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理论

合集下载

发展心理学理论

发展心理学理论

大致 心理 主要发展 年龄 危机 任务
重要事件和社会影响
对未来的影响
0-2 信任 满足生理 婴儿必须给予养育者充分的信任,相信他 如果儿童在
岁 对怀 上的需 们能够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养育者 这时建立了信任
疑 要,发展 拒绝满足孩子的需要或者反应不一致,孩 感,将来在社会
信任感, 子就会认为世界充满了危险,认为世界上 上就可以成为易
重要事件和社会影响
12- 自 18 我 岁同
一 性 对 同 一 性 混 乱
建立自 我同一 感,存在 同一性拒 斥[过早 将自我意 向固定化 ] 和同一性 混乱[无 法发现自 己]
处于幼稚与成熟的交界处。发 展自我同一感[关于自己是谁,在社 会上应有怎样的地位,将来成为什 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 的人等的一系列感觉]是主要的任 务,它是形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 的重要因素。亲身的体验是形成的 关键。前4个阶段的发展是基础。 青少年必须在这个时期建立起基本 的社会和职业自我形象,否则,就 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将成为一 个怎样的人。这时同伴群体是个体 的重要社会他人。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第二节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节 维果茨基的儿童心理学思想 第四节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第五节 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心理发展观
基本观点
•人类的发展主要是由潜意识中的动机和冲突所驱动; •人的发展是一个冲突的过程,人具有基本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 这些本能需要被满足,但在社会规范中这些本能是必须被限制 的;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五、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自我 同一性。如果青少年有条件、有机会去 尝试各种社会角色,他们就可能将自己 的人格特征与未来的定位整合起来,形 成连贯、统一的自我体验,即“自我同 一性”,反之,青少年就会表现出角色 混乱的状态。
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六、亲密对疏离: 成年早期,18-30岁;主要任务是建 立爱情与婚姻,分享思想、情感和资源 ,形成亲密感。反之,如果不能与人分 享,则会产生孤独和疏离之感。
经典行为主义理论



主要观点:摒弃“意识、动机、思维” 等主观性强的概念,而推崇“对行为的 观察研究” 关于发展的机制:经典条件反射 评价:推动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忽 视了高级心理机能的研究,将人与动物 等同起来。
新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 B. Skinner(19041990) 主要著作: 《有机体的行为:一种 实验分析》(1938) 《教学技术学》(1968) 《言语行为》(1957)
前运算阶段(2-6、7岁)


认知结构:象征性格式 认知特征:现象性、单维度的、非可逆 的思维;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
典型行为:现象论;拟人论;实在论; 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三山实验) 象征性格式发展的亚阶段: 2-4岁—— 4-6、7岁——

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 影响下,由所受到的奖赏和惩罚的经验内化而来 (父母的道德观念和规范),道德维护者、内部 审查官 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是一套引导 儿童努力发展的理想标准;良心则由父母的禁令 (如“你不应该”)构成。因此,超我遵循的是 至善至美原则。
二(一)心理社会阶段
3、主动自发对退缩内疚(initiative vs. guilt) 3—6岁 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主要的社会动因是家庭 这个阶段的儿童,由于身体和脑的发育,其 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语言和思维能力也得 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会出现探索的行 为,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 好奇心,他们甚至会主动的参与和尝试。
二(一)心理社会阶段
2、自主对羞怯(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 1—3岁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感,主要社会动因是父母。 这个阶段儿童学会了爬行、走路、推拉和说话等一 些基本的生存技能,他们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自主 控制外界事物而且能够控制自身的一些行为。此时, 孩子也有了自己的一些“小主意”决定做某事或不 做某事,也就是说儿童有了自己行动的自主意愿。 而这常常会和父母的意愿构成冲突。 如果家长能耐心、理智地满足或帮助儿童实现自主 的要求,儿童就发展了自主感,并对自己的能力产 生了一种自信;如果家长不满足儿童的自主要求, 不给儿童动手练习的机会并羞辱儿童,儿童就会对 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发展了一种羞愧感。 对未来的秩序和法制生活做准备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观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观

二、社会学习理论
人们对行为主义是否可以比精神分析更 好地解释社会行为的发展充满兴趣,这就促 成了理论家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构儿童和 成人如何获得新行为的观点,“社会学习理 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随之出现, 其中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 理论最有影响。
一、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的医生,他通过让有 情绪障碍的成人自由地讲述其儿童期的痛苦 事件,来寻求治愈情绪障碍的方法。
二、埃里克森的理论
埃里克森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之一,他 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汲取了营养,完善了自 己的观点,形成了“新精神分析理论”。
第三节 学习观
一、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是一种机械论,它把可 以观察到的行为看成是对经验的可预测的反 应。尽管生物学对人们的行为的改变程度设 定了上限,但是行为主义者仍然认为环境是 更有影响的。
二、依恋理论
洛伦兹关于印刻的研究也激发了英国精 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把 习性学的理论应用到解释人类婴儿与照料者 之间的关系上,其提出的“依恋理论” (theory of attachment,1969)认为,婴 儿与照料者的情感联系是一种有助于生存的 进化反应。
第六节 背景观
第四节 认知发展观
一、皮亚杰的理论
让·保罗·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 1896—1980)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他对 人类认知的发展非常感兴趣。皮亚杰大大改 变了人们关于儿童认知资源的概念和理解。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ppt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ppt

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实 践
支架式教学策略包括搭建支架、进入 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 价等环节。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 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逐 步掌握更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 行个性化设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 求。
支架式教学策略的意 义
支架式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 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支架式教学策略还可以帮助教 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从 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人在发展中追求的目标,它是指人对自我认 知和评价的一致性。
03
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埃里克森认为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人的心理发
展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中不断发展的。
荣格的心理发展观
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中存在一种 集体无意识,它是人类历史和文 化的积淀,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
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是通过强化实现 的。强化是一种能够提高某种反应在 将来发生的概率的事件。在巴甫洛夫 的实验中,食物是无条件刺激,铃声 是条件刺激。当铃声与食物同时出现 时,狗开始分泌唾液。反复进行实验 ,狗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即铃声成为 条件刺激,引起唾液分泌。
斯金纳与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3)前生殖器期 (3-6岁) 这个时期里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分,性器官 成了儿童获得快感的主要来源,表现为这个时期 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 想。 此时儿童会出现依恋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 结” ,即男孩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产生恋父情结。 (4)潜伏期(6—11岁)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地放弃了俄狄 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 样来行事,此时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 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口唇 期、肛门期的感觉,前生殖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 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觉差不多一扫 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2.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对儿童心理研究,主要的兴趣在情绪的发展问 题上。华生指出:初生儿只有三种非习得的情 绪反应——怕、怒、爱。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 经过条件反射,促使怕、怒、爱的情绪不断发 展,华生特别强调家庭环境在情绪发展中的作 用,认为父母是儿童情绪的缔造者与种植者。 直到儿童3岁,他的全部情绪生活和倾向,便 已打好根基,已决定了儿童将来变成一个快活 健康而品质优良的人;或是一个神经病患者; 或是或是一个畏首畏尾的懦夫。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本章重点】:
本章将重点讲授发展心理学的各种 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 的理论、维果斯基的理论、皮亚杰的 理论和朱智贤的理论。
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不同的心理学家,不同的心理学派所持的 发展心理观有着较大的差异。 本章将按照不同的理论派别来讲述各 个心理学家的心理发展观。

第二章 (林崇德版)发展心理学理论 讲义

第二章  (林崇德版)发展心理学理论   讲义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1.1本章要点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1.2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生平和著作: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方心理学第二势力的领导者。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纪元,促进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并为20世纪的人文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柱。他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自我和本我》、《弗洛依德全集》等。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

●“本我”是最原始的、本能的;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

●“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力比多: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精神分析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一种能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1)口唇期,0~1岁;吸吮本能

(2)肛门期,1~3岁;

(3)前生殖器期,3~6岁;亲子依恋(恋母情结)

(4)潜伏期,6~1l岁;平静时期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早期学说---预成论

预成论:许多世纪以来,人们相信:儿童作为一个已经制造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一直到14世纪,在绘画中,总是不变地以成年人的身体比例和面部特点来画儿童的肖像。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仅仅是身体大小的不同而已。儿童受到大人一样的对待,一会行走和说话,就加入成人社会,一样的游戏、任务和衣服。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了。

原因:早期胚胎学:一个极小的、完全成形的人或矮人在怀孕时就被植入于精子或卵子中,他们相信人在创造的一瞬间就形成了,直到诞生时不过是身体长大了而已。后来,显微镜证实,胚胎的发展经过若干阶段,预成论观点受到冲击,开始衰退。

有趣的是,在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叶,持有渐变论的著名学者几乎仅有哈维一人,而大多数学者都相信预成论。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预成论也占据了统治地位,甚至亚里士多德也多少相信一些预成论的观点。到了17世纪,相信预成论的人更多了。如果那些仅凭肉眼进行观察的学者声称他们在鸡卵发育的早期阶段看到了小的雏型,勉强可以理解,但奇怪的是在坚持预成论的人当中有不少恰恰是当时杰出的显微解剖学家。

那时,1、宗教领袖和道德家开始强调儿童的特质,儿童是带着上帝给予的纯洁和天真无邪进入人世的,这种品质以后才受到腐蚀;2、其他一些人则认为,儿童出生时,印刻着人类原始的罪恶。儿童是无

知的人,具有道德败坏的本性。

无论哪种观点都引起了对教育新的关心。

二、洛克的环境论---白板说《教育漫话》(16世纪)

儿童天生什么也没有,既不是善良的,也不是邪恶的。是一块白板。不管心理成为怎样的,它几乎完全是学习与经验的结果。(自由和民主的思想)生来就平等,教育所以的人成为平等的成年人,在理论是可能的。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发展⼼理学第⼆章发展⼼理学理论

第⼆章发展⼼理学理论

本章主要探讨的⼏个问题

●弗洛伊德的⼉童⼼理发展理论及其贡献和不⾜。

●艾⾥克森个体发展的阶段及特⾊。

●华⽣的⾏为主义⼉童⼼理学理论产⽣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斯⾦纳和班杜拉各⾃如何发展⾏为主义的⼉童⼼理学理论的。

●维果斯基的⼉童⼼理学思想的内容。

●⽪亚杰的⼉童⼼理学理论及其后续的发展。

●朱智贤对⼉童⼼理发展理论的贡献。

重点与难点:1、各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发展⼼理学的影响。

2、⽪亚杰的⼉童发展认识论。

教学时数:8学时

第⼀节精神分析的⼼理发展观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医⽣,精神病学家,⼼理学领域的新学派—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弗洛伊德在⼈类⾏为学⽅⾯提出了不少⾰命性的、颇有争议的观点。他还为治疗⾏为⽅⾯的疾病建⽴了⼀套新的体系。

●弗洛伊德的早年⽣活很少为⼈所知,因为他⾄少两次销毁他的个⼈纪录,

⼀次是1885年,第⼆次是1907年。

●弗洛伊德⼏乎终⽣每天抽⼀盒雪茄;

●直到1939年9⽉23⽇死于⼝腔癌。

⼀、弗洛伊德的发展⼼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格理论及发展观

●弗洛伊德认为,⼈的⼼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部分,

在此基础上⼜细分为本我、⾃我、超我三个部分。

1、“本我”属于⽆意识的东西,是原始的、本能的、在⼈格结构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它包括⼈类本能的性内驱⼒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从⼼理发展的⾓度看,年龄越⼩,本我的作⽤越⼤,婴⼉⼏乎完全处于本我状态。

2、“⾃我”是意识的部分,“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个体要与现实世界进⾏交流,就必须通过“⾃我”。“⾃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不是随⼼所欲的本能冲动。随⼉童年龄的增长,“⾃我”在其⾏为中所起的作⽤越来越⼤。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意识、人格结构图
弗洛伊德把个体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为五时期:
口唇期 肛门期 前生殖器期 潜伏期 生殖欲期
维果斯基
个体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理发展的活动说
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
一个是同化
另一个是顺应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基本因素有四个:
2. 维持功能 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
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是人
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3. 调节功能
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 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顺 利完成,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
下面请大家看一张图,图
上写着几个数字,请大家看完 后回答出是什么数字?它们的 总和是多少?
二、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
期次 1 2 3 发展阶段 产前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发展重点 生理发展 动作、语言、社会依恋 发展良好的口语,性别开始分化,喜爱 团体游戏,完成入学准备 4 童年期 认知发展,人格渐趋独立,性别认同 6、7岁至12、13岁 期限 从受孕到出生 从出生到2~3岁 2、3岁至6、7岁
狭义的认知
第二节 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
是指能为人所觉察到的个体心 活动。
• 概括性
特点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观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观
班杜拉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创始 人,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是通 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而习得的。
基本观点
01
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完全由环境所决定,遗传 因素不起作用。
02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个体的遗传特性不重要。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家庭、社会等途
03
基本观点
环境决定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由环境刺激决定的,而不是 由内在的心理或遗传因素决定。
强化与惩罚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的结果,即强化或惩罚,决定了行为是 否会重复出现。
操作性条件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环境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结果,通 过操作条件可以改变行为。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列昂节夫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自 发的过程,是按照预定的生物成熟过 程进行的。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 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刺激,以促进 其发展。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格塞尔认为,遗传因素在儿童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 认为,儿童的遗传特征决定了其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列昂节夫则更强调环境的作用。他认为,环境刺激对儿童的 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适宜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儿童的正常发 展,而不良的环境刺激则可能导致儿童发展迟缓或异常。
遗传决定论强调基因在个体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和行为模式在 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环境的作用只是影响这些基因的表达方式。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4、潜伏期:6~11岁,性的发展呈现一种停滞退化现象,是 相对平静的时期
5、青春期(生殖期):11岁或13岁以后
(三)简评
1、强调儿童的人格与早期经验有关
2、人格结构中的三个成分的矛盾反映了人格发 展中本能、现实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 改变了传统心理学轻视无意识的倾向
3、过度强调了性本能的作用 4、理论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
12-18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同龄群体
领导榜样
忠诚自信
不确定感
6
18-25
亲密对孤独
朋友、配偶、 竞争合作伙伴
爱与友谊
杂乱泛爱
7
25-50
生育对自我关注
同事家庭成 员
关心他人 与创新
自私自利
8
50岁以上
自我调整对绝望
全体人类
智慧
绝望与无意义 感
什么是自我同一感?
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有怎样的地位,将 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人等一系列 感觉。 具有自我同一感的人应有三方面的体验: (1)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有自己个性的个体 (2)自我本身是同一的,自我的发展有连续感和相同感 (3)自我所设想的我与自我所觉察到的他人眼中的我是一 致的。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怎样→我要去哪里→我怎样去 那里
意识状态——中层(潜意识中可以被召回的部分)

林崇德版《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林崇德版《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 • • • • • • •
这阶段未满足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出现的个性特征: 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 不相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 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 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 经常做出不恰当的道歉。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 ,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理论的主要特点
– 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 成的过程 – 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 发展进程
– 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
基本观点 1/4
•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 ,一个人在出生时还是一个未分化的普遍 体,在生长过程中,普遍体体验着生物的、 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发生的顺序,并按一 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 埃里克森未曾受过正式的大学教育,1927年 在维也纳一所新型学校授课,同时进精神分 析研究所受训,并接受A.弗洛伊德的分析。 • 1950年,他的重要著作《儿童期与社会》一 书问世,并于1963年再版。他在此书以及后 来的一些著作中,清楚地介绍了一个关于儿 童发展的崭新学说。
• 1951年后,他回到马萨诸塞州里格斯失调青年治疗中 心工作,在发展他的思想体系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自 我同一性”问题。 • 后来他把有关同一性概念及有关理论总结在《同一性 :青少年与危机》(1968)一书中。 • 他的著作还有《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 究》(1958)、《领悟与责任》(1964)、《甘地的真理 :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1969)、《新的同一性维度 》(1973)、《杰斐逊演讲集》(1974)、《同一性与生 命周期》(1980)等。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流派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流派

合起来的过程,所以又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Leng Y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二)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一个从出生到死亡,人格的发展经
历了相互连续的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种确定
的危机为其特征。一个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大 下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而如果危机不能解决 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或情绪障碍。
Leng Y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⑵代表性观点与人物: ①皮亚杰 •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图式、顺应、同化、平衡)
•影响发展的四种因素:
机体的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②我国学者 •遗传、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内部成熟和遗传引起的,如弗洛伊德、皮亚杰的理论
Leng Y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过程)
(一)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2、与此相关的两个概念
①转折期 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心理运动的矛盾激化, 从而导致心理急剧发展或有较大变化的时期。 ②危机期
Leng Y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里克森—心 理社会发展阶

老年期 自我完善对失望(50岁——死亡)
▪ 如果个体顺利地度过了前七个阶段,回顾一生,感到自己的一
生丰富而充实,富有创造性,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圆满的 (自我完整感),因而不会惧怕死亡。
▪ 反之,个体就会惧怕死亡,因为感到自己一生没有实现任何
重大目标,因而产生绝望感。
▪ 如果个体获得自我完整超过绝望,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否
▪ 3. 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之于性本能,致
使其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事实在 上升到理论时变成了谬误。
埃里克森--心 理社会发展阶

婴儿期 基本的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 —2岁)
▪ 如果养育者能以慈爱的和贯常的方式满足儿
童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否 则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 基本的信任>基本的不信任,则危机得到解
一阶段是“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
▪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获得了积极同一性,个体就会形成忠实的品质。
否则就形成不确定性。
▪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 自我同一性: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体未来的目标”
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那里后的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指 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的生活目标的意识。
得正常,个体从自私的、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 变成有选择异性配偶能力的、有能力抚养子女的现实 的、社会化的成人。
对人格发展观 的评价
▪ 1. 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
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
▪ 2. 人格的三个部分:伊底、自我和超我,它
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 发展中人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 之间的矛盾斗争。
▪ 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
就会形成健康的独创性意识,形成主动性;如果 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 缺乏自信,并由于缺乏自主性而容易产生内疚感。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超过内疚,就 会形成目的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自卑感。
埃里克森—心 理社会发展阶

学龄期 勤奋对自卑(7——12岁)
则就会形成失望和无意义感。
▪ 八个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
▪ 1.这八个阶段的次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
逾越,次序也不能颠倒。
▪ 2.每一个阶段就有其必须解决的危机,危机解决得好,就会
形成增强自我力量的积极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削弱自我力量 的消极的品质。
▪ 3.前面阶段发展的好坏会影响到后面阶段发展。
展理论
同化
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 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 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 图式最先来源于先天 遗传。
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 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 中,以加强和丰富主 体的动作。
顺应
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 整原有图式。
平衡
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 两种机能的平衡。
皮亚杰 认知发 展理论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因素
决,形成希望的品质(merit);
▪ 反之,危机没有得到解决,则导致恐惧和绝
望。
埃里克森—心 理社会发展阶

儿童早期 自主对羞怯和疑忠(2——4岁)
▪ 儿童形成各种技能(走、爬、推、拉和交谈),
儿童将这些能力用之于各种物体,也用于控制和 排泄大小便。
▪ 如果父母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精心控制儿
童的行为而又不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 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 怯。
二、理论
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的发展观 ▪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 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人格发展阶段 理论
▪ 性本能(泛性论)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他以动欲区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动欲区, 它是发展的每一个特殊阶段刺激和快感的最 大的源泉。
▪ 本我-快乐原则 ▪ 自我-现实原则 ▪ 超我-至善原则
▪ 没有同一性的人,就会担心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
丧失自我。这种人就会离群索居中,捕鱼他人建立密 切关系,从而产生孤独感。
▪ 如果个体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亲密感超过孤独感,
就会形成爱情的品质。
埃里克森—心 理社会发展阶

成年中期 繁殖对停滞(25——50岁)
▪ 如果个体形成了积极同一性,并且过上了富
有成效的幸福生活,就会试图把这一切传给 下一代,或直接与儿童进行交往,或生产和 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财 富。“繁殖”包含有“生产”与“创造”的 含义,体验关怀的实现。没有产生繁殖感的 人就会产生停滞感。
▪ 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必
需的专业技能。学校特别重要,社交技能的习得特别重 要。
▪ 儿童如果在这一阶段“体验到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
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就可以获得勤奋感,即满怀 信心地同别人一起为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
▪ 生活中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充满爱意的关注和鼓
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
皮亚杰 认知发 展理论 儿童心
理或思维发展 的四个基本阶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并适应外界 环境,其智力处于感知运动水平。
▪ 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 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
斯金纳发展心 理学理论
▪ 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强调塑造、强
化与消退、及时强化
班杜拉社会学 习理论
▪ 自我增强,主动学习观察与模仿
维果斯基 心理 发展观
▪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1.强调工具和社会环境的作用,明确提出教
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 2.最近发展区思想 ▪ 3.提出内化学说
皮亚杰 认知发 展理论
励,是儿童获得勤奋感的必要条件。
▪ 如果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同伴)嘲笑他或对他漠
不关心,儿童就不会获得勤奋感,就会产生自卑感,就 会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成员丧失信心。
▪ 在这个阶段,儿童如果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
地位,而忽视生活其他重要的方面,也不利于人格的健 康成长。
埃里克森—心 理社会发展阶
▪ 如果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就会导致同一性混乱或形成消极同一性。
▪ 同一性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 消极同一性:形成与社会目标相背离的同一性。
埃里克森—心 理社会发展阶

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18——25岁)
▪ 只有建立了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
热烈地追求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爱就是与他人的 同一性融为一体。
▪ 如果自主性>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反之就
形成自我疑虑。
埃里克森—心 理社会发展阶

学前期 主动对内疚(4——7岁)
▪ 儿童更多地进行各种运动,更精确地使用语言,
想象力更加丰富,这些技能使儿童能够萌发出各 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儿 童检验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哪些是允许做的, 哪些是不允许做的。
将人格发展分 为五个阶段
▪ 口唇期(0——1岁) 动欲区是嘴
▪ 肛门期(1——3岁) 动欲区在肛门区域,这一阶段儿
童接受排便训练
▪ 前生殖器期(性器期)(3——6岁) 动欲区在生殖期
区域
▪ 潜伏期(6-11岁)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如学习、
体育和同辈团体的活动),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 趋势。
▪ 青春期(生殖期)(12-20岁) 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
▪发展的实质与原因
▪ 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
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 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 应,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 正原因。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 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是同化,二是顺
应。
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图式
皮亚杰 认知发

青年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 这一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儿童懂
得了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在这一阶段,儿童必须仔细思考所积累的 所有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种生活策略,如果这样做 了,就获得了同一性,就长大成人了。
▪ 但这个阶段是寻求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这
▪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 达到守恒。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其 智力活动处于获得概念稳定性,进行逻辑思维阶段。
▪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 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
出假设,凭代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其智力活 动达到抽象思维阶段。
止,而埃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扩展到八个阶段, 贯穿人的一生。
▪ 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里克森认
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 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华生发展心理 学理论
▪ 1.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环境和教育
的作用。
▪ 2.在怕、怒、爱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反
应基础上的条件反射。
弗洛伊德和埃 里克森心理发 展观的区别
▪ 1.弗洛伊德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仅是本我
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 智的力量。
▪ 2.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囿
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而埃里 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 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 3.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