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化学
染料化学重点
1.染料:有色的有机化合物,能溶于水或其他介质以制成溶液或分散液,并能直接或经媒染剂作用使纤维着色,染后具有一定坚牢度及鲜艳度的物质。
2.力份:是指染料厂选择某一浓度的染料为标准,而将同种类不同批次的染料产品与它相比较而言,用百分数表示。
即同种染料,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用量,染出颜色的浓淡程度比较。
3.染色牢度:是指染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染色以后的加工过程中,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能力。
4.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
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主要靠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黏着在纤维表面或内部。
5.光敏脆损:某些色系如黄色、橙色、红色等的还原染料染色织物在穿着过程中,经日光照射后染料颜色并没有褪去,但织物却逐渐脆化损坏,这种现象称为光敏脆损。
6.中料:将不具备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料。
7.重氮化反应:芳伯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
因亚硝酸不稳定,通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立即与芳伯胺反应。
8.顺式重氮化:重氮化时先将芳胺溶于稀酸中,然后在冷却条件下加入亚硝酸钠溶液。
9.反式:等相对分子质量的芳胺与亚硝酸钠混合,加入到盐酸或硫酸和冰的混合物中重氮化。
10.偶合反应:芳香族重氮盐浴酚类和芳胺作用,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
11.直接染料:绝大多数是含磺酸基的偶氮染料,能溶于水,分子结构中含水溶性基团(—SO3H),能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上染纤维素纤维;在弱酸及中性介质中上染蛋白质纤维。
染色方便,色谱齐全,价格便宜,但各项牢度较差,尤其是湿处理牢度。
较少用于棉织物染色,多用于粘胶、蚕丝及锦纶丝的染色。
12.活性染料:分子结构中带有反应性基团,染色时与纤维素纤维中的—OH和蛋白质纤维中的—NH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共价键,故又称反应性染料。
主要用于棉、麻、蚕丝等,也能用于羊毛、粘胶及聚酰胺纤维的染色,颜色鲜艳,色牢度好。
染料化学 第01章 染料概述
§1.3 染料命名与商品化
四、一些尾称的含义
B——蓝光(德文:Blau) BW——棉用(德文:Baumwolle) C——耐氯∕棉用∕盐酸盐 Conc.——浓 D——用于染色∕用于印花(德文:Druckerei) Double——双倍浓 E——表示浓度∕匀染性好 EX.——特浓 F——坚牢度高∕匀染性好 FF——甚亮 G——带黄光(德文:Gelb)∕带绿光(Green) H——热固型(活性) H.C.——高浓 I——相当于还原染料的牢度 J——荧光(法文:Jaune) K——冷染法(德文:Valt)∕活性热固型 X——活性低温型∕高浓度 KN——活性乙烯矾石凤型 L——耐晒∕可溶 Liquid——液状 M——双活性基∕混合物 Micro Pdr——细粉状 N——新型∕标准染法∕色光特别 P——印花用 Pdr.——粉状 Paste——浆状 R——带红光(德文:Rot) S——升华牢度好∕水溶性∕标准品 SE——海水坚牢(德文:Salz-echt) T——深 U——混绿用 V——带紫光 W——羊毛用∕温染法 Y——带黄光
同学们好! 今天内容 《染料化学》之 第1章 染料概述 请准备…
Tcwang© 1
第1章 染料概述
讲授如下内容: §1.1 引言 §1.2 染料的分类 §1.3 染料的命名与商品化 §1.4 染色牢度 §1.5 染料发展简史 侧重点是:染料概念 分类 命名 染色牢度…
Tcwang© 2
§1.1 引言
偶氮类 : 酸性橙 A
蒽醌类 : 酸性蓝 B
Tcwang© 5
§1.2 染料的分类
一、染料的应用分类
应用分类依据染料的染色工艺和应用性质,我国将染料的应用类别分为 11大类,外加 5 个另类,与 C.I. 基本相同。 1.直接染料(Direct Dye)—— 2.冰染染料(Ice Dye)—— 3.还原染料(Vat Dye)—— 4.硫化染料(Sulphur Dye)—— 5.酸性染料(Acid Dye)—— 6.媒染染料(Mordant Dye)—— 7.活性染料(Reactive Dye)—— 8.分散染料(Disperse Dye)—— 9.碱性染料(Basic Dye)—— 10.有机颜料(Pigment)—— 11.增白剂(Brightener)—— A.氧化染料(Oxidate Color)—— B.酞菁染料(Phthalocyanin Color)—— C.缩聚染料(Polycondensation Color)—— D.暂溶性染料(Temporary soluble Color)—— E.荧光染料(Fluorescent Color)——
化学染色的名词解释
化学染色的名词解释在现代社会中,化学染色早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无论是衣物、织物、纸张还是身体表面,都可以通过化学染料进行染色。
然而,很少有人深入了解这背后的化学原理。
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化学染色的相关术语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染色的过程。
一、染料(Dye)染料是一种可溶于染色介质(通常是水)的具有着色作用的化学物质。
它们能通过与纤维或其他被染物质表面结合,改变其颜色。
染料可以分为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两大类。
天然染料是从天然物质中提取的,例如染鸟粪、藤黄、茜草等。
这些染料在古代就已被广泛应用,如古埃及人所使用的蓝靛染料。
然而,由于天然染料的颜色稳定性和染色效果相对较差,合成染料逐渐取代了它们的地位。
合成染料是在化学实验室中制造的。
这类染料经过精心调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染色效果。
常见的合成染料有亚麻紫、甲基橙、三原红等。
合成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印刷、涂料等行业。
二、染色剂(Colorant)染色剂是一类无色或低色的化合物,其通过与被染物质反应生成有色产物来实现染色。
染色剂包括酸性染色剂、碱性染色剂和中性染色剂。
酸性染料主要用于染色纤维素纤维,如棉、麻等。
它们通过与纤维表面反应,产生带负电荷的有色团,使纤维表面带负电,从而与带正电的染料互相吸引,实现染色效果。
常见的酸性染料有酸性黄、酸性蓝等。
碱性染料通常用于染色蛋白质纤维,如丝、毛等。
这些染料分子带正电电荷,能与纤维上的酸性基团发生离子交换反应,从而实现染色。
典型的碱性染料有碱性红、碱性蓝等。
中性染料是在中性或微酸境下进行染色的染料。
它们能同时与纤维素和蛋白质纤维发生吸附作用,因此适用于染色混合纤维。
典型的中性染料有苯胺染料、中性黑等。
三、酶促染色(Enzymatic Dyeing)酶促染色是一种利用酶催化作用进行的染色方法。
与传统染色方法相比,酶促染色不需要添加化学染料,也无需热处理,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这种染色方法在纺织、食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染料化学
一、名词解释1、酸性染料;传统的酸性染料是指含有酸性基团的水溶性染料,而且所含酸性基团绝大多数是以磺酸钠盐形式存在于染料分子上,仅有个别品种是以羧酸钠盐形式存在。
早期的这类染料都是在酸性条件下染色,故通称酸性染料。
2、酸性媒染染料;一种特殊结构的酸性染料,分子中具有能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的基团,这类染料叫酸性媒染染料。
3、酸性含媒染料;将媒染剂金属离子预先引入染料分子中,成为含金属的络合染料。
习惯上将这类染料称为酸性含金属染料,又称为酸性含媒染料、酸性螯合染料或金属络合染料。
所引入的金属离子一般是铬离子,少数是钴离子。
4、强酸浴染色的酸性染料;分子结构较简单,磺酸基所占比例高;在水中溶解度较高,常温染液中基本上以离子状态分散;对羊毛的亲合力较低,染色需在强酸浴中进行(pH=2.5-4)。
优缺点:湿处理牢度较差,日晒牢度较好,色泽鲜艳,匀染性良好。
5、弱酸浴染色的酸性染料;特点:分子结构稍复杂,磺酸基所占比例相对地较低,溶解度稍差,在常温染液中基本上以胶体分散状态存在,对羊毛纤维的亲合力较高,染色在弱酸浴中进行(pH=4~5)。
优缺点:湿处理牢度较好,匀染性稍差6、中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特点:分子结构更复杂,磺酸基所占比例更低,疏水性部分增加,溶解度更差,在常温染浴中主要以胶体状态存在,对羊毛的亲合力更高,染色需在中性浴中进行(pH=6~7)。
优缺点:匀染性较差,色泽不够鲜艳,但湿处理牢度好。
7、1:1型酸性螯合染料;一般是用单偶氮染料和铬盐(如硫酸铬、蚁酸铬等)溶液在高压锅中加热合成的。
所用偶氮染料绝大多数为o,o’ -二羟基偶氮染料,也有少数是o-羟基-o’-羧基偶氮染料。
它们具有一个或两个磺酸基。
8、1:2型酸性螯合染料;是由单偶氮染料在近中性溶液中和诸如水杨酸铬钠等铬的络合物一起加热合成的。
它们主要由O,O’-二羟基偶氮染料螯合而成。
9、歧化反应;络合的过程是一个释放质子的过程,因此1:1性的酸性含金属染料是在酸性的条件下合成的,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应用,如果在中性的条件下进行应用,会生成1:2型;而1:2型是在中性的条件下形成的,就应当在中性的条件下进行应用,如果在酸性或碱性的条件下进行应用的话,会生成1:1或1:3型的染料,这些反应叫歧化反应。
染料化学成分
染料化学成分染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纺织、印刷、染色等领域的化学物质。
它们能够给纺织品、纸张等物体赋予不同的颜色,使其具有吸引人的外观。
染料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它们的颜色、稳定性和染色性能。
本文将介绍染料常见的化学成分。
1. 基团染料中最基本的化学成分是基团。
基团是染料分子中赋予其颜色的关键部分。
不同的基团决定了染料的颜色种类。
常见的染料基团包括芳香基团、酮基团、亚胺基团等。
芳香基团的染料通常呈现出鲜艳的颜色,如红色、黄色等;酮基团的染料常呈现出艳丽的蓝色和紫色;亚胺基团的染料则具有艳丽的红色和橙色。
2. 色团色团是染料分子中决定颜色的重要部分。
它们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使染料呈现出特定的颜色。
常见的色团包括苯胺类色团、吡啶类色团和酞菁类色团等。
苯胺类色团通常呈现出红色、黄色和橙色;吡啶类色团则呈现出蓝色和紫色;酞菁类色团则呈现出绿色。
3. 辅助基团辅助基团是染料分子中的非色团部分,它们对染料的颜色、溶解性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辅助基团包括酯基团、醚基团、硫醇基团等。
酯基团可以增加染料的溶解性和稳定性;醚基团则可以增加染料的色彩变化范围;硫醇基团则可以增加染料的抗光、抗洗和抗污染性能。
4. 催化剂染料的染色性能需要一定的催化剂来促进染料与纺织品之间的化学反应。
常见的染料催化剂包括金属盐、有机碱、酸等。
金属盐催化剂可以提高染料的亲和力和染色效果;有机碱催化剂则可以提高染料的染色速度和染色均匀性;酸催化剂则可以提高染料的耐光性和耐洗性。
5. 分散剂染料在染色过程中需要分散在染料浴中,以便与纺织品充分接触。
分散剂是一种能够使染料均匀分散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分散剂包括磺化剂、醚胺类、聚乙烯醇等。
磺化剂可以增加染料在染料浴中的溶解度;醚胺类可以增加染料的分散性和渗透性;聚乙烯醇则可以增加染料的抗渗透性和抗泡性。
6. 稳定剂染料在染色、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稳定性,以保持其颜色和性能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稳定剂是一种能够保护染料分子的化学物质。
染料化学
二.重氮化反应影响因素:
1.酸的用量和浓度:
要使反应顺利进行,酸必须过量。酸的用量取决于芳伯胺的碱性,碱性越弱,过量越多。酸的浓度影响下列反应:
一般说,无机酸浓度低时,后一影响是主要的,浓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加;随着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前一影响逐渐成为主要因素,浓度越高反应速率反而降低。
3.通过卤基,进行成环缩合反应,进一步合成染料
4)烷化的作用即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了烷基或芳基。
烷基化目的:
1.在染料分子中引入烷基和芳基后,可改善染料的各项坚牢度和溶解性能;
2.在芳胺的氨基和酚羟基上引入烷基和芳基可改变染料的颜色和色光;
3.可克服某些含氨基、酚羟基染料遇酸、碱变色的缺点。
二.直接染料之所以具有直接性是因为:直接染料的分子是直线型的大分子,且分子的共面性较好,而纤维素分子也是线性大分子。另外,直接染料分子中含有磺酸基等水溶性基团可直接溶解于水中,在无机盐(常用食盐与元明粉)和温度的作用下在纤维内部,染料与纤维以分子间力(氢键,范德华力)进行结合。染料分子的线性,共面性越好,分子量越大,与纤维的直接性越好。
从反应机理看,芳胺的碱性越强,越有利于N-亚硝化反应(亲电反应),从而提高重氮化反应速率。重氮化由易到难顺序是,2>1>3.
1,2的碱性较强,容易和无机酸生成稳定的铵盐,铵盐较难水解,重氮化时,酸量不宜过量过多,否则溶液中游离芳胺存在量太少,影响反应速率。重氮化时,一般先将芳胺溶于稀酸中,然后在冷却的条件下,加入亚硝酸钠溶液(即顺法)。
三. 1.重氮化反应由快到慢顺序依次是凡拉明蓝B>红B色基>大红色基G, 凡拉明蓝B色基进行重氮化时,酸量不宜过量过多,否则溶液中游离芳胺存在量太少,影响反应速率。重氮化时,一般先将芳胺溶于稀酸中,然后在冷却的条件下,加入亚硝酸钠溶液(即顺法).红B色基,大红色基G用较浓的酸加热使芳胺溶解,然后冷却析出芳胺沉淀,并且要迅速加入亚硝酸溶液以保持亚硝酸在反应中过量,否则,偶合活泼性很高的对硝基苯胺重氮液容易和溶液中游离的对硝基苯胺生成黄色的重氮胺基化合物沉淀。?
染料化学
1、染料(Definition of dyes):能将纤维或其它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物质。
2,、颜料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藉粘合剂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着色的有色物质。
3、共轭效应(conjugation):在一个简单的双键分子中,如乙烯,π键的一对π电子的运动范围局限在两个C原子之间,这叫做定域运动。
在单双键交替出现的分子中,如丁二烯,π电子的运动不再局限在两个C原子,而扩充到4个C原子之间,这叫做离域现象。
这种具有离域现象的分子结构体系叫做共轭体系。
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的现象叫做共轭效应。
染料的命名:冠称,表示染料的应用类别,又称属名;色称,表示染料色泽的名称;词尾,以拉丁字母或符号表示染料的色光、形态及特殊性能和用途4、力份:也称着色强度,是生产厂家比照标准品染料所测定的染料的相对浓度。
5、染色牢度:染物上的染料经受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后而保持原有色泽的能力6、中间体——合成特定目标产物的专用原料。
中间体亦称中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染料中间体——用以合成染料共轭结构的特定原料。
其主要特征是结构中具有多个不饱和的双键,且不饱和键在合成反应中相对较为稳定。
如苯、萘、蒽、苊、芘等。
起始物——某一特定合成反应的初始反应发色团——分子结构中能吸收可见光波的吸电子基团。
主要提升λmax。
助色团——分子结构中接在π共轭体系上的供电子基团。
如—NH2、—OH等。
7、全色——连续光谱依自然比例混合的颜色。
白光(380~780nm)通过色散可得到一段连续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
补色——可见光波经选择吸收后所剩余的光波。
也可以理解为剩色和残色,吸收的光波和剩余的光波互为补色0、单色光:在光谱上看到的颜色叫光谱色,不能分解的光谱色称为单色光9、加法混色:加法混色指的是不同颜色的光的混合。
在人眼视网膜的同一点上同时。
射入两束或两束以上颜色的光,产生与这些光的颜色不同的另一个颜色的感觉,它是把色光叠加起来的混色方法。
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
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1. 染料的定义和分类染料是一类能够通过吸附或化学结合将颜色转移到纤维或其他材料上的化合物。
染料通常分为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两大类。
天然染料主要来自植物、动物或矿物,例如蓝莓、茜草和蓝靛。
合成染料则是人工合成的染料,具有丰富的颜色和稳定的性质。
2. 染料的结构和颜色原理染料的分子结构对其颜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染料分子通常包含芳香环结构,并且可以存在不同的共轭结构以增强吸收和发射光的能力。
染料颜色的形成与吸收和发射光的能力以及分子结构的共轭性有关,分子中的不同基团也会影响其颜色。
例如,共轭双键能够增加吸收光的范围,从而改变染料的颜色。
3. 染料的制备和合成合成染料通常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的。
染料的合成过程可以从天然化合物出发,也可以从基础化学品出发,如苯乙烯和硝基苯。
在合成染料的过程中,化学家需要考虑反应的选择性、产物的纯度以及环保性等因素。
常用的染料合成方法包括偶氮化、重氮化、醚化和酯化等。
4. 染料的性质和应用染料具有丰富的颜色、良好的亲和性和稳定的耐洗性等优良性质。
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皮革、纸张、塑料、油漆和墨水等领域。
染料的性质包括温度、PH值、光照、洗涤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其在材料上的固着和稳定性。
5. 染料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染料化学领域也在不断地寻求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目前,染料的环保性主要包括降解性、可再生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方面。
化学家正在不断寻求新型绿色染料的合成方法,以及新型染料在纺织品的应用研究。
6. 染料的分析和检测染料的分析和检测是染料化学领域的重要内容。
分析染料需要使用化学分析方法、色谱法和光谱法等。
色谱法可以将染料分离,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
光谱法则可以通过吸收、发射、拉曼等光谱技术,快速准确地对染料进行鉴定和分析。
7. 染料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染料的应用前景也在不断拓展。
未来,染料将在纺织品、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
精细化学之染料
七、染料的分类
染料的分类方法有三种:按照 来源分类、按照结构分类和按 照应用分类。 1、按来源分类
天然染料
合成染料
2、按结构分类 ➢依据 染料的共轭发色体系;染料的合成方法 ➢按结构分类的优点 体现颜色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染料合成方法的研究; 有利于了解染料的结构与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按结构分类的缺点 染料品种很多,有些染料难于分在某一个结构类 型中;
没有涉及染料的应用性能,不利于与应用人员对 染料的选择。
分类表格
3、染料的应用分类
➢ 依据 染料的染色对象、染色方法和染色性能。 ➢ 应用分类的优点 有利于染料的选择使用; 有利于染色工艺条件的选择; 有利于判断染料与纤维之间的结合牢度。 ➢ 应用分类的缺点 不能反映出染料的发色体系; 难于从应用分类出发选择合成的方法。
第七章——染料化学品
大染坊
第一节:概述
一、染料的概念 :能以分子状态或分散状态使纤维或
其他物质获得鲜明和牢固色泽的有色物质。
二、染料的应用 染料主要应用于各种纤维的染色,同时也广泛应用于
塑料、橡胶、油墨、皮革、食品、造纸等方面。
具 体
1、染色:染料由外部进入到被染物体的内部,而使物体获得 颜色。如各种纤维、织物、皮革等的染色。
A r N H 2 2 H X N a N O 2 A r N 2 + X -N a X 2 H 2 O HX=HCl、HBr、浓H2SO4、稀H2SO4 、HNO3等
R N H 2 H C lN a N O 2 R O H N 2N a C l
第二节:重氮化及偶合反应
偶氮染料是分子中含有偶氮 基(—N=N—)发色基团的染 料,是染料中品种最多的一类 染料,包括单偶氮、双偶氮、 多偶氮。一般酸性、冰染、直 接、分散、活性、 阳离子等染料的大部分属于偶氮 染料。而在偶氮染料生产中, 重氮化和偶合反应则是两个基 本反应。
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染料的定义及分类染料是一种具有色彩并能着色其他物质的化学物质。
它是一种化合物,通常是有机物质,并且具有一定的溶解性和亲和力。
根据其颜色、化学结构和应用领域的不同,染料可以分为许多种类:1. 酚类染料:这类染料通常是由芳香族化合物经过酚醛缩合反应制得。
酚类染料具有良好的耐光性和耐洗性,常用于棉、麻、丝绸、纤维素等植物纤维的染色。
2. 偶氮类染料:偶氮类染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类染料,其分子中含有两个氮原子,具有良好的色牢度和着色力。
这类染料通常用于染色锦纶、丙纶、聚酯等合成纤维。
3. 酮醇类染料:这类染料通常是由芳香族化合物中酮醇基团自发形成配合物而得,具有优异的耐洗性和耐光性,常用于合成纤维和皮革的染色。
4. 分散染料:分散染料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够在合成纤维表面均匀分散并着色,常用于染色涤纶和醋酸纤维等合成纤维。
5. 酸性染料:酸性染料呈带负电荷,易溶于水,通常用于染色动物纤维如蛋白纤维或含有羧基的纤维。
6. 碱性染料:碱性染料呈带阳电荷,通常由芳香族胺类化合物经过偶联反应得到,常用于染色酚醛纤维和丙烯纤维等合成纤维。
二、染料的合成原理染料的合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原料选择、合成反应、精制和染料性能测试。
原料选择的关键在于选取适合染料颜色和性能的化学物质作为起始原料,如偶氮化合物用于合成偶氮类染料,酚醛化合物用于合成酚类染料等。
合成反应中,通常采用偶联反应、酰化反应、缩合反应等有机合成反应来将起始原料转化为染料分子。
精制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合成产物进行结构表征、溶解性、分子量等性能测试,以保证染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合成染料的关键在于精制过程,需要充分控制化学合成反应的条件和材料的性质,以保证合成染料的颜色和性能的稳定性。
三、染料的应用染料是纺织、皮革、塑料等行业中的重要化学品,被广泛用于这些行业的染色工艺中。
染料的应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纤维染色:染料被广泛用于棉、麻、羊毛、丝绸等纤维的染色,可使纤维具有丰富多彩的颜色,满足各种时尚需求。
染料化学名词解释
染料化学名词解释染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皮革、塑料等行业的物质,它能给物体以明亮的颜色和视觉效果。
染料化学是研究染料原理、结构和性质的学科,其中涉及到许多专有名词和术语。
本文将对染料化学中的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
1. 染料染料是一种能够溶于溶剂或水中,并能使物质表面显色的化合物。
它们一般由有机化合物组成,具有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并能散射其他波长的光,从而呈现出特定的颜色。
染料可以分为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两类。
2. 色光学色光学是研究物体颜色形成和传播规律的学科。
在染料化学中,色光学是非常重要的,它研究波长、频率、光谱和光的衍射、折射等现象,帮助我们理解染料的颜色产生机理。
3. 色度色度是染料饱和度的度量。
它表示染料颜色的强度或深浅程度。
色度越高,染料颜色越鲜艳、浓重。
4. 显色性显色性是染料上色能力的指标。
好的染料应该具有良好的显色性,即能够迅速且均匀地上色。
5. 染术染术是将染料应用在物质表面上的技术。
常见的染术有分散染、溶液染、浸染、印花等。
6. pH值pH值是一个反映溶液酸碱性的指标。
染料的稳定性和染色效果往往受pH值的影响。
一些染料在酸性条件下显色效果较好,而另一些染料则在碱性条件下更容易显色。
7. 染料亲和力染料亲和力是指染料与纤维或物质表面结合的力量。
染料与纤维之间的亲和力越大,染色效果越好。
8. 核心色素核心色素也称为碱性染料。
它们是一类由芳香胺类化合物构成的染料,适用于染色底色为酸性的纤维素材料。
9. 分散染料分散染料是一类由有机染料颗粒组成的染料,适用于染色底色为合成纤维材料。
分散染料不溶于水,必须通过悬浮在水中的颗粒形式,将染料颗粒分散在纤维表面上。
10. 阳离子染料阳离子染料是一类带正电荷的染料,适用于染色底色为阴性的纤维素材料。
阳离子染料可以通过电荷吸引力与纤维表面结合,实现染色效果。
11. 酸性染料酸性染料是一类带负电荷的染料,适用于染色底色为阳性的纤维素材料。
酸性染料可以通过电荷吸引力与纤维表面结合,实现染色效果。
染料化学(总复习)
第十章 还原染料
1、还原染料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还原染料结构特点 不含水溶性基团; 稠环上含有两个以上的羰基; 具有一定的线性共平面结构; 隐色体对纤维素纤维具有直接性。 结构分类 靛族:靛蓝、硫靛 蒽醌:蒽醌衍生物、稠环酮、杂环蒽醌和杂环蒽酮
第十章 还原染料
2、还原染料的上染原理
第八章 活性染料
3、活性基的种类 卤代含氮杂环类:卤代均三嗪(二氯均三嗪、 一氯均 三嗪、单烟酸三嗪型);卤代嘧啶(二氟一氯嘧啶) 含负性基的烷基类:乙烯砜型(-乙基砜硫酸酯);乙 烯砜氨基衍生物 其它活性基:-溴丙烯酰胺(毛用);-氯乙烯砜;膦 酸酯型 双官能团类:双侧型;架桥型 4、母体结构 偶氮类;蒽醌类(艳蓝);酞菁结构(翠蓝); formazan结构(鲜艳深蓝)
第七章 直接染料
5、直接染料的结构与直接性 定义:染料自染液上染纤维的能力。 表示方法: 上染纤维的染料量 上染百分率 100% 投入染料量 结构与直接性的关系:若染料分子呈直线型的,构成染 料分子的芳环成同平面的,增加染料分子与纤维素两者 之间的接触面积,使相互更易吸引,有利于染料分子中 的极性基与纤维素中的羟基形成氢键,则直接性大。 保持染料分子的线型 染料分子的平面性 形成氢键的基团 磺酸基的数量和位置
第七章 直接染料
2、一般特点 色谱齐全,色泽不够鲜艳。 价格便宜,应用方便。 湿牢度较差。与水溶性基团的多少有关。 主要应用于棉纱、针织品、真丝、粘胶纤维等产品的染 色中。 3、直接染料的合成方法 双偶氮染料: E1←D→E2 ;A→M→E;A1→Z←A2 三偶氮染料: E←D→Z←A 、E1←D→M→E2、 A→M1→M2→E
第八章 活性染料
均三嗪结构:
NH N N N Cl NH N Cl N N NHR Cl
第二章精细化学品——染料
③不能与碱性染料、阳离子助剂同浴使用,否则易生成↓, 洗涤和耐晒牢度不够,对还原剂敏感。
直接染料和纤维的作用力: 范德华力----分子之间的非极性力作用,大小取决于分子 的结构和形态,并与它的接触面积有关。
氢键----极性力作用。
直接染料应具备的条件:
CH3 SO3H
NaClO O2N
CH HC SO3H HO3S
NO2
Fe
H2N
CH HC
NH2
SO3H HO3S
重氮组分
染料合成过程:
H2N
CH HC
NaNO2 NH2
+2N
CH HC
N+2
HCl
SO3H HO3S
SO3H HO3S
OH
HO
NN
CH HC
NN
OH
SO3H HO3S
NaOH C2H5Cl
有一些基团如-NH2 、-OH及其取代基等,可以使发色 体颜色加深,这些基团叫助色团。
但不是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含有发色团后都有颜色,这些发色 团必须连在具有一些特殊构造的碳氢化合物上才能发出颜色。 这些碳氢化合物大多数属芳香烃类。
NN
偶氮苯(橙)
C S
硫代二苯甲酮(蓝)
具有深色作用的助色团(第一类取代基): -OH,-OR,-NH2,-NHR,-NR2,-Cl,-Br,-I等
Cl-
c、恶嗪染料:以氧氮蒽结构为基础,主要是蓝色、紫色。
N
(C2H5)2N
+
O
ZnCl3-
N(C2H5)2
碱性翠蓝GB (C.I.碱性蓝3)
d、噻嗪染料:以硫氮蒽结构为基础,品种不多,主要是蓝色、 绿色碱性染料。
染料化学
化学类别1. 偶氮染料:分子中含有偶氮基(-N=N-)的染料。
有单偶氮,双偶氮和多偶氮染料。
这是整个染料中最多的一类。
2. 蒽醌染料:分子中含有蒽醌结构的染料。
3. 靛族染料:含有靛蓝或类似结构的染料。
包括靛蓝和硫靛结构的染料。
4. 酞菁染料:分子中含有四氮卟吩的结构,这类染料色泽鲜艳,主要有翠蓝和翠绿两个品种。
5. 芳甲烷染料:分子中含有二芳甲烷和三芳基甲烷结构的染料。
6. 硫化染料:用硫或多硫化钠的硫化作用制成的染料。
7. 菁系染料:又称多甲川或杂氮甲川染料,分子中含有次甲基(-CH=)n。
⒏杂环染料:分子中含有杂环结构的染料。
根据染料的应用特性,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酸性染料:这类染料分子中含有磺酸基或羧基,通常以水溶性钠盐存在,在酸性或弱酸性介质中能染蛋白质纤维、锦纶,但不能染纤维素纤维。
这里还包括酸性媒介染料,这类染料与酸性染料的性质相似,其特点是在偶氮基的邻位上含有羟基、羧基等能与金属鳌合的基团。
经金属媒染剂处理后,染料能够和金属形成坚牢的络合物。
2. 酸性络合染料和中性染料:酸性络合染料是在染料生产过程中与某些金属离子化合,形成的一种络合物。
其中,分子结构中只含有一个或两个磺酸基,偶氮染料与金属离子以1:1的比例鳌合而成的,称为酸性络合染料。
这种染料可溶于水,主要在强酸性浴中染毛织物。
如果由二分子单偶氮染料与一个金属离子络合而成的,则称2:1型金属络合染料,即中性染料。
其水溶性较酸性络合染料差,可在弱酸或中性染浴中染羊毛、维纶、锦纶。
3. 直接染料:直接染料绝大多数是含有磺酸基的偶氮染料,可溶于水。
由于染料本身结构的特殊性,对纤维素纤维有较强的亲和力,能在弱碱性或中性染浴中直接上染棉、粘胶织物,但这类染料水洗牢度不好。
4. 不溶性偶氮染料:又称冰染染料或纳夫妥染料。
由重氮剂和偶合剂两部分组成,染色时先用偶合剂打底,然后再浸轧重氮剂,此时在织物上形成染料,由于该染料不溶于水,故称为不溶性偶氮染料,主要用于棉织物的印染。
染料化学课程
• 1. 染料与颜料的区别 • 2. 染料的分类及命名 • 3. 染料的牢度
第一章
第一节 有机染料与颜料的概念
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 颜料是不溶于水合其他介质的有机或无机的有色化合物。 应用条件不同 主 要 区 别
染料大多溶于水,或者通过处理使其处于可溶状态。 颜料则完全不溶,只是物理分散在水或有机溶剂中。
在芳环中一般不能直接引入氨基、羟基,需要通过其他 基团转变得到。转化的方法以亲核取代反应为主。亲核 取代反应的反应机理如下:带负电荷的离子向芳核进攻, 完成官能团转换。
X+Z
-
δ-
Z +X
-
X: 强吸电性基团,硝基、卤素等 Z:亲核试剂
在芳环中引入吸电子基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硝基还原 制备氨基的方法 氨解反应
+
O 2NH3
180 ¡ æ
NH2 O
羟基的氨解
OH NH ,NH HSO 3 4 3 NH2
NaOH,NaHSO3
卤化物的氨解: 由于芳环上的卤素原子与芳环的共轭体系形成了p—π 共轭,所以芳环上的卤素原子非常稳定,难以直接转变 为氨基或羟基,然而如果在芳环上同时接有强吸电子基, 则有利于亲核取代反应的进行。
H
H 2N
CH = CH SO3H HO3S
NH 2
第四节 重氮化和偶合反应
染料分子中含有偶氮基的统称为偶氮染料。 偶氮染料占据染料种类的50%以上。是最重要的一类染料类型。 因此合成偶氮染料的重氮化和偶合反应也成为最重要的反应类型。
NH2 重氮组分
重氮化
HO
HO
N=N
重氮盐
+
染料化学
一、名词解释1.补色:两种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起来成为白光,这两种光的颜色称为补色。
2.吸收带:有机有色物质对光的吸收有一宽的区域,形成一个吸收峰,称为吸收谱带,简称吸收带。
(波长最长的吸收带称为第一吸收带)3.深色效应(红移):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物体吸收光的波长向长波方向位移的现象,又称深色效应。
4.浅色效应(蓝移或紫移):物体的吸收光波长向短波方向位移的现象,又称浅色效应。
5.浓色效应:引起某一波带吸收强度(ε)增加的效应。
6.淡色效应:引起某一波带吸收强度(ε)减小的效应。
7.发色团:有色物质有颜色的原因是其分子结构中带有一些不饱和基团。
这些基团称为发色团。
如:-N=N-、C=C 、-N=O、-NO2、C=O等。
(发色体:含有发色团的分子共轭体系称为发色体。
)助色团:物体要有颜色,分子中除了发色团外,往往还要有一些助色团。
一些供电子基团,常含有未共用的电子对。
如-NH2,-OH,-NHR等。
8.跃迁:当分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能级也随之发生变化。
这种运动状态的变化叫做跃迁,电子运动状态的变化称为电子跃迁。
允许跃迁和禁阻跃迁:常把吸收强度较大的电子跃迁称为允许跃迁,吸收强度较小的跃迁称为禁阻跃迁。
一般分子的εmax数值范围在10~105之间。
对于π电子的跃迁来说,通常将εmax<103的跃迁称为禁阻跃迁;把εmax>103的跃迁称为允许跃迁。
9.协同作用:如果在一个共轭体系中同时引入供、吸电子基,分子中形成供吸电子体系,会造成更明显的深色效应,这种作用称为协同作用。
(供电子一边供电子能力加强,吸电子一边吸电子能力加强,深色效应加强。
)10.位阻效应:若引入的基团由于立体阻碍,而妨碍它们处于同一平面,会使吸收带发生位移,同时吸收带强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位阻效应。
11.星标位置与非星标位置:由于氮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原子高,因此正电荷间隔而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共轭体系中。
从氮原子开始隔一个原子打星标,可以把共轭体系中的碳原子分为星标和非星标两类。
染料化学成分
染料化学成分染料是一种用于给物体染色的化学物质。
染料有各种各样的种类,每一种都有其特殊的化学成分。
染料主要分为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两类。
天然染料是从植物、动物或矿石等自然物质中提取的染色物质,其化学成分复杂且多样。
常见的天然染料有蓝靛、茜草红、藏红花黄等。
蓝靛是从龙胆植物中提取的,其主要成分是蓝靛素。
茜草红则是从茜草中提取的,其主要成分是茜素。
藏红花黄则是从藏红花中提取的,其主要成分是大黄酮类化合物。
天然染料的化学成分不仅决定着其颜色,还决定了其染色性能和稳定性。
合成染料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制备的染色物质,其化学成分更为复杂。
合成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皮革、油墨、塑料等领域。
常见的合成染料有碧红、孔雀蓝、亮黄等。
碧红是一种传统的合成染料,其化学成分是偶氮染料。
孔雀蓝则是一种茚类染料,其特点是抗光变色和易溶于水。
亮黄是一个宽波长染料,其化学结构中含有杂环。
染料的化学成分对染色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首先,染料的溶解性是染色过程的关键。
染料必须能够溶解在染液中,并且在染色过程中能够与纤维发生相互作用。
其次,染料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颜色。
染料分子中存在着共轭结构,使其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产生特定的颜色。
此外,染料的化学稳定性也很重要。
染料必须具有抗光、抗洗、抗分解等性能,以保证染后物体的色彩稳定性。
除了颜色和稳定性,染料的毒性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染料中含有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如重金属盐类、聚苯胺类化合物等。
这些物质对于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在使用染料时需要注意其安全性。
总结起来,染料的化学成分包括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
天然染料的化学成分复杂且多样,可以从植物、动物或矿石等自然物质中提取。
合成染料则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制备的,其化学结构更复杂。
染料的化学成分对染色的效果、颜色、稳定性和毒性有重要影响。
在选择染料时,应根据不同的需求考虑其化学成分。
染料化学
一、名词解释1、吸收光谱曲线:我们把克分子消光系数ε随着入射光的波长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曲线,叫染料的吸收光谱曲线。
2、物质的颜色:物质的颜色就是物质对于可见光选择吸收的结果,物质的颜色是它所吸收光的颜色的补色。
3、红移: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染料的颜色变深,叫红移。
4、蓝移: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染料的颜色变浅,叫蓝移。
5、深色效应: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染料的颜色变深,叫深色效应。
6、浅色效应: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染料的颜色变浅,叫浅色效应。
7、颜色的亮度:半带宽越窄,染料的颜色越亮。
8、颜色暗度:半带宽越宽,染料的颜色越暗。
9、补色现象:两种不同颜色的光加在一起产生白光的现象,就叫做互为补色现象。
10、光谱色:被物质吸收的那部分波长光的颜色就叫做光谱色。
11、光谱色的补色:被物质吸收的那部分波长光的颜色就叫做光谱色;而没有被物质吸收的反射回来的那部分波长光的颜色,就叫做该光谱色的补色。
12、助色团:染料的分子中助色团一般具有不饱和的基团,对染料的颜色贡献很大。
13、发色团:染料的分子中发色团一般具有非共用电子对的基团,对染料的颜色起着增深的作用,增强染料对纤维染着性的基团。
14、朗伯特-比尔吸收定律:朗伯特-比尔吸收定律: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照射到有色物质的稀溶液中时,部分波长的光被物质吸收,部分波长的光透过有色物质的稀溶液透过光的光强I与入射光的光强I0之间的比值与溶质的性质ε、溶液的浓度C、以及液层的厚度d之间的关系附和朗伯特-比尔吸收定律。
可以表示如下:I=I0e -kcd15、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吸收强度最大时所对应的波长称为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
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标志着染料的最基本的颜色。
16、染料的最大克分子消光系数:最大克分子消光系数εmax标志着染料颜色的浓淡。
浓色效应(增色效应):指的是染料的克分子消光系数变大,染料的颜色变浓;淡色效应(减色效应):指的是染料最大克分子消光系数变小,染料的颜色变淡。
染料化学
第一章染料概述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
染料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可溶于水,或者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合力。
能够使纤维着色,且上染后具有一定的染色牢度。
染料与颜料的相同点:都可以用于纤维或基质的着色不同点: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
它们主要用于油漆、油墨、橡胶、塑料以及合成纤维原液的着色,也可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及印花。
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是通过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粘着在纤维的表面或内部。
染料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分为:偶氮染料、蒽醌染料、芳甲烷染料、靛族染料、硫化染料、酞菁染料、硝基和亚硝基染料,此外还有其他结构类型的染料,如甲川和多甲川类染料、二苯乙烯类染料以及各种杂环类染料等。
按应用性能分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活性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荧光增白剂,此外,还有用于纺织品的氧化染料(如苯胺黑)、溶剂染料、丙纶染料以及用于食品的食用色素等。
纺织纤维分3类: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合成纤维。
对于植物纤维,如棉,麻可用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进行染色。
对于动物纤维,如羊毛,蚕丝可以用酸性染料,中性染料,媒染染料,活性染料进行着色。
合成纤维,常见的有涤纶,锦纶,腈纶,涤纶可以用分散染料染色,锦纶可以用酸性染料染色,腈纶可以用阳保持其原来色泽的性能叫做染色牢度。
染料在纺织物上所受外界因素作用的性质不同,就有各种相应的染色牢度,例如日晒、皂洗、气候、氯漂、摩擦、汗渍、耐光、熨烫牢度以及毛织物上的耐缩绒和分散染料的升华牢度等。
第二章 中间体及重要的单元反应由苯、甲苯、二甲苯、萘和蒽醌等基本原料开始,要先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把它们制成各种芳烃衍生物,然后再进一步制成染料。
习惯上,将这些还不具有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间体”或“中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讨论无机酸的性质和无机酸的浓度对重氮化反应的影响。
浓硫酸大于盐酸大于稀硫酸
1、酸的用量从上式可知,酸的理论用量为2mol,但实际生产时,酸的用量要比理论量大的多。
这是因为:
①溶解芳胺。
酸与芳胺作用生成铵盐,溶于水;
②酸与亚硝酸钠作用生成重氮化试剂—亚硝酸;
③稳定重氮盐。
重氮盐一般是容易分解的,只有在过量的酸液中才比较稳定。
酸量多了也不好,会使游离芳胺浓度降低,反应速度因此降低,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大量逸出,这样既造成浪费又污染环境
二盐对偶合反应速率有何影响?
若A、B两离子所带电荷相同时,能提高偶合速率;若A、B两离子所带电荷相反时,能减小偶合速率;若A、B两离子中,有一个呈电中性,对偶合速率无影响。
三荧光增白剂的增白原理
增白剂吸收能量较高的近紫外区光线,使分子进入激发态,由于这一状态不稳定,当激化分子返回到能量较低的基态时,由于能量的损失再辐射出光时比吸收时光的波长为长,因此由紫外区波长到可见光区(450nm)兰色光波范围,这种兰色光不但可以补正黄色光,而且还有剩余,所以增白织物,看上去略带兰色光的增白效果,因此我们说荧光增白剂的增白是光学上的补色作用,又称为光学增白剂。
四分散染料的升华牢度、日晒牢度分别与结构有何关系
分散染料的耐升华牢度,与分子间吸引力有关,也和染料分子大小,染料分子的偶极性大小有关。
染料分子量增加,分子间范德华力增加,不易升华;染料分子的极性增加,也不易升华。
偶氮分散染料重氮组份为杂环的染料,其耐晒牢度一般较高,杂环上若具有吸电子取代基,则染料的日晒牢度更高
蒽醌型分散染料的光褪色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氨基蒽醌在有氧的存在下,光褪色的第一步可能是生成羟胺化合物,氨基的电子云密度越大,既碱性越大,染料的耐光牢度越低。
其规律是:
(1)α—氨基的4位引入供电子基,供电子性越强,耐光牢度越低。
(2)α—氨基的β位引入吸电子基,耐光牢度↑。
(3)α—位上氨基数量越多,耐光牢度越低。
一般来讲蒽醌染料的耐光牢度比偶氮型分散染料好。
五为什么还原染料染色时,必须在碱性条件下加入保险粉?说明其原理。
还原染料不溶于水,染色时必须先用保险粉将其还原成隐色体钠盐,然后才能在染浴中进行染色。
六为什么耐碱性K>X>KN,耐酸性KN>K>X
K与X型和纤维形成的是酯键,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发生水解。
而KN型为醚键,其只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所以KN型耐酸性最强,耐碱性最弱,酯键的断裂与成键反应均为亲核取代,所以C-O键上C 的电子云密度越小越有利于水解,而X型有两个Cl,均为吸电子基,
所以C上正性越强,更易断裂,所以耐碱性K大于X。
在酸性条件下,质子首先进攻电子云密度大的N,对于X型来说其纤维-染料键更易断裂,而K型断裂的不是染料-纤维键,所以K大于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