填空。

sì放()()庙()乎()养jì ( )奠肆无()惮()往开来万籁俱()3.按课文内容补充词语。

()的野马()的人们()的脸()地喊沙哑地()痛苦地()4.给下面句子中的“失”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失:①失;②没有把握住;③找不着;④改变常态;⑤违背;⑥没有达到目的;⑦错误,疏忽。

(1)我们做事要小心谨慎,以免造成失误。

()(2)看到山洪咆哮而来,人们都大惊失色。

()(3)老支书没有失信于人家。

()(4)他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

()(5)整个社会都很重视挽救失足青少年。

()二、句段推敲。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3.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4.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阅读能力大提升三、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一)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1.山洪是怎样咆哮的?请用“”在文中画出。

2.比较下面的句子,哪句写得好,并说说理由。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2)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像倒。

3.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从“像一座山”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二)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儿子。

1.“她”指谁?2.她的丈夫和儿子分别指谁?3.这段话说明了什么?老汉和小伙子是什么关系?4.想象写话。

祭奠时,老太太会在坟前说些什么呢?那些搀扶着老太太前来祭奠的乡亲们会怎么哭诉呢?四、读美文,回答问题。

桥在你一生当中,必定走过不少桥吧!它们有木架的、石造的、混凝土筑的,也有钢筋的。

它们的功用都一样,使你踏着它,走到河的彼岸。

它们都是默默地卧在潺潺的流水上。

有河的地方,就常有桥。

当人们不耐于长久的舟楫,便架了木桥;当木桥朽时,便改为石桥;当石桥坏了,又筑起混凝土桥;混凝土裂了,再改成铁桥……所以同样是一座桥,千百年前跟千百年后,几经变更,桥的样式与材料也将改变,唯一不变的是:“它是一座桥。

”一座让我们走、连起彼此、缩短距离的桥。

人就是桥。

从知识未开的远古,到科学昌明的现代;从短暂易朽的独木桥,到坚固耐久的铁桥;自贡献微薄的小民,到影响深远的哲人,我们都在搬运桥的角色。

上一代的桥毁了,这一代的桥又筑成了;这一代的桥朽了,下一代的桥又跟上了。

只要人存在一天,便不能没有桥,千年万年,人们就是这样将历史文化的种子传递下去。

时代是洪流,我们就是这架在其上的桥。

我们走前人的桥到对岸,又筑起我们的桥给下一代通过。

我们知道:不论木、石、混凝土、钢铁,或是更新的材料,没有永远不朽的桥。

但我们也知道:在这时代的洪流上,永远会有一座生命、历史、艺术、心灵的桥。

1.“桥”的功用是什么?2.同样是一座桥,千百年前后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什么?3.作者为什么说“人就是桥”?4.请你将第4自然段中的一个比喻句用横线画出来,并用这种修辞方法写一座山。

参考答案:一、1.揪出来呻吟废话2. 肆寺似饲祭忌继寂3.(受惊)的野马(乱哄哄)的人们(清瘦)的脸(惊慌)地喊沙哑地(喊话)痛苦地(呻吟)4.(1)⑦(2)④(3)⑤(4)③(5)②二、1.比喻 2.拟人 3.拟人 4.夸张三、(一)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

2.第二句好,使用了比喻句,生动、形象。

3.在山洪暴发时,指挥人们撤退的老支书非常镇定、非常沉着。

(二)1.指的是老支书的妻子。

2.她的丈夫是老支书,她的儿子是那个被老支书从队伍中揪出来的小伙子。

3.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

4.老太太会在坟前哭诉着“老汉和儿子一路走好,我为你们骄傲!”乡亲们会哭诉着“你们父子舍小家顾大家,大家会永远记住您们的恩情。

”四、1.使你踏着它,走到河的彼岸。

2.“它是一座桥”。

一座让我们走、连起彼此、缩短距离的桥。

3.上一代的桥毁了,这一代的桥又筑成了;这一代的桥朽了,下一代的桥又跟上了。

只要人存在一天,便不能没有桥,千年万年,人们就是这样将历史文化的种子传递下去。

4.时代是洪流,我们就是这架在其上的桥。

祖国是花园,我们就是花园里的花朵。

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教育,使干部、教师、学生掌握校园安全、交通安全等有关法规和安全方面的知识,树立安全意识。

1.法规政策教育各类安全法规和政策是安全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

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的政策水平,增强安全意识,达到零指标。

2.安全知识教育主要是《中小学生安全教育须知》一书的教育及其他有关资料教育。

每学期至少一次大型的安全知识教育。

3.典型经验和事故的教训教育学校第一负责人根据上级的通报情况,结合本校与兄弟学校的经验和教训,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使师生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

从事故教训中吸取有益的东西,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4.经常性安全教育每学期每月必须进行安全教育一次,全校性教育一次,红领巾广播站安全教育每周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