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学全版

中医儿科学全版

第一单元历代儿科名家及专著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至南北朝)扁鹊: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至宋朝)《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书中首倡小儿体质属“纯阳”观点北宋钱乙及《小儿药证直诀》,学术思想:1.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创立了“面上证”“目内证”的诊断方法;3.并首创儿科五脏辩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辩证纲领,成为中医儿科辩证学中最重要的方法;4.治疗上创立新方,化裁古方;5.对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提出“急惊合凉泄,慢惊合温泄”的治疗大法。

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北宋时期,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痘疹类第一步专著。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沦》《小儿病源方论》。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明代万全著作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书》《片玉痘疹》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胎养、蓐养、鞠养”,提出了“二有余,三不足”。

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清陈复正,号飞霞,著《幼幼集成》,该书详析指纹之义,归纳为“浮尘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小儿年龄分期一、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称为胎儿期。

目前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

二、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三、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充分显示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四、幼儿期:从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这一时期体格增长速度较前缓慢,但动作、语言、思维发育加快。

五、学龄前期:从3周岁到6~7周岁(进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

这一时期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力发育迅速,活动能力增强。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开始(6~7周岁)到青春期前,称学龄期。

中医儿科学-生理病理特点-课件

中医儿科学-生理病理特点-课件
避免过度刺激
避免给儿童食用含有过多添加剂、糖和盐的食物, 以防对消化系统造成过度刺激。
儿童运动锻炼与保健
适量运动
01
鼓励儿童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
避免过度运动
02
注意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
关注个体差异
03
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和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
鉴别诊断
对于一些症状相似的疾病,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例如感冒与麻疹 、水痘等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04
中医儿科学-治疗方法
中医儿科学的治疗原则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脏腑器官相互关联,因此在治 疗儿科疾病时,需从整体出发, 全面考虑患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通过对患 儿的望、闻、问、切四诊,综合 分析病因、病机,制定针对性的
01
02
03
代谢旺盛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新 陈代谢旺盛,对营养物质 的需求较高。
免疫力较弱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 发育,对疾病的抵抗力较 弱。
适应能力较强
儿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能够较快地适应环境变化。
儿童生理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合理饮食
保证儿童获得全面、均衡 的营养,以满足生长发育 的需要。
适当运动
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运动, 以促进身体发育和增强体 质。
预防接种
根据国家规定,为儿童接 种相应的疫苗,以提高免 疫力,预防传染病。
03
中医儿科学-病理特点
儿童疾病的发生机制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五脏六腑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 外界因素的干扰和侵害。

中医儿科学(打印版)

中医儿科学(打印版)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

《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该书提出了积极的小儿护养观。

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

中医儿科学笔记整理

中医儿科学笔记整理

中医儿科学笔记整理一、中医儿科学基础。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于不完善和不成熟的状态。

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其中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感邪之后,邪气易于鸱张,病情容易发生变化。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药物的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为大。

3. 年龄分期。

- 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胎儿在母体中孕育,约40周。

-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

此期小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存,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够成熟,易发生多种疾病。

-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此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需要摄入的热量和营养素特别高,但消化功能尚未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

-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生长速度稍减慢,但活动范围增大,接触周围事物增多,智能发育较前突出,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的能力增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尚不足,故易发生意外创伤和中毒等。

- 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 - 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又减慢,达到稳步增长,而智力发育更趋完善,求知欲强,能做较复杂的动作,语言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但仍易发生传染病和各种意外事故。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 - 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

此期小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发育已基本与成人相同,智能发育更成熟,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逐步增强。

中医儿科学__

中医儿科学__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扁鹊:最早的儿科医生。

《颅囟经》:相传最早的儿科学专著。

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首创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这是儿科辨证中最重要的方法。

他善于化裁古方(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明代万全,著作颇丰。

“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

陈复正:善于指纹诊法。

“风轻、气重、命危”吴瑭:“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分7个阶段:胎儿期:40周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新生儿期:生后满28天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体重:出生时体重约为3千克。

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

后囟在出生时或生后2~4个月内闭合。

牙齿:乳牙(20颗)。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自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

血压:小儿年龄越小血压越低。

视感知的发育:3个月时头眼协调好;听感知的发育:新生儿出生3~7天听觉已相当良好;3个月时可将头转向生源;运动发育:2个月时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半身;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8个月会爬;10个月可扶走;12个月能独走。

语言发育: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7~8个月会发复音;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生理主要表现:脏腑娇嫩,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发病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

(名)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名)肺脏娇嫩:卫外功能较成人为弱,最易被风热,风寒邪气所伤,产生各种肺系疾病;小儿脏腑娇嫩,又易被燥邪,署邪所伤,形成肺胃阴津不足,气阴两伤等病证;小儿为纯阳之体,六气易从火化,小儿伤于外邪以热性病证为多。

(名)脾常不足: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因而易于因家长喂养不当, 小儿饮食失节,出现受纳,腐熟,精微化生转输等方面的异常。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医儿科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 体系和实践规范。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 体系和诊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开展,中医儿科学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儿童疾病的防治和保健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有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 ,主纳气。
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婴儿期
从28天至3周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前期
6、7岁至10、11岁 之内的儿童。
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至 28天之内的婴儿。
幼儿期
3周岁至6、7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期
10、11岁至14、15 岁之内的儿童。
病因病机特点
六淫邪气
风、寒、暑、湿、燥、 火等外感病邪。
气发生。
烫伤
烫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中 医治疗烫伤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的 方法,如用黄芩、黄柏等中药清
热解毒,缓解症状。
妇科疾病治疗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 采用调理气血的方法,如用当归、川芎等中药调理气血, 使月经恢复正常。
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产后缺乳主要 采用通乳的方法,如用穿山甲、王不留行等中药通乳,增 加乳汁分泌。
01
02
症状表现
面部肌肉抽动、肢体抽动、喉部发出 异常声音等。
03
病因分析
先天禀赋不足,肝风内动,痰火扰心 。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05
04
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力。
03
中医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感冒
感冒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风邪所致 。治疗感冒的方法包括解表散寒
、清热解毒等。
咳嗽
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中 医认为咳嗽多由肺热、肺燥或肺气 虚所致。治疗咳嗽的方法包括清肺 止咳、润肺止咳等。
腹泻
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多由脾胃虚弱、消化 不良所致。治疗腹泻的方法包括健 脾止泻、消食导滞等。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差异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中 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小儿的体质调理 和个体化治疗;而西医儿科则更注重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 制的研究,强调病因治疗和标准化治疗。此外,中医儿科 学在预防保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小儿推拿 、穴位敷贴等,在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方面具有显 著效果。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交叉研究
中西医结合
01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临床实践中相互借鉴,中西医结合治
疗小儿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跨学科研究
02
中医儿科学与心理学、环境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
域和治疗方法。
国际化交流
03
中医儿科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为全球儿
童健康提供更多选择。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5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与 展望
中医儿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1 2
针灸治疗
针灸在中医儿科学中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证实针 灸对小儿常见疾病如哮喘、腹泻等有显著疗效。

中医儿科学名著

中医儿科学名著

中医儿科学名著
中医儿科学名著
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儿科学更是有着独特的贡献。

下面将介绍几部中医儿科学名著。

一、《儿科心法集注》
《儿科心法集注》是中国明代著名医家吴鞠通所写的一部名著,其内容主要涉及到儿科的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保健的技巧。

此书结合作者多年的诊治经验,提出了“先天禀赋优劣、后天所受影响、病机的发生和变化、治疗方法的应用等”等方面的思想,对于儿科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儿科医案心得精选》
《儿科医案心得精选》的作者是清代著名医家刘鹗。

这本书主要是刘鹗多年临床实践的总结,在其中作者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儿科疾病的防治方法,同时对于如何区分病情的轻重缓急等方面,也为中医儿科治疗提供了很多的参考和借鉴。

三、《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的原作者郝详明是清代的一位著名医家,此书记载
了作者多年来在儿科临床工作中所收治的各种疑难杂症,并详细描述了临床治疗的方法和心得。

这本书不仅为临床历史学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也为儿科医生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四、《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是清代医家李承森所著。

该书结合作者多年的临床实践,将各种儿科病症及其对应的药物加以归纳总结,并制定了相应的药方给予治疗。

此书在中医儿科治疗方面成果显著,不仅为医生们提供了指导,也达到了预防儿童疾病的效果。

总之,上述几部中医儿科学名著在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医儿科工作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与指导价值。

我们应注意利用这些古代医家的经验,不断完善中医儿科治疗技术,在儿科医疗领域中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第一节鹅口疮 第二节口疮
第三节呕吐 第四节腹痛
01
第五节泄泻
02
第六节便秘
03
第七节厌食
04
第八节积滞
06
第十节缺铁 性贫血
05
第九节疳证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1
第一节感冒
2
第二节鼻鼽
3
第三节乳蛾
4
第四节咳嗽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总论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体重:清晨空腹排尿后初生:3公斤1~6个月:体重=3+0.6*月龄7~12个月:体重=6.6+0.5*(月龄-6)=3.6+0.5*月龄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

2岁后:75+5*年龄头围:初生:33-34厘米。

胸围:初生32厘米。

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出生后2~4个月内(部分出生时);前囟关闭:出生后12~18个月。

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牙齿:出生后4~10 个月开始出牙。

2~2.5 岁出齐。

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10.7+0.27*年龄;舒张压=收缩压*(1/2~2/3)。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

1岁时能独立站立,扶1只手可行走;1岁半左右会走路。

语言发育:单语单句阶段:1岁以后。

小儿生理特点:(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

阴:物质基础,即精、血、津液等物质;阳: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儿科学全版

中医儿科学全版

第一单元历代儿科名家及专著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至南北朝)扁鹊: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至宋朝)《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书中首倡小儿体质属“纯阳”观点北宋钱乙及《小儿药证直诀》,学术思想:1.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创立了“面上证”“目内证”的诊断方法;3.并首创儿科五脏辩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辩证纲领,成为中医儿科辩证学中最重要的方法;4.治疗上创立新方,化裁古方;5.对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提出“急惊合凉泄,慢惊合温泄”的治疗大法。

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北宋时期,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痘疹类第一步专著。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沦》《小儿病源方论》。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明代万全著作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书》《片玉痘疹》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胎养、蓐养、鞠养”,提出了“二有余,三不足”。

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清陈复正,号飞霞,著《幼幼集成》,该书详析指纹之义,归纳为“浮尘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小儿年龄分期一、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称为胎儿期。

目前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

二、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三、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充分显示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四、幼儿期:从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这一时期体格增长速度较前缓慢,但动作、语言、思维发育加快。

五、学龄前期:从3周岁到6~7周岁(进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

这一时期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力发育迅速,活动能力增强。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开始(6~7周岁)到青春期前,称学龄期。

中医儿科学全版

中医儿科学全版

第一单元历代儿科名家及专著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至南北朝)扁鹊: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至宋朝)《颅囟经》: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书中首倡小儿体质属“纯阳”观点北宋钱乙及《小儿药证直诀》,学术思想:1、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创立了“面上证”“目内证”的诊断方法;3、并首创儿科五脏辩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辩证纲领,成为中医儿科辩证学中最重要的方法;4、治疗上创立新方,化裁古方;5、对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提出“急惊合凉泄,慢惊合温泄”的治疗大法。

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北宋时期,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就是为痘疹类第一步专著。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沦》《小儿病源方论》。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至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前)明代万全著作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书》《片玉痘疹》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胎养、蓐养、鞠养”,提出了“二有余,三不足”。

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清陈复正,号飞霞,著《幼幼集成》,该书详析指纹之义,归纳为“浮尘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小儿年龄分期一、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称为胎儿期。

目前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

二、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三、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充分显示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四、幼儿期:从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这一时期体格增长速度较前缓慢,但动作、语言、思维发育加快。

五、学龄前期:从3周岁到6~7周岁(进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

这一时期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力发育迅速,活动能力增强。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开始(6~7周岁)到青春期前,称学龄期。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方》
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
3.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
①首创“纯阳”理论; ②阐述小儿脉法、囟门诊察法; ③论述了惊、癎、疳、痢、火丹等的证治; ④内服药多采用丸、散剂,共载56方,外 治方达28首 。
(二)宋代的儿科成就
▲专业分科——设小方脉 ▲专科著作 1.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①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 热”。 ②诊断:重视面部望诊,对“面上证”、“目内证”、 痘疹类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记述详细而实用。 ③辨证:首创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 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各脏证有 虚、实、寒、热之分 。 ④治疗:提出五脏虚实补泻法,并注意柔润清养、运 补兼施、攻不伤正,尤其重视调理脾胃。创制异功 散、七味白术散、泻白散等著名方剂。 ⑤钱乙被称为“儿科之圣”。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 朝)
1.小儿疾病 ① 《五十二病方》:“婴儿病痫”、“婴儿 瘛”。 ②《内经》:“乳子而病热”、“乳子中风热”、 “胎病”。 2. 小儿医:扁鹊。“小儿医” 是关于儿科分科 的最早记载。 3.儿科辨治体系 ①《黄帝内经》:论述了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 点、先天因素致病,泄泻、喘史等病证的诊 断与预后。
▲夏禹铸《幼科铁镜》 ①重视望诊,从望面色、审苗窍辨脏腑寒热虚 实。 ②运用“灯火十三燋”治疗脐风、惊风等证, 并提出“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 必先解热,解热必先祛邪”之惊风治法,对后 世影响较大。 ③擅用推拿。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是一部麻疹专书,详述了麻疹各期及合并症的 辨证和治疗。首先提出“肺炎喘嗽” 病名。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二)明清时代儿科发展 1. 名医辈出,著书立说。 ▲薛铠、薛已父子《保婴撮要》 ①五脏证治为纲,温脾补肾求本,临床 多用益黄散、干姜理中汤、补中益气汤、 地黄丸等。 ②外症兼辨经络,治以内外相合。其 中采用火烧断脐法预防初生儿破伤风, 开创小儿外科之先河。

《中医儿科学》课程标准

《中医儿科学》课程标准

《中医儿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X243165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修课方式:选修总学分数:2.5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适用专业:中医专业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时数:40学时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学科,是中医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属于中医专业的限选课程。

中医儿科学的任务是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学习中医儿科学应掌握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小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及解决小儿生长发育的有关问题,为从事临床儿科工作及儿童保健、提高下一代的健康水平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奠定基础。

2.课程性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初级诊治的能力,对儿科危急重症一级处理和转诊的能力,开展小儿生长发育宣传和儿童保健指导的能力,针对小儿不同生理时期的特点实施小儿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指导及健康管理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共40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限选课程。

4.课程作用《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限选课程,以《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教育部对于医学人才定位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所以要求我们学生的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度,如何掌握好这个度,我们进行了基层医院医生的需求调查,得出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针对教学目标结合临床一线医生讨论确定了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对接的教学理念,即:授课前学生了解未来岗位知识需求,授课中有目的地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一、名词解释1.哮喘: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音气喘性肺系疾病。

(82)2.猩红热(烂喉痧,丹痧):猩红热是感受猩红热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达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

(195)3.五软: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179)4.鹅口疮:鹅口疮是以口腔黏膜、舌上散在或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呈白屑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又因其屑色白如雪片,名雪口。

(92)5.积滞(食积):积滞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

(118)6.风疹(风痧):风疹是由感受风疹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轻度发热,咳嗽,全身皮肤出现淡红色细小斑丘疹,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为特征。

(192)7.纯阳: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生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正说明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一生理特点。

(16)8.厌食:厌食是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

(114)9.口疮:口疮是小儿较为常见,以口腔黏膜、舌体及齿龈等出出现大小不等淡黄色或灰白色溃疡,局部灼热疼痛,或伴发热、流涎为特征的口腔疾病。

(94)10.夏季热:夏季热又称暑热症,是婴幼儿在暑天发生的特有的季节性疾病。

(228)11.水痘:水痘是由水痘时邪引起的一种以皮肤出疹为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且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

(198)12.“疳”:“疳”之含义,自古有两种解释:其一曰:“疳者甘也”,言其病因,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其二曰“疳者干也”,言其病机、主症,是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

(121)13.母乳喂养:以母乳为主要食物,喂哺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的喂养方式,称为母乳喂养。

(46)14.奶麻:幼儿急疹是外感幼儿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全身出现玫瑰红色斑丘疹,疹退后无痕迹遗留为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婴撮要》、《医林改错》 保婴撮要》 医林改错》 解儿难》 《幼幼集成》、《温病条辨·解儿难》 幼幼集成》 温病条辨 解儿难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证治准绳》 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 证治准绳》 幼科心法 《幼科铁镜》 幼科铁镜》
重点医家: 重点医家:万全 1.《片玉心书》《幼科发挥》《育婴家秘》 》《幼科发挥》《育婴家秘 《片玉心书》《幼科发挥》《育婴家秘》 2.贡献:1)预养、胎养、蓐养、鞠养;2) 贡献: )预养、胎养、蓐养、鞠养; ) 贡献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
1)教学讲座:太医署、医博士、学制 教学讲座:太医署、医博士、学制5
年 少小科 2)《诸病源候论》6卷,255候 ) 诸病源候论》 卷 候 3)《外台秘要》40卷,86门 ) 外台秘要》 卷 门
重点医家:孙思邈 重点医家:孙思邈——《千金方》60卷 《千金方》 卷 1)“少小婴孺方”2卷列于卷首 ) 少小婴孺方” 卷列于卷首 2)小儿喂养、卫生、穿着等方面的论述 )小儿喂养、卫生、 3)结合实际:过暖、幼儿园 )结合实际:过暖、
1.概念 概念 2.发展简史分五个时期进行讲授 发展简史分 1)秦汉以前 秦汉时期 )秦汉以前~秦汉时期 2)两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3)宋金元时期 ) 4)明清时代 解放前 )明清时代~解放前 5)解放以后 今天 )解放以后~今天
秦汉以前~秦汉时期(公元前 世纪 公元3世纪 世纪~公元 世纪) 秦汉以前 秦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 公元 世纪) 秦汉时期 ※特点:萌芽期 特点: 病方》 ※散发的文献记载:甲骨文、《52病方》、 散发的文献记载:甲骨文、 病方 史记》 黄帝内经》 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 《史记》、《黄帝内经》、《汉书 艺文志》 ※西汉淳于意《诊籍》——最早儿科医案记录 西汉淳于意《诊籍》 最早儿科医案记录
开阔视野, 开阔视野,对后世启迪
解放以后~今天(公元 世纪中叶 今天) 世纪中叶~ 解放以后~今天(公元20世纪中叶~今天 ※特点:崭新时期 特点: ※儿科古代四大证现状:痧、痘、惊、疳 儿科古代四大证现状: ※多种重证的中医治疗现状:新生儿破伤风、 多种重证的中医治疗现状:新生儿破伤风、
乙脑、麻疹、小儿麻痹症、重证肺炎、 乙脑、麻疹、小儿麻痹症、重证肺炎、病毒性肺 痢疾、急慢性肝炎、肾炎、哮喘、 炎、痢疾、急慢性肝炎、肾炎、哮喘、秋季腹泻 等。
世纪) 宋、金、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 元时期(公元 世纪 ○特点:成熟时期 特点: ○重点内容:1)王安石变法:医事分科、小方脉 重点内容: )王安石变法:医事分科、 2)13世纪医事分科 ) 世纪医事分科 3)教学相长 )
《颅囟经》意义: 颅囟经》意义:
巫方所著、现存最早儿科专著、 巫方所著、现存最早儿科专著、首提小儿 “纯阳之体”观点、小儿脉法、小儿用药剂 纯阳之体”观点、小儿脉法、 型、 对惊痫癫疳痢等病的论述
重点医家: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重点医家:儿科之圣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8点贡献:1)对“变蒸论”的独特理解;2) 点贡献: ) 变蒸论”的独特理解; ) 点贡献 诊 种脉; )创立五脏证治法则; )重视望诊, 病6种脉;3)创立五脏证治法则;4)重视望诊, 种脉 “面上症”、“目内症”;5)对出疹性疾病的描 面上症” 目内症” ) 述; 6)指出惊痫、急慢惊风的不同;7)把“疳”列 )指出惊痫、急慢惊风的不同; ) 为 脾胃病; ) 脾胃病;8)善于化裁古方
其他医家: 其他医家:
1)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2)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3)刘肪《幼幼新书》40卷 )刘肪《幼幼新书》 卷 4)《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5)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 )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6)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幼科全书》 )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幼科全书》 7)曾世荣《活幼心书》 )曾世荣《活幼心书》
明清时代~解放前(公元 ~ 世纪中叶 世纪中叶): 明清时代 解放前(公元14~20世纪中叶): 解放前 ◎特点:明清:飞跃发展期;以后停滞不 特点:明清:飞跃发展期; 前 ◎现存500多种古医籍绝大多数为本期医家 现存 多种古医籍绝大多数为本期医家 所著 ◎很多专著:《本草纲目》、《普济方》 很多专著: 本草纲目》 普济方》 等
重点医家: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公元 ~ 世纪 世纪) 两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公元4~10世纪) 隋唐时期 ◎特点:形成期 特点: ◎文献:《隋书·经籍志》南朝医药分科; 经籍志》 文献: 隋书 经籍志 南朝医药分科; 小儿用药本草》 《小儿用药本草》 疗少小百病杂方》 《疗少小百病杂方》
中医儿科学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对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有个大概 了解。 了解。对各个时期中医儿科发展的特 点及有代表性的医家有较深刻的认识。 点及有代表性的医家有较深刻的认识。
任务与研究范畴、 ○重点:任务与研究范畴、各时 期特点、重点医家及其代表作、 期特点、重点医家及其代表作、 观点和贡献。 观点和贡献。 ○难点:对钱乙及万全两位医家 学术思想的认识
※医学教学方面: 医学教学方面:
1)整理500多种古医籍 )整理 多种古医籍 2)编写《中医儿科学》教材 )编写《中医儿科学》 3)成立中医院校,招收各层次学生 )成立中医院校,
※剂型改革: 剂型改革:
1)传统的丸散丹膏剂型 ) 2)现在的冲剂、口服液、栓剂、 )现在的冲剂、口服液、栓剂、 膜剂、注射剂、 膜剂、注射剂、滴鼻剂等
谢 谢
参考书籍: 参考书籍:
1)江育仁主编 《中医儿科学》五版教材 )江育仁主编. 中医儿科学》
2)江育仁、张奇文主编. 《实用中医儿科学》 )江育仁、张奇文主编 实用中医儿科学》 3)王萍芬主编. 《中医儿科学》六版教材 )王萍芬主编 中医儿科学》
复习题: 复习题:
1.掌握各期性质与特点。 掌握各期性质与特点。 掌握各期性质与特点 2. 《颅囟经》意义。 颅囟经》意义。 3.掌握钱乙及万全的学术思想及其代表作、 掌握钱乙及万全的学术思想及其代表作、 掌握钱乙及万全的学术思想及其代表作 所作贡献。 所作贡献。 4.了解张仲景、孙思邈、陈文中、陈飞霞、 了解张仲景、孙思邈、陈文中、陈飞霞、 了解张仲景 夏禹铸等医家的学术思想及其代表作。 夏禹铸等医家的学术思想及其代表作。 5.中医儿科学的任务与研究范畴? 中医儿科学的任务与研究范畴? 中医儿科学的任务与研究范畴
三不足两有余;3)善于小儿推拿;4)用药 三不足两有余; )善于小儿推拿; ) 注重保护胃气; )小儿发病三因论; ) 注重保护胃气;5)小儿发病三因论;6)对 急惊风转归的认识
原始人痘接种法的形成: 原始人痘接种法的形成: 接种法的形成 “稀痘方”——世界免疫先驱 稀痘方” 世界免疫先驱
专著: 专著: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1)1983年9月成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 ) 年 月成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 科学术委员会 2)此后各省市先后成立中医儿科专业委 ) 员会 3)开展学术交流 ) 4)科研水望:
1)血液系统疾病、哮喘、难治性肾 )血液系统疾病、哮喘、 肝炎等纯中医治疗尚未尽人意, 综、肝炎等纯中医治疗尚未尽人意, 须加强研究。 须加强研究。 2)剂型改革须加快步伐。 )剂型改革须加快步伐。 3)科研水平须提高。 )科研水平须提高。
《麻科活人全书》、《博集稀痘方论》、 麻科活人全书》 博集稀痘方论》 《种痘新书》、《三冈识略》 种痘新书》 三冈识略》
清代温病学说的兴起: 清代温病学说的兴起:
·叶天士《外感温热病》 叶天士《外感温热病》 叶天士 ·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 吴鞠通《温病条辨 解儿难 解儿难》 吴鞠通 ·吴有性《温疫论》 吴有性《温疫论》 吴有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