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学习资料
《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精选5篇)
《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精选5篇)《老人与海》2000字篇1我不敢说我懂得什么可称之为名作,也不敢妄自评论一部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因为时间自会交出答案。
但我所以为的佳作,是平淡而深刻的。
无需诗歌词曲般的丽句清词,亦不必独树一帜,自领风骚;或是一句话,或是一种情,能激起人内心的一份感触,留给人心中一份思考,于我而言,作品便有了最独特的含义。
无疑,《老人与海》即是一个扎根于我心中的故事,它用最平实的语言,却带给了我最深刻的思考。
并没有如以往对这个故事进行描述,因为任何的概述在这个平凡的故事面前,仿佛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也许因为它仅仅就是一个老人,一条鱼,和一片海的故事吧。
老人圣地亚哥和海明威在我看有几分相似。
年少的海明威进取好胜,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但时光却无情地消磨着他的精力和创造力,让那个活泼开朗的少年的影子,逐渐离他而去。
如同84日没捕到鱼的圣地亚哥,面对讥笑与嘲讽,他却执着的相信,相信自己,也相信生活。
老人圣地亚哥这个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品质恰是海明威最为欣赏的,换个角度而言,老人圣地亚哥的坚强不屈,正是海明威对自己的期待以及他所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的英雄,是他用笔尖刻划得他渴望追逐的自己年少时的影子。
当然,若只是单纯地刻画圣地亚哥的坚毅,那《老人与海》却决计达不到其如今所达到的高度,因为这样的人物形象,无疑是单调而不完整的。
圣地亚哥“硬汉”的内心,也会有柔软的一面,那就是对真诚的友谊和世界美好事物的向往,而这正是海明威画龙点睛的一笔。
故事里老人唯一的朋友就是小男孩,他们两人相亲相爱,相互依存,相互照顾。
当老人在捕鱼时,他曾几次叫小男孩的名字,足以证明小男孩可以给老人信心和力量。
同时,对大马林鱼,老人的情感也是一直在变化的。
刚开始老人兴奋于他终于可以结束他的噩运,用这样一条大鱼为他赚很多钱;然而,渐渐地,老人被马林鱼的智慧和毅力所打动,甚至感动,他深深为马林鱼的死而感到难过,或许在他心里,马林鱼俨然成为他在大海里的伙伴与依靠。
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5篇
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5篇导语: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多读书,读好书早已成为每一个人的心愿,读书能增强表达效果,使读者思索、回味文章的思想内容。
《老人与海》这本书塑造了一个硬汉形象——一位叫做桑地亚哥的老渔夫。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老人与海》名著读后感文章,供大家参考。
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1我读过许多书,它们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本书,让我体会很深,它就是著名作家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这本书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做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将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再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他用尽了一切手段来反击。
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尽管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
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以前,我做什么事只要有一点不顺利,就会退缩,有时还会说上几句垂头丧气的话。
在学习上,我只要有几次考试不是很理想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考不到好成绩。
《老人与海》中,主人公与鲨鱼搏斗,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桨把上乱扎。
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
短棍也丢掉了,他用舵把来打。
这本书揭示出的真理,不就说明了人无论怎样,最怕的就是没有信心。
信心就好比是汽车的马达,是人前进的动力。
如果你做一件事有了信心,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这本书中主人公充满信心、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是我所缺少的吗?自从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上不再因为一两次不顺利而失去信心,而是越考不好,就越要考好。
在期末考试的那一天,上午的两门功课成绩,我没有班里的某一个同学好,但是我并不服输,反而信心倍增,决心打一个翻身仗。
下午的语文考试,我做每一道题目都格外仔细。
果然,我语文考试是班里的第一名,总成绩上,我也是第一名。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通用15篇)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老人与海的读后感(通用1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人与海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1《老人与海》不是一篇教导人们如何实现灵魂和谐的小说,而是一种探索和追寻。
老人希望用海上的渔猎经历寄托自身价值的超越。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无疑这正是海明威的价值观——被捕杀的大马林鱼的生命是老人的牺牲品,大鱼和老人又一起成为鲨鱼的牺牲品,而鲨鱼最终会成为大自然的牺牲品。
这是海明威式的固执的悲观主义情结的反映。
如果生命意味着一场牺牲,人类只能无能为力。
这本书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
古巴的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
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老人虽然失败了,但他在与鱼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常的毅力和勇气,表现了一种不可被征服的精神上的胜利,他可以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书中通过对老人与鲨鱼斗智斗勇的场面,描写细腻,引人入胜。
作者从多个角度描绘了鲨鱼的凶狠狡猾。
老人拼尽全力为了保住自己好不容易捕到的一条大马林鱼。
充分体现出老人无畏精神。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2这样度过了48天,好不容易才钓到一条大马林鱼。
因为老人掷叉时扎到大马林鱼身上留下了一圈圈血液,让鲨鱼闻到跟了过来,老人尽管奋力与它们搏斗,可最终还是寡不敌众,让鲨鱼吃了大马林鱼,只剩一副鱼骨架。
而老人依然将它拖了回去,且在途中没叹一口气。
读完后,我若有所思。
老人那么大年纪了,却还有一颗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的心。
屡遭挫折却没有灰心;而我一遇到一个小小的难题或一次漫长的等待,就哭爹喊娘,或者直接放弃,都不敢去挑战困难,面对现实,这和书中的老人相比,那相差何远啊!作者海明威在书中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
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左右6篇
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左右6篇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1近日到朋友家拜访,谈笑风生之际又听到一阵耳熟能详的旋律——老人与海。
想不到这部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作竟被编入了流行歌曲之中,说不清是讽刺还是宣传。
说到《老人与海》,我曾涉猎过一番,当时觉得枯燥无味,不知所云也。
现在细细回想倒也有几分滋味。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老渔民出海,与一条鱼王较量了几个昼夜的故事。
有人可能会问,这分明是老人与鱼王的故事,怎么会是老人与海?实际上,老人傍海而居,数十年来靠海养育,鱼王生于大海,也将逝于大海,老人与鱼王之间正是有着大海所凝成的千丝万缕联系。
另一方面,鱼王的足智,勇猛,以及对人类的了解不正是代表大海吗?它是波塞冬的密使,一次次与人类较量。
鱼王就是海,海浓缩成了鱼王。
一叶小舟,一根鱼竿,几桶淡水,几袋鱼干。
老人带着这些踏上了征途。
而这次,他遇见了鱼王。
与其说老人与鱼王是猎手与猎物的关系,倒不如说是两个老对手。
他们具有除了射击外一切狙击手的优点——聪明,警觉,耐心,毅力。
隔着深蓝的海水,一头是老人,一头是海。
他们之间看不见,听不到,只有那一条在海水中若隐若现的鱼线相连接。
就像古时大夫的悬丝诊脉一样,他们通过这条鱼线来了解对手是生是死,感觉对方的呼吸,心跳。
他们在等待。
海在等待老人知难而退,老人等待海放开它的密使。
在波涛澎湃的大海上,他们心如止水,只有对方的一阵躁动才会使他们的心中泛起一丝涟漪。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
呼—吸—呼—吸……也许他们之间只能听到这些吧。
老人默默牵着线,用他那颤抖的,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抚着海。
此时他在想什么?他心中是否打响过退堂鼓?他这样坚持只为一个不明生死的结局,值得?我想,老人与海都在感叹吧,感叹这世上有这样的人,这样的海。
人生之最大快事,莫过于棋逢对手。
在人生的棋局上,老人与海的遭遇,又造就了一盘精彩的对弈。
没有调虎离山,没有引蛇出洞,没有战场上的铁蹄铮铮,有的只是一份艰守,一份等待。
老人与海的情节恐怕只有老人与海才知道吧。
读老人与海有感2000字3篇_读后感作文_
读老人与海有感2000字3篇读老人与海有感20xx字1首先就是人的自信。
桑提亚哥连续出海八十四天了,一条鱼也没捕到。
可是,“那双眼睛啊,像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
”原先跟随桑提亚哥出海捕鱼的小孩,谈到他爸爸把他叫到别的船上去,说道:“他没多大的自信。
”“是的。
”老头儿说,“可是我们有,你说是不是?”桑提亚哥的自信是绝对自信,是不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自信,是不用与他人比较的自信。
在桑提亚哥的生存哲学中,即使遭遇到了极点的背运,人也只能自信。
人活着,唯一能确定的必然,就是走向死亡。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必然的东西可以依靠。
既然人是靠偶然活着的,那么支撑人生存勇气的,就只有自信了。
如果丧失了自信,在持续那么多天的背运之后,桑提亚哥还有勇气和毅力出海捕鱼吗?因此人活着就必须自信,不自信是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
正因为桑提亚哥有着绝对自信,他对小孩被叫走,表示了完全的宽容和理解。
在这里,海明威展现了自信与宽容之间的联系。
《老人与海》的主要篇幅,是描写孤独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在茫茫大海上和大马林鱼和各种鲨鱼纠缠、搏斗了三天三夜的经历。
通过海明威淋漓尽致的描写,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桑提亚哥与命运作殊死抗争的悲壮与崇高。
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是一副十八英尺长的鱼的骨架,骨架上唯一完整的是鱼头和漂亮的鱼尾巴。
从物质上来说,老人搏斗了三天三夜的结果是失败了;但从人的精神、从人的自信自尊,从人勇于和命运作竭尽全力的抗争来说,桑提亚哥取得了胜利。
说到底,人的真正胜利也只能是精神的胜利。
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赢得我们崇高的敬意。
而只有精神和气魄的胜利,才使我们感动,才使我们和追随老人的孩子一样,为他的悲壮落泪。
人与海读后感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灵魂”,当你阅读一本书时,自己也就在不知不觉当中,陷入了那个书中所构想的世界。
因为书所有的“灵魂”不同,自然那个所构想的世界也不一样。
而我所指的“灵魂”,就是每本书,其自身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愿望。
《老人与海》读后感(通用10篇)
《老人与海》〔通用10篇〕《老人与海》〔通用10篇〕《老人与海》1寒假里,我看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许多道理。
书中主要讲了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渔夫,捕鱼技术很好,常常能捕到味道鲜美的鱼。
可是有一天,他出海捕鱼时,一条鱼都没有捕到,他一连撒了好几次网,都一无所获,他沮丧地回到了家。
接连几天,他都没有捕到鱼。
他到酒馆去喝酒时,有人嘲笑他:“我说圣地亚哥,你怎么了,几天都没有捕到鱼?”但圣地亚哥没有气馁,每天还是坚持打鱼。
圣地亚哥连续84天都没有捕到鱼,直到第85天,他终于捕到了一条超大的马林鱼。
可是,一群饥肠辘辘的鲨鱼盯上了他的马林鱼。
老人与鲨鱼进展了殊死搏斗,但最后只带回了一副宏大的鱼骨架。
从外表上看,圣地亚哥失败了,他的马林鱼肉被鲨鱼吃光了,但实际上他是成功的,无数人被他英勇,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打动。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难。
有时想到放弃,不想再坚持下去。
前几天,我就因为觉得学毛笔字辛苦,觉得自己写的毛笔字不好看就想放弃。
这时,我想到了圣地亚哥,觉得很惭愧,心中暗暗鼓励自己要认真学习,坚持下去。
书中说道:“人可以被摧毁,但不可以被打败。
”坚持不懈,你一定会成功。
《老人与海》2经过一星期的坚持,我最终读完了《老人与海》这本外国名著。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入印象,使我无法忘记它。
这本小说主要写了一位老人单独在海上打鱼。
他钓到了一条大鱼,把鱼头和上半身绑在小船边上。
可是他遇上了鲨鱼,老人使出了浑身解数和鲨鱼搏斗,鲨鱼把能吃到的鱼肉都吃了却还有800磅左右。
看了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位普通而又可敬的老人使我深深的懂得了:“做人不应当被任何困难所压服,应当尽自我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桑提阿果爷爷的硬骨头精神实在令我佩服。
每当我读到爷爷与鲨鱼进展剧烈的搏斗时,我的心境不知是要紧张还是要为爷爷担忧,可是爷爷,总是坚持着乐观的精神去应对一些极大的困难。
《老人与海》读后感(通用20篇)
《老人与海》读后感(通用20篇)《老人与海》读后感(一)《老人与海》是我最近阅读的一本书,主要写了一个生活在海边的老渔夫,生活在一个非常简陋的小茅棚里。
老婆也死了。
有一天,老渔夫出去打鱼,可连续打了八十多天,连一条鱼也没打到,然而他并不灰心,决定再次出海,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拼尽了全力捕到了一条巨大的鱼。
但筋疲力尽的他又要面对一条条凶猛的鲨鱼。
他用尽了最后一丝的力量与鲨鱼对抗到底!最终,鲨鱼只剩下了残骨。
这残骨足以见证老人的伟大。
我和这位老人比起来,我就自知羞愧了,我平时连只小小的螃蟹都不敢动,更何况一条条巨大的海鲨呢?于是,我决定以后一定要向这位老人学习,将他讲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刻在心中,这句话将使我的一生开始便得有意义。
我们要学会坚强,有着一种敢于拼搏的精神。
不灰心,不放弃,紧紧抓住希望,哪怕成功的机率不是很大。
只要努力,成功就会离你不远。
《老人与海》读后感(二)近日,我从书店得了一本好书。
书名是《老人与海》。
它讲述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老人常年独自在个打鱼。
有一次他掉到了一条大鱼,但是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成群的鲨鱼。
为了保住这条大鱼,老人使出了浑身解数和鲨鱼搏斗,只可惜没能成功。
鲨鱼把能吃的肉全吃完了。
结果老人拖回去的只是一副大鱼骨架。
海明威成功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永不言败的老人。
虽然老人没能得到一条完整的鱼,但是,在这捕鱼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更多。
我亦为此深深地惋惜,但同时也被老人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所打动。
在面对成群的鲨鱼时,老人没有退缩,没有畏惧,而是勇敢地扞卫着自己那一点点“领土”其实他本可以丢下那条鱼,安然离去,但是他没有。
或说一开始,老人就可以放弃抓住那条鱼。
捕鱼过程中,老人有很多次就快撑不下去了,也差点丢掉自己的命,但他没有因此退却。
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
《老人与海》读后感(三)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许多本书,《一千零一夜》等,其中有一本令我难以忘怀,这本书的名字叫《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通用9篇)
《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通用9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精选9篇),欢迎大家分享。
《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篇1昨天晚上,《老人与海》看完了,这本书翻开无数次,但一直没有坚持看下去,直到近一个星期吧,每天午睡及晚上睡觉之前看会儿,本身就几万字,所以很快的就看完了。
说不出具体的感受,只是对老人的勇敢坚韧、顽强不息和作者海明威的文笔娴熟、情感细腻佩服得五体投地。
书的内容很浅显,描述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
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
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
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
然而许多鲨鱼跟踪血腥味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
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
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
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由于内容简单,估计现在应该列入小学生的必读课本目录了。
对我而言,毕竟有感触的是以下几点:首先是了解原来鱼是这么钓的。
在我有限的思维里,捕鱼就是船开出去,然后网撒下去,船再继续前行,等差不多了就把网收上来。
虽然自己身在海边城市,但真的压根没关注过捕鱼这事。
结果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原来钓鱼还需要这样“斗智斗勇”,不是靠简单的蛮力,网放下去再拉上来就行的。
钓鱼既要了解鱼的品性,还要掌握风向、洋流,以及如何用手测量船的速度,并且在鱼上钩后,鱼竿不能简单的保持原样不管不问,而是要想办法怎么把受力匀称到整条船,否则船容易倾覆。
关于老人与海的读后感(精选26篇)
关于老人与海的读后感(精选26篇)关于老人与海的篇1这个寒假我读了美国著名小说《老人与海》,这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看完之后我十分敬佩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只要有了坚持不懈的精神,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
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
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
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我们都叫苦连天。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
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
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在读到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可以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
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的时候,我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
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斤斤计较。
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
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
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emergency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精选17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人与海》2000字读后感(通用15篇)
《老人与海》2000字读后感(通用15篇)《老人与海》2000字读后感篇1蓝的有些发黑的大海上,已经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老人圣地亚哥,在第85天收到了来自大海的恩惠——一条比小船还长的大马林鱼。
却在归途中不幸遇到鲨鱼群,老人奋力搏斗,过程惊心动魄,最终大马林鱼只剩了一堆白骨,老人最终又一个人回到了海岸。
这样的结果不禁让人扼腕长叹!老人失败了吗?老人在这场搏斗中,每取得一点胜利,就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最终还是失去了辛苦所得。
他的失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失败,面对命运的捉弄,他没有臣服,而是奋起反抗,与命运进行了殊死搏斗。
虽然失去了战利品,但他的精神像一座大山一样屹立不倒,不曾被打败过,就像文中说到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在这样的精神面前,胜利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老人不屈的灵魂,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超越。
海明威曾这样说:”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今天的读书让我想起与这本书相关的两件事。
一件是我高中第一次读这本书,那时候,高中还没有图书馆。
暑假,语文老师布置了作业,挑选一个名著读并写读后感,我选的这本,因为这本书最薄。
忘记了当时读后感是这怎样的,唯一确信的是没有一点儿震撼,觉得好无聊,一个老头在海上80多天,然后回来了,就这么个故事,有啥意思,真不如鸳鸯双气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的西游记。
不过,到后来回忆起高中的那段时间,这本书成为我唯一拿得上台面的一部名著。
也成为了我第二件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件事是进了大学,军训完,考了英语,重新分班,系里找了中文系的老师考考我们的文学素养。
那个叫王东成的老师面试的我,问我读过的文学名著有哪些?我编了一些,重点突出了老人与海。
看得出,王老师还是有些高兴的,要我说出这本书为什么好,或者著名的话。
我愣住了,稻草人终究只是摆设。
《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通用24篇)
《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通用24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欢迎大家分享。
《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篇1《老人与海》是世界著名的硬汉作家、美国20世纪上半叶最有才华的“天才小说家”海明威的一部代表力作,其使作者获一九五三年度普利策奖金,并由于该作品的成就而使海明威荣获一九五四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写了一个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但每天都满怀信心,准备充分,终于在第85天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是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精疲力尽后,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
在归程中一再遇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的简单故事。
这应该是在写一部多磨难的人生历程。
人生中不乏有长达“八十四天”的不如意,不得志,但终究会遇到好运的,“会钓到大鱼的”,否极泰来嘛!可一旦所谓的幸运到来之后,将会有更多的挑战或不幸接踵而来。
首先是幸运的突如其来,本身就可能预示着某种不祥;其次是众生的嫉妒和纷争。
也许有许多人并不希望你成功的,并不希望你“钓到大马林鱼的”,虽然他们自知自己并非能钓到如此大的“鱼”,也许只有在被老人征服的大马林鱼面前他们才胆敢肆意妄为。
坚强的不服输的老人当然要与他们斗争、拼搏。
最终他们得到了他们应得到的,他们也失去了他们所没有准备失去的。
可是老人又得到了什么呢?是那一副空脊骨吗?好像不是。
但老人也坦然了:毕竟,我是把大马林鱼钓到了,我是把鲨鱼们一一赶跑了,我是活着回来了,我想我是胜利的,我也是幸福的,我该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
这又何尝不是一部事业奋斗史。
你由于有远大的志向而几十日、几十年一晃而过,应当说是什么也没有得到。
但终有一天,你抓住了你该抓住的那一条生命线——大马林鱼。
《老人与海》读后感(10篇)
《老人与海》读后感(10篇)《老人与海》读后感1这是一本非常深刻的书,里面的内容也很符合我的口味。
一位老人常年独自在海上打鱼。
有一次,他钓到了一条大鱼,但是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成群的鲨鱼。
老人使出浑身解数和鲨鱼搏斗,可鲨鱼把能吃的肉全吃完了,老人拖回家的只是一副大鱼的骨架。
这就是《老人与海》。
老人没有被任何困难压服,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
”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感动着并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我十分喜欢书中的老人。
他勇敢、自信、自强。
我心目中的老人是这个样子的:有一把大胡子,一件夹克衫、一顶黑色的渔夫帽和一条破旧的裤子,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
《老人与海》读后感2《老人与海》的故事很简单,写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景下,最终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了,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可想而知,这需要多大勇气和多强的意志啊!但在归程中一再遇到鲨鱼的袭击,于是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但最终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可是他这种坚持不懈,自信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虽然老渔夫没有把完整的马林鱼拖回海岸,在别人眼里是失败的,可是实际上他是成功的。
俗语道:不以成败论英雄,他那坚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不比英雄的行为逊色,他将成为经历磨难而战无不胜的巨人,值得每个人倡导。
古时的愚公移山,他明知开山绝非易事,也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仍坚持带领子孙后代来开山。
最终感化天帝,命山神搬走了这几座山。
还有“水滴石穿”,“铁杵成针”,“冰冻三尺”等等,不都意味着“有志者,事竞成”吗?《老人与海》中有句名言:一个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能够被毁灭,但不能够被打败。
这句话衬托出了老渔夫的勇敢意志。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最重要的是要勇敢应对,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圣地亚哥是一个独自在大海里的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人,大海砺练了圣地哥亚,他不甘于失败,时刻都想从头做起,下面是XX整理的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范文一爱看世界名著的我,每每看到海鸣威的名字,会选择略过,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心理。
而长大的我自然不像小时候那么“挑嘴”。
也是直至这次看《老人与海》,我才忽然想起,自己曾脑补过这个故事。
和大家分享一下:老人出海,一不小心被鲨鱼吃进肚子里,奋斗数十日,终于从鲨鱼的肚子里出来了,并成功击败鲨鱼,然后拖着它的尸体回到岸上。
哈,别问我这个故事是怎么脑补的而来的。
也该庆幸当年考试没有涉及到《老人与海》这部世界名著,不然要写简介啥的,我肯定直接将上述这搬下来,就不知语文老师会怎么想了。
至于真的没看过《老人与海》的你嘛,下面有个简介,助你了解:老人出海已经很久没钓到鱼了,上一次钓了一段时间的大鱼,是在没钓鱼后的85天。
人似乎都有些迷信,待又到一个长达85天没钓到鱼的日子时,老人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钓到鱼,并且他也坚信今天自己一定能钓到大鱼。
后来在他的坚持下,果真有条前所未有的大鱼上钩了。
鱼很大,都不知拼搏了多久,老人才“征服”了这条鱼。
然而大鱼的血在海中扩散,引来鲨鱼的追逐。
老人只好继续拼搏,待他回到岸上,钓回来的鱼只剩下骨头了。
这本书,看着还是蛮震撼的,无法忽视的是作者海明威对老人捕鱼这过程中的笔墨挥洒,看着他的文字,自己仿佛就站在上帝视角,看着老人是怎样与鱼拼搏。
而最最最“袭击”到我的,是老人的坚持,还有那淡淡的孤独感。
坚持在汉语中有坚决保持住或进行下去的意思,用我渣渣英文来说就是keep and go on。
如果是一件轻轻松松能完成的事,绝称不上坚持,因为它没有“保持”和“进行”;而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是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做着的,不用怎么费力就会去做,你也不会说你是坚持在做某件事。
而这坚持里,也包含着深深的孤独感。
有句老话“如果你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如果想走得远,就一块走”也是这个意思。
老人在捕鱼期间,不断重复的一句话就是“如果那孩子在,我……”,这是他让自己没那么孤单,坚持下去的一个支撑点。
忽然想起前端时间看的《火星救援》,男主一人在火星上待了那么多天,边看也边觉得孤独。
两者不一样的是,《火星救援》的男主是个逗逼,他会自娱自乐。
而《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则真的从头到尾都给我感觉到这种坚持的痛苦,却也震撼和触动到我。
坚持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减肥、想背英语单词……通常想要坚持做一件事,我们会上网去搜一下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或者他们是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让自己坚持下去。
然而,就拿我自己个人而言,我并没有因为看完那些人是怎么做的,而也和他们一样坚持下去。
很简单,我坚持着的时候觉得累了就放弃了,用语文作文来说,我就是没有恒心和毅力。
可如果换个角度,事先我知道了这“坚持”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痛苦”,你做了后也未必能怎样呢?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因为我做前我就预料到它的难,可因为某种原因我还要继续做下去,这本书便会成为另一种“打鸡血”。
我在坚持的时候会想起老人是怎样的,而自己的坚持也没老人的坚持那般痛苦那般难,那为什么我做不了呢?而不是看着网上那些人是怎么坚持而自己又坚持不下去后,自暴自弃地想“我就是没恒心和毅力的啦”这样。
一个不屈不饶、毫无任何优势的老人他能拼尽自己的全力去做一件事,而正直青春年华的我们又为何不能?如果你想坚持做些什么,如果你没看过《老人与海》,请先去看看。
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范文二海明威说,“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
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卡夫卡说,“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
”谁更像英雄?当然,海明威。
没有比这两位更天差地远的了,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如同向世界发表宣言,卡夫卡私下里独自沉吟。
海明威总是在户外,满世界寻找挑战和刺激,卡夫卡则蜷缩于仿佛不透阳光的室内,孤灯独对。
说海明威居然想到卡夫卡,唯一的理由大概是:当年我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内邂逅了这两位。
是念大二、大三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个对西方现代文学如饥似渴、狼吞虎咽的时期。
只要有译本,逮着什么读什么。
西方古典文学,“文革”前出版过不少,译界此时奋力填补的空白,但至少给我带来更大震撼的,乃是当代作家。
“现代”、“当代”界限不明,时间不是唯一,关键是不“古典”,读多了不难以意会之。
饕餮之中,不会有多少人心中有一清晰的年表,众多的西方作家在我们的阅读中狂欢,历时性变成共时性。
《城堡》、《永别了,武器》中译本皆是上海译文1980年推出,对我而言,两作家差不多等于同年同月生。
在此前后,《世界文学》(抑或《外国文艺》?)上读到过《变形记》,《老人与海》则也有了单行本。
所谓“同年同月生”远非事实:卡夫卡生于1883年,卒于1924年;海明威生于1899年,1961年开枪自杀,前者年长了十几岁。
然在我朦胧的意识中——就是说,从来未加澄清的“想当然耳”——二人的先后却是颠倒的,我以为卡夫卡是海明威之后的作家。
事后追认,我想当时有此模糊判断,大约只是因为,卡夫卡更陌生,海明威,则自我感觉,很能理会得。
仍以后见之明,我可以肯定,海明威之能够被我这样的读者无条件地接受,不像卡夫卡那样带来诸多困扰,写实手法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小说中的英雄主义——我在迟疑是否要去掉“主义”二字,因为即使在当时,我也感觉到此英雄非彼英雄,或者说,海明威“英雄”得不那么“主义”。
此英雄用海明威批评中的术语,应该叫作“硬汉”,“彼英雄”没那么明确,唯底子仍是我们所受的英雄主义教育。
没有英雄的世界是难以接受的,尤其是在文学中。
偏偏现代西方严肃的文学里不提供英雄,英难已然交给通俗小说去批量化生产了(其时颇受欢迎的阿瑟?黑利,小说里就总有挽狂澜于既倒的男一号),从卡夫卡到刚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索尔?贝娄(1976)、艾?巴?辛格(1978),都在“反英雄”。
海明威的秘诀——意义悬置“反英雄”好比当头一棒,让习惯英雄的读者晕头转向找不着北,固然在寻味其中的“深刻”,固然被其清醒震憾,但你不能指望习惯在英雄那里找到认同的人去向《变形记》里最终变了甲虫的格里高里攀亲戚。
当然,英雄也有时尚的因素,“高大全”式的英雄已是臭不可闻,甚至约翰?克利斯朵夫、于连(《红与黑》)、毕巧林(《当代英雄》)式十九世纪的西方英雄也已渐行渐远,这时候来了海明威,连同他笔下的硬汉。
海明威送来了别样的英雄,有道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英雄总是在与环境的对抗中高大伟岸起来,或是征服环境,或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拼个鱼死网破,决不肯和光同尘,随波逐流。
于连要“往上爬”,克利斯朵夫向市侩宣战,冲突在所难免,总归于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我不能说海明威的英雄行为当中已然抹去了这层因素,然比较起来,其特征不是与外部环境较劲——他们似乎是在和自己较劲。
从尼克?亚当斯系列到《永别了,武器》,到《丧钟为谁而鸣》,到《老人与海》,或隐或显,都是如此,狩猎、斗牛、捕鱼,外加战争中的冒险,都是在跟自己较劲。
而在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中,他的英雄获得了定格。
因为《太阳照常升起》等小说,海明威被视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从根底里说,他当然是。
既然是,“时代”在他的小说中自会扮演角色,马克思主义派的批评家不难从他的人物那里找到社会的意义。
但是海明威对此显然不在意,他的硬汉也甚少表现出“社会意识”——西方十九世纪小说中英雄在与社会对抗中的投入很难张见,不管外在行为是怎样,裹挟在怎样的时代潮流中,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游离,你可以说,“局外人”的因子,海明威那里也是有的。
在《老人与海》里,他干脆将主人公从“社会”放逐,或者说,从“时代”放逐,再怎么从周围人的态度中寻找隐喻,我们也拼凑不出一个“时代”、“社会”,我们面对的还是一个没有时间性的故事。
大海、马林鱼、鲨鱼,差不多就是桑地雅哥面对的全部世界。
于是乎“老人与海”似乎可以转换为“人与自然”了。
但是与天斗与地斗,《鲁滨逊漂流记》里的主人公让我们感到即便在孤岛之上,也有人气的蒸腾,鲁滨逊的意识里充塞着人的背景,海明威的世界却异常的清冷孤峭,没有“人”的存在。
所谓“迷惘”是人的附属品,意义缺失,才有迷惘,桑地雅哥远离人群,看上去没半点“迷惘”的影子,那是因为海明威将“意义”这玩意儿彻底地悬置起来。
没错,海明威式英雄的秘诀就是意义的悬置,而后,跟自己较劲。
用现今常见的字面,就是“超越自我”,也可以用现今运动员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自己和自己比”。
因此之故,某种意义上,我觉得那些“硬汉”有几分像传媒上常用以励志的体育明星,即使他们不是在公众的舞台上演出。
在迷惘中做英雄不易,我甚至有过怀疑,卡夫卡之后还有没有英雄?但海明威证明了,还可以有,虽说是带有存在主义意味的英雄。
“活在当下”应该是他们的口号,或信念。
跟自己较劲不是空对空地给自己打气——再用一个大词,“内在超越”总是对象化为“外在超越”,比如说,《老人与海》里桑地雅哥与马林鱼、鲨鱼的搏斗。
就像早先小说里的公牛、狮子一样,鱼们与其说是捕猎的对象,不如说是证明主人公勇气的道具。
英雄之为英雄,硬汉之为硬汉,当然因为他们身上充溢着勇气,而勇气是对怯懦、恐惧的战而胜之。
海明威崇拜司汤达不是没有理由的,除了简洁利落的文风之外,于连们的那股子英雄气肯定对他同样有吸引力——想想看,在是否将手放到德?瑞那夫人膝上的当口,在他犹豫着是否冒险闯入德?木尔小姐闺房之际,于连是怎样激励自己,一次次战胜了自己退缩的念头?不同处在于,于连的“超越自我”目标在出人头地,对桑地雅哥而言,“超越”本身就是全部的意义,就是目的。
大马林鱼是否全须全尾地拖回无关紧要,哪怕百孔千疮只剩一副骨架,那骨架也是勇气与意志招展的旗帜。
海明威式英雄——不怀疑,不认输桑地雅哥对怀疑主义有天生的免疫力,这是因为渔夫身份的设定,更是在给自己励志——海明威若有这方面的嫌疑也早已自己给屏蔽了。
海明威为自己驱除怀疑、廓清迷惘的努力是投入一次次的冒险,不管是投军参战,还是斗牛出海。
他也让笔下的人物在寻求冒险中获得“升华”。
全神贯注、心无旁鹜地投入每一次行动是“硬汉”们的特质,也是某种绝对命令。
桑地雅哥与自己的行动直接同一,他观看海面的动静,分析大鱼的反应,采取种种对策,包括自我激励,一切都围绕着他的捕鱼行动,具体,确定,毫不含糊,端的是“我行动故我在”,《老人与海》几乎就是由一连串的动作构成,虽然老渔夫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凡人,然用武侠小说中的术语,可称为另一型的“身剑合一”的状态。
这状态也就是人们常称道优秀运动员的理想比赛状态:摒除杂念,只想动作要领,眼中唯有当下的目标。
不能说桑地雅哥只有外在的行为而无精神活动,海明威虽然惯于放弃或回避意识层面的描写,却也不是一点不给机会,但他决不会让人物陷入无谓的玄想,倘若你看到桑地雅哥在与大鱼搏斗之际出现过片刻的恍惚(“他想,到底是它在拖我回去呢,还是我在拖它回去?”)你千万不要以为人物会进入庄生梦蝶式无益的联想(事实上接下来一句便是“如果我在前面拖它,自然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