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劳动经济学期末考前辅导概要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范围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范围导论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2.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是什么、为什么)第一章1. 劳动适龄人口(概念)2. 劳动力资源(概念)3. 劳动力需求(概念、理解)4 劳动力需求曲线(知道就行)5. 边际生产递减规律(掌握其内容、要会举例,总产量、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6. 边际技术替代率(概念、公式,要理解)7. 等产量线的特征与定义8. 生产者均衡(画图分析)9. 替代效应、规模效应(画图分析)10. 劳动力需求弹性(定义、类型)劳动力工资弹性劳动力交叉弹性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第二章1. 什么是劳动力供给(定义、三个方面的理解)2. 劳动力参与率(以笔记为准)(公式)3.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4. 劳动力供给弹性(概念、类型)5. 什么是效用重点: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6. 收入约束线(概念、斜率)7. 无差异曲线(定义、特征)8. 主体均衡(画图分析)9.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画图分析)10. 为什么劳动力曲线是向后弯曲的第三章1. 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概念)2. 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画图分析)3. 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收敛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封闭型蛛网(不用看图)4.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每段第一句话)5.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非均衡市场的原因6.自愿失业与非资源失业的概念第七章1. 宏观工资水平变动的因素2. 微观工资水平变动的因素(204页最后一句话)3. 工资指导线4. 什么是工资差别,掌握职业间工资差别)5. 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第八章1.失业(概念)什么是失业率2. 研究就业与失业的重要意义(材料分析)3 .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4. 凯恩斯就业理论5. 什么是就业结构6. 失业的类型(举例说明)第九章1. 人力资本概念2. 人力资本的形式3. 第一个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4.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5. 教育投资分析(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包括什么)6. 劳动力流动(含义、条件、影响因素)(以笔记为准)第十一章就业总量的宏观调控政策。
劳动经济学复习纲要 (1)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的概念: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P1)2、劳动力资源的概念: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P3)3、现实的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可以动用的劳动力资源。
(P3)4、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力的数量。
(P4)5、为什么说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P4)A、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
B、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和一种派生需求。
6、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包括:(P7)A、生产技术的假设B、组织目标的假设C、市场环境的假设D、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7、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P12)分为三个阶段:(P13)第一个阶段: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第二个阶段:这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第三个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8、劳动力需求弹性:即工资率变化1%,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
(P35)9、劳动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P35)A、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B、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C、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D、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E、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10、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公式(P37)11、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P38)12、技术进步分成三种类型(P41)A、希克斯技术进步B、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C、劳动密集型(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13、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P41)A、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
B、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1、劳动力供给的概念:(P56)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微型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3、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4、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6、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 = △H/△W > 0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8、家庭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9、交叉替代弹性:就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10、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1、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12、劳动力流动: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13、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14、前市场差别: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15、劳动力市场歧视: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年龄等,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doc
1•劳动力: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常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与失业者。
含义:①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②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③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④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 劳动力资源: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平均素质的乘积3. 劳动力的特点:①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②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征, 特征具有体现为:劳动力具有生命周期;劳动力形成周期较长;劳动者作为劳动力的载体,生命必须得到维持;劳动力有生理间歇周期;劳动力不能储存③劳动力的生产过程是生理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④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具有能动性4. 狭义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以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关系的组织形式5. 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内容包括劳动契约、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立法等6•劳动力市场:由作为劳动力市场主体的雇主与雇员、劳动力市场组织者所组成的,劳动力市场交易的最终结果,是雇佣双方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下自由选择后,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劳动力配置于工作岗位7. 劳动力市场的特点:①劳动力只能被租借或使用,劳动者本人不能被出卖和购买②劳动力所有者在市场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劳动力市场价格一般由买方决定③劳动力的价格不只是当时提供的劳动报酬,也包括人力投资应获得的报酬④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各种歧视8. 劳动力市场歧视:是社会偏见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反映。
含义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对某人或某部分人与生产率无关的个人特征的评价,种族和性别是两种最突出的9.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①实现劳动力资源趋优配置。
推动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使资源配置不断趋优②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就是实施各项措施的前提和关键③激发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④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10•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供求、竞争、价格机制共同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11•供求机制: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自我协调机制。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1、多选:在适龄人口总体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如残疾人、精神病人等都不算劳动力资源。
劳动年龄以外的未成年人和退休老人,一般不属于劳动力资源,但那些虽未达到劳动年龄而实际参加劳动的人,以及超过劳动年龄却仍在从事工作的人,也算作劳动力资源。
2、名词解释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3、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
(1)、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2)、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3)、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4、所谓的劳动需求是指在资本存在量不变,惟一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长期需求则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需求都是可变的,既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5、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的假设。
(2)、组织目标的假设(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3)、市场环境的假设。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6、简答:什么是交叉工资弹性和交叉工资弹性的类型?劳动力需求的两种类型,A和B,可以将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7、简答或选择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小的主要因素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法则之中。
(1)、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2)、产品需求弹性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4)、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体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8、选择:(1)、整个行业或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弹性要比单个企业的小得多。
(2)、资本的供给弹性越大,其价格的上升速率就越快,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的变通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劳动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劳动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一、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1.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供给者(劳动者)和劳动力需求者(雇主)之间进行劳动力买卖的场所和过程。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包括供求双方的交易和博弈,决定市场工资和就业水平的形成过程。
2.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的供给取决于劳动者的意愿和能力,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和就业机会等因素都会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力的需求则取决于企业的生产需求和效益,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将影响市场工资和就业水平。
3.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分工和地域分布,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会影响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和工资水平。
二、影响劳动力供求的因素1. 教育和技能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是影响劳动力市场供求的重要因素,受过高等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往往更容易找到工作,工资水平也会更高。
2. 移民和流动性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还取决于移民和劳动力的流动性,移民和流动的劳动力会对市场供求带来影响。
3. 性别和年龄性别和年龄也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劳动力往往具有不同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
4. 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和制度政府的政策和制度也会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产生影响,例如最低工资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都直接影响着市场工资和就业水平。
三、工资的决定因素1. 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边际生产力越高的劳动者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工资。
2. 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会决定工资水平,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工资水平会下降;反之,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工资水平会上升。
3. 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环境也会影响工资水平,经济的增长和通货膨胀往往会带动工资水平上升。
4. 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也会影响工资水平,竞争激烈的行业和地区往往会有更高的工资水平。
四、失业的原因和解决办法1. 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导致某些行业和地区的失业率上升,需要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来解决失业问题。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学科概述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包括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市场、报酬以及与劳动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劳动经济学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解决实际劳动问题,以及制定相关的劳动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基本概念1、劳动力市场:是指由劳动力供求双方构成的,通过劳动力价格的调节,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一种市场形态。
2、劳动力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对各类劳动力的需求量。
3、劳动力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
4、工资决定理论:探讨工资如何决定的理论,主要研究劳动力价格的决定因素。
5、就业与失业:就业人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或自愿性工作的人数;失业人数是指一定时期内没有工作,但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力数量。
三、重要理论及模型1、供需模型:该模型通过图形方式解释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工资的决定。
在模型中,工资上涨将导致劳动力需求增加,而劳动力供给减少。
2、效率工资模型:该模型认为,高工资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的收益。
这个模型对于理解工资决定的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3、工会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工会如何通过集体谈判来决定工资。
工会通过代表劳动者与雇主进行谈判,以增加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
4、就业与失业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就业和失业的动态关系,以及宏观经济因素如经济增长、政策变化等对就业和失业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通过对现实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实证研究可以提供对劳动力市场的深入理解。
这可能包括对工资差异的研究,就业趋势的研究,或者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影响研究等。
2、规范研究:规范研究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而不是“实际怎样”。
在劳动经济学中,规范研究可能于公平工资的标准,或者如何制定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3、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工具,它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篇:《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非自愿失业2.内部劳动力市场3.工作采购4.工资漂浮5.就业的统计性歧视6.结构性失业7.人力资本8.效率工资9.劳动力需求弹性10.劳动参与率简答:1.简述恩格尔定律,应用恩格尔系数法计算社会的最低工资标准。
恩格尔定律制一国居民所有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计算最低工资公式为:M =Z/N•S+T(Z为最低食物支出费用,N为恩格尔系数,(S为人均赡养系数,T为调整系数)根据国家营养学会提供的年度标准食物谱及标准食物摄取量,结合标准食物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最低食物支出标准,除以恩格尔系数,得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再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2.劳动市场的逆向选择表现。
在雇用前,雇主不知道谁的能力强。
雇主只好按照相同的工资招聘所有的雇员。
雇主为信息劣势方,雇员为信息优势方。
如果雇主降低工资,能力强的人就会离开。
随着工资降低,雇员人数在减少,能力结构发生变化,低效率的雇员所占比重越来越高。
3.简述发达国家在职培训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德国模式(双重学徒制):即员工的培训都在学徒期内完成,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在职培训的成本(企业承担直接培训成本,员工以接受更低工资的方式承担间接成本)日本模式:企业重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员工跳槽率低,因此员工的在职培训费用主要由企业承担。
北欧模式:在职培训费用主要由政府承担,尤其是对失业工人的培训费用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提供的自由市场模式(美国):企业提供正式和非正式培训,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技校提供脱产培训;学徒制;政府培训项目4.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P2335.简述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P1836.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P2267.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与库兹涅茨法则。
P190-1918.扎林斯基对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机械变动所概括的五个阶段。
P1979.影响宏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P268第二篇: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填空20×1’选择(单选&多选)10×2’ 名词解释5×3’ 简答题4×5’ 分析题3×6’&1×7’ 一.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有助于个人更好地理解个人职业发展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及其动态变化,从而更好地进行个人职业生涯决策,过上更美好的生活2.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内部劳动力市场,如招聘与甄选、晋升、薪酬设计、福利安排等,为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教学的分析工具3.政府对劳动领域的宏观管理需要劳动经济学分析与研究的支持二.亚当·斯密《国富论》:劳动是经济财富最终来源的首要因素三.人事管理经济学实际上是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力需求管理经济学”,即将经济分析方法运用于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内的供给行为---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四.稀缺性和理性是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稀缺性——即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难以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理性——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就各种的可能选择中,作出最有利于其目标之实现的最佳选择五.实证经济学——“是什么”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规范经济学——“应该是什么”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六.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研究项目立项数是研究方法最具体的体现其组成要素有:A.标题:项目的标题应该提出研究的主要重点,但标题不应该超出一定的数字B.情况说明:说明与研究项目有关的人员和组织的情况,以及与研究项目相关的其他类型的概要信息,如项目参与人员的姓名.头衔以及在项目中的角色C.问题识别和解释:描述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并为项目的目标提供理论基础.通常由两个步骤组成的程序可以对问题进行最好的描述:第一步对更广泛的问题领域作出一般性考察;第二步将注意力缩小到已得到详细展开的一般问题下的子问题,它在一个单一研究项目的资源约束内是可研究的.问题的陈述或理由是对立项书的普遍要求D.目标:明确指出本研究项目打算认识什么.发现什么和/或达到什么目的.目标,指明了研究的目的和用一个具体目标目录来得到很好的陈述.目标的合理性基于问题的陈述,并成为方法和程序的焦点E.文献评论:目的是为说明我们对项目所研究的问题已经有哪些了解.在详细的文献评论之前很难或者不可能充分提出问题和陈述目标.并非所有的立项数都要求有一个证书的文献评论部分,但是,如果不了解前任的研究成果,那么就无法从事研究F.概念框架:立项书中应该有一个标准的正是概念框架.分析是概念框架的最基本形式,这种分析运用了该项目所提出的特定的.研究问题的经济概念或其他概念G.方法和程序:描述研究将如何实现,它们直接来自目标,收到文献评论的直接影响,并受到概念框架的间接影响.方法和程序强调如何产生或收集数据.使用何种分析技术.程序中的先后次序以及经验估计的推导等问题H.参考文献:为立项书中所只用的资料来源提供证明,包括在解释.定义或证明问题中使用过的原始资料,文献评论中使用过的原始资料以及在概念框架.方法和程序部分中使用过的所有参考文献七.劳动力市场测量:指标与方法在劳动力市场测量体系中,测量指标与测量方法是确保有效测量的两大支柱:合适的方法确保”正确的测量”,而合适的指标则保证”正确的测量” 测量指标结构始终是劳动力市场测量的核心劳动力市场测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普查与家户抽样调查.企业调查.行政记录八.简要归纳我国劳动力市场测量的指标与方法在就业统计方面,我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包括经济活动人口指标,就业人员数目以及地区.行业.职业.企业类型的分布,就业人员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身份.户籍性质的结构性指标;在失业统计方面,除了城镇等级失业人数和登记失业率以外,我国在1999年及以后年份的《劳动统计年鉴》中均增加了关于城镇失业人员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失业前所属行业和从事的职业.失业原因及寻找工作方式的结构性指标.从2004年开始,我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增加了对城镇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统计.在工资方面,我国历年均对各种类型的单位进行详细的就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此外,我国的劳动统计中还覆盖到了消费价格指数.家庭收入与支出.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劳动争议.劳动保障监察.社会保障和工会工作等方面的指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我国劳动统计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五种:失业登记.”三合一”就业统计.人口普查.城镇劳动力调查以及其他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定期进行的零星专项调查九.新增单位生产要素投入与边际收入一单位的生产要素额外投入相联系的边际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多投入一单位这种要素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即边际产品(MP:marginal product);二是一单位实物产出所带来的收入变化,即边际收益(MR:marginal revenue)十.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P39企业通过调整劳动力需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其特点为:企业雇用的最后一个单位的劳动所带来的边际收入必然等于使用这个劳动所支付的边际成本,即MRP =ME十一.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处于卖方垄断地位的企业,其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但是在劳动力市场上确实完全竞争的,依然是劳动力价格的接受者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买方垄断企业在产品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则处于垄断的地位十一.长期的劳动力需求P43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W/MP =C/MP 公式左边,分子表示雇用一个单位劳动力的成本,分母表示增加一个劳动力所产生的额外的产出,因此W/MP 表示用劳动力来生产一个单位的额外产出所带来的成本的增加,同理等式右边则是运用资本来生产一个单位额外产出时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因此可得,在长期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企业同时对使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进行调整,从而使运用劳动力来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需的边际成本等于运用资本来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需的边际成本十二.希克斯--马歇尔定理: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富有弹性,无须大幅度提高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就能很容易地获得其供给量的增加;以其他生产要素替代该种劳动力很容易;使用该种劳动力进行生产的产品富有价格弹性;该种劳动力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很大十三.非全日制:正常工作时间少于具有可比性的全日制工作时间的工人非全日制供给的主要群体: 1.已婚妇女劳动参与率的提高2.退休后的老年劳动者3.高校学生“兼职” 4.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十四.市场工作—闲暇选择P69如果将实现同一效用水平的工作与闲暇的组合连接起来,便可以得到无差异曲线,它本质上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的两种物品的不同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因此也叫等效用曲线.它具有以下四点特征: 1.每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一个效用水平,距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2.对同一个人来说,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如果相同的工作和闲暇组合上有两条无差异曲线,就可能产生两种效用水平,显然是不合理的3.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也就是说,在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想要增加货币收入,就必须放弃一定的闲暇时间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左端陡峭,有段平缓,说明收入与闲暇的边际替代率随闲暇的增加而减少要想实现效用最大化就要求劳动者在赚取最高收入的同时消费尽可能多的闲暇.个体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偏好组合来实现效用最大化,即预算约束劳动力供给决策受到个体偏好和预算约束的影响,而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的切点,即是一个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劳动者选择的最佳工作时间十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会促使劳动者减少劳动力供给时间,更多地享受闲暇工资上升的替代效应,会鼓励劳动者增加工作时间而减少闲暇,从而获得更多的报酬十六.通过图形说明工资率上升时收入效应占主导地位的情况P70如果工资率提高,劳动者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情况下,也会获得比原来更高的收入.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在不改变劳动力供给的情况下获得了一笔”非劳动收入”.那么,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非收入劳动”的增加就会导致劳动力即使减少工作时间,仍可维持原有的收入水平,并且还可以多享受闲暇.如果原有的工作和收入已经可以为劳动者创造满意的生活,那么收入继续增加的结果就是劳动者用更少的工作时间就可以保证自己的满足感.此时,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占主导地位.如图十七.结合女性历史地位的变迁,运用两种替代效应的理论说明工资率变化对不同时期女性劳动者产生的影响,并作图示P7 十八.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在一些公司里,副总裁的工资比那些头衔不那么显赫的员工的工资还低?十九.对于危险性较高或是特别令人厌恶的工作,为了招收从事这些工作所需要的劳动力,方法主要有哪些1.强迫人们去做这类工作,比如军队征兵从事抢险救灾工作等2.诱导人们自愿地从事这类工作,比如通过提供补偿性工资来促使人们接受条件较差的工作等二十.职业生涯决策的生命周期理论1.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其生产率是不同的,这样才会产生所谓的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职业发展任务2.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生命周期的早年和晚年,由于工资较低,人们更倾向于从事闲暇活动3.个体在生命周期内决定何时开始工作要涉及某段时间内市场与家庭生产率之间的比较.当个体的市场收入能力高于家庭生产率时,人们会选择更多地从事市场工作;反之,则更多地从事家庭劳动4.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将会采取不同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二十一.高等教育投资P109如图,清楚地显示了两类人在收入上的差异.其中工资报酬六A反映了没有上大学的个体的工资报酬流,在本例中指18岁高中毕业后不去上大学而立即参加工作进入就业的那部分人;而工资报酬流B则反映了18岁高中毕业之后选择上大学的人一直到退休的终生工资报酬流.从图可知,上大学的总成本包括因为上学而放弃的收入和学费等直接成本,而净收益部分表示收入增量,也即接受大学教育和不接受大学教育的工资报酬流的差额.经过折现后,只有收入的增量大雨或等于上大学的总成本,个体才会选择接受大学教育.因此可得出: 1.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上大学的总成本降低,那么个体对于上大学的需求将增加;反之,如果上大学的总成本上升,个体对于上大学的需求将下降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上大学与不上大学的工资报酬流的差额增加,那么对于上大学的需求也将增加3.由于年轻人的未来工作时间较长,因此其收益的贴现值也将较大,所以相对于年长者而言,年轻人读书更合算。
2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
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绪论劳动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和企业劳动问题的科学。
有三种观点:1.研究的不是人对自然关系的本身,不是具体劳动的物质方面,而是与劳动的技术组织相联系的劳动的社会组织的规律性。
2.劳动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部分内容,即生产广西中与劳动有关的部分。
3.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劳动力投入和使用的经济效益。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基础,也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
*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还应该运用比较的方法。
* 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则使定性分析更为严密和准确。
第一章第一节劳动的一般概念×劳动是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人与一般动物的本能不同,它具有以下特征:1.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人类劳动与动物活动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他的自觉性和目的性。
(单)2.人类劳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3.人的劳动是从制造和使用工具开始的。
制造工具是人类独有的特点,是人和其他动物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是劳动,劳动使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
(单)4.劳动的起因和动力在于人的需要,在于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的需要有3种:1.对物质资料的需要,包括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需要。
2.对精神资料的需要。
3.对劳动活动本身的需要。
△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具备3个基本要素:1.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
2.劳动资料,主要是劳动工具3.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劳动过程的主观条件,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客观条件。
只有这3个要素都具备并结合起来,劳动过程才能实现。
劳动对象可以分2类1.未经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物。
2.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用)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D、劳动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我国把男60岁,女5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上限;3.劳动力资源:指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4.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判断一国劳动力资源量的大小,不应只考虑它的数量,还应考虑劳动力人口所具有的平均素质。
劳动力资源还可有潜在和现实之分;5.劳动力资源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劳动力资源较广泛,而社会劳动力的范围较窄。
6.劳动力需求:指一个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7.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8.需求和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而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1.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A、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B、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C、工资水平;D、个人非劳动收入;E、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F、社会保障制度;G、宏观经济状况;H、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2.2000年在世界各国中,如果从高至低排列,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排第9位。
3.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4.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内容是什么?A、两种假说的前提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的反应性,二级劳动力主要是中年妇女构成,其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灵敏的反应性。
B、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
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劳动需求
• 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 “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边际成本 (即劳动价格)。
• 公式表示为:VMP =W F '( L* ) W / P 等价于 • 图形表示:
(在第8章“失业的成因与治理”章节深入学习)
2
• 市场经济的就业体制共同点:
通过市场竞争决定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和工资水平 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形成原因:
政治制下的就业体制特点
2、转型经济的就业体制
– 劳动力资源配置由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劳动 力不能充分自由流动、工资刚性大、劳动力市场 存在分割性、社保制度不完善 – (1)激进式:转型速度快,休克疗法 – (2)渐进式:转型速度慢,中医疗法
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劳动需求
• 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推导 收益函数: R(Q)= Q · (公式2.1) P 生产函数: Q=F(L) (公式2.2) 复合函数: R(L)= F(L) · P (公式2.3)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 在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惟一可变的是劳动投 入。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 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 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前提:技术水平不变 三个阶段: (1)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2)边际产量递减,但仍大于零,总产量递增阶段; (3)边际产量递减且小于零,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dF ( L) dL
(劳动的边际收益)
dF ( L ) P dL
• VMP=MP· P
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推导
• 成本函数: C = C(Q) (2.6) 即C = W· L 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2.8式):
劳动经济学 复习提纲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考试时间:12月24日,星期一,10:30--12:30;考试地点:管106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P2)(1)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行及其结果(2)未来及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参与者所需进行的各种决策(3)就业和报酬等劳动力市场问题有关的公共政策2、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P10)(1)实证分析是建立在行为理论基础上的,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并不回答相应可能出现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是好还是坏的问题。
两个最基本的假设:一是稀缺性假设,指任何生产性资源,相对于个体以及社会集体需求来说都是稀缺或有限的;二是理性行为人假设,即当事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的,知道哪些行为有助于达成自己的目标,行为具有适应性。
(2)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试图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分析必须能够找到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价值判断的标准,即互惠标准。
3、学习劳动经济学的现实意义(P16)(1)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劳动力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最重要的一种经济资源,将他们配置到能够使他们的生产率得到最大发挥的岗位上去,将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
一个国家或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家庭和个人都要通过提供劳动来获得主要收入,劳动力市场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社会稳定、关系到全体公民的福祉和执政党的地位。
(2)对企业的重要性:有助于加深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吸引人才;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预见到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将会对组织内部的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有利于企业理解政府制定的很多干预劳动力市场的措施和法律。
(3)对个人和家庭的重要性:掌握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之后,很可能会是我们的决策更加理性,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有助于我们帮助国家在立法和公共政策选择方面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4、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特征(P21)(1)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特殊性及交易的延续性(2)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3)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4)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难以衡量性(5)劳动力市场交易条件的复杂性(6)卖方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不利性5、外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P25)(1)外部劳动力市场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一般性劳动力市场,它是指处于组织外部、不受单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的影响,由多位雇主和大量的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言1.劳动: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3.劳动力市场:并非我们常规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4.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5、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6、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
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7、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7、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表述的理解(一)劳动经济学家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表述。
一种定义是强调劳动经济学涉及人的行为的特征。
如1931年,朱通九在所著的《劳动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
伊兰伯格和史密斯教授在2000年最新版的《现代劳动经济学》中指出:“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确切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雇主和雇员对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南大劳动经济学期末考前辅导教材
根据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状况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可以划 分为拉入型流动和推出型流动。 拉入型流动:某地区或岗位具有较高的生活工作条件、 收入水平和较多的就业机会,形成一种较大的拉动力, 吸引劳动力流入。 推出型流动:原工作地点或岗位工作生活条件较差、收 入水平较低或就业机会少,从而形成一种推动力,导致 劳动力外流。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7. 无差异曲线
Y
A
A’ B
无差异曲线是指能够给个人 Ya 带来相同效用(或满足程度) 的所有劳动收入和闲暇时间 的组合点的轨迹。
U2
U1
Ha’ Hb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Yb
0 H
Ha
(1)曲线距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 (2)同一个人的两条等效用曲线不能相交。 (3)等效用曲线的斜率为负。 (4)等效用曲线凸向原点。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效用曲线群,体现了人们偏好的差异。
第五章 人力资本投资
12. 劳动力素质的影响因素
(1)遗传和营养水平。人类的体力和智力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有 一定的继承性。
(2)教育和培训 文化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文化程度并不断提高文化技术素质的前提 条件; 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保证; 职业培训和职业及技术教育是形成、改善并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 的最直接的途径。
2. 劳动的特征
目的性:人们通过思维确定目标,用意识控制和调节自己 或集体的行动,来实现这一目标; 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应能形成物质的或精神的劳动成果;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应该是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 效劳动; 能动性:劳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社会性: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人们很难不依靠任何其 他群体的合作去独立的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 多样性:劳动的多样性源于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生产力 的发展使劳动的多样性成为可能。
南大劳动经济学期末考前辅导概要共37页文档
END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南大劳动经济学期末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辅 导概要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劳动经济学考前辅导概要
第四章
劳动力需求
• 3. P81: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动的趋势
•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逐 步提高,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大量向 第二、三产业部门转移,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 比重不断下降。 • (2)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在工业化初期呈上升趋势,发展到一 定程度会出现一段平稳时期,然后出现下降趋势,但速度相当缓 慢。同时在第二产业内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行业 逐渐衰落,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就业由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转移。 • (3)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相对甚至绝对减少,非物质生 产部门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加,突出表现为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 急剧增加。
• 当ES=1时,单位供给弹性,即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 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 当ES>1时,供给富有弹性;当ES<1时,供给缺乏弹性;当 ES→∞,供给有无限弹性。
第四章
劳动力需求
• 1. P78:劳动力需求
• 劳动力需求是指用人单位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工资率条件 下愿意并且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它是用人单位雇佣意愿和支付
第五章
人力资本投资
• 1. P106:劳动力素质的构成
• 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的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思 想道德素质的总和。 • 身体素质:指劳动者的体质、体力强弱和健康水平。这是劳动力 素质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 文化技术素质:主要指劳动者所掌握的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 并运用,在劳动过程中辨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劳动力素质 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 思想道德素质:人们在一定的思想道德和道德原则指导下形成的, 表现在个人身上的思想意识状况和道德修养水平。这是保障劳动 力素质的重要前提条件。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劳动: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3.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4.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在某些情况也叫劳动力迁移,一般包括多重含义,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流动。
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三种形式:1. 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
2. 劳动力在地区之间流动。
3. 劳动力行业性流动(易地在其他行业就业)。
5.广义工资:是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
它包括固定工资、奖金、津贴以及其他货币的,或者是非货币的福利收入。
劳动者所得、薪酬、劳动成本都是广义工资不同形式的表达。
6.狭义工资:是指员工因从事雇用劳动而获得的仅仅限于固定货币报酬收入的部分。
也即狭义的工资不包括奖金、津贴,更不包括其他福利性收入了。
7.歧视:是指某些劳动者在劳动报酬以及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
这些劳动者提供了相同的生产率,只是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性别,年龄,民族,宗教,观念,地域,经历,出身,残疾,外貌等方面的不同而受到歧视。
8.雇主歧视:雇主是有歧视偏好的,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雇员有偏见,他为了达到与这部分人保持距离的目的而宁愿支付费用或放弃某种收入。
9.顾客歧视:指在有些场合下,顾客可能偏好于让某类劳动力来提供服务,在有些场合则偏好让另一类来提供服务。
10.雇员歧视:占优势地位的雇员可能会避开那些使他们不得不以一种自己不喜欢的方式与另一类成员打交道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劳动力流动
根据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状况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可以划 分为拉入型流动和推出型流动。
拉入型流动:某地区或岗位具有较高的生活工作条件、 收入水平和较多的就业机会,形成一种较大的拉动力, 吸引劳动力流入。
推出型流动:原工作地点或岗位工作生活条件较差、收 入水平较低或就业机会少,从而形成一种推动力,导致 劳动力外流。
个小问题,答题时不能仅列出要点,还需要对每个 要点进行有详尽的解释)
第一章 导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按照各种需要对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重要程度,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即人的身体的最基本的需要。这是人类 最原始,最迫切、最基本的需要。
(2)安全保障需要。安全需要又被称为准基本需要。包 括防止身体受伤害、要求得到职业保障和社会保险等。
A D’ HA
U
D
H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9. 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劳动力供给的弹性值在0到正无穷之间。ES=劳动力的供给弹性。
当ES=0时,供给无弹性,即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 量固定不变;
当ES=1时,单位供给弹性,即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 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4.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发展阶段
萌芽阶段(1978-1983) 局部建立和发展阶段(1984-1993) 快速发展阶段(1995-2007) 日趋完善阶段(2008至今)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5.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中所占的比率。 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有: (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2)工资水平; (3)个人非劳动收入; (4)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5)社会保障制度; (6)宏观经济状况。
第七章 劳动力流动
20. 劳动力流动的收益
(1)直接收益。包括劳动者在新的岗位上相对于原来收 入的提高和晋升机会的增多。直接收益是劳动力流动 收益的主要部分。
(2)间接收益。指由于新的工作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便利 所引起的劳动者部分开支的节省。
(3)心理收益。指流动带来的非经济效用,使劳动者在 精神上获得较高程度的满足。
当ES>1时,供给富有弹性;当ES<1时,供给缺乏弹性;当 ES→∞,供给有无限弹性。
第四章 劳动力需求
10. 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类劳 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是指对于同类劳动力,劳动力需求量变 动对于工资率的反应程度,用Ed表示。
第八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
21.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主要类型
工资歧视:由于非经济性的个人特征的影响,在从事相同工作 时,某个群体获得的工资始终高于或低于其他群体。
就业歧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某个群体在进入劳动力 市场时受到较大的限制。
职业歧视:当某个群体完全有能力或资格从事某些职业而又被 人为地限制从事这些职业,也被称为工作岗位歧视。
第七章 劳动力流动
19.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1)直接转移成本。即劳动者为了实现流动而直接支付的各 种费用。
(2)心理成本。劳动者离开原来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离 开亲朋好友所付出的精神上的代价。
(3)机会成本。即劳动者在流动过程中,由于放弃原有的工 作从而失去原有工作可能获得的收入、福利以及资历和未 来的晋升机会。
第八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
23.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二元劳动力市场模型
迈克尔·帕雷最先提出了二元劳动力市场模型。该理论认为:
(1)以劳动报酬为分界线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区间,即一级市 场和二级市场。
(2)一级市场中工资较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安全性好,管理 规范,有较多的培训及升迁机会;二级市场中的就业工资低、工作条 件差、就业不稳定、缺乏培训与晋升的机会
的最直接的途径。
第五章 人力资本投资
13. 人力资本的理论基础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威廉·配第产生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思想萌 芽。他认为由于人口素质的差异,不同的人提供的生产力是不 同的。应当采取某些措施和进行必要的资本投入,以提高人口 素质。
第二阶段—形成时期: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识是最有力的生产动力。应该加 强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学校后的教育,以培养和培训未来合格的 生产者,促进经济发展。
2015年12月考前辅导
劳动经济学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 正确选项)
二、填空题(共10题) 三、名词解释(共5题。要求对给出的概念或者进行
规范简洁的解释) 四、简答题(共5题。答题要逐条进行,有层次和序
号,用1234分别标出各要点,按要点进行评分) 五、论述题(共2题。开放性题目,每题一般包括几
第二章 劳动力市场
(3)收入政策。即政府采取的通过对工资和物价的控制 来制止或预防通货膨胀的政策。一般形式包括工资-物价管 制、工资-物价指导、经济激励或处罚等。
(4)人力资源政策。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 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 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
他群体的合作去独立的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 多样性:劳动的多样性源于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生产力
的发展使劳动的多样性成为可能。
第二章 劳动力市场
3.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
(1)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 财政政策两类。财政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政府 转移支付、税收和发行公债。
(2)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 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 标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两类。 主要工具包括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 定准备金率。
| Ed | =0,表示需求无弹性,指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 需求量固定不变。
| Ed | → ∞,表示需求有无限弹性。 |Ed|=1,表示单位需求弹性,指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
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 |Ed |>1,表示需求富有弹性。 |Ed |<1。表示需求缺乏弹性。
第五章 人力资本投资
第六章 劳动就业与失业
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季节变换影响, 具有间歇性生产特征所导致的定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由于劳动总需求不足而 引起的短期非自愿失业。
隐性失业:劳动者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因工作量不 足难以获得社会认可的政策收入,虽有工作岗位但未充分发 挥作用的失业;或者根据劳动统计规定不能纳入失业人员统 计,从而不以官方公布的失业人口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隐蔽性 失业。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7. 无差异曲线
Y
无差异曲线是指能够给个人 带来相同效用(或满足程度)
Ya
的所有劳动收入和闲暇时间
的组合点的轨迹。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Yb 0 H
A A’
B
U2
U1
Ha
Ha’
Hb
(1)曲线距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 (2)同一个人的两条等效用曲线不能相交。 (3)等效用曲线的斜率为负。 (4)等效用曲线凸向原点。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效用曲线群,体现了人们偏好的差异。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6. 效用
个人活动可以分为工作活动和闲暇活动。工作是指从 事有报酬的活动;闲暇是指各种无报酬的活动,例如 从事家务劳动以及购物、教育、社交、休息、休闲。
效用是指个人从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的组合中得到的 满足程度。效用是一种主观评价,而不是一个客观范 畴。满足程度越高,效用越大;反之,效用越小。
第三阶段—发展和完善时期:代表人物是加里·贝克尔、西奥 多·W·舒尔茨。
第五章 人力资本投资
14.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体系的提出者。他的主要观点是: (1)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
动者的数量、质量、劳动时间来度量; (2)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 (3)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4)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 (5)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实质是耐用性的。
第六章 劳动就业与失业
15. 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行业、地区、 领域的分布和构成。
16. 失业的类型
摩擦性失业:劳动力市场运转存在摩擦或不完善而造成的失业。 产生的原因包括信息的不完善、求职者与雇主之间的相互寻找、 洽谈需要时间等。
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 技能、观念、区域分布未能及时调整,导致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引发的失业。
第六章 劳动就业与失业
17.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措施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更多的依靠提高劳 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效促进就业 增加。
(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者基础素质和技能水平。加 快教育改革,提升劳动者基础素质;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 就业技能。
(3)推进劳动力市场制度创新,实现劳动者平等就业。统筹城 乡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民工平等就业;规范劳务派遣行为,实现 劳务派遣工平等就业。
第七章 劳动力流动
18. 劳动力流动的类型
根据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划分为自愿流动与非自愿流动. 自愿流动:劳动者因为各种原因而调动、辞职等,主
动离开原工作岗位流动到其他经济单位的行为。 非自愿流动:又称被迫流动,是劳动者被企业用人单
第一章 导论
(3)归属需要。人是社会人,需要友谊、爱情,希 望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成为某团体的成员,确立归属 感。
(4)受尊重的需要。人们希望获得自尊和受人尊重, 由此获得自信心和荣誉感。