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的特点及教学建议关于教材中央教科所郁 波老师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于2001年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现在,我们昆明的许多学校都要使用这个版本的教材。为了帮助老师较好地掌握此教材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下面我对本套教材“三年级 上册”的特点和教学建议阐述如下。一、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本教材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编写的,它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突出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素养包括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四大要素。通过科学课的教学,要达到: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即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即使学生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 3.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即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即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二、学生的学习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证据、整理信息、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以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等等。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要运用这些方法像科学家那样去进行研究,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史。本册教材结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安排了众多的探究内容。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点拨和帮助下,一步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获得感知和体验,不断积累、内化与顿悟。“科学探究”的过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感受空气》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第1节《感受空气》,主要介绍了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到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b. 掌握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2. 能力目标:
a. 能够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存在;
b. 能够描述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b. 培养学生对空气质量的重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空气
质量。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与环境相关的知识,如水的存在和重要性。他们对于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能力正在逐渐发展。
五、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a. 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互动,询问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有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东西,它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空气!
b.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空气。
-教师:对的,空气就是我们呼吸的东西,那你们能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是如何感受到空气存在的呢?
2. 知识讲解:
a. 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空气的存在。
-教师可以展示一张描绘大自然风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中的风、云等元素,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些都与空气有关。
b. 介绍空气的特点,如无色、无味、无形等。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火》教材分析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火》
教材分析
简介
本文档对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火》进行了分析。该
单元以火为主题,通过介绍火的特征、用途和防火知识等内容,帮
助学生了解火的基本概念和安全使用火的方法。
教材内容概述
《火》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火的特征:介绍了火的形成条件、颜色、热量和光亮等特征,通过图片和简单的语言形象地展示了火的外观和性质。火的特征:
介绍了火的形成条件、颜色、热量和光亮等特征,通过图片和简单
的语言形象地展示了火的外观和性质。
2. 火的用途:介绍了火的实际应用场景,如照明、取暖、煮食等,让学生了解到火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火的用途:介绍了火
的实际应用场景,如照明、取暖、煮食等,让学生了解到火在日常
生活中的重要性。
3. 火的危险性:提醒学生火的危险性,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火源,并教授了一些简单的防火知识,如远离明火、不玩火等。火的危险性:提醒学生火的危险性,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火源,并教授了一些
简单的防火知识,如远离明火、不玩火等。
4. 防火知识:详细介绍了安全使用火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安
全用火的场所、工具、注意火源周围的物品等,以确保学生在使用
火时能够保证安全。防火知识:详细介绍了安全使用火的方法和注
意事项,如安全用火的场所、工具、注意火源周围的物品等,以确
保学生在使用火时能够保证安全。
教学目标和意义
该教材分析主要有以下教学目标和意义:
1. 帮助学生认识火的特征:通过直观的形象展示和简单的语言
描述,帮助学生了解火的基本特征,如形态、颜色、热量等,培养
他们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5《观测风》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5《观测风》教案
一. 教材分析
《观测风》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风的概念以及风的形成原因。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观测风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喜欢观察和探索。但学生在观测风的方面可能还没有太多的经验,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让学生掌握观测风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
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观测风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
1.准备关于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的PPT。
2.准备观测风的工具,如风向袋、风速计等。
3.准备一些关于风的现象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PPT展示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思考风的奥秘。同时,让学生分享他们对风的一些了解和经历。
2.呈现(10分钟)
展示一些关于风的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风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观测风的工具进行实地观测。引导学生记录观测数据,并尝试解释数据的含义。
4.巩固(5分钟)
让学生汇报他们的观测结果,并分享他们的发现。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大全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大全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科学
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本册教材侧重的
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
表达等。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
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选择
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
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
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科
学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
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
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
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
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
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
学知识和技能。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梳理
..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梳理
(2011—— 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上)
第一部分整体教材
一、教材整体剖析及教材特色
教材整体剖析:
本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开始,也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研究的启发教育,正确掌握科学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和灵巧使用课程教材,将对学生此后的科学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册内容由“植物”、“动物”、“我们四周的资料”和“水和
空气”四个单元构成。
我将率领三年级刚开始科学学习的同学们,睁开四段不一样但有
联系的科学学习之旅。
教材基本特色剖析:
1、内容切近小学生生活实质
三年级科学课,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开端学期。充足考虑学生的年纪特色,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切近学生生活实质:四个单元教课内容,区分为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两个方面,分别以大树、树叶、蜗牛、蚂蚁和水、各种液体、纸等为学习研究的对象。不单这样,教材还在内容的表现方式上重视了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语言、版式及绘图上表现了三年级学生的特色,使教材“学生能够愿意看,教师能够教”。这类注意从小学生现有经验出发,切近小学生生活实质的内容编写和方式选择,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
特色,睁开试试性科学研究活动,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殿堂供给了优秀的学习载体。
2、以系统的察看活动为主线
科学学习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环节,在科学研究方面,考虑三年级学生还不行能从事较为独立、完好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实质发展水平,鉴于科学研究始于细微察看的看法,教材将要点放在发展学生的察看能力和对科学察看的理解之上。全册以学生有系统的察看活动为主线睁开,固然各单元学习内容不一样,察看对象各异,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足考虑了学生察看能力的有步骤、有计划发展。二、教材的总目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尽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各种科学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综合思考问题、以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将带领三年级刚开始科学学习的同学们,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习旅程。在“植物”单元中,学生们将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
在“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将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概念。
如果说“植物”和“动物”展开的是一段生命世界的学习旅程,那么“我们周围的材料”将让学生经历物质世界的探究之旅。学生们将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瓦、陶器、瓷器等常见材料在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气”单元,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学生们要想办法来
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最终,学生们将在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三、三年级上册的教学重点是:有系统地开展观察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
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概念的应用
运用概念可以进行判断和演绎推理。 • 一根磁铁,不知道它的两极,就可以用一根已知磁
极的磁铁,根据磁铁的性质(异极相吸、同极相 斥),可以判断出它的两极。 • 知道了昆虫有六条腿,在见到一只有六条腿的虫子 后,就可以演绎推理:“有六条腿的动物就是昆虫, 这条虫子有六条腿,这条虫子是昆虫。”推理之后, 可以再查相关的资料进行确定。
案例:《种子发芽实验》(五上)
案例:《种子发芽实验》(五上)
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探究 收集证据
归纳推理 概括规律
解释现象 说明原理
创设情景(虚拟的 或真实的) “种子发芽的快慢 与什么因素有关?”
多个样本的 对比实验、 观察记录
创设新情景
运用规律解决 问题(演绎)
“要种在土里”、“要浇 水”、“要照阳光”…… (猜想) “如果把种子种在土壤里, 那么种子会发芽得更快” (假设) “怎样检验你的假设是正确 的”(设计对比实验、控 制变量)
• 会不会一枪打中2只鸟?不会! • 那好,学生满怀信心地说,如果打死的鸟
挂在树上,那么就剩下一只;如果打死的 鸟掉下来了,一只也没剩下。 • 老师:…
一个思维严密的学生
观察与实验——获取充分的事实证据
科学研究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因为科学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 世界,它的解释是基于事实,是依据共 同的步骤和规范获取事实证据,而且这 个步骤是可以非常清晰地表达出来,以 至于别人可以重复研究。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混合与分离》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混合与分离》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水的第7节课《混合与分离》,主要内容是混合与分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不同物质的混合与分离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掌握常见物质的混合与分离方法,如过滤、沉淀、蒸发等。
b. 了解物质的混合与分离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
a.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混合与分离现象。
b.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混合与分离实验。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实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b.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废弃物。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a. 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b. 过滤、沉淀、蒸发等混合与分离方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a. 帮助学生理解混合与分离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相关方法。
b. 引导学生思考混合与分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对混合与分离的概念和方法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淆。他们对实际生活中的混合与分离现象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a.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水的性质和变化。
b.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物质的混合与分离现象?可以举例说明。
2. 概念讲解
a. 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入混合与分离的概念,解释混合与分离的含义。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水》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也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单元共有8课,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第1~4课从观察水的蒸发现象开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冰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
第5、6课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其他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
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组成物质的成分并没有改变,总结并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特殊物质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水相关的认知经验,他们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以喝,可以用来清洗物品,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在加热时会冒气泡……这些知识生动
有趣且与生活情境直接相关,但同时也是碎片化的。学生刚进入三年级学习,思维还处于以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为主的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现象解释”“寻找证据”“数据采集”“比较分析”等理性科学学习过程,同时要兼顾“理”和“趣”。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将与水相关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
三、教学策略
(一)围绕科学概念,强化基础教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计者“必须将事实性知识置于学习者的概念框架中”,科学概念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围绕科学概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理解和迁移应用,有助于他们用概念完善认识框架。在本单元中,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及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今年我任教三年级,共有XX个班。“科学”是学生都很喜欢的一门学科,学生的兴趣浓厚,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三年级学生是比较活跃的,思维发散性强,有着良好的纪律性,能很好的参与课堂学习,理解能力较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利用学生对学科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的新领域。同时.,由于科学学科的特点,在让学生探究实验的同时、应加强纪律教育,避免出现“课堂热热闹闹,课下无所收获”的现象。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偏小,因此在组织实验和外出观察的时候,安全教育是头等大事,要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就必须从一开始严格实验纪律, 规范操作程序,既保证实验效果,又防止意外的发生。
2、教材分析:
《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二这标志着,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力图从教材设计的角度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益,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更大的发展。2、体现整体效益的结构,构建了以活动为基础的整体框架,将内容间有独特联系的典型活动,组成一个教学单元,使它们在教学目标方面形成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整体,从而使学生认识的发展、探究能力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
本册教学内容与目标
科学概念
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科学探究方面:
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同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并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第一单元植物
单元教学目标与建议
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学生对生命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对小动物和植物的关注,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科学课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展有目的、有准备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延续,使学生对生命体的认识得到发展。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
生命体一般有六大特征:
1.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天气
单元教材分析
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段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了粗浅的认识,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注意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对于天气,学生也会有一大堆疑问:下雨天为什么有时会打雷,为什么一天中有时冷,有时热,
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3-4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2、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标准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3、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4、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
5、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
6、了解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7、举例说出改变方法和程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8、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空气章节中的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主要介绍了空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空气的存在、组成和特性,以及空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组成。
-掌握空气的特性和作用。
-理解空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
-能够观察和描述空气的特性。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 教学重点:
-空气的存在和组成。
-空气的特性和作用。
-空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空气的特性和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和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体验。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如物体的性质和变化等。但对于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和片面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动的实验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五、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空气的注意,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周围有一种无形的东西,我们每天都在呼吸它,它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你们猜猜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和猜测。
-引导学生回忆和描述自己在户外活动时感受到的一些现象,如风、空气的味道等。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第一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4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由于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学科,因此要在开始的两个多星期,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还经常利用课前和课余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因为现在的科学学习与以往的常识学习有许多本质的区别,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培养是以往忽略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有序地探究活动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知道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但总的来说,学生以前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比较少,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而且,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跟其它科目的合作学习也有许多区别,课堂中小组合作中学生还是很混乱,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参与,所以怎样引导全员参与与分工,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的。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气体》教材分析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气体》
教材分析
简介
本文档对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气体》教材进行分析,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教材中的知识。
教材内容概述
《气体》是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本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
气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插图,教材
向学生介绍了气体的常见形态、特征以及与气体相关的日常生活和
科学实践。
教材重点内容
1. 气体的定义和特征
教材首先给出了气体的定义,即物质的一种形态,在常温常压下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气体的特征,如可压缩性、可扩散性等。
2. 气体的常见形态
教材列举了气体的常见形态,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通过生动形象的插图,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这些气体的外观和实际应用。
3. 气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进一步介绍了气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空气的作用、氢气球的制作等。这些生活实例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研究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 气体在科学实践中的应用
教材还涉及了气体在科学实践中的应用,如船只的浮力原理、气球的飞行原理等。通过这些科学实践例子,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气体的性质和应用,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教学建议
为了更好地教授该教材,建议教师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 利用插图和实物示范:教师可以使用插图来说明气体的形态和特征,也可通过实物示范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的性质和应用。
2. 进行实验和观察:利用简单的气体实验,如用烧杯里的水蒸气驱动小纸船等,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和实践,增强对气体的理解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4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由于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学科,因此要在开始的两个多星期,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还经常利用课前和课余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因为现在的科学学习与以往的常识学习有许多本质的区别,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培养是以往忽略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有序地探究活动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知道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但总的来说,学生以前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比较少,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而且,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跟其它科目的合作学习也有许多区别,课堂中小组合
作中学生还是很混乱,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参与,所以怎样引导全员参与与分工,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的。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3、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非法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7.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
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
八、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植物”13课时
第二单元“动物”10课时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14课时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1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