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藏革命历史文献中的伪装本

合集下载

百年记忆——国家图书馆馆史展方案脚本

百年记忆——国家图书馆馆史展方案脚本

百年记忆——国家图书馆馆史展

1909-2009

前言

一九〇九年九月九日,清政府批准筹建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调内阁大库、翰林院、国子监南学书,以及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劫余遗书作为基本馆藏。一九一六年,教育部饬京师图书馆,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庋藏,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体现。

百年来,京师图书馆陆续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二日改称国家图书馆,通过国家拨交,社会捐赠和馆员努力购藏,形成了两千七百万册件藏书、两百TB数字资源的浩瀚馆藏。馆舍面积达到二十五万平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位,承担着为国家立法决策机构、教育科研单位和社会公众服务的重任。

国家图书馆先后有缪荃荪、陈垣、梁启超、蔡元培、任继愈等出任馆长,团结社会贤达共襄馆务,培养出众多图书馆人才。还有一代代默默奉献的普通员工,他们立志岗位成才,恪尽职责,甘为人梯,爱岗敬业,求实创新,支撑起国家图书馆这座知识大厦,也形成了贯穿百年的国图精神。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图书馆大胆开拓,锐意改革,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承担了许多国家重要文化工程。国家图书馆以人才兴馆、科技强馆、服务立馆为宗旨,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

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

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

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

果。——胡锦涛

第一单元筚路蓝缕(1909-1927)

中国最大的图书馆

中国最大的图书馆

中国最大的图书馆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接下来就由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中国最大的图书馆。

中国最大的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与海淀区白石桥高粱河、紫竹院公园相邻。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占地7.24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再配以汉白玉栏杆,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中国国家图书馆分为总馆南馆、总馆北馆和古籍馆,馆藏书籍3119万册,其中古籍善本有200余万册。2008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建筑面积为28万平方米,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

历史沿革

晚清时期1909年9月9日(清宣统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清政府批准军机大臣、学部尚书张之洞的奏请,筹建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调内阁大库、翰林院、国子监南学书,以及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劫余遗书作为基本馆藏。京师图书馆成立后,缪荃荪首任监督。江翰、夏曾佑、梁启超等先后任馆长。鲁迅等知名学者为它的建设付出了巨大努力。尽管清政府及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政府国库空虚,无力维持图书馆的经费,但京师图书馆古籍馆藏丰富,同时因接受全国缴送而具有国家馆地位,它的成立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大进步。1916年,教育部饬京师图书馆,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庋藏,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体现。民国时期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同年7月,国立京师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隶属大学院。为解决经费问题,经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谈判并签定协议,国立北平图书馆与中基会属下的北海图书馆于1929年8月合并。合并后,馆名仍为国立北平图

国家图书馆藏《随军西行见闻录》的几种早期版本

国家图书馆藏《随军西行见闻录》的几种早期版本

国家图书馆藏《随军西行见闻录》的几种早期版本

黄霞

1936年3月,由中国共产党在巴黎主办的《全民月刊》上,连载了一篇名为《随军西行见闻录》的纪实报告,文章的作者署名“廉臣”,他自称是一名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被红军俘虏后留用,后跟随红军一起长征。当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后,“廉臣”脱离了红军队伍,辗转回到内地后写成《随军西行见闻录》一文。作者在文章中以亲历者的身份、用旁观者的口气,讲述了当时鲜为人知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并很快流传到国内,在国统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5年,当《红旗》杂志公开发表该文时,“廉臣”的真实身份才得以大白于天下,原来文章的作者是陈云。200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甘肃会宁、静宁,长征胜利结束70周年纪念,也是《随军西行见闻录》发表70周年,值此之际,重读《随军西行见闻录》一文,不仅是对红军长征胜利的纪念,也是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缅怀。

一、写作背景及内容介绍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未能打破蒋介石的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不得不退出苏区,开始长征。陈云同参加长征的十余万红军将士一样,亲身经历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陈云还不只是长征的普通参加者,他是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和中央白区工作部部长的身份参加长征的。长征开始时,他又被指定为驻红五军团的中央代表,以后还担任过军委纵队的政委,参加过遵义会议等重要会议,是中央决策核心的成员。因此,他还是长征的领导者之一。

经典文献阅读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域

经典文献阅读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域

经典文献阅读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域

陈金龙 崔俊申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从阅读经典文献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阅读经典和阐释经典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考察经典文献阅读史,主要立足阅读文献的中国化、经典化,考察阅读主体、阅读过程、阅读方法、阅读效果等问题,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多维面相。对经典文献阅读史的研究,要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话语分析方法。从经典文献阅读史维度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历史规律的研究,也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空间,启迪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阅读。

【关键词】经典文献;阅读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A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1)03-0050-07

作者简介:陈金龙,湖南益阳人,(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崔俊申,(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广东省人文社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道路研究”(2014WZDXM012)

经典文献阅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伴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阅读不仅是一种工具性技能,旨在信息的获取和文献的解读,而且是一种自我完善、追求真理和意义的日常生活实践。阅读史研究的主题是“人们的想法和观念是怎样通过印刷品得到传播的,阅读又是怎样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阅读史,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经典文献的阅读动因、阅读主体、阅读过程、阅读方法、阅读效果,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的深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域。

四史馆参观心得

四史馆参观心得

四史馆参观心得

我参观的四史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图书馆的四史馆,主要收藏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革命历程的各种文献和资料。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知识,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希望。

首先,我参观了四史馆的基本陈列。它展示了中国人民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包括《史记》、《汉书》、《新唐书》、《新五代史》和《宋史》等。这些文献和资料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也了解到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艰苦。

其次,在四史馆的展厅里,我还看到了一些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其中包括古代的书法、绘画、陶瓷等,以及现代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这些文物和艺术品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

特魅力。

最后,在四史馆的会议室里,我还听了一场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

的讲座。讲座的主讲人是一位专业的学者,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总之,此次参观四史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体验。通过四史馆的基本陈列和讲座,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知识,还

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希望。我相信,这些知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名师讲题】“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是数据”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是数据”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材料一:

当前,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而数据则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据统计,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高达8.1ZB,居全球第二位。据初步测算,全国企业数据要素支出规模约为3.3万亿元。如果考虑数据资产评估、质押、融资等衍生市场,整体规模可能超过30万亿元。

如此海量的数据要素要想更好地发挥生产力作用,就需要破除数据产业在资产权属、流通交易以及安全隐私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障碍。国家数据局的成立,有助于对数据进行确权,推动数据的跨部门流通、开放和共享,充分释放数据的价值;将显著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取材于《科技日报》《国家数据局揭牌提高数据要素治理效能提升数据资源价值创造力》)

材料二:

全息影像《霓棠羽衣舞》、“无人机+VR”沉浸式览古城……数字化新技术的多维赋能不断创造着古城西安的文旅新场景,丰富着文旅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为满足博物馆全球游客的多元性,VR影片包含中、英、韩、日四国语言,便于国内外游客全方位体验和了解兵马俑与大秦文化。

在含元殿遗址处,遗址复原的展示方式也增添了“科技味”,通过固定装置设施与特定观察角度、距离点位,含元殿、宣政殿等遗址的3D复原彩图,以等比例视觉呈现在游客眼中,为游客打造出身在盛唐的沉浸式场景新体验。

在数字化发展新时代,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址、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典籍中的文化“活”起来,需要数字科技的创新赋能,而数字文旅所具有的资源无限、时空无界等新特点,将会使文旅产业的形式更丰富、业态更多元、服务更便捷,实现西安文旅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的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旧称北京图书馆,一般简称“国图”。裙楼分布在主楼两侧,并形成两个面积甚大的天井,天井内为花园,形成楼中有园的独特景致,裙楼地上5层地下1层,分布着图书馆的各个功能单元,设有各具特色的阅览室46个,其中开架阅览室23个,日均可接待读者六、七千人次。该建筑还曾被评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包括北海公园附近的文津街分馆,馆舍面积共17万平方米。国家图书馆每年大约要接待海内外读者400多万人次。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丰富,品类齐全,古今中外,集精结粹。作为国家藏书机构,中国国家图书馆依法接收中国大陆各出版社送缴收藏的出版样书,此外还收藏中国大陆的非正式出版物,例如各高校的博士学位论文均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收藏之列。是图书馆学专业资料集中收藏地和全国年鉴资料收藏中心。从藏书量和图书馆员的数量看,中国国家图书馆(即原北京图书馆)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图书馆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可上溯到700多年前的南宋皇家缉熙殿藏书,最早的典藏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中珍品特藏包括善本古籍、甲骨金石拓片、中国古旧舆图、敦煌遗书、少数民族图籍、名人手稿、中国少数民族文献、革命历史文献、家谱、地方志和普通古籍等260多万册(件)。外文善本中最早的版本为1473-1477年间印刷的欧洲“摇篮本”。这部分藏品极为珍贵,闻名遐迩,世界瞩目。截至到2005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容量达2500多万册,其中价值连城的古籍善本就有200余万册,著名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举不胜举。其中尤以“四大专藏”即“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受瞩目。2007年6月8日,中国国家图书馆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共产党宣言》早期的不同译本

《共产党宣言》早期的不同译本

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

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共产党宣言》是印数最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文单行

本,被誉为“红色中华第一书”。

笔者在多年前,于国家博物馆参观时,

见到了展出的《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

文译本,即1920年8月出版的陈望道译本,

被深深震撼,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收藏

到这本珍贵的革命文献。在此后近10年的时间里,不辞劳苦,南上北下,跑了几十个城市,终于收藏到了1920年9月再版本《共产党宣言》。经过查阅资料,也被这

本珍贵的革命文献的出版历史和其所蕴含

的革命历史内涵所深深打动。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1920年8月,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即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推动下,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引领无数先进青年走上革命

《共产党宣言》早期的不同译本

李 健

道路,投身共产主义事业。

在1920年前,不少人都曾在文章中摘译、引用过《共产党宣言》的片段。1919年6月,《星期评论》在上海创刊,这本刊物以宣传社会主义、激励工人运动闻名。编辑部很快将翻译《共产党宣言》全文提上日程。

1920年夏天,上海市拉斐德路(现复兴中路)成裕里的一孔石库门内,《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首次成书。首版《共产党宣言》1000册发行后立即销售一空。1920年秋天加印1000册又瞬间售罄。可以说,《共产党宣言》直接塑造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此后几十年,书里的真理又穿越历史的惊涛骇浪,更多的人在为守护它而前仆后继。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一经出版即引起强烈反响。初版1000册很快销售一空,9月再版1000册,至1926年5月,前后印发了17版。这册《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是本只有56页的小册子,竖排版,小32开,长18.1厘米,宽12.4厘米,全书用3号铅字刊印,封面是淡淡的红色。中央印有大幅马克思半身坐像(即《近世界六十名人》一书中的肖像)。 该书印出后,因发现将书名印错,把《共产党宣言》印成《共党产宣言》,后立即改印,并将水红色改为蓝色。因此现藏8月版实际是两个版本。8月版印数很少,只有千余册,很快就赠售一空。

百年记忆—中国国家图书馆

百年记忆—中国国家图书馆

-----------08级城市规划建筑与文化专题讲座论文百年记忆—中国国家图书馆

姓名杨鹏

班级 0809072

学号 *********

专业城市规划

百年记忆——中国国家图书馆

摘要:中国的建筑史,就是中华民族建筑风格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历史。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筑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中国国家图书馆除了具有它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反映了中国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在时空性、地域性、人文性和社会性上保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长达百年的岁月时空中,中国国家图书馆包含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也包含了民族性建筑文化与世界性建筑文化的转变。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文化历史

1.京师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建于清代的京师图书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一年后回到北京,慈禧大受刺激,她被迫开始推行新政改革。大清国从血泊和耻辱中逐渐明白政治变革才是强国富民的关键所在。到了1909年春天,宪政已经成为社会历史上最热门的谈资。民间报刊入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此时无论是朝廷,一般大臣还是知识分子对图书馆这一名词和它所代表的一整套现代理念已经不再陌生。1909年9月,朝廷批准军机大臣、学部尚书、洋务派首领张之洞的奏请,筹建京师图书馆。建立公共性的现代化图书馆,才能既保了国粹、又进了新学,从而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1912年8月27日,京师图书馆在广化寺开馆

京师图书馆成立后,缪荃荪首任监督。江翰、夏曾佑、梁启超等先后任馆长。鲁迅等知名学者为它的建设付出了巨大努力。从1909年国立图书馆诞生的时候,那时国家是积贫积弱,建馆的时候连馆所都没有,很长一段时间四处漂泊,没有经费。梁启超担任馆长的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还是梁启超用他的人寿保险做抵押,在银行贷来钱给员工发工资。这是旧中国在国家很贫困的情况下,图书馆的发展也是非常受限的。尽管清政府及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政府国库空虚,无力维持图书馆的经费,但京师图书馆古籍馆藏丰富,同时因接受全国缴送而具有国家馆地位,所以它的成立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大进步。京师图书馆馆舍设在北京广化寺,直到清帝逊位之日,京师图书馆始终没有正式接待过读者。辛亥革命后,京师图书馆由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并于1912年8月27日开馆接待读者。1916年京师图书馆按规定正式接受国内出版物呈缴本,标志着它开始履行国家图书馆的部分职能。 1917年馆移方家胡同原国子监南学旧址。

《论持久战》在国家图书馆的收藏与思考

《论持久战》在国家图书馆的收藏与思考

收稿日期:2022-07-07

作者简介:王彦侨(1980 ㊀),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㊂‘论持久战“在国家图书馆的收藏与思考

王彦侨

(国家图书馆,北京㊀100081)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论持久战“;版本

摘㊀要:‘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所作的讲演㊂‘论持久战“作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军事论著,曾被多个出版社㊁以多种语言发行㊂国家图书馆收藏有多个版本的‘论持久战“,实现了计算机编目,建立了全国实体馆藏联合目录,为读者检索文献提供了便利㊂中图分类号:G254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2)08-0020-04㊀㊀‘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所作的讲演㊂

全文约5.3万字,总结了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0个月以后的经验,指出了抗日战争应该是持久战,驳斥了 亡国论 和 速胜论 的观点㊂‘论持久战“作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军事论著,曾被多个出版社以多种语言发行㊂

1㊀‘论持久战“的版本

㊀㊀‘论持久战“的单行本(包含汉语版㊁外文版㊁少数民族文字版㊁盲文版等)有100余种,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50余种[1]㊂1938年7月1日,‘解放“周刊第43㊁44期 抗战一周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周年纪念专刊 正式发表‘论持久战“㊂1938年7

月,延安解放社和新华日报馆印行了较早的单行本㊂此后,辽东建国书社㊁每日译报社㊁新华日报馆㊁大众出版社㊁中国出版社㊁东北书店等进行了多次出版和印刷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出版社㊁文字改革出版社㊁民族出版社㊁北京盲文印刷厂㊁外文出版社及国外的出版社等曾发行过汉语版㊁注音版㊁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版㊁盲文版㊁外文版等不同类型㊁不同语言文字版本的‘论持久战“㊂

精巧设计、完美呈现——古籍展览展具设计及施工技巧

精巧设计、完美呈现——古籍展览展具设计及施工技巧

精巧设计、完美呈现——古籍展览展具设计及施⼯技巧

策划总结精巧设计、完美呈现——古籍展览展具设计及施⼯技巧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贾双喜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珍品特藏包括善本古籍、⾦⽯拓⽚、古代舆图、敦煌遗书、少数民族图籍、名⼈⼿稿、⾰命历史⽂献、外⽂善本、家谱、地⽅志和普通古籍等。这⾥绝⼤部分藏品都极为珍贵,闻名遐迩,世界瞩⽬。那么,⽤什么⽅式把以上珍贵的馆藏分门别类的介绍给⼴⼤参观者,让⼴⼤参观者和我们分享这满是“珍馐美味”的⽂化盛宴呢?举办内容不同的各类古籍展览可谓是最好的选择。举办古籍展览的基本⽬的就是将古籍馆藏信息资源公众化,让参观者通过展览有所收获,了解他们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并通过参观展览从中得到想要知道的东西。因此,⼀个成功的古籍展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环节,即:有关古籍展览信息的收集和掌握、信息梳理、信息组合、信息实施。

对古籍展览信息的收集和掌握环节是展览筹划的依据。筹划⼀个好的古籍展览⾸先要选好⼀个主题,要有⾜够的信息量去⽀持,并体现在⼀个的展览⼤纲中,包括:对整个古籍展览规模的厘定;对古籍展览的单元框架进⾏统⼀设计和规划;根据展场情况、展品数量、展品形制和材质,并结合古籍展览的主题进⾏布展前的设计。

对古籍展览信息的梳理环节是办好展览的前提。本环节要尽量把展览中的展品、展板等信息整理得规范细致,要不厌其细,以做到⼼中有数。要准确掌握展场⾯积、展线长度及参观路线;展墙的规格及展板悬挂⽅法;展具的数量、种类、样式、尺⼨;展板的数量及规格;展品的数量及尺⼨、形制和材质;展品摆放的⽅案及护具要求,展场照明射灯的布局⾛线及展品照明光源需求等。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红色教育资源建设实践启示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红色教育资源建设实践启示

- 112 -

2023年 第2期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化的体现,可以引领校园文化发展,也是校园文化的风向标,承载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思政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建设红色教育资源为思政教学服务势在必行。

一、高校图书馆建设党建特色资源的意义

当前,在我国党建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图书馆加大建设党建特色资源的力度,极大程度上反映思政学科领域特色。建设与利用结构较为完整、具有规模性和专题性的党建特色文献资源,不仅可以深度挖掘、优化图书馆馆藏资源,还可以深入促进高校思政学科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

(一)提高党建资源利用率,方便读者检索使用笔者在陕西某所高校随机采访学生对红色书屋的看法时发现,部分学生表示“我们根据思政课老师列的书单,去红色书屋可以方便地浏览借阅,相比之前的借阅室更快捷”,也有学生表示“红色书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党史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把书本知识和老师讲授的内容相结合,学起来更加深刻”。不难发现,红色书屋的建设将高校的图书资源进行优

化整合,方便了广大师生,并且让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得到广泛利用,提升了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和流通率。

(二)营造基层党建学习氛围,促进党组织建设理论学习“贵有恒”。高校师生通过红色书屋这个媒介,可以阅读红色经典,感悟红色事迹,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以理论学习滋养初心。一名党员读者,在书屋里可以静下心来学习、潜下心来思考,书屋成为党员课余时间的学习宝地。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介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介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介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的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旧称北京图书馆,一般简称“国图”。

裙楼分布在主楼两侧,并形成两个面积甚大的天井,天井内为花园,形成楼中有园的独特景致,群楼地上5层底下1层,分布着图书馆的各个功能单元,设有个各具特色的阅览室46个,其中开架阅览室23个,日均可接待读者六、七千人次。该建筑还曾被评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

包括北海公园附近的文津街分馆,馆舍面积共17万平方米。国家图书馆每年大约要接待海内外读者400多万人次。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宏富,品类齐全,古今中外,集精撷萃。作为国家藏书机构,中国国家图书馆依法接收中国大陆各出版社送缴收藏的出版样书,此外还收藏中国大陆的非正式出版物,例如各高校的博士学位论文均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收藏之列。是图书馆学专业资料集中收藏地和全国年鉴资料收藏中心。从藏书量和图书馆员的数量看,中国国家图书馆(即北京图书馆)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图书馆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可上溯到700多年前的南宋皇家缉熙殿藏书,最早的典藏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中珍品特藏包括善本古籍、甲骨金石拓片、中国古旧舆图、敦煌遗书、少数民族图籍、名人手稿、中国少数民族文献、革命历史文献、家谱、地方志和普通古籍等260多万册(件)。外文善本中最早的版本为1473-1477年间印刷的欧洲“摇篮本”。这部分藏品极为珍贵,闻名遐迩,世界瞩目。截至到2005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容量达2500多万册,其中价值连城的古籍善本就有200余万册,著名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举不胜举。其中尤以“四大专藏”即“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受瞩目。2007年6月8日,中国国家图书馆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我国图书馆对日侵华史料的整理与开发研究

我国图书馆对日侵华史料的整理与开发研究

我国图书馆对日侵华史料的整理与开发研究

胡石

当今世界,国家的飞速发展需要良好的国内与国际环境为基础,我国经济正处于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外部和平稳定的大环境至关重要,中日关系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它关系到两国长期持续的发展。但近几年日本的一些言论和行径给两国关系的和谐造成了极大地阻碍,2013年7月安倍晋三视察石恒岛,2012年2月河村隆之发表否认南京大屠杀的错误言论,4月石原慎太郎欲购钓鱼岛,8月香港保钓人士被扣押等一系列事件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之情。

在1931—1945年长达15年的侵华战争中,我国的图书馆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文化领域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浩劫,可以说日本军国主义的掠夺不仅是武力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民族文化摧残与掠夺的影响更加深远。作为图书馆界的同仁应积极做好珍贵资料的收藏与保护工作,以史为戒,对日军侵略行为的史料进行整理与开发工作,以史实为证据驳斥日本的种种错误言论。基于此,笔者对我国图书馆开展的日侵华史料整理与开发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与展望,从全新的角度定位了图书馆的传统角色,力争构建系统的日侵华史料查询体系,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多种职能,利用先进的技术多方位、多角度的揭露侵华战争中日军的罪行。

1 图书馆对日侵华史料的一次开发——搜集与整理

日本侵华期间对我国文化的掠夺是多方面的,具体到纸质的史料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追踪日军真实的历史行踪,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侵华史料进行归纳,并从图书馆的角度展现其搜集与整理的概况,揭示图书馆开发侵华史料的意义。

1.1 图书馆对日军损坏、掠夺图书的整理

大国崛起观后感_1

大国崛起观后感_1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1

《大国崛起》的最后一集是试图破坏“大国之谜”的“大道行思”作为结语,我们听到这样的声音:“必须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很明显,经济脆弱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大国。”“国家强大必须经济发达,经济稳定,特别是民众与领导者之间要相互信任、互相尊重。”“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军事实力,一定的内部凝聚力。”“一个国家要崛起,它思想得创新。”“我们可以说文化因素很重要,比如说国民教育水平很好,这非常重要。”这些都是中外学者的看法,当然,编者自己也有看法,那就是“体制创新”。

纪录片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运用电脑特技复原了大量重要的历史画面,这些画面并不只是为了运用一种新技术到纪录片中而使用的,而是因为运用3D技术复原的重要历史画面可以相当于一种解说词,这些画面本身可以代表一种语言,这样就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繁琐的叙述,让观众一看就能明了。

以上那一句话不对呢?从经济到政治到教育到文化体制,方方面面都包括了,句句可以是经典,句句也可以是废话,谁不知道树立一个国家要从这些方面做起?花那么多的钱,跑那么远的路,就是要让各位专家说这些开水般的白话么?

大国崛起观后感2

看完了《大国崛起》这本书,思绪却难以平息。这天,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我们中国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但读懂几百年来几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九个大国在过去近两百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还有一些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是历史的潮流毕竟浩荡向前。这天的世界是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全球化

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档案文献的数字资源建设与知识服务

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档案文献的数字资源建设与知识服务

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档案文献的数字资源建设与知识服务

冀晓萌

(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

[摘要]民国时期档案文献是图书馆的重要馆藏之一,探讨国家图书馆馆藏民国时期档案类资源数字化加工

整理的意义和价值,梳理档案类资源特点、采集难点及方法,归纳数据加工原则、特点及质量把控,划分馆藏资源数字化服务方式,为图书馆开展相关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提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民国时期档案档案数字化数据加工知识服务

[分类号]G 250.7

*本文系国家图书馆科研项目“知识图谱构建中知识标注与表示方法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N L C -K Y -2022-15)的研究成果。

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给图书馆馆藏建设和知识服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前景。作为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档案类资源的数字化加工整理对于整个图书馆的馆藏体系建设和数字服务水平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民国时期档案资料的保护与开发愈发受到重视,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做好馆藏民国时期档案类资料的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成为图书馆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革命历史档案著录细则》《民国档案目录中心数据采集标准民国档案著录细则》等各级图书馆和档案馆标准规范的相继出台,为档案类资源的数字化加工整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标准化的操作指南。

“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项目实施以来,以国家图书馆为主的建设单位已完成约1万页日本细菌战罪行调查档案,1.2万页日军在中国战区暴行调查档案,3.3

万页相关文字档案的数字化回归工作[1]

。笔者围绕国家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图书馆藏革命历史文献中的伪装本

黄霞

伪装本又称“托名本”、“伪装书”,是将封面印以伪装书名以掩盖其内容的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及其影响下的出版机构,为对付反动当局查禁革命、进步书刊,常常将书刊进行伪装传播,其具体做法通常是采取封面伪装、不断变化书刊名称以及伪托别的出版社的名号等等。

在国家图书馆所藏革命历史文献书刊中,这样的伪装本为数不少。如果按历史时期划分这些伪装本,其中最早的要上溯到清末,以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均有;若以内容划分,它们又可分为反清民主革命宣传、毛泽东和中共领导人著作、中国共产党文件汇编、时事评论汇编、重要事件介绍等类别;在伪装形态上,它们也不尽相同:有的仅仅伪装封面,有的是封面伪装,书中内容部分伪装,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感觉到当时斗争环境的险恶,更反映了在秘密状态下坚持斗争的文化战士们斗争水平的高超。在革命战争年代不同的历史时期里,这些伪装本在传播马列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共政策的理解方面,都曾经发挥过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历史时期为主干,在各不同时期内又据内容分类,分别对这些伪装本的不同形态和特点略作介绍。

一、辛亥革命时期

《革命军》,伪装题名《图存编》

该书浅黄色封面,无封底,1册,28叶,32开,线装。竖排。

封面右上角书“天运甲辰年”;封面中间题署伪装题名“图存编”;左下角书“皇汉丛书之一”。

封二中部,有“甲辰年夏排聚□版”字样。封二之后为该书的朱色序言,分别为章炳麟和邹容所作。紧接着序言的是《革命军》一书的目次和正文全文。

《革命军》是清末民主革命宣传家邹容的代表作,于1903年5月出版。本书以爱国的热情、激烈而流畅的语言,抨击清政府的卖国罪行和对人民的残酷压迫,指出革命是“天演之公例”、“世界之公理”,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伟大行动。号召要以革命打倒清政府,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篇末大书“中华共和国万岁!”该书由章太炎作序发表,并在《苏报》上刊文介绍,影响很大。清政府对《革命军》的出版视为洪水猛兽,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制造了轰动一时的“苏报案”。

《革命军》一书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风行海内外。为避免清政府的查禁,各地在翻印时进行了伪装,改名《革命先锋》、《图存篇》,或为《救世真言》、《章邹合刊》等,销售逾百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销数的第一位,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该伪装本即是这些伪装本中的一种。“甲辰年”即1904年。编者用红色印刷序言,其目的在于表示警醒,而使用“皇汉丛书”、“图存编”这些字眼,更不难看出其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用意。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两种“中共六大决议案”伪装本

⑴伪装题名《新出绘图国色天香》

该书绿色封面、封底,1册,272页,32开,竖排。封面伪装题名“新出绘图国色天香”,无出版者,无出版时间。翻开封面,在书名页上,赫然印着本书的真正书名“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大会议决案”和目录,目录页右下角,有一正方形阳文朱印,印文“高尔松”,印

1

文下有一“赠”字,说明此书为出版家高尔松先生(1900-1986)所赠珍本。

⑵伪装题名《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该书为红色封面、封底,1册,234页,32开,竖排。该书封面右半部,竖向题署伪装题名“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封面左下角,为伪托出版者“上海三民学社出版”。扉页上也同样题署伪装题名“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在扉页之后的目录页上,著录本书的真正题名“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大会议决案”和目录。本书的版权页右上角标明了本书的出版时间、价钱、编者和销售处:“中华民国二十年初版,中华民国廿一年再版”、“全一册,实价大洋七角”、“编者:中共六次大会”、“代售处:各省大书坊”,有意思的是,在版权页上部中间,有“欢迎翻版”字样。

以上两书以伪装本的形式在国统区出版,对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起了重要的作用。

2、《团员须知》,伪装题名《妙手回春》

该书灰绿色封面、封底,1册,17叶,32开。竖排。油印本,复制件(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58年10月复制)。

封面中间自上而下题署伪装题名“妙手回春”,题名上方有“济善堂”字样,题名下方为伪托出版者“益光印刷局印”,题名左右两侧写有伪装的广告词,全文如下:本堂专聘法西名医医学精良经验有年近复悉心研究发明新异良方对于社会各种毛病莫不奇功奏效诚人类之福神也。封面右上角有出版时间“一九二八·三·十五”,左下角有“潮安济善堂监印”字样。

在扉页背面的目录页上,印着本书的真正题名“团员须知”以及该书的目录,书中内容分为8个部分:绪言、共产主义、共产党、共产青年团、团的组织、铁的纪律、怎样工作、怎样学习。书后附《甚么叫土地革命》一文。

该书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潮安县委员会1928年3月编发的一份关于共青团基本知识的普及读物,为使刊物能更好的流传,采取了伪装封面的形式。

3、伪装期刊

⑴《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机关刊物,瞿秋白等主编。该刊内容广泛、包括国内政治、国际状况、职工运动、农民暴动、中国革命、马列主义理论问题等。为躲避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检查,该刊采取伪装出版。本馆所藏各卷期情况如下:第2卷第5期、第6期,伪装题名《中央半月刊》。这两期的伪装封面相同,为仿国民党机关刊物《中央半月刊》。本白色封面封底,16开,竖排。封面右上角书“中华邮政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纸类”,中部题署伪装题名“中央半月刊”,左下角为伪托出版者“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印行”。第2卷第5期的出版时间为: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三月一日;第2卷第6期的出版时间为: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四月一日。

第2卷第10期,伪装题名《新时代国语教授书第十册》:灰色封面、封底,1册,97页,32开。竖排。封面右上角书“小学校高年级用”,中间题署伪装题名“新时代国语教授书第十册”,左下角为伪托出版者“商务印书馆出版”,出版时间是1929年9月1日。

第3卷第1期,伪装题名《新时代国语教授书第一册》:灰色封面、封底,1册,147页,32开。竖排。封面右上角书:“小学校高年级用”,中间竖向题署伪装题名“新时代国语教授书第一册”,左下角为伪托出版者“商务印书馆出版”,1930年1月15日出版。

第4卷第1期,伪装题名《中国古史考》:灰色封面、封底,1册,92页,32开。竖排。1931年出版。封面上半部自左向右书写,第1行为“历史研究学会丛书”,第2行是伪装题名“中国古史考”,第3行是伪托著者“钱玄同编著”,封面正下端为出版年“1931”。

第4卷第5期,伪装题名《平民》:红、绿花色封面,白色封底,1册,114页,32开,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